信阳民间舞蹈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564900908
作者: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
页数:307页

章节摘录

  信阳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分别是《信阳民歌》、《罗山皮影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项。信阳民间文化有兼收并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的特点,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历史悠久的《皮影戏》,种类丰富的民歌,古老的《布袋木偶戏》,广为流传的《光州大鼓》、《光州渔鼓》,独树一帜的《豫南花鼓戏》以及泥塑、木雕、剪纸、草竹柳编、彩绘、彩陶等民间工艺,信阳民间舞蹈更是绚丽多彩。正是由于信阳民风淳朴、百姓能歌善舞,使信阳成为闻名遐迩的“歌舞之乡”。  (二)信阳民间舞蹈概貌  信阳民间舞蹈源远流长,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最早可溯源至西周以前的“巫舞”。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我国古代舞蹈的发展情况》一文中说:“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一带的花鼓灯舞和流行在云南一带的花灯戏,舞人都是以手巾和扇子作为不可少的舞具,可能就是古代巾舞和稗舞遗风的流传。”巾舞,即持巾而舞,源于汉代“公莫舞”,盛行于魏晋;“稗舞”流行于南北朝时。由此可见,流行于信阳地区的民间舞蹈至少可以从汉代以前的民间舞蹈中找到雏形。从仍在流行的民间舞服饰上,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如《花鼓灯》腊花的大长裙,以及《十把扇子》男角的抓髻发式、蓄发绾髻的遗风,网巾的使用,丝带结衣等就是明代乃至明代以前的风俗。  信阳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犹如一座美丽的百花园,群芳争艳、千姿百态。有家喻户晓、品种繁多的《花鼓灯》;有婉约俏丽、轻歌曼舞的各种《花伞》;有丑县官手捧夜壶的《五里撅》;有俊姑娘手持花伞的《扑蝴蝶》。《十把扇子》含羞带笑,情绵绵、意长长;《鹬蚌相争》发人深省,理切切、情真真。气势庞大的《火马》,风趣俊俏的《跑驴》,翻滚的“龙”,跳跃的“狮”,憨厚的“牛”,可爱的“蚌”,都给人以乐观欢快、勃然向上的精神力量。  据上世纪80年代普查,流行于信阳地区的民间舞蹈舞种有83个,大致分为灯类、花鼓灯类、伞类、秧歌类、拟兽类、造型类、戏曲类、大道具类、小道具类、船轿类等类别。有130多个演出形式,上千个传统节目。其中,分布最广、流传范围最大的舞种有12个,分别是:“狮子舞”、“旱船”、“花车”、“花挑”、“竹马”、“高跷”、“跑驴”、“河蚌”、“地灯”、“龙舞”、“撅老爷”、“大头罗汉”。  从几代艺人从事民间舞蹈演出活动情况看,信阳民问舞蹈从清末至今的社会依存方式主要是民俗活动。信阳民间舞演出主要是春节至花朝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年一度、岁岁如此。旧时民间半职业玩灯班子(民间舞队)从正月初一起,一直玩到四月初八开秧门才网家。民间舞在本地俗称为“玩会”、“灯会”、“玩灯”、“龙灯会”、“红灯会”、“玩红灯”,新中国成立后也称之为“花会”,南部地区称之为“地灯”、“花鼓灯”。

前言

  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淮河文明的发祥地。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商周之时,这里建立了申、息、弦、黄、蒋、蓼等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申、息等诸侯国,建申、息、期思等县。北宋改义阳为信阳,一直沿用至今。信阳是一座文化名城,曾孕育出一代名相孙叔敖、司马光、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一代文豪何景明等历史名人。豫南音乐源远流长,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的鼓、瑟、箫、笙、编钟等乐器,表明当时的宫廷音乐较为发达。  从古代舞蹈的兴起,到商代“酣歌于室,恒舞于宫”的“巫风”和春秋时的“女乐俗舞”,再到“京都贵戚皆竞为之”的汉唐“胡舞”,对信阳舞蹈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汉代的歌舞小戏、大唐的古代舞蹈艺术及宋代的民间舞队,对于信阳民间舞蹈的影响更是深远。从现在流行的民间舞服饰上,可以追溯到明,如《花鼓灯》“腊花”的大长裙,《十把扇子》男青年抓髻发式、蓄发绾髻的遗风、网巾的使用、丝带结衣的习惯,都是明代以前的产物。民间舞中男角的红色裤子,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国汉代时士兵的装束。同时信阳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贺新春、赶庙会及宗教活动,也间接带动了民间舞蹈的兴盛。  由于信阳地处江淮之间,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因而其舞蹈兼具北方之粗犷与南方之柔美,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灿烂的信阳民间舞蹈文化,从源头的点点滴滴,时疾时徐,时溢时爰,终于汇成了今天的汪洋大海。流传于信阳地区的民间舞蹈十分丰富,有11大类84个舞种,其特点鲜明,生动形象,或粗犷豪放,或风趣幽默,或婉转细腻,或神采飞扬,是信阳人民生产、生活的形象写照。  信阳民间舞蹈来源于淮河地区人民劳动生产和特定的生活环境,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它在身体曲线变化、造型站位以及肢体语言的使用上,都非常地合理和科学,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即使是同一舞种,因分布区域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动作和表演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  信阳民间舞蹈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表现,它博采众家之长,生动地记录了淮河流域文化发展轨迹和肢体语言符号,反映了淮河人民刚毅、健壮、诙谐、开朗、粗犷、幽默的个性。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地区,以锣鼓曲伴奏为主,边唱边舞,形式灵活,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用丰富的舞蹈语言表现情节和人物,体现了汉民族歌舞的主要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正因为具有这样典型的民族特征,信阳民间舞蹈不仅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也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欢迎。20世纪50年代初,信阳民间舞蹈《丰收乐》赴京演出,誉满京城。

书籍目录

一 概述(一)信阳概况(二)信阳民间舞蹈概貌(三)关于《豫南花鼓灯》(四)信阳民间舞蹈代表性舞种简述(五)新中国成立后信阳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二 信阳民间舞蹈调查表三 信阳民间舞蹈代表性舞种(一)板凳龙(二)打花滚(三)花伞(四)放蝴蝶(五)九连环(六)十把扇子(七)花挑舞(八)打花鼓(九)火伞(十)春牛(十一)地灯(十二)走人家(十三)拣棉花(十四)火绫子(十五)同始花鼓灯后记

作者简介

《信阳民间舞蹈》内容简介:信阳民间舞蹈优美、轻盈、明快、以秀丽见长,具有浓郁的南方特点,又兼有北方粗犷、刚健的风格,表现得比较外向,气氛都较欢乐,它是大别山人民讴歌劳动、赞美生活、抒发情感的最直接的艺术表现。

图书封面


 信阳民间舞蹈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