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本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32755424
作者:[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第三章 其他人对集体心理生活的论述   我们已经以介绍的方式运用了勒邦的观点。因为它在重点强调无意识的心理生活方面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观点十分吻合。不过,我们现在要补充说明的是:其实,勒邦的论述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他对集体心理的种种表现所说的一切贬损的话,早已由他以前的人们同样清楚同样充满敌意地说过了。从我们最早的文献中便可看到,一部分思想家、政治家和著作家们曾用同一个调子重复过这些内容。勒邦最重要的两个论点,即在集体中智力功能遭到集体抑制而情感性得到增强,不久前已由西盖勒(Sighele)系统地阐述过了。实际上,剩下的那些被看作勒邦的独立见解的东西,就是对无意识的看法以及提倡与原始人心理生活作比较的观点。然而,甚至就连这些思想在勒邦之前也已时常有人间接提到过了。  不过,另外要指出的是,勒邦和其他人对集体心理所作的描述和估价也决非毫无争议。当然刚才提到的一切有关集体心理的现象无疑是正确观察的结果,可是我们还可能区分出集体的另外一些表现形式,它们有着恰恰相反的作用,而且根据它们,必定应该对集体心理作出更高一点的评价。  勒邦自己也曾打算承认:在某种场合,一个集体的品格要高于构成它的那些个人的品格;而且,唯有集体才能产生高度的无私和献身精神。“个人的利益,在离群索居的个人那里,几乎是唯一的动力,而在集体那里,简直是不为人所注目的。”(勒邦,英译本,1920年,第65页)其他的作者也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唯有社会,才最终为个人制定出伦理的准则;而个人则通常是无法以某种方式来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标准的。  ……

内容概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创始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后又赴南锡观察A.A.利博尔和H.伯恩海姆催眠疗法,更深信神经病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的。1892年左右,他发现催眠的效能不能持久,就改用他所特创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借以挖掘忘记了观念或欲望。1897年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主要著作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此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等。

书籍目录

超越唯乐原则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自我与本我
附录(一) 描述性的和动力学的无意识
附录(二) 力比多的大量储存器
书目索引

作者简介

自我与本我》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
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图书封面


 自我与本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为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革命性的描述。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的研究对象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一类的非正常人,课题便是这些人的反常行为。他发现,这类患者的反常行为并非单纯的、无目的的和无意义的,而是有着特定的形成原因。因此,他认为,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不是去寻找这些病症的生理原因,而是去发现它们的心理原因。一旦获得这种发现,便有了治愈这些疾病的条件。弗洛伊德根据研究发现,这些病的起因与病人的某些无法被人接受、无法得到实现的愿望有关。这是一种“性”的愿望,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的幼年期。他认为,人早在幼年期就已经有了性欲。古希腊神话中的奥狄帕司,无论怎样回避,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恋母弑父的下场,这象征他对他的母亲有一种本能的依恋欲望。同样,在儿童身上也存在着类似情形: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弗洛伊德把前一种情况称作奥狄帕司情结,后一种情况称作伊莱克缀情结。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儿童的这些不现实的愿望不可能得到满足,因而产生了压抑。这些失败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被忘却,反而一直被下意识地保留在内心深处。它们就像活的火山那样积聚着能量,直到有一天突然爆发,这便引起神经症的发作。像梦这一类现象,实际上是通过象征的形式将这些愿望表现出来,并使其得到满足。弗洛伊德指出,若是将患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分析、诱导出来,那将在治疗上取得一定的效果。这些是弗洛伊德早期研究的方向,然而,到了1905年之后,他的研究进入了人们通常划分的后期阶段。他晚期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神经症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从这个角度看,弗洛伊德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在晚期作品《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作了专门的分析。首先心理可分为两部分:自我和本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因此,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寻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唯实原则行事。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像骑手和他的马的关系。其次,在自我中还能作进一步的区分,这就是分作自我和自我的典范。后者被进一步明确为超我。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也是人们通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的成分,因此也叫自我的典范。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倾向,它们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泛性论倾向。弗洛伊德早期用性本能的作用来解释神经症的起因,在那个特定的领域中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至少可算是颇有创见的一家之言;否则,他不会成为国际公认的精神病专家。可是,他在后期却进一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切人的行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流露出十分清楚的泛性论倾向。其次,他的理论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理论。他把非理性的情绪、本能、欲望提高到了首要的地位,把它们当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第三,当他把本能、欲望等一些先天遗传的心理倾向作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时,忽略了外部世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行为所起的决定性影响。从这方面看,他的思想有着唯心主义的倾向。
  •     智力结构是本我,心理结构是自我,人作出的决定都是自我与本我做斗争的结果,那个强大那个就成为主导。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个人往事和心理背景出跟别人打交道,个人往事与成长经历有关,而心理背景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
  •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分析。那些毫无实体可言,无法用肉眼清楚可看到的事实。存在于我们隐隐约约,语言难以明确定义的知觉中。思辨出诸如本能和能够为良心谴责,因而受着“道德”和“责任”的折磨的有意识罪恶感的概念,就像清醒时你让自己静下来那会,我们很可以给那些莫名以一些名词,诸如:“自居作用”,“集体的心理”,“力比多”。。。以及由此派生物衍生而言的,对象和自我内心升华作用的自恋。但,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难以琢磨的状况。如果这一切,让自己(我们暂且给定的“自我”的名词)循着因果的关系出发。解决那些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状况将会引入更多的精神分析。从动力学角度而言,在梦境和催眠的心理活动中。我们很难将观念忽视。因而,在意识之外,便有相对的无意识状态。进一步的,我们还会遇到一个很难解释的现象。除了引入了它本身,为一种藏在心里阴暗角落的物质,还得继续承认,它们表现出来,是将自己首先变为意识的状态,然后才被感知,确切的说,才被发现的一种现象。就像一朵花,你在没有看到它的时候,它的颜色、形态与世界同归于尽。而当你好不容易发现它时,才憬悟,原来此花不在你身外。描述的力分为,长期潜伏的和被抑制的。在保持压抑和释放压抑的抗拒中,将很难解释感知是如何被感知得到的。而我们还是发现了,在对类似战争创伤性症病人的研究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回忆起过去对他们自己而言,是没有产生任何愉快的经历,并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这种状况的情形。存在着另一种本能。这种本能纯粹源于破坏本身,是与生的本能对应的死的本能。某些方面,我们甚至能够对爱和恨这种相互矛盾,却相互共存着的现象起疑。对集体中个人心理现象的分析中,将有助于我们看清这种现实。这里,弗洛伊德引用了勒邦和其他一些人的理论。并部分解释了这些理论为何出现的原因。还原到具体对象,会给予解决问题以帮助。集体,在它庞大的数量错觉中,往往令成员有一种无所不能的错觉,并且加上,成员之间相互共有的特性。同质淹没了异质。使得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交叉感染。这种感染和这群成员共有的目标对象之下的暗示作用有关。某一方面,这也跟催眠很像,我们还不能够很清楚这种力比多,是从何而来。但已经可以在另一种思辨中得到较为客观的解释了。那就是,当对象占据到自我典范的位置之上的时候,自我便在各个成员之中相互自居,用残留的精神性贯注力在内心中建立一个虚拟的对象本身,从而将外在的对象抛弃。如果我们,将这种情况放在一个人的那种对象力比多到自恋力比多转换的自居上,便很容易理解这种从爱到恨的转换过程。而在集体里,典范却仅仅出于一种综合考虑的水平,转向智力水平的下降,和道德极高或极低的反复无常,缺乏责任心,提出毫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等等。。。在得到了这个目的之后,这里,我们也就不便深究。从一个普遍的例子中,一群疯狂追星的女孩子,在她们共有爱慕之情的巨星面前何以不会互相抓头发就可以看出。这种集体的自居,是来自嫉妒的外延。使得她们在共有目标的情况之下,做出理智的行为。我们要讨论的,将是个人的自居,它从何而来,又反馈于何处。本我,将是另一个不得不的概念。在这个假设中,我们把所有与力比多有关的本能,都圈进这个地方,包括了人的群居本能,自我保存本能。使得它们与本我形成种属。另一方面,那些死亡的本能,将被自我用一个假想的对象,来迷幻本我,使那一部分的无意识被压抑,而前者的无意识被披上了一层前意识的外衣下所演化出来的一个代表。种系的发展,注定了自我是继发性的。自我,它变成了一个讨好者,用欺骗的态度来抚慰本我。本我,或直接能够从这种途径中得到释放,或一部分借由超我,也可以说是自我典范,反馈给自我。用一种居高临下,严厉要求的态度,压迫自我。让它走唯实原则的路线,来达到本我的最终目的,而不是说,对这种目的的阴奉阳违。它注定了一生,必将处于永无止尽的焦虑中,来自外部对象的诱惑和抓取本我力比多、实现超我严格要求的三方途径中,疲于奔命地来回往返。在抑郁症和躁狂症中,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这种事实。自我和自我的典范并不能长时间的处于分离的状况。那会让一个人因此有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的感觉,沮丧,失望,抑郁。相反,在节日的狂欢,外出游玩的释放感中,自我因为暂时达到了超我的要求或死的本能被暂时压抑住的情况里,而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以上。这些部分可被称为真相而言的思辨。现在进入了我们的认知领域。对于某些心理治疗而言或许是有帮助的,概念有意识的参与,将试图转移经历,到回忆和梦境中来谈,而不把它做为一种情景再现移情到分析者本身。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自我与本我
  •     自我 本我 超我
  •     许多人读不懂难道不是因为翻译太差了吗 完全按照外文的修辞来翻译 大段大段的长句子
  •     自我与本我篇给五星
  •     中秋
  •     感觉看不太懂。虽然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与本能决定论,但那是经过整合之后的更加系统化的结论。看原始的资料还是挺吃力的。
  •     通读第一遍感觉有些很生涩难懂,夹杂着太多专业术语还有之前著作的结论,但是大致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有些观点让人难已接受,往往直白袒露的真话是赤裸裸的,我们都习惯了穿上好听入耳但不一定是谎言或者说是修饰的外衣。在内心深处最不想承认的东西其实就是它本来的样子。
  •     国外哲学。
  •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作品。一个人的成长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一定是带着他的过往和经历去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正所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机缘没到看的浑浑噩噩的
  •     译文经典:自我与本我
  •     看不太懂……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     强迫性重复原则超越于唯乐原则而存在
  •     翻译太可怕了
  •     有个短评说这书如教科书般费脑。越了解越觉得心理学的一切论据都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实验数据之上,其余都是扯淡
  •     烧脑子。。。。。
  •     本能,生与死
  •     心理学名著
  •     这个译本算是不错了
  •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早就有所耳闻
  •     美院时读此书迷迷糊糊,不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类很着迷,对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也着迷。看罢此书就无需看《释梦》了,因《释梦》整书为其注脚,这注脚牵强附会,不看也罢。
  •     好
  •     没吃透,需要重读。
  •     上学期每天吃午餐的时候读一些,有些观点很值得咀嚼!
  •     看完第一篇 整个人是混乱的 看完第二篇 整个人是凌乱的 看完第三篇 精神都跟着紊乱了 连呼出来的气都是分裂的
  •     被各种不熟悉的术语弄得晕头转向,看来读弗洛伊德从这本开始是错的
  •     我承认。
  •     许多的专业词汇,看过后几周就不记得,但是这些观念会有深远影响
  •     肯定要多刷几遍的,太经典了。可惜译本不算好,太多老掉牙的译名了(比如奥迪帕西情结),专名翻译上也大有问题(比如自我典范,现在通用应该是理想自我,在拉康那里还得与自我理想区分),有很大影响。
  •     看不懂。。。。
  •     23岁生日礼物
  •     文献级别。
  •     对内容并不苟同,泛性论的内容和超越生活经验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思辨的过程和弗洛伊德探求真理的精神才是其价值的真正所在。
  •     看 不 懂 !
  •     我花着省外流量打开豆瓣就为了吐槽——这本书所有的书下注释都是废话!废话!!翻译水平正常吧,感觉和商务印书馆的书有差距。 另外这本书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总结,应该在看了他其他的几本书之后再看
  •     做完了笔记感觉自己造诣太低,上次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叫我别再看他了,说现在的时代他的作品跟不上,但是作为一个启蒙是好的。
  •     他当了大哥好多年,他不爱冰冷的床沿;他可去过五指山,他可曾趟过万泉河。他若能活到现在,可能不会再做精神病大夫,他会去做发电站,白天卖打火机,晚上发电。操你的意识流,操你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操你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
  •     ....读了第一章就感觉不想读了……明明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为什么搞那么多绕来绕去的理论,把性作为一切本能源头太偏激;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完全没有大叔说的好;还有把自我和本我论述完再来个超我,为啥不一起想想好再写…总之没有想象的好
  •     高中时就有的一个概念 这本书对我意义很大~让我开始明白人有多样性 也开始接纳自己
  •     最近境界跌落。看不进去这样的书了
  •     对象——自我——本我——超我(自我典范)。 严谨的学术书籍,但不碍于圈外人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术语言、词汇造成的暂时困扰并不影响读者发掘真相的乐趣。实例的举证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兴趣,并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反思和观察,这也是这类社科性作品带来的乐趣之一。幼儿心理和军队、教团的例子引人入胜。
  •     个体心理学如果只看一本的话。
  •     嗯,语言很晦涩,但还是掌握了一些知识吧,建议先读一些简单的。。。
  •     了解西格蒙弗洛伊德。
  •     比引论有意思。
  •     good!我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给予我特别大的兴趣,以及对于弗洛伊德一些思想的认同与极大兴趣,这本书引导了我开启心理学探究的道路,意义深远。
  •     自我基本上是外部世界的代表、现实的代表,超我则作为内部世界和本我的代表与自我形成对照。
  •     整篇书籍好像都是类似于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感觉行文思路完全是从作者出发,读者友善度相当的低。
  •     很同意一切莫过于性欲和虚荣心。看摘抄的片段比阅读全书的感受深刻
  •     看过才发现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确实基于佛洛依德提出的自居作用的思想。
  •     又艰难的啃了一本弗大爷的书
  •     因為达利的畫之灵感是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看自我与本我,再看《当尼采在哭泣》,尼采倒下,无意识中发出求救信号,醒来时怒骂西德,在意识的指挥下不应该对自己给予任何救助措施的…知识的连贯性大概會對西德的意识空间论有點认知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