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07-01
ISBN:9787208013575
作者:陈旭麓
页数:417页

内容概要

陈旭麓(1918--1988),湖南双峰人。1943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曾任大夏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研究生处处长、副教务长、教授,《辞海》编委会委员及分科主编,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第一、二届副会长。曾发表科研论文一百余篇,著有《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合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词典》,著有《陈旭麓文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第七章 近代化一小步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第十四章 “中等社会”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匀、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著作。
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本《新陈代谢》是我系前辈陈旭麓先生的遗著,据说也是他最负盛名作品。有人认为其长在哲学思辨,不过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软肋也就在于其所谓的“哲学思辨”。作者基本是在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马哲框架下进行分析。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流氓框架内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实属不易。毕竟就作者笔头所及的历史而言,他基本还是能够如实直书的,没有因为“阶级立场”而有所避讳。如谈到袁世凯接替孙担任临时大总统时,他就认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孙中山的拱手相送。” 而谈到太平天国时也并不像官方一味称其波澜壮阔、是农民战争的高峰云云,多多少少揭示了其阴暗面,如“天国的尊卑体制比‘清妖’的尊卑体制更多一点霸道和蛮气”。 但即便没有肆意歪曲史实,对理论的过分倚重也一定会导致历史叙述与史实原貌的脱节。史学家本身即是在透过史料这扇窗想象史实原貌,这种先天特质必然会导致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受这扇窗户的制约,而把史料的选取与史实的重构依归于某种理论则更像是在这扇窗户后面又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这无疑会使得历史叙述偏离事实原貌的可能性加大。陈旭麓先生长于“哲学思辨”,但过分强调思辨却使得史实成了理论的注脚。唯物史观最大的缺陷是其野心太大,非要在人类社会中找到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因果律。在量子力学统治大地的今天,连上帝都不得不做上掷骰子的营生,声称自己掌握着人类社会这样的复杂巨系统的“规律”岂不是很可笑吗?好在近代史的史料浩如烟海,想要找到历史矛盾运动之显现的证据并不那么困难。凡是符合矛盾运动的史料一概选取,凡是不符合条件的一概视而不见,于是我们今天便能够看到一部充满矛盾斗争,符合辩证法逻辑的近代史。陈旭麓先生对马哲的信仰无疑是相当坚定的。他对马、列、毛、斯大林的推崇达到了宗教的程度。书中有一段话很能反映他的心态:“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马克思曾经深恶痛疾地揭露过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又称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起了‘非常革命’的历史作用。这也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在历史的这一段里,出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气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新旧生产方式变替所产生的社会阵痛,只要有在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 作者说要理性分析,但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却又把伟大革命导师搬出来作为权威。作者说历史的主题是理性分析而不是同情和憎恶,但前提却是“忠于历史唯物主义”。既说要理性客观,又要把某个理论作为终极的衡量标准和信条,那么这种理性分析岂不是很虚伪吗?分明满肚子宗教教条又自以为客观,这是最可怕的。正是因为这种教条式的信仰,使得作者时常不自觉的流露出偏见。如谈到西方民主时他说:“资本主义的平等固然是一种虚伪的平等” ,如对蒋的评价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竟成了当时中国的强有力者” ,又如对长征的评价是:“万里长征的艰难曲折和最后胜利,既显示了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们圣洁的理想主义,又显示了中国农民在苦难中从容转辗的天性和精神。” 连“圣洁”这种词都用上了,把马哲认作宗教的看法算是坐实了。而某些时候,作者又流露出某种不可思议的优越感,如“这种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压迫下封建传统中的人们在分化过程中的彷徨。离开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是难以理解它的本来意义的。” 陈旭麓先生生于1918年,至49年天朝成立时他已经31岁了。我不太相信他只接触过马哲而没有接触过其他学说。一个经历过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与社会乱象的学者,到改革开放以后仍旧笃信这种为实施思想控制而被列为权威的愚民学说,这让人难以接受。这种选择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这本《新陈代谢》大概还是唯物史观造福下的史著中的精品。但多数人的选择不足为辩护的借口,多数人的行为中一样可能蕴藏着平庸的恶。同样是史学从业者,陈寅恪在解放后还有《柳如是别传》这样的巨著问世,但从来没用这种流氓理论著书来谄媚当局。这在部分程度上还是学者的风骨问题。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336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80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138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58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406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407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97页
  •     因为之前看完了徐中约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之后马上看了陈旭麓先生的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其中出现的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词句十分别扭。但是静下心往下读,就发现陈先生10年的时间并不是浪费的,与学生探讨和自己研究还有上课教授的精华基本上融进了这本500页不到的著作里[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后记。]。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于史实详尽地陈述与全面的分析。书中有大量且大篇幅的引用,避免了断章取义的可能,且选取的部分可以很好的体现当时时代作者的主要思想。从历史文献到人物文作,其之后资料的阅读量可见一斑。但是欠缺的却是对材料的分析。书中多次会出现一大段文献和陈述之后,分析只有一句笼统的带有“封建”或者“阶级”等字眼的句子给带过去,不免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于对于“三层社会”的陈述与分析,尤其是对于“中等社会”[ 同上,第264页。]做了尽可能详细的解释。近代史上的中等社会很少有人提及,但是他们确实推动中国近代史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从葡萄牙大炮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渐渐的崩坏改变。而在这期间,中国节节后退,虽然勉强进入世界体系,但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新旧生产方式交替产生的真会阵痛只有在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但是,这种取代过程在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成。”[ 第139页。]这句话精辟地从社会主义角度解释了中国近代饱受欺压的原因:封建的古代大国一下子暴露在科技先进的西方文明之下,深受几千年传统熏陶的全国上下措手不及。在外国资本强行突入中国社会的同时,长远的古代文明而遗留下的遗产却遭人嫉恨和觊觎。为了保障本国的利益,西方国家改用鸦片输入的形式扭转贸易逆差,却造成了中国大地的生灵涂炭。生产方式的冲突唤醒了一部分原来受传统教育的治世大臣,但是千万年的儒家思想却不敢推翻作为“准则”的祖先的制度,且心急气躁,仅限于设备上不完整的西化造成了甲午战的惨败。输给曾经的藩属国深深刺激了国民之心,受洋务派影响更多从小接触西洋文学的读书人们开始追寻从制度上改变的道路,却受到顽固统治者的抵制。两次农民的起义都已失败告终,最后站出来的还是“中等社会”中的革命派,对朝廷的失望让他们认为武力推翻政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全国上下也不再安定,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国民党当权,却又被袁世凯复辟。但是帝制已经不再是适行于中国的体制,被推翻之后,中国大陆又进入了军阀统治。“中等社会”就是这样西方势力一次次突进,中国内部一次次试图反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群人。他们不一定是社会的主体,却是一群有心且有力在历史上掀起一阵风浪的人。一个代表群体就是以国民党为主的革命派,中产阶级出身的他们试图将中国打造成一个民族主义国家,但是以军事为主的蒋介石却没有在逃亡台湾之前发现民生的重要性。另一个代表群体就是学生,“有人曾说中国社会殆已有多数之绝望,乃于各种绝望之中单有一种焉,浮影于热心家之脑中而产生出一线希冀之者,此何物也?吾必曰:学生社会!学生社会!该学生者,实能于各种社会中独树一帜,有吸取新思想之资地,有翕受新感情之脑筋,有担任新中国之学问。”[ 第260页。]这两拨人终于成为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社会主角。同时,陈旭麓也提出,国民革命党最后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看到在第三阶层(农民,工人,小工商人)身上看到解放的希望。在书的《序》中,作者冯契提到了“治史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深有感触。“……解放思想。旭麓说:‘解放思想就是对自己民主。’……民主意味着人人自作主宰。在学术上,只有解放思想,自作主宰,自尊其心,也尊重别人,这才是民主的态度。”这话虽然还残留着革命的说一不二的味道,但是确实治史大师应有的态度。但是从全书看来,陈老还是有很多不得不言和不得言的地方。通常会在一篇详尽且全面的史实之后接上断言的阶级斗争总结,然后不了了之。站在历史之中是无法看清历史的。如今对于近代史最后三十年的历史还没有放开舆论压力,而就算是历史教科书,在陈述最后三十年之前的历史时也是用充满了政治色彩的词句。陈旭麓自己也说:“确实,历史研究会动感情。……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马克思曾经深恶痛绝地揭露过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又称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起了‘非常革命’的历史作用。[ 第139页。]”这一段话读得人意味深长:历史研究虽然会跟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但是只阐述自己观点的历史却不是完整或者正确的历史。这句话里,又藏了多少不得已的无奈啊!PS:为了做这个作业,近半个月一直在读近代史,虽然读的不是很多,但是感触倒是不少。
  •     这几天看书的速度有所加快,是个可喜的现象。上中国现代政治课的时候老师曾推荐看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前些日子为写作业曾参考过本书的一个章节,一直没来得及看完,之后又断断续续地看来百十来页,直到刚才才终于将其完整的读完,很后悔当时写作业的时候没将其通读一遍,如果全看完的话或许从此书得到的启发会很大。刚在豆瓣上看了一下关于本书的评论,发现自己再写本书的评论有点儿班门弄斧了,并且几乎所有人都会本书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是他们所读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最好著作,起码是最好之一。可我对这本书却没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尽管我非常敬佩陈旭麓先生缜密而深邃的史论,对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由衷的赞叹。之所以没有从这本书中感到新奇,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对其中的史实和观点已经耳熟能详,许多内容在现今的史学界已经变成常识。并且,自从经受了从西方汉学的角度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学术洗礼之后,我对如作者这种尚停留在传统思维习惯中的治史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当然,这绝不是说这种思维方式一无是处,先生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所做的工作也达到了前人甚至诸多今人所难以达到的高度,而自己也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接受的教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这种思维,而是需要转变一下思维,看看其他思维方式下如何看待这段历史。书中所涉的史实大都对于属于中国近代史的一般知识,基本上没有关于史实特别是细节上的突破或惊人之语,或许先生关注的也不是通过这个震慑人心,先生关注的更是对这些史实的思考,尽管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看的。绝对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史观不好,作为一种历史研究角度,它同样的有助于揭示历史真实,发现史实背后的真相,但先生也没有完全囿于这种史观,或者更精确点儿说先生力图摆脱那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官方史观的影响,他在承认和延续许多传统看法的同时,也在努力的纠正过去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史观的教条式理解。中国近代史是让每个国人感到怅惘的一段往事,由此产生了一种被一些人称为“大国悲情”的情绪,这是很多也曾遭到侵略的国家所难以体会的,这种悲情色彩夹杂着对往昔尊荣的回忆和对落后现实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包含着未来一定会重新崛起的坚强信念,但又因为这种崛起被一次次的推迟或者破坏而感到失望和无助的情绪,中西的强烈对比又使得曾经颇为得意的国人感到深深的失落进而发展为强烈的自卑。这种混合的情绪可能构成国人对近代史的基本认知并影响着现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文化。我们在思考国家发展的时候,常常会比较各个国家的不同,进而希图发现导致国家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可以看到的是,利益、权力、乃至意识形态虽然都对领导人和国民的行为选择产生了甚至是关键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的是,潜藏在国人心中的这种悲情而又强烈的复兴使命感,是中国异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不是说这些情绪也明显体现在本书的写作中,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情绪同样影响了诸多治史者。可以看到,作者带有一定的进化论色彩,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现代一定比过去强,这是过去学人甚至是当今学人几乎都有的共识,而这种进化论的色彩很容易与这种情绪建立联系。中国走到近代的悲剧,自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陈旭麓先生首先对漫长封建社会进行探讨十分精准地抓住了分析近代史的门径。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比如土地私有和买卖,官僚政治,宗族和行会,以及儒学独尊,都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中国近代社会之所以病入膏肓也与之紧密相关。特别是二千多年的深刻影响,使得传统和习惯的力量强大的让人难以想象。但近代中国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李鸿章将之称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生将这个时代的特征总结为“新陈代谢”。不过,作者对这些巨大变化的描写有过分乐观之嫌,尽管作者所描绘的变化都查有所据,但这些变化是否真正深入人心,真正变革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要打个问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先生在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影响时,指出裹脚已经在民国初年即行废除,但据我的观察,生于30年代的一辈基本上仍然是裹脚的。传统习惯的强大惯性,让人无法想象它到底有多么大的影响,表面习惯的改变或许还容易,比如剪辫、易服等,而思想意识上的习惯要改变则要难得多,文革那种长时间的思想斗争都没有真正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大量的残余至今存在,尽管我们可以说现今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很多人可以指出80后、90后多么有个性,与前辈的代沟有多大,但难以否认的是,他们仍然流露出典型的中国人特征,而这些特征是从传统演化来的,新一代变化的再大都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强大习惯的影响。因此,一个争辩了百年的问题,即中西文化融合,到底是中西融合还是全盘西化,到底是因地制宜还是整体移植,显然有了确定的答案,即便要全盘西化,也只有失败一途。好像这篇读书笔记说的跟本书没啥关系,还是回到本书的内容上来吧,作者在分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东西方的交往和不同。在此基础上,作者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近代中国的变迁,先是鸦片战争以及之前已经出现的帝国转衰迹象,以及这个过程的变革和人们的反抗,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接下来则是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震撼,以及随后开始的戊戌变法;之后便是庚子之变,以及清朝的维新自救,以及难以避免的王朝崩溃;再就是辛亥革命建立的新国家,以及出现的新变化;最后探讨的是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反思。之间夹杂着先生对社会变革、社会阶层(中等社会的出现)的描述与分析,先生还探讨了变与不变的哲学,这是一直萦绕在无数国人的困扰,很多人其实明白个中道理,但强大的惯性和现实利益所在,使得他们一次次选择了保守甚至是后退,但是,变也不意味着绝对正确,能否做好变与不变的平衡才是更需严正对待的问题。另外,先生还探讨了改革和革命两股力量的共性和分歧,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同一性的同一性,认为他们既可以表现为纵向上的继起性,又表现为横向上的共存性。大历史的发展可能是线性的,但这种认识方式常常会让我们忽视了诸多历史的细节,当我们深究这些细节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微观或者中观的历史充满着不断的循环往复和理解上的前后变化,而绝非简单的进步代替落后,复线的历史(这里并不完全等同于杜赞奇的用法)或许更能还原历史细节的真相。《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目录:序 冯契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第七章 近代化一小步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第十四章 中等社会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第十六章 民变和革命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后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308千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本来可给五星,最后一章实写不如不写
  •     到底是历史课本缩写了它还是它扩写了历史课本?
  •     文笔不错。
  •     我想这是目前为止用马克思思想指导下写的最好的近代史著作了!!!
  •     03年读高二,看《走向共和》,但觉剧情甚是新奇。读陈先生书方知其中尽是史学界多年前的成果,可惜不为大众熟知。书中议论之处每每小心谨慎,不愿对旧有观点做彻底否定,似乎还能从这些委婉的词句中嗅出不久前的那场血雨腥风。先生用史料细节撬动陈说的方法仍然值得后辈学习。
  •     唉,历史教材向来没什么意思
  •     受益颇多,绝好的启蒙书,好过在用的教材,只是现在看来有少数看法稍显老套。了解中近史必备的书籍。
  •     建议某大国毛左多读读这本书。守卫祖宗之法常跟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纠缠在一起。顽固守旧的人借助“神圣”的东西而居道德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百年来皆如此。
  •     老一套 无甚新意
  •     看完之后,觉得“五四”是值得去重读的。
  •     当年写solo看.. 现在写读书笔记又看.. = = 虽然都和任务联系在一起 但真的是很好的书!
  •     这个不打五星就太对不起陈老了。
  •     陈旭麓的很多观点直接上升到哲学高度,论述深刻,思辩性很强...很"马克思"的一部论著。
  •     虽然客服了阶级斗争绝对化的毛病,但坚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晚清进行解释其实意义不大。仍旧坚持革命至上的观点。
  •     读得时候没觉得有多少特别,毕竟是八十年代的书,其中的不少结论,已成为今天本科生的通识
  •     现在来看,就像是他所触近代史料的精裁重编。看不太见“社会”的部分。 “英雄主义”,从叶明琛到邓世昌,可歌可泣。 “阵痛”与“窒息”,文笔精妙~ 康南海托古改制的牵强独断,却反映了改革者的别有苦心。 另外,以“新陈代谢”为名,是想说明什么呢——一定不只是对新词的攀附。 “变化”吗,无论是自然的,或者不得不的。
  •     虽说母校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镇之一,这本算是认真读过的为数不多的近代史研究著作之一。
  •     容量巨大, 充满深情
  •     底蕴深厚之作,但是历史哲学的思辨现在似乎不大流行了。
  •     创见、平实用语、清晰呈现复杂~
  •     高中选了历史,对"屈辱的近代史"丧失兴趣,大学的近代史纲要加重病情,从此避免接触任何近代史周边产品。但是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其实我只是没见过真的近代史研究而已。
  •     经N多人推荐后,读了,没有太大地被惊喜到,不过体味到一点,写史要敢于归纳总结下断论。历史家不过一个木偶匠人,坐拥一大堆史料,然后拨来挑去地为读者排戏,记住情节了才敢演,多演几遍才能有创造,所以,对资料烂熟于心才会有见解,现在写不出来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写出来了才怪异了。#好吧,又为自己写不粗论文找借口。#
  •     大家之风
  •     非常精炼经典!
  •     以马克思的历史进程统摄全书,19世纪的历史写得很好,到了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就开始不断显现,使得全书最后几章的说服力骤减。总而言之,还是一本很好的超五星历史入门书籍!
  •     近代史的大部头
  •     时代错置,时代错置。。。我没有感到出来此书有任何值得一看的必要。。
  •     更喜欢蒋廷黻的那一本。对总爱套用马克思语言的历史书籍,有天然的不耐受。
  •     极富思辨色彩
  •     很全面、很清晰的近代史概论,细节丰富。唯作者史观略显僵硬。
  •     今日读完,距离拿到此书已是整整半年了。觉得此书过于思辩,对于史家来说,好处或不很大。内容上也有点“稠”,不那么好读。
  •     近代化史,把晚清之后的几组对立、相近的概念说得很清楚。
  •     难能可贵
  •     思辨色彩很好,但这种方法研究历史已经过时。
  •     凝练,客观,文笔还好,学到很多。
  •     此版本不如插图本读着舒服。。。
  •     陈旭麓此书久负盛名,写得真是极好,有思辩,有情感,有批判力,有穿透力,从中感受到一种智慧的浸染。
  •     毛主义和不平稳的时局下写出的最有自己独特性的一本书,近代的新陈代谢也就是近代历程,缺点还是不太注重实证……
  •     终于。。匆匆啃完。。。被逼着看书也是有好处的。。。
  •     : D693/7244
  •     有详尽与全面的史实却分析不足。在思想上的分析与徐中约的高下立现。但10年的时间不是浪费的,引用什么的太给力。
  •     陈旭麓先生这部代表性著作的文笔很好,史料引用也非常充分,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如二十四史、笔记资料、诗文资料等),读完有些小小的艰难。
  •     真希望我年轻时就看过这本书
  •     值得一读。
  •     近代入门推荐 比较浅显易懂
  •     看的是98年5月第三次印刷的版本。对许多马列主义近代史结论有所修正,更加精细地谈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角色不得不那样的苦衷。从这个角度而言,是非常可观的一本书。可是,谈到义和团,谈到CPC,又有明显的先入为主的定见在里面,以致论证过程大可质疑。总体而言,仍是大陆主流史观背景下的一本书,但比常见教材更少臆断,多思辨。另外,文笔流畅,旁征博引,综合运用文史哲各类书籍可算是一大特色。
  •     看完之后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历史学家。作为讲稿也鲜有无用的句子。表述精准,语言幽默,重点是见地很独到!!太令人感动了!!!
  •     近代史必读书目 才学识三长
  •     豆瓣阅读花了6元钱买的,这本书成书于1980年代末,在当时绝对是一本令人惊艳的好书,但是放到2013年本书内容已经成为了common sense,堙没于诸多同类中国近代史书籍中,不再让人激动了。花了6元也不后悔,就当用版税的方式向陈先生致敬吧。
  •     中国近代史领域最好的一本导论型著作。在当时尚存有一定文革遗风的学术背景下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这本书是所有近代史著作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本之一,另一本是陈先生的弟子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