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9
ISBN:9787020039425
作者:鲁迅
页数:243页

章节摘录

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那时我妹子才五岁,可爱可怜的样子,还在眼前。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如果还能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但是那天的哭法,现在想起来,实在还教人伤心,这真是奇极的事!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内容概要

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著名的作家,写作方式以小说、随笔、评论为主。作者生活在中国民国末期黑暗的社会背景之下,表现了非常强烈的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责任意识。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呐喊》、《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时代特色。

书籍目录

狂人日记
孔乙己

一件小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祝福
肥皂
长明灯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离婚

编辑推荐

本书为赵延年木刻插图本《狂人日记》,是知名作家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集,插图有赵延年木刻的影印,更能表现所写的时代。本书所选作品均为鲁迅作品中颇受人喜爱的篇目。作者借小说这一创作形式对一些现象予以讽刺抨击,让读者自然地获得对那个时代的感悟,颇具思想性,十分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在鲁迅的创作生涯中,杂文是其倾心血最多、收获颇丰的一块园地。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从内容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
第二,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图书封面


 狂人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除过中学语文课本上有几篇节选以外,从没特意读过鲁迅。日前在图书馆里,无意间自中文图书架上看到这书,很是欢喜。对于写字的人,陈丹青先生推崇的仿佛只得两位,一位是他的老师木心,另一位便是鲁迅。适才读过他BLOG上的“句子与句子白相”,我翻开这本《狂人日记》来,倒看看它们是如何白相的。手头这本,是香港三联出版的,带有赵延年木刻插图的版本。收录了以下15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祝福肥皂长明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离婚其中有些篇幅虽是读过,再读比第一次读却更有趣味。只是,篇篇小说中的情景都仿佛发生在铁灰色的冬天,让人身上冷冷的。赵先生的木刻插图与这气氛非常协调,不过我不懂欣赏,只当是小儿书上的画。还有,对于《狂人日记》、对于卡夫卡的《变形记》,总有点好奇 —— 一个正常人,写非正常人的思维,凭猜测吗?闰土,确实打算偷那些碗碟吗?孔乙己最后怎么样了?
  •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本意究竟是什么?日记中政治立场正确的“我”是他的传声筒吗?劳伦斯说:“相信故事,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本意究竟是什么?日记中政治立场正确的“我”是他的传声筒吗?劳伦斯说:“相信故事,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八十多年来,鲁迅的《狂人日记》一直在吴虞设定的框架下解读,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 ‘吃人’封建礼教的小说”,其神圣地位不可动摇。几代读者不仅同情狂人的不幸,而且还为他的呓语与结论叫好。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狂”历来享受特殊待遇,狂才、狂士、狂生、狂客都是放浪不羁者的美称,他们不受礼俗的约束,因“狂”而贵。因此,现代读者无条件地认可乃至推崇《狂人日记》中的“我”,并相信只有他才配得上命运的折磨,还真有一些难以说清的历史与文化上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成全狂人的声名、使他免遭强制性检查与治疗之辱的恰恰是被他全然否定的中国“狂”文化。比如李白就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辛弃疾甚至以“狂”傲视古今:“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狂人日记》被理解为刺向所谓封建社会黑幕的匕首,但是小说的短序却说,日记“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作者当时的病状,为“迫害狂”之类,编者把它们撮录成篇,目的是“供医家研究”。这段文字出自整理者的手笔,以文言写成,也是小说的组成部分。整理者纯属虚构,绝不能与鲁迅本人混淆起来。同时,他也未必就是鲁迅暗中取笑的对象(因戴了写有“正常”两字的高帽子),在他和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序言作者“小约翰·雷博士”之间,不能画上等号。假如研究者仅因短序的文体就断定日记整理者暗含的立场必为鲁迅所恶,未免过于草率。鲁迅对文言,并不是一贯憎恨,他自己不少题记、序跋就是用文言写的。至于旧体诗,更不必多说。不少读者从短序得知病人痊愈后“赴某地候补”,马上联想到传统势力难以抗衡,因而哀其不幸。解读《狂人日记》,是不是非得因袭这种套路?鲁迅没有高士、隐者愤世嫉俗的“狂”病,不然他就不会在北京政府部门担任公职,或赴国立大学执教。他曾经学医,对种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上自欺欺人的奇妙现象,观察细腻,这种本领在中国作家中并不多见。笔者以为,狂人并不一定是鲁迅的传声筒,或他创作时所希望读者认同的英雄。狂人也可以是阿Q 的难兄难弟。不过狂人自己讲述的受迫害的故事丝毫不像汉勃特·汉勃特(《洛丽塔》)的经历那样丰富饱满,他是所谓的“扁平人物”,其日记更像是由精神病学里的概念演绎出来的典型案例,无非夹杂了一点绝无保留的激愤语。迫害狂也称偏执狂,患者以为人人都在图谋害他,自我牵连意识极重,会从任何人的言语举动中读出针对他的邪恶意图,即使证据不足,他也会找出阴谋的蛛丝马迹,用以支持偏执的信念。可是,大半个世纪以来愤怒声讨式的批评语言遮盖了《狂人日记》在中国精神病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狼子村的佃户,送鱼来的陈老五,打儿子的女人,哪个不是对狂人心怀恶意?赵贵翁和他家的狗,还有大哥和看病的何医生,更是不必说了。简言之,整个社会与可怜的“我”为敌。人们面目狰狞,话中带毒,笑里藏刀,他们的牙齿“白厉厉地排着”,正准备扑上来呢。狂人梦中所见也与现实一致,处处布满罗网,只为一笔旧账:二十年前,他曾经踹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这簿子想必就是后来提到的“没有年代的历史”,在狂人的眼里,上面写满了“吃人”二字。据说这是重大的发现。如果骂倒一切意味着片面的深刻,那么天才和疯子都是容易做的。以往我们读到“吃人”这两个字,兴奋异常,大呼过瘾,于是就遗忘了狂人的种种病态,把他作为先知先觉者供奉起来。那是一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众人皆醉他独醒。以一人单薄的力量对抗周围的一切乃至整个社会,那是何等惬意啊!自己是何等勇敢、高贵啊!进入这种愤愤不平的、自我欣赏的神迷状态,一己的是非好恶就提升为绝对的标准,不容他人匡正。狂人自诩有“义勇和正气”,这何必麻烦别人来评说、验证呢?他和自己粘合得太紧,绝无“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钱锺书语)的能力。然而狂人太可爱了,他是极大的诱惑。读者一旦与他认同,就变得十二分的自信和自恋,骄傲大增,对自己的任何警觉烟消云散,一切过错,与己无关。于是乎自以为耿介的高士容不得异见,而公允、平正(或曰“费厄泼赖”)则是罪恶的温床,这真是大可感慨的。篇末,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但是这里所说的孩子是空泛抽象的。他在街上遇见的孩子个个是帮凶,“睁着怪眼睛”,似乎也要害他。狂人不由冒出一句:“他们娘老子教的!”语气里还有点市井之徒的恶毒。一部部的文学史和教科书都断言,禁锢狂人的无形铁屋就是几千年积累而成的社会。但是英国智者罗素可能会说,社会未必承担得了这个责任,狂人自己的心态才是铁屋;他的痛苦源于自身,源于对世界的错误认识,源于不良生活习惯,与假想的敌人无干。罗素在《通向幸福》(1930)一书中写道,迫害狂假定一切人都会放弃自己的爱好兴趣,一门心思地要陷害他,这实际上表明他把自己想象得太重要了,臆想出来的诸多受迫害的场景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其实他哪里值得人们关注和惦念!罗素的观点往往不合时俗,但是他超然无私,绝无发达的敌我意识,故而不会在公共论坛上动肝火,发脾气。他坦坦荡荡,长于说理,从容的智慧表现为常识之言。罗素让我们认识到,狂人为保护自己不受假想中的侵犯,行为激烈,他的惊人之论或许是文字暴力的一种形式,因而我们不应将自我膨胀、自我恭维之心理解为救时之心。假如狂人执意带着墨镜观察世界,使所有人事染上一层黑色,那么这颜色以及由此而生的痛苦是他自己的心理障碍造成的。要疗救自己,他必须从自我中心的铁屋里走出来。原来每个社会都有迫害狂,都有他们臆想出来的、专与自己为敌的恶势力。有趣的是罗素还提醒读者,很多人都带有一点迫害狂的特点,比如好抱怨别人如何忘恩负义,自己如何得不到赏识(孟郊:“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罗素颇有信心地写道,阅世较深者不会轻易相信这类牢骚(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叹“怀才不遇”也能得到褒奖)。他还对或轻或重的迫害狂患者提出四条忠告:首先你的动机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始终利他;其次,不要高估自己的优点;再次,不能指望别人像你关心自己那样来关心你。最末一条忠告更切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要以为绝大多数人会非常重视你,以至于生出想迫害你的愿望来。鲁迅写《狂人日记》,多少受了果戈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1834)日文译本的启发,连“救救孩子”的呼声也见于后者。在这位“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的同名作品中,主角波普里金是一位小官员,他的胆怯与狂妄互为表里,读者看到他病情如何渐至严重,鲁迅笔下的狂人却有点停滞固定。鲁迅后来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1935)回顾自己早期的小说创作时也提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并袭用了吴虞“吃人与礼教”的思路来评价中国版本的狂人:“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此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这说明鲁迅自己意识到《狂人日记》热情充足,“忧愤深广”(?),而在技巧、刻画上不够圆熟深切。“五四”时期流行口号,喊得有热情的口号更好,人们还以为“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语)就是文学的最高使命,只是狂人比十六世纪德国骑士济金根略微简单了一点。托·斯·艾略特在一篇有名的文章(《莎士比亚和塞内加的斯多葛派哲学》,1927年)引了奥赛罗临死前一段台词(“且慢,在你们未走以前,再听我说一两句话。我对于国家曾经立过相当的功劳……”),然后他说的一些话对中国读者来讲就比较陌生:奥赛罗是在安慰、振作自己,这种非常时刻,他想到的不是苔丝狄蒙娜,而是他自己,而是如何戏剧化地表现他自己。艾略特进而指出:“谦卑是一切美德中最难获得的;没有任何东西比自我的高度评价的愿望(the desire to think well of oneself)更难克服。……他欺骗观众,但是人性的动机首先是欺骗自己。我相信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明显地揭示出这种包法利(指爱玛·包法利)主义,也就是人的无视现实的意志和决心。”狂人没有自省的能力,受制于单一视角,“无视现实的意志和决心”坚不可摧,必然滑向“自我的高度评价”,这是他心理上自我防卫的法宝。钱锺书先生很可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清华大学读过艾略特这篇文章。他在1933年3月1日出版的《新月》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书评,当时他还是清华外文系四年级的学生,不到二十三足岁。钱先生对“自我”的看法,要比那些年资远在他之上的人成熟、深刻得多,这正是他敢于怀疑摩罗诗派宗主拜伦的资本。他在曹葆华的诗集《落日颂》里挑出了二十世纪头几十年中国文学的通病,即“拜伦式的怨天尤人”,那种“英雄失路,才人怨命,Satan [撒旦,或曰摩罗] 被罚,Prometheus [普罗米修斯] 被絷的情调”。这种情调,“说文雅一些,是拜伦式(Byronic)的态度;说粗俗一些,是薛仁贵月下叹功劳的态度,充满了牢骚,侘傺,愤恨和不肯低头的傲兀。可怜的宇宙不知为什么把我们的诗人开罪了,要受到这许多诅咒”。薛仁贵月下叹功劳,与奥赛罗表功的自白,隐约形成呼应,只是更俗一些。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我们也读得出一点艾略特的痕迹。“牢骚,侘傺,愤恨和不肯低头的傲兀”,这不正是自我欣赏的撒旦吗?可怜的数千年文明不知为什么把我们的狂人开罪了,要受到这许多“吃人”的诅咒。1918年早春,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的小世界里,也有几分无序中的优雅,那位搜求金石拓本的教育部佥事应请写起白话小说来。他创作《狂人日记》的本意究竟是什么?日记中政治立场正确的“我”是他的传声筒吗?英国小说家劳伦斯说过,相信故事,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大意)。(陆建德)
  •     “鲁迅以《狂人日记》传世,赵延年以木刻画闻名,当故事遭遇刻刀,一切便都跃然纸上:鲁迅的作品实在是非常适合用版画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色泽阴沉,格调有些低暗,恰如那在重重压抑下的一声呐喊,映出身后灰灰的天空……狂人是这样,夏瑜是这样,涓生也是这样,还有祥林嫂、孔乙己、高老夫子——一个故事、几张插图,鲁迅的灵魂在赵延年的墨色中缓缓复活。”多说无益,犹如闪电之划破漆黑雨夜,突然让我们看清了这黑暗中的一切。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第一次在亚马逊买书,买了五本就这个最晚到,他不来我还以为没买呢,拆开一看书本被残暴虐待过~有好多褶皱处
  •     《故乡》
  •     鲁迅的文章颇具革命性,满纸的仁义道德,写的都是吃人的两个大字,这甚至可以延展到现在的生活之中,所以有了“丑陋的中国人”,他们把文化都曲解了,用于搅拌自己的大酱缸,而排斥他人的理性与自由。
  •     可以独立作为一个标签的鲁迅先生。从《狂人日记》开始慢慢理解先生的伟大。
  •     这篇日记,现在还在用血来书写,但是孩子已经没办法救了,已经开始从孩子祸害了。
  •     就今时今日读来也不会觉得过时,前几篇简直文学性、可读性俱全了
  •     愈来愈发现,先生的作品也适合这个时代
  •     第一部白话小说
  •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传承思想,说到底是对是错?
  •     图。
  •     封建社会对人的异化。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
  •     可以一读
  •     直到后来上大学,学习文学史,有了史学观念以后我明白——现代第一部白话小说还是个第一部惊悚小说。(笑)
  •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     仁义道德夹缝中的吃人,从封建家族礼教中救赎
  •     人吃人的社会,悲凉的社会,看清了才能改变。这个版本纸质很不错,值得收藏
  •     没有不吃人的人,鲁迅先生文笔犀利,描述了一个吃人的故事,讽刺意味够浓
  •     满嘴的仁义道德,实际上是为了“吃人”罢了。
  •     鲁迅先生八十年前的话依然适用如今之中国
  •     鲁迅的笔很毒,也很锐。
  •     我发现的是我没有真正的体会那个时代的背景,自然也不能深刻体会那份深意
  •     适应皮封面的,价格也不知道会不会划算。。。纸张质量还可以,主要是喜欢这本书!才看一些,买来都是放在那里,目前没有发现错字之类的问题!
  •     一直都很喜欢鲁迅的书 也很喜欢赵延年的木刻 这两者和在一起 简直是天作之合 怎好 书的质量也很好 纸质很白哦
  •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害。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海瑞罢官成为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是书中有反意,是有权者需要有借口;十年后,海瑞罢官被平反,死者亦已。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为民国那个时代创作,既为时代呐喊,亦为生活,而今的当局那时需要;当年的反抗者如今为当局,这种充满了反抗意识和抨击意识的文章是否会慢慢的隐于新生的学子眼中?
  •     将来容不得吃人的社会,可是仍有需许许多多吃人的父母存在!“救救孩子!”
  •     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 太不符合21世纪的语言逻辑,呐喊彷徨那几篇好,故事新编太难读了
  •     加了木刻插图,显得更有感觉了。
  •     插画很精美。
  •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     读过。
  •     不是很喜欢,但是是好书
  •     很精彩!
  •     读得人鸡皮疙瘩直生
  •     我也觉得大家都在谋划怎样吃了我,尽管人类都嫌弃我看不起我觉得我不好吃。
  •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     仔仔细细读过很多遍了,王老爷子把大半辈子都耗在了研究鲁迅上,想起他一字一句地讲解《狂人日记》,特别来劲,再也看不见他啦
  •     读了《狂人日记》一篇,白话文、疯子研究、日记体文学的经典之作。木刻插图也很给力啊!
  •     求书评!!!!!
  •     读书时考试时的中心思想都是被设定的,这和鲁迅的文学的初衷应该是相背的
  •     感觉挺适合我们这个年龄!
  •     一同学起来说喜欢鲁迅 觉得鲁迅很有趣很好读。老师惊讶:你竟然觉得鲁迅好读?ps图书馆找不到故事新编QAQ
  •     好看,独特的角度
  •     历来惯了,不以为非。被吃的人是痛苦的,倘使他还是个食草动物,从来没动过吃人的念头,那么他的痛苦会加倍。
  •     版画是现代邪恶漫画的祖师
  •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     初中读完,除了震撼,更多的是不理解和深思
  •     吃人
  •     开天辟地的鲁迅
  •     初中时买的。那会儿对鲁迅很是崇拜。
  •     鲁迅是恒久的清醒者
  •     文若其人,直截了当,篇中人物鲜活,性情各异;文义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真乃国人必读良作。而若匿迹于语文考卷中,那便是极好极好。
  •     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纸张有点差,背面字体都能看见,影响阅读。很容易让产生错觉——这书是盗版的。
  •     短篇小说集,不要离开那时的时代背景
  •     没有应试教育我肯定会更早更爱鲁迅先生的。
  •     小时候很不喜欢鲁迅,好想整个世界就他一个似的。最近重读鲁迅,映像好了很多,可能当时的世界就是那样的,其实现在的世界也是那样的。就是有点矫情。
  •     看的第一本小说,虽然是小学看的,但是印象真挺深刻的,人吃人的社会,的确让人唏嘘不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