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身

出版日期:2015-3-1
ISBN:9787510088291
作者:罗杰·伊伯特
页数:431页

内容概要

罗杰•伊伯特,美国最富盛名的影评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家,是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唯一一个获得星形奖章的影评人。伊伯特的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200家报纸发表。他撰写了超过15本书,包括他的电影年鉴。如《伟大的电影》(Great Movies)系列,列出他认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电影。他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 “罗杰•伊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Roger Ebert'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2007年,伊伯特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2013年4月4日罗杰•伊伯特因癌症复发,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0岁。

书籍目录

我的回忆.......................................................................................... 001
第一章  华盛顿东街410号............................................................ 009
第二章  我的先人........................................................................ 016
第三章  我家老爷子.................................................................... 023
第四章  我的妈妈........................................................................ 035
第五章  圣玛丽小学.................................................................... 043
第六章  悠悠球玩家蛋蛋............................................................. 049
第七章  夏天............................................................................... 053
第八章  车子、桌子、打包或堂吃............................................... 061
第九章  黑子............................................................................... 066
第十章  我的神职........................................................................ 072
第十一章 在报社的日子................................................................. 077
第十二章 高中............................................................................... 087
第十三章 大学............................................................................... 094
第十四章 《伊利诺伊学生日报》.................................................. 104
第十五章 我的好莱坞之行............................................................. 111
第十六章 开普敦............................................................................ 114
第十七章  伦敦漫步.................................................................... 120
第十八章  鹰巢城大厦................................................................. 126
第十九章  踽踽独行.................................................................... 138
第二十章  《太阳时报》............................................................. 144
第二十一章 我的新工作................................................................. 157
第二十二章 宗卡............................................................................ 168
第二十三章 约翰•麦克修............................................................. 181
第二十四章 欧陆客酒吧................................................................. 187
第二十五章 理论课闲暇之余.......................................................... 194
第二十六章 酗酒............................................................................ 200
第二十七章 用来布置房间的书...................................................... 209
第二十八章 拉斯•梅耶................................................................. 214
第二十九章 采访者........................................................................ 228
第三十章  李•马文.................................................................... 235
第三十一章 罗伯特•米彻姆.......................................................... 243
第三十二章 约翰•韦恩................................................................. 260
第三十三章 “欧文!上酒!”...................................................... 269
第三十四章 英格玛•伯格曼.......................................................... 281
第三十五章 马丁•斯科塞斯.......................................................... 289
第三十六章 罗伯特•奥特曼.......................................................... 299
第三十七章 “人们觉得我很受欢迎的时候我就不受欢迎了”....... 304
第三十八章 沃纳•赫尔佐格.......................................................... 311
第三十九章 比尔•耐克................................................................. 317
第四十章  城里最甜美的车.......................................................... 322
第四十一章 吉恩•西斯科尔.......................................................... 328
第四十二章 喉颈............................................................................ 341
第四十三章 脱口秀........................................................................ 349
第四十四章 自习室里我的笑声...................................................... 359
第四十五章 我的罗曼史................................................................. 363
第四十六章 查兹............................................................................ 379
第四十七章 好消息和坏消息.......................................................... 389
第四十八章 切勿吞食.................................................................... 394
第四十九章 凝视我的思想............................................................. 401
第五十章  放上一张新面孔.......................................................... 405
第五十一章 高中同学会................................................................. 409
第五十二章 斯塔兹........................................................................ 413
第五十三章 我最后的话................................................................. 418
第五十四章 我是如何信上帝的...................................................... 422
第五十五章 轻轻地走.................................................................... 428

作者简介

★他的人生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他的影评比电影还好看。
★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伟大的电影》作者、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影评家罗杰•伊伯特一生的回忆录。
伊伯特真诚坦率地回顾了个人经历中的一切:他的爱情、他的失败、他的困扰;他为了从酗酒症中康复过来所做的努力;他的婚姻和他的爱 妻——查兹(Chaz);他的政治观以及他的信仰。他写了自己任职于《芝加哥太阳报》的岁月,他那形形色色的报界好友以及与吉恩•西斯科尔(Gene Si skel)合作共事所带来的一生的转变。他回忆了与很多老朋友之间的情谊:斯塔兹•特克尔(Studs Terkel)、迈克•罗伊科(Mike Royko)、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和拉斯•梅耶(Russ Meyer)(伊伯特还为后者写了《飞跃美人谷》的剧本以及为性手枪乐队创作的、后来不幸夭折的电影剧本)。他还将自己对很多电影明星和电影导演的观察与理解分享给大家,比如约翰•韦恩(John Wayne)、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和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个人化的回忆录,它充满伊伯特一贯的深刻见解、诙谐的机智以及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些正是他的读者们多年来所深爱的——而且它是一次对生活本身的窥探,如此非凡、温情又令人倍受启发。
“米歇尔(奥巴马夫人)听到罗杰•伊伯特过世的消息很难过。对于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尤其是芝加哥人,罗杰就是电影。”
——美国总统 奥巴马
“罗杰•伊伯特的逝世对电影文化和电影评论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他对我的每一句评论都是珍贵的。在我事业最低潮的时候,他给过我鼓励和支持。”
——著名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伊伯特的文字比‘大拇指’要深刻得多,他如此热爱电影,他的评论让很多电影找到了观众。”
——著名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生活本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2013年4月4日,罗杰·伊伯特离开人世,此前曾与癌症斗争11年,也正是漫长的康复期、下颌骨手术导致不能发声,让他转向在网络与影迷交流,也有了这本自传的诞生。《生活本身》的大部分篇章都是最先发布在伊伯特自己的博客上,其中关于一些影人的部分也曾收录于精选集《在黑暗中醒来》,此次完整结集出版,其实等于伊伯特提供了所能拾起的所有断片,拼凑出上世纪整整一个理想年代的美国知识分子生活群像。在我看来,伊伯特采用的是无目的性写作,对回忆中的“自我”未加任何突出、渲染和肯定,他回忆祖先,自己成长的家庭,高中和大学,走上媒体之路,成为影评人,只要还记得的东西,他都愿意事无巨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他有很多终身未嫁的女性亲戚,十几岁他是怎样在列车上和陌生少女短暂温存,南非种族隔离之时的电影院是怎样的,伦敦的哪些街道、哪些旅馆值得记忆,他尽量把记忆写得有趣,但在其中我们看不到丝毫关于荣誉的沾沾自喜,也没有对于梦想的苛求和野心,只是从一个触感极佳的年轻人开始,有了一些朋友,有了一份工作,哦,似乎做的还不错,仅此而已。至少这本《生活本身》可以告诉我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伊伯特最看重的,首先是好电影,其次是好朋友,也正是这种纯粹,让他始终拥有公允的态度和足够的开放性,还有旺盛的热情——观影过万而笔耕不辍的热情;为“伟大的电影”逐帧拉片几十遍的热情。伊伯特正式走上职业影评人道路,是从1967年为《芝加哥太阳报》撰写影评专栏开始,时年不过25岁,也恰逢欧陆那边的一些年轻人在致力将电影落入现代和艺术的范畴,伊伯特刚好有幸目睹美国电影业的第二次成长——好莱坞黄金年代已经过去,“混小子”们开始成为大师。于是在伊伯特看过马丁·斯科塞斯的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后,认为他将会成为美国的费里尼,并因此接到马丁的电话,这事刚好在1967年;仅仅一年后,在洛杉矶的潘特吉斯影院,伊伯特又有幸见证另一部世纪佳作的首映——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如何导致大多数观众昏昏欲睡和提前离场;而在《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开始,伊伯特就已经是赫尔佐格的影迷了,并在30年后,将这部片子列在自己的十佳榜单之内。所有的所有,多少影史的伟大时刻,多少伟大的人,在《生活本身》里面,在伊伯特轻描淡写的笔触之下,一切的意义似乎仅在于一次快乐的恳谈、夜深的那顿酒、隔多年后还会提起的笑话,似乎只是源自“恰好”,伊伯特在享受生活和工作,顺便目睹记录半个世纪美国电影的飞速变化。伊伯特最广为人知的著作大概是两册《伟大的电影》,却从来没有认为自己伟大,所以自传只写“生活”,记忆中的朋友都光彩熠熠超过自己。《生活本身》既是琐碎,也是对自己生活中一切的最高敬畏。
  •     看罗杰•伊伯特在史蒂夫•詹姆斯拍摄的关于他自己的《人生如戏》里出镜,做完手术后口腔掏空,无法说话,无法吃喝,用电脑打字转成语音与人交流,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全美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立足芝加哥,职业生涯超过四十年,哪怕在病床上的最后岁月,仍坚持更新博客。电影于他,已内化为生命血液。如此来看同样叫做“Life Itself”的伊伯特自传《生活本身》,对其中絮絮叨叨、看上去颇为啰嗦的文字将不再陌生。在书中罗杰几乎将自己家里的那些老底尽数和盘托出,他出生的地方,他的先人、他的家族、父母阿姨,详尽到每一位亲戚的名字以及与他生命中的交集细节。在阅读头三四章的时候读者可能会感到无比痛苦,因为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首先就很难记住,其次是,这些人物,事实上只跟罗杰个人的童年有关,这些碎片化的记述,对于读者来说,既无必要,亦太繁琐。但这并不代表这部中译达到四十万字的自传作品没有价值,恰恰相反,透过这些巨细无遗的彷如精神漫游的回忆,拼凑出一个与世人眼中惯常认识的影评人、媒体人罗杰•伊伯特有所不同但最接近真实的普通人,在《生活本身》中,你看不到任何如他影评一般的关于电影本身太多的评价(这些评价已经在他的日常评论中出场太多),有的是电影或曰影评以外的生活本质,这种本质不是一种普世经验,而恰恰是最个人的东西。你厌倦了他的家庭史?那就去看他的职业生涯如何开始的吧,若不想再看下去,直接翻到后面,有关于他访问约翰•韦恩、罗伯特•米彻姆(这也是罗杰最爱的演员)、罗伯特•奥特曼、马丁•斯科塞斯的记述。有趣的是,这些记述,很少有官方口吻那么严肃的表情,正相反,纪录的都是访谈过程中罗杰私人的感受及对受访人的细节的呈现。所以你若想要在这本自传中找到可资利用的线性人生脉络,以此来再总结罗杰的生命的花,那还是放下这本书吧。《生活本身》里的思维跳跃,文字琐碎,看上去非常啰嗦,然而就在这些絮叨里,才见出真实的个体与情感。许多地方细节繁琐,关于他的同事的各种囧事,虽然看过就忘,但此中可以明晰见出罗杰•伊伯特对于生活的细细体味。关于往事的片段凑成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复兴时期的媒体生态,关于他与家人及爱人的记述,完成了罗杰私人的情感图谱,没有任何欲盖弥彰,完整呈现了他所能写出的一生。这一生或许可以用纪念文章里的一系列年份、数字、经历来概括,但鲜活的生命力,只能由他本人来纪录。在纪录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段落来自长期与罗杰合作搭档电视节目的西斯科尔的遗孀玛琳的口述,讲到这两人在荧幕上搭档的幕后故事,两人虽都争强好胜,但仍结下终身友谊,甚至在罗杰婚礼时,西斯科尔的两个女儿都担当了他的花童。这些表层意义上都是世人皆知的工作关系背后,潜伏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罗杰在《生活本身》中如此形容两人的关系:“吉恩•西斯科尔和我就像一幅音叉。敲响其中一根,另一根就会以同一个频率震动起来。”,这些简单明了的形容在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被读者顺眼错过。在长篇累牍的叙述里,罗杰几乎倾其所能地想要读者明白他认为的生命价值。“我知道它要来了,我也并不怕它”,《生活本身》最后一章的开头如是写道。罗杰•伊伯特作为影评人与作家,著作等身,兴趣丰富,而他的生活及与周边人的关系,亦同样丰富有趣,可惜世人只记得风光,懒理背后的点滴成塔的沙土。这本书比较细碎,不适合当正常的名人传记来读,阅读过程更应该与“纪念”、“回首”、“时代”等词语划清界限,它就是一部普通人写的普通自传,若能与作者一同感动,是作、读者双方的幸运,若不能,也无妨,起码令你明白,生活本来如此。
  •     还没有看完,应该说只看了很少的篇幅。但是却让我觉得罗杰的动人。他是一个有着画面记忆的男人,他能够回忆起小时的种种,和爸爸妈妈的种种。家门口的花和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细腻的男人还很幽默,虽然有些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笑话让我看完有些摸不到头脑。但是却依旧让人寻味。相信英文原版会比译本更好看,虽然译者在努力保持它原有的风味,但不免因为翻译而丢失英语原有的味道。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他的影评比电影更精彩,同意。第二本他的书,虽然第一本还没看完,因为某人开始觉得影评也能这么精彩。还是认为一个人所处的有同类人的圈子是中安然的归属感,看看罗杰的朋友,都是些这样的人...能在弥留之际这般努力留下生命最后的足迹,对美食的描述,即使失去吃的能力,还能考回忆来感知,对婚姻意义简单的表达却是最真挚的爱恋,把人生种种剪辑成一部电影,人生如戏,也是值得的,不愧伟大影评人!
  •     这书一直放着没读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封面太丑了
  •     跟随罗杰探访了他的故乡、他的朋友、他的工作生活、他的事业……看到结尾处他面对死亡的告别 不甚唏嘘。这本书约读到后面越感到无限悲伤。看着一个有着伟大抱负的年轻人,到一个身患重病的老人,我仿佛也活了一生。值得阅读。
  •     其实关于电影的部分并不是太多,理论性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更多是RE对人生社会各方面以及自身的探讨与剖析;文笔依旧简单直白、感情真挚,把种种体验感悟剪辑组合在一起,这是一本书也是一部电影,让人颇感唏嘘~
  •     书是草草翻完的,但仍然对这个人有着一定的敬仰。
  •     非常细致详尽,反过来说就是太啰嗦了,七姑八姨全部搬出来,反复唠叨一万遍也没人会感兴趣的
  •     婚姻重新定义了一切。尽管向查兹求婚似乎只是我率性而为,但在爱情里总会有一个时刻,你发现心里其实早已做好决定,那时的我并不是为了找个老婆而求婚,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必须”结婚。但是当我向她求婚时,这一切似乎变得就跟我从事报业工作一样顺理成章。我希望你能明白我所说的那种神奇的感受。我是在说,这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 从第一次我就意识到查兹是我要娶的女人,而二十年后我很清楚我那时的感觉是真实的。她让我的生活得以延续,她的出现让我的生活充满爱和安全感。现在我明白了,那就是婚姻的意义。
  •     生活本身就是生活,就是我们,是我们脚下的生活,看别人的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
  •     本身生活,就是我们,是我们当下的生活,很质朴的讲述,温柔,却有力量。
  •     用来了解这个人还是不错的,用来学习电影真是个错误呢。
  •     有一瞬间,我觉得如果我出生在美国呢?想想又好笑,那出生在非洲呢、南美呢,都是命。文笔到这个地步,就是平易近人而模仿不来,因为那背后,是努力的沉淀和精彩的生活,看了这么多电影,自传提到的反而很少很少,而且生活过的如此精彩,让我会惊讶,他是如何做到的~
  •     啊~~因为翻译的问题,看着本书我也很痛苦啊,一方面因为时间紧张,一方面因为书本身纸张太重又太厚。好累。然后还没有看到细节,细节太多,本身就抓不住了。懒懒散散。。。不过从自述来看,还是挺轻松诙谐。
  •     前面大半本都在絮叨 偏偏背景不熟 看得昏昏欲睡……不过最后关于自己的几个章节值得一看 乐观又实际
  •     了解电影人生
  •     错误太多,编辑太马虎了,对得起这个价钱吗?
  •     外国人名有点多,不了解美国影评、报业和电视节目背景的人读起来时常会迷糊。但看得出,伊伯特是个文笔优秀又有自己想法的作家,期待去读他的影评
  •     伊老头子的传记终于出版了啊~~是的,就是我在13年就说接手了的翻译,折腾了快两年,终于要尘埃落定了,希望也能掷地有声一下吧……感谢这期间给予我多多帮助的朋友们,30多万字,真的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力就能轻松搞定的,幸亏有大家的大力支持!老爷子,希望您在天能笑得满意吧。“生活本身,比电影精彩多了!”
  •     真的是啰里八嗦一大堆,不好看
  •     豐沛一生,與電影在一起。羅傑最初本只打算寫五年影評,然後做專欄作家,終極目標是嚴肅小說家。其實不管是什麼形式,對於作家來說,只要寫,他就活著。
  •     8
  •     2015年已读030。真到春节,从来没多少时间看书。趁没放假抓紧吧。跟那些被载入更宏大史册的伟大人物传记不同,我管罗杰叫优秀的普通人,这本自传强化了这个形象。全书基于较为松散的时间序列,大体上按照生命历程走下来。电影相关是重要的内容,但绝非主要的内容,对我而言,甚至不是最精彩、最有趣的部分。罗杰以他少年时就展现出的媒体意识,让每一个单篇都有料、有情、有观点,有包袱。不仅是真情流露的自传,也是学习怎么“讲故事”的好教材。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对P408的一句话印象最深:只要写,我就活着(此时的罗杰已经失去了语言能力)。
  •     “猶如我們搭乘火車去塔拉斯孔或魯昂,我們通過死亡到達星星。我們無法在活著的時候來到星星上,就如同我們死後無法搭乘火車一樣。所以,對我來說,霍亂、結核、癌症這些都是天際旅行的媒介。就像汽船、公交車、鐵路是陸地上的交通工具一樣。安靜地老死簡直就是步行走到那裡。”Roger 臨終前的一番嘮叨,關於陳芝麻爛穀子與七大姑八大姨,關與小學初中高中的小小羅曼史,都一點不放過地全部寫進書裡。這種態度,作為局外人也大概是能理解的。P.S. 說來也妙,看書很容易就某個緯度在一定時期內扎堆,比如明天的地鐵上準備開始看《最好的告別》了。
  •     很受启发,文字简洁清楚,如今能做到这样的作家不多了
  •     与电影无关的部分大多细碎无趣,与电影有关的部分大多妙趣横生
  •     书还不错。编辑和校对水平实在太差,时间和人名居然常出错,马丁斯科塞斯的《纯真年代》居然写成是1933年拍的,那时他父母还没出生吧。
  •     很多回忆录都是线性叙事,但这本书的结构并没按常理出牌,艾伯特把整个生命重新“剪辑”,写作风格几乎是意识流的。你能在书中发现他的幽默和对生活的乐观,即使走到生命尽头,他仍然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直到最后一章结束。
  •     【2015年第26本】生活本身,它就是如戏的人生!
  •     一点出圈的事都圈不出来,正儿八经的无聊。
  •     太详尽了显啰嗦,越往后越有价值。
  •      他的人生是部精彩的话剧
  •     渐入佳境型,刚开始感觉流水账,后面觉得就是成熟不花哨的写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