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里

ISBN:9787532160912
作者:王承志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王承志,上海人,祖籍浙江上虞。少时在弄堂里被归为捣蛋鬼一类,成年后渐渐学会装文雅。当过十年钳工,其间时不时混迹于文艺小分队;此后便开始漫长的编辑生涯。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童心未泯。发表过中短篇小说及纪实作品,《同和里》为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

近一两年来,《繁花》的热销重新引起读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往生活的兴趣。长篇小说《同和里》是《繁花》之后又一部写上海的优秀之作。不同于《繁花》的风情摇曳,《同和里》的特点是用极其幽默而富有上海特色的语言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生机勃勃、笑泪交错的平民生活。虽然写的都是弄堂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无不令人难忘。小说选择了以一个九岁男孩“大耳朵”的视角去观照那个特殊的年代,芸芸众生的情感冷暖、人性袒露的高尚与卑下尽在一个孩子眼中,注定了这是一部天真之书,但同时也是洞察时代与人性的深刻之作。


 同和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近年来上海本地特色的小说出了不少,从《繁花》到《东岸纪事》再到最近王承志的这本《同和里》,着眼点不同,立意各异,却共同拼成了上海的风情。比较而言《同和里》是一本关于上海市井风俗的小说,也许今天,其中的很多风俗已经消失,但在今天的我们读来,仍觉亲切和怀念。的确,《同和里》的时代背景是在混乱的年代,但里弄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比今天更纯粹更真诚,而这样的纯粹和真诚是我们这个年代所缺失的,因此更加珍贵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讲的都是上海人的故事,读起来倍感亲切!
  •     很有意思,不知不觉中对上海文化有所认识
  •     弄堂里得人生百态 喜欢小说里的这些人物
  •     喜欢后几章多于前几章,因是多了一份时代赋予的阵痛感。在一连串事情发生后,大耳朵第一次感到了忧伤,然后和好友哈哈大笑作为小说的结局,算是对童年最好的告别。
  •     同样是上海文学,《同和里》相较于《长恨歌》,多了点市井的家长里短,少了点精致的爱恨情仇,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也怀念小时候奔跑于弄堂里的快乐
  •     新一代海派小说
  •     作者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写了解放初的上海市井生活。看到最后才有了一点点小说的感觉,前面唠唠叨叨,有点无聊,书中经常出现肮脏,恶心,甚至变态的场景,到处充斥着因贫穷带来的人性恶的一面—由于贫穷而投机取巧,还以此为荣!穷而无尊严!另外,作为主人公的小孩实在让人无法产生怜爱……
  •     向往的坏小子生活,一个扭曲人性的年代
  •     家长里短式的上海弄堂传奇
  •     前半部很欢乐,后半部有点压抑
  •     很有上海味道的小说,前半部分十分有趣熟悉,最后还是绕不开文革,就稍有些审美疲劳了。
  •     终于有这本书了!
  •     非常不错的小说 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 弄堂这个上海人家的集合体 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里面上演着 也很有喜感 非常喜欢
  •     生动的
  •     牛逼不装逼,这是一种境界!藏污纳垢的上海里弄,才是上海的本体!这书读来两个字的评语:爽!服!
  •     从来没看过这么有故事性的当代小说,主人公太有趣,太会玩了。 有不少上海弄堂的生活场景,主人公是苏北人,文中是苏北的上海话,也蛮有亲和力的~
  •     琐琐碎碎的生活,情节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几位女性塑造的很好,喜欢阿姐
  •     如果没有俗语方言,文字落笔就没有根。如果没有龌龊,只有美好,记忆就只是被剪辑过的画面,一点都不完全。
  •     好。
  •     特别厉害!
  •     离金线还在距离,多给半星感情分
  •     童年的弄堂时光
  •     竟然是本书第一个书评,实在荣幸。在上海书展碰到这本书,立马就对其产生了兴趣,作为增进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的作用。确实没让我失望。本书描写上世纪六十年代老上海弄堂里平凡人家的生活。是一本生活化的书,平民化的书。看书的时候好像可以追寻作者的笔触回到那个年代。前半本书描写市民的生活百态,平凡有趣。后半本书叙述了在文革的时代背景裹挟下的浮世绘。人性的善恶,跃然而出。只是点到即止。未深入描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人满怀遐想。最后一问,广东嫂嫂,阿娟,小皮匠,阿苗,曹菊萍他们都还好麽。
  •     和繁花相比,共情少了很多。开始觉得写得不高级,但是读着读着就是一片唏嘘。在明朗双眼都被么么黑的世界笼罩,但底下依然能开出花。
  •     同样是以一对父子为视角并非如《我是你爸爸》那样的阅读感受,更像是年少时小孩儿们之间的聊天。。。扯到哪是哪忘了收回。毕竟是那个年代需要回首才能看见的别人家的故事,只为小女孩阿花感到悲伤T-T值得肯定的是没有如其他描写上海的文学作品那样,爱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打上Ta们的地域标签。
  •     与<繁花>不是一个路数, 还是能窥见那时石库门生活的风趣与杂碎
  •     书展第一本…生活到邻家的里弄上海,不求大风大浪,只求每晚灯下一起吃饭的家人…酸甜苦辣咸五味人生…回忆起来没有遗憾就好
  •     俗世的天真
  •     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有点依依不舍,故事还没完,弄堂里的日子可以一直这样讲述下去,希望广东嫂嫂平安回来。
  •     写得像小说的就是最后几页了,功夫跟金伯伯是不好比了。用张爱玲“老情人”陈子善的说法:“普通读者会觉得这本书很贴心,终于有一本写上海正在消逝的弄堂生活的小说了。” 尽管有生活,人物还是上海味道欠缺。世纪集团虽然也花了不少功夫来推这本书,豆瓣上只有55个评论也能说明一切了。(评分奇高)
  •     里弄人家的锅碗瓢盆和茶米油盐,在60年代的大时代背景下,演绎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人间悲喜剧。作者把所有的悲伤都留给了自己,用乐观的笔触在灰色的时代背景下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上海弄堂故事。我想,广东嫂嫂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我愿意相信。全书经常可以看到《繁花》的影子,或者这就是海派小说的独特味道。
  •     语言淳朴又生动~
  •     上海弄堂小说,语言生动至极。
  •     欢喜额。
  •     看似平凡又戏剧化的小人物,看到最后有点惆怅
  •     栩栩如生的上海里弄生活~~
  •     又是一本讲上海的小说,但是比繁花差远了。。。内容很粗,有部分搞笑的文字而已,没有什么文学性,纯粹炒冷饭。。。
  •     读的时候推荐用上海话。
  •     这部小说太有趣了,很多细节让你读了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作者厉害,能够想到这么多生动的细节。 现在的上海,真正的弄堂越来越少了。真的弄堂越来越少,类似新天地、田子坊这样的假弄堂越来越多。而实际上真正的上海日常生活的肌理,在《同和里》这样的小说当中才可以看到,它以文学特有的方式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     我们这一代上海人,多多少少还是和弄堂有过肌肤之亲的!只是这种零距离接触大都发生在我们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如此的“一夜之情”让我们对遥远的弄堂既有亲切感又有淡漠感,他就像曾经一件穿了很久的衣服,丢了也就丢了。而大半辈子浸润在弄堂氛围下的父辈们对弄堂生活的感受与追忆几乎是可以用鲜活的生命去描绘与讴歌的!也许,他们所有与这个城市相关的性格特征都与弄堂生活密切相关!久而久之,弄堂中的任何过往点滴早已与他们的灵魂相契合!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位文学工作者,用小说的形式,以颇为细腻的文笔,含几分幽默的笔调,字里行间中还带出浓浓的乡音,把内心中最接地气的上海弄堂与你娓娓道来,那一定和这个城市一样,精致、亲切而又别有风情!
  •     很喜欢广东嫂嫂这个人物
  •     作为弄堂里出生的90后,生活方式早已大相径庭,但对弄堂生活的爱与作者是相同的。在书中,我与周大毛一起,在那个物质匮乏却苦中作乐的年代中走了一遭,一个个小伙伴,一位位街坊邻居,仿佛都曾出现在我身边。很喜欢这本书!
  •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被上海的同学们分享的本书选段刷屏,好奇买了一本。的确是一本不错的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弄堂,作者以一个调皮捣蛋小学生的视角讲述了那个时代的上海生活一角。平平叙过,娓娓道来,很生动的市井生活,很鲜明的群体形象,虽然有些内容略显荒诞夸张,整体还是非常有感染力,让我一个北方人都很容易代入到书中的生活场景。后面写到涉及政治运动的部分也没有过分渲染,而是点到即止,让全书保持了一种相对平和的情感基调。可惜不会说上海话,不然读起来可能会更有一番风味吧~
  •     人物的好和坏描述的很细致,非常喜欢。
  •     作者语言很诙谐,小孩的视角也天真独特,读起来常常叫我捧腹不已,可读到最后一章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想起来同学曾跟我说他常常读书读到热泪盈眶,嗯,读书真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