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遗事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5月第1版
ISBN:9787805676548
作者:司汤达

作者简介

引    言
(译者作)
司汤达的真名实姓是亨利·贝尔,一七八三年一月二十三日生,一八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去世。他生在法兰西东南靠近意大利的一个重要省会格勒诺布尔。虽然有四十多年活在十九世纪,虽然参加浪漫主义运动,而且在法兰西是最早、最激烈的战斗员,但是他的基本精神,却属于十八世纪战斗的唯物论的文学传统。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百科全书派的大师们,才是他的真正师承。
他曾经告诉一位英吉利朋友:
“世上只有两种真正科学:
“一:认识人们行动的动机的科学。你一认识人们行动的真正动机,你就能设法促使他们完成结局对你是幸福的行动。在一八二二年,人们谈起他们行动的真正动机,几乎是永远在撒谎。对于一个年轻人最有用的科学、证明他在二十岁上最有才情的科学,就是戳破这类谎话的科学。真正的政治只是使甲先生不在像害乙先生的行动之上建立他的行动的方法而已。有一本书,题目应当是:发现人们行动的真正动机的方法。这本书就是爱尔维修的《精神论》。
“二:第二种有用的科学,就是逻辑,或者是我们走向幸福而不发生错误的方法。”
这第二本书,他告诉他的朋友,就是德·特拉西的《观念学》。
对于司汤达,追求快乐是人生终极的目的,同时,也是可以追求到的。他从他的唯物观点出发,认为宇宙不是一个谜,只要我们肯去认识,而又掌握得住认识的科学或者方法,永远尊重事实,真理或者幸福在最后是可以找得到的。他说:“彻底认识人,正确批判事物,这样,就是向幸福迈进了一大步。”有这种唯物论的基本精神做他的依据,司汤达的思想,无论是表现在生活上的,或者是著述上的,显然就具备着高度进步的倾向。这是他和他的同代作家最不相同的一点:他从写作生涯一开始,就是挑衅的、战斗的。活着比他声誉高,然而比他年轻的大作家,例如雨果,一开始是保王党、天主教徒,同时在写作的风格上是描写的、抒情的;又如巴尔扎克,虽然对司汤达曾经表示衷心的钦佩,然而是右倾的,在政治思想上反而不如雨果能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司汤达在小说家之外,还是批评家、游记家、自传家,然而即使是写游记,他也从来不是描写的;即使是写自传,他也从来不是抒情的;显然他是那样敏感,而且感情那样容易激动。他不仅是敢于在他的游记或者小说中攻击教会、教皇本人,而且还在教皇辖地,即使分析自己,他也永远是坦白从事、决不客气。
他的爱憎是分明的。高尔基很早就肯定了他的倾向性:“我读司汤达的长篇小说,是在学会了憎恨许多东西之后,他那沉静的语言、怀疑的嘲笑,大大地坚定了我的憎恨。”
司汤达活着的时候,在文学事业和在社会活动上,都没有得到应当得到的重视。他活在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政治上是复辟的王朝,在文学上是浪漫主义的反动势力和革命势力并驾齐驱的时代。列宁曾经这样肯定十八世纪末叶法兰西唯物主义者的战斗作用并指出:
“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十八世纪末叶在法兰西发生了反对一切中世纪废物、反对农奴制机关与农奴制思想的决战的时期,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哲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的学说,仇视迷信和虚伪习气等等。因此,民主派的仇敌就极力企图‘驳倒’、摧毁、诬蔑唯物主义,而拥护那些归根到底总是辩护宗教或维持宗教的哲学唯心主义派别。”
我们可以想见,到了十九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期间,“民主派的仇敌”变本加厉,何等猖狂。夏多勃里昂用富丽的词句歌颂天主和神秘,在罗马做大使;德·麦斯特,在更远的莫斯科做大使,发表极端荒谬的言论,要全世界统一在一个教皇之下、一个国王之下,而且“无论如何,不应协助将知识普及于下层人民。”司汤达拒绝看夏多勃里昂的杰作《阿达拉》,预言到一九一三年,就要没有人读他的书。至于德·麦斯特,司汤达干脆骂他是坏蛋,不然也是懦夫,从第一页起就在撒谎。然而像司汤达这样一个在巴黎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苟全性命于意大利的小领事,除去忿懑、郁怒,实际上是孤独无力的。他给我们留下十四篇遗嘱,这就是说,他当时起过十四回自杀的念头。一八二八年四篇,一八三二年两篇,一八三四年一篇,一八三五年四篇,一八三六年、一八三七年和一八四○年各一篇。尽管绝望,他没有自杀。他永远和唯我主义者的“我”斗争着。他永远在和丑恶的现实、在和造成这个现实的不合理的制度战斗着。在他几次想到自杀的这些寂寞、悠长的岁月里,他写着他的杰作,他发表了他部分的写作,不多的读者在读他,最后,他得到了巴尔扎克的赞扬,说他是“观念文学最卓越的大师之一”,他写信给巴尔扎克表示感谢,说:“我梦想在一八六○年或者一八八○年左右,我也许要得到若干成功。”他对自己的期许,和他某些其他预言一样,历史证明他不但不狂妄,反而完全正确。他深信未来属于他,属于《高老头》的伟大作者,而不属于那些洋洋得意的反动的浪漫主义者。一种不屈不挠、乐观而清醒的战斗精神是他的生命的原动力。
在“仇恨迷信和虚伪习气”上,司汤达比前辈伏尔泰走得远多了。他的年轻要好朋友梅里美回忆他道:“我从来不晓得,他从什么地方得来他的见解,谈起一个问题来,他不幸几乎和每一个人的看法相左。”他的一个格言就是永远不饶恕谎话。在《红与黑》正文开始之前,他放一句丹东的话:“真理、严格的真理,”说明全书的意图。对于司汤达,“道德,就是增加幸福;罪恶,就是增加祸害。此外一切,只是虚伪或者资产阶级的愚妄。应当永远抓住机会教育青年。”他自己出身于外省的一个绅士家庭,但是他“对一切有关资产阶级的事物,具有最深沉和最不掩饰的蔑视。”在《红与黑》里,尤其是在另一部遗著《吕西安·娄凡》里,他对外省和巴黎的资本家做了毫不容情的告发式的批评。
他更猛烈的鞭挞是在宗教和封建制度方面。一时他说:“我以为罗马天主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一时又说:“贵族和神甫,是一切文明的大敌。”梅里美记述道:“他从来不能相信世上有真正信徒:一个神甫和一个保王党对他永远是伪君子,”在另一个地方,更确定道:“他是一个极不信教的人,一个病入膏肓的唯物主义者,或者,说正确些,上帝本人的仇敌……他否认上帝,可是恨起他来,就像恨一个主子一样。”我们晓得,说到最后,伏尔泰是一个泛神论者,而司汤达根本把上帝当做他的仇敌。德莱克吕日记录他这方面的议论道:“就算有一个上帝吧,可是哪一个有理性的人相信过上帝是善良的啊?什么!你希望我爱戴一个创造鼠疫和疥疮的上帝?为了叫我受罪,一步给我来一个陷阱的上帝?叫我生下来就害病,这是怎么样的上帝?”为什么德·麦斯特是坏蛋?因为“他做的正是所有叫化子神甫做的。他们拿空洞的观念代替事实,因为事实不像观念那样讨人喜欢。事实是可以测、可以量、可以证明的!”高尔基在《底层》中所痛恨于香客路卡的,正也是因为他专拿谎话安慰人或者哄骗人。
所以,就在夏多勃里昂歌颂天主的伟大的慈悲和织绘中世纪修道院的假想的静修生活的时候,司汤达把圣母的无灵和地狱一样戕害青年心灵的修道院摊给人看。在这一点上,《意大利遗事》有着它的特殊的反抗的意义。它的尖锐的斗争意义就在于它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像司汤达自己说起的,他爱过这些真实的贵族家庭历史的记述,是因为这里打上了“司法的铁掌”的铭记,而且在受害人“死后不几天写出来”,血还是热的,这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伪造历史之流,如夏多勃里昂的最好的回答。在这些真实故事里,受难的不再是封建统治阶级所膜拜的圣母和圣者,而是被它的矛盾和不合理的制度所“压坏了”的呼唤无门的男女。高尔基在这上面把他最深刻的感受告诉了我们:
“我熟悉好几千本描写秘密的与流血的罪行的小说。然而我阅读司汤达的《意大利遗事》的时候,我又一次不能了解:这种事怎么做得出来呢?这个人所描写的本是残酷无情的人、复仇的凶手,可是我读他的小说,好像是读《圣者列传》,或者听《圣母的梦》——一部关于她在地狱中看到人们遭受的《苦难的旅途》的故事。”
统治阶级,无论是在巴黎、维也纳或者罗马,当然是讨厌这种翻旧账的作家的。年轻时候,屠格涅夫游览罗马,请司汤达给他做了三天向导,当时写信给朋友道:“这位聪明的法兰西人,是最好的向导:他对古代罗马和现代罗马同样熟悉,而且在我面前高谈阔论着。由于他,我晓得了罗马一个大概Ansichten,它的内部情形,它的实际政策。他说的真话同调和这些真话的漂亮话,反而使这里人不喜欢他,不过,就我看来,实际上对的是他。”法兰西政府把他派在意大利一个小港口做领事,赏他饭吃,主要是欣赏他已经“一半意大利化”了,大使馆利用他做做参考而已,其实是没有人喜欢他的。教皇的警察一直在暗里尾随他,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帝国政府干脆就不许他逗留。他在意大利写一封信几乎换一个笔名。很可能他是世上用笔名最多的人了,已经晓得了的就有一百七八十个。然而他不要沉默。他的表弟高隆回忆他道:正相反,他有勇气坚持、维护他的见解,反对任何人。
他热爱意大利。作为一个军人,他曾经在十七岁上随着总裁时代的法兰西大军,“通过最困难的白雪皑皑的圣·倍尔拿山隘,通过谁都没有料到的地方,迅雷不及掩耳地突进意大利北部。”帝国崩溃以后,他到米兰住了七年,直到一八二○年和一八二一年,意大利发生革命,奥地利警察认为他言行可疑,不许他继续居住为止。他在这里接触到烧炭党的革命活动,他在《法尼娜·法尼尼》这篇小说里,刻画了这样一个献身于资产阶级祖国的英雄形象。他在这里看到他喜欢的歌剧,体会到他讴歌的激情·爱,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各方面所表现的力量。作为契维塔韦基亚的领事,他在意大利度过了他寂寞的晚年。他死在巴黎,墓碑是用意大利文立的,上面写着:“米兰人,活、写、爱,膜拜契马洛萨、莫扎特和莎士比亚。”他的全部感情生活用这寥寥几个字表现无遗了。
然而他爱他的祖国——法兰西。在大革命时代,人民阵线曾经出现了一些真正英雄,到了帝国时代,安于逸乐的将军们贪生怕死,真正英雄只有到广大的士兵队伍里面寻找。紧接着就是一个更坏的时期,波旁王朝在外国人卵翼之下回到巴黎又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红与黑》的时代,主人公于连就是这样一个虚糜人力,前途黯淡的时期产生的。红——军人;黑——教士。可是来到一八三○年,军人没有出路,教士不是出路,于连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一个有力无用处的时代。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一八三○年的法兰西是一个辱没法兰西大革命,不配称为大国的祖国。一八四○年的法兰西政府接受了《伦敦条约》,放弃支持埃及的一贯政策。领事馆一个属员后来写信告诉高隆说,司汤达就是从这时起才坚决在遗嘱上把自己叫做米兰人的:“把自己叫做法兰西人,我现在害臊。”除非到下层找去,否则,力量在法兰西是看不见的。
于是,一八三四年前后,他在意大利见到一批旧写本,讲的全是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家庭的变故。他感到极大兴趣,花钱陆续誊了十四本,认为这些逸事可以补充十六、十七世纪正史的不足:“正是这些风俗,产生出了许多拉菲尔和米开朗琪罗。”这些大艺术家不是教皇或者霸主谁某奖掖出来的,“不是什么学院和美术学校在今天可以再生出来的。”而是整个时代和社会发展在这一个阶段的自然应有的收获。他看出这些逸事可以写成“攻击教士的方式”。这是他为《卡司特卢的女修道院院长》规定好了的政治任务。
而更结合着他深沉的喜爱的,是通过这些杀人流血的上等社会的阶级成见,暴露出了人性本身所含的力量。这里贯串着最原始、最基本、最粗野的反抗情绪:不甘于被教会和封建制度牺牲而终于被牺牲了的青年男女的力量的某种突出的表现。
也正是这种反抗的浪漫主义精神,通过司汤达对于现实的分析和想象的具体的活跃,使读者感到的不是干巴巴的教训,而是综合性的诗意。十八世纪的唯物论是机械的,但是当司汤达深入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时候,他没有割离了人物的社会关系而单纯地、生理地加以观察和分析。他的人物有思想、心灵全部活动的思想;有行动,猛烈过于传奇小说的行动:而一切归总在社会制度的不合理的存在,这正是他的心理小说的特征。心理分析在法兰西文学有着相当悠久的传统,但是,属于这个传统的作品,往往孤立人物,陷于独白式的剖析,如果令人感到细致,却也往往令人感到单调。司汤达在法兰西游历的时候,有一个外省人问他是干什么的,他“摆出严肃的模样回答:人心的观察者”,那个外省人几乎吓晕了过去,以为他在暗示他是警察局的情报员。司汤达在观察,但是,他到活的社会观察人心,而不是把人心提到案板上,像割死鱼一样在解剖。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有政治倾向的现实主义精神,像他对自己的作品所作的预言或者估计一样,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起了巨大的良好作用。他活着的时候,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在文学上还不存在,然而谈到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的发展,没有一个人不首先上溯到司汤达。而且,在许多地方,他比若干后人健康,他没有陷到病态分析的泥坑,也没有挂起纯客观的胆怯的免战牌。托尔斯泰告诉巴黎记者:“我再说一遍,就我知道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的第一个师傅就是司汤达。”因为他第一个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处理战争。
司汤达属于文学的光辉的战斗传统。属于这个传统的伟大的名字,在法兰西有拉伯雷、莫里哀、伏尔泰、狄德罗、巴尔扎克、雨果、罗曼·罗兰……司汤达是他们中间的一位。
李健吾


 意大利遗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几天正在看李健吾先生翻译的《意大利遗事》,这本书译注详细,语言古朴,很符合故事的内容;但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翻译时间比较早,有些地方译文的中文味道太足。比如说第一个故事《卡司特卢的女修道院院长》中说到强盗时,译文中出现了“落草”、“响马”等词。(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瑕疵:书中人物的前后译名不一致,注解中标注的页数也有问题。我觉得这应该是责任编辑的失误。)在《序》中,司汤达写道:“英吉利、德意志和法兰西,在今天染上了太多的形形色色的矫情和虚荣心,长久以来,就没有能力提供强烈的亮光,照到人心深处。”这本书是对意大利人的“激情·爱”的赞颂,尤其是对具有这样的“激情·爱”的女性的赞颂,在这些女性面前,大多数的男性黯然失色;在她们的勇气、激情面前,当时最强大的教会的威压也显得无力,因为它顶多束缚她们的肉体,她们的精神却始终保有自己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外界的压力越大,她们的力量也就越大。《卡司特卢的女修道院院长》在故事的前半部分,海兰的形象并不突出;反倒是虞耳,他的爱情一开始像是儿戏,后来却证明了自己的终生不渝。尤其是当他提醒海兰,她是在圣母面前起誓终生以他为主人,并强调她已经是他的女人的时候,显得那么热烈而庄严。尽管海兰和虞耳的灵魂早就结合在了一起,他们却从没有任何越轨之举。即使在虞耳要将海兰秘密地从修道院中带走的时候,也不忘要二人先到教堂中成婚,名正言顺地结为夫妇。和他们的纯洁相比,周围的环境实在太黑暗了。可怜的海兰,在她的情人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之时,她的身边只有不忘报仇的母亲,斥责她害了虞耳的考劳纳爵爷。叫她一个不满20岁,没有任何生活经验的女孩子怎么办呢?她虔诚的信仰拯救不了她的爱情;她的真情感动了不相干的旁人为她和虞耳奔走,却感动不了可以左右她和虞耳命运的人。这样残酷的世界不利于真诚、善良的人的生存。这个故事一开始让我叹息的无非是有情人难成眷属,但是最后,我折服于海兰的决绝。她后半生的决绝——要做修道院院长,向其他两个修女承认自己怀孕的事,向审讯的人爽快地坦白了孩子生父的身份——似乎都是为了弥补她少女时期的犹豫不决。正是这次不决使她丧失了和爱人在一起的机会,使她的爱人再不能在意大利露面。从此以后,这个软弱、温柔、情意绵绵的少女变得偏执了。收到母亲伪造的情人的绝情信后,她身上的人情味也断绝了。她再也看不到爱,只能追求权欲、肉欲的满足。最后,她发现了真相:她的情人并没有背弃她,他也许正在到她这里来的路上。但此时,她已经难以面对这样的真相了。这个失贞的声名狼藉的女人要拿什么证明她的爱情呢?惟有死。当她把短剑刺进自己心窝的时候,她该是多么幸福啊。她的爱人终将藉由她的行为了解一切,她就这样以一种最热烈的方式重新赢得了为他所爱的资格。(假如他因她过往的不端行为而不再爱她,倒正好证明了他配不上她的爱情。)那些妄图把对虞耳的爱从海兰心里驱除的人根本就不理解海兰。在她的心里,爱情已经有了宗教的意味。她情人为她流血的地方成了她的圣地,卡司特卢的女修道院成了见证他们爱情的永恒场所。海兰对上帝、圣母的信仰有多么深刻,对虞耳的爱就有多么深切。20年的光阴耗尽了她的信仰,却没有耗尽她的爱情。她胆敢在这个神圣的修道院,以院长的身份和主教私通,并大胆地生下他的孩子;在她自杀的一刻,她畏惧的也不是上帝的惩罚,而是她情人眼中可能出现的对她的责备和轻蔑。海兰为爱而生,因爱而死,死得其所。《秦奇一家人》这个故事也是为赞颂一位少女所写的。在她为荣誉牺牲的时候,她只有16岁。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她在作出最重大的决定的时候也是那样沉稳、坚定,没有片刻的迟疑,简直要让须眉汗颜。白阿特丽丝·秦奇在叫人杀掉她的可怕的性变态狂的父亲的时候是那样的勇敢,她甚至声称,假如他们出于顾虑不肯下手的话,她就要亲手杀了她。她的怒气激起了凶手们的勇气,终于结果了那个恶贯满盈的老头。在审讯的时候,一个杀手原本已经承认犯罪,但是当他被带去和白阿特丽丝对质的时候,他发现,这个女孩在严刑之下竟没有招供。受到她行为的激励,他推翻了自己的供词,到死也没有说出真相。女孩的刚毅、她对他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故事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尽管整个罗马的贵人们都为参与犯罪的人求情,但是教皇克莱芒八世坚持要对秦奇家的人执行死刑,理由当然是弑亲之罪不可赦,尽管老秦奇是人人皆知的性虐待狂、性犯罪者。而老秦奇之所以屡屡犯罪而不受惩罚,原因就在于他是罗马城中最有钱的人之一,他的贿款是教皇收入的来源。所以我忍不住觉得教皇巴不得老秦奇多多犯罪,这样,他拿到的“赎罪”的钱当然也就更多了。《昵之适以杀之》在目录和正文中,这个故事的名字是:《昵之适以杀之》,但在注释中,它的名字成了《嫟之适以杀之》,真是莫名其妙。(“嫟”同“昵”。)这个故事最终没能完成。它既具备有趣的人物,又具备复杂的冲突,我认为假如司汤达能够把它扩展成长篇小说的话,它一定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大公、红衣主教费尔第南德和女修道院长暧昧而又清白的关系本身就很有意思,而这个残篇也没有交代中毒了的女院长最后生死如何,大公如何处理这起投毒案件。塞利亚娜的勇敢在故事中表现地淋漓尽致,我也想看看她是怎样走上死路的。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费丽泽和德尔蒙泰伯爵的关系,当我读到这个年轻女郎一本正经地向这个大公派来的代表大谈“修女和情人幽会有理”理论的时候,忍不住会心一笑,看来从来看不起女性的才智的伯爵这次肯定要拜倒在这个奔放的修女的石榴裙下了……她是这样的聪明、健康、不造作,还带着孩子气。《苏奥拉·斯科拉斯蒂卡》这是本书中的最后一个故事,我对它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兴趣,但是它的一部份是在司汤达生命的最后一天口授的,这让我不由得对这篇小说有了特殊的感情。这个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都不吸引我。女主角的性格虽然刚毅,但是算不得特别;男主角则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倒是几个配角,比如国王唐·卡尔洛斯,王后,因为他们对男女主角的友谊、帮助而显得十分高贵。特别是老公爵法尔嘎斯,尽管他明知他钟爱的女郎洛萨琳德对他毫无感情,尽管他知道她是为了她的情人杰纳利诺才受到牢狱之灾,但是当他看见她受苦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向她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并冒着亵渎神圣的危险把她从修道院的地窖中救了出来。论冲动,这个年老的西班牙人简直和年轻人不像上下;而他丰富的阅历使他处事不惊,能办成最难办的事。总之,这个68岁的男人倒成了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男人。其他的男人不是过于拘泥戒律,就是头脑不清,要么就是光说不练,没有行动的能力。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我读司汤达的长篇小说,是在学会了憎恨许多东西之后,他那沉静的语言、怀疑的嘲笑,大大地坚定了我的憎恨。”
  •     “我委身于他,就好像委身给一个跟班”
  •     终于有我是新版了……虽然只是旧版新出而已……
  •     这言不由衷的时代,染上了太多形形色色的矫情和虚荣心,长久以来,就没有能力提供强烈的亮光,照到人心深处。
  •     故事
  •     意大利小故事。
  •     “激情爱”相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