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与改元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101090185
作者:辛德勇
页数:410页

内容概要

辛德勇,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等,担任过《中国史研究》主编、《历史地理》主编等;代表作为《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和《纵心所欲》等。

书籍目录

目录
自序
上篇 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一、汉武帝以前的纪年与改元问题
二、《史记·封禅书》有关追记年号的记载
三、《汉书·郊祀志》有关追记年号的记载
四、释元朔年号所从出之天瑞
五、元狩始建年号说辨误
六、汉武帝以年号追记诸元的政治意图
七、司马光辨析元鼎始建年号说
八、驳元封元年始增入元朔、元鼎两纪元说
九、论太初元年始正式启用年号纪年
十、太初改制与年号纪年制度的施行
十一、相关纪年文物
附论汉“元朔五年弩”鐖郭铭文述疑
一、所谓“元朔五年”与年号纪年起始时间的矛盾
二、鐖郭铭文与《史记》、《汉书》相关记载的异同
三、铭文所署工匠和督造官员不符合汉代兵器铸造管理制度
中篇 汉宣帝地节改元事发微
一、问题的由来
二、判断改元时间的一般原则
三、改元前后年号特殊用例辨析
四、改元地节的具体时间
五、霍光专政与宣帝入主的政治背景
六、宣帝亲政与地节改元
下篇 所谓“天凤三年鄣郡都尉”砖铭文与秦“故鄣郡”的名称
以及莽汉之际的年号问题
一、秦故鄣郡与所谓“鄣郡”
二、孙吴故鄣郡与所谓“鄣郡”
三、王莽更改汉郡名称与所谓“鄣郡”
四、字体风格、职官称谓与志墓铭文的性质
五、东汉前期史书省记两字以上年号的通行用法
六、“太初元将”与两字以上年号的省略记法
七、金石材料的发现与天风、地皇年号研究
八、天凤、地皇两年号的本来面目
九、所谓“上戊历”的由来
十、“始建国天凤”年号之行用缘由
十一、在“太初元将”与“始建国天凤”之间
十二、所谓“三万六千岁历纪”与“始建国地皇”年号
十三、馀墨零识
【附】改订西汉新莽历史纪年表

作者简介

《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是研究西汉、新莽时期年号的专著,共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对汉武帝时期年号纪年的启用、汉宣帝地节改元以及汉、新莽之际的年号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年号是皇帝神圣权威的象征,《中华学术文库·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对西汉、新莽时期年号使用情况进行了扎实的考辨和深入的分析,不仅是年代学中的力作,还触及当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


 建元与改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这瞬息万变的人世间,真实的生活常比虚构的故事更富想象力。经过千百年沉淀的历史更是如此,时空的变迁为往事增加了神秘感,消磨在岁月中的证据让实情更加扑朔迷离。或许在不期而至的某一天,沉睡千载的物证破土而出,指向青史中毫无关联的过客,让早已被人遗忘的旧事再起波澜。这就是历史为人们布下的谜局。它任由朝堂里演出惊心动魄的故事,又将真相深掩在宫墙之间。那些破碎的线索散落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直到后世的治史者将它们捡起,拂去土痕与锈迹,片片甄别,拼接,聚合,终于勾勒出原本的清晰模样。《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历史学的推理世界。面对着时空设下的谜题,开始一段段光怪陆离的破解之旅。而最初揭开冰山一角的,或许就是某个尘封角落里断续的只字片言。百年之前,在一枚敦煌发现的汉代木简里,出现了诡异的“本始六年”。史书中早有记载,汉宣帝的本始年号只使用了四年,这第六年又是从何而来?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天子的年号如同日月轨迹一样权威而精确,一朝改元,天下奉行,没有人会拒不听命,也没必要去刻意混淆。而一旦年号错位,其中很可能就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内情。唐穆宗弑父与北齐高湛杀侄在书中述及的前人作品里,曾有一位唐代赵姓女子的墓志在西安出土,铭文里出现了史书中从未记载过的“永新”年号,钩沉之后,竟带出了千余年前唐穆宗弑父夺位的一段隐事。匆匆改元又反悔的唐穆宗本想将仓促颁行的年号与弑父的往事一同抹去,然而改得了官修的史书,却改不了已然埋入黄土的民间墓志,碑铭中的永新年号随逝者长眠地下,千载之后重现人间,让尘封的遗事水落石出。作者又有一文,讲述北齐皇帝高演壮年早逝,将帝位传给弟弟高湛继承。但几年之后,高湛将高演之子、昔日太子高百年虐杀,太子妃恸极绝食,月余而逝。千余年后二人合葬坟茔重见天日,却发现墓志中太子妃的逝世时间在百年太子之前一年,而高百年的逝世日期也向前提早了几个月。一番研索之后,颠倒的年月恢复原状,事件的原委,竟是因当时妖异频现,高湛为了禳灾杀死昔日太子,而墓志中有意混淆的时刻,也是为了祈求生人平安。错乱的时间顺序,往往是掩藏事实的最佳屏障。生死的时刻,诏令的先后,甚至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都可能成为惑人耳目的迷雾,而真正的事发时间、地点和背后的隐情,却往往被深埋在这错位的时空之中。幸运的是,在这个常以历史为信仰的国度里,关于时间的记载无处不在,它们便成为后人得以解开谜题的契机。这些记载可能出现在官修的史书和民间的笔记里,也可能出现在庙堂的重器和店铺的商品中,还可能出现在墙角的城砖和荒郊的墓碑上。书中自有罗生门在古人留下的文字中,随处可见关于时间的误导。铜器上的年代铭文可能是决定制造的年份,而非实际铸成的年份;公文里的日期可能是若干年后的追记,并不能视作确凿的现场证据;竹简上的文字可能是掩藏千年的真相,也可能只是古人闲时的信手涂鸦。更不用说商人们有意制造的古物赝品与自撰铭文,更会时时干扰视线,让原本已经纷乱的头绪更加错综复杂。还有那些本应精确无误的年号,也可能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出于事后的追改。譬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汉武帝建元、元光、元朔等年号,就是多年后的重新追记与创造。又因地域辽远,从长安出发的诏令可能在一两个月后才到达敦煌,所以边陲小镇出土的文书里,往往会看到滞后的时间记载。而那些本应值得信赖的史书们,或许也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悄然改换原本的模样。在文字流传的过程中,每一个勤奋而自信的读书人都有可能成为证据的毁灭者。面对世代相传的史书,阅读者、传抄者和刊刻者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自行修订文中的记载。还有那些整理典籍的硕学鸿儒,习惯批注文字的藏书家,以及希望字句更流畅的书商们,都有机会调整前人的文字,却常在不经意间抹去最关键的线索。所幸在很多时候,传世的文字并非只有一种,此书中被修改的原貌可能保存在另一种典籍中,于是取此书一字,取彼书一句,几相对照,或许也能渐渐勘明事件的原委。然而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没有先知会预示答案,冥冥中也不会传来神明的天音。证据越多不一定就越接近真相,反而有可能被各种无用的线索误导,走入无法辨识方向的泥沼。主流的声音未必就是真相,那也可能是因袭千百年前的舛错,从而使谬误万世流传。面对纷乱繁杂的线索,惟有靠推理者自己去思考,去推测,去判断,从全无路标的茫茫迷雾中寻出真正的方向,一步步接近谜局的核心。汉宣帝改元之谜的谜底按照之前的惯例,新君的改元周期应该与故君有所不同。既然汉昭帝每六年改换一次年号,那么后来即位的汉宣帝就应该改变间隔,以四年为改元周期。但宣帝即位四年,改元的日子却迟迟未至,直到两年之后,汉家年号才从本始改为地节。然而时空从此移位,本始五年和本始六年在人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地节元年和地节二年。本始年号的最后两个年份,就这样黯然从史书中隐去,有关那几百个昼夜的一切,后来都被追记为地节纪元。所有痕迹似乎都被刻意抹去,仿佛有无法言说的秘密降临人间,让那段岁月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追改年号的那一年,长安城里确是悄悄换了人间。辅政近二十年的大将军霍光病逝,他曾经承武帝遗命,主持汉家内政外交,也曾经主导立帝废帝,先后辅佐三位少年天子,曾用名刘病已的汉宣帝刘询便是其中之一。在霍光看来,宣帝与此前的昭帝并无不同,自己的辅政地位一如既往,因此每六年改元一次的惯例,自然也无需改动。那是一个以纪元为权威的时代,既然连年号都无法更改,天子的威仪也名存实亡。然而本始六年,霍光去世,昔日阴霾一朝散尽,汉宣帝迅速重建每四年更换年号的制度,改元地节,追改之前的本始年号,用隐晦的方式昭告天下,属于刘家的时代重新开始。霍光逝世后三年,霍氏一族尽灭。第二年,宣帝再度改元,号为元康。自此之后,栖身于他人阴影下的岁月与本始纪元一同消去,地节年号伴随刘询走上历史前台。从元康开始,属于宣帝的时代真正来临,他励精图治,成为武帝之后最耀眼的汉家天子。这就是那段消失的时间背后的故事。至于追改年号的真正用意,史书中并不曾明言。名为本始的时光也许是刘询心底最悲怆的岁月,如同每一个胸怀大志,却又必须暂居人下的少年皇帝一样,他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时刻观察着霍光的表情与行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那一年,霍家悄悄联络了为许皇后诊孕的宫廷医官。那一年,来自民间的刘病已永远失去了同经患难的妻子许平君。本始末年的未央宫里,权倾天下的霍光步出朝堂,却看不到自己身后,年轻的汉宣帝注视着他远去的背影,绝决冰冷的目光深入骨髓,寒彻天地。探究谜局背后的世界在关于年代的谜题里,给时间定位并不是探究的尽头,观察谜局背后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终极目标。秦始皇曾经禁止祭祀从西方升起的金星,那是因为平定六国之后,他已从西陲的君王变成东方的皇帝,因此由西方升起的金星不再是守护秦国的神灵,却变成了西方匈奴的护佑者。汉武帝创立年号,看似集神异之大成,同时却削减关东众诸侯王领地,让天子直属的关中地域更加辽阔,而年号的创立,其实也只是树立天子权威的举措之一。两千年前的谜题一旦破解,古人的想法也不再神秘。那些看似怪戾乖张的举动,通常只是在当时的家国困境之中,掩藏在神异外衣下的种种努力。而宫墙里的刀光剑影,朝廷中的怒涛暗流,在给民间带来短促或深远的变化后,也终会化作后世渔樵们的种种闲谈,直到千百年后,锄犁无意间唤醒沉埋地下的往事,让世间从此又多一段传奇。作者授课时曾有比喻,历史中隐伏的线索如同沉睡的彩色精灵,深藏在海底的每一颗神秘水晶球中。每当苦虑终解之时,思路触及之处,紧锁的水晶球豁然开启,苏醒的精灵逐次浮上海面,恍若珍珠连缀成串,辉映于天水之间,昭然白日,华彩流光。这是独属于治史者的推理体验。历史总在不经意间铺设陷阱,又常有意无意将启示送到后人面前。隐秘的往事如同置于暗箱之中,外人虽难以得知其中的纠葛,但箱中藏不住的是天下大势,真正的缘由总会从当事人的施政举措和朝野反应中看出端倪。所以不必遗憾历史常失却真相,因为那真相可能就藏在颁行天下的每一道诏令中,藏在每一片秦砖汉瓦间,藏在每一个百姓的离合悲欢里,成为流传千古的痕迹,纵然上天入地,终究无处遁形。作者:陈晓珊 刊于《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06日 10 版)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11/06/nw.D110000zhdsb_20131106_1-10.htm?div=-1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曾在《文史》杂志上看过其中几篇文章。对汉代年号背后的政治意涵的解读的确高屋建瓴,可为考据的典范。
  •     43页末行司马廷 迁误为廷 88页第10行元鼎六年九年 九年当为九月 149页第5行元凤当作五凤 168页第16行地节当为本始 387页第8行汉武帝光六年 帝光之间疑脱元
  •     (P)就喜欢这种拿出土材料说事的,你老祖宗当年就这样,没什么好质疑的
  •     汪洋恣肆,嬉笑怒骂,逻辑缜密,功力毕现。
  •     喜歡中篇。
  •     历史中隐伏的线索如同沉睡的彩色精灵,深藏在海底的每一颗神秘水晶球中。每当苦虑终解之时,思路触及之处,紧锁的水晶球豁然开启,苏醒的精灵逐次浮上海面,恍若珍珠连缀成串,辉映于天水之间,昭然白日,华彩流光。
  •     一手考证一手吐槽,大杀四方。
  •     精彩,辛先生的考证极为细致,让人欲罢不能。
  •     平生俯首拜辛神。
  •     地节年号那篇是年号与政治关系的经典之作。
  •     读书之博,考辨之精,让人惊异!各种吐槽,精彩纷呈。
  •     一手考证,一手吐槽,汪洋恣肆。吐槽妙语连珠,陈直中弹尤多,不过我没读过陈先生的书,不好说什么。对那些文物贩子、古董商人真是极尽挖苦之能,时有佳语,可谓得其师黄安年先生的真传。考证尤为精细,充分利用了传世文献、金石史料、简牍资料、清人笔记,逻辑缜密,层层推导,颇具功底,彰显史学家推论的魅力。想想我以前写唐东都安国寺女尼的论文,只看了五十多方墓志就敢大言不惭地说资料详备,真是惭愧。从年号切入,题目极小而征引广博,虽偶觉枝蔓,但正是相当“炫技”华丽而传统的治史手法,处处展现大家气象。对汉朝年号背后的政治意图解读的尤为精准深刻,真是考证典范。建元与改元,两汉皇权正统构建的一重要体现。宣帝地节改元处论霍光一节,写的极热闹,如侦探小说好看,但似脑补过度,部分观点不认同。征引历代识变,亦未加详解。
  •     文献和历史地理算是辛先生两条大腿了,考索能力之强让人叹为观止……尤其喜欢地节改元这一篇,和序中所言的年号学的深刻内涵对应,算是一个范文了。第一篇和第三篇的考证爬疏需要细看,其间的逻辑、史料、商榷都细微之极,也不是当前能够多言的了。
  •     说实话,开始还可以,读到后边有点读不下去了
  •     膜拜。好书不会沉底。2016-5-5
  •     最爱汉宣帝和霍光的那一段,辛神用文献学细密考证功夫一步步把湮没两千年的宣帝本始六年挖掘出来,年代学穿插政治史,经学史,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堪比侦探小说,理清了宣帝和霍光的纠葛,这也为辛神后来《制造汉武帝》和梳理海昏侯打下了基础。陈直被喷的真惨,不过大爱这种左手考据破案,右手吐槽卖萌的风格,嗯,辛神,我也跟你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吧
  •     辛德勇这部书围绕西汉武帝、宣帝与王莽的年号更革为线索,结合地下简帛、砖瓦等考古材料,梳理了三朝的史实。三篇文章中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的梳理非常见功夫,对于材料的考辨,亦可以看出文献学的功力。私以为此书以第二篇考察宣帝与霍光的文章写得最好,既有经学史的讨论,又有政治史的探讨。在庆丰打虎之年,看宣帝处理霍家之史,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感。
  •     在福州读完。1、三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一致,即考证武宣莽朝追记年号的问题,穷极材料,理清了太初、地节、始建国天凤等几个汉新关键年号的如何确定,为何改元,年号全称等重要问题,可谓定谳。2、通过对年号的考证,进入对武帝改制、宣帝亲政、王莽治政等政治(经学)问题的分析层面,升华了论文的主题和意义。3、考证中,作者对金石简牍的态度最值得重视,批评了陈直等对所谓地下材料使用的不精审,事实上,现存许多所谓地下材料特别是金石,伪造甚多,用来对照传世史料,确需十二分谨慎,即使大学者甚或不免。4、唯一的不满,是中篇写宣帝改元与处置霍氏,核心论据就是竹简确定的改元时间,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改元与霍氏有直接关系,当然作者的推测很有道理,事实上我也同意,只是仍觉得竹简、改元、地震、霍氏这一证据链不够充分。期待新材料吧。
  •     某天傅杰深夜送来给裘先生,当时只有我在,于是瞜了一眼(同时转交的还有一本《青光眼的防治》)
  •     过瘾,条分缕析,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楚明白,很具有说服力,但是还是得反思是不是真的那么具有说服力。
  •     三星半
  •     只读了中篇汉宣帝改元一段,也是全书中最有故事性的一段,历史远比小说精彩。辛老师去写小说一样会成为名家吧。
  •     好看!
  •     好书
  •     微妙重厚,庶几神品。确实是顶级侦探小说式的考证文章。
  •     看不太懂,感觉对陈直先生有点刻薄啊,不止一点。。。
  •     太好看了!!!
  •     打4.5。
  •     汉宣帝地节改元事发微
  •     草草翻过,不敢细读。题小而征引广博,相当华丽而传统的治史手法,处处展现名门之秀。确为发前人不意又能以小见大之处,建元与改元,确为两汉皇权正统之道,只在求新而立意稍逊,征引历代识变亦未加详解,困于新莽政权之自证,而乏时代之呼应,明其道法源来而乏其流去,又赞丕人物而不敢恭从,故传统之手段往往单论明而泛论稀,故如吕诚之师能造作断代者愈鲜,识见能及吕同辈诸贤者更无。另,中引陶元甘遗著,必有存稿,但大陆浩如烟海的图书馆系统究竟何时能全面自清,不敢求古籍完璧,近代先贤遗稿不亡没战乱,惟祷不付蛀毁。此书与去年所见仇胖徐帅两册风格相近,只是各方面都要高出许多,也算前二者承袭学风
  •     作者对昭宣之间的霍氏专权以及王莽朝的年号与历法制度(尤其是那个预定了三万六千年中六千个年号的“上戊历”)的论述实在是太精彩!此外作者把《易林》的著作权归给了崔篆而非焦延寿,亦深得我心...
  •     太强了 辩证及其严谨 震撼脸
  •     两年前别人推荐的书,中午才拿到,下午看了上篇,吃完晚饭看了中篇,熬夜看了下篇,不太在意考证的详细步骤,个人觉得精彩的总是改元背后的故事与心态分析,当然以及各种吊打古玩家与古董商的吐槽。还是不太习惯这种风格的书。必须一次性翻完。
  •     15/02/23
  •     以此完成了大学的第一次pre…
  •     辛大叔是入学以来发现的又一块新大陆。尽管年号论证看得懵懵懂懂,但论汉宣帝地节改元一节太精彩!
  •     文献学功底太过深厚,只能望洋兴叹,反正我是学不来的。文章锋芒毕露,尤其是陈直先生被批评得体无完肤,为老人家默哀
  •     三刷,少了一篇《昭代“云中元年”事件考释》,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遗憾。。
  •     五星没的说,考证到这功夫也就到顶了
  •     不愧是考证+吐槽能手,打脸痛快…有些地方稍嫌个人观点太鲜明,要是不认同的话读起来有点= =
  •     作者大概继承了他的老师黄永年先生的吐槽功力,在书中对陈直先生吐槽毫不留情
  •     年号文字略艰涩,黑霍光太情绪化 K234.107/0421 普通 参考
  •     写的时候肯定很过瘾吧,我可以脑补那样的场景,真是羡慕啊!
  •     学到一些方法,还是有收获的。
  •     頁一八一註叁有提到準備撰文專門論述《資治通鑑》採《漢武故事》一事。
  •     佩服,但喜欢不起来,功夫深而思想浅
  •     年号学研究的奠基之作。老辛论文与年号学相关似乎还有不少,印象较深的还有篇有关北齐的吧?最后可以综合一下,写本《中古年号学研究》,呵呵
  •     向古人开炮,向前辈开炮,向后生开炮,好一似喀秋莎附体…不过我喜欢。
  •     深厚的功底、欢乐的吐槽。改元与年号确实反映了很多问题。
  •     K234.107/4 辛大师的吐槽功力继承了黄永年先生=-=利用文献、金石考证年号改元始末。(其实并没有认真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