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年轮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9558280
作者:张冠生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张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苏。知青五年,七七级四年。民盟中央委员。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员经历。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为费孝通教授做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发表文章于《中国社会科学》、《读书》、《东方》、《随笔》、《温故》等刊。出版著作《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晴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等。
特别感谢:本书摄影沈继光先生(即《物语三千》、《乡愁北京》作者)。

书籍目录

【增订版序】  书里有微光
【第1版序】 一个人的纪念
【甲辑】 1910年代
1911年(辛亥):《少年》杂志
1912年(壬子):《中华初等尺牍》
1913年(癸丑):《法意》
1914年(甲寅):《中等国文典》
1915年(乙卯):《作文法》
1916年(丙辰):《袁世凯轶事续录》
1917年(丁巳):《共和女界新尺牍》
1918年(戊午):《新修身》
1919年(己未):《短篇小说》
【乙辑】 1920年代
1920年(庚申):《亚里斯多德》
1921年(辛酉):《清代学术概论》
1922年(壬戌):《中国地理沿革图》
1923年(癸亥):《中国关税问题》
1924年(甲子):《汉书艺文志讲疏》
1925年(乙丑):《史推拉》
1926年(丙寅):《古史辨》
1927年(丁卯):《社会论》
1928年(戊辰):《读书堂西征随笔》
1929年(己巳):《理想国》
【丙辑】 1930年代
1930年(庚午):《进步与贫困》
1931年(辛未):《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932年(壬申):《历史哲学纲要》
1933年(癸酉):《诸子概论》
1934年(甲戌):《欧洲近古史》
1935年(乙亥):《达尔文》
1936年(丙子):《八贤手札》
1937年(丁丑):《战后国际政治条约集》
1938年(戊寅):《全民族战争论》
1939年(己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
【丁辑】 1940年代
1940年(庚辰):《辅仁大学体育竞技运动手册》
1941年(辛巳):《在世界之顶上》
1942年(壬午):《家庭教育》
1943年(癸未):《中国史话》
1944年(甲申):《列宁底母亲》
1945年(乙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1946年(丙戌):《南侨回忆录》
1947年(丁亥):《罗曼•罗兰传》
1948年(戊子):《政学罪言》
1949年(己丑):《列宁生平事业简史》
【戊辑】 1950年代
1950年(庚寅):《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1951年(辛卯):《毛泽东选集》
1952年(壬辰):《绞刑架下的报告》
1953年(癸巳):《红楼梦》
1954年(甲午):《欧根•奥涅金》
1955年(乙未):《胡适思想批判》
1956年(丙申):《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57年(丁酉):《毁灭》
1958年(戊戌):《鲁迅全集》
1959年(己亥):《中国》
【己辑】 1960年代
1960年(庚子):《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1961年(辛丑):《红岩》
1962年(壬寅):《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1963年(癸卯):《亭子间里》
1964年(甲辰):《南斯拉夫大事记(1945—1963)》
1965年(乙巳):《王杰日记》
1966年(丙午):《中国地图册》
1967年(丁未):《毛主席语录》
1968年(戊申):《鲁迅诗注》
1969年(己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庚辑】 1970年代
1970年(庚戌):《常用药物手册》
1971年(辛亥):《柳文指要》
1972年(壬子):《多雪的冬天》
1973年(癸丑):《落角》
1974年(甲寅):《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1975年(乙卯):《福特言论选集》
1976年(丙辰):《只有一个地球》
1977年(丁巳):《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1978年(戊午):《哥德巴赫猜想》
1979年(己未):《西行漫记》
【辛辑】 1980年代
1980年(庚申):《围城》
1981年(辛酉):《傅雷家书》
1982年(壬戌):《世界史纲》
1983年(癸亥):《第三次浪潮》
1984年(甲子):《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
1985年(乙丑):《宽容》
1986年(丙寅):《江村经济》
1987年(丁卯):《随想录》
1988年(戊辰):《山坳上的中国》
1989年(己巳):《球籍:一个世纪性的选择》
【壬辑】 1990年代
1990年(庚午):《大寨红旗的升起与坠落》
1991年(辛未):《人文类型》
1992年(壬申):《吴宓与陈寅恪》
1993年(癸酉):《邓小平文选》
1994年(甲戌):《顾准文集》
1995年(乙亥):《陈寅恪的最后20年》
1996年(丙子):《老照片》
1997年(丁丑):《历劫终教志不灰》
1998年(戊寅):《徐铸成回忆录》
1999年(己卯):《中和位育》
【癸辑】 2000年代
2000年(庚辰):《世纪学人自述》
2001年(辛巳):《20世纪的书》
2002年(壬午):《我向总理说实话》
2003年(癸未):《胡风三十万言书》
2004年(甲申):《娱乐至死》
2005年(乙酉):《我最宝贵的》
2006年(丙戌):《这个世界会好吗》
2007年(丁亥):《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2008年(戊子):《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历史》
2009年(己丑):《荒废集》
2010年(庚寅):《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代跋】 《纸年轮》摄影手记 / 沈继光

作者简介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一个普通读者,以淳朴心情,在寻常可遇的读物中,从辛亥革命那年起,作了一次年轮式阅读。百年烟雨里的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聚成纸上年轮。
“轮”中之书,有名著,如《宽容》、《傅雷家书》,也有教材、课本;有政治,如毛、邓著述,也有经济;有战争,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也有和平;有歌颂,如《中国》,也有批判,如《娱乐至死》;有民国初年的《新修身》,也有新出不久的《荒废集》……不拘一格,随遇而读,如年轮之成,不规则,却自然,真实体现出了阅读的平民性质,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
书中文字质朴,史料丰富,时见精彩。书影则匠心独运,蕴涵丰厚,味道绵长。
初版以来,窗外银杏新添三个年轮。三轮枯荣,《纸年轮》缓缓接收的微光,来自万千读者。今增订新版,收入序言《书里有微光》,继续体会人书相遇的喜乐,欣赏浩瀚的人文风景,知道更多的人和事,了解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纸年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施婧娴处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出版业方兴未艾,微阅读日益风行。传统的纸本阅读方式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数字化阅读潮流的巨大冲击。图书馆里一排排整齐摆放在书架上的纸质书籍越来越难吸引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目光。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习惯以书籍为伴的我难免心生寂寥之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张冠生先生所著《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增订本)》,有幸通过这本书遇见一位钟情书籍的同道,不禁拍手称快。 静下心翻开书,细细品味一篇篇洗练隽永的文字,认真感受纸背传递过来的浓浓温情,我仿佛在作者的引领下,完成了一场穿越百年的寻光之旅。这束光芒来自泛黄书页所折射出沉淀百年的深邃思想,它烛照幽暗,驱散愚昧;更来自像张先生一样愿意守望护持人类思想光芒的爱书人,它温暖而明亮,微弱却带给人希望。不如让我们共同踏上这趟寻光旅程,一起去感受《纸年轮》带给我们照亮心灵的温暖光芒吧。(一)敬畏阅读,感恩百年书香谈起《纸年轮》的诞生,不能绕过张先生的爱书情结。他生活的时代,读书实属不易。他生于1954年,12岁刚能读书,就碰上“文革”,该读的书都被封禁;18岁下乡,那样的环境无书可看,碰到禁书想看却害怕被发现不敢看;直到23岁进入大学才算开始正式的读书生涯。如此艰难曲折的读书经历并没有浇灭他对书籍的渴望,反而促使他日后痴迷阅读,不可自拔。书籍是透视大千世界,了解多彩生命的一扇窗口。通过书籍,他找到与更多人和事的共鸣,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时代。他说:“自己从小到大的精神滋养,大概主要得益于这百年中国的思想激荡、社会变迁和文史读物。没有这些,就没有我的如今。”可以说,书籍塑造了他的人生。因此,他“感谢父母生养,感谢老师启蒙,感谢百年时光中的思想甘霖”。朴实无华的字句背后饱含他对百年书香熏染、滋养的深深感恩。惟其有过书籍极度匮乏的人生体验,张先生始终不忘对阅读满怀虔诚的敬意。古人“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于他心有戚戚焉。古人通常是在焚香净手、端衣正帽这一系列准备仪式完毕之后,方才凝神敛气地坐下来开始展卷读书。可惜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阅读的仪式感逐渐消失不见,而主要通过电子媒体接受讯息的新生代,更对古人读书心存敬畏这一传统完全陌生。于是他别出心裁,决定独立完成一次独特的内心纪念仪式,值此机会郑重其事地“纪念父母让我上学,老师教我认字,让我有阅读能力”,“纪念著书立说人和出版者的心血劳作,惠我读及百年”。完成纪念仪式的方式并不简单,需要选择“百年百本书”进行一次个性化的阅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数年如一日倾注自己的满腔热忱,搜书、看书,乐此不疲地写下一篇篇读书笔记,将自己对阅读虔诚的敬意进行到底。原本这一纪念仪式专属个人,所以整个过程一直在刻意低调地进行着。如今收获了成果,张先生反倒慷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他认为,人与书相遇,贵在心诚神至。他相信如果把阅读的仪式感、敬畏感重新带回一般读者的视野,可以感召到更多的志趣相投者,让更多的读者“比我读得更好”。乍看《纸年轮》,没有花哨的封面设计,简单的黑白色,却有一股厚重的力量。直接翻开书,一页页慢慢读下去,手掌不知不觉感受着那一行行用心凝成的文字传来的热度。无需多说书中质朴淡雅的清新文风、遣词造句的琢磨功夫,单是精心搭配在每篇小文开头的书影插图,便大可玩味。一张张照片上,书籍或立或躺,或单放或叠放,姿态各异,装帧典雅,望之可捧读而不可亵玩。认真分辨,不但藏书者的题签、藏书章历历在目,连纸上的凹沟、皴皱、划痕、污损都一一呈现在镜头里,如此真实,让爱书人忍不住对这些书籍所隐藏的饱经岁月风尘、不停辗转流传的故事产生无限遐想。它们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在每个真诚与书相遇的读者心里重新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引起不同程度的共鸣。现在是好书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纸年轮》却放弃商业的推广,回归到热爱书籍的初衷,以敬畏阅读的姿态,静待读者的惺惺相惜。令人欣喜的是,《纸年轮》问世以来,因其品质卓然不群而获得万千读者的口碑和钟爱。让更多的读者敬畏阅读,感受书香,或许是张先生回馈百年思想甘霖的最好方式吧。(二)普及阅读,倡导悦读生活对书籍作年轮式的阅读,是书名“纸年轮”的原意。树的年轮或疏或密,或平滑或曲折,以圆圈刻画着树的生长历程。同样,在一生不同年龄阶段,阅读过的书总会在人生轨迹里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见证着心灵的成长,因此“纸年轮”还可以理解为人的年轮。回顾走过的路,每个读者心中大概都会有一本专属自己的《纸年轮》。只不过真正将《纸年轮》付诸笔端,却很少有人做到,张先生就是率先垂范者。他在《自序》中说,“人海中一个寻常人和书海中一些寻常书的偶然相遇”时有发生,“既相遇,诚相待,看几页,写几行,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只要人人拥有一颗热爱生活、喜欢阅读的心,养成平民阅读的社会是大有希望的。他想借《纸年轮》鼓励普通大众有意识地培养一点日常读书的习惯,如同每天吃饭喝茶一样自然而然,不再把它看作专家学者的专利。因此他坚持以普通人的身份,依靠一己之力完成这项一般人以为极有难度的事情。他搜求旧书并没有制定很宏伟的计划,也不设任何标准,甚至不求珍本。搜集方法也很普通,就是从北京的中国书店、潘家园等旧书市场或者孔夫子网购买。所以最后集齐的一百本书,严格来说只能冠之以“私人读本”,和专家的“推荐书单”相去甚远。鉴于根本不把自己当做“专家”、“学者”,也不以教育读者为目的,张先生在书中完全没有摆架子、写高头讲章的负担。他就像一个平易近人的朋友,把我们领进他的私人书房,以贴近生活的视角,用轻松的笔调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娓娓道来,润物无声地向众位读者传达“悦读生活”的魅力。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无论书籍的时代离开现在有多么久远,内容看起来多么平淡无奇,他都能找到和日常生活的共鸣,让人感觉“读书即是生活”并非虚言。拿起一本《新修身》,这是民国初年出版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教材。这本书平淡无奇,然而它的第一课主题“技能”就让他大发感慨。开篇直接从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说起,这样的课程编排合乎情理也符合小孩子的接受心理,让我们受过所谓现代教育的人也觉得颇有意思。试想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如果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也许不至于有这么多大学生毕业即告失业了。单从这一个小细节,就能感觉到民国时期的教育有可取之处,对目前的教育产生一点反思。另一本《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在抗战期间所写的一部红色著作,风靡海内外,评论汗牛充栋,难出新意。张先生偏偏点出斯诺开篇问的一些比如“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等等完全算不“高大上”的问题进行讨论。其实生活阅历告诉我们,越是微不足道的琐碎生活,越能反映人的精神风貌。斯诺的写作思路看似剑走偏锋,实则深谙生活之道,无怪乎他的书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以上案例充分显示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形。热爱生活的人,可以从阅读中扩展人生的体验;热爱阅读的人,可以从生活中培养欣赏的品味。总之,《纸年轮》诚意奉献了一个平民读者在人生不同年轮阅读的忠实记录。质朴平实的语言在读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向普通大众生动展示“悦读生活”就在举手之间。拿起书本的一刻,“悦读生活”即将开启,何乐而不为呢?(三)提升阅读,尊重思想传承阅读除了丰富生活,充实心灵,还赋予我们理解过去,洞察现在,展望未来的智慧和勇气。不论是古典著作,还是现代论著,书中闪烁的思想光华都带有强烈的现实感。《理想国》探讨的“正义”、“教育”、“国家”等经典命题在每个时代可以常读常新。19世纪德国威廉•魏特琳谈论的话题“和谐与自由的保证”放在当代中国依然有思考的价值。如今流行的快餐式阅读让我们偏重感官刺激,忽视思考对话,因此失去了理解当下、烛照现实的源头活水,阅读质量亟需提升。张先生了解一般读者常做浅尝辄止的阅读,他希望通过《纸年轮》告诉大家,其实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只需从身边容易获取的平常读物开始,通过一定量的积累,逐渐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比如一本《辅仁大学体育竞技运动手册》,他初看无趣,认真看下去,结果发现它的内容是讲民国时期辅仁这所著名教会大学的体育教学状况和精神理念,颇有耳目一新之感。那时的教会大学和现在的大学教育相比究竟有没有优长之处,可否借鉴,或许这本手册就是不错的切入点。又如《老照片》一书是近些年来大众喜闻乐见的图文书之一种。照片大多展现的是寻常百姓、市井人物,让人领略王侯将相之外平民的光彩。尘封的历史借助老照片重新走近现代人的视野。只要有一颗渴望求知的心,在出版物品类丰富的今天,找到可读的书籍并不难,难得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书籍对人的潜移默化是缓慢而深入的,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仅仅是学习前人思想智慧的第一步。书越读得多,越明白人类必须站在前人思考过的地方才能继续前行。提升阅读质量,除了通过量的积累打下基础之外,以自己仰慕的贤哲、尊敬的师长为榜样,了解他们的学问志趣,遵循他们的读书门径,继承他们的思想路数,不失为一个方便窍门。张先生曾做过费孝通先生十多年的助手,深谙费老的人生态度、学术取向和读书方法。费老晚年曾有回归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方面的思考,这促使张先生在这两个文化课题里阅读不辍。他能够看得远,想得深,注重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政治、经济、社会的种种问题,根本上缘于他牢牢把握思想的传统,懂得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思考问题。歌德有言曰:“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纸年轮》通过展示百年书籍中的思想光辉,希望告诉后来的读者,请珍视前人的思想成果,且读且思考。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光是为了娱乐人生、消遣时光,更重要的是从前人身上汲取认识自己、认清现实的识见和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如果抛弃思想传统,放下继续思考的责任,那么阅读将失去它的深层意义。走完这场跨越时空的寻光旅行,我们不禁发现,《纸年轮》就如一扇通向人类思想之光的窗户正缓缓开启,并不断将这份亮光散播开来,传递下去。它以一种年轮式阅读,引导读者与书籍作一次前所未有的相遇,敬畏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汲取先哲思考的智慧和力量,并感召更多爱书人一起,共同守护人类思想光芒使之凝聚不散。若有亿万人,将足以点亮人类思想世界的浩瀚星空。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可能是一百年来文化、思想变迁的缩影。
  •     100年100本书,有意思。
  •     把自个儿藏书按年份选个册子出来,浓厚的时代气息
  •     《纸年轮》这本书,我是在旅途中读完的,从北京到河南再到广东,趁着年味,借着祖国河山,听作者讲述民国以来百年书目。既见了铮铮铁骨,又听了淳淳家书。百年来,书生不默,却默默推进这庞大祖国的山河日新,尽管胡适流离,陈寅恪独远,梁漱溟扼腕......自己高考三年,北上求学七年,越来越发现自己不配做个学生,可正如周一良先生所印,“毕竟是书生”,之前的缺失,仍需加倍努力弥补,加倍努力读书。近来,从文艺座谈会之后对陈丹青的谩骂到对柴静调研动机的质疑,民众的矛头丝毫没有智慧光环的加持,脆弱的耳膜和偏激的放大镜让人胆寒。想起梁漱溟父的辞世之问:这个世界会好么?又是心痛!若有什么可以阻挡洪流,只怕在这垮塌年代,尽管言者谆谆,闻者藐藐,也仍旧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荒废集》中的痛斥,青年仍需多读书!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单集,告诉我们当年的人究竟看的是什么书,然后引导我们去补充阅读
  •     民国时期以来每年一本珍贵有价值图书的回顾,可以不看那些书而贴近那本书那个年代的历史、质感、责任与温度。
  •     最喜欢的文字风格,最值得回味的前程往事,时常闪现的真知灼见。
  •     史以为镜。
  •     再读,深刻;序写:有个同学来电话:“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你的书,大量批注,不少地方画五星。”
  •     选题不错,管中窥豹,看看百年来的都有哪些好书。文章都不长,三页左右读来很轻松舒服。没什么深度,放下就拿不起来了。
  •     赌气地一晚上读完了后七十年,恍然大悟自己不过一个妄想若干年后在孔夫子旧书网卖书养老的庸人啊。近代的民生思潮写得泛泛,读来也兴味索然。
  •     静读2016-57#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     形式很不错,内容还算能看。自诩安静的文字,的确。比起看过的那些文集,一开始弄几篇好的,后面都一般般,这本书从前到后一直都一般般。不过确实可以学到东西。作者的观点略雷同且落后。
  •     中国百年读书记录。时代在前进,也看到在后退,在停止。
  •     难得的诚意之作,但作者的观点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思想的触角不能跳脱既有的框框,也真真是残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