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章节试读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10825903
作者:薛仁明
页数:264页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笔记-第60页 - 先听中国音乐,再做中国学问

音乐最民族,也最特质。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音乐最直通性情;当四下无人时,单独哼着一段曲调,那时这人最真性情之所在。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笔记-第230页 - 小惩大诫

(体罚小孩被一时尚女子教育)
如此自以为正义,不禁让我想起了这些年来许许多多的教改人士,譬如“人本”。二十年来,教改人士秉持崇高的“使命”,不断大声疾呼,以“救救孩子”为名,推动了教改工程。他们的慷慨痛陈,曾经备受支持,曾经屡获期待。因此,他们掌控了话语权,也垄断了论述权。从此,他们以正义之姿,不断指责教师与家长,又怀着强烈的优越感,以启蒙者的姿态,扮演了教育政策的指导者。于是,二十年下来,教改大纛(dao),所向披靡。然而,也就这二十年,他们勾勒的美梦,而今变成了噩梦,他们的教育理想,也成了教育的灾难。他们以“救救孩子”为名,却一步步毁掉了新世代的未来。
而今,这些“满怀理想”的教改人士,与那自我感觉良好的官员学者,依旧觉得,教改的“未竟其功”,纯粹因为家长与教师的顽固与颟(man)顸(han)。然而,不论是“顽固”家长,抑或“颟顸”的教师,他们站在第一线,每天真实深刻地面对教改“成果”,每天受这“教改土石流”的冲击,完完全全,另一番点滴在心头。他们不仅看到日趋凌乱的校园秩序、日益不堪的教室管理,而且,还成天听闻校园霸凌,也不时听说某某教师受辱,甚至被殴。凡此种种,他们的委屈,他们的切身之痛,他们的濒临绝望,又岂是那高谈理论、自诩爱心的教改人士所能感同身受。
教改人士一向擅长理论,总爱援引西方;他们的理论严密,自成一套完整系统;他们滔滔不绝,其实,一般人难撄其锋。这些理论,乍听之下,似乎都对。而且,因大家惯于对西方谦卑,面对“国际化”这样的字眼,也容易就被震慑住。别人如何,姑且不论,单单说我自己,在十九年前刚教书那晌,就曾经很信服这些教育理论。结果,越是相信,越死心塌地服膺,我却越深感无力。于是,我不免纠结,不免狐疑,不免陷入了所谓“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所幸,我自己乡下出身,民间的底气一直都在,我幼时所受的熏陶,更始终未曾忘怀,再加上,我接触儒释道三家甚早,多少有了些自觉。因此,就只糊涂了一小段时间,直觉不对,回过神来,便彻底转身了。
教改人士总说,体罚会造成人格扭曲。这话不算全错。因为过度暴烈的恶性体罚,确实会伤害孩子心灵。这就好比,暴饮暴食,必对身体不利;这又好比,用药过猛过烈,也必会伤身毁体。但是,不管如何有弊有害,饮食与药物,终不可废。体罚一事,其实相同。饮食固应节制有度,药物亦须谨用慎使,至于体罚,问题也只在于如何拿捏分寸、如何适时与适度。若能做到“小惩大戒”,那自然就吉祥止止。但是,若不分青红皂白,便贸然严禁,那就跟废饮食、禁药物一样,完全是荒谬与错乱。
问题之关键,本在于体罚的合度:一则心平气和,无有盛怒;再则符合比例原则,让小孩心服口服。若能如此合度,依照我在校的经验,学生其实都能接受,且多半能从中受益。如此合度之体罚,不仅维系了团体该有之秩序,对小孩的人格与学习,也是利多于弊。不但无损于身心健康,反倒增加了心灵容受度。有此容受,便不易自我为中心,更不易性情乖戾。换言之,不仅不会扭曲人格,反而会有所帮助。我以前教书,便清楚感受到,家长越是标榜在家不体罚,他们小孩性情乖戾、自我中心的比例反倒越高。性情最好的小孩,通常是成长于管教最合度、既不太过也无不及的家庭。
再者,教改人士又总说,体罚只能有短暂的吓阻作用,不能有根本性的改变。此话诚然。因为,不管是体罚,或是奖励,或婉言相劝,或循循然说理,总之,任何的教导方式,究极说来,都只能是一时之效,都极难有根本之改变。事实上,真要根本改变,谈何容易?那除了建基于长期积累,还有待于时节因缘,更尤其有赖于执教者强大的生命修为。凡此诸事,岂能率尔达成?别说体罚,其他的任何方式,也都断乎难臻此境。
教育,本积累之事。任何有效的方法,但凡合宜,即使只是一时之效,都不该偏废。任何手段,都应全面权衡,更该因人而异、顺时而变。较诸其他手段,对于大部分的年幼者、无知者、轻率蛮横者,体罚这方式,特别可收戒惧之效。“小惩大戒”,孩子若能知所戒惧,便多有敬畏,多有虚心,来日进一步改变,也才庶己可能。若因难收根本之效,便轻率言废,那么,若非浅薄无知,就只好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了。
遗憾的是,“教育部”不知是天真或愚蠢或受制于教改之士,总之,他们全面禁绝了体罚。从此,固然免除了校园内少数恶性体罚之弊,却招来了全面秩序之荡然。结果,今天中学的教学现场,管理日趋瘫痪。休说基层教师充斥着无力之感,即便是那高唱爱心的教改人士,真让担任导师或训导人员,恐怕,也多会望而却步吧。更别说,那层出不穷的师生冲突、霸凌事件,早已让校园宛若原始丛林。这时,教师与学生,人人但求自保,导师与行政人员,也不时相互卸责。至于“教育部”因迫于舆论,也只能四处举办各种“友善校园”、“反霸凌”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其幼稚,其可笑,其荒谬错乱,连学生都觉得匪夷所思,直说那是现代版的国王新衣。
就这样,“教育部”一边高举“严禁体罚”,一边掩耳盗铃;一边满口爱心,一边又将教育推向绝境。问题是,身为教师与为人父母者,又岂能坐视不管?即使再如何悲观,又岂能完全绝望?事实上,台湾社会赞成适度体罚者,一直就如同主张维持死刑者,从来都是社会真正的多数。只不过,他们的声音一直被压抑,一直隐而未现罢了!另一群人,虽掌握了话语权,垄断了论述权,但是,他们毕竟是少数!而今,因为不愿意绝望,因为起码的公道,隐性的台湾必须发声,沉默的大多数也应该表态,但凡赞成合理管教的你我,都有责任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公开表述:体罚乃正正堂堂之事,我们赞成适度体罚。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笔记-第230页 - 《小惩大戒》

作为一个老师,以后还会作为一名家长,同意的不能再同意了。
(体罚小孩被一时尚女子教育)
如此自以为正义,不禁让我想起了这些年来许许多多的教改人士,譬如“人本”。二十年来,教改人士秉持崇高的“使命”,不断大声疾呼,以“救救孩子”为名,推动了教改工程。他们的慷慨痛陈,曾经备受支持,曾经屡获期待。因此,他们掌控了话语权,也垄断了论述权。从此,他们以正义之姿,不断指责教师与家长,又怀着强烈的优越感,以启蒙者的姿态,扮演了教育政策的指导者。于是,二十年下来,教改大纛(dao),所向披靡。然而,也就这二十年,他们勾勒的美梦,而今变成了噩梦,他们的教育理想,也成了教育的灾难。他们以“救救孩子”为名,却一步步毁掉了新世代的未来。
而今,这些“满怀理想”的教改人士,与那自我感觉良好的官员学者,依旧觉得,教改的“未竟其功”,纯粹因为家长与教师的顽固与颟(man)顸(han)。然而,不论是“顽固”家长,抑或“颟顸”的教师,他们站在第一线,每天真实深刻地面对教改“成果”,每天受这“教改土石流”的冲击,完完全全,另一番点滴在心头。他们不仅看到日趋凌乱的校园秩序、日益不堪的教室管理,而且,还成天听闻校园霸凌,也不时听说某某教师受辱,甚至被殴。凡此种种,他们的委屈,他们的切身之痛,他们的濒临绝望,又岂是那高谈理论、自诩爱心的教改人士所能感同身受。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笔记-第39页

古人曾说,唱曲一事,讲究的是「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历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笔记-第14页

大体完好的民间传统,才是台湾人情温厚的真正根源。
说到底,问题关键,在于祭祀。
祭祀,形速了万民的性情。比起教育,其移风易俗之效,其实更深、也其实更远。正因为如此,论语才会说,为政者「所重民食、丧、祭」。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笔记-第21页

老子:死而不亡者寿。
《生气与不生气的中国人》
孔子生冉求的气。
真正的温润,是古人所说的“暖暖内含光”。那既不张扬,也不耀眼,所有的力道与能量,尽可能都含着蓄着,甚至是藏着掖着。这样的光华内蕴,在平静淡然的外表下,自然有番不与人同的眼界,必定也胸中另有丘壑。
文王一怒安天下。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就是礼。
有这样的节制力量,在行止间,就会有个分寸,有了分寸,纵使凡事关心,也不容易有情绪的纠缠与惑乱。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笔记-第1页

中国的神,有若无、实若虚,简单清洁到真要仔细推敲,似乎都有那么一点不着边际。譬如天子祭天,民间也拜玉皇大帝,但都不像西方的上帝那么明确且多有意志。中国人的神,其实是个“如”字,那是孔子说的,“祭神如神在”。
高跟鞋下楼梯的那种声音简直受不了,那里面有一种炫耀,有一种特别固执的强调自我存在的东西,不论是声音还是形体都不能接受。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笔记-第65页 - 先听中国音乐,再做中国学问

但中国人读《史记》,读的是天人之际;看《庄子》,看的是游于大化;至于《孟子》,则喜爱他讲王天下时的神采奕奕,佩服他谈人性本善之气象岩岩。这些书,当然可以是历史,可以是哲学,当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风光。因为风光无限,才能读之不倦,也才可以是千古文章。——这一段看中国学问的角度很阔大,做事情,做人,读书,都应该心存一股气,浩然之气,如此,才能包罗万象吧。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