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84-5
ISBN:SH10002-40
作者:李长之
页数:328页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的笔记-第119页 - 五(五)李陵案的原委

第119页原文:
他觉得也未尝不可以自杀,可是他想到他的文学天才,还没有表现出来,那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二部《春秋》——《史记》,也还没有脱稿,他于是倔强而坚忍地,“就极刑而无愠色”了!
在这时,司马迁并转而悟到古人的一切著作正都是产生在苦痛和寂寞里,在郁结而不通的时候,只好“述往事,思来着”;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只好“垂空文以自见”了!
司马迁的受刑,在他个人当然是一个太大的不幸,然而因此他的文章里仿佛由之而加上浓烈的苦酒,那味道却特别叫人容易沉醉了!又象音乐中由之而加上破折、急骤、悠扬的调子,那节奏便特别酣畅淋漓,而沁人心脾了!
在李长之的序中,李如此写道:
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那一天是中秋的上午,我自己也觉得好笑。自己看自己的作品原不足为凭,有时希望太切,就容易格外不满,又有时不免溺爱,也就有些过分的宽容。总之,写过的东西,颇有些象疮痕,非不得已是不大愿意再去揭开的。
大概是李的文字横越千年,与司马迁形成共振,当我读到李陵案是,也是双目含泪,心泛凄楚。司马迁三十八岁受腐刑,四十六岁遁世,他如此的倔强,如此的隐忍,终归是完成了他父亲的遗志,实现了他自身的追求。而李长之呢?二十六岁即写出《鲁迅批判》这样的文章,自此一生受累,四十六岁之后更是直接受文化腐刑,被剥夺了其文化生命。何其相似!
1976年,终于某出版社曾找李长之接洽再版《鲁迅批判》事宜,条件是将书名“批判”改为“评论”或“分析”之类云云。李长之傲然拒绝道:“我为《鲁迅批判》遭一辈子罪,不改,不出,也罢!”
两年后,长之兄凄然离世。自其四十六岁后,不着一字。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的笔记-第135页

最近看多了演义戏说的,看到这本大家写就的《司马迁之人格和风格》有点不适应。学术性的著作,写得严谨,论据一丝不苟,作者的态度,让人敬佩。又写得潇洒,文气十足,实属不易。他对司马迁的评论定位是非常精到的。他说:“作为一个诗人的司马迁,他是一个不朽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学者的司马迁,乃是一个无比深刻而渊博的学者。” “司马迁是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常新——情感本是常新的。因为他是抒情诗人,他的识力合哲学并没有引导他走入真正理智的陷阱。他对于若干历史上的大小事件,似乎很有理解,然而归根到底,他长期命运感的调子来了。因为他有命运感,所以他有深切的悲剧意识,他赞赏那些不顾命运的渺茫而依然奋斗,却又终于失败了的伟大人格。”在探讨司马迁的人格上,他如是说:“孔子的精神是理性的——纵然根底上也不尽然;但司马迁终于是情感的。孔子的趣味,表现而为雅,这是古典;但司马迁的趣味,表现出来却是奇,这却是浪漫的了。”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的笔记-第4页 - 再版题记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这个观点(李长之先生考订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引者按)没有引起反响,一九五五年一位叫刘际铨的人却抄袭全文在《历史研究》上以自己名义发表了。同期《历史研究》上还发表了郭沫若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一文,也持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的看法。两人之行状是让学术界深恶痛绝的行为。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