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回忆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10
ISBN:9787534403361
作者:[挪威]古尔布朗松(Gulbransson,Olaf),洪佩奇(编)
页数:130页页

内容概要

奥纳夫·古尔布朗松(1873-1958),挪威奥斯罗人,现代杰出的漫画家

作者简介

本书包括《故乡的回忆》、《田园诗-欢乐与不幸》两部作品。前者收入配画散文40余篇,叙述了作者在故乡的童年生活、初恋及军旅生活;后者以诗配画的形式阐述了生活的哲理。


 故乡的回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差不多把这本书淡忘了。因为对未知的生活还怀着热情,人总需要忘记,忘记的时候,也带着一种类似于储蓄的快乐情绪,以为有一天我还会回来,一切还象过去那样保存着。也许某个夜晚你突然发现时间并不象钟表的刻度那样简单,钟表不过是人们强加给时间的一种暴力,时间实际是柔软的,温顺的,唯心的,有时它加速,有时停滞,有时它还象心情一样倒退。我常常在夜间同时间嬉戏,这个时候,如果我挽留,它不会拒绝,如果赶它走,它会进入梦境,虽然墙上的钟表还象所有人类的机械一样,在文明的推动下,将时间一段一段切碎,喂养这个饥饿的世界。如果不是记忆的恩惠,我们就不知道忘记的容量有多大。打开书柜,忘记就象陈年的霉味,也象布满书脊的灰尘,如果打开一只年代久远的木箱,忘记就象你曾拥有的数不清的古怪热情。古尔布朗松 《故乡的回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村庄,它位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挪威,那里有大片原野,有比“我”还高的草丛,草丛中有鸟巢和蝴蝶,“我”用草茎蘸着唾液,要踮起脚尖才能送到雏鸟的嘴中。那里也有乡情,传说,异乡人与恐怖故事,有爱情,苦闷,憧憬与失望。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生动的性格,带着一个古老的村庄所酿造的醇厚的气息。一小片躺在北欧大地上的寂静的土地,养着纯美的人性,那种原生态的美真令人陶醉。因此很容易想到年代略早一些的另一位挪威人,格里格,他的六十六首钢琴抒情小品,传达的是同样的气息,有毛边书一样的温暖质朴与轻盈可爱,又有未开垦的原野一样的清新神秘。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本图文画册,简洁而传神的线描加上同样简洁而传神的文字,象丰子恺的《缘缘堂》,却没有丰那样刻意的教养,是一种率意的,粗略的美。它展示了我们童年中许多无法忆及的细节。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童年好像看什么都不一样,那时候还什么都不懂,世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颜色是纯正的,是客观的.古尔布兰生的画细腻朴实,这就是挪威人的感觉吧!挪威是我所很向往的国家,冰雪王国,在那种美丽的环境生活的人一定也是美丽的吧!好好看看这本美丽的书,回忆你所珍惜的童年!
  •       好的书,不是重口味的。原生态,没有惊艳,没有枪林弹雨。
      好的书,不是说教的。展示事物本来的面目,读者自己去思考。
      好的书,不是满满当当地,看上去也许有些单调,寥寥数笔,但掩盖不住丰富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
      好的书,什么时候找开,翻一翻,总会有收获。
  •       这是一本属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书,现在看来不太对我的胃口呢~
      
      我比较喜欢那种细致的画~不过书里的生活,书里的文字,书里的情感我却感受到了,有些情绪就算跨了一个世纪也能感受到的……
      
      多给的一星,是给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的,我前看书没有那么多注意这方面……直到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本书做得很细致,很优雅。纸张,还有翻看时的感觉,都让舒适不已。
      
      当你拿到这本书时,你就已经被它传递给你的感觉吸引了,会让你感到出版方对这本书的爱,还有你想珍惜的心情……
      
      我想这也只有爱书之人才能做出来~
      
      最近越来越没有情绪去读书了,买了很多书,却让他们成了摆设,读起来也越来越拖沓,没有激情也没有平静,只是敷衍……
      
      我不喜欢这样,我觉得每本被用心写出来的被做出来书,都应该细细品味,这样不枉作者,不枉自己,不枉时间,不枉那种爱……
  •     很想在暖暖的阳光下看雪融化。一如今日的阳光。
  •       iouew387gqt8y7CDYRHJAEFUT90IRHM09BYZ0UE489CTYBEWRY8XYET7yc7497马9
  •       此书非常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作者的童年,家庭,学校,军队,初恋等天真烂漫的生活履历,同时旁触到北欧的大自然和它的动物,山林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图画文字都有独特的风格。不错!
  •     不管别人,写故事也是为了认识自己嘛
  •       读书摘录:
      
      等到九十岁的时候,他软弱了,他的良心才开始责备他。他为忏悔而祷告。
      “亲爱的上帝,你早就认识我,我是里尔斯 黑尔杰恩,你现在一定要救我。
      我既不酗酒,也不胡闹。
      我才九十岁。”
      
      巴尔的悲哀是无法形容的,他过不惯孤独的生活。
      
      他把夏天支撑过去,到了秋天,他简直不能动了。大地在召唤他,他在十一月里死去了。
      
      我因为沉默,变得十分忧郁了。
      
      最后,我坐在闵兴的夜车里面,夜是长的,然而一下子也就天亮了。我走到走廊上去眺望。
      我们就要到了,然而看不见什么南方的气象。
      最后远远地现出两座尖塔的影子,这是圣母教堂。
      但是没有椰子树的踪迹。
      我完全定心了。这里到处是结冰的沼地,像我的家乡一样。
      我就这样来到闵兴。
      我还住在这里。
      因为我没有被送回去。
      
      2011年5月16日 写于兰州西关 沐田书店
      
      书的质感很好,包装非一般国内图书可比,看得出出版人是下了番苦心才有而后的作品。咋一看,还以为是台湾或是香港出版的书,细一看,原来是老六策划出版的。丰子恺的书法和插画都很好(词穷了,岂止一个好子了得啊,没看过的人不知道。),丰子恺先生说对吴朗西的翻译稍作修改,但我觉得那修改如点睛之笔,无论是添加还是删减亦或是换个词语都刚刚好,读起来很上口,似乎一气呵成,如神来之笔。
      
      单就古布尔兰生先生所著述的原著内容来看,所描写到的童年时候的所见所闻你我亦或多或少的有类似经历,看似不禁意的点点滴滴,其实更透露了对生命对人生对世事最初的观察和探究是如此的可爱,尽管在成人之后,那份可爱里参了份无奈。
      中国有句古话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并且中国人深信入土为安。为此此书很对国人的口味,尤以离乡在外多年的浪子为甚。
      事总与愿违,正如古布尔兰生先生最终还是没有回到故乡,或许正因为如此思乡之情尤为强烈才促使他完成此书。以抒一颗浪子漂泊但未忘原乡的赤子之心。
      不由的想起胡兰成先生在《今生今世》里说过的一句话:“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转而又说他的哀而不伤。这个老家伙总是这样的调调,我大致理解为他不愿面对欲辨已忘言的那种心伤而已。
      扯远了,回归正题,丰子恺先生随图附着的文字是繁体的,但是很耐看,也很配对。此书的后面附有原版的简体印刷体文本。算是照顾不熟悉繁体字的年轻读者吧。我是照着图读完丰子恺先生的手写体的。好文好字好图,一举三得。
      
      
  •       《童年与故乡》这个书名是我们中国文化人翻译的,“雅”是做到了,但是“信”和“达”还是差些,我建议下次直接用他们德文的原意:“从前呐”,就像我们这儿的乡下老头老太太给孙子辈讲故事一样的开头。
      
      
  •       比较像绘本了。无论是图画还是文字,都是手绘的。文字也是手写的。     讲述的那些童年,故乡的所见所闻,生动极了。     看完了仍觉得意犹未尽。不过有些小故事也都是没头没尾的~~~
  •       
      从前的童年与曾经的故乡
      □三皮
      
      
      
      我曾一度以为绘本不如动画,少掉了流畅的意识和丝丝入扣的背景音乐,再精美的册子,因其静态示人,总丢掉了些牵引心魄的驱动力。后来读到古尔布兰生才发现这样固执的想法需要修正,一概而论的理念往往失之偏颇,不曾邂逅经典而妄言优劣,徒然落得短视的罪名。
      
      也许古尔布兰生这一本《童年与故乡》就只当是静态的,一帧一帧地贯穿着对于往昔的遥望,非要连缀起来,就必然要毁坏那一种放言不羁的淋漓,也将削弱那么一种于己有关又仿佛身在事外的超脱,他这样淡然地叙旧忆往,在线条上是闲散数画便即形神毕肖地勾勒出人物音容,在文字也是轻描淡写就活灵活现说尽了乡间身畔的成长与衰老。
      
      有时候,衰老来得更其泛滥,其间潜隐着诸多的死亡,落下桅杆、跌落泥塘、“没有人再给赫克鲁地梳洗背上的毛了。他受不了,他生病了。这样一来他便不得不死了”……不晓得是原文就是这般腔调呢,还是身处乱世的吴郎西先生译笔如此,总归是连写死亡亦是如此轻描淡写,这样淡漠而又现实,愁绪用叹息道出,再轻微,也绵长。
      
      及至你去细察那挪威乡间的人事,尤其静夜,那本来陌生的场景便即跃现眼前,个个生龙活虎来到身边,也就如你的旧交故友,就是你童稚的玩伴或暗恋许久终未如愿的恋人,或逝去的雌猫雄猫甚至流浪猫,那些以为遗忘的昔日点滴为其一勾引,就又回到身边,这一次带了无限的怅惘,带了无穷追索的失落,虽美好却久远,虽久远却清晰,是这样奇怪的情绪,挑动了无尽的追思。这时候的绘本文与画已经交融一处,无法分割亦无从解剖,它们就那样相得益彰,形影不离,谁也离不开谁。它将一再向你证明古尔布兰生当日成此佳作定然是一气呵成,完全有如神助,是把线条当作了字迹,又将字迹用线条的思维结构,交互错综,分不出宾主。
      
      不过两万个字的容量,倒充塞了几乎最辉煌也最奇妙的小半生。游丝一般的思绪貌似散落,实质一一有所出,总是交织一种时日远去,好时光不再的悲怆。不啻你翻到哪一页,总可以兴致盎然的读下去,类如“他合拢那衰老的冰冷的两手,说道:亲爱的上帝!你早就认识我,我是里尔斯•黑尔杰恩。你现在一定要救我。我既不酗酒,也不胡闹。我才九十三岁。”的段落层出不穷,镶钻一样点缀在叙述之中,时时让人解颐,甚至莞尔一笑。
      
      古尔布兰生没有过火的讽刺,倒也不是英伦风那种一本正经的幽默,他只是乡间多语的老农一样叙事,是否这样原生态的书写正是挪威人的民族性格使然?天地冰冻,冻出了平原、山地、雪橇、河流,此间的童年也好故乡也罢就总可亲可爱,是粗布衣裳上的一点油渍,经久不散,带着某日闹酒时的朗笑与喧哗。
      
      1873年生人的古氏二十郎当岁移民德国,从此做了闵兴(慕尼黑)人,再也不曾回去故乡,这样状态下的故乡先不谈梦魂牵系,便是午后打盹前的一番畅想怕都带着眷恋的吧。而抵死回不去的故乡正如永远回不去的童年,是每个个体一辈子的纪念,愈发苍老则愈发光辉,渐渐照彻朝向消逝的路。
      
      从前与曾经到底带着悲观的色彩,既有的荒诞不再具有无稽的困惑,既有的愉悦也慢慢褪色,风化成帆布白,任由你着色,任由你涂抹。以此来看,个个人皆有一个独属于他自己的童年与故乡,猫在无从抵达的从前。这一点正如滴漏,也即沙漏,细沙流下,时光逝去,是简直连一点声音都没有。我们翘首望向苍穹,雨水斜过柳丝,除非溅落眼中,身理上万不会有任何动静,心固然要怅惘,那也是心的事情。恰恰是那雨滴,滴出了人之于世的悲欢离合。回忆总归是个悲情的化学作用,如歌的行板黯然神伤,过去了;撕心裂肺的绝望情绪也已悄然远遁,落下的是最最孤单的自我。沿着滴漏的轨迹或许可以搜寻出往昔的一点温暖,也就有可能碰到反胃的不堪。岁月是以滴结构的,也当以滴衡量,得失皆为烟云,既曾经,则必经,事关回忆,又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讲。
      
      没有道理可讲的“ES WAR EINMAL”(即从前,原书名)与其粉饰不若老实写来,倒更易牵动心怀。跌在思忆之中的人终归是幸福的,咀嚼自己的故事也照例比阅读他人的生涯来得更为蕴藉,至少它曾经与己有关,其间哪怕再微小的一点也足以导出另外一段迥异的人生。事后的回望让那样的小点变得不再微不足道,不再可有可无,它简直成了上帝的一个念头,是命运的急就章。
      
      这《童年与故乡》一九三六年就零星呈现在国人面前,到五一年才终于全本出版,翻译自然还是吴郎西,原文的手写汉语之后换作丰子恺先生来写。想必当日丰先生也是大爱的了,由其笔书已可见端倪,颗颗字都洋溢着童趣,好像天生,也好像这书简直就是丰先生的作品。一辈子欢喜竹久梦二漫画风的子恺先生到这里方始珠联璧合般找到了意气相投的同志,他大约在此中也第一时间发见了自己的童年与故乡吧。
      
      此后,要再过五十九年,才能再见这般原汁原味以至和德文版一般开本的绘本出现,无论如何这算得一桩幸事。倘若时间的流转是每个人必经的序列,这过去的五十九年不晓得又消逝了几多的童年、沦陷了多少人的故乡?好的物事总是这般难得么?一年算一段音符的话,这漫长的五十来年也该是一曲交响乐了。何妨让你我静下身心来聆听这自久远传来的缅怀。且由着古氏引领,重新梳理我们的从前与曾经,重新涉足那注定回不去的童年与行将老去、面目全非的故乡。
      
      
      
      二零一一年三月九日
      
      
      
      
      童年与故乡
      原作名: Es war einmal
      作者: [挪威] 古尔布兰生
      译者: 吴朗西 译 / 丰子恺 书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112
      定价: 78.00元
      装帧: 精装16开
      ISBN: 9787513300698
      
      
      
      
      
      
      
      
  •         
      每个人的童年与所有人的故乡
      □三皮
          
        
        
      打扫房间,从一个几乎被光阴遗忘的角落找到了一本多年前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挪威漫画家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图画书《童年与故乡》。在这本书里古氏用40篇散文200幅图画,生动有趣描叙他自己的童年,家庭,初恋等生活故事;同时旁触到北欧的大自然,动物,以及淳朴粗野的农民生活。
        
      更加想不到的是,居然还在最后一张空白的白纸上看到自己用那个时候稚拙的笔迹把自己假想成古氏写下的一长篇文字。 
          
      “我叫奥纳夫·古尔布兰生(Olaf Gulbransson).如果可以活到今天,那么,我已经整一百三十岁了。即便到了这个年纪,我甚至还是会逗留在德国闵兴(我二十岁来到这里一直到我老去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甚至还是会继续在《Simplicissimus》漫画杂志社做我的编辑工作。我太喜欢漫画了,从我六岁上学那一年起,一直喜欢到现在,已经喜欢一百二十多年了。
        
      小时候我有些笨笨的,那时候我喜欢的是草。我喜欢走到那些比我高得多的草丛里去,那里面真好玩:满眼睛的绿色,微风阵阵,它们被吹得彼此碰撞在一起,发出一种青翠的声音,伴着泥土的气味。我听到这样的声音,觉得比每个礼拜教堂里的音乐还要好听。
        
      草里头还有鸟儿,它们把草茎连在一起做窠。我必须掂起脚尖才看到那些待哺的小鸟。它们饿了,我就把我的唾液涂在草茎上面喂它们,我把草茎插进它们的嘴巴里去,它们欢快的叫起来。那样弱小,甚至还没有眼睛!
        
      这些童年里又欢乐又宁静的光阴多年来就象一张风景画一样悬挂在我心房的墙壁上,午夜梦回,总是影子一样漂浮到眼前。总是在瞬息之间把我带回遥远的故乡和更加遥远的童年。那些过去的事那些过去的人以及那些积满了灰尘的陈旧的物件几乎形成了一块结石,不经意就碰击纤细的心灵,打开那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跌入那个一去不返的旧日美好时光之中。我要将这样许多张心灵版图上的图画拿到现实里来。
        
      到了一九三四年,也就是我六十一岁的时候,我终于出版了一本叫做《从前》(ES WAR EINMAL)的图文书(在遥远的中国它被翻译为《童年与故乡》)。这是一本充满怀念之情的小书,在这本书的头一页我就画了那些童年的草、草丛里的鸟窠,当然还有那个站在微风吹起的草丛里喂给小鸟唾液的小小的我自己。
        
      现在看起来,那个时候的我是多么的微小啊。头一幅图画里的那个我头朝着纸张的另一面,那样矮,稀疏的头发,松松垮垮的半开裆裤子。我的头那样的深入纸张深处,我能够看到什么呢?
        
      我看到了只属于我们北欧的那些自然风光,看到它的动物、山林,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那是怎样本真的一些人物呀!好象活得全没有渣滓,对于生活充满了激情;同时,对于死亡也不缺少必要的恐惧。
        
      我至今记得那个叫里尔斯的老头,年轻时候用斧子砍死了他的情敌,直到九十岁,他软弱了,他的良心才开始责备他,他为忏悔而祷告。他在大地上做最后的漫游,他太老了,跌倒在离开黑尔杰恩不远地方的一个沼泽里,他越挣扎陷得越深。到了傍晚,他太疲倦了,便开始祷告,他合拢那衰老的冰冷的两手说:“亲爱的上帝!你早就认识我,我是里尔斯·黑尔杰恩。你现在一定要救我,我既不酗酒,也不胡闹。我才九十三岁。”
        
      里尔斯九十三岁的那一年我才六岁,进学校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算完全的明白我们的国家叫挪威,我们附近的那个城市叫做克利斯坦那,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奥斯陆。我就是在这个城市郊区的乡村度过了我的童年,并且一直过到了二十岁,然后我就离开了,再也没有回去。
        
      那些天真烂漫的乡村生活到我五十岁的那一年开始反复在我眼前浮现,以至有时午夜梦回也历历在目。然而身在德国,故乡遥遥,那些故人、事情折磨着我的神经,使我惊觉年华老去。返乡之旅并非艰难,而再入童年却是没有可能的了。再者战争频仍,故乡恐怕也不是往日故乡了吧!
        
      幸好我还有一支笔,我用这支从离开故乡就一直带在身边的墨水笔绘制了两百幅漫画,还用四十篇散文描叙了我的童年、家庭、学校、军队、初恋,以及形式各异的顽皮的生活。
        
      我做完了它们,觉得这一生都心满意足了,觉得只有这些才是我心底最诗意也是最真实的东西。这是一个交待,安妥了我遗落在时光中的那些纯真。这样的纯真惟有童年在故乡的时候才显得那般的细致和体贴,如一股清泉静静流过心间,充满友善,不带一丝愤怒。让我的那些政治性漫画见鬼去吧,我老了,我只渴望那童年的平静,和那故乡弥漫到一切角落的安宁。
        
      而时光是这样的飞快,我现在更老了,一百三十岁!然而,就象多年前我用我的十个阿尔给一个心爱的姑娘买了一个糖老鼠,身上再没有一分钱了,就徒步走了四十公里,终于走到特拉门,不但肚子饿,脚也受了伤。礼拜堂的大钟在空寂的市场上面正敲着十二点,太迟了!我不敢去惊动这个姑娘的家属,于是躺在一张椅子上睡着了。大清早我去敲门,她的叔父被我吵醒,生气地叫到:“阿丝达昨天坐火车到火克松去了。”我拿着那个糖老鼠,楞楞的站在那里,满眼睛的泪水,是那样的疲惫,仿佛一下子就老了。
        
      只是,我想,要是能够再回到童年的故乡,我仍然会买了糖老鼠,仍然会心甘情愿的去走那四十公里的路,即使脚伤得再重,也是真正的心甘情愿。
        
      但是,亲爱的上帝再不会给我这样的机会了,我除了坐在窗前,看这样一本饱含着思念与感伤的图画书被城市上空吹来的微风一页一页的翻过。
        
      我除了去冲一杯最苦涩最苦涩的速溶咖啡,然后坐在那里静静的把它喝掉。双手再无力气去做其他任何一件事情……”
        
      时日久远,我这些稚拙的字迹受到地面潮气的侵袭,胳膊腿子都臃肿不堪了。然而读着这些多年前的文字,再回头去翻看那一张张简洁的图画,在这样的深夜,立即陷入对童年与故乡不尽的思忆之中。
        
      微风拂面,空气里有雨水潮湿的味道,嗅觉也好象回到了最原始的童年,所有的一切都安静的存在着,想到这无所不在的宁静就在手边,触手可及,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
        
        
      
  •       对一个没有美术功底的读者来说,评价这本书只能出于阅读的感受。
      
      记得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小方块的漫画绘本。
      有中国古代故事,比如杨家将,隋唐英雄。
      色彩是黑白的,线条是简洁的,但是人物的描绘细节,场面感觉的把控非常到位。
      
      那些漫画本,出过一些国外惊悚的冒险科幻故事,
      那时候我惊讶于,黑白线条,居然能把场景渲染的如此抓人。
      
      到中学之后,日本漫画看多了,精品自然不失光影的效果,却和那种欧美古朴的感觉不同。
      
      直到读到古尔布兰生的这本书,记忆里久违的古典漫画感,重新拾起。
  •       还行
  •       他们第一次喝酒。喝醉了,天旋地晃了,吐了。第二天,清醒了。
      
      第一次动心了。第一次订婚了。深藏在心坎中的,在那红色焰苗的蜡烛光中,一封信被偷偷地塞到手中,握出了汗,暗暗地猜测谁是那个邻家男孩。
      
      某本日记中,秘密们挤在一处,唧唧喳喳。稍有动静,便立刻噤声不语。偷窥者的脚步声渐行渐远,兴奋夹杂着恼怒,一股脑儿的发泄出来。
      
      终归是要长大的,结婚的,生子的。于是,就重新经历一遍这甜蜜的忧伤。
      
      
  •        近来很喜欢读回忆童年的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圣诞忆旧录》《城南旧事》《柑橘和柠檬啊》,而现在就是《童年与故乡》。鲜绿的底色如同春天绿油油的地毯,软软的春泥踩在脚下,屋檐上的雪还未融化,小房子里一定有温暖的火炉。不禁想起白乐天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冬天里,想想都觉得温暖。
       面对周遭,孩童不懂得呼天抢地地宣泄,歇斯底里地大哭,他们甚至不懂得什么叫做悲伤。也不会使用复杂委婉的话语,死了就是死了,而不是大人们所说的离开了或者走了。正因直白才击中内心。对我而言,书里最悲伤的话就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他。不知下落,不明生死,兀然地离开,思念该怎样寄托?
       那些作者记叙的琐碎小事我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些森林那些雪,那条很长很长的路,粗野淳朴的农民,会撒谎的小孩,会偷情的少女,一切都是那么有格调,那么真实。从来对北欧就怀有好感,砖红色的尖屋顶,积得厚厚的大雪,冬天还有极光。
       最后的最后,作者离开了故乡,他没有交代后来的后来以及他的心情。不过,想想也知道。
      
  •        今天天气很冷,中午刚吃完午饭就收到当当网快递的电话,火速冲下楼,付费之后迫不及待的拆开这本装帧朴实、精致的《童年与故乡》,封面是简单的牛皮纸质地,丰子恺先生手写的标题,似乎还闻到久违了了的碳墨香味,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学校刚发了新书总要习惯要嗅嗅。
       下午很轻松地翻看了大概三分之一,古先生生动简洁的漫画配上丰先生的手抄繁体字,像是小时候阅读的大号小人书,里面有着一段段有趣、悲伤、甜蜜、恶作剧的甚至诡异的。。。的天真体验,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在那充满好奇的童年都会经历着的
  •     你是一个真正用心读书的人,喜欢你。你的才情,你的用心,你的纯粹以及那漂浮在天地间的精灵般的语言。
  •       我也有美好的童年
      我也有很多的回忆
      我也有儿时的玩伴
      我也有好多好多的乐趣
      
      可惜我没有好的文采
      也没有好的画功
      
      一切的一切仅存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我想多记录,等我老了,不太能记事时,再看看曾经写下的文字
      让我在回忆里也能甜甜的笑
  •       老人家那字实在不怎么好识别,翻译的那语言也不怎么好识别,既然是当代出版物,是不是该重新翻译整理一下了?保持原来风味不见得对读者理解作品有好处吧。 真没劲。
  •        听说睡前读点轻松的玩意儿有助于提高休息质量,于是去网上搜索。技术书籍让人头大,边睡还要边思考问题;哲学类的总能使心情变得沉重,有些东西看得太透你会发现人生其实很残酷;想买龙应台的《野火集》,但它又不适合作睡前读物,政治评论容易让你慷慨激昂起来,再也睡不着。
       最后挑了一本《童年与故乡》,有文有画,介绍里说:“在书中,他以40篇散文和200幅图画,生动有趣地描述自己的童年、家庭、初恋等生活故事,同时旁触到北欧的大自然,动物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一望而知此书的风格轻松写意。买它才花了十一块钱,薄薄一本,出自三联书店。
       如果你曾经生活在农村,那么作者所描述的生活于你应该是分外亲切的:割草、放羊、捕鱼,在有着深山老林、湖泊和海洋的故乡,似乎回忆俯拾即是。那些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走的有趣的人们,还有乡间特有的,各式各样古老诡异的传说。
       本书作者名叫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呆在家乡,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乡下,二十岁出门远行,去了德国闵兴当一名漫画杂志编辑,从此再也没离开过那里。独在异乡为异客,《童年与故乡》出版的时候他已经61岁了,然而笔下童年种种和故乡情状,却分外朴拙有趣。在配上漫画家自己的插图,一副北欧乡村的图景跃然眼前。
       我很喜欢书里的一个小故事:古尔布兰生很小的时候喜欢一个八岁的女同学阿丝达,曾经还送了她一朵美丽的玫瑰花。暑假时阿丝达回了四十公里外的家,古尔布兰生没有钱坐车只好顶着七月底的阳光走去,手里还有一只打算作为礼物的糖老鼠。走到的时候已经深夜,他不愿去打扰阿丝达的家人,便在外面的长凳上睡了一晚。第二天清早他兴高采烈去敲门,结果阿丝达的叔父出来告诉他,阿丝达前几天已经坐火车去别处了。
       童年时候的人们总是很单纯,相信所有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古尔布兰生五岁的时候和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去捉蝴蝶,他怎么努力也捉不到。那个十二岁的小孩便告诉他,拿帽子堵住地上的一个洞,便能抓到所有的蝴蝶,古很高兴,深表感激。结果,从洞里飞出来的是一大群土蜂。让他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差点死掉。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故事。我几岁大的时候,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说要给我变个魔术,便拿起旁边一个红色梳子,让我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发现他手上多了一块蛋糕。我欢天喜地把蛋糕吃掉,结果他故伎重演,又变出一块来。于是我深信不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总会摆弄那把梳子,沉醉于它的神奇,幻想自己也能变出无穷无尽的蛋糕,总也不能成功。我又把梳子递给爸爸,他却不肯变那个魔术,他说小孩子应该自己多尝试。可是如今梳子已经不知去了哪里,我一次也没能变出蛋糕来。
       随着《童年与故乡》里的主人公年龄不断增长,作者的文字风格逐渐沉郁。死亡、情欲和生命中的危险境遇也添加进来,你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就像岁月对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变化。生命仿佛一场漫长的挥手作别,被怀念和被迷恋的,终归只有那单纯明朗的童年。
      
  •     在别人眼里我那些不叫故事,我老是顾影自怜。
  •     整理书翻出来的
  •       我姥姥四十年前就瞎了一只眼睛,讲出这句话来,对我来说并不轻松。可在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盯着她老人家的那只塑料眼球看一会儿,突然大喊一声姥姥你看,同时使劲闭上自己的一只眼睛。老太太会轻轻地拍打我两下,尴尬地乐呵呵的。我妈在旁边看到了也顶多说一句XX的熊玩意儿好挨揍了。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还在我奶奶蹲在地上胃疼的时候,也学她蹲在地上,撅着屁股弄出跟她老人家一样的呻吟声。还在街坊的怂恿下夸张得模仿我爷爷结结巴巴的讲话,模仿过街坊短舌头发出的特别口音,跟在小镇唯一一个书摊的老板背后,悄悄学他跛脚走路。
      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孩子,不必去生恻隐之心,一切无常人事的存在,于我来说都是丰富世界的色彩的。搁现在我要是趴在大街上无腿断臂的残疾人身边嬉皮笑脸地模仿他乞讨的样子,先不说被围观者打断腿,起码会被送进精神病院。
      当我回到孩童的视角回看孩童时期看到的经历的所有苦难时,我发现我自由了。亲人的争执怨恨,公社里的傻子,同学妈妈的意外怀孕,乃至偷情,乱伦,凶杀,暴毙,公审,对于一个孩童来说,就是新奇。终于在因为生命之沉重而无力面对无法言说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个表达过往的言说方式:要想摆脱过去那就回到过去。第一人称言说时,其实是一个第三人称视角,作为作者,我对第一人称的“我”不负责任,一身轻松,自由表达。
      这是古尔布兰生之《童年与故乡》给予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通道。它证明了回忆是美好的这一论点,摆脱自我,回到回忆里的自我。
      当回忆往事时,用当时自己的视角看待回忆中的当时的画面,其实这里面作假了,作者设置了一个话语里的那个叙述者,可以由作者自由操控,规避掉诚实的叙述者无法面对的自我真实。最后叙述成了一个游戏,因为与真实无关。
      以上当然不是说古尔布兰生写《童年与故乡》像个骗子一样,以上是我发现后,有机会一定要尝试的言说方式。50-2
  •     “看完就知道丰子恺的画是从哪里来的了”,结果根本看不太明白丰子恺大师的手写繁体字,“来给你讲碑贴”…… 所以还是换成读印刷体,是幽默可爱的绘本,与桑贝的画风接近
  •       此书非常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他的童年,家庭,学校,军队,初恋等天真烂漫的生活履历,同时旁触到北欧的大自然和它的动物,山林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图画文字都有独特的风格。
  •     没看到后面有整理好的印刷体文字么,笨蛋
  •        这是一本漫画文字书,作者以漫画和文字的形式,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一个19世纪晚期的普通挪威少年的普通生活。书中的文字和漫画结合的很不错,让我这个与那情那景全不相干的读者,能够感觉到那时那地,真实的体验一下100多年前的欧洲生活。尤其是书中的画画的形象,字又写的飘逸,再配上厚实的纸和浓浓的墨,让人很有提笔的冲动。唯一稍显美中不足的是,漫画并不是我的最爱,而读到它时年龄也有点偏大。我想,如果我再晚生几年,是一个十几岁就开始被漫画包围的小孩,在20岁时我一定对它爱不释手。但是,虽然没有在最合适的时候遇到,总算是本好书还没错过,这样也还幸运吧。我的幸运之外,还可以让我未来的孩子幸运一下:从今以后,亲手感受纸书之美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不过,在这里推广这本书,内容只是理由之一。在书的价值已经很不完全取决于其内容的今天,该书的附加值和性价比更加诱人。它的附加值来源于四个人名:古尔布兰生、吴朗西、丰子恺和张立宪。虽然我们大众,大多数时候都只听过第三个名字,甚至有的连第三个都不知道,但这四个人,在弄这本书时,都已成为业内的行家了。
      
       古尔布兰生,是漫画和文字作者的名字。这位作者1873年生于挪威,二十岁后赴德国慕尼黑从事漫画杂志编辑工作,而《童年与故乡》这本书是在他61岁时的1934年在德国出版的,此时,这位从小爱好画画的人完全已经无愧于“杰出的漫画家”这个称呼了。
      
       吴朗西,是译者的名字。这位译者从1934年开始成为编辑,1935年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中外名著,与巴金、鲁迅也有过多次合作。《童年与故乡》的翻译出版,是他在1951年完成的事。这时,他还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主持工作。
      
       丰子恺,是该书中文版中那些飘逸的中国字的书写者。鉴于这个名字的普及性较高,这里就不再多说。只讲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书写者:作为一本漫画文字书,《童年与故乡》的德文版是采用手写的形式,在中文版出版时,吴朗西认为这一点值得借鉴,所以请了漫画名家丰子恺来配字,而丰子恺也很喜欢这项工作,欣然同意了。(以上三人资料主要来自张立宪博客)
      
       张立宪,是该书中文版第四版(即2010年版)的出版策划者。这位策划是中国著名出版人,曾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还任过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 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无论从内容、版式还是到装帧,其追求完美及一丝不苟,均令许多出版界同行汗颜。对于《童年与故乡》这本书的再版过程,在他的博客里有详细的记载。(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知道)
      
       由这四个重要人物所增加的附加值,使得2010的《童年与故乡》中文版有了阅读、收藏和送人三种作用,而为了回馈《读库》的老读者,该书的策划者张立宪又在自己的淘宝店上打出了不高的价格(定价RMB78,淘宝价为包邮价RMB42,该书为大开本,精装),使得它的性价比也足够合适。
      
       好了,谁想买,就去淘宝的读库专卖店吧(到目前为止,这里已经卖了1000多本,剩下不过几百本,有人愿意去抢吗?)。
      
  •       始终觉得别扭,原来原书的题目为“从前”,但是将“故乡”单拎出来,也说的通这是对20岁之前的回忆。
       我感兴趣的是那几个女人。
       1,茵加。古尔布兰生爱她,但她一声不响,就像刘瑜说的施虐与受虐,所以我在猜这位先生幸福吗?
       古老师写东西有个特点,举个例子。
       年轻时,他不得不出门服兵役,但是走的前一天,茵加刚刚生下他们的孩子,所以他很担心这对母子。所以在军队就不停的写信,先问她和孩子的情况,没有回信;再问是不是邮局出了问题,没有回信;那你是不是生病了,没有回信;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一切都完结了,没有回信;当布老师把一切苦恼用信件都发泄完了,没有回信。
       布老师瘦了。
       兵役期满,布老师回家推开门第一句话:啊,怎么搞的,......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没有回答。
       但是,他俩一同经历生命危险的时候,茵加也是一言不发的。
       2,克节斯提娜。半山腰的会讲故事的克理斯坦的同居者,曾经至少有11个私生子,所以在生了第三个以后,每年去监狱报到一次——1950年代的挪威,有三个私生子以上的妇女要去坐牢(如果在中国换成男人,那首先去的就是爱新觉罗xx,这时她母后还要说多亏得祖宗保佑,所以马丁路德金呐喊平等的事,基本瞎了),监狱长便教育她,她“把拳头伸到他的鼻子遍:’你,不要压迫我的天性,你!‘ ”
       多牛的一个女人。
       就是这样个性的一个女人,后来一定没有孩子赡养她,不然如何会变成乞丐,与矮小的会讲故事的克理斯坦住在有森林可以滑雪的半山腰,而且还有一张“从来没有整理过”的床。当布老师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在他们家喝酒,她只能坐在那里“使劲的摇着两腿”,讨一杯酒喝。
       插一句,喝什么呢——火酒,石脑油和酒精的混合物。
       3,老里尔斯的老婆。这位太太没有名字,但有故事。后来的老公不是原配,原配死了,几乎村里明眼的人都知道是怎么死的——被里尔斯在森林里砍死,再让树倒在尸体的身上,看上去就像被树压死。
       因为里尔斯爱上了这位有夫之妇。
       布老师没有讲这个女人为何就这样心知肚明的和里尔斯一起生活了,帮凶?愚蠢?孩子?爱情?不知道。
       后来,岁数大了,她身体不好,长期卧床,这位曾经爱他的男人和她争夺两样爱好:抽烟、冰糖。他抽的只剩最后几口,便把它塞进因此喃喃骂他的女人的嘴里;他率先把冰糖放进自己的嘴里,可是冰糖有绳,而且人老牙掉,女人便灵巧的拽着绳子一拉,放进自己嘴里。
       4,补充一只母猫土莉,它和一个叫玛亚的姑娘异曲同工。
       土莉和芒斯本是一对,但是芒斯被猎人的狗干掉了,土莉一点也不着急,因为没有发情。秋末,在纵横几里之内,没有一只公猫,土莉开始哀号,这时它或许能想起芒斯是被两只凶狠的狗撕毁的。
       好在,住在侃们的公猫豪尔来了,它又幸福了。在储草室的屋檐下,在厩房,狂欢。
       不幸,因为雪季没有食物,豪尔吃了太多人们的东西,“嘣”的一枪,它的生命留在了土莉的肚子里。
       那位玛亚呢,说不清那位长工到底和她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有一定交往,但是在一个夜晚长工的太阳穴碰到了弧面的冰棱,淹死了。玛亚拒绝收尸,“他是曾经和我在一起”。
       多坚决的女人。
       布老师写的这几位女人都很坚决。
       这是很多年来唯一一本,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书,而且是因为前面有图画,开始读的时候自己都很鄙视自己,后来才发现,就像老罗说的,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你不知道你错过了什么。
  •        从图书馆借回来时很是惊喜,我所借的这个版本装订相当豪华。硬纸板的树皮非常简洁,偌大的马黄色版面上只有三行黑得发亮的丰子恺手写的书名作者名译者名。翻开以后更是为满眼的插画,手写的字体所惊诧。书很厚,但内容并不算多,所以读起来也很快。
       有一点遗憾的是,由于繁体字有时候不太习惯,读起来比较累,没读多少就改读书末的简体字版本了,欣赏不到作者的插图,同时也欣赏不了丰子恺先生用心的书写。但对于文章内容的趣味性并没有减少。很难想象这书出版时作者已逾花甲,毕竟书中对事件的细节刻画依然生动。即便没有插画帮忙,读到那段文字时,相应的画面还是能够浮于脑海。
       书里所讲的内容书题便很简洁的概括了,一为童年,二则故乡,似乎这书原本应该叫《从前》,有人觉得原题更有韵味,个人认为各有千秋吧。
       作者的回忆起始于4岁,只有寥寥几行字却十分有趣,描写的是小时候在个子比他还高的草丛里喂鸟的趣事,这一下子就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虐待虫子的事情:以前住的还是平房,夏天门前总是会有虫子,有一种体积还算大的(我们当地方言叫“土地狗”)经常被我们捉过去玩。我和我哥也记不清从哪里弄来了一个针筒,每次捉到虫子就用针筒向虫子注水,现在想来都有点恶心的事情却是当时每天傍晚的固定娱乐项目,罪过罪过。
       第二件事便到了5岁,被年长一些的孩子戏弄的故事。好吧,又勾起了我许多回忆,但不是我被戏弄,而是我坑蒙比人家孩子。这类记忆好多,因为以前一起玩的小孩子太多,站在今天看当时我还真是没素质,以欺骗小孩子为乐趣,厚颜无耻了都。
       而我所记得的过去都是这些带有黑暗属性的,并且远不如作者的回忆那般细致,比起作者61岁高龄我这20岁便如此不记事儿就显得很不堪了。看到作者在小学以及以后丰富的生活经历真觉得我这20年都有点白活的意味了。在我的家乡,唯一能让我有特殊记忆的节日也许只有春节,但这些记忆的构成因素也大多是人,而与城市无关。没有山峦没有湖泊没有牧场没有庄园。故乡的文化不那么深入人心,也许是我记忆略显苍白的原因。
       但尽管如此,我仍是热爱着家乡的,我仍会做出将来不留在上海而是回家乡工作的设想,我不想离开她,只有那里才有归属感,有安全感。这些是别的城市所不能给予我的。
  •        在古尔布兰生先生幽默淳朴的画风下,更平添了一份对挪威生活的向往。
      
       我看到了只属于北欧的那些自然风光,看到它的动物、山林,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那是怎样本真的一些人物呀!好象活得全没有渣滓,对于生活充满了激情;同时,对于死亡也不缺少必要的恐惧。
      
       我看到了我童年的索然,无味。
      
       印象比较深的一段是那个叫里尔斯的老头,年轻时候用斧子砍死了他的情敌,直到九十岁,他软弱了,他的良心才开始责备他,他为忏悔而祷告。他在大地上做最后的漫游,他太老了,跌倒在离开黑尔杰恩不远地方的一个沼泽里,他越挣扎陷得越深。到了傍晚,他太疲倦了,便开始祷告,他合拢那衰老的冰冷的两手说:“亲爱的上帝!你早就认识我,我是里尔斯·黑尔杰恩。你现在一定要救我,我既不酗酒,也不胡闹。我才九十三岁。”
      
       我看到了对人性粗犷的描述。
  •       小时候,我很喜欢读书,也很想上学,但妈妈总是说我还太小,不能上学,在我小时候的时光里,我许了个心愿;我一定要快快长大。。。。。。。。。
  •     白瞎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