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方法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
ISBN:9787538258875
作者:彭加勒
页数:206 页页

书籍目录

对《科学与方法》的若干理解和说明 李醒民
引言
第一编 科学和科学家
第一章 事实的选择
第二章 数学的未来
第三章 数学创造
第四章 偶然性
第二编 数学推理
第一章 空间的相对性
第二章 数学定义和教学
第三章 数学和逻辑
第四章 新逻辑
第五章 逻辑学家的最新成果
第三编 新力学
第一章 力学和镭
第二章 力学和光学
第三章 新力学和天文学
第四编 天文科

作者简介

新世纪万有文库第五辑之一。《科学与方法》一书共有四编十四章。虽然它并没有像坊间流行的某些科学方法伦教科书那样构造洋洋大观的"体系",其中的个丈也只是或多或少与科学方法论问题有关,但它无疑要比前者有价值得多,因为它是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大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亲手创造出来的名副其实的科学方法。


 科学与方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事实是有等级的:一些事实没有什么影响;它们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它们自己。审查它们的科学家只不过是得知了一个事实,它们没有变得能够更多地预见新的事实。这样的事实的到来,但它们似乎注定不会复现。另一方面,也有多产的事实;它们中的每一个多告诉我们新定律。由于必须作选择,科学家应该专注的事实正是这些事实。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直觉的作用和概括的精神,没有它们,数学家也许同样是软弱无力的。在证明本身中,逻辑并非一切;真实的数学推理是真正的归纳,它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物理学的归纳,但在从特殊到一般这一点上却与之相似地进行。当科学没有直接的结合物时,它们还可以通过类比相互阐明。当我们的研究了气体所服从的规律时,我们知道我们抓住了一个成果巨大的事实;可是还低估了这个成果的价值,由于从某种观点来看,气体是银河的图像,仅仅对物理学家来说似乎有趣的那些事实,不久以后会向天文学打开根本预料不到的视野。对这个小丘独自也没有过大的兴趣,而且因为这一隆起部分给他以物质在地球内部分布的信息,通过这个信息我们便可以推知我们行星的过去、它的未来和它的发展规律。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90年代在大学时上过一门课叫《科学哲学》,依稀记得教授提过一个叫“彭加勒”的人,没注意,就过去了。
      
      近20年后,不小心接触了一本叫《黑天鹅》的书,一个横跨投资、教书、砍大山各界的神人写的一本关于可能性的书,竟然于我心有些许戚戚焉。此人口气狂妄,然对一法国人“俯首叩拜”,这个法国人叫彭加莱。
      
      数日前,竟然偶得《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价值》,20年后,再见彭加莱。
      
      书还没看完,但单单是看前60页,我已经在不断的喝水,感觉喝的是美酒。
      
      创造是如何可能的?理性和实证的方法在创造中的边界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有时要求助于“禅”的“放下”和“断喝”?非理性的方式(直觉、体悟、审美等等)是真实有效的吗?这种有效是随机的吗?
      
      彭加勒在第三章“数学创造”中,以其自身的天才经历为例,讲清楚了这些问题。
      
      他的文章太过精妙(为什么真正的大家的文章都是漂亮的呢,窃以为不忍卒读的文章一概不值得浪费时间,管它是谁写的),对于那些论述和描述,重新转述是多余的,试摘录如下:
      
      35页
      “创造恰恰在于不做无用的组合,而做有用的、为数极少的组合。发明就是辨别、选择”
      
      39页
      “起初,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顿悟的显现,这是先前长期无意识工作的明显征兆”
      “这些突如其来的灵感除非在自愿的努力若干天之后,否则就不会出现,尽管这些努力好像毫无成果。。。它们驱动着无意识的机器,没有它们,无意识的机器就不会运转,也不会生产出任何东西”
      
      40页
      “无意识的自我,或者如我们所说的阈下的自我,在数学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阈下的自我绝不劣于有意识的自我”
      
      43页
      “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感,起着我已经说过的微妙的筛选作用,这充分地说明,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为什么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好了,够清晰,够透彻了。
      
      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整体,理性的、审美的、推演的、顿悟的。。。都是这个整体的必然部分,没有权利宣称哪一个高于哪一个,每一个都有其优势和边界。只不过,有些方式我们推行的比较多,有些,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如果是上天赋予我们这些多样的”知“的方式,那么就请各位对我们还不那么了解的”知“的方式保持谦逊和尊重。
      
      忽然又想到,该好好再看看王阳明了,在看完彭加勒的大作后。
      
      
  •     很有味道的文章
  •       手头有本民国二十二年的译本,思路很清晰,可是很难读,至少,当一目即了然的“偶然性”被翻译成“机遇”的时候,让人很困惑。尽管我也学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高级数学”,但似乎得承认我是数学盲,然而我敢打赌数学白痴会看不下去。
  •       事实是有等级的:一些事实没有什么影响;它们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它们自己。审查它们的科学家只不过是得知了一个事实,它们没有变得能够更多地预见新的事实。这样的事实的到来,但它们似乎注定不会复现。另一方面,也有多产的事实;它们中的每一个多告诉我们新定律。由于必须作选择,科学家应该专注的事实正是这些事实。
      
      
      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直觉的作用和概括的精神,没有它们,数学家也许同样是软弱无力的。
      
      
      在证明本身中,逻辑并非一切;真实的数学推理是真正的归纳,它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物理学的归纳,但在从特殊到一般这一点上却与之相似地进行。
      
      
      当科学没有直接的结合物时,它们还可以通过类比相互阐明。当我们的研究了气体所服从的规律时,我们知道我们抓住了一个成果巨大的事实;可是还低估了这个成果的价值,由于从某种观点来看,气体是银河的图像,仅仅对物理学家来说似乎有趣的那些事实,不久以后会向天文学打开根本预料不到的视野。
      
      
      对这个小丘独自也没有过大的兴趣,而且因为这一隆起部分给他以物质在地球内部分布的信息,通过这个信息我们便可以推知我们行星的过去、它的未来和它的发展规律。
      
  •       事实上,不懂数学,也不敢奢谈什么严格性与实在性,当然对哲学更是外行。然而太多的顿悟,皆由自此书。
      
      数学因苛求严格性,方获得完美的纯洁性,而在严格性的所得,也意味着在客观性方面有所失。其实不仅仅是数学,我一直在想,做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可以自由的在理论的疆域内驰骋,然而当移到了边界,如果越过这一边界而进入实用领域,可能又要遇到障碍。
      
      于是如何在这中间有所取舍,如何拿捏,纯粹的研究在今日可能是奢谈,什么项目不是与应用相结合,而这又没有什么不对,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读起此书,忽然感觉自己如此卑微,上学时老师总是严格的按定义说明,而时至今日才明白其如此用心,用以培养分析概念的习惯。
      
      其实,又有多少事,我不得而知,而却沾沾自喜。有时,并不理解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东西,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的粗糙。在某些时刻甚至觉得孩子理解的东西,而自己方才有所悟,也许每个人本身的起点不同,但这种体悟的过程总该有其相似性吧。而如何令其变得纯粹,变得精确,可能也是自己为之继续努力的吧。
      
      感觉自己懵懵懂懂的过了这许多年,忽然也慨叹学海无涯,又有多少如此的好书自己不曾涉猎。
  •     年代比较久远,很多知识已经过时。不过回头看看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对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探索的思路,对我们理解知识的过去和现在还是有帮助的。翻译的不好,读起来太生硬了。
  •       科学创造有方法吗?
      不知道
      
      在第三章数学创造里面提到关于在探索过程中的潜意识及无意识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一个老师对我说过的观点,创造是在无尽的痛苦煎熬中压榨出来的,倒是很符合彭加勒的这个观点,
      
      灵感来自于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没有什么灵感是凭空而生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