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305116339
作者:葛亮
页数:266页

内容概要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作家、文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文字出版于两岸三地。着有小说《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2012年以新作再次获此殊荣。

书籍目录

自序:浣 城记
浣熊
猴子
龙舟
杀鱼
街童
退潮
告解书
德律风
竹夫人
附录:文学中的南方——苏童、葛亮对谈

作者简介

少年时的锋利﹐尘埃落定。阅历人生﹐体味文字的温度与厚度。香港故事。
张爱玲一本《传奇》﹐是写给上海人看的香港故事。葛亮的《浣熊》﹐带了异乡的体温﹐是写给所有人的香港。
这城市的繁华﹐转过身去﹐仍然有许多的故事﹐是在华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间﹐等待你去触摸。任凭中环﹑尖沙咀如何“忽然” ﹐这里还是渐行渐远的悠长天光。山下德辅道上电车盘桓﹐仍然也听得见一些市声。
——葛亮

有评论称这是葛亮“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作品。每一颗饱受煎熬的心灵,都是一头暴躁咆哮的猛虎。而聪明成熟的体制懂得怎样麻醉猛虎,研磨它的剑齿、修剪它的利爪、甚至摘除它的荷尔蒙腺体。时代的“进步”似乎就汇集于这种手术的冷静与不动声色。然而,再娴熟的手术也会发生意外,这部作品致力展现的即是一例。
——2012年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授奖辞


 浣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作为出身于南京、现居香港的青年作家葛亮,在其最新小說《浣熊》中,正在两个方向上深入拓进:一个是地理与文化意义上的香港,一个是小说与文学的疆域。因为香港是一座也许要长期甚至永远在此定居的城市,葛亮需要对其加以认识和了解,以让自己的生活感觉、生活经济学、生活社会学、生活文化学与这座城市的很多方面接通,以让这座他人的城,变为“我城”。职业身份所决定的一些前往的路向,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出身的作家,选择首先去了解香港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地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自然的切入口。所以,在他说出香港共有263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并且还去过其中不少时,我虽然有点吃惊,还是马上就觉得很可理解了。这样看来,在两三年前刚推出很“南京”的长篇小说《朱雀》后,很快又推出很“香港”的《浣熊》,一点也不让我觉得意外。让我觉得意外的是,其中每篇小说所呈现出的那种“香港”味,在我读来,同我想象中的香港很贴合,并且,叙述者让我感觉,他就是香港本地人;当然,对我来说,香港完全是“他人的城”,我心中的香港也不可能是真实的香港。由此,我能想象到,作家在小说背后下了多大的功夫!对作家来说,香港已不仅是一个居住地,用“香港作为小说”,来表述作家与香港的关系,也许更为恰当。即对作家来说,香港不是单纯的一个生活场域、一个认识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小说而存在,也就是说香港与小说二位一体,同时在作家身上生长。台湾文学批评家李奭学把葛亮的作品归入学院派小说行列,我想,这也许主要是因为葛亮小说中明显表现出的结构的匀称与轻逸,以及小说中对象与技法之间的精准铆合。前者并非一部好的小说的必要条件,但文学史上最精彩成熟的那些小说,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形式特征,我也不必举什么例子了,但凡多少读过一点优秀小说的读者,想必都不会反对这一说法。与葛亮形成对照的,是大陆有些“中生代”作家在形式上的粗糙(我们也不必列举哪些姓名)。“小说中对象与技法的精准铆合”,这么说是暗含了一个意思:即,葛亮是帕慕克所说的那种“感伤的小说家”,也即是反思的小说家,反思生活,也反思小说本身。小说中体现出的这种反思,在葛亮笔下是驾轻就熟的,我在阅读的时候,虽然感觉到小说家那只“握笔的手”的存在,但笔下所生成的一个个人、事、物,仍然让我觉得出其不意,不由分说地撞击我的人生体验。关于葛亮小说的“学院性”,李奭学是这样说的:“葛亮的抒情让他惜字如金,要求读者自行构想。这种慧巧,总之不会让人读其书而不费力气。葛亮也爱布迷阵,我们得智取才能见其小说的真章,从而体会故事的来龙去脉。写作有年,葛亮早已养成‘拦腰起述’的手法,经常无厘头就把读者往故事中推,希望他们自行揣摩,然后从‘中’顾后瞻前,自行拼图,整齐故事。”这段话让我想到法国人德勒兹谈文学时问的一句话: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每一个作家的每一部作品,也许都有这句话的答案。《浣熊》也是。朱三/ 文
  •     秋天已至,一年又将行尽,楼下枣树绿叶间泛红了。葛亮的小说,我读出一点安静来。这些香港往事,被葛亮写得像猫咪的呼噜,有生生不息的意思在里面,不张扬,醒来时亦是悄无声息,行动却敏捷、暗含杀机。  我读葛亮并不多,算上以前的《戏年》就两本不厚的小说集。读一本,恰好消磨一个下午。读《戏年》也是在一个下午。忘了是哪个季节的下午了,只记得那个下午被葛亮渲染成雨前的气氛,读了便觉得整本书可以浓缩为一句唱词,“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但终于没有“春秋亭外风雨暴”,葛亮有这个本事,无论多大的隐情或百般委屈,他都能轻易化解,让读者不至于太憋屈。何况葛亮小说中的那些隐情的确有隐的必要。  该书主打小说《浣熊》故事梗概:Vivian出生在一个底层家庭,理想是长大了不要睡双层床。迫于生计,在一家名义上是模特经纪公司做业务,钓水鱼(粤语,意指容易上当的人)。刚刚入行便钓到一条大鱼,且与这条鱼情愫暗生。正当我为这个前途不明的爱情担心时,小说突现杀机,就像酣睡的猫咪忽然伸出了利爪,小说亦戛然而止(还有《街童》、《德律风》、《退潮》等篇都有利爪)。小说第六章节,也就是尾声部分,葛亮给他俩安排了修成正果的结局。我觉得是个蛇足。但葛亮有句话说得真好,“那种毫无预警的累积,没有人能力挽狂澜。”年轻时,我信奉“扼住命运的喉咙”这般励志言论,可如今却越来越悟到你有两只手,命运便有三个喉咙,你若想出办法扼住它第三个喉咙,它就能生出第四个。或者说,你以为已经扼住了它么?其实是它安排了这一切。作家于作品,有时候仿佛此种关系。葛亮写Vivian,哪里是在写一个骗子,根本就是在写一个刚刚毕业,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女学生,而且是出身寒门、心地善良,涉世不深的女子。小说在热带风暴“浣熊”登陆之前的气氛中进行,在登陆时结束。葛亮传达了生活的真义:我们期盼或阻挡的惊天动地其实是没有的,大事件总是由细小堆积而成;等到惊天动地真的来了,我们已经学会了安之若素。境外的浣熊风暴终究抵不过内心的春风化雨,亦如葛亮在该书的献辞中说的那样,“任凭中环、尖沙咀如何忽然,这里还是渐行渐远的悠长天光。”  局外人当然有资格心境悠长。读者永远是书籍的局外人,无论他怎样操心书中人物的命运,或者如何地与他们同声共气。很多作者习惯在跋序中感谢读者,其实读者亦应当感谢作者,感谢他刀兵相见的文字衬托出阅读时光的悠长。葛亮小说里最具戏剧感的《竹夫人》。读到最后,看见葛亮写着“写于曹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恍然大悟,怪不得有些眼熟,原来是在向《雷雨》致敬。两者区别是,《雷雨》从头到脚都是电闪雷鸣,令人紧张;而《竹夫人》风轻云淡,直到最后突然倾盆而下,小说也结束了。宽泛地说,短篇小说的结尾都具备开放性。葛亮的短篇似乎开得更狠。  葛亮笔下之动物园饲养员、渔村后生、买牛仔裤的男孩、寡居富婆、声讯台小姐各色人等,皆有一抹香港(广东)特别的色彩,字里行间也杂陈着一些粤语,但我这个地道的东北人读来,并无一丝隔阂。附录中葛亮和苏童谈文学的南方与北方,比较注重语言对文学的影响。我并不以为然。语言当然重要,而且有时候极其重要,可无论怎么重要,语言只是传达内容的媒介,里面空空如也,转换多少种语言,里面还是空空如也。柑橘之所以为柑橘,是皮里面的果肉在起作用。比如把葛亮小说中的外文或粤语变成普通话,读者也不会读不出来香港味。至于港味是什么,我也说不好。如同我只知道梨子的滋味而无法向你描述。 ( 老祝 )
  •     两年前读了《七声》,一下子被吸引。若剥去所有文学作品的外衣,最吸引人的,永远是感情最为真挚的那一些。再看《朱雀》,05年来南京读书,至今八年过去了,向来也未正视过自己对南京这座城市有怎样的感受怎样的感情。读了《朱雀》,却颇有一番荡气回肠的感觉。这次《浣熊》在先锋签售,自然是要去的。拿到书发现有三四篇是《德律风》中已收录的,有一点失望,再一想便释然,都是优秀作品嘛。现场有个男生提问,陈升有句歌词“唱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提问者改成了“写书的人假正经,看书的人最无情”。问题抛出来,看葛亮有那么一点点“如临大敌”的感觉,最终讲出一句“其实我觉得我还是挺真诚的”,这一番场景还真的挺逗。也许葛亮是太紧张了,若未感受到他的真诚,又怎么会来到现场呢?写书的人“假正经”,不如说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一种代入感,由此才能够抒发出最为真挚最为动人的情感,浑然天成。不过看书的人最无情倒不知道如何解释,读完感动完便抽离了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9篇短文,前8篇基本都是香港世民的普通生活,最后一篇竹夫人却回了南京。
  •     觉得有点像鬼故事
  •     几乎全篇短句,浓墨重彩的情节,关于出轨,性,死亡,都是生活的黯淡,背后的曲折。现在的我,更喜欢的是汪曾祺的文字,个人喜好吧。至少懂得了“阴功”和“黐线”两个粤语词汇,还有最后关于南北文学的访谈受益匪浅,以上。
  •     没标过?还是db又..总之这摆脱了朱雀长篇撑不起来硬拆笔力弱的 去过hk能感到,签名还写错地方
  •     《浣熊》第一次通过真本书知道作者,故事很吸引我,尤其“龙舟”一故惊艳到我,再次拿起书本回味。
  •     《浣熊》最终的呈现效果是层次不齐的。里头写的最好的三篇小说,个人认为是《杀鱼》《德律风》和《竹夫人》。葛亮很擅长用语言、断句、词句的排列方式去营造一种独属于香港的氛围,在环境塑造上他是成功的。但整本书的很多个故事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葛亮似乎想表达很多东西,但都没有表达的足够清楚。这种太想表达的欲望,使得某些故事看起来有些故弄玄虚。
  •     葛亮的小说特质很明显,文字超美,但是薄情,这一香港系列的短篇更是如此,大抵可以说是小众了吧,当然一个作家可以驾驭或者想象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笔端实在太妙,女版的张爱玲么?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最近的心情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为在平凡的生活也能够过得很有意思,所以对于这份记录的薄情有些排斥,可能最近适合看路遥吧。
  •     莫不精心地看到 从此变书迷
  •     9' 2016/12/30~31 3h40 曲折和黯淡中的和暖。是在读的过程中会觉得很厉害、感染到其中气息的小说集。
  •     看完七声再看这个,会觉得差强人意。没有超越七声的水平。
  •     尽管知道小说是虚构,但还是惊讶於他能把别人的生活写得这么好。
  •     读的葛亮第一本书。浣熊终于是将我心底摇摇欲坠的堡垒席卷成一片狼藉。
  •     短篇文字还不错
  •     香港作家的书,写香港人一些的生活。有一段,关于声讯台的描写,让咱想起了以前打168电讯,倾听某知识的回想。
  •     几篇故事还是不错的
  •     港真葛亮还是写短篇吧,或者写现代的,憋老写民国啦!!一写民国我这个贫下中农的后代跟葛老师这种清贵的世家子弟之间立马有一道深深的阶级鸿沟撕开来,人家还想多粉几年……
  •     没有什么比读到一本烂书更感到烦心的了,一星都嫌多,只读了浣熊第一篇就读不下去,文字造作,情节烂出了水平,感觉在刻意地模仿一种风格,没看过他写的其他的书,只针对书不针对人!
  •     不喜欢。这个时代才俊们的文字,精于营造,长于细节,富于质感,就是没有节奏,没有温度。
  •     【4.5】葛亮是「Nice_to_meet_you_in_JLU」这个Tag的滥觞,在图书馆遇到「七声」的那种幸福感至今印象深刻,从那时开始对葛亮留了意。「七声」写南京,温润厚重;「浣熊」写香港,凌厉匆促。完全不一样的文风一开始让我很不适应,不过城市自有其本身的气质,异乡人的视角处理是难题也是机遇,回过神来之后觉得葛亮处理地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在我这种不了解岭南文化的外地人看来,「浣熊」写香港颇得港味,虽然不习惯,但确是我心中混合了冰冷与温情、市侩与从容的都市。尤其惊喜的是最末一篇「竹夫人」再回到南京,葛亮写这样老派的东西真是好,绵长悠扬,举重若轻。
  •     有惊艳到我,书店无意中淘到此书。
  •     这是葛亮看到的香港,却不一定是葛亮亲身经历过的香港。
  •     看了街童、浣熊等几片
  •     很地道的香港,在长洲岛,在庙街
  •     葛亮的小说比较细腻
  •     不很喜欢的style。居然也看完了。在各种故事间穿梭,却都看到的是悲情。多少感觉有点刻意。
  •     在《鲤》上看到一章节,就喜欢上了这样半纪实风格的文体。就是第一篇文章《浣熊》跟《鲤》独立出来的不一样结局,看得我懵额了。
  •     套路太多,技巧太重。
  •     写香港的葛亮有点陌生。
  •     啥玩意儿
  •     同样是写人物,《浣熊》多了一分阴暗和灰色,但是感觉又没写到点上,三星半
  •     还好我是广东人,可惜我没去过香港。
  •     今天发现,初中心心念念的一个短篇(想到要长大了买下版权拍成电影)竟然出自高中以后最喜欢的当代作家。那时候葛亮还不叫葛亮,叫Allen G。我也是今天看“北鸢”,一个和当代香港完全不着边际的小说时,一个激灵,似曾相识。翻出那本珍藏了快十年的小说,上网一查,果然出自同一个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你我皆孤独,却仍需前进。葛亮的文字依然清冷,只是少了些内心戏。
  •     写了一些非黑即灰的故事,像小剧本一样。
  •     被惊艳到了
  •     果然是关于一座城的小说,如不是懂粤语,有些话还真不那么好懂。香港很小,说的是面积。香港也很大,说的是里面林林总总的人们。但感觉还是不如《朱雀》,还是长篇过瘾。
  •     读前面几篇香港的故事有种我在偷窥的感觉。最后的竹夫人,结束的恰到好处,又似平地一声雷,让人唏嘘。故事都是耐看的,有成长的烦躁,也有世事的无奈,总归都是人生百态。
  •     补充标记
  •     写香港的短篇小说集,相比写南京的《七声》,因为我对香港粤语不甚了了,所以阅读体验也下降了。。。
  •     不错的小说 印象最深的是《龙舟》这一本写香港的短篇集子很有上个世纪港片里的那种味道(无法描述
  •     从南京到香港,又是一座城的暗流涌动。2014-8-4
  •     写出了香港的那份戾气,像他说的,“在华服包裹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间”。
  •     大概小说家总有一点划地封王的野心,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上海,以及葛亮的南京和上海。葛亮年纪轻轻,文字却老道的让人惊艳,他笔下的香港,戾气惊人,情欲翻滚,人生大概是无奈和更无奈的对比。然而一切娓娓道来的文字,不暴力,不下流,从容淡定,读起来总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欢喜热爱。
  •     作者的内心还是比较孤独吧,也是奇诡的。在大陆文化与香港文化中生存,生活的艰难,人情的淡漠,无处诉说。也写男生年轻时期的冲动,。写的是不同的主角但也是作者的投射吧。
  •     啊本来想着是短篇就看一篇再去写稿……结果……
  •     学院派出身,写作技巧可以算得上出彩,然过于讲究技巧,情不到位。 好多篇读来只能算是好故事,但疏离的旁观,看过也就看过了,没有回味。比如开篇的《浣熊》,收篇的《竹夫人》,结构精巧,一步一步的引入真相,以高潮收尾,结局似又能引出一篇旁的故事,只可惜全篇情绪都刻意收着。 又有一些中规中矩的,如《杀鱼》、《德律风》,情感舒展开了些,但故事就有些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了。 《街童》和《告解书》是写的最好的两篇,情能引共鸣,故事有曲折,只神略散了些。
  •     算好看的小说。但是总觉得欠点儿什么,以及,国语叙述中偶尔的粤语对白很别扭。
  •     看了他的谜鸦就特意找他的书看 为什么这本没什么感觉- -
  •     多数篇目是喜欢的,《告解书》说实话没太看懂。与本书同名的《浣熊》一篇最好,《杀鱼》次之。感谢葛亮老师,度过了一个茶味的下午。
  •     一个南京人笔下的香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