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后半生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9
ISBN:9787806119365
作者:王湜华
页数:387页

书籍目录

难以忘怀的一九五四年
“我们必须战斗!”
写读《随笔》絮语
从《随笔》到《简论》
交游寥落似晨星
喜得文孙
北京昆曲研习社
哀念郑振铎
烟卷笔墨
从《词选》到《词选释》
《寒涧诗存》
不可弥补
干校生活
干校诗怀
干校家书
感怀挚友
发还家珍兴奋难抑
鱼菽曾孙与,苍颜借酒红
今日阿谁孚众望
地震
晚来非晚借灯明
同在一地的《两地书》
重圆花烛
重印《古槐书屋词》
《学刊》创办前前后后
欣慰的一九八零年
《重圆花烛歌》题咏种种
感慨弥深,真切弥笃
相对苦笑
悼亡
拥衾寒暖不关情
喜得曾孙
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
《旧时月色》
《兰陵王》
“只有旧醅,却无新酿”
多背诵,少要框框
赴港讲学
港游花絮
讲学归来的点点滴滴
九十大寿
四世印汇
奖掖抄书
翰墨前缘
“千秋功罪,难于辞达”
《乐知儿语说<红楼>》
长留遗憾在人间
会永远活下去!
墓木已拱
永恒纪念
附录 俞平伯年谱
后记


 俞平伯的后半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俞平伯的后半生》的作者是著名文史学家、俞平伯先生挚友王伯祥的公子王湜华所著,因为世家之好,作者能够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连续不断地接触到传主,所以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传主的生活细节、文化成就,很多生动的细节,不是身临其境、耳熏目染,是不能感同身受、揣摩透彻的。现在的人多半都不知道,在晚清末年,德清俞家世代书香,从俞樾、俞陛云,再到俞平伯,出了一个进士、翰林、朴学大师,培养出了一个榜眼,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熏陶出个把俞平伯来是丝毫不奇怪的。此种玄机,从俞平伯先生的一句话可以看出端倪:“对中国语言的语法分析,只能起很少的作用,唯一有效的办法是从广泛的阅读中获得经验,......唯一的方法是读原文,读,读......”没有祖传秘方,就是要下狠功夫、狠下功夫,看来凡事都是如此。正如王湜华总结俞平伯先生一生所说的一句话:不讲空话,不担虚名,一辈子踏踏实实干实事,肯下“笨”功夫,甘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便是先生毕生学术生涯的经验总结。俞先生从二十年代自白话诗歌、散文名世,再入古典诗词、小说研究,受胡适《红楼梦考证》的影响与顾颉刚讨论《红楼梦》起,便与《红楼梦》结下不解之缘。更为著名的是一本薄薄的《红楼梦》在五十年代的再版,引发了对于“胡适、俞平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大批判,二十年的批判、检讨、下放,直到1986年正式的平反。现在看来,无疑是造成所谓近日“红学”这一热门学科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可见今人不过拾人牙遗,而又沾沾自喜。对于红学研究,晚年的俞平伯先生有过反思,1990年6月病重中的俞平伯先生用颤抖的手写下:“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再联系到俞平伯在《乐知儿语说红楼》所写的一些文字,“(我在红学上)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笔者躬逢(红学)其盛,参与此役,谬种流传,贻误后生,十分悲愧,必须忏悔。”“(考证派红学)下笔愈多,去题愈远。”以及1986年在为他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召开的庆祝大会上所说:“……既已无一不佳了,就或误把缺点看作优点;明明是漏洞,却说中有微言。我自己每犯这样的毛病,比猜笨谜的,怕高不了多少。……如能把距离放远些,或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可避免许多烟雾,而《红楼梦》的真相亦可以稍稍澄清了。”世人都以“红学家”称呼俞先生,这个说话显然是不对的,俞先生家学广博,精深异常,岂是区区一个“红学”能够概括的?只是风雨际会,阴差阳错,与其说是褒奖,不如说是讽刺,然则世事难料,多半如此,可感可叹,唏嘘不已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附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