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她知道

出版日期:2016-9-1
ISBN:9787555106582
作者:[英] 菲欧娜·巴顿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菲欧娜•巴顿(Fiona Barton),资深记者,兼为世界各地的记者进行培训。她曾为《每日邮报》资深作家;《每日电讯报》新闻编辑;《星期日邮报》首席记者,其间还荣获英国新闻奖年度记者奖。
《只有她知道》作为她的第一部小说,甫一出版,便席卷欧美各大排行榜。其创作灵感源于菲欧娜多年的记者经验。每当报道重大犯罪案件,她的心中总有一个疑惑:凶手的妻子怎么想呢?《只有她知道》因此应运而生。
得益于菲欧娜多年的记者生涯,本书文字洗练,有冲击力,从第一页便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故事讲述了拥有平静幸福生活的简•泰勒,在丈夫格兰与一桩幼女绑架案扯上关系后,遭受的生活巨变。随着媒体的详尽报道与警方的深入调查,简与格兰这段看似美满的婚姻被抽丝剥茧,当其中深藏的秘密与谎言大白于天下,不禁令人唏嘘。

书籍目录

致读者
Chapter 1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2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3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记者
Chapter 4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5 2006年10月2日,星期一 警探
Chapter 6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7 2006年10月5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8 2006年10月11日,星期三 记者
Chapter 9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10 2006年10月12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11 2006年11月2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12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13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14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15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16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17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督察
Chapter 18 2007年4月8日,星期天 督察
Chapter 19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妻子
Chapter 20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21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督察
Chapter 22 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 妻子
Chapter 23 2007年6月18日,星期二 督察
Chapter 24 2007年7月10日,星期二 督察
Chapter 25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26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 督察
Chapter 27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 妻子
Chapter 28 2008年4月2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29 2008年7月21日,星期一 督察
Chapter 30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母亲
Chapter 31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记者
Chapter 32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33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母亲
Chapter 34 2008年10月2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35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记者
Chapter 36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督察
Chapter 37 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38 2006年7月13日,星期四 母亲
Chapter 39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40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41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42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记者
Chapter 43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44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督察
Chapter 45 2006年10月2日,星期二 丈夫
Chapter 46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47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督察
Chapter 48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49 2010年6月12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50 2010年6月13日,星期天 记者
Chapter 51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52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记者
Chapter 53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54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妻子

作者简介

极致信任背后的伪善面孔,令你不寒而栗。
简认识格兰的时候,只有17岁,那时的她只是个在理发店打工的普通女孩儿。格兰的出现,带给她生活的转机:嫁给成熟、风趣又睿智的他后,简再不是那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她变成了一个独一无二、令人称羡的女人。他们同所有的新婚夫妇一样,对未来怀 抱着美好的愿景,但又不可避免地,落入循规蹈矩的窠臼。当然,仍然同所有疏离的家庭一样,孩子被看作改变生活的良方,但他们从未想过,是以这种方式:
那一天,警察因为贝拉失踪案敲开了简的家门,也为她打开了格兰不为人知的一面。
但她依旧是那个完美妻子,默默地支持着被推向风口浪尖的丈夫,陪伴着他,承受众人的异样眼光,家人的深深误解,警察的盘查询问,媒体的穷追不舍……可没人知道,这只是她“简妮”的一面。
现在,格兰死了,所有人都以为,摆脱丈夫控制的简终于可以说出隐瞒多年的真相。
这些年来,简学会极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所有人相信她所说的一切……
************************************************************************************
编辑推荐:
*只有你不知道——《只有她知道》,正在制造一个巨大的反响:《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卫报》、《人物》、美联社、《华盛顿时报》、《每日邮报》等主流媒体热情盛赞;《出版人周刊》、《文学评论》、《文学杂志》、《读者文摘》等文学专业类杂志争相推荐;《家政》、《魅力》、《热度》、Stylist、ELLE、《澳大利亚女性周刊》、英国畅销女性杂志CANDIS等女性、时尚杂志动情评论;《娱乐周刊》《沃斯堡明星电讯报》、《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The A.V.Club等娱乐杂志、网站争相报道;《书商》、《书单》将它视作下一部《火车上的女孩》;奥普拉、斯蒂芬•金、凯瑟琳•麦肯齐、琳达•卡斯特罗等著名主持人、超级畅销作家都为这个紧张刺激、令人窒息的故事所折服!
*稿子发出一周,各国陷入版权争夺大战!出版后,席卷欧美各大畅销榜!
仅上市半年,美国销售130,000册,英国销售超过50,000册,版权销售至32个国家和地区。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No.2,《纽约时报》排行榜No.6,加拿大《环球邮报》书单No.1
ibook电子书TOP1、美国书商协会独立选书TOP4、《纽约时报》电子书TOP8、《纽约时报》小说TOP9、《出版人周刊》小说TOP10、《今日美国》总榜TOP12
*《狼厅》《哈利波特》舞台剧出品方抢下电视剧改编权
*比尔•斯科特•克尔(《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编辑)称“自《火车上的女孩》之后,就再没见过一份书稿在公司内部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犯罪小说编辑、大众小说出版总监、营销总监、数字营销总监、业务经理和数字出版经理看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曾任《每日邮报》记者的菲欧娜,在报道重大犯罪案件的时候,心中总有一个疑惑:那些站在丈夫身边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只有她知道》应运而生:极致信任背后的伪善面孔,令你不寒而栗。谁用坦诚,给这支离破碎的完美,致命一击!
*从来唯有枕边人难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精彩评论:
“如果你喜欢《消失的爱人》和《火车上的女孩》,你可能会想看看菲奥娜•巴顿的《只有她知道》。引人入胜,紧张刺激。”
——斯蒂芬•金
“一部扭曲的心理悬疑之作,让人欲罢不能。”
——《人物》
“一个扭曲的故事……不可靠叙述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一定会让你难以自拔。”
——奥普拉官网
“简是个令人着迷的谜团,巴顿知道如何增加紧张感。”
——《纽约时报》
“她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极为克制的笔调写就一本令人震惊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
《只有她知道》正在制造一个巨大地反响。
——《星期日邮报》
“《只有她知道》会吊着你的胃口,让你深夜难眠。一个让人心绪不宁、欲罢不能的好故事”
——《家政》
“巴顿巧妙地编织了一个故事,提醒我们,当然,我们很容易被别人欺骗,但别忘了我们同样可以轻易地上自己的当……这便是这个寡妇撒谎的精明之处。你相信谁?你能相信谁?不仅仅是别人,连我们自己都要提防。《只有她知道》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永远处于灰色地带。”
——《今日美国》

“一桩犯罪的重塑,对婚姻的无情实验。一个巧妙构思,极具可读性的故事。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以及他们自己,真相成为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
——《娱乐周刊》
“巴顿的写作,以一种令人满意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特征。”
——《华盛顿邮报》
“剧情紧凑,极具可读性的一本小说。”
——《华盛顿时报》
“非常震撼的一个故事。以极其专业的角度写就,从第一开始就把人牢牢吸引住了,具备畅销书的潜质。”
——《每日邮报》
“菲奥娜•巴顿的处女作小说《只有她知道》常被人拿来与《消失的爱人》《别相信任何人》以及《火车上的女孩》相比较,但它比它们任何一本都要好!
——沃斯堡明星电讯报
菲奥娜•巴顿是个善于感受,充满同情心的天才作家。这是来自一个天才作家的极具前景的处女作。
——《每日快报》
“一本包含作者敏锐的观察与感受,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文学评论》
“贝拉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与格兰之死是否是一起意外,这些秘密会一直吊着读者的心直到结尾。结论:巴顿的首部小说是一部让你难以释卷的悬疑之作,推荐给所有喜欢吉莉安•弗林(《消失的爱人》作者)和宝拉•霍金斯(《火车上的女孩》作者)的粉丝。
——《文学》杂志
“菲欧娜•巴顿对这个寡妇表达了深沉的同情,尽管读者可能会非常厌憎。一个极其扭曲的故事的一个扭曲地完美的结局。”
在对巴顿小说的评论里,经常看到将它与《火车上的女孩》以及《消失的爱人》相比,尽管主题的确相似,但它的成功则表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巴顿的写作非常引人注目,出类拔萃。在处女作小说中并不常见。……情节基本是直线发展的,但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格兰是犯罪了还是无辜的,而是简到底有多了解她的丈夫。
——美联社评论
一本你愿意放下一切事情看完的书。
——《魅力》
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处女作小说……扣人心弦。
——《读者文摘》
“巴顿的记者视角令这部处女作小说充满自信,引人注目。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典型的心理惊悚小说!巴顿推起这个黑色、亲密的故事。它关于一场恐怖的犯罪,令人窒息的婚姻,以及为了撑过难关对彼此甚至自己所编造的谎言。
——丽莎•加德纳,《纽约时报》第一畅销小说《玉石俱焚》作者
“《只有她知道》聚焦于普通生活中的黑暗秘密,以及欺骗让位于真相的灰色地带。这本书里,这种微妙之处与情节同等重要。”
——《芝加哥论坛报》
“一度,悬疑惊悚小说都伴随着对读者的控制而来,而且绝不放手……加入菲奥娜•巴顿的《只有她知道》这个迷你图书馆吧,这是一本绝对令人心寒的小说,它的女主角,也是近来印象中极度不可靠的叙述者。”
——《萨克拉门托蜜蜂报》
“在我读《只有她知道》的过程里,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在读下一部《火车上的女孩》。它具备一本畅销书的所有要素——清楚的假设以及一个中心前提,这个前提会刺激口碑营销。”
——《书商》

“随着真相大白,故事的发展有点越发的可怕了。巴顿的能力在于她可以在钻研角色头脑中的想法时,保持故事的推进,所有的人物性格都是带有瑕疵却令人痛苦的真实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巴顿自身报道过多起犯罪案件,她理解一项调查的内部操作以及与案件相关的各种关系网络。
——《澳大利亚女性周刊》
“简•泰勒在丈夫被指控犯下滔天罪行的时候,仍然默默的支持陪伴在他身边,现在他死了,当她面对媒体,真相是否浮出水面?”
——PRIMA
“一部扭曲的心理惊悚小说,完全把我迷住了。菲奥娜•巴顿掘出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黑暗秘密。”
——琳达•卡斯特罗,《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绝对是本年度的《火车上的女孩》。
——《英国观察家新闻报》
2016超火爆的小说!
——热度
年度超级惊悚悬疑小说!
——STYLIST
“菲欧娜•巴顿的《只有她知道》是一部节奏紧凑,令人窒息的处女作小说。简•泰勒——这个寡妇——故事的女主角也是非正统派女主角,天真又敏感,易被控制又擅长控制,简言之,极让人感兴趣。当然适合喜欢《火车上的女孩》以及《别对我撒谎》的读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凯瑟琳•麦肯齐,国际畅销书作者
“婚姻既是一场公众的联合,也同样可以是一座掩藏秘密的壁垒。菲欧娜•巴顿的《只有她知道》抓住了这个实质,并带着这个实质一路扭曲到了结尾。”
——安德鲁•法派 知名作家
“《只有她知道》是一部扭曲的心理悬疑小说,我完全被它迷住了。这是菲欧娜•巴顿对于夫妻关系间黑暗秘密的探索。《只有她知道》这部卓越写就的心理旬邑小说会带着读者在一个女人心理来一场令人不安的旅行,而这个女人的丈夫被指控犯下了恐怖罪行。菲欧娜•巴顿作为记者的写作技巧在《只有她知道》中得到了全面、精彩的表现。
——琳达•卡斯特罗 《纽约时报》畅销书《风暴过后》作者
“寻求新颖、大火的惊悚小说的读者留心了:巴顿的处女作小说以完美的笔调和极度的恐惧,来填补你读《火车上的女孩》之后留下的空虚。简•泰勒正经历着丧夫之痛,但她所了解的丈夫与警察眼里的那个男人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以不同角色的口吻写就,《只有她知道》绝对符合宝拉•霍金斯的粉丝的胃口,让他们兴奋不已。
——安妮 .B 琼斯,书架网推荐
“当一个新晋小说家开始兜售货物的时候,一般是好消息,我很高兴,菲奥娜•巴顿跟她的第一部小说《只有她知道》也不例外。……她的散文处处机锋,故事叙述精妙……小说角色非常丰满,并有很强的驱动作用,看起来让人满足,引人入胜。
《只有她知道》对于一个极具天赋的作家来说,绝对是一个高起点。她一定会赢得大批读者的钟爱。”
——丽萨•斯科特莉安 《华盛顿邮报》
“一本令人震惊的处女作小说,一个令人难忘的心理悬疑故事,它常被拿来与非常成功的《消失的爱人》以及《火车上的女孩》做比较,而不管哪一部,我们都很赞成……对于答案的绝望搜寻以及这个寡妇、记者和督察的故事汇聚成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这一定会让你把《只有她知道》视为你接下来要读书目的不二之选。
——Domino.com (《只有她知道》同时也是他们“今年火车读物”的推荐书目)

“《消失的爱人》的粉丝将会从这一部来自菲欧娜•巴顿的心理惊悚小说尝到甜头。
——《美国周刊》
“……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如此有趣以至于你不停歇地往下读,想知道他们如何向别人揭露自己”
——《华盛顿新闻报》
“她故事中小小的失误与裂缝,让读者好奇究竟简的版本是不是真相的终版。一个令人发冷的英国小说,将会吸引《火车上的女孩》的粉丝读者。
——凯伦•基夫,书单
“巴顿曾是《每日邮报》的记者,她过去的经验正体现在她“事实问题”的写作中。说道主题的问题,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感觉到一种利用性或者说过度感觉论者,不过巴顿将所有画面性的细节留给读者的想象……证据不知不觉显露,但从来没以一种震惊读者的方式将这种范例完全扭转。也许这种方式不会令电视机前的观众像读者那般屏息凝神,但仍有足够多的悬疑的创造会让《只有她知道》成为一部让人沉醉其中的电视剧,正如它作为一本书时让人那样欲罢不能。
——The A.V.Club
“菲欧娜•巴顿狡猾的处女作对于日渐成长的心理惊悚类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一本,它着重描写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女性角色,正如《火车上的女孩》和《消失的爱人》。
——Bookpage
“读者们完全被这种坚困的婚姻所深深吸引了。”
——Kezia Weir,法国时尚品牌Elle
“非常恭喜《只有她知道》的创作,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心理惊悚之作。它关照了潜在一桩犯罪表面之下的一切,也对卷入其中的受害者、犯罪者、警察以及其他相关的人物进行了颇有见地的阐述。”
——马克•鲁宾斯坦,《赫芬顿邮报》
“巴顿的处女作——关于头条的一桩犯罪——是一部扭曲的心理惊悚小说,一旦开始读,你将很难放下。”
——金姆•哈伯德,《人物》
“一月份英国作家菲欧娜•巴顿的处女作小说《只有她知道》,主要从妻子、督察和追踪她故事的记者几个角度出发写就,很早就被拿来与《消失的爱人》和《火车上的女孩》做比较。Playgrond 娱乐——也是迷你剧《狼厅》的发行公司之一,已经买下了这本书的电视剧改编权。”
——露西•费尔德曼,《华尔街日报》
坚韧的、动情的又可信的。
——ESSENTIALS
这绝对会让你从头到尾,提心吊胆。
——英国畅销女性杂志CANDIS

“让人毛骨悚然又不忍释卷的小说,绝对让你失眠的夜不再无聊。”
——BEST
一个复杂幽微的女主角以及一个黑暗、让人不安的故事,名副其实地不忍释卷。
——Woman & Home
一本精巧刻画、节奏紧张的悬疑惊悚小说。
——RED
从头到尾让人目瞪口呆。我打开后就没停下,一直到看完,屁股才离开椅子,今年看到大爱的书,如果你喜欢《消失的爱人》,你肯定会爱这本书的。菲奥娜•巴顿绝对天赋异禀。
——M J Arlidge
“黑暗的、引人注目的,而且完全不忍释卷。迄今为止,我今年大爱的一本书!
——C. L.泰勒, 知名作家
“一个绝棒、迷人的处女作。”
——吉尔•曼塞尔,知名作家
“这是对看似平淡的婚姻的黑暗内核进行的一场极其令人胆寒的探索。在干净、整洁的郊区屋门后,是浸淫在绝望中的生活。扣人心弦又令人恐怖的真实。
——塔米•科恩,知名作家
“太神奇了。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以及露丝•伦德尔的完美结合。这绝对能大火!”
——肯恩•布鲁恩,知名作家


 只有她知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我们都是迷失的女孩某天,在电梯里看了半个金融广告,大意是焦头烂额的网店老板正为资金捉襟见肘而哭,慨叹自己无法开业,梦想何时能成。看到此处,不禁愕然,难道梦想或所谓的人生目标,就是从义乌打货再发往全国各地?虽然现实说“收起你的匠人情怀”,但“梦想”之所以称之为“梦想”,总该带点“梦”的影子,我们究竟是怎样丢了“梦”,只“想”着“眼前的苟且”呢?就像书中的人物,丢失的只是小姑娘贝拉吗?每个人都与本我渐行渐远,将人生活成了失了香的花、走了色的画。简在结婚时自己就只是个才19岁的孩子,涉世未深,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顺理成章的被玫瑰与礼物甜蜜得“酥酥麻麻”,于是她就嫁了,被保护的人生慢慢变成被控制的、被压制的、被限制的人生。多恩也是,她不过是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姑娘。但显然就如某条人生定律所言,这类有着成熟性感外貌,却仍是孩子幼稚心性的女人,才最是男人喜欢的类型。她糊里糊涂的被始乱终弃,直到贝拉出世,还在期待脚踏七彩祥云的白马王子来带她脱离困顿的人生。当然,并不会有,于是才26岁的年纪便只能与尿布、儿童节目为伍,尽管仍在妙龄但玫瑰色的憧憬已经被牛奶冲泡成了一个乳白色的字幕——“剧终”。她开始靠网络交友排解寂寞,也唯有靠此排解寂寞,被拖成未婚妈妈的尴尬并没有让她长大,她始终也不明白正是自己泄露了太多真实信息,才引来了灾难。她们的好时光自哪个拐点遗失?似乎有迹可循。那地方就叫做——“失去主见”路、“迷失自我”巷。开始时,总是一点点琐碎小事,别喝低脂牛奶,理发店有什么大不了,浓妆显得太过妖艳……诸如此类,直到谎报信用卡丢失、遇到警察盘问时要团队协作……简被秘密压得透不过气来,每次想起都会恶心呕吐,依然为格兰辩解。但不知不觉间,有种坚强渐渐滋长,从“不敢直视母亲的眼睛”到大声说“这是我们的生活,妈,我和格兰的。”在旁人眼中只是母女间的一次讥诮交锋,可鬼知道简经历了些什么,又积蓄了多少能量才能说出这句话。也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量变,才能让篇末真相爆发时的震颤人心来的顺理成章。你也才会懂得,坚韧与柔弱在女子身上从不是矛盾,而是依存共生。反观多恩,她学会了利用媒体,讨价还价,甚至在案发几年后嫁为人妇、再为人母。但她真的找回自己了吗?作者对此悭于一言。只不过,以简的视角所书写的这个段落,会令读者不吝于以最坏角度揣测。曾被女儿阻断了“永远17岁”仪式感的母亲,有了新生活后仍不断扒开伤口给普罗大众看的母亲,因女儿的失踪获得金钱与婚姻的母亲,当然不再是那个只会在沙发哭泣、等待骑士搭救的女孩,可她获得勇敢代价恐怕是更深重的跌落在金钱陷阱。这世上充斥着那么多的危险,我们回头望不见来时路,前途又有些茫茫然,说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毫无意义。唯愿在“行差踏错”后还能“幡然醒悟”,找回那个还不太远的自己。很抱歉,读罢一本精彩的悬疑小说,却只写了对两个女性角色的感想。可作者写出那么一个悬念丛生的故事,我若只图一时之快,就分析了梗、泄了底,岂不是太不厚道了?所以看书吧,反正我在看到中段的时候,已经完全放不下了,一心就想知道那秘密会如何打开……PS.作者的文笔确实很棒,分享几处喜欢的小细节。P008:就在我被局面的转变惊愕得说不出话的空当,她已经把我的沉默当作默许,拿着一瓶牛奶走进我家厨房,甚至还给我倒了一杯茶。我只能傻站着看她忙活。——女记者凯特的强势,与简的习惯被控制跃然纸上。P225:贝拉刚出生的时候,当多恩被睡眠不足和新生儿的哭闹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时候,她母亲给她的也是同样的建议。——无主见的多恩与人生经验亦是寥寥的母亲。
  •     终于看完了。然后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以为杀手是丈夫,然后觉得是妻子,之后觉得是受害者自己,最后居然……我只是替自己的智商捉急。果然,国外的悬疑推理就是这样,转来转去,把自己转晕以后,居然答案一开始就告诉你的。智商,请问我的智商在哪里?以上,是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味,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我的脑子是被两条线占据的,第一条就是:到底谁诱拐了贝拉?第二条是:娱乐导向之下的网络暴力要如何终结?先来说第一条线:谁诱拐了贝拉?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丈夫格兰死了,记者们都来采访寡居的妻子简妮,但只有凯特得到她的信任,得门而入。于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这对夫妻曾经也是浓烈的爱恋而进入婚姻的,而现在妻子却希望每天睡在自己身边的丈夫格兰死去,发生了什么,让这对夫妻走到如此地步?丈夫发生了车祸,抢救无效死了,到底是车祸,还是妻子悄无声息的下手?为什么媒体会对寡居的简妮产生兴趣?层层迷雾,促使人往下看。孩子。为啥说孩子是维系婚姻的纽带,这对夫妻可谓是给出了最为圆满的回答了。孩子是他们夫妻由亲到疏的裂缝。所以,当作者抛出引导线:贝拉失踪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失踪了,是被随机的诱拐,还是被有预谋的绑架,勒索,还是性变态?警察毫无头绪。又促使人往下继续看。丈夫因为无法生育而忽视了妻子,鬼鬼祟祟的躲在房间玩电脑,那成为简妮的禁区。当条条线索最终抽丝剥茧的让警察斯帕克斯上门带走丈夫配合调查时,丈夫不为人知的喜好开始公布于众,作为妻子感到羞愧。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拐走贝拉的应该就是丈夫格兰。可是,往下看,当对全家搜索,找出了贴满儿童照片的话本,来自简妮的时候,又开始疑惑,也许贝拉才是那个隐藏的诱拐者,毕竟,她的内心活动我们一目了然,绝不是小说别人以为的那样安静无害,而且她对孩子的几乎病态的迷恋和需求。然后,随着丈夫的癖好被发现,公众媒体认为他是“不道德的”“变态的”,将其认为最可能的诱拐者。面对媒体的无孔不入,夫妻携手合作,那么在他们合作之下秘而不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有很多种想法,难道真的是丈夫格兰诱拐了贝拉,简妮肯定是知道的,那么她知道多少?是谁主导了诱拐事件,贝拉在哪儿?简妮是想把贝拉据为已有吗?各种迷雾和疑问铺面而来。好吧,咱们继续往下看。警察扣押格兰,但是毫无线索。警察采用网络诱导格兰,而法院最终判处格兰诱拐罪名不成立,警察还赔偿了损失。这个时候,好的,我们开始相信了,原来我们一直猜错了,格兰没有诱拐贝拉。那么到底是谁诱拐了贝拉?杜南?贝拉的亲生父亲?警察找不到任何证据,这个案件陷入了僵局。至此,贝拉的妈妈借用媒体控诉格兰夫妇,让整个故事拉到了高潮。所有人都认为是格兰诱拐了贝拉,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法院宣判了,警察放弃了,舆论却不能忘却。那么到底格兰诱拐了贝拉没有?如果是的,当然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可是,如果没有,那么舆论这个时候带给他们的伤害就是一种网络暴力,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臭名昭著。罪有应得,抑或是无辜的受害者,现在谁也不知道。兜兜转转,警察居然有发现了新的线索,依然是指向格兰的。只是,线索就是线索,不是证据。当警察忙着将线索变成证据的时候,格兰车祸了。简妮寡居了。剧情,到这里该何去何从?想知道啊,自己看啊。说第二条先说:舆论导向下的网络暴力要如何终结?先不说,格兰和简妮是不是无辜的。我们先将自己的思维从故事里抽离出来。看到小说关于媒体围追堵截,纠缠不放,为了抓住关注的眼球无所不用极其的时候,我想起了一部由国民女神高圆圆和赵又廷演的电影《搜索》,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对舆论导向和网络暴力这种潜藏的力量极致的害怕。每次只要遇到公众媒体和自媒体将关注点集中在一件事或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我就下意识的选择屏蔽网络。不看电视,不看新闻,不刷手机。网民们爆发出的种种恶意,总是很容易让我想起,当年阮玲玉自杀时的遗书:人言可畏。作者抄袭门事件、明星出轨门事件,网络永远沸沸腾腾,片刻不得停息。更多的是哗众取宠的,乱竽充数的,不知所云的。你能看到的真相,永远是别人希望让你看到的真相。自己的世界一片烦乱,哪里有心思关注别人的世界。管好自己,从什么时候,居然变得这样的困难。在小说里,看到媒体对格兰和简妮,穷追不舍的时候,看到贝拉的妈妈如此善于利用媒体的时候,我居然对于她失去女儿的怜悯在一瞬间消失,当线索指引失去女儿的多恩和简妮在网络有互动的时候,居然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象,也许这就是这两个人自演自闹的一出闹剧。我的心,也是恶毒的吧。居然没有办法理解,失去女儿的母亲的那种心情。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确实对于舆论媒体抓着格兰,用一些耸人听闻,夸大的偏见引导民众,引发民众骚乱的行为感到极其的反感。“我们被隔离在自己的小家里面,周围偶尔有鲨鱼游过,跟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没有区别。我们互相陪伴,一起在厨房做填字游戏” 媒体就是鲨鱼,将这对夫妻逼迫的如同犯人一样被囚禁在家里。不是收到的恐吓信,花园里到处涂鸦的“人渣”,“变态”都让人不忍直视。故事里,媒体是一种媒介,将这对夫妻推到了风口浪尖出,最终又偃旗息鼓。再怎么轰动一时,最终也将归于平淡。然后,故事在格兰死去之后,媒体争相抢夺简妮的采访。可是,只有她知道,贝拉到底在哪儿。只有她知道,她恨死了丈夫格兰,而最终也成功的杀了她。可是,她活着。自由的,脱离了格兰的摆布,束缚,好好的活着。谁是赢家?一本让人为故事里人物智商捉急的小说,也是一本自己智商捉急的悬疑小说。
  •     微信公众号:枫言枫语·每周读书(MapleJustin)曾任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作家、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编辑的 Fiona Barton 在今年(2016年) 2 月份发表了她的处女作——The Widow。前几天(9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刚发布了简体中文版——《只有她知道》。有幸在出版之初读到这部小说,故事的开头埋下的悬念还不错,足以吸引我读到谜题解开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相当一般,甚至我在想是否要写到“每周读书”里面——毕竟之前说过得是自己看过感觉还不错的书才会介绍给“每周读书”的读者——后来想想《一个人的朝圣》和 The Girl on the Train 我都有好好介绍了,这本书介绍一下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之所以想读这本书也是因为万恶的小编拿这本书与 Gone Girl 和 The Girl on the Train 作比较。For fans of Gone Girl and The Girl on the Train, an electrifying thriller that will take you into the dark spaces that exist between a husband and a wife.《消失的爱人》(Gone Girl)的名气有多大自不必提,同名电影比小说的知名度还要更高,这部小说全靠精巧的故事情节取胜,前段时间很火的日剧《我的恐怖妻子》也借鉴了小说的设计。The Girl on the Train 的情节设定相形之下逊色不少,但是原版文笔很不错,我个人十分受用这种漂亮的文字。那么 Fiona 的这部 The Widow 呢?Finoa 本身是报社的作家与编辑,写作是她的基本功,除了中文译作之后我还在 Google Books 上读了前几章,语言风格简洁直接,清晰易读,修饰主要靠句子之间的承接转折,没有刻意雕饰辞藻,所以读起来会有点白开水。小说的标题是 The Widow,直译为寡妇,也就是故事主角——简(Jean)。故事从一件女童失踪案开始,警方经过多方侦查怀疑上了简的丈夫格兰(Glen),经过媒体的曝光,一时间简的家庭成为英国社会的焦点,二人以往平静的生活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但是在事情的真相尚未大白之前,格兰因为车祸死去了。格兰的死因是什么?自杀还是他杀?格兰到底有没有拐走女童贝拉(Bella)?下落不明贝拉此时是生是死?简了解她的丈夫吗?她知道格兰犯罪了还是没有?她一直维护格兰,替他开脱,是真心这样认为的还是另有隐情?小说开头就引入了这许多的悬念,每一个悬念展开都能成为一部不错的悬疑侦探小说,然而这部作品不是。这部作品与 Gone Girl, The Girl on the Train 均归为 Thriller,也即恐怖小说,既不言情,也不推理,虽然悬疑是 Thriller 的常用手段,但不是这类小说的核心。于是,一个很好的悬疑推理话题在这部作品里面并没有被发挥出来。和东野圭吾、阿加莎、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相比,这部小说里的警察简直智障,看他们办案的愚蠢程度简直要掀桌。这点非常影响故事的展开,局促不堪,缓慢无趣,看着捉急。反过来看情感描写方面,The Girl on the Train 虽然情节展开也很差,但是好歹写到女主角内心的寂寞与苦闷的时候还是非常细腻的,加上优雅的文笔,读起来内心波澜,很受感染。而同样采用多人物视角切换(POV Shifting)的 The Widow,在最能表达情感的寡妇女主角这个人物身上,却受限于要赋予人物一个很强的原因——替丈夫隐瞒实情——而抑制了大量真实的情感描写,结果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张白纸,在大部分切换到简的章节里,我都很难集中精力读下去,这个 POV 用的可是相当失败。论罗曼史太过牵强,论推理根本谈不上,这部作品还有什么可看的呢?首先这部作品涉及儿童色情,这个罪行在西方世界是非常严重的(国内连色情都是违法的,都没到区分儿童色情的地步),涉及这个话题的作品会带来比较高的关注度,The Girl on the Train 也涉及了家庭暴力、酗酒和毒品等黑暗话题,话题越严重越容易吸引眼球。其次作者身为几大报社的作家与编辑,在报社工作的经验可以给这部小说加分。故事一开场就是一个来自 Daily Mail 的报社编辑凯特(Kate)敲开简的家门,此时简已经习惯了每天躲避来自媒体的穷追不舍无孔不入,但是凯特却有她的一套方法可以让简敞开心扉,以朋友的心态与凯特对话。凯特与查办此案的负责警官私下里亦是好友,可以说是凯特这个人物在推动剧情的发展——作者还是习惯通过记者的视角来看事情呀!毕竟在扉页中作者就自述是因为多年的记者经验让她开始思考:如果一个对丈夫深信不疑的女人,一心维护丈夫,替丈夫辩护,但是忽然发现这个与自己生活多年的人其实自己一点也不了解,他可能就是一个恶魔,那时她会作何感想。这部作品我在豆瓣给了三星(还行)的评分,其实跟出版社拿它和名作相比有关系,这部作品明明在各方面都比不上 Gone Girl,拿来作比反而给它大大减分了。所以结论是:不要轻易相信小编的评价,还是自己挑的书比较靠谱。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作家本人是个记者,就不难想象这种简洁干练的叙事风格是怎么锻炼出来的了。故事本身极具现代感,现代婚姻关系、媒体和社交网络、女性的自我认知...好适合变成电影剧本
  •     凌乱
  •     有时脆弱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真相,还有更多的黑暗。
  •     为何我读完最深的思考是媒体好可怕。本书从妻子、母亲、警察和记者四者的角度缓缓追查出一个犯罪案件的真相。但重点不在案件,而是案件发生后对涉事人所带来的影响。作者只是描述现象,有批判但并不尖锐,有揭露但并不深入,而案件背后该有的深刻反思,留给了绞尽脑汁的读者。
  •     吓人
  •     枕边人这个角度,看后发毛,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     外媒好有钱……
  •     断续几个月看完,结局略弱,没有惊人反转的悬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警醒我们的是,在明处时请不要口无遮拦,坏人随时随地有,每个好人也都有坏的一面。
  •     贝尔妈妈,可怜之人果然必有可恨之处。
  •     这本小说读下来,感觉很神奇,就是在知道真相的边缘打转,刚感觉知道怎么回事,作者就透露点事实出来,不是很出乎意料的那种,但也让人唏嘘。
  •     伪善最可怕
  •     简和格兰都是罪犯,同时也都是受害者。
  •     凌乱的时间线与人称,无聊又拖沓的情节设计,不知道这本书有什么出彩的。
  •     消失的爱人
  •     太琐碎了,刻意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来维系悬念,想什么时候抖出点新东西来就什么时候抖,完全看不出逻辑,“破案过程”无比枯燥。实在是想揪住中产阶级悬疑推理女作家的领口狠命摇上一摇——什么时候你们才能不再写妻子、写母亲,就单纯写一个女人,一个脱离家庭标签昂头挺胸独自站在舞台中央的女人?!家庭心理悬疑红了之后,同质化题材看到吐,现代女作家们实在太不争气了,气得我都想回头捡起一直嫌弃的薇儿·麦克德米德或者帕特丽夏·康薇尔看了。阿婆和罗姨倒是没那么小家子气,可笔下又都是个男侦探!
  •     典型的英式推理,枕边人的题材,有新意,有深度
  •     作者的角度很新颖,触动人心。
  •     简这个角色真是充分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     这是不一样的悬疑小说,结局很早就猜到了,过程有些细碎,挺一般的,不推荐
  •     阴冷压抑的画风,多重镜头错乱时间的穿插,最后,凶手竟然还是丈夫。世界凶险,保护自己的隐私很重要。
  •     真的很棒!无论是整个故事还是在写作方法上,作者的这篇处女作小说不仅站在女权的角度上,妻子的形象令读者同情。将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的如此到位,分角色讲述这个故事,和对方眼中的彼此,整篇小说一气呵成,惊心动魄。
  •     黑色的夫妻人生 欺骗的本源来自于信任
  •     没觉得跟《消失的爱人》或者《火车上的女孩》相似,觉得作者很有自己的风格啊,悬疑感不是那种非常浓重的氛围,而是总是隔着一层玻璃似的真相。还蛮喜欢这种风格的,比较真实,可能跟作者曾经当过记者有关系吧。
  •     婚姻的真相是信任还是欺骗?我们所有人的背面是光明还是阴暗?这是一个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故事。
  •     悬疑小说结局却没有给出大惊喜,描述夫妻关系以及女主的内心戏又都太单薄,完全不能媲美《消失的爱人》嘛!腰封和评语都吹得那么厉害,个人觉得算不上一部特别优秀的处女作!
  •     在艰难地啃英文版,耗时一个月终于啃完了,你真的了解你身边的他(她)吗?身边那个总是有个害羞笑容的不起眼女孩子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楼下笑容可掬地保安真的是那么友善吗?身边人真的值得我信任吗?故事很好,留下的可能就是这些深深地怀疑吧,有的时候甚至会想,我真的是我以为的那个样子吗
  •     今天刚好看了韩剧的”熔炉”与”素媛”的电影图解、都是关于儿童受侵犯而无能力的抵抗、感觉现如今法律存在的无力对于儿童的保护空缺、这本书虽然是借着诱拐儿童的事件描述一对夫妻做这件事后对外的心理状态、心理多少抑郁、对于犯人竟不能绳之以法!
  •     写作的焦点集中在罪犯的妻子身上,是一种新鲜的罪案小说写法~
  •     两天时间看完,文笔洗练,对妻子的复杂心态刻画得很逼真,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中间一度很讨厌这个妻子,后来又觉得这个妻子可怜。
  •     很一般的悬疑小说。
  •     三星半 和《消失的爱人》、《火车上的女孩》还是有区别的 看这种书看多了 从一开始就在想女主是不是有多重人格…… 作者因为以前当过记者 文笔确实不错 不过人物有点多 多线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看完 结尾看了还是让人有点发冷
  •     一般般,读不习惯
  •     读的过程很煎熬,读了一半翻到最后看结局了。中间太拖沓了
  •     这个罪案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尤其是家里有女儿的,万不可口无遮拦,晒娃需谨慎啊!
  •     很典型的当代悬疑作品,不断切换的视角、性与幼童的犯罪、变态的嫌疑人、可疑的可怜人、以及愚蠢卑鄙的公众。作者笔力稍欠,但是相当耐心,阅读感很不错。
  •     是警察放弃了调查丈夫真正的死因吗?难道不调查超市监控录像吗。不能归于侦探小说吧,仅仅是心理悬疑。
  •     我怎么都对贝拉的妈妈爱不起来。虽然是被害人,但……唉…
  •     看完太分裂了,不断地时间穿插、人物角度交换,突然觉得自己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她”—简。一点一点地拨开眼前的迷雾,慢慢地接近真相的最深处…到最后真的喜欢不起来任何一个人,十恶不赦的格兰、优柔寡断的简、自以为是的凯特,就连满身正气的鲍勃和贝拉那可怜到卑微的妈妈多恩也显得那么刻意~是啊,我们知道什么呢?都是活在各自想象出来的世界里变得无法自拔而已啊…
  •     故事设计非常好,欲罢不能!
  •     这既不是典型的罪案推理,也不是典型的惊悚悬疑,也许用编辑说的黑色家庭小说更贴切,一个杀人犯妻子的自白(只不过是不那么诚实、主动的自白)。
  •     故事现实意义很浓,值得深思我们以为特别了解的人,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只是知道的太晚就无力挽留了。活着还是要打起精神!
  •     这不是个在内容上追求新奇的小说,但它把每个人物都写的很丰满。挺有意思~
  •     真能絮叨啊
  •     所以说不能买还没看正文 封面已经夸到没有退路的书
  •     中文书名不错,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描写的真实饱满,尤其落脚点在一个罪犯的妻子身上。你可曾想过,你真的那么熟悉你的枕边人吗?
  •     这个时候再看书腰封上的那句话,就觉得再合适不过了。“夫妻-不过是最熟悉彼此的陌生人”。
  •     一定个很精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