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111240792
作者:[美] 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
页数:311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市场的力量  人们每天都会为了吃、穿、住,或者干脆为了享受而消费数不清的商品和劳务。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想买这些东西就总能买得到,而从未停下来想一想,究竟有多少人为了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付出了这样或那样的努力。我们从未思考过,街角的小卖店(或今天的超市)如何能将我们想买的物品都摆上货架,也从未思考过,我们大多数人如何能够赚到钱去买这些物品。  人们很自然地假定,必定有某个人在发号施令,以确保“适当”数量的某种“适当”的物品被生产出来,并摆在“适当”的地点。发号施令确实是一种协调人众活动的方法,将军下达命令给上校,上校给少校,士兵。  通常在军队里就是如此。在军队中,  少校给中尉,中尉给军士,军士给  但这种下达命令的方法,仅在很小的群体中才可能成为一种专门的或主要的组织方法。即便是家中最具家长制作风的一家之主,也无法完全通过命令来控制家庭成员的每项活动。也没有哪支庞大的军队可以完全通过命令来运作,军队里的将军显然无法掌握指挥最底层士兵的每一项行动所必需的信息。在军队命令体系的每一环节,下级军人(不论是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会根据具体的情形做出审慎的判断,而这些关于具体情形的信息,却是下达命令的长官所无法掌握的。命令必须辅之以自愿的配合,这种配合并不是很明显,同时也很微妙,但却是协调众人的活动所必需的更为根本的手段。苏联通常被认为是通过命令组织起来的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即中央计划经济,但这其中虚构的成分远多于现实。在苏联经济的每个层面上,都有自愿的协作来补充中央计划的不足或是抵消其刻板僵化的规定,当然,这些自发的举措有时是合法的,有时则是非法的。

前言

10年前,《自由选择》一书首次出版时,我们充满了乐观主义情怀,将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定为“潮流在转变”。当时我们认为,人们普遍的信念正在从信仰集体主义转向信仰个人主义和私人市场机制。但我们未敢奢望这一潮流转变得如此迅猛。    10年前,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计划经济在创造物质财富和增进人类自由方面,是一种可行的,甚至是最有生命力的体制。但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人这么认为了。当然,在意识形态上信仰计划的情形仍然存在,但仅限于西方世界的一些大学以及其他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当中。10年前,许多人都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建立在私人自由市场机制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大有缺陷的制度,它既无法创造出为人们广泛分享的物质繁荣,也无法提供广泛的人类自由。但到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繁荣和自由。    既然《自由选择》一书中的主要观点在今天已成为人们惯常的看法,那么本书是否过时了呢?是否没有出版的必要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惯常的看法是改变了,但惯常的做法却仍未改变。    在过去10年里,尽管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在改变政府过度干预的政策实践(近几十年来涌现出大量这样的实践)方面,各国政府,都进展得十分缓慢。国民收入中用于政府支出(假设这些支出真的是为了公众利益)的份额,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许多国家的这一份额甚至仍在继续上升。就美国而言,这一比例在1980年为40%,1988年为42%,其间的1986年曾一度高达44%。无独有偶,控制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政府管制活动仍然杂芜繁多,并没有多少松动的迹象;《联邦纪事》记录了全部的管制活动,这部文献在1980年新增了87012页,1988年新增了53376页。用《独立宣言》中的话来说,我们的政府仍然在继续设立“新官署”,并派遣“大批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耗尽人民必要的生活资料”。    关于国际贸易的种种限制,我们在《自由选择》第2章中曾经分析过,近来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对价格和工资的管制,尤其是对汇率的管制,目前已经消除或者有所减少,但又增添了其他方面的管制。美国实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成本更加高昂,因此亟待改革(第4章);对学校教育体制来说也同样如此(第6章)。旨在“保护消费者”和“保护工人”的各种机构,其实际效果还是适得其反,对那些真心实意支持这些机构的人而言,可谓是事与愿违(第7、8章)。在上述这些领域以及其他领域,过去的实践产生了很大的惯性冲力,以致相反的观念和舆论仍然占不到上风。    要说美国在哪个领域有所进步的话,那就要数通货膨胀了;当然,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都普遍降低了。就美国而言,通货膨胀率从原来的10%以上降到了5%以下。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认为通货膨胀已经得到了克服,因而,我们在第9章分析过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后果以及治理等内容仍然有意义。要想确保当前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不是昙花一现,很有必要读一读这一章的内容。    我们目前已取得的各项成就,还谈不上有什么大的飞跃,要说真正的大转变,应该是在未来。自由市场体制在未来几年内的扩张可能要快得多,这在10年前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一部阐述自由市场机制如何运作、自由市场的优势何在、如何消除妨碍其有效运作的障碍的著作,与10年前相比,可能和眼下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书中引用的某些数据以及参考文献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我们认为最好还是不做根本的修改。对这部书进行彻底的修订,并将这一期间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囊括进来,使其与时俱进,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我们已无力再做这一工作。与其做一些表面上的修订,还不如一仍其旧,原样付印。书中偶有陈旧之处,希望不至于影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对10年前的读者而言,书中的有些内容像是乌托邦或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我们相信,对今天的读者而言,这可能正是一幅指导未来实践的美好蓝图。《自由选择》能够重新出版,我们感到十分高兴。潮流已经转变了,但要想使人类自由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还需要一股更加势不可当的滔滔洪流。    米尔顿·弗里德曼    罗丝·弗里德曼    1990年1月4日

内容概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创始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1989年,他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和国家科学奖章。
在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只有凯恩斯的影响力能与他相比。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言前言导言第1章  市场的力量  1.1  通过自愿交换进行协作  1.2  价格的作用  1.3  更为宽广的思路  1.4  政府的作用  1.5  实践中的有限政府第2章  管制的专横  2.1  国际贸易  2.2  中央经济计划  2.3  管制与自由第3章  危机的解析  3.1  联邦储备体系的起源  3.2  联邦储备体系的早期岁月  3.3  萧条的开始  3.4  银行业危机  3.5  事实与解释第4章  从摇篮到坟墓  4.1  现代福利国家的出现  4.2  福利国家的后果  4.3  福利国家的谬误  4.4  我们应当做什么  4.5  什么是政治上可行的  4.6  结论第5章  生而平等  5.1  上帝面前的平等  5.2  机会平等  5.3  结果平等  5.4  赞成结果平等的是哪些人  5.5  实行平等主义政策的后果  5.6  资本主义与平等  5.7  结论第6章  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  6.1  中小学教育的问题所在  6.2  中小学教育的代金券计划  6.3  实行代金券计划的障碍  6.4  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  6.5  高等教育的解决办法  6.6  结论第7章  谁在保护消费者  7.1  州际商务委员会  7.2  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7.3  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7.4  环境  7.5  能源部  7.6  市场  7.7  结论第8章  谁在保护工人  8.1  工会  8.2  政府  8.3  没有这样的部门或组织  8.4  其他雇主  8.5  结论第9章  通货膨胀的对策  9.1  各种类型的货币  9.2  通货膨胀的诱因  9.3  为什么超量供给货币  9.4  通货膨胀带给政府的财政收入  9.5  通货膨胀的对策  9.6  治理通货膨胀的负面效应  9.7  缓解负面效应  9.8  案例分析  9.9  结论第10章  潮流在转变  10.1  理论界观念导向的重要性  10.2  民众的观念和行为  10.3  为何少数利益集团占优势  10.4  我们能做什么  10.5  对税收和政府开支的限制  10.6  其他可选的宪法条款  10.7  结论附录A  1928年的社会党纲领附录B  限制联邦政府支出的修正案草案

编辑推荐

《自由选择》探讨经济,自由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缘起是同名电视系列片《自由选择》的拍摄,而《自由选择》的写作过程则与电视片《自由选择》同步,所以《自由选择》相对比较口语化和大众化,正因为如此,这部书比他们写过的任何一部书都畅销。1980年,《自由选择》一书在美国首次出版,之后分别于1981年和1990年再版。该书出版后当年便成为畅销书。据作者估计。在美国各种版本的《自由选择》销量超过了100万册。而且,《自由选择》迅速被译为各种文字。

作者简介

在这本探讨经济、自由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当中,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为我们揭示了,正是由于华盛顿当局制定了过多的法律法规、实施了过多的政府管制、建立了过多的行政机构、花费了过多的财政预算,才使我们的自由和财富受到了侵蚀和削弱。一旦政府以中间人的身份插手干预,良好的愿望往往会导致悲惨的结果,对此,两位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此外,针对这些经济问题,弗里德曼夫妇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扩展自由、增进财富。
不论是探讨美国在以往岁月中的错误和失误,还是指出将来为增进经济繁荣所应采取的政策策略,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说服力很强。


 自由选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6条)

  •     题目引自"译者序".书看完了,内容对我挺有帮助,读之前我对货币相关的理论只停留在"有一个模糊的雏形"这种地步,而合上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在心里已经能大概照着葫芦画个瓢了...而书中对"自由"的理念的阐述不禁让我再一次燃起了呼吁一下"人权"的冲动,不过想到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下场我还是果断地放弃了这个不理智的想法...至于所谓稍作处理的地方大概不用我说大家也明白指的是什么,在书中仍能看到一些残留的痕迹,看来被和谐掉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真的"偏激"到能从理论上撼动我们的和谐社会理念了...(笑)另外,印象里读时看到了几处专业名词误译,不过由于后来又读了一本误译得要恶心的多的书导致我忘了具体是哪里了...当然,可能误译的不只几处,只是以我的水平只能看出来几处而已...
  •     小时候觉得最好喝的饮料就是板栗汁,而最好的板栗汁则出自信阳,所以我那时候总以为板栗是信阳的特产。高考尘埃落定后要去郑州见班主任,从信阳走,父亲让带一些板栗去。于是我们到火车站附近的那条卖各种东西的街巷里,找了一家卖板栗的,老板非常热心,仔细介绍他的板栗,我们挑了些,称了一大包比较大的。交钱交货之后,那人还送了一把小的,我很感动,觉得这买卖不错嘛。然后就坐上了火车,良久,有点饿,也有点馋,就拿出板栗,想吃上几个。这不吃不打紧,剥开几个,里面尽是烂的,偶有烂半边的,另半边也是半生不熟。我不信这个邪,把剩下的都剥开,发现没几个能吃的,他后来送的那几个小的倒是好的,看来斩尽杀绝,他还有点于心不忍。这幸好没有直接拿给老师。自己很心不甘把他们全扔了,信阳板栗的良好印象一下子坠入深渊,那个卖板栗的也让我对信阳市的人很失望。后来我还是不信,那浓美的板栗汁情节还是让我对板栗情有独钟。还是在信阳,在那条街巷外同样逼仄的所谓大道上,我见一个看上去非常朴实的中年妇女在卖板栗,我想这么淳朴的妇道人家不至于说骗人吧,于是走了上去,她也很热情,甚至有些局促,这反倒增添了我的信心。我买了几斤,给了一张50块钱,她拿起钱对着天看了看,说这不是假币吧,我说你放心,她说前几天收了一张假50的,一天都白忙活了。她检验了几回,确信是真的,然后就收下了。我拿着板栗就回家了,回家之后,与家人品尝,可剥开一个又一个,又是没几个好的。这回又被骗了,那个淳朴的妇女害怕我给他的钞票是假的,而她卖给我的板栗则是坏的。这世道。我从此对信阳板栗心灰意冷,对信阳人的印象也跌入谷底,再从那个小城经过时,也不会特意买什么东西了。上周去游泳,游泳之前到村里买了些龙眼。虽然老板说都是好龙眼,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坏了。我刚读过《为权利而斗争》,我想去斗争斗争,想想算了,都差不多剥完了,还是游泳去。突然想,这些都是自由市场的产物,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欺诈偶有存在,尤其是在一次性交易中,比如火车站附近卖东西的,短期行为很常见。市场并不是完美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市场既然失灵了,那是不是可以通过政府管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弗里德曼说不,政府管制只能使市场失灵变成政府失灵。《自由选择》里讲的道理都很简单,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是凯恩斯的理论似乎在一个阶段占据了主流,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反而被人忽略了。在市场机制中,产生于买卖双方之间自由交易的价格体系起着重要作用。价格机制发挥三种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提供激励,三是决定收入分配。价格机制使得人们各尽其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无形的手”,而政府则要起什么作用呢?亚当.斯密说,政府有三个职能,一是保护社会,使其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害,二是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三是提供公共品,对于有外在性的公共品,私人没有激励去提供,政府往往需要肩负起此职能。前两项职能就是政府的看门狗职能,把前两项职能做好的政府就是好政府。而第三项职能给政府介入经济领域开了个口子,对这个职能的滥用使得政府权限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一个无限的政府,终于使得政府利用政治资源追求经济利益,成为杨小凯所说的“国家机会主义”,造成各种无效率。后面的几章属于分论,国际税收,联邦储备体系,社会福利,追求结果平等,教育,消费,工会,通货膨胀。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都有政府的影子。人民总是短视而直接的,出现了一个表面问题后,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权利或别人的权利让渡出去,依附于政府的羽翼之下,政府借机将权力扩张,建立一个又一个部门。这些部门或者反映了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或者本身成为了利益集团的一部分,如此,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国家公器,去维护其经济利益,已经不再重视经济效率,各种摩擦由此产生,社会由此停滞。确实,市场存在各种不足,他不是最优选择。最优选择是什么呢?是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统治,这个哲学王具有超人的智慧,并且一心为公。然而,人间没有哲学王。即便是伟大的领袖,他们并不是不犯错误,恰恰相反,他们作为自然人,纵然有超人的智慧,也逃不过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而犯下各种错误,这些错误带来各种各样的灾难。崇拜政府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政府比一般人高明,而这个前提是站不住脚的。市场是次优选择,但优于威权制度,极权制度。比如我买板栗、龙眼被人骗了,很不爽,那政府介入吧,政府对摊贩进行管理,对符合规定的摊贩发牌照,或者对每个板栗都做检查,贴上放心使用的标签。姑且不说这样做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我现在担心,政府在介入后,会不会像给三鹿奶粉发免检产品标签一样,给他钱他就发牌照,或者排斥他没有发牌照的摊贩,这样板栗的供应市场就被他们垄断了起来,政府取得了发牌照这种垄断租。那我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很简单,买东西时注意选择,那些无良摊贩最终发现自己无生意可做,因而被市场淘汰。如果市场是自由、无摩擦的,那些优质的进入者就有利可图,最终占领市场。 另外,我可以选择为权利而斗争,在被欺骗后,可以采取措施或者向有关政府部门或者向司法机关诉求,如果政府提供了优质的第二种服务,那这种诉求就可以满足,这些商贩会得到应有的处罚,对他们的行为加上一个沉重的成本,使他们在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可见,健康的社会不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有健康的政府,还要有现代的公民意识。附:自由女神像上的铭文:把那些无家可归的、饱经风霜的人们    一起送给我。    我站在金门口,    高举自由的灯火!
  •     利己即利他常有学生问我:读经济学为什么要读经典?以我之愚见,就像下棋要找高手,读书要读好书,好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新颖、深刻,还因为这些思想是经过系统、严密地论证出来的。读经典最主要的就是体验大师的思想过程,学会像他们那样思考、怀疑和提出问题。研读一本经典,就犹如给自己的思想找到了一块基石,从此建立起思维的大厦。认真阅读经典的最大好处,不是这本书给了你什么一劳永逸的观点,而是给了你一个思想的榜样,一块思想的基石,学会了像大师那样去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又要感谢华章分社,继几年前推出管理学经典系列之后,这次又推出了经济学经典。经济学中有哪些算得上经典?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都是毫无疑问的当然选择。就像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所说的,经典不是那些“我正在读”的书,而是那些“我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总是常读常新,每次重读都有最初发现的味道。这次要推荐的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也是这样的一本经典之作。经典往往是有谱系的。整个经济学的思想假设大致可以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一派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后者以凯恩斯为代表,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整体上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基础上的,他的思想也对美国大萧条期间的政府政策有巨大影响,史称“凯恩斯革命”;而前者,承自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一贯思想,从亚当·斯密、马歇尔、奈特,到后来的哈耶克、弗里德曼,都是自由主义的信徒。同时代的两位经济学巨匠与好友,凯恩斯和哈耶克,甚至为此打了一辈子的架。哈耶克认为,人类社会中有两种秩序来源,一种是自发秩序,一种是设计秩序。哈耶克始终对后者无论是学理还是情感上都深恶痛绝,甚至在辞世前的最后一部著作《致命的自负》中疾呼,“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的制序都产生于深思熟虑设计的人,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那是一种理性的“致命的自负”。哈耶克的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后来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其中就包括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哈耶克在回忆录中谈到,米尔顿受其影响最深,“米尔顿和我几乎在所有问题的看法一致,只有货币政策例外”。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弗里德曼曾经是凯恩斯主义的信徒,后来完全掉头,以主张自由市场经济闻名,并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经济主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里根政府。《自由选择》这本书实际上谈的就是弗里德曼的这场思想掉头。其整本书通过解读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的美国经济危机、教育水平落后、通货膨胀、工人利益受损等一系列问题,诠释自由选择的真正内涵。这实际上是一场主义之争。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原假设——“市场失灵”;“国家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思维和感受能力整体社会”;“政府是一个绝对理性的政府,全能、仁慈、只追求社会利益而忽略个人意义”——几乎都是错的。这个世界真实的状况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有选择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和理由,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办法代表个人的利益进行选择,这是自由选择的真谛。恰如斯密所言,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能够比刻意为社会着想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福祉的提升。概言之,“利己是比利他更有效的利他”。自由选择之于政府角色如何理解自由?弗里德曼对于自由的定义始自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弗里德曼认为,自由首先是自由的生命力和政治环境,是“在避免伤害他人和受到他人伤害的前提下,人人有权追求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每个人都拥有对自己的最高主导权”;其次是经济行为上的自由,“所有人都能通过自愿协作获益,每个人所盘算的也只有他自己的收益,每个人都被一只看不到的手的影响”。在弗里德曼的观点中,政府官员难以做到完全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官员有官员的立场,他们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也会利用权力追求自利,同时受到背后力量的左右,例如直接获取电信、石油等国有资产的垄断经营权;或是借助审批权利等帮助寻租企业并获得大量的个人收益;弗里德曼认为,即使依靠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能够保证官员与公众的一致性,但政府效率也极有可能是低效率的。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政府可能并不是一个全知、全能、仁慈的慈善机构,甚至有可能成为导致“市场失灵”的关键原因。我们在选择社会保障、教育、住房补贴、环保等问题方面,涉及的往往都是政府“维系社会公平、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典型。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以我们身边的看病就医为例。从医院角度来讲,每个地区都设有医保定点医院,这些医院大多是公立医院——就现在来说,民营医院还不常见——那也就是说,如果缴纳了医疗保险,你的选择几乎就被锁定在这些公立的定点医院。但是这种选择意味着整体福利的最大化吗?恐怕你我都有这样的体会:看病难、看病贵、服务差,但是往往别无选择。再如美国政府旨在“公平教育”的教育改革。美国政府试图用家长的统一赋税以免费的公立学校取代私立学校,以此谋求“公平教育”,保证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这种做法看上去极富国家责任感,但是结果又如何呢?公立教育体系成为被纳税人的钱供养的机构,没有招生压力,教师们也不会因为工作努力、能力而被解雇,因此使得学校本身失去进步的动力和空间,教育质量不断下降。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对富人的影响不大,因为富人可以选择付出更高的价格换来更好的子女教育——这其中涉及到两次学费,一次是政府教育赋税,一次是贵族学校学费——同时,还可以选择“孟母三迁”,选择一个更好的区位学校。但是这些对于穷人则是奢望。因此,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实际上带来了更大的不公:穷人与富人几乎缴纳相同的税赋比例,但是穷人得到的是更恶劣的子女教育;而且还可能带来恶性循环,即穷人孩子因为教育品质而与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以此可见,某种程度上,大政府试图将全体个人或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几乎强制性的使得一部分个人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其后果反倒是人们的福利水平下降了。换言之,好的初衷未必换回好的结果,政策出发点的思想假设尤为重要。自由选择之于市场经济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中的这次思想倒戈,始终站在他曾经深信的“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就经济秩序而言,他认为真正能够帮助个体走向自由之路的只有市场经济,政府对于私人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无一例外的会阻止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以日本、印度这两个曾经处境相似的国家为例。日本选择了自由合作与市场机制,而印度则主要依靠中央计划经济。日本几乎不限制投资方向、产出结构、进出口贸易等,政府只承担派送国民赴外留学和聘请外国专家等基本的服务功能;而印度政府则大相径庭,他们通过关税和配额来限制进口,通过补贴来控制出口,仅这一项就导致了印度外汇的短缺,再加之工资和物价受到政府管制、开办工厂和投资需要政府审批,使得各种走私活动、黑市、非法交易象税收一样无处不在。这样发展50年之后,日本深藏于国民当中的活力和创造力得以释放,经济高速发展,而印度则将发展的动力推向官员们的判断和认可。这造成的结局是到目前为止,印度仍旧是一个穷人遍布的次大陆,而日本则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典范。以此可见,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并非无政府主义,而是大市场、小政府,或称“服务型政府”。市场的价值在于给个人和企业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政府的意义在于激活、引导个人的活力和企业的生命力。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传递买卖双方信息、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激励并有效的达成人与人之间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政府则是通过法律、政策,在不直接干预经济的前提下以第三方的角色起到支持和增进市场的作用。自由选择之于社会公平以我之见,弗里德曼不仅认为自由选择是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目的。弗里德曼在书中用了少量篇幅探讨了另一重要问题,即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自由与平等是人之本身的终极目的,自由选择又是实现这一社会平等的最佳途径,“在此过程中,几乎上上下下每个人都能受益,每个人都能受益,都能享受更加健全、更加富裕的生活”。弗里德曼将“平等”分为三个层次:①“上帝面前的平等”;②“机会的平等”;③“结果的平等”。这三个方面也从不同层次关涉到人们的自身利益与自由选择。“上帝面前的平等”指的是“造物主赋予人类不可让渡的权利,让每个人去追求人本权、自由权和幸福权,任何人不可剥夺与被剥夺这种权利”,即在人之本身问题上的平等;“机会的平等”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多寡,不取决于出身、国籍、肤色、性别、宗教信仰等毫不相干的特征,而只取决于能力”,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果的平等”指的是“人们自己做主自己决策,并且自己承担因此而来的后果”,也就是说,路在自己脚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相应的代价。换言之,在弗里德曼看来,自由选择的另一面是自由的平等,也是整个社会公正秩序的确立。因为只有自由才真正把最大的主权交还给个人,而那里有最大的公平。值得一说的是,美国社会总体建立在这样的秩序之上。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了《国富论》,而那一年,也正好是美国的开国元年,于7月4日发表了《独立宣言》。按照起草人托马斯·杰弗逊的观点,美国要建立一个明智而节俭的政府,要让人们自由地从事他们自己的工作和不断进步。这个思想基石直至今日仍然成为许多美国人的“自由选择”。几年之前,小布什政府曾经想给富人减税,尤其涉及遗产税问题,减得幅度较大。结果,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美国人,盖茨和巴菲特一起在《纽约时报》上买下整版广告位,给予最坚决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政策如果要是实施了的话,将会断送掉美国的未来,这些富人的遗产将会彻底毁掉穷小子们对于未来的念想,而如果让人们失去了通过个人打拼能够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与愿望的话,这个国家的财富就会从根儿上断掉。所以,平等从何处来?平等从自由来;财富从何处来?财富从自由来;社会从何处来?社会从自由来——实际上,每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的头脑中都有一个美丽新世界,而在弗里德曼看来,通往那里的最佳途径就是自由选择,并以此生生不已、繁荣绵延。发表于《新智囊》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只看了感兴趣的一章《通货膨胀的对策》,有所启发。 政府直接征税,会很麻烦。有一个比增加税种,提高税收更好的方法,就是货币超发。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政府通过货币超发,直接从民众这里掠夺财富,再加上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进一步增加了税收。
  •     原作者将的一些经济学原理讲的都很深入浅出,但是翻译的让我几度看不下去,很想合上书
  •     有的时候感觉,对自由市场的重视和对个人意志的重视是一样的。
  •     经济学入门,相对简单,思想深刻,许多观念出现在之后的教科书中
  •     我们要多大的勇气才会学会选择,我们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获得自由?
  •     终于花了好久艰难啃完了这本经典著作,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弗里德曼用这本1980年首发的书指导并影响了整个西方及全球对于市场化和自由主义的运作。300多页的内容充实合理有理有据有证,读完后虽非全都理解却感觉受益匪浅。消灭政府管制和权力集中还原市场和人的自由才是最终目标。然后看书评,果不其然内地版删除了大量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这何谈自由和选择?
  •     我们吃的肉喝的酒,不是出于屠夫酿酒师们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例的打算。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要说对他们有利。 实在是比哈耶克好读多了。
  •     政府的干预怎样伤害大众的利益,70年代相比50年代,随着FDA对新药研发的管控,医药公司研发费用上涨了100倍,时间延长了3倍,也因此一些罕见疾病不在有公司愿意投入研发了。纯粹对这一段特别的感慨,现在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只怕更高了吧
  •     可读性极佳的一本书,且论述清晰,有理有据。虽然对部分观点不敢苟同,但我极力赞同本书核心观点:“让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自由地支配他们的生活,才是让一个强大社会发挥它全部潜力的最可靠的途径”
  •     普及经济学原理的作品。弗里德曼是男神,因为我比他高
  •     常识系列。
  •     负所得税,教育代金券,经济权利法案,宪法修正案,弗里德曼这一自由主义大师的有趣建议。
  •     当每个人都自由的时候,就都不自由了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在上世纪80年代的著作,一部自由主义的宣言。书中严厉指出政府干预对经济造成的危害,严密论证自由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作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但要求政府以最大限度放任经济发展。其自由主义思想是对亚当·斯密的回归,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他指出通货膨胀是完全的货币现象,这一点已被历史和理论无数次证实
  •     7.8分 对于政府角色评价似乎过低而对于市场的威力似乎高估,人性值得信任吗?或者说,领导者的高尚情操值得托付吗?
  •     自由与平等是同等意义上的两个词,而自由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我们的环境里自由有很多种解释,但其真正的面孔是有规矩的乱舞,有节奏的疯狂。
  •     讀的好痛苦,我是要煩死舉例子這玩意了。
  •     对不起,老了,又不记得它讲什么了。
  •     理性看待自由和政府之间的度。
  •     对人类自由,经济自由来说,权利的集中是最大的威胁,不管是集中在政府还是个人。 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权威人士,你怎么看
  •     洗脑之作
  •     “在任何情况下,经济和社会进步都并非取决于群众的品性和行为。在任何国家,都是极小一部分人设定前进的步伐,决定事态的进展。在那些发展得罪迅速,最成功的国家里,都是极少数积极进取、愿意担风险的人率先前行,从而给效仿者创造机遇,继而使得大多数人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     如果弗里德曼看到今天中国的现状,他得在坟墓里打滚。
  •     话题有点大。
  •     读完国富论后再考虑
  •     每一章节结尾有总结 提纲挈领
  •     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和凯恩斯的政府主义经济相反,由自由主导这个市场和世界,但是我觉得自由的市场需要在这个市场中的参与者遵守自由的规则,或者需要监管的人对不遵守规则严格管控,其实,不能太偏也不能太过,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可以结合,矫枉过正都会导致偏激和偏离。
  •     在西方跟人談起弗里德曼。得到的評價往往是能和達爾文並列的大魔頭。魔教教主的書。自然還是應該看一看。
  •     晦涩 术语较多 自由的起点
  •     把平等置于自由之上,结果是没有平等也没有自由,反之,则会增进自由和平等。
  •     多角度论述自由选择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强调政府干预的效率低下。
  •     经济观点越来越严重的被政治影响,却有一种下了庙堂入人间的感觉。 挺不错的。最难得的是,没有太极端和过度简化模型化。
  •     是否能自由选择还是由经济能力决定的。
  •     用了6周终于艰难地啃完了这本经典。和哈耶克相比,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似乎更加「入世」,更具现实参考意义。作为这一届人民,对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一章特别有感。
  •     我的终极目的就是我。
  •     虽然部分观点比较陈旧,而且比较的理论和抽象。还是挺钦佩作者作为经济学家对于现实的强烈关注
  •     自由是好,但也得考虑历史进程,考虑预期啊。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体里不会遇上三元悖论,不会违背丁伯根原则吗?总觉得市场是面子,政府是里子,面子流血了里子得兜住。
  •     用基础的经济学理论,阐述了自由竞争的优势以及政府管制的种种弊端。书本语言通俗,且大量列举了真实案例用于论证分析。但书中所述多为美国的事例,对我这种不了解美国社会的人来说,难以借这些事例增进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外,有些文段的叙述,个人觉得稍显啰嗦。总之,是本不错的经济学原理科普书。
  •     句句戳中也就这样了
  •     坚定的自由主义战士:对人类自由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权力的集中,无论是集中在政府手中还是任何个人手中。
  •     美国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奇迹和政治奇迹同时发生的历史……,是因为美国人把两套思想付诸了实践——…… 一套思想体现在《国富论》里,……该书分析了市场制度为什么能把追求各自目标的个人自由同经济领域里生产我们的衣、食、住所必需的广泛合作结合起来……:参加一项交易的双方都能得到好处,而且,只要合作是严格自愿的,交易双方得不到好处,就不会有任何交易。在大家都能得到好处的情况下,不需要任何外力、强制和对自由的侵犯来促使人们合作……他在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时促进社会的利益,常常比他实在想促进时还更有效果。……那些装作是为公众的利益做交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第二套思想体现在独立宣言中,……:“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自明的,即所有的人天生平等,上帝赋予了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有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     人生而自由,民主只不过是维护自由的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依赖政府,认为政府是全能的,只能是自缚手脚。
  •     经济学大师如果要站队,我俨然站在米塞斯,弗里德曼,哈耶克这一边,而不是凯恩斯....
  •     2016第20本,1 利己是比刻意利他更有效的利他 2 一个社会若是把平等(即结果平等)置之于自由之上,那么最终结果是既没有平等也没有自由;用于维持平等的强制力量最终也会为一小撮人所攫取 3 凯恩斯主义原罪:「社会利益」、「全能政府」、「理性经纪人」4 贸易保护主义借口:国家安全论、幼稚产业、以邻为壑 5 我们以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呈反向变动关系。这样的抉择显然是一种错觉。真正的选择:要么把高失业率作为高通货膨胀率的后果,要么把它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负面效应。
  •     真的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是没看完
  •     先不论这本书中观点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对于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来说,这本书还是具有一些颠覆性,启发性。
  •     学过经济学言必称亚当斯密科斯弗里德曼,可是怎么也解释不了现如今中国的经济奇迹,经济学要到了变革的节点了,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会有一大批中国的经济学家主导像爱因斯坦变革牛顿世界观那样的经济学变革。
  •     好书,但此处要吐槽一下译者。
  •     虽然有些理想化 但是货币主义对经济整体的构架很详细 消费者和工人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解释 或许这解释有些漏洞 关于社会公平不够细致 略微乌托邦 但是针对我们的生活依然很到位
  •     用了很长时间读完了这本古典自由主义的经典经济畅销读物,受益匪浅,在新自由主义左翼盛行的世界迫切需要这种声音,需要自由市场的理念指导政策的制定和规范公共组织的行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