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4733953
作者:(英) E.P.汤普森 (Thompson,E.P.)
页数:103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有些人愿意强调工人运动的前辈是有理智而守法的,他们有时就会缩小其较粗鲁、较狂野的特征。我们要警惕这一点,我们要对罪犯、士兵、水手们的社会态度和酒馆生活作更多的研究;我们在考查事实时,不应带有道德化的目光(“穷苦的基督徒”并不总是美丽的),而是应该用布莱希特那套价值观,即宿命论、对国教说教的冷嘲热讽和不屈不挠的自我保护等等那样的眼光,来加以看待。我们还必须记住民谣歌手的“地下场所”和集市场所,它们将各种传统传到了19世纪(传给了音乐厅,或狄更斯笔下的马戏团,或哈代笔下的小贩和娱乐主持人),因为尽管存在着来自官员、工厂主和卫斯理宗教徒要求查禁的压力,“非清晰者”以这些方式保存了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即自发地追求欢乐和互相忠诚的能力。 “亚政治”传统以两种形式影响早期工人阶级运动,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区分:一种是骚乱及暴民现象,另一种是深入人心的关于英国人“与生俱有的权利”观念。关于第一种形式,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民对于犯罪的态度持久不变,这种态度有时会相当于不见诸文字的法典,与国家的法典截然不同。两种法典都认定某些行为是犯罪:一名杀害妻子或孩子的罪犯在去泰伯恩刑场的路上将受到打骂;拦路的强盗和海盗会在流行民谣中出现,半是英雄神话,半是对年轻人的劝戒。但是,其他犯罪得到了所有人的主动宽恕,如私铸钱币、偷猎、逃税(窗户税和什一税)或逃避兵役、劳役等。走私者经常与当局发生冲突,双方都知道不成文的规矩。当局或许会扣押一艘船或袭击一个村庄,走私者们也许会拒捕,“但是,走私者的战术不会超出防卫,或有时进行一些救援,否则的话对方必然采取报复手段……。”在另一方面,其他一些犯罪行为却激起了普遍的谴责。这些犯罪容易进行,但对某些人的生活造成损害,如偷羊或偷窃野外帐篷中宿营者的衣物等。 成文法典与不见诸文字的民众法典之问存在着差别,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常事。但是,两种法典之间的差别从未像在18世纪下半叶那么泾渭分明。人们甚至能够看到这些年头的阶级冲突是以泰伯恩刑场的方式进行的:一方是囚船和监狱,另一方是犯罪、骚乱和暴民行为。戈德史密斯曾描绘了一幅很久以前就为人熟知的图画。

前言

前言这本书的书名长一点,但能够很好地表达本书的宗旨。我使用“形成”,因为这是一个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研究,其中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条件。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它自身的形成中。“阶级”一词使用了单数,而不用复数,其理由正是本书探讨的一个问题。单数和复数自然不同,复数可以进行描述,其含义既清楚又不清楚,它把一些不连续的现象松散地联系在一起:这里是裁缝,那里是织工,堆积在一起而形成工人阶级的复数。但我说的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把一批各各相异、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经历中,又包括在思想觉悟里。我强调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更不是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不仅如此,对阶级的看法还有赖于对历史关系的看法。如其他关系一样,历史关系是一股流,若企图让它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静止下来并分析它的结构,那它就根本不可分析。最精密的社会学之网也织不出一幅纯正的阶级图形,正如它织不出“恭敬”与“爱慕”这些概念一样。关系总要体现在真人身上,而且还要有真实的背景。我们不能有两个泾渭分明的阶级,其存在各自独立,然后再把它们拉进彼此的关系中去。我们不能有爱而没有恋爱的人,不能有恭敬而没有地主与长工。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阶级经历主要由生产关系所决定,人们在出生时就进入某种生产关系,或在以后被迫进入。阶级觉悟是把阶级经历用文化的方式加以处理,它体现在传统习惯、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中。如果说经历是可以预先确定的,阶级意识却不然。我们可以说具有相似经历的相似职业集团对问题会作出合乎逻辑的相似反应,但决不能说这里面有“规律”。阶级觉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会以相同的方式出现,但决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方式。有一种说法很有诱惑力,即假定阶级是一个“东西”,但在马克思自己的历史著作中,这并不是他的本意。然而这个错误却使许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受到损害。有些人说:“它”,即工人阶级,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几乎可以用数学方法来精确测定,例如有多少人对生产资料是处于某种关系之中等等。一旦这种假定确立起来,阶级觉悟也就推导出来了:如果“它”适时地了解到自己的地位和真实的利益,那么“它”就应该有阶级觉悟(但实际上却很少有)。这里有一个文化上的上层建筑,通过它,人们极缓慢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文化上的“落后”与走形使人不能容忍,所以就很容易产生某种替代的理论,即党团派系、理论家等等,由他们揭示阶级觉悟。但这种觉悟并非现实中的觉悟,而是理论上应该如何如何的觉悟。在意识形态的分界线上,另一边也每天都在犯同样的错误,其中一种说法是完全否定阶级的。由于把肤浅的阶级概念强加给马克思,而这种概念又很容易被击破,于是就有人说:关于阶级的任何概念都是胡思乱想出来的,是强加于证据之上,而阶级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另一种说法则靠一个奇妙的转换把阶级的动态观点变成了静态观点:“它”,即工人阶级,是存在的,而且可以多少准确地界定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部分;但阶级觉悟却不是个好东西,它是精神不正常的知识分子发明出来的,因为,在发挥着不同“社会功能”的集团间破坏其和谐共存(由此而延缓经济成长)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合理的失调现象”。(持这种观点而又与本书所述时期相关的一个例子,可在塔尔科特•帕森斯教授的一位同事的著作里找到,即N.J.斯梅尔策的《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化》(1959)。)问题应当是:如何才能最好地“处理和疏导”它的抱怨。如果能记住阶级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东西,那就不会这样来思考问题了。“它”之存在,既没有典型化的利益与觉悟,也不像病人躺在整形医生的手术台上那样让人随意塑造。我们不会像某位作者那样本末倒置地来看问题,他在研究阶级问题时,一头栽进了方法论的牛角尖,而不去考察真实历史背景下的真实阶级地位,于是我们听说:阶级的基础是与地位有关的权力差异,即与其权力预期值有关的社会功能结构。……个人由于发挥了与权力有关的社会功能而成为一个阶级的成员,……他属于某个阶级是因为他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占有某种地位,也就是说,阶级的身份来自对社会功能所承担的责任。(R.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1959),第148—149页。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人如何才能进入某种“社会功能”?还有,那个特别的社会组织(连同其财产权和权力结构),是如何出现的?而这些,就是历史问题了。如果让历史停留在某一点上,那就不会有阶级,而只会有一堆人加上一堆经历;但如果在社会发生变化的一个适当的时间段上来观察这些人,就能看到其相互关系及思想与建制的模式。阶级是人们在亲身经历自己的历史时确定其含义的,因而归根结底是它惟一的定义。我对某些社会学家在方法论上的见解也许理解不深,但我希望,我这本书至少对理解阶级有所贡献。我相信,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其产生的过程只有当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自我形成时才能考察,若非如此看待阶级,就不可能理解阶级。这本书可以看做是英国工人阶级从步入青春到早期成熟的一本传记,1780至1832年间,多数英国工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统治者和雇主们对立。统治阶级当然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在这些年中之所以还能抱成一团,是因为面对反叛的工人阶级,他们间的某些对立化解了(或降到相对次要的地位上)。因此,在1832年,工人阶级的存在是英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本书的写作如下:第一部考察18世纪留传下来的人民传统,这些传统在18世纪90年代严酷的雅各宾骚动中发挥了作用。第二部从主观因素转向客观因素,即工业革命时期不同工人集团的亲身经历,而在我看来,这些经历的意义特别深远。这个部分还企图对工业中新产生的劳动纪律的特点作出评价,以及卫斯理宗与劳动纪律有什么关系。第三部谈人民激进主义的历史,从卢德运动开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那些可歌可泣的年代。最后,还对19世纪20和30年代的政治理论和阶级觉悟的某些方面进行探讨。因此,本书不如说就是一组论题彼此相关的论文集,而不是首尾相连的叙述文。在选择这些论题时,我常常意识到我正在向流行的正统观点挑战,比如说,这里有费边社的正统观点,它把工人群众看成是自由放任政策的被动的牺牲品,只有少数一些卓有远见的组织工作者不在其例(其中最突出的是弗朗西斯•普雷斯)。经济史学家以经验为基础,他们也有他们的正统观点,他们把工人看成劳动力,看成移民,看成一系列统计数字的原始资料。此外,还有所谓的“天路历程”正统观点,它在这一整段历史时期中上下搜索,要找出各种各样的先行者——诸如福利国家的先驱、社会共和国的前辈、以及(最近流行的)理性工业关系的早期实例等等。当然,所有这些正统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它们都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但对第一、第二种观点我要说:它们很容易忽视工人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他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自觉作出的贡献;对第三种观点我要说:它用后人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而不顾及历史本来的面目。只有成功者(即他们的愿望预示了后来的发展的人)才被记住了;走不通的路,迷失的事业,还有那些失败了的人则统统都被忘记。我想把那些穷苦的织袜工、卢德派的剪绒工、“落伍的”手织工、“乌托邦式”的手艺人,乃至受骗上当而跟着乔安娜•索斯科特跑的人都从后世的不屑一顾中解救出来。他们的手艺与传统也许已经消失,他们对新出现的工业社会持敌对态度。这看起来很落后,他们的集体主义理想也许只是空想,他们的造反密谋也许是有勇无谋;然而,是他们生活在那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而不是我们;他们的愿望符合他们自身的经历。如果说他们是历史的牺牲品,那么他们现在还是牺牲品,他们在世时就一直受人诅咒。我们在作判断时,就不能把这一点作为惟一的标准,即人的活动是否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不管怎么说,我们自己也不是在社会进步的最终点上,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失败了的某些事业,也许能让我们看清至今仍须整治的某些社会弊病。此外,还有两个特别的原因使这个时期尤其引人注目,就是:第一,在这个时期,人民运动特别注重平等与民主的原则,我们虽然时常夸耀我们的民主生活方式,但在那些关键的岁月里发生的事,却又常常被人们忘记或忽视;第二,今天这个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存在工业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存在着为建立民主而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在工业革命中的经历相比何其相似——那些在英国失败了的事业,说不定会在亚洲或非洲取得胜利。最后,我要对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读者说几句道歉的话。我没有涉及他们的历史,这不是出于沙文主义,而是出于衷心的敬意。因为阶级既形成在经济中,也形成在文化中,所以我十分当心,不把英国的经验普遍化(我确实谈到了爱尔兰人,但不是在爱尔兰的爱尔兰人,而是到英格兰来的爱尔兰移民)。苏格兰的经历尤其和我们一样,它既激动人心,又充满痛苦,雅各宾派在苏格兰的宣传鼓动甚至更加激烈,更加英勇。但苏格兰的事毕竟不同,加尔文教不是卫斯理宗,虽然在19世纪初很难判断哪一个教派更不好。英格兰没有像高地移民那样的农民,群众文化也相当不同。很可能,直至19世纪20年代,都可以把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经历分得一清二楚,因为到这时为止,双方的工会和政治联系都是时断时续的,而且很不成熟。本书写于约克郡,因此常常使用约克西区的史料。我要感谢利兹大学,感谢S.G.雷布尔德教授,是他们使我在几年以前开始研究这个项目,而最后就写成了这本书;我感谢利维霍姆基金会,是它给了我高级研究员的身份,使我能最终完成这本书。我在给学生上课时,也从学生那里学到许多东西,这本书中提出的那些问题,有许多就曾和他们讨论过。我还要感谢各部门主管,是他们准许我引用了手写的资料和有版权的资料,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将特别写在全书的最后。我还应该感谢其他许多人,如克里斯托弗•希尔先生、阿萨•布里格斯教授和约翰•萨维尔先生,他们对本书的部分书稿作出过指正,虽说他们并不对我的观点负责。R.J.哈里斯先生在编辑本书时极有耐心,因为本书突破了一套丛书的限制,而最初这本书是写给那套丛书的。佩里•安德森先生、丹尼斯•巴特先生、理查德•科布先生、亨利•科林斯先生、德里克•克罗斯利先生、蒂姆•恩赖特先生、E.P.亨诺克博士、雷克斯•拉塞尔先生、约翰•雷克斯博士、E.西格斯沃思博士和H.O.E.斯威夫特先生都曾在不同方面给予帮助。此外,我还要感谢多萝茜•汤普森夫人,她也是历史学家,而她又是我的妻子,本书的每一章都曾和她讨论过,我们之间的关系使我能够借用她的观点,也能借用她笔记本上的资料。她的贡献不表现在这一点或那一点上,而表现在看问题的整体方法上。1963年8月,于哈里法克斯

媒体关注与评论

汤普森先生极富人文气质的想象和有节制的热情帮助我们再次捕捉到工人阶级在形成时的痛苦、英雄主义和幻想。任何对英国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这是一部活跃而引人注目的历史,书中的血多明断构成对当代许多学术正统的挑战。——《倾听者》《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不仅是一部史学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内容概要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社会主义者,和平主义运动家。曾参加过英国共产党,在英国新左派运动中担任重要角色,投身欧洲反核运动等和平反战运动。以研究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历史而闻名,代表作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理论的贫穷》、《烛下夜话》、《辉格党与猎人》、《公众习俗》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 自由之树
第一章 成员无数
第二章 基督徒与地狱魔王
第三章 “魔鬼之窟”
第四章 生而自由的英国人
第五章 栽培自由之树
第二部 受诅咒的亚当
第六章 剥削
第七章 农业工人
第八章 工匠及其他
第九章 织工
第十章 生活水平和经历
1 生活品
2 住家
3 生活
4 儿童
第十一章 十字架的转换力
1 道德机器
2 绝望中的千年至福
第十二章 社会
1 闲暇与人际关系
2 互助之风
3 爱尔兰人
4 永世万代
第三部 工人阶级的存在
索引

编辑推荐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套装共2册)》是20世纪英国史学界的划时代之作,出版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成为20世纪西方历史学不多的几部创学派的开山之作,书中对英国工人阶级的思考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自己的形成中。”本书为历史学领域经典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视角,选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为考察对象,阐述了汤普森关于工人阶级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书中详尽地考察了工人阶级经历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这个阶级的成长全貌中回顾了英国工人阶级如何作为“外力的产物”和“自身的发明”,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政治意识的过程。作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历史观见解独到,挑战了许多正统观点。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书是历史学家E•P•汤普森的代表作,这部巨著1963年出版时,他还不满40岁。本书聚焦于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过程,汤普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阶级:阶级是一种关系,而非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基础。事实上,两个穷人并不必然走到一起,除非他们接受了自己的阶级身份,并相信他们有共同的利益。汤普森这样来理解阶级,因为当时太多人将阶级的概念庸俗化,将其简化为经济实力的差别,于是,人类中的一部分(穷人)天然成了正义者,而另一部分人(有产者)天然成了坏蛋,不论后者做了什么,前者都有权力惩罚他。在汤普森看来,阶级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是人们接受阶级概念并为它奋斗的经历。于是,英国近代史不再仅仅是民主进化史,它也是阶级萌芽、成长和斗争的历史,两者互相激荡,历史不再呈现为线性发展那么单调、优美和富于逻辑了。那么,这个文化过程是如何开始的呢?汤普森认为英国工人阶级有四个奶妈,一是非国教传统,一是英国人“生而自由”的观念,一是民众自发反抗,一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正是它们的合力,才让那些分散在各地、从事不同工种、彼此竞争的人们,真正发现了他们的阶级属性。1792年3月,8名工人在小酒吧里讨论了生活的艰难,每人出了一便士,形成了第一个工人阶级组织,他们认为议会也应该倾听他们的意见,几周后,这个组织壮大到几百人,接着他们以谋反的罪名被逮捕,差点上了断头台,但最终被宣判为无罪释放。几名发起者很快就在记载中销声匿迹,但无产阶级却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事实上,工人阶级并非某个先知点化而成,它完全是自发秩序的产物,它最初要求如此含混,甚至将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混为一谈,但很快它就校正了方向。因为,钱权结合让当时的英国如此堕落,在号称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中,劳动者生活极为艰难,看上去仿佛发生了一场富人对穷人的内战。不错,从平均数上看,当时英国工人的收入比法国工人高一倍,但汤普森揭破了其中的谎言:平均收入落实到每个家庭,其实是少数人的天堂和多数人濒临破产,这是推动英国工人阶级从认同到运动的关键力量。令人敬佩的是,汤普森不仅展现工人阶级发展的客观过程,还精描了人们主观心态的变迁,他通过几十个侧面来刻画人们为什么将自己看成是工人阶级,这让本书成了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甚至可以这样看:汤普森是以工人阶级为经线,串起了整个英国近代历史,作者惊人的博学与敏锐的洞察力,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只想读一本英国近代史,那么,这本书就是最佳选择。
  •     读《工人阶级》后的想法《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开枝散叶式的历史书写方式于我而言极具冲击,其特别之处在于:那些由作者苦心孤诣从史料边角之间牵拉出来的时代线索,并不旨在一种“宏阔”的历史场景的布置,或是由堆叠证据而产生出某种结论的说服力——诸如此类的推导方法已经成为我们阅读史著的期待定式;相反,汤普森在书中传达出“拆解”和“曲折”的取向。一个典型的阅读经历便是,同一个历史名词出现在各个章节时会呈现出多异的褒贬色彩,其对于工人群体的影响方向是多面甚至矛盾的。比如“卫斯理宗”这一概念,它既可以指代哄抬狂迷与严戒的原教旨风潮,也可指向新教徒传统中的民主政治信仰,对于底层信徒而言,这种教理在规约着他们的同时极具激进的感召力,让他们满足于“千年至福”的偏狭理想,而又不满足于世俗的挫败与不自由,“卫斯理”在书中正是如此轮享着心理病态与精神能量的角色。也因此,我时常怀疑自己误读了前文,需要不断回翻并检查概念,最终却往往发现历史逻辑的疏通比我想象的更具多样性。也正是在艰涩所包含的阅读反思中,我渐渐体会到书中看似无序和散漫的叙述其实是被精心构建起来的,每一条线索的分径并不是由于历史判断的迷失,而是为了并不那样快的导向结论的终局——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汤普森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的贫乏而受人诟病,却没有人会否认本书作为“方法”的开创性价值。汤普森在书中这样写道:“其中的每个传统,若无另一种作为补充,就都不会强盛下去。”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并不是一本要颠覆历史结构主义或是拒绝理论性阐释的作品,其之所以被看成是与传统历史学理论的离经叛道,关键在于他认为显而易见的因果链的秩序只能反映时代势力互动、调和、竞争的最终后果,却无法反映历史主体的真实行动和意愿。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曾经对本书评论道:“汤普森的主题是前工业社会的劳工重构凌乱世界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努力的最终结果——不是完全意想的。”也就是说,汤普森所谓对于理论框架的不信任并不是在质疑理论之于研究对象的有效性,而在于它所可能造成的对于真实的研究对象语言的掩盖和损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史学家所需要的工作不再是建立平面的联系与推导,而是架构出一种“生态性”的还原体验。——《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本书最打动我之处,正在于这种看似杂乱的“生态性”对历史所有可能时态的涵盖,那些已经发生或形成的事物、正在发生却被打断的事物、还有暗潮之下呼之欲出却被无限延宕的事物,被不加分类地罗列在书中,构成了18-19世纪英国阶级文化的整体想象。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汤普森为宪政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领袖与英雄谱传,对新兴上层阶级中勃发力量的描述、历史传奇事迹甚至个人崇拜话语的续用,看似和工人阶级的主题不相融合,但汤普森在这里想要传达的正是一种失败者的历史遗产、一种创造历史与被历史毁灭同时进行着的偶然意味。这种悲剧氛围很可能被当时民众所感知,却被现代化的历史记录标准遗失,而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作为一条夭折却极具潜能的历史道路得以再现。——而这也正是汤普森对工人阶级研究的历史意义的倚重所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百科全书式的记叙手法无法一言蔽之,然而书中的三个部分之间仍然伏埋着某种问题意识的推进过程。第一部分着重于英国民族文化尤其是前资本主义时代宗教与思想“传统”在工业革命期间政治氛围中的流传;第二部分着重于底层民众如何“经历”现代化转折时期的劳动方式、生活样态、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的变迁,这种“经历”糅杂了民众对于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的独特理解;第三部分着重于“组织”的缓慢形成对于工人的阶级意识的培养,并且决定了工人阶级历史行动的特定路径。汤普森的研究逻辑始终是围绕主体在历史中的不同表达形态而展开的,在《理论的贫乏》中他这样说道:“作为主体,男人和女人回归到理论……不是作为自治的主体,‘自由主体’,而是作为对于已确定的生产环境、人际关系进行体验的个体,作为需要和利益以及对手,然后在他们的意识和文化之内,用非常复杂的……方式,‘处理’这种经验,然后……回过头来在确定的情形中行事。”历史学家如何看待自己与历史上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能动与局限,决定了其研究范式对“历史理性”的不同理解。作为历史社会学发源的18世纪启蒙运动将理性作为一种绝对道德和国家的理想形态,其进入历史的方式是通过建构规律与概念来恢复进步价值,这种方法的前提就是取消了历史主体对于发展趋势和自身处境的自觉认识可能。19世纪末期,唯物史观的贡献在于承认不同文明、社会、人群对于社会存在理性反应,因此“历史理性”构成普遍模式却不存在普世形式。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在20世纪初期发生的帝国的崩溃、革命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人类意识中更加隐蔽和不可控制的一面。现实政治世界中不断发生的权力策略的破产促使历史社会学重新对权威体制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进行评判,促进了内部理论的更新换代。和无政府与共产主义学术思潮同代的汤普森式“历史理性”认为,历史主体对于内在和外在的不相协调具有敏感和明确的判断,对差异的感知造成了或为适应或为抵抗的行动策略——这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机械理性完全不同,汤普森相信“工人阶级造就了自身”,因为主体性最为实在的来源是主体心灵的标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那句著名表述“人们终究有能力表明他们自己是理性和道德的体现者”可以做两重含义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并不存在一种准则性质的“历史理性”可以对历史主体的行为进以解释,理性是被“表明”的,而并不构成历史动因,从属阶级渴望被表明的期望、努力和实际被表明的能力才真正构成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建立联系的“理性”潜力近乎本能,甚至包括了不受任何操控的无意识而达成的局面——在这个意义上,汤普森发现了文化分析的理论价值;第二个层次是,理性和道德终究只能够在历史情境下进行理解,帕森斯所提倡的“理性化进程”很可能暗示着一种具有权力意味的历史话语的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对理论框架的拆散正是问题由“是否是”向“如何是”的转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不管从史料的详备程度,还是从方法的创新意义而言都让人心生敬意,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仍然产生了一些未经解答的问题和困惑。首先,汤普森关于阶级的范畴杂合了18世纪民族国家建立认同的过程背景,书中所描绘的英法工人群体之间的合作伴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爆发,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矛盾被简单对立为底层与政府之间的张力,这也是因为汤普森对于理论的割舍使其在处理广泛的范畴时无法进行细化。其次,《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注重描绘工人阶级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然而文化资源从另一个角度同样具有文化壁垒的侧面。即使工人阶级能够产生理解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自为”意识,然而这种意识极有可能会导致一种“洞察”的自我限定。这种限定往往涉及到工人阶级对于社会他者的眼光以及对于物质差异的结构性回应,而这正是汤普森有所忽略之处。因此,尽管他对工人阶级背后还未发生的历史形势的雏形有所顾及,却并没有解答其中可能隐藏的影响因素。最后,汤普森尽管分析的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人阶级,但他对其中的人的认识仍然沿用自然主义的理念,而没有考虑到资本主义来临之后最为重要的异化问题。商品交换的奴役、分工对于主体的割裂、自由市场对于人的价值理性的破坏,都使劳动从一种人的生命本质渐渐转变为外在自身、反对自身的异化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汤普森对于工人主体的判断仍然具有某种本质主义的倾和过多理想主义的色彩。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无可回避的经典以及一场捍卫实证传统的精彩之战,可学习之处比比皆是。汤普森的这本著作因立足本土肯定本土而被认为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是对当时持国际主义而企图将英国工人阶级传统在宪章运动中的失败经历剥离掉的学者的回应,如果说能否形成某种阶级意识、能否最终通过革命取得阶级胜利像两种政见间的争论,或者理论与实证间的代沟多深、经验主义是否行将就木更像历史哲学的思考,那么本书于我这个门外汉而言,最大的启示仍然是技艺层面的,例如即使不将工人农民放在阶级范畴之下,如何通过文献处理和逻辑方法来审视这个(或多个)群体?(汤普森治学的提示散见于本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本书的第一第二部分,尤其是摆脱经济决定论,在新旧时代交替中各类工农群体对生存方式的认知与行动变化的精彩论述,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可媲美教课书式的分析手法
  •     感觉自己有必要看一点关于卫斯理宗的书了……
  •     一千多页,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太多资料实在既枯燥又没意义,篇幅至少可以压缩一半。另,后两章的翻译能再烂点吗,完全是赌着气读完的。
  •     一部经典的社会史和劳工史著作,以诗意生动的文字,和基于日记、档案、实录等在内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完备地讲述了英国工人成为一个自发、自觉、自生的阶级,并为其利益不断抗争的全过程。尽管讲述范围限定为英国,但本书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已经波及全世界。
  •     确实是马义框架,精髓却在类新文化史的叙述上,作者笔力万钧,把阶级形成写出了史诗感。
  •     去死去死去死。
  •     笔力雄健,洋洋大观,字里行间蕴藏着汤普森炽热的生命韵律,将深刻影响我今后的道路。“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工人看作是永恒的失败者,他们的50年历程以无比的坚韧性哺育了自由之树。我们可以因这些年英雄的文化而感激他们。”
  •     这标题对一个自认为的英国电影饭来说是多么诱人啊!结果人家根本不是给小白的扫盲科普,而是对(目标)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各个人物事件思想进行分析评论的…而我对每一个人名地名事件名著作名宗教政治流派名都闻所未闻于是一句话都没看懂!不信邪地用一个月时间坚持了看完了1000页还是一句话都没看懂!但是我看完了一本一句话都没看懂的1000页的书顿时觉得没有什么书不能看了!orz…正经地,只能说一下翻译,由于是分工翻译,有些章节好得令人感动,有些章节比如最后两章就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不过反正我也是看不懂==
  •     看家书常读常新。
  •     宗教运动和无产阶级运动是可以结盟的
  •     需要英国史背景,打算再读一遍
  •     在英国,这可能是我们所知的最为杰出的大众文化。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中,显示了大众文化抵制机制。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大众文化做辩护,英国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     无愧为十八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历史著作,汤普森对于史料的掌握与运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刻意引用,但每句话背后都有充足的证据支撑,可见作者文风之犀利简洁,而他对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运用,完爆一切(不夸张)中国学者。他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对工人运动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工人出现在自己的形成中”。
  •     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层中的当代工人阶级。研究人性,看待政治,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六百年经历丰富
  •     太长了,没有这个必要;翻译扣一星。
  •     我真心是觉得这本书是文化研究领域,对新工人研究没有什么意义
  •     阶级不是固化的结构,而是流动的历史,当视角转换,原本的概念也就被一一解构了。
  •     非常棒的一本书!感觉在讲述工人前期斗争的时候与波兰尼的大转型一书遥相呼应。强调了英国的传统(宗教、组织、意识形态等)对于工人阶级形成的影响。看完了对我朝工人阶级意识感到莫名的悲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