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308098120
作者:(德)托马斯·曼
页数:40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多难而伟大的理查德·瓦格纳 伫立在我眼前的理查德·瓦格纳的精神形象多难而伟大,正如他所完美地体现着的世纪——十九世纪。我看见他脸上刻着这个世纪的全部特征,表露着这个世纪的全部欲求,我简直无法将对他的作品,将对这个时代的产儿,对艺术创作世界卓尔不群而又备遭非议、最费解而又最具魅力的伟大人物群中的一员的爱与对这个世纪的爱区分开来,他的一生,那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神魂迷狂、令人难以看清其真面目而最终沐浴在世界荣誉光辉中的一生占去了十九世纪的绝大部分。当今的人,比如我们,背负着求新解难的使命所要寻找的当然是这一类的事,我们哪里有时间,也很少有兴致公正地对待在我们后边沉没的时代(我们称之为市民的时代);我们对十九世纪的态度犹如儿子们对父亲的态度:全面批判,这倒也公道。我们不仅鄙夷十九世纪的信仰,一种对信念的信仰,而且也看不惯它的无信仰,即它那种充满忧伤感的相对主义。在我们看来,它对理性与进步保持着的宽厚、忠诚是可笑的,它的唯物主义太叫人捉摸不透,它的一元论的破解世界之谜的妄念却又极其浅薄。而它在科学上的骄傲多被抵消了,尤其为它的悲观主义,为它在音乐上所表现出的沉浸于夜和死亡的情绪所抵消,这种情绪有朝一日很可能成为它更强有力的标志。而与之相联系的是一种追求宏大、追求典范作品,追求恒久性和可观数量的行动和意志,而十分令人称奇的是,它同时还深深钟情小巧玲珑,长于心灵的精细刻画。啊,伟大,一种阴沉的、受难般的,心存疑惑而同时又苦苦求索真理的、为真理陷于狂热的伟大,在令人神魂颠倒之美的瞬间的迷狂之中很善于得到一点儿短暂的、没有信仰依托的幸福,这就是它的本质和特有印记;十九世纪的雕像必须具有阿特拉斯般的道德肌肉的负重潜能和张力,这使人想到米开朗琪罗的雕像世界。当时承受着多么巨大的重负,从这个色彩浓烈的词的终极意义上讲,这是史诗般的重负,所以,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著作,也立即想到瓦格纳的音乐。当瓦格纳在一封行文庄重的信里(时在一八五一年)向他的朋友李斯特解释他的《尼伯龙根》的计划时,李斯特从魏玛写信回答他说:“你尽快动手,要毫无顾忌地谱写你的作品,对此人们充其量可能提出塞维利亚大教堂教士咨议会在修建塞维利亚主教座堂时向建筑师提出的同类计划:‘请您为我们建造这样一座殿堂,以致未来世世代代的人必定会说,教士咨议会傻里傻气地竟干下如此超出常规的事。’可是,主教座堂一直在那里耸立着!”——这就是十九世纪! 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魔幻林苑,英国、法国、俄罗斯的长篇小说,德国的自然科学,德国的音乐,——不,这绝非一个糟糕的时代,回眸一看,这是一片巨人森林。回顾,同时拉开距离方才让我们分辨出所有这些巨人之间的家族般的相似,时代给他们打上这个共同的特殊印记,尽管他们的存在和所能有着种种差别。比如,左拉与瓦格纳,《鲁贡玛卡家族》和《尼伯龙根的指环》,五十年前大概很难有人突发奇想将这两位作家,将这两部作品相提并论。但他们却属于一个整体。今天看来,思想、意趣、手法的相似是很明显的。

前言

译者序“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一语出自托马斯•曼。一九三三年,他为纪念瓦格纳逝世五十周年而写的《多难而伟大的理查德•瓦格纳》一文开篇的第一句就是,“伫立在我眼前的理查德•瓦格纳的精神形象多难而伟大,正如他所完美地体现着的世纪——十九世纪,我看见他脸上刻着这个世纪的全部特征,表露着这个世纪的全部欲求。”接着,他叙述了这个世纪经受过的苦难和在艰辛求索中所形成的伟大的巨人群体。当然,托马斯•曼所指的是十九世纪的欧洲,或者说欧洲的十九世纪;在这里他所指的世界是欧洲,在他眼中欧洲即世界,而且,其苦难和伟大也仅限于欧洲思想史的范围之内。作为市民之子的托马斯•曼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十九世纪情结。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简直无法将他对“艺术创作世界中卓尔不群而又屡遭非议,最费解而又最富魅力的伟大人物”之一瓦格纳的爱与对十九世纪的爱区分开来。托马斯•曼生于十九世纪末叶,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而深深影响着十九世纪乃至近世思想发展的人物便是他青年时代崇拜的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维护德意志文化的名义为德国参战进行辩护的《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一文中写道:“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三星座。德国、世界一直到昨天,一直到今天——如果说,明天不再可能的话——都处于这一星座的影响之下。”且听他对尼采的学术思想和文学语言的赞赏:在尼采的学派中,“人们习惯于使艺术家的概念与认识者的概念相互融合,从而使艺术与批评的界线得以消除”。尼采赋予“德语散文以感性、优美、细腻、音乐性、节奏感和激情,婉约而易懂——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对于每一个敢于效法他用德语写作的人的影响是不容抗拒的。”托马斯•曼所拥有的第一部名家全集便是《尼采全集》。他从尼采走近尼采以之为师的叔本华。他在自己的《生平简述》中称,他与叔本华哲学是如此投合,给予他的感受是“一次头等的和难忘的心灵经历,而对尼采的经历毋宁说只是一次思想的和艺术的经历”。关于瓦格纳,他在一九○四年写的《法国的影响》一文中写道:“若有人问,我所敬仰的大师是谁,我说出的一个名字会使我文学界的同仁感到惊讶:理查德•瓦格纳。”他从瓦格纳的作品中才真正体验到什么叫艺术。据说,他从不放过任何一场瓦格纳作品的演出。人们注意到,瓦格纳的主题在托马斯的作品中无处不在。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梦见瓦格纳歌剧中的场景和旋律,他的中篇小说《特里斯坦》从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得到灵感;《唐豪泽》中维纳斯山的音乐给他以感奋和启迪,使他创作了教育小说《魔山》;《尼伯龙根的指环》歌剧四部曲给他以思想上和结构上的启发,促使他创作了《约瑟和他的兄弟们》长篇小说四部曲,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托马斯•曼在谈到瓦格纳音乐创作上追求伟大作品的意志,追求辉煌宏大的场面,追求象征性表达手段的精到熟巧时似乎带一点儿揶揄意味,可是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上何尝不是如此。可以说,瓦格纳之痛苦是在追求艺术完美,追求人性升华中所经历的耶稣为解救人类而受难般的痛苦,而这正是他的伟大,或者说,正是他达到伟大作品所必须承受的。托马斯•曼并没有展开他提出的欧洲十九世纪的苦难和伟大这一命题,他只是就欧洲的精神生活这一个方面而言:“啊,伟大,一种深沉的、受难般的、心存疑虑而同时又苦苦探求真理的、为真理而陷于狂热的伟大!”我们在这里权且不讨论人类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总是伟大与苦难相伴,在任何一个世纪,表现在任何一个民族莫不如此。托马斯•曼之所以突出十九世纪是因为他的同时代人鄙夷这个世纪,他意在证明,这绝不是一个糟糕的世纪。托马斯•曼在他这部以《高贵的精神》为题的散文集中所评论的人物,除少数几个人以外都是不朽的伟人。当然塞万提斯、莱辛不属于十九世纪,席勒殁于一八○五年,但他在这短短的五年里完成了《奥尔良少女》、《墨西拿的新娘》和《威廉•退尔》三部剧作。歌德像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贝多芬一样,活到了十九世纪初叶的末尾,他的主要作品《浮士德》、黑格尔的几乎全部主要著作,贝多芬的包括九部交响曲在内的大部分作品都完成于十九世纪的这第一个三十年之内,姑且不说其他诸如谢林、马克思、考茨基、克尔恺郭尔、巴尔扎克、左拉、荷尔德林、海涅这些不朽的名字以及法国印象派的绘画、俄罗斯的长篇小说、德国的自然科学、德国的音乐,因此,托马斯•曼赞叹:“回眸一看,这是一片巨人森林。”今天当我们回眸远望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称托马斯•曼为十九世纪“遗老”的人已经身影模糊,而托马斯•曼却作为人类精神林苑的一株大树永远挺拔地兀立着,以其真、善、美滋养着世世代代爱着他的人们的心灵。翻译此书是艰苦的工作,也是审美的享受,但愿我并未因情害意,我期待着读者的指教。朱雁冰二○一二年清明节重庆歌乐山麓

名人推荐

“今天当我们回眸远望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称托马斯•曼为十九世纪‘遗老’的人已经身影模糊,儿托马斯•曼却作为人类精神林苑中的一株大树永远挺拔地兀立着,以其真、善、美滋养着世世代代爱着他的人们的心灵。翻译此书是艰苦的工作,也是审美的享受,但愿我并未因情害意,我期待着读者的指教。”——译者 朱雁冰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托马斯• 曼( T h o m a s M a n n ,1 8 7 5 —1955),是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其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的出版,使其25岁就进入德国重要作家行列,并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魔山》(1924)和《浮士德博士》(1947)等。
译者简介:
朱雁冰,德语教授, 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曾任1986至1992年度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1992至1996年度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日耳曼学联合会(IVG)会员。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沃尔芬比特图书馆作儒家思想在德国的接受(至18世纪末)的专题研究,发表论文《耶稣会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莱布尼茨与朱熹》(德文)、《赫尔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德文)等九篇。译著涉猎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文学等十几种。

书籍目录

001  译者序
005  多难而伟大的理查德? 瓦格纳
079  瓦格纳与《尼伯龙根的指环》—— 一九三七年
十一月十六日在苏黎士大学的报告
107  论叔本华
167  我们的经验体认的尼采哲学
211  弗洛伊德与未来——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在维也纳
弗洛伊德八十华诞庆贺会上的讲话
237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适度评说——为陀思妥耶夫
斯基小说的一个美国英译选集写的序
261  沙米索和他的《施莱米尔的奇异故事》
285  一次重新占有——论克莱斯特的《安菲特律翁》
333  诗人普拉滕
349  特奥多尔? 施托姆简论
375  老年的冯塔纳
001  译者序
005  多难而伟大的理查德? 瓦格纳
079  瓦格纳与《尼伯龙根的指环》—— 一九三七年
十一月十六日在苏黎士大学的报告
107  论叔本华
167  我们的经验体认的尼采哲学
211  弗洛伊德与未来——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在维也纳
弗洛伊德八十华诞庆贺会上的讲话
237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适度评说——为陀思妥耶夫
斯基小说的一个美国英译选集写的序
261  沙米索和他的《施莱米尔的奇异故事》
285  一次重新占有——论克莱斯特的《安菲特律翁》
333  诗人普拉滕
349  特奥多尔? 施托姆简论
375  老年的冯塔纳

编辑推荐

《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编辑推荐:“一等的天才搞文学,顺便把哲学也给讲透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无疑是这样的一等天才,他的文论《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和《歌德与托尔斯泰》首次被译为中文,浙江大学出版社4月出版。

作者简介

“一等的天才搞文学,顺便把哲学也给讲透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无疑是这样的一等天才,他的文论《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和《歌德与托尔斯泰》首次被译为中文,浙江大学出版社4月出版。
“今天当我们回眸远望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称托马斯•曼为十九世纪‘遗老’的人已经身影模糊,儿托马斯•曼却作为人类精神林苑中的一株大树永远挺拔地兀立着,以其真、善、美滋养着世世代代爱着他的人们的心灵。翻译此书是艰苦的工作,也是审美的享受,但愿我并未因情害意,我期待着读者的指教。”——译者 朱雁冰
在《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一书中,托马斯•曼以其深湛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触,对叔本华、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瓦格纳等伟大的思想家和音乐家,以及沙米索、克莱斯特、冯塔纳、施托姆等作家的思想与艺术创作展开评述。“叙述了这个世纪经受过苦难和在艰辛求索中所形成的伟大的巨人群体”。这些随笔展现了托马斯•曼小说世界的基础,以及他与德国卓越的文学和哲学传统的广泛联系,反映出他对文学、音乐、哲学的深刻思考。


 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博尔赫斯在赞颂能自由出入于阴阳两界的神秘人物斯维登堡时曾留下了如下诗句,“那人比别人高出一头,在芸芸众生中间行走。”,这句诗用来形容托马斯·曼的《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及《歌德与托尔斯泰》里的每一个人物都不过份,他们仿佛一座座高山,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他们还一直被仰止,但从未被超越。在我看来,托马斯·曼的《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及《歌德与托尔斯泰》完全可以合而为一而统称为《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托马斯这里所称的“十九世纪”是广义意义上的“十九世纪”,这些人物,无论是不是出生或者死于十九世纪,他们都对十九世纪及后世的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本书没有合成一本书,只是因为合起来会太厚,每本书都400多页,三十多万之巨,而其中谈到的任何一个人物,即使单独用几十万、几百万言来为他们树牌立传都远远不够。作为一个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同乡前辈们自然是他的关注对象,他关注的每个人,歌德、席勒、叔本华、瓦格纳、尼采、费洛伊德等,每个人都是德国贡献给人类的一座座丰碑,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塞万提斯致于深深的敬意。二战以后,面对欧洲大地的满目疮痍,人们常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产生歌德、席勒、叔本华、瓦格纳、尼采、费洛伊德的德国,会被一个小丑式的失意的画家希特勒所主宰,其实,正如许多人所观察到的,正是尼采的“超人”、“权力意志”为纳粹的种族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叔本华、尼采、费洛伊德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就不会有尼采的“超人”理论,没有尼采的“超人”理论,就不会有费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越我”。关于超人,尼采曾这样描绘:“剔除人类的多余奢侈,从中一个更强的品种,一个更高的类型脱颖而出,这个类型有种不同于平庸者的另外一些产生条件和保存条件。”,而关于战争,他也发出过这样的声音:“如果人们放弃了战争,人们就放弃了伟大的生命。”,但在托马斯·曼看来,人们把尼采视为法西斯主义的先驱、创始者和思想吹手是颠倒了因果关系,显然是不公平的,他认为,是法西斯主义造就了尼采而不是相反,尼采“从根本上说是远离政治、清白无辜、纯精神性的,他作为最敏感的表达和记载工具,从其权力哲学命题预先感觉到了不断上升的帝国主义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法西斯主义的时代。”,说到底,尼采不必为二战的爆发负责,就象爱因斯担的质能方程不必为广岛上空原子弹的爆炸负责一样。无论《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及《歌德与托尔斯泰》里提及的每个位大师都可以称得上““从根本上说是远离政治、清白无辜、纯精神性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所创造的对于人类才有永恒的价值。而关于一个作家不必为他的作品的道德后果负责,没有人比歌德说得更清楚的了:“一部艺术作品也可能有道德的后果,然而要求艺术家遵循道德的意向和目的,这就是败坏他的行当。我从事作为作家的职业从不问,我如何有益于整体,我始终追求的只是使我本身更富于理智、更善良,提高我自己的人格内涵,永远只表达我所认识到的善与真的东西。”在《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及《歌德与托尔斯泰》提及的每一个大师都是托马斯·曼的挚爱,但歌德无疑是他的最爱,在这两本书里,涉及歌德的篇幅就差不多占了一半,而在论及其他的人物时,也还是忘不了赞美歌德几句,他对歌德的溢美之辞随处可拾,比如他在《歌德作为作家的生涯》里说:“他是至高的伟人,他以最幸运的方式,以一种也许从不曾有过的方式将魔力和温文尔雅在自己身上合而为一,正是魔力和温文尔雅的这种整合使他成为人类的宠儿。”爱默生在谈及歌德的《浮士德》时赞叹不已,他说:“神奇的东西是其中的巨大智慧,此人的理智是一种如此高效的溶解剂,既往的和当今的时代及其宗教和思维方式都在其中溶解,成为原型和理念。”虽然托马斯·曼把最高的赞美给了歌德,但对他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格也并不避讳,比如他提及他的冷漠,他的不可琢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某些独裁。关于歌德的评论,他的好友席勒,虽然一辈子对歌德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但还是感觉一点也不了解歌德的内心世界,他骂歌德是利己主义者,说他是一个矜持、高傲的美人,人们对这个美人必须“装成一个小孩”,是完完全全的“求婚者”。就象在赞美歌德的同时并不避讳他的复杂性一样,托马斯·曼在对另外一位巨人托尔斯泰在赞叹他的伟大之后也并不避讳他复杂的一面,他说托尔斯泰直至晚年,都有一种动物性的傲慢,他的身上缺乏晚年歌德的“自尊、适度和体面的克制”,而关于年轻时代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虽然承认他自己连给托尔斯泰解鞋带都不配,但托尔斯泰的做作也同时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他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动作是自然的,他一直装模作样,这让我谜一般地费解,一个如此聪明的人怎么会对他愚蠢的伯爵头衔怀人孩子般的自豪感呢?”,屠格涅夫最后的结论是:他除了自己不可能爱任何人。托马斯·曼在论及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列文坚强而畏怯,执拗而多疑,其才华横溢,浑然天成,却又具有一种奇怪的反逻辑,而且曲高和寡,孤立无助。他深信,规矩、正直、严肃真实对于人而言只有在孤独之中,在沉默的自我存在之中才能达到,一切社会生活将会将人变成饶舌者、说谎者和傻子。”这差不多就是托尔斯泰本人的真实写照。托马斯·曼的《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及《歌德与托尔斯泰》里,除了那些为中国读者所耳熟能详的大师们的名字和论著,还包括一些中国读者不怎么熟悉的作家的名字和论著,他们是沙米索、克莱斯特、普拉滕、冯塔纳,其中普拉滕曾写下一首这样的短诗:悄然一个个将亡灵排列起来的每一本书继续以它沉静的方式穿行于不可揣度的时空穿行于不尽时空的每一本书以及它们所蕴涵的思想正是托马斯·曼的《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及《歌德与托尔斯泰》里提到的那些大师所能留给我们的,至于他们的功过自然是由后人评说,无论他们有怎样的瑕疵,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伟大。 ==============发表于2013年8月3日《晶报•深港书评》http://jb.sznews.com/html/2013-08/03/content_2575553.htm
  •     摘在新京报书评人 卢德坤  “按照今天的一切情况,我认为,有思想的人,即文化人,傲慢地蔑视社会领域,即政治社会领域,这种态度是错误的、违背生活的。政治的和社会的领域亦是人道的领域。”  1922年10月,托马斯·曼在柏林发表题为《论德意志共和国》的演讲,说了上面这段颇昂扬的话。此后,托马斯·曼多次重提这个话题,比如,1937年,在苏黎世发表的演讲《瓦格纳与〈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他说可将这种蔑视视为“真空、缺陷和停歇”,自然是要不得的。虽然不断发出这种疾呼,但托马斯·曼,仍往往被视为与现实脱节的作家。文论集《歌德与托尔斯泰》《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中译者朱雁冰提到,1975年,德国某电台访问多位作家,征询他们对托马斯·曼的意见,回复多数是否定性的。一位女作家说,托马斯·曼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但他将这些经历干干净净地排除在了作品之外。这种说法,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诚然,托马斯·曼的小说作品没直接写到世界大战,但是——不知道这位女作家是无知还是无视——你能说《马里奥和魔术师》、《绿蒂在魏玛》不是对大战期间德国社会政治领域云谲波诡的反映吗?小说之外,托马斯·曼的文论作品对法西斯主义的直接批判还少吗?莫非这些作品,就不算作品?此一问题,美国批评家雷纳·韦勒克有一个不错的总结:“托马斯·曼可以充当反映文学批评与政治动乱互为依存现象的一位代表人物。”  还有一种更肤浅的看法:托马斯·曼只是一名唯美主义者,《死于威尼斯》是一部供意淫的“耽美小说”——阿申巴赫不是说“美,只有美才是神圣的”吗?或许,托马斯·曼曾经真的如此认为,但后来,他改变了看法。发表于1947年的《我们的经验体认的尼采哲学》中,他说,自由的人要走出唯美主义时代,进入道德的和社会的时代。在另一处论及尼采的地方,他还说:“我们已经有机会认识到恶的一切渺小性,现在已感到,要敢于公开站出来保卫善,或者不为真理、自由、正义这类平凡的概念和观点而感到害臊,单单成为唯美主义者还是不够的。”“耽美”,是一种病,延续至今,我们这个时代,“耽美者”何其多。对他们来说,有美可耽,窗外刮什么风下什么雨,重要吗?这些“耽美者”,需要读一读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文论中有几个关键词:民族性、自传、教育——这或许是托马斯·曼所有著作的关键词。歌德,是托马斯·曼整个作家生涯中的伴侣,是他的“不可动摇的镜子”(托马斯·曼传记作者之一克·施勒特尔语)。在托马斯·曼看来,歌德是最能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巨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市民时代代表”。全世界范围内,大概只能找出托尔斯泰差堪比拟。歌德只用自传性材料创作,从不凭空杜撰。他的鸿篇巨制,教育了德意志民众。  且慢,讲求秩序的“市民时代代表”怎么又是“自然之子”呢?最能代表德意志民族的伟人,为何大力赞扬拿破仑?德意志民族性的本质,在于蔑视政治、社会,代表人歌德是否真的如此?集子里的单篇论述如《歌德与托尔斯泰》,常有这样一目了然的矛盾,硬被扭在了一起,无法令人信服。托马斯·曼老拿他以为的德意志民族性本质说事,也很让人厌烦。  所幸,文集《歌德与托尔斯泰》收有五篇论述歌德的文章,不必一篇定性。从发表于1922年的《歌德与托尔斯泰》,到发表于1948年的《关于歌德的幻想——为一个美国版英译歌德作品选写的序》,可以看出,托马斯·曼的观点一直是发展的,他笔下的歌德,终究是关注社会的,政治的,战斗的。在同胞面前,歌德一直保持矜持、讥讽、彬彬有礼但冷漠的态度,那是因为“他鄙视大吹大擂的、条顿式假爱国主义者。他从他同时代的那些普鲁士型民族主义分子的活动中嗅到了一种难闻的、危险的味道,那种沙文主义的偏见和侵略性。他对偏激的民族主义分子帕索夫说:‘单有纯洁和善良的信念是不够的,必须预见到自己行事的后果。您的所作所为使我充满忧虑,因为它们现在虽然显得高尚、无害、然而有朝一日却会把德国人引上卑鄙无耻、胡作非为的道路……’”  歌德的战斗方式,正是托马斯·曼的战斗方式。在《歌德——市民时代的代表》一文中,托马斯·曼说,他觉得自己像歌德,他只能从一种家族相似性的角度讲歌德。他讲歌德,讲的其实是他自己。这两本文论,照出托马斯·曼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看法。综合起来看,很像是一部“教育小说”:一开始,年轻的、轻信的、动不动就要赞美“美”的托马斯·曼,终究变得沉稳、务实了。  美学上,托马斯·曼是一个杂食者,兼容并蓄者。克·施勒特尔有一个说法值得一提,他说,承认互不相容的东西是人道主义的准则。而人道主义,正是托马斯·曼最重要的战斗武器。在这里,美学与政治融在了一起。
  •     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质量很好,启示性很强,赞
  •     麻痹最后两篇看不懂 怒摔
  •     翻译.....大概我学识浅薄吧……实在拗口
  •     先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部分,看完第一段就想骂人。没见过这种水平的中文,翻译成了一场灾难。译者和责编都是神人。唯一建议就是:不要买。
  •     最喜欢写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章 “我感到,关于超凡的东西,人们应为之赋诗,而不应撰文。”
  •     多难而伟大,用激情澎湃的语言写大师辈出的时代。需要以后重读。
  •     托马斯曼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但是这本书翻译感觉没有原文那么精致。托马斯曼的散文和评论集里,这本相对《德语时刻》来说译本的选取多有重复,不妨对照来看。但或许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要出版的托马斯曼散文集会比这个稍好。
  •     德语文学初入。初版有一些小错。
  •     好艰涩的内容!读下去不容易。
  •     翻译是真的有点问题,本来就要试着去理解作者的观点,现在还要来试着理解中文
  •     书的版本,印刷和纸张质量都没问题,主要是翻译——我当初有一个方面也是冲着译者去的,结果,现在正是因为翻译质量只读完了其中一两篇。
  •     大师啊
  •     精读了《论叔本华》全文及《多难而伟大的理查德·瓦格纳》《弗洛伊德与未来》的关于叔本华的内容。
  •     译者太不会疼人了,一句话读下来都要岔气。。。其实这本书应该叫做《多难、多病而伟大的十九世纪》 癫痫啊、渐进性脑软化症啊,不过作家的笔触确实是太过动人,虽然对沙米索、普拉滕、冯塔纳、特奥多尔·施托姆没有多少了解,但看着还是津津有味
  •     译文“德文的,太德文的”!
  •     冗长的文字中藏着闪光的片段。关于瓦格纳 尼采叔本华和弗洛伊德,其实都是野性原始的德意志传说。三星半吧。
  •     asdfasdf
  •     翻译这个硬伤没得救
  •     翻译能再好点就好了,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有关瓦格纳独特的视角,
  •     托马斯并没有系统的写一本书,而是为了出一本书把很多写过的文章整和在了一起,就像中国很多专家学者的做法一样,而这种这类做法我是不怎么喜欢的。加之译者把原本晦涩难懂的文章翻译的更加生硬,所以我只是读了其中的一部分便决定不再读下去,希望有更好的译本出现,到时一定读完。
  •     52元,2013年出版。怎么如此贵呢?已无力吐槽。
  •     有些同志抱怨翻译问题,大概是长句、复句太多的缘故。其实德语就是如此,我倒是觉得要是翻译的那哥们儿把句子全断了,反而破坏了托马斯。曼这家伙带点神秘范儿,又有点神经质的文风。内容么,相当有料。
  •     此书以瓦格纳开篇,真是匠心独运。够一个假期读了。
  •     外行看不懂内行说的热闹,不知所云。
  •     有些语句翻译的不是很利索,可能与作者的风格有关。
  •     这三本书,里面的内容蛮好看的,看了之后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     必须好好阅读托马斯曼。本书展示了他的艺术视野与独特眼光
  •     有份量的好书,需要端坐着看,翻译也还不错。
  •     太漂亮的作品,两篇论瓦格纳的文章精彩而深刻,前接魔山,后接浮士德博士,有些句子几乎没加改动就放进浮士德博士里面。看得出走出青年时代的Mann思想的渐变,中晚期小说的思想和学问准备。
  •     朱雁冰。您还是德语教授?会好好说话不?有道水平而已。
  •     写得太好了,1,现在非名著类书籍,很难把外文书(特别是此类小语种书)翻译得言语通顺,连小说类都经常被翻得七荤八素,这种传记类,分析类的外文书就更难翻好了,文藻优美却不浮夸,句句都想让人记下来,当然主要的贡献还是原著作者深湛的思想;2,对于写作手法,不写人物本身,通过人物作品,人物对同时代其他人物的看法极其影响,来塑造出了一个丰满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不谈其气场蓬勃的文学功底,里面提到瓦格纳为其拜罗伊特的住宅命名为[Wahnfried(幻想的安宁)]并左以图片时,我直接惊叹到叫了出来,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     随便写写!
  •     太枯燥了 只认同名字的一本译作
  •     但是只适合特殊人群。
  •     总觉得他们这一代人精神二元又简单的不可思议,怀疑自己误读了他们,又只能听见健康与疾病那一组旋律,德国人无限发展自我的愿望所带来的高蹈与毁灭。曼对叔本华和尼采有一种生命式的、艺术的理解,但我却不能不觉得这种理解可疑。然而学识真是太好了,随手插入的神话,名词有崭新的秩序。“如果有人问我,我认为对世界的、艺术的和生活的种种现象的哪一种激情,哪一种感觉是最美、最幸福、最有益、最不可或缺,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赞赏。怎么可能是别的呢?一个人,尤其一个艺术家若没有对他并非他之所是者,若没有对过分伟大因而不会是他自己之所是者,若没有对他觉得自己与之极其相似、极其投合,因而会热烈要求他去接近,去"以我的感悟研究”,去完全占有者的欣赏,对之没有昂扬热情、满足感和沉继于其中的情怀,他会是怎样的人呢。“
  •     翻译!是!硬伤! 思想内核处处透露着天才气息,尼采与陀式论病理与天才那一段尤其,估计是作者有共鸣,故能轻松地体会
  •     十九世纪估计是世界大师于文学最盛产的世纪,为什么21世纪目测是最少得呢,
  •     多希望自己能见证那个时代啊。
  •     好多好多,不想一一列举了。
  •     大师论大师
  •     真不错,希望能改变我对托马斯曼的印象,我以前对此翁的印象就是呼呼呼,因为我看他的书在图书馆里睡了又睡~~(~ o ~)~zZ
  •     这本书评论的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哲史类必读书,我是想存一本,书中有很多插图。
  •     这本理论性非常强的书,译文也实在不太亲民,少有的读不下去的书。
  •     原作很棒,翻译太差
  •     德国人的严谨作风流溢于字行之间,即便在讲述文艺界中的蜚语、传闻,都能令读者保持严肃的态度处之,而非戏谑扫阅。
  •     朱老爷子的译文如果还不行的话,国内也没几个能行的了。楼上有血喷译者的,我特想知道这先生或女士是什么水平,看您的口气应该是挺能的。这书不适合文艺青年们装叉用,因为信息量大,而且需要动脑子,读起来比较累。
  •     对如我这样的文盲来说异常痛苦
  •     致浪漫派遗老终将逝去的青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