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此生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807680881
作者:[日]中岛幼八
页数:416页

内容概要

中岛幼八,1942年生于东京三田。一岁时全家移居中国东北,抗战胜利后由中国养父母抚养长大,1958年回国。1966年进入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之后也一直从事日中翻译工作,为两国的交流服务。六十九岁退休,七十岁开始撰写回忆录《何有此生》,完成日中两个版本。

书籍目录

致中文版读者
第一章 全家去中国东北 战争的迷途
第二章 濒危 “这条小命,我拉扯!”
第三章 遣返 争子、夺子始末
第四章 起死回生 春回沙兰大地
第五章 成长 上学读书
第六章 陈家养父丧生于疯狗
第七章 桂芳姐姐 巧遇日本姑娘
第八章 新的养父 难忘的人们
第九章 1950年 知悉日本情况
第十章 开拓团的孤儿们 日侨注册
第十一章 愉快的学校生活 难忘的老师和同学
第十二章 接生婆的骄傲 “俺儿子是日本人!”
第十三章 农业合作化 土地、牲畜集体所有
第十四章 放牛娃
第十五章 发大水 “天塌下来你能跑得了吗?”
第十六章 传统的春节 乡下的生活喜气洋洋
第十七章 再次起死回生 在养父母的怀抱里
第十八章 沙兰小学毕业 我被强制送回日本?
第十九章 离开沙兰 初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第二十章 移居太平沟林场 森林小火车的汽笛在山间鸣响
第二十一章 又上学读书 幸遇终生恩师
第二十二章 与第三个养父一起度过的日子
第二十三章 转七峰小学 在新天地里的奇遇
第二十四章 人生转机 回日本的心情开始启动
第二十五章 无暇告别 上路回国
第二十六章 东归 乘“白山丸”
第二十七章 尾声
悼念
附录 我和中岛幼八 梁志杰口述 仇庆林整理

作者简介

他是一名“老日中”,即日本的日中友好活动家。
他曾与唐家璇同场做过翻译。唐家璇主动介绍他说:“中岛先生长期从事日中友好工作。”
他始终对中国怀抱感恩之心,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中日两国友好做见证。
中岛幼八,曾作为日本遗孤在中国生活十五年。一岁即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牡丹江省宁安县。战后,他没有随亲生母亲返回日本,而是凭着自己的意愿,和中国的养父母一起,度过了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童年生活。他的养母和养父都是勤劳淳朴的中国农民,这塑造了中岛幼八朴实坚毅的性格。十六岁回到日本后,中岛幼八凭着这种性格成功地适应了日本社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何有此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关于作者回日本的动机,大概是因为他的老师跟他说,劝导他回日本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心里有点讨厌那个老师。因为作者从小在中国长大,连日语都不会说,养母对他那么好,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他在中国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生母写信让他回日本他都拒绝了,就单单凭老师的几句话,就这样要去为中日友好做贡献了?这恐怕是老师的一腔热情吧。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作者的养母,书中他一直都称她为养母。孩子的命难道不是养母从死神手上抢来的吗?当他小时候被李氏拒绝收养的时候,是养母一把抱去的呀。尽管是养子,但不也是一直宝贝着的嘛。养母再嫁不也是为了这个孩子,在他没有考上中学,把他送去林场,也是为了他的未来啊。作者真是三生有幸,养父母都那么好。作者的性格,他自己也说了,黏糊糊的。可是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淳朴的人,这与他的养母也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我不能接受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就这么离家而去,空有一番理想,留下一盘烂摊子。养母的伤心又有谁知?
  •     201604本 看完这本书 让我体会到那个年代中国人给予日本遗孤的种种温暖 让我觉得倍感心酸 还有作者养母说过的话 也触动我的心 何有此生这名字真好
  •     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来看文章。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文笔也就那样。所以整篇文章的行云流水弱了些。可以看得出来在中国的十来年对作者的影响之大,所有幼年及青年时期的回忆都饱含深情,也是多亏了那会儿的政策,作者遇到的所有的人都算是他的贵人, 各种死心塌地或有意无意的对他好,以致于对中国的爱是那样的浓烈,哪怕大集体制度土地公有什么对他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一件。如果他再经历几年文革恐怕又会是另一种心态了。回国后开始工作的几段非常乏味,尤其对比之前一些趣事,在日本的那些生活简直就是流水账,有种赶紧写完赶紧草草收笔的味道,如果多些那会生活的窘态不易闹笑话等会可读性强很多。童年和青春期对一个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从后面作者从事的工作看得出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善良没有太多心计知恩图报的单纯人,比如都会去一个做什么收集尿液的什么什么人共事。。好天真。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58年前东北农村的生活记录。也足可见少年教育的影响力。“幸亏回得早”,也不见得,日本也有造反派,也没改变什么。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但更强烈的感觉是眼界的限制,早已注定。
  •     曾经还真不知道有这些事......以前的印象就是见到日本人后代就打骂...想不到...... 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书的写法很平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句和描写,很自然很可贵!
  •     文章很感人,角度也很新,但放到背景下去理解,却又很熟悉。作者文风透露一股稚气,回忆童年回忆出孩子味儿,这样便好。然而他毕竟不是史家,也非思想家、作家,不能苛求其有多深刻的洞见,大政府下的小人物心态虽然通篇,然刻画生活真实可感,这就够了。作者的文字功夫,现在看来似乎是不脱其中小学时的作文范式,然而情节难得这样感情真切、笔思连贯,三联李昕说他中文比一些中国人还好,大概确有所指。方言掺杂其间倍感亲切,比翻译腔强太多。
  •     妈妈的同学现在住在日本 娶的妻子便是一位日本遗孤 同是东北人对这段历史稍有好奇吧 简单看看还是可以的 作者文笔一般但以离开中国16岁的水平了来讲也算可以了
  •     看了对中岛幼八的访谈。我对中日之间的交流和文化很感兴趣,不过看评论'这书文学性稍差还是比较遗憾。 在图书馆看了三分之一,确实可读性不咋地。
  •     不能作为文学作品来读,可怜一个老人的心愿,真是平实感动
  •     文学性不足,但够平实
  •     都说日本文学家笔下的文字细腻,之前也的确看过不少日本作家的作品,有小说有散文,也有feel。然而,这一本中,我却读到了不一样的收获。首先要说的就是感动了。感动作者为中日友谊做的贡献至于,更多的是作者先后被中国不同家庭收养照顾时大家给予他的发自内心的爱与关怀。其次是感触。时间是一剂良药,它能抹去伤痕,也能丢弃烦恼。年幼时被生母送给养母没多久就忘了刚会说的日语,十六岁回国重新开始语言学习。多年后,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不在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第三要说的是作者的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啊对话啊思想啊一一呈现在我的脑海中了。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真好,何有此生!是啊,如果没有当初中国人的无私照顾,中岛幼八何来此生呢?前后读了几天,每次读都在感动着。Now, 14:02, July 20th, 2016。
  •     用四个小时翻完了这本书。作者不是作家,但正因为不是作家,所以情感流露才真实不做作。作者性格很坚强,也有随性的一面。命运如此多舛却不轻易服输,还是很值得敬佩的。
  •     挺有意思的,文笔稍显平淡。贵在情感真实。
  •     看了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日本遗孤来福》后,专门买了这本书。很喜欢作者的文字,非常简单。让我看到了战后的东北农村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景象。有的回忆写得很有趣,好几次我都乐的笑出了声。作者关于亲人悲伤的表情比较内敛,合上书想想却一阵唏嘘。日本的军国主义给它们国家的平民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     一个记录,58年回的日本,刚好在三年自然灾害前。算是赶上了相对的好时代,遇到的都是好人。
  •     这本书不能带着普通的散文看,要带感情去看这本书。
  •     和平最坚固的理由
  •     有点失望。
  •     一个侵华战争后被中国人养大的日本遗孤的故事,侵略者的残暴遮盖不了普通人们之间至善的爱,愿世界永远和平~
  •     开拓团遗留在中国的日侨回忆录,主要篇幅是对东北童年生活的回忆,朴素而感人。在消灭人情的战争中,小人物作出的高贵选择令人落泪——我们的选择定义了我们。
  •     本书的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日本遗孤这段真实的历史,同时看到那个年代东北乡村的生活片段,感慨良多。
  •     中国人民太善良了,以德报怨,善良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日本这个民族整体来说兽性大于人性……
  •     贯穿整个小说的是真情。养母养父对他无私的爱,特别是赵父,在他养母并没有来跟他过日子的情况下仍然担起了扶养幼八的担子着实让人敬佩。梁志杰老师跟他情如兄弟,在文革期间因为他受迫害也没告诉他,这情深让人感动。
  •     很可惜回国后的个人经历语焉不详,但前半部分读来很是亲切,由于政治原因,东北地方史研究水平一直很低,只能靠这类回忆录补足。
  •     何其不幸,何其有幸,幸与不幸,方有此生。
  •     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和人性
  •     看了纪录片日本遗孤来福 最令人感慨的是结尾 当年的人都老了 到底在这个大时代 个人得到的是什么
  •     中岛幼八一点不做作,关于那个年代的事,对于两个国家,三代人都有创伤。
  •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从出生就注定了坎坷
  •     前半部看人性,后半部涉及日本左翼运动史,很好的史料
  •     我觉得最可怜最可敬的就是赵父,养母也是。福原爱的前辈,东北腔总给人很跳的感觉,不知道当作者换成日语的时候会不会精神分裂。
  •     光复后文革前东北农村的生活记录,以日中友好为人生目标的日本遗孤其实和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没什么区别,幸好在58年回日本了,所以共产主义理想才没有破灭
  •     文笔和内容都很朴实的自传,有些作者大概也不大清楚的地方便一笔带过,前半本讲述童年生活时读起来最为诚挚,完全就是个普通中国农家娃的感觉,后面的发展让人有点怅然。
  •     生母要跟开拓团回日本时,去跟养母讨回孩子,养母不给,两人争孩子,最后生母落败,黯然留下孩子回日本,这一段印象深刻,感人。
  •     作为东北人,书中有许多在东北生活的旧事,读来十分亲切,虽然书中回忆的时间隔了数十年。虽然作者文笔一般,但此书作为他的个人生活史读来很有价值。日本遗孤的第一代老人,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老去甚至逝去,他们的人生经历值得更多人知道了解。
  •     贵在真诚
  •     何有此生,书名起得好。
  •     从电视访谈到这本回忆录,别人的生离死别常常让我满心是泪,不知如何用一两句话概括感受。今天中秋,希望月圆人团圆。@2015.9.27
  •     意义大于内容。在国人还沉浸于对日的仇恨之中, 这样一本书也算是另一种声音。70年未能和解也是悲伤。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出生和经历,而是他在中国的生活,比如放牛的快乐、林场的乐趣。也给了我另一个角度看看当时的中国,各种运动和百姓的生活。终究还是觉得有些交代不清,他继母为何送他到林场,他回国的理由。日本国内的斗争是绝没想到的
  •     朴素,感人,看到后面一直在哭。只不过,16岁的作者就这么离家而去,最伤心的应该是养母吧。
  •     文笔一般,感觉记流水账。
  •     书中有个片段比较准确地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学校对遗留在华的日侨子女的教育观念:中国政府一贯强调像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是法西斯的牺牲品,和军队要分别对待。尽管这样,作为日本人,我们心理上还是会精神过敏的。
  •     201604本 看完这本书 让我体会到那个年代中国人给予日本遗孤的种种温暖 让我觉得倍感心酸 还有作者养母说过的话 也触动我的心 何有此生这名字真好
  •     三星半,文笔一般,政治背景略强,可以多一个角度看历史。
  •     贵在真实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