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12146376
作者:王冬
页数:32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行政动员体制”对传统乡村社会、尤其对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村落中的族群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消解作用,这种消解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中国王朝的行政统治并没有深入到乡村田野。“王权止于县政”,帝国的力量是通过征派税役等形式而外在于乡民生活与乡土社会的。因此,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靠血亲和地方性的传统习俗、权威进行自我整合,自我满足共同体的需要。而行政动员体制则是通过人民公社这样的方式将国家治理体系一直延伸到了乡村的基层,政社合一,农民甚至按照半军事化的方式被组织起来。这样,强势的国家系统必然对地方系统产生压制作用,而族群所依赖的社会组织与制度上的基础则受到破坏。 (2)人民公社倡导的是一大二公。所谓一大二公就是“一日大,二日公”。人民公社首先是“大”。公社化前,全国共有74万个农业社,平均每社约170户、2000亩土地和350个劳动力。而公社化后,变成了26500多个公社,平均每社约4755户、6万亩土地和1万个劳动力(罗平汉,2003)56。这样庞大的生产体系早已远远突破了原来村落族群或家族所能控制的土地范围和农耕生产空间。而人民公社的“公”,则是将农业社和农户的财产和生产工具(如:牲畜、设备、器具等)无偿划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同时,失去生产资料与工具的“人”只能在统一安排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较之从前彻底改变。因此,族群过去所依赖的生产要素及经济基础也几乎不复存在(图4——2~图4——4)。 (3)人民公社的“半共产主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与物质产品提供上的匮乏形成悖论。同灶共食、吃饭不要钱、大跃进的热情、狂热的理想和雄心壮志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而传统乡土社会的那种勤勉耕耘、勤俭节约、量力而行、推崇善举、追求和谐的礼俗文化被肢解和破坏,族群所依赖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核心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图4——5)。

内容概要

王冬,1959年2月生于贵州贵阳市。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和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华中建筑》、《云南建筑》编委。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和技术创新项目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云南典型小城镇传统空间形态结构研究”获2001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书籍目录

序言 自序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1.2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方面 1.2.2城镇化与乡村复兴 1.2.3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的拓延 1.3当代视野下的乡土聚落与民居营造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1.3.1作为一般的乡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研究 1.3.2对西南及云南少数民族聚落与民居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基于社会学思想的乡村聚落建设与营造的相关研究 1.3.4对上述研究的整体评述 1.4研究目标、方法与章节结构 1.4.1研究目标 1.4.2研究方法 1.4.3章节结构安排 上篇从族群到社群的演变及村落传统建造模式分析 第2章云南民族地区族群演变与村落传统建造模式塑造 21“族群”等相关概念的导入与阐释 2.1.1族群 2.1.2“血缘”族群、“地缘”族群和“业缘”族群 2.1.3生产方式与族群的演变 2.1.4村落 2.2族群演变与村落建造模式的发生、发展 2.2.1“血缘”族群与村落建造的原始积淀 2.2.2“地缘”族群与村落建造的中层积累 2.2.3“业缘”族群与村落建造的上层建构 2.3族群的功能与村落建造模式的互动 2.3.1“族群”对村落建造模式的塑造 2.3.2村落建造对“族群”的表达与建构 2.4本章小结 第3章族群与云南民族地区相关村落建造模式解析 3.1“惹罗”建造模式解析 3.1.1“血缘”族群与“惹罗”模式的塑造 3.1.2“惹罗”建造模式的内涵分析 3.1.3作为广义“惹罗”建造模式的意义 3.2“元一本主”建造模式解析 3.2.1“地缘”族群与“元一本主”模式的塑造 3.2.2“元一本主”模式的建造特征与内涵 3.2.3作为广义“元一本主”建造模式的意义 3.3“公本芝”建造模式解析 3.3.1“业缘”族群与“公本芝”模式的塑造 3.3.2“公本芝”模式的建造特征与内涵 3.3.3作为广义“公本芝”建造模式的意义 3.4本章小结 下篇族群向社群的演变与村落建造的当代转型 第4章云南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社群”组织建构 4.1当代社会变迁对族群的冲击及对村落建造的影响 4.1.1行政动员体制下族群社会的逐渐消解 4.1.2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代乡村社会 4.1.3传统建造模式的丧失与固守 4.2云南民族地区乡村生产方式转变与族群的裂变 4.2.1产业结构变化与当代乡村社会转变 4.2.2转变过程中的若干类型与模式 4.2.3“族群”的裂变及功能的转换 4.3“社群”与当代乡村社会发展 4.3.1“社群”概念的提出 4.3.2社群与村落基层社会组织 4.3.3社群、合作化组织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4.4本章小结 第5章“村落建造共同体”与云南民族地区当代村落营造 5.1“村落建造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5.1.1“村落建造共同体”的相关概念 5.1.2“村落建造共同体”的性质、功能与建构 5.1.3乡村建造传统向“村落建造共同体”的转化 5.1.4启示与借鉴:国内相关探索及实验 5.2与“村落建造共同体”相关的问题 5.2.1“建造共同体”中各角色的定位 5.2.2村民是“建造共同体”的主体 5.2.3村社精英、工匠与“建造共同体” 5.3“建造共同体”组织与云南当代乡村聚落营造 5.3.1运作组织与动力机制 5.3.2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5.3.3存在问题与现实批判 5.4立足于本土化与可持续的建造 5.4.1基于本土环境资源的建造 5.4.2基于本土生活与族群文化的建造 5.4.3基于本土技艺的建造 5.4.4渐进化过程的建造 5.5本章小结 第6章建筑师、乡村建筑与村落营造 6.1建筑师在村落营造中的渗透与角色定位 6.1.1责任与定位 6.1.2平民意识与情感 6.1.3对乡村社会的了解和认知 6.2设计观念、方法的更新与理性批判 6.2.1尊重民间和向民间学习 6.2.2联络引导型设计 6.2.3地域技术思想与模式的挖掘与整合 6.3实践中的思考与反思中的实践 6.3.1可邑建房——困惑与解惑 6.3.2丽江新民居图集——标准化与非标准化 6.3.3佤族大曼糯村——斡旋于村民与政府之间 6.4本章小结 第7章结语 7.1社会结构与乡村聚落营造模式演变 7.1.1社会结构与营造模式 7.1.2历史启迪与当代洞察 7.1.3合作建造与自主建造 7.2乡村地区村落营造研究的相关问题 7.2.1研究的基本观点 7.2.2研究的主要领域 7.2.3研究的问题与困惑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致谢

编辑推荐

《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以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为例》以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为对象,以“族群”向“社群”的演变为其线索,在社会与技术两个层面上探索和研究乡村与建筑营造的规律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之“道”。

作者简介

《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以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为例》主要内容为以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云南民族地区族群演变与村落及建筑的传统建造模式之间相互塑造的关系,并以“族群”的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与建筑建造的模式类型进行解析,提出了这一地区基于血缘族群村落建造的“惹罗”模式、基于地缘族群村落建造的“元一本主”模式和基于业缘族群村落建造的“公本芝”模式。


 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血缘、地缘、业缘融入建筑学研究,提出了两种建造模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