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与权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100062626
作者:西敏司
页数:237页

章节摘录

  (或者说不只是)这些新作物,阿拉伯征服者们同时还带来了由下级行政官率领的军团(绝大多数是非阿拉伯人)、行政法规和税制、作物灌溉、生产和加工的各种技术,以及扩大生产的动力。  由于降水和温度的季节性波动影响,甘蔗作物以及种植、移栽甘蔗的技术在传播时遭遇到了障碍。正如我们所知,甘蔗作为一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它的生长周期可以超过12个月,需要大量的灌溉水和劳动力投入。虽然它也可以在没有灌溉的情况下生长,但是要想让它生长得更好(增加含糖量),就需要有规律地浇水,同时保证在生长期间没有温度的骤然变化。  早期伊斯兰教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农作季节的周期实际上因为种植像甘蔗之类的作物而被延长了,这也使得一年中的农事轮作和劳力安排都发生了改变。甘蔗种植一直扩展到了地中海南部和北部边远地区,例如南26端一直到达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甚至到了阿伽蒂尔和达鲁丹),北端到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和西西里的帕勒莫。通过种植甘蔗,阿拉伯人检验了这些新征服土地的耕作潜力极限。一方面,在北部偏远地区,霜冻的威胁使得甘蔗的成长期缩短,往往在二月或三月种下的甘蔗不得不在第二年的一月就收割;由于生长周期短,在这种条件下甘蔗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力(从备耕田地到榨汁)。当美洲的蔗糖开始大量进入欧洲时,这一点对于地中海制糖业来说就显得尤其不利。另一方面,位于南部的边远种植区缺乏足够的降雨,像在埃及,甘蔗从开始种植到最终砍伐,要经过二十八次的浇灌,这就意味着需要密集的劳动投入。  甘蔗这种作物,如果种植它的最终目的是制糖而不仅只是榨汁,那么就关系到恰当地种植、及时迅速地砍伐和碾磨以及熟练地加工等一系列过程,这决定了它始终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作物,至少到了20世纪也依然如此。无论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劳动力的获取和使用角度来说,蔗糖的生产都是一项挑战。

前言

  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很遗憾,人类学的这种研究路径在中国还是很冷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民族国家都要培育一个号称“社会科学”(广义的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的专业群体。这个群体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被期望扮演多少不同的角色,都有一个本分,就是把呈现“社会事实”作为职业的基础。社会科学的分工比较细密或者说比较发达的许多国家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扎进社区里搜寻社会事实,然后用叙述体加以呈现的精致方法和文体,这就是“民族志”(ethnogra-phy)。  “民族志”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旅行者、探险家的游记,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人的报告,都被归入“民族志”这个广义的文体。这些大杂烩的内容可以被归入一个文体,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一是它们在风格上的异域情调(exotic)或新异感,二是它们表征着一个有着内在一致的精神(或民族精神)的群体(族群)。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叙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作者将这一过程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将糖这一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地发掘出来。

书籍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食物、社会性与糖
第二章 生产
第三章 消费
第四章 权力
第五章 饮食人生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作者简介

《甜与权力》一书便是一个绝佳范例。作为一部人类学经典作品,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把糖的命运讲述得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人类学家如何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发潜阐幽?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

图书封面


 甜与权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一)去年夏天,苗师傅在《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上写了一篇《饥饿间奏曲》,围绕食物与社会化这个主题,推荐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甜与权力》。苗师傅在介绍这本书时,提到了一个现象,几百年前,糖在英国还是奢侈品,只有国王和贵族才能享用,而到了20世纪,糖已经成为了工人家庭的日常食物。接着苗师傅引用了该书中作者西敏司提出的一个说法:“既然糖被用来满足一种特殊的欲望,人们就需要懂得是什么使这种需求成为需求,这种需求在什么条件下增加,如何增加以及为什么增加。”换句话说,司敏思抛给我们一个疑问:糖从奢侈品日常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今年看到过一句话:缺席正是治疗遗忘的最好良药,完全忘记事物的最好办法就是每天都看到它。(大概出自《论革命》,努力的翻了半个小时,也没找到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过于日常的东西,容易被人完全忘记,比如糖。我们每天都在与糖接触,所以容易把它当成一种本能,一种客观存在。于是,我们一边忽略糖的物质属性,一边更是彻底遗忘了糖的社会属性。而西敏司提出的疑问,成功的唤醒了我对“甜”的好奇。(二)首先苏醒的,是我经历过的,与“甜”有关的故事。小时候,母亲多次给我讲过同一个故事,听起来特别怨念。怀我那会儿,爸妈刚和爷奶分家,条件很差。有一天,母亲特别想吃红糖水泡油条,就跑去问我奶奶,结果吃了闭门羹。随后没几天,母亲在打扫房间的时候,“意外”的在奶奶床底,发现了一坛红糖。故事的前半部分,就是想吃糖的部分,母亲讲的特别诱人,都能听到口水涌上舌尖的声音。而故事的后半部分,就是床底红糖的部分,母亲点到即止,我得自行揣摩。还有一个故事,则是我自己的,听起来也没好到哪里去。上小学那几年,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吃的药也挺多,其中有一种叫:鱼肝油,装在一个深褐色玻璃瓶内,黏稠油腻,特别甜,一种远超砂糖的甜,而这对当时还不怎么能吃到糖的我,很有吸引力。母亲大概也是知道,我对鱼肝油怀有二心,就把它搁在了橱柜上。这点“困难”,当然阻挡不了我。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趁厨房没人,喝上一瓶盖的鱼肝油。甜味缓慢地从唇齿向胃里蠕动,像条枯水期的小河。……这类故事,还有很多。不过,越是微小、常见之物,我们越容易掉进细节、私人、滥情的泥沼,无法将目光挪远,从而能有一个相对整体、客观的视角和印象。对了,母亲那个故事的结尾,奶奶和母亲先后患上了糖尿病,基本告别了甜味。(三) 接着苏醒的,是对“糖”这个词的注意力,这点在阅读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比如,最近我在看《二手时间》,里面讲到了一段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的故事。有几百名犹太人,从德国人划分的隔离区中逃了出来,在森林中四处躲藏。但苏联的农民抓住了他们,把他们交给德国人,以换得一些粮食,和几公斤的糖。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比如,最近我看的《假如和母亲一起生活》,里面讲了二战时期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在长崎原子弹爆炸中,女主人公,一名当地助产医生,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她的亲人来看望她的时候,带了香皂、日用品,以及一些糖。亲人还特别强调,这些糖是通过美国驻军基地附近的黑市交易得到的,而且对黑市的管制也越来越严。在这两个故事中,糖看起来都很不起眼。如果不是基于前面的缘由,我可能会轻易把它们放过。但实际上,“糖”特别重要,重要到能决定生死。所以,问题就回到了最初:“既然糖被用来满足一种特殊的欲望,人们就需要懂得是什么使这种需求成为需求,这种需求在什么条件下增加,如何增加以及为什么增加。”除了糖本身,我想知道背后“权力”的故事。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买了《甜与权力》。(四)《甜与权力》中,分别从生产、消费、权力三个不同角度,来勾勒几百年间,“甜”在英国的变迁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甜”,指的更多的是蔗糖,蜂蜜等其余甜味,不在重点考虑之列。实际上,英国甚至整个欧洲消费的糖,大部分是在美洲生产的。从美洲的甘蔗,到英国餐桌上的砂糖间,有一个词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种植园系统。简述一下:来自英国的资本,与来自非洲的奴隶,在美洲的英国殖民地结合,通过种植园的形式,来大量、规模化的种植甘蔗,以及加工成蔗糖。而随着这个系统的不断完善、扩张,蔗糖的产量越来越大,最终拉低了英国、甚至欧洲市场上的蔗糖价格。而每一次价格的下跌,又会使蔗糖的消费递增,推动蔗糖从贵族向普通阶层的流行,最终,便宜到进入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日常。在这套完整的流程:建立殖民地、捕获奴隶、集聚资本、保护船运以及所有实际消费,每一环在充满了经济意味的同时,也富含政治意味。在生产方面,作者提到了两个现象,需要重点的讲述一下。首先,是大量的非洲奴隶。作者提到了一个数据,在英国入侵牙买加后的100年左右时间内,当地接受了超过66万名非洲奴隶。英国人逐渐享受,并越来越痴迷、依赖的“甜蜜”,是建立在数以百万计的非洲黑奴背井离乡,以及运送中间大量死亡基础上的;是建立在美洲种植园内永远高温的厂房,耗时费力的工作流程环境内;是建立在大量黑奴被当成消耗品的基础上。这么一看,是不是印了那句话: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第二,是种植园的生产模式。在我们的教育和普遍认知中,资本主义产生于欧洲,与美洲基本没有关联。但在书中,作者却暗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这种界定,可能是错的,种植园可能是一种更早产生的资本主义产业。而且在资本主义诞生过程中,包括经济体系瓦解、一个世界贸易体系诞生、殖民地扩张、世界范围内实验性的产业等等,美洲的种植园模式也为之提供了最大的外在助力。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巴拿吉所写的一段话:面对奴隶化种植园的复杂性格和错位感,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统中,由于缺乏今天所掌握的丰富材料,因此在试图对种植园进行最早的界定时,造成了一系列矛盾的图景。(五)在蔗糖的消费方面,作者对于种种用途的描述略微无聊。但对消费中,蔗糖呈现出来的文化含义的描述,却非常有意思。在15世纪的英国宫廷宴会上,每道菜都会以“甜食“结尾,而且会有各种刻成动物、静物和建筑的糖雕。由于当时糖高昂的价格,这些糖雕也在不断的明确国王的权威、特权和权力。而随着蔗糖价格的降低,糖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宫廷,扩大到贵族,再到中产阶级,糖所代表的权力和象征意味,不断的被更广大的社会阶层所模仿。用作者的话说,蔗糖是一种虚假的“身份提升器”。甚至,“甜蜜”这个词的意向,也与当时蔗糖所代表的珍稀与权力意味密切相关。时至今日,情人节、圣诞节、生日、婚礼上,用糖来雕花写字,虽然不在带有炫耀和象征意味,但从过去的宫廷宴会,到今日的节日聚会,历史已经凝固成了风俗。除了象征意味之外,蔗糖消费的变化,还反映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对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1850年以后,英国消费蔗糖的主要群体,从富人变成了穷人,日益廉价的糖,从过去用餐是的附加品,变成了热量之源。而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流行,茶与糖的结合对于普通百姓越来越重要。加了糖的茶,让工人们咽下大量平淡无味的面包等食物,而且节省了妻子的劳动时间,并省下了做饭用的燃料开支,糖对穷人,变得越来越重要。(六)书中,作者还引述了戴维斯对于“茶与糖”的结合,所发出的一句感叹:普通百姓居然不得不把从地球上遥远的两端进口的两种物品,当做他们的日常饮食,这都是非常奇怪的事。而这种横跨地球的对“甜”的需求,建立在各种不同权力运作的基础上。一方面,种植园系统中的种植园主、银行家、奴隶主、船货主等,握有客观的权力,来支持和偏袒种植园的扩张,保留奴隶制,让更多的大众能够得到蔗糖极其副产品;另一方面,随着糖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逐渐成为商业化、工业化和财富之源,为了加强对糖的控制权,权力又推动了殖民地、黑奴历史的终结。在跨国范围内,世界市场中的食物商品里,大概没有一种像糖这样,遭遇如此多的政治。除此之外,蔗糖以下午茶等形式,渗透进英国人的工作节奏时,也同样直接的暴露了权力在其间的运作。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速,工厂体系的逐渐成型,经济上的变化,改变了劳动阶层的生活作息以及节历安排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隐形”的权力,为工作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却仿佛是工厂里机器所要求的,仿佛白天得上班,仿佛吃东西就得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七)书中最好玩的,是最后一章,主题是:饮食人生。作者从蔗糖这个侧面,来记录如今吃饭这件事,所代表着的社会意义的巨大变化。随着食物技术的发展,“就餐”这个概念消失了,连带着抹杀的还有共餐的社会意义。75%的美国家庭不再一起吃早餐,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也减少到每周三次甚至更少,而且这样一顿饭通常也不超过20分钟。吃饭正在变得愈加个人化并缺少互动性,成了“去社会性”的饮食。与此同时,大量的预加工食物的消费,意味着人们放弃大量的选择,但食品工业反倒吹嘘自己为人们增加了选择的自由。伪装在“方便”、“快捷”与“自由”的面具下,个人选择自由的萎缩,以及抗拒这种趋势所存在的可能性本身的萎缩,也在表明,我们已经在多大程度上,放弃了我们支配自己食物的权力。个人自由与社会模式制约之间的辩证关系,依旧存在着。在最后,作者说,食物只是一场更庞大、更根本之转变的一个表征。饮食被重塑,是因为社会面貌被彻底转变,即便这一切基于人类意图安排之下而产生出来的结果,但是现在似乎已经脱离了人类的控制。(八)苗师傅在《面包会有的》自序中,道出了写作该书的理由。当时他在西班牙斗牛犬餐厅吃分子料理,有四十多道菜。当吃到第三十道菜的时候,苗师傅说,自己心里隐隐泛起了一种罪恶感:我吃的太好了,我不应该吃的这么好。我想,对于糖,或者食物,或者其他带有社会性意味的“享受”和事物,我们都需要对之,保持一定程度的怀疑,以及一点点的罪恶感。这些足以让我们,不至于彻底沉醉于趋势的洪流中,保留一点点人之为人的象征意味。
  •     蔗糖在1650年之前是稀有品,1650-1750是奢侈品,1750-1850是必需品。贸易从重商主义到自由市场的转变,自由意味着选择。。然而当产生这一选择的环境本身不是随意挑选的,选择意味着失去自由。换句话说,人根据其所想所需在吃的方面做出选择,只有参考了人的偏好和渴望,参考了消费的整个社会背景,这样的说法才有意义。对饮食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性决定的,而非生物性。话说我小的时候对本能讨厌和喜欢的食物做过实验的。。。回想起来无法直视呐。。。。国王大声疾呼,“糖,糖,嗯?——都是糖!税都跑哪里去了,Peter,嗯?税都跑哪里去了?”——哈哈哈哈
  •     此书,从“糖”这“第一种资本主义产品”介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文化权力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历史变迁。糖由此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介质,折射出资本主义文化的形象。糖的历史有许多种写法,本书是人类学家的写法,与经济史学家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与世界市场》以及中国关系史家季羡林《糖史》的写法明显不同,着眼点也也不同,想折射、阐明和体现的东西也不同,不仅是糖,饮食也是人类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Jack Goody的《烹饪、菜肴与阶级:一项比较社会学的研究》 意在阐明饮食对社会的意义:事实上,饮食习惯中的基本行为都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制约,映射出不同文化的深刻内在差异,食物及禁忌乃至特色菜肴,一直是人们确定其邻居和自我形象的一种方式。如果说早先人类学对食物的兴趣集中在禁忌,图腾崇拜,献祭和圣餐的问题上,那么现在则涉及食物从生产到消费、到其符号象征意义的全部过程。这个问题不仅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深刻。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不能轻信书友的话
  •     人类学。我才不说我最喜欢政经学派呢。虽然我的标杆不是西敏司
  •     真·历史人类学
  •     使用创造意义。
  •     糖怎么从奢侈品逐渐衍化成生活必需品,深入分析了各阶段糖在社会需求中的变化。
  •     太啰嗦了,作者是不是以为他的读者都是记忆力只有七秒的金鱼?笔下大量无意义的重复叙述多次打断我的阅读进程,让人昏昏入睡。
  •     翻译一般,topic有趣
  •     之前,我被告知,甜食往往和精致的饮食行为结合在一起。是该从理论上打破这神话的时候了。
  •     子锐问我读这书干嘛,我说看看别人怎么做研究的,结果把好好一本书读得颇无趣味。
  •     看到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的国王到中产阶级做糖雕来显示富裕与权力还有一道道加了蔗糖的肉菜我都快吐了...糖作为药物的历史还真是完全没有想到。食物随着社会方式转变,从这些角度来看问题真是有趣。
  •     比糖史好看
  •     论文型~
  •     食物文化背后的政治经济过程
  •     可以,这很西敏司,导致我现在每次喝软饮料都开始自省,读书害人啊
  •     炒鸡好看的一本书,如果能静下心来看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只是,英国贵族嗜糖成瘾,非常夸张。
  •     甜与权力
  •     等音乐节入场排队的时候都在刷书,被芝山嫌弃死了。所以人的确是可以通过摄取糖分来缓解紧张的。欧洲直到公元1000年才发现蔗糖,而英国更是有立法限制非贵族的平民摄糖。也难怪英国人嗜糖成性,点心好多甜得几乎都下不了口。记得以前问过当地同学,解释说英国在二战之后糖价大跌所导致哒,应该都有
  •     补
  •     以小见大~
  •     一部从糖切入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很多观点深刻又有趣,尤其饮食文化的内外延历程演绎精彩极了。
  •     糖,这个“资本主义的宠儿”,是如何缩影了一种社会向另一种社会的转型。
  •     这个视角很独特
  •     很精彩,原来味觉的喜好也是可被文化建构的。作者前几日去世了,rip。
  •     A good chunk of this book is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ating habits of the British. Sydney Mintz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sugar as a crop and food, then focuses on its place in the Empire. Mintz links sugar to Britain's growing colonial strength, but also to merchantilism.
  •     #如何用政治经济学分析历史==
  •     本来是好奇鸦片和甜菜看的这本书,结果其实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寥寥几句“温带地区的产品第一次严重削弱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主要是从不列颠等的殖民主义纵向阐述了糖如何在政治经济的作用下从奢侈品变成日常商品。现代饮食的去社会化和无时间规律化简直惊人。另,名字和Machiavelli&Guicciardini那本the Sweetness of Power很像哇。
  •     顺延与外延;你想吃什么和你能吃到什么,权力的作用不可忽视。
  •     人类学的经典民族志
  •     路数挺奇怪…尤其是二四章很强的政经教科书的错觉…冲击主要还是第一章和第三章 顺延和广延,对人以类分,用更生活经验的观察来解释,重构对不同的人的想象 人类学很棒
  •     我只想吐槽翻译
  •     甜到忧桑...
  •     作为一本把糖的历史作用研究透的书,还是很不错的。这得看多少交叉材料才能写出来
  •     物的生命史研究。通过糖的历史来反映资本主义的发展。
  •     人类学,民族志。其实书名不甚贴切。讲的是糖(之前的甜是蜂蜜)的历史,它对社会经济与饮食结构的影响,而且讨论的也不单纯是权力问题。“英国的工人第一次喝下一杯带甜味的热茶,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型,预示着经济和社会基础的重塑。”
  •     有些絮叨,翻来覆去的说。但论述角度确实是很不错
  •     这本挺有意思,糖可值钱了~
  •     味蕾被开光了。
  •     食品专业出身的我,看着人类学家对吃的解读,食物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权力
  •     嗯 甜蜜,辛酸,苦涩
  •     从来没有想过研究也可以这样做,糖从上层社会逐渐向下普及,与蜂蜜位置互换,再到现在的低糖饮食盛行,短短几百年,重要的是,香浓=糖+脂肪,要戒糖的我心好痛,看书的过程中吃了一小块蛋糕,甜可真美妙啊
  •     西敏司的名著
  •     比现代世界体系好玩好读
  •     思路清晰,以小见大。好看!
  •     全书把糖的发展历史讲述的较为细致,主要以英国为中心,对欧美的糖业发展以及殖民等历史做了详细介绍。不过全书可读性太差,多次昏昏欲睡的感觉~
  •     2016.3.24 英国的工人第一次喝下一杯带甜味的热茶,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型,预示着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塑!
  •     看到第二章真的看不下去了。。。为以后自己的学业担忧
  •     2016-29
  •     读着有点晕,好难进入状态.....
  •     不行啊,要加油。
  •     有一次和几个学人类学的师兄师姐一起喝红茶讨论加不加糖的时候听他们提到了这本书。。有点感觉是布迪厄+埃利亚斯?视角很棒,不过有些东西论述的感觉不是很透彻。。anyway,人类学真好玩【2016阅读计划进度:4.5/36】
  •     写的略硬
  •     讀季羨林的甘蔗史的時候讀過。
  •     权力、意义,配上依附性积累的殖民地与宗主国,是的是的烤烩鸡那段流口水了。
  •     西敏司开创了物的研究,其内外双重意义的解读很有借鉴意识,但是我觉得在自下而上方面稍微欠缺,2016还需再读一遍!
  •     白左如何假人类学之名行不学无术之实:对于政治经济学及经济史之一知半解,撷取他人一鳞半爪混入错综浑噩之叙述;六十年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与七十年代儒法斗争批判理应享受更加正式待遇。
  •     读完有种无力感。世界到底是在进步还是退步,还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有消亡与新生,最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进步退步的思维实在太过简单了。好书,大概就是能揭示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复杂性(万事万物都以某种形式相互影响着)同时颠覆了对早已习以为常之事物的认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