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
ISBN:9787532730001
作者:[日] 村上春树
页数:450页

内容概要

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听风之歌》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而又不流于庸俗浅薄。尤其是在刻画人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种情绪写成负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以此来为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

书籍目录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其艺术魅力(总序)一、冷酷仙镜(电梯、无声、肥胖)二、世界尽头(金毛兽)三、冷酷仙镜(雨衣、夜鬼、分类运算)四、世界尽头 (图书馆)五、冷酷仙镜(计算、进化、性欲)六、世界尽头(影子)七、冷酷仙镜(头骨、劳伦·巴考尔、图书馆)八、世界尽头(大校)九、冷酷仙镜(食欲、失意、列宁格勒)十、世界尽头(围墙)十一、冷酷仙镜(穿衣、西瓜、独立组织)十二、世界尽头(世界尽头的地图)十三、冷酷仙镜(法兰克福、门、独立组织)十四、世界尽头(森林)十五、冷酷仙镜(威士忌、拷问、屠格涅夫)十六、世界尽头(冬季的到来)十七、冷酷仙镜(世界尽头、查理·帕克、定时炸弹)十八、世界尽头(读梦)十九、冷酷仙镜(汉堡包、爬山车、截止期限)二十、世界尽头(独角兽之死)二十一、冷酷仙镜(手镯、本·约翰逊、恶魔)二十二、世界尽头(灰色的烟)二十三、冷酷仙镜(洞穴、蚂蟥、塔)二十四、世界尽头(影子广场)二十五、冷酷仙镜(吃喝、象厂、圈套)二十六、世界尽头(发电站)二十七、冷酷仙镜(百科事典棒、不死、回形针)二十八、世界尽头(乐器)二十九、冷酷仙镜(湖水、近藤正臣、长简袜裤)三十、世界尽头(坑)三十一、冷酷仙镜(出站口、“警察”、合成洗衣粉)三十二、世界尽头(垂死的影子)三十三、冷酷仙镜(雨日洗涤、奶油调味酱、铁花瓶)三十四、世界尽头(头骨)三十五、冷酷仙镜(指甲刀、奶油调味酱、铁花瓶)三十六、世界尽头(手风琴)三十七、冷酷仙镜(光、内省、洁净)三十八、世界尽头(出逃)三十九、冷酷仙镜(爆玉米花、吉姆爷、消失)四十、世界尽头(鸟)树上春树年谱

作者简介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三大杰作。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冷酷仙境”,双数20章为“世界尽头”,这种交叉平行地展开故事情节的手法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征,而这部作品是这种特征最典型的体现。“冷酷仙境”写两大黑社会组织在争夺一个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老人躲到了地底。主人公“我”是老人的实验对象,他受到黑社会的恐吓,在老人的孙女帮助下,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好容易找到老人,却被告知由于老人的计算错误,他24小时后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世界即“世界尽头”。“我”回到地面上, 与女友过了最后一夜告别,然后驱车到海边静候死的到来。“世界尽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与世隔绝,居民相安无事,但人们没有心,没有感情,没有目标。“我”一直想逃离这里,但在即将成功时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发现“世界尽头”其实是“我”自己造出的。书中想象力奇特,艺术水准高超,情节极其荒诞而主题极其严肃,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现状逃避无门的真实心态。

图书封面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5条)

  •     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我们往往只能在同一件事上选择取其一。而有人告诉我们:有时候,希望的尽头即绝望,选择绝望也是在寻找希望。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只要不在同一时刻失去两者,无论希望或绝望,都意味着一种存在,一种可能有的意义。村上的这本书,读到最后,才会真正把你拉回到该有的思考。我们在失去自我的路上,是选择继续行走,还是寻找出口?而那个出口,也许会通向另一个没有自我的世界。人类拥有意识,也为意识所累,而思考的真正目的在于什么?我想,应该是为了证明我们是人类的后代。人类的意识不会枯竭,不会所有人都成为没有内心世界的躯壳,即使在只有渺茫的意识的世界里,仍然会存在那一丝希望和可能性。因为在高尚的人看来,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我们固有的情感和创造力,历史也证明了这些。只是,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期许人生意义的诉求,渴望对自己状态的思考,我们的世界才会进步的更顺畅,卑鄙晦暗的灵魂就会被时代的车轮更快的碾过,只留下灰烬。村上是伟大的作家,他鼓励人们感知绝望,在绝望中,终会发现希望,就像独角兽头骨的光彩,即便微弱,也会在昏暗中显得晶莹而蕴含深意。
  •     他的译笔挺对我的胃口。不懂日文,但是看过英译本的村上,感觉也是在平实下暗潮涌动的闷骚,挺接近林的文风啊。
  •     刚看完这本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第二遍说这句话了--总是完成了一件事。买的第二本村上的小说,完全是因为名字很酷而且浪漫,终于看完了,其间抵抗了数次电影的诱惑,换过几种地方,几种姿势,几次从睡着的手里掉下去...终于基本看完了字,而且一片模糊,现在只好逼迫自己说两句,否则很快连模糊也不剩下。只看一遍,好像穿行了一段热带雨林,纤细缠绕的东西密密麻麻,巨大参天的也四处高高矗立,上下四周围合而自成一个世界。视野也被阻挡得极其有限,后面的看不到,前面稍远点也永远神秘。你常常忘记这趟旅程的意义,而是被遍布四处的奇花异草,藏在树叶中间的小昆虫,挂在蛛丝上的小水珠,突然掠过的颜色鲜艳的飞鸟一类的东西吸引了注意,不时发呆出神。总的说来就是这样,这小说继续作者一贯的自说自话,不紧不慢的收集记录着各种实在的清楚细节,或者缥缈的缕缕思绪,还看似毫不费力的把两者抓来结在一起。如果在不合适的心境下坚持看,比如决定在一天之内无论如何完成看书的任务--就会觉得有点透不过气。那什么才是适合的心境呢?如果慢慢看,之前看过的部分又会消失,人的注意力就是晚上的车前灯,只给自己照亮前面的一小段而已。那些零散的时候也许适合,比如下雨的晚上,阴天的下午,没有任何要做的事,不想出门不想和任何人接触,当然也不想睡觉,不想被任何需要打扰,就蜷在光线不太亮不太宽敞的小屋里,抱着它进入这个世界。它既然自说自话,就不会打扰谁,孤独的灵魂总是相安无事。“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因为被作者这句话提示,自然要偶尔回到雨林外的现实。里面很有些玄虚深奥的自我认识,似乎很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关于意识潜意识,在矛盾中的选择,自然的死与永生,会疲惫痛苦的心与失去心得到的平静安宁,这些比较具体的困惑可能成为一个人在人生某段遇到的问题,他犹豫又反复,最后的决定是出于“责任”,我觉得这看似义无反顾的抉择实际并非真正他的心做出的选择。他的矛盾和困惑应该是写这本37万字小说的初衷,就是为了呈现(或者隐藏)和记录(或者埋葬)整个过程,所以就有了情节,人物,添加了一些奇幻的道具和布景。留下很多的细节,意象可以推敲,我觉得它们是和朦胧诗里一样有着各自的象征意味。但是大部分时候人都觉得解释它们很煞风景,我们也像那位日本评论者说的,不如满足于他“天衣无缝的构筑了一个优雅而抒情的世界”就好了。那些问题,到底有谁想弄个一清二楚呢,又有谁可以呢?说这番话当然非常非常轻率,但是这也是现在能暂时走出这本书,到雨林外面透一口气的方法。很可能会和《挪威的森林》一样,看越多次,越觉得有味道,越能进去而不想急着逃出来。看这书的中间,不由想问自己和朋友,do u still have any imagination?或者,你想象的世界尽头是什么样的?这是题外话了。

精彩短评 (总计81条)

  •       很喜欢村上的书,自然地接受他的风格。其中最喜欢这本,尤其是世界尽头部分,如主人公一样,觉得那就是心底为自己保留的意识核。每当需要平静的时候就抓起来读上一段。。。坐在镇上的图书馆里,暖暖的炉子,昏黄的灯光,窗外的大雪,慢慢地发呆。
  •     我的愿望便是即使面对死亡也能波澜不惊地大快朵颐。
  •     只闻村上好,不知其佳作。在书店买的第一本村上的书,彼时还不知道挪威的大名,读来但也好看,只是后来还是没明白为什么大家更愿把后者奉为经典。
  •     不知道为什么看不下去
  •     村上春树的文字对我而言充满魅力,停不下来地沉浸故事其中。
  •     对略带科幻的方向不太感冒
  •     我读的第一本村上春树,总说他特别的写作风格一眼就能认出来,我想是这样的。像是一个脑洞,补足了各种细节的,让人不能自拔的一个脑洞。
  •     看不太懂,模模糊糊,感觉主角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什么人能靠近他的内心 所以最后自己甘愿永永远远的待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尽头里,那里没有爱,但很安全很稳定。
  •     很村上。 1.就几个人,人物关系简单,那么厚36万字。村上的心里描写比较到位。有一点儿毛姆的味道。 2.主题,无非就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社会的抗争,争取自由,坚持自己。值得一读的书。
  •     村上的男主总感觉只是换了个马甲,其内在都没什区别,导致看完在回忆的时候几本书总是会混。这本的想法比较独特,但是可读性真的不算好,结尾的推进还不错。
  •     我认为是村上春树最好的书
  •       这本作书者为了体现主题一大半的篇幅都在写冷酷没有感情的现实世界和人人失去心的另类世界,所以开始的时候总是没有热情读它,可是越往后越吸引我,喜欢读村上的忧伤村上的孤独,《世与冷》有的不是村上之前小说中青春的孤单而是一种心灵的孤单!!
      
      小说依然使用村上春树的典型写法——单数20章的"冷酷仙境",双数20章的“世界尽头”,双线平行,两相照应。直到冷酷仙境中的我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找到老科学家藏身之处后,得到在二十四小时后将离开人世的消息,世界尽头中的我和图书馆女孩来到森林找乐器时忽然出现的直觉:我能从古梦中读出女孩的心!这才进入了小说的高潮。www.cszhibei.com
      
      冷酷仙境中的“我”得知将要离开人世的消息后,虽然有些低沉但还是异常的平静的享受剩下的时光,从蜗牛到五金店再到女孩仍在地板上衣服,“我”发现处处都体现着真理,“我”是公正的,至少对于这个世界!但是还剩最后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坐在公园跟鸽子一起吃爆米花看着路过的母女,心忽然开始摇摆,那是超乎悲哀和孤独感的、从根本上撼动“我”自身存在的大起大伏,但是最终还是慢慢地平静下来,近似于麻木的冷静应对自身的消亡,期待睡意的降临……
  •     读得很累
  •     两个世界其实是一体吧
  •     好像现在写都不会有人来看了233
    没关系
  •     看完很多年,还是对这个故事难以忘怀。
  •        从前看过一篇文章,里头写到叶片上有残缺的盆栽要比完美无缺的假盆栽更让人喜欢。纵使有残缺,但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残缺,才显得真实,才叫人安稳。
       世界尽头,完美得应有尽有,同时也一无所有。没有欲望没有爱没有死亡没有喜怒哀乐,如同世外桃源,安详与宁静是永恒的旋律,波澜不惊的世界生命没有尽头。
      
       没有了心以后,将安于世界尽头的一切,获得永生。安宁与永生多叫人向往,我却突然思念喧嚣与死亡。
      
       如影子所言,这里完美到不自然。依我所想,这里完美到没有生的意义。没有心意味着什么。没有欲望没有情感,没有旋律没有记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失去了支配自己的能力吧。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我”,一切事态的发展皆非“我”愿,被选中脑部研究,被陷入“世界完蛋”的灾难,“我”的人生如此被别人左右着,“我”也只能安于天命。
       但是,“我”选择原谅博士,选择没同其孙女上床,却是“我”最后的一点自主,最后一点生的意义。
       我曾站在影子的一边,心里期盼着“我”同影子一起成功逃脱世界尽头,回归现实生活,回归不完美的真实。我曾不理解“我”最后一刻的放弃,纵使理由是对自己意识所创造的世界负责。但现在我好像有些能够理解。当“我”意识到这世界尽头是“我”意识的产物那一刻,“我”就找到了自主权,“我”的心不会消失,“我”还能够凭着自己的力量帮助图书馆女孩找到心。
       仍在世界尽头,旋律却已开始律动。
       “有了心,走到哪里都不怕。”那么就在这世界尽头中担起自己的责任,也是可以的。
      
       虽不会真的有世界尽头这样的地方存在,但光是想象,就足以让我庆幸自己活在现实,活在不完美中。的确,现实世界有欲望,有伤痛,有种种不尽如人意,可那毕竟是我存活的地方,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我始终相信人活着是为了经历,经历美好,也经历悲伤。我不会渴求世界尽头那样一个安宁永生的完美世界。
       如同叶片有残缺的盆栽真实地让人感到舒服安稳,我也将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好好经营我的人生。
       体验人生百味,总好过寂寥到永无止境。
  •     记得是上高一的时候看的,那时候还不能完全理解…
  •       ………………………………………………………………………………………………………………………………………………………………………………………………………………………………………………………………………………………………………………………………………………………………………………………………………………………………………………………………………………………………………………………………………………………………………………………………………………………………………………………………………………………………………………………………………………………………………………………………………………………………………………………………………………………………………………………………………………………………………………………………………………
  •     感觉挺无聊的,意境还是有一点的。没有特别惊喜的地方,前面那么大阵仗,后边就草草收尾了。
  •     (弯弯绕绕的太多看的好想睡…
  •     这是部非常奇幻的作品,让我想起1Q84。世界尽头并不如同我想象般的那样,而另一方面我们不就是时时刻刻沉浸在冷酷仙境中吗?冷酷自然是不必说,而仙境,现在的世界大概是我们现代人最好的世界了。毕竟把我们扔到另一个世界,我想怎么都是很难习惯的。而另一个关键词“心”无时不刻的贯穿在整个世界尽头中。乐器也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和冷酷仙境的消除声音相反。所以音乐也应该是作为人很重要的一部分吧。它能记录回忆唤醒记忆某种程度上甚至能达到时空穿越的作用。就像听很久不听的歌,一插上耳机似乎就能回到那个时候。而音乐也能唤醒人心,好歹也曾经算是被音乐拯救过。很羡慕图书馆的胃扩张女孩,我也想吃那么多不胖。当然更羡慕胖女郎,虽然她很多优点但最让我值得羡慕的是虽然胖但是依旧有魅力。所谓现实的条框好像都为她修改了法则。
  •       世界尽头是否也代表某种含义:失去心的人,代表日本人信赖精神的逐渐缺失
      冷酷仙境像不像一个叫疯狂大脑的实验,如下:
      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所处世界周围所有人或物都是你自己的意识,所谓你看到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如果条件略有变化(书中说的是线路1线路2线路3),那么我们就会身处另外的世界。
      唯有心与某种精神信赖能挽救这个虚无的世界。
      
      没看完,所以只能想到这里了,接着看。
  •     "我喜欢黎明前的一段黑暗."她说,"因为干净而无用,肯定."心到穷途末路也灿烂……
  •       看这本书,着实用了我许久的时间。一来因为它讲到了很多和计算机运算和程序有关的内容,得让我这个文科脑子想半天才明白,二来是因为村上的很多作品对生活的细节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描写,购物,吃饭,逛街,洗衣,日常生活的一一活动,都会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一般地汩汩流出。睡前看着看着,就会在一顿丰盛的晚餐中睡去。但也正是这样的描写,让他的作品更贴近生活本身,且在这么超现实的故事里面,接近地表。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应该是它平行的叙事结构,一个是世界尽头,是一个讲求心却大家都失却心的地方。因为心是所有烦恼产生的根源,没有了心,也就意味着人世间没有了牵挂,伤害,后悔,折磨或者痛苦。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乎于静止的时空里,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平缓和谐却永无终点;另一个是冷酷仙境,这是一个用计算机网络构筑成的巨大体系,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计算机控制,类似于黑客帝国那个被数据化了的世界。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了一台移动的计算机,没有感情,冷酷无情地处理着身边的一切。在这个用脑运行的世界里,人们之间也失却了本有的温情。两个世界里,看来都是失却心,失却爱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或者说,世界尽头是冷酷仙境里面“我”的异时空再现,在冷酷仙境里面,“我”的潜意识里面,贮存的是世界镜头的模糊影像片段。或者说,是一个人本我和自我的两种生命还原。
      
      但是让我不解的是,作者让心在两个世界都缺失,想要说明什么?在冷酷仙境自然不必说,大家都是被计算机程序控制的玩偶,那么在世界尽头的人们,为什么还会没有心?莫非是作者觉得,在如今,有心,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只有忘却心,在无我的状态下,才会享受到真正的平静。只有平静,才是人生最终极的归属。还带着影子或者心的残留的“我”,来到了世界尽头,看到了眼前的一切,意识到了心的缺失,虽然可以让日子过得平静,但是没有了心,也就没有了最基本的喜怒哀乐,“我不愿意抛弃这样本来属于自我的人生,我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后“我“选择了让影子独自回到冷酷仙境,而我却永远会被留在世界尽头的森林里,放逐 — 我再也无法回到镇子上去和其他人一样,因为他们是真正没有心的人。对于被公认的”正确而快乐“的选择的舍弃,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更受苦的方式活,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悲哀,构成了生命的底色,有些悲哀,是没有办法去解释的,即使解释了也没有办法被理解,只有自己知道,其实那就足够了。这种悲哀,只能被自己默默承受,像是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我敬佩欣赏村上的灵魂,被他细腻,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折服。他笔下的每一个“我”,孤独,细腻、善良、深刻、有品位特别是对爵士乐、会生活、爱观察、纯粹............即使生活不充裕,也可以生活的非常地道,非常自我、自由、自在;也可以在荆棘里面奋然前行,永远不丢失自己的心,永远是一个孤独却是快乐的勇士,一个人走向前去。
      
      像他一样,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理解,几乎很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如此。所以,只有在没有言语的世界,才会减少纷争和分歧,每个人都像是低眉沉思的菩萨,寻找内心真正的自己。
      
  •       由于接下来想要说的,是有点没看懂的村上春树的小说,所以也许我也放开了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敬请原谅。
       这三个月来,每次坐地铁,都带着《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是我看的第四本村上的小说,只是在坐地铁填补空余时间时,才愿意看看,几乎是逼迫自己完成,这跟看之前的《挪威的森林》什么的截然不同,那些关于个人感受的描写,真实动人,捉你去读。而这一部,得磨到一定程度上才能有所认同,说白了就是“不好看”。小说里的“我”是个类似精算师的人,作品开头对于“我”乘坐了一部四壁徒然没有楼层显示的电梯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我坐在地铁上本来就晃晃悠悠,再去看作者描述的什么金属感的电梯框架、什么默默地数零钱、什么又无聊又有点慌张的精神感受让我每次都想睡着。当我快要崩溃看不下去的时候,作者终于切换了频道,用“世界尽头”来打断这种无聊。他写的是有这么一个镇子,有一面不可逾越的墙、有一群独角兽、还有一些“失忆”的人类。你就想知道这个镇子到底怎么了,于是强迫自己看下去。可是还没看出什么端倪,文章又切回“冷酷仙境”,即电梯里的“我”的那个空间去了。村上喜欢用这种平行的叙事手法,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空间,却一定有些什么联系,这样的两条线盘旋在一起,带你进入越来越深的无底洞,而且节奏有序,似乎是喊的号子:左脚、右脚、左脚、右脚。
       这几天我频频往城里跑,所以没有比这几天看的更多的了。我看到精算师“我”似乎卷入了一场争夺战,他不断地逃命,躲避多方面的追杀,也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的大脑是整个争斗的核心,一个科学家在他脑中做了某种改变,使他的思维出现了三种分支,而“世界尽头”就是他的无意识状态的分支。看懂了么?没看懂也正常,这部小说越看越像科幻小说,可又没有那么紧凑的情节引人入胜。它步调迟缓,像是僵尸在冬天的时候降低了行动力,追随它的脚步,你能看见一个危险的倾向,可是由于太慢,你也不知道他最终的目的在哪,是不是现在看出来往东走,三步之后它又转身向西去了。
       我知道作者在不断地强调心理、强调无意识。作者说这个世界是因为意识而存在的,是被潜意识控制的,你所看到的世界,正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告诉你那么去看、那样去读。这样好像就把整部小说引向了一个哲学的范畴,什么世界、存在、精神、意识之类的事儿。思维跳跃中,我想起了一部恐怖片《1408》,它讲的是有个人专门去住各种有恐怖传说的旅馆,专门去住鬼屋,胆大得不得了,也从未遇见什么真心可怕的事情。后来他终于来到了一家酒店的1408,传说中最邪门的一个房间。他住进去以后,发生了各种恐怖的事件,后来他打开窗子求救,努力向对面楼房窗子里的人挥手,挥了半天才发现对面根本没有人,他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像。再比如他意识昏沉地回到从前,重新经历一遍已经经历过的事情,他也分不清哪是真实的、哪是想象的,这种永不停止的心理刺激把他带向崩溃,最后他选择烧死自己。这部电影并没出现任何鬼怪的形象,但却足够恐怖,正是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恐怖这种感受是发于内心,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某种心理现象足以凌驾于你的肉体操纵你的一切。之所以由小说联想的恐怖片,是因为小说中的“我”因为各种原因而濒临陷入无意识状态,进入一个永恒的世界,它似乎在前进,但又没有尽头,它本身就已经是尽头了,解除这个状态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死,用肉体的毁灭带动精神的毁灭,这和恐怖小说里出现的情结很相似。
       身体、意识、空间、时间……这些绕来绕去也没有终极答案的哲学问题出现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如果将小说简单地等同于科幻小说,你将对它的拖沓忍无可忍,我想他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催发我们的思考而不是像数学题一样给出简单的答案。更牛掰的是,我发现这是村上1985年写的小说,将近30年前,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年轻人的他,已经能够利用小说,表达一些无数牛人惨死在上面的问题了。要不说人家总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呢!
       废话无穷多的我,还是想要写写自己的想法: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着一个想法,这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的、有些事是非黑即白的、有与无是相对的。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这样去思考,然而实际上,有没有一点点可能,一切都反过来呢?意识去决定物质、有和无站在一边,甚至说这个世界,你眼前这个让你有欢笑、有痛苦的世界,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呢?就像“我”一样,他深层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纷争、近似于静止的地方,那里的人各司其职,挖坑的就不停地挖坑、开门的就是看门、图书馆里读古梦的就是读古梦,而生活在那里颇有灵性的独角兽,四季分明地、规律地该生生、该死死,该褪毛便褪毛,等春天的时候,就在金色的阳关下生出一只只新的生命来。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也不知道,就是不断地在做这件事。
       所以我们也许可以不急着对世界做出判断,我们可以静静地思考,当我们身体不痛、家国安康时,把这些飘在空中的意识仔细地想一想。村上这本书就是一本开启某扇门的钥匙,他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没有功利的,开放的,接受的,避免在这样飞速运转的世界里晕车呕吐。
  •     都说是村上最好的一本 可是我好像没那么喜欢
  •     看得有点懵懵懂懂
  •     严格意义讲应该是第二或者第三最喜欢的村上的书。 但是看村上春树多了,觉得耿直诚实的少年到哪里都有妹子睡这个设定吧, 是骗人的。
  •     人类将自我情感全部从身体里抽离,剩下的不过是一幅行尸走肉的业身,困在自己制造的围城里,在独角兽的注视下,我们在冷酷仙境,放逐年少的天真。
  •        村上春树总会让人归为个人呢喃类的作家,曾经读过一段时间,所谓代表作,阅读快感之余,也感觉作家过多的自我重复近日读到这本1985年出版的作品,颇觉眼前一亮。
       还是那个村上,让我很想做他笔下的宅男
       这个宅男孤单也寂寞,
       不过并不会为此抓狂
       有一技之长,会赚些够花的钱,生活无太大欲望
       宅男的一举一动都踏踏实实,活的颇有滋味,心安理得,冷暖自知,更妙的是不大会泡妞但总是艳遇不断,
       普通的外表下性能力总是格外强
      
       不过这次的主人公,在开场不久,萎了
      
       依照我对村上的理解,接下来的阅读过程我几乎都是在期盼着一场正常的结合的心情中度过的
       虽说总会有类似的意外
       但村上的宅男并不以为意
       ”起也罢不起也罢,她并不在意“
       这在村上的小说里很少见
      
       然后是村上一直拿手的荒诞和奇幻
       这次还披上了科幻的外衣
       两条更加独立的叙事线索
       可惜藏着一颗平庸的内核
      
       村上可能想进行哲学上的思考,在我看来依然是心理学的问题
       一边是丢失自己的心,丢掉欲望,喜怒哀乐,由此没有失望没有争斗林林总总乃至得到永生
       于是有了围墙,有了不自然又太完整的小镇,有了影子的死亡有了独角兽吸食”心“的种种
       另一边是凡世的宅男生活,有痛苦也有快乐,自然地达到终点
      
       村上把心看成”自我“,他似乎在害怕,我们在世间的修心,会不会只是走向最终的”冷漠“,没心没肺的状态
       于是随着现实生活中的面临死亡,心的战斗同时也在小镇打响
      
       我喜欢的是临死前的宅男,对尘世的眷恋,描述的可歌可泣,让我想起来北京的雾霾,也不至于那么可恶
       毕竟我还能在里面呼吸个几十年啊!(希望如此)
       终于随着酣畅淋漓的一夜三次郎回归了正常
       并连接了两个世界的心的苏醒
       然而村上不想这么简单
      
       小镇中的我在影子的劝说下,打算逃离,也就是找回心,回到现实的生活,好也罢坏也罢,
       ”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是我说的自然“
       确切而言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看你对”相反“怎么定义了
      
       ”你提到的图书馆女孩也不例外……因为她已经没有心了,没有心的人不过是行走的幻影,将这幻影搞到手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得不承认,我内心深处,也有类似的担忧,这种担忧,恐怕是因为没能彻底接受缘起和无常,所以在欲望的对立面去建立了幸福和爱情;或者用欲望,幸福和爱情建立了“自我”
       影子还提到了小镇这种”完全性“的代价:独角兽吸收回收人们的心,带往外面的世界,乃至冬日来临,便将那样的自我贮存在体内死去”
       于是我打算逃离,带着影子,回到尘世
      
       如果就此逃离故事完结
       那的确显得不伦不类
       如此华丽的外衣就套了这么一件东西
       左手右手都是错手
       村上君一思考,上帝要发笑么?
       我不~
      
       问题还是出在女人那里
       世界尽头,他爱着图书馆的女孩
       不忍心丢弃她一人离开
       最大的转机出现
       他能读出她的心
       原来“你的心并非失落的支离破碎的断片,它就在那里,谁也夺不去”
       他要把她的心重新传递给她,假以时日
       此刻,现实中的我已经日暮西山
       村上在此时反转了棋局
       平庸二字有所改观
      
       在完成与影子一起逃离的承诺时
       面对小镇最后的出口
       我退却了
       原因是“我发现了造就这镇子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我的“心”的影子点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是自我加强,那毕竟是我自己的“心”
       “造就这阵子的是你自身。你造出了一切:围墙,河流,森林,图书馆,城门,冬天,一切一切。也包括这水潭、这雪”
       影子也糊涂了
      
       我终归留在了世界尽头
       不明就里的读者也许就被村上骗过
       以为是我内心的发现,为了“对我所做之事负责到底”
       全然不顾世界尽头前文的逻辑
       离开了身体的影子是活不下去的
       没有了影子的身体也就没有了心也就无法在阅读古梦谈何拯救图书馆女孩?
       如果影子还活着就要被放逐到森林里,与女孩就此隔开
       不过森林无非一个意向,在整个书里,也没看到森林里有一个人出现
       真的有森林人么?
       女孩的妈妈是被放逐了还是另有归处?
       我们忘记了一点
       真正的事实很简单
       从现实来看,我已经死了,会被胖女孩冷冻起来,期待有朝一日科技发展被救活之后同胖女孩造爱
       于是相应的我的大脑必须留在世界尽头
       这是宿命!
       是寓言的结局!
      至于这个过程是否可逆,我被文中的科幻逻辑搞晕了,不好判断
      
      回归到宿命论,不得不说立意有所拔高
      我依稀又感觉我有一世是村上
      对他对细节的描述以及想象力的理解,我全然没有困难
      某些阴谋论比如夜鬼活在地下世界经常抓些活人下来祭祀顺便吃掉政府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维持生活秩序一直隐瞒下来
      如此种种,深得我心
      
      
      恰好读经到这一段
      “知断相:
      
      复次于诸行中依无我理知者断者。当知略由三相差别。
      谓于诸行能遍了知萨迦耶见而未断者。彼于诸行忘念之行。多分现行少不忘念。萨迦耶见已永断者。当知其相与彼相违。是名第一差别之相。
      又于诸行虽遍了知萨迦耶见。而未断者。于诸广大可爱事中多生喜乐。于诸下劣不可爱境多生忧苦。彼二境界现在前时。无纵逸者尚自不能系守正念。况纵逸者。彼于尔时萨迦耶见缠绕其心。由彼令心不能解了。萨迦耶见已永断者。当知其相与彼相违。是名第二差别之相。
      又于诸行萨迦耶见未永断者。未能于内一切行中现前安立离有情想如于草木叶等外事。萨迦耶见已永断者。当知其相与彼相违。是名第三差别之相。
      如是已断萨迦耶见。有此三种差别之相。”
      
      断萨迦耶见之相是不可说的
      只能藉由差别之相去揣测,断了必然与不断相违
      然而与彼相违,不尽然都是断萨迦耶见
      也许是假立另一个萨迦耶见
      村上君,某一世的我,估计是犯了这个错误
  •        双涡轮剧情开展的平行世界非常引人入胜,但坏处是让我在一动一静之中更偏爱动的,以至于在看“世界尽头”部分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地认真,把许多细腻的描写都跳了过去。
       “冷酷仙境”以它情节的紧凑与连贯使我成为了“天真”的读者。不再思考前后铺排,只是顺着情节走下去,一页页的翻,一章章地读。”我“为组织效力,却又来到了博士处进行模糊计算。日子过得颇有滋味(对于生活的描写,风格实在是太村上春树了:喝啤酒威士忌,吃三明治,听爵士乐)突然矛盾显现,”组织“和”工厂“都与”我“作对,肚皮被割开,家具都被砸碎,无处可住。再到”我“与博士的孙女儿肚子闯荡实验室,逃离夜鬼,穿越蚂蟥洞,一环扣一环,颇有快感。
      
       当然平行世界是有用的。两个主线虽然走不一样的风格和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但内容早已交织。”冷酷仙境“中”我“的任务代号是”世界尽头“就是个太好的例子。说实话,”用意识构造世界“这个本应想到的结局,我直到读到第三十八章的时候才发现,甚至不能意料到最后一章”世界尽头“,”我“会选择留在小镇上(明明连剧情都搞不清楚还瞎掰什么啊喂)。用意识创造世界,并生活在其中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或许在村上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还新鲜,据说他花了很大的心血,的确这样的小说要写作出来着实得花极大功夫。),米国许许多多的精神分裂影片——比如《致命ID》——都有意识构筑世界的体现。但不同于精神分裂影片往往是想象自己的不同身份,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村上把整个小镇都当做了”我“的意识创造。甚至在平行世界的故事中,他还给出了”科学“的解释:”我“的大脑是三线程工作,由于烧毁中继站B致使第三线路与第一线路永远连在一起……最终使”我“永远嵌在第三线路中,在”世界尽头“中生活。撇开这些不现实的科学构想,就文学上讲,村上的构思着实新颖。小说原本贴近生活的”威士忌“”啤酒“”同女人睡觉“”三明治“都被淡化,从整体上脱离了所谓的现实主义。在这科幻而又不虚假的虚构中,村上描绘了一个永恒的世界尽头。
       老套点说,第三线程下的”世界尽头“像是一个世俗生活的逃匿,like世外桃源,毕竟”我“在之前就有吐露过想要赚到一定钱就过清闲安静的生活,无人打扰的愿望。然而在我读完书后,我却不愿意让”我“遁入那个安静的小镇。读”世界尽头“时沉重的无聊感也能说明我的想法。红尘虽嘈杂,甚至冰箱门,大门,电视机,西服都被砸个稀巴烂,但生活仍是生活,有好,有坏,也有有好有坏的事物。在自己属于的世界,才有姑娘陪你一块儿大吃大喝,交欢三次,才有”看上去比她本身还想她“的衣服。在一个没有心的世界,”我“再怎么尝试在图书馆通宵也无法找到姑娘的心,而心,恰恰是最致命的。这一点”我“的影子也有说明。一个停下脚步的世界尽头绝比不上用力向前的喧嚣真实。因此我想,给我一个世外桃源,我也割舍不下身边的生活。至多也就是去体验一番。或许我还没悟到那么多东西,但毕竟我还年轻,值得我体验的东西,太多了。正如博士所说,他宁愿替代”我“去进入世界尽头,因为他享受过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别无所求。在那样的安静中,可能只有这样的老头儿才能安然自得吧。
       说不上这是不是我最喜欢的村上作品,或许《东京奇谭记》更喜爱一些。
  •       村上这个不男不女不老不少的家伙。
      特别地会讨所有人的喜欢。
      我认为他的小说没有什么好分析的,通俗极了,一目了然。
      他是个诚实的人,这是他可爱的地方。
      诚实到了底。
      然而存在一种透明的生活吗。他在创立一个教派,裸教吧。
      一个国语教师的儿子,逆袭成功的典范。
      开爵士酒吧的小生意人,死忠文学青年,还跑步。
      我想说什么。
      想说这个小说很好很好看,看的小说少,觉得是看过的最好之一。
      同时为中国的现当代小说捏一把汗,当然我没怎么看莫言。
      莫言打败他也是相当公平的,对于文学来说,村上的视野是嫌小了。
      他总在写自己。而且是作为一个写字的人的所有痛苦快乐。他是关于作家的作家。
      他这么纯粹,一定有好多不明真相的外国女粉丝很想把他拉回家。
      萌的,每一页都在努力,努力的小说。
      自己也调侃,大概意思是凌晨三点在冰箱里找东西吃的人只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艺术需要古希腊奴隶制度之类的。
      合着他学半天戏剧就为了吐槽,然后一头扎进小说里。
      我想说这个小说再好看,我也找不回大学时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恍惚一整个星期,那种感觉。
      这本书里面提到那本书,这是村上的卡拉马吧。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盖茨比?
      看村上实在不多,四本而已,四本而已!所以我在乱说其实。
      初中时把盗版的错字满篇感觉很low的那本挪威的森林当成黄色笑话集。
      后来发现人生就很喜感。发现村上一览无余的诚实。小说里再出现音乐名字小说名字,也不再认为是装逼或罗列堆积。
      生活如此,再来点旅行,甚至可以称为完美。
      差不多十年后重新看《挪威的森林》,石破天惊。
      如果那本小说写的是爱情,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就在写死亡。
      表面如此,事实上相反。
      村上所写的爱情也诚实而本质得让人尴尬,如果这叫后现代。
      后来别人推荐我听披头士的挪威森林,才想起确实应该有这样一首歌,村上小说都是索引不是杜撰。
      听来却和我想象的有太大出入,一时反应不过来。
      这样慢慢走进了村上的世界。就在昨天,小说还没看完,在商城里听到爵士乐。不用耳机而是充溢空气,那感受完全不同。
      距离上一次一个姑娘在她的房间里为我放了一张爵士。当时我觉得那么奇怪。
      到现在有那么点喜欢爵士了,忽忽十载。
  •     看得最痛苦的村上的书..
  •        这是我看村上的第一本书,然后就喜欢上了村上的故事。一开始觉得很魔幻,飘飘渺渺的,后面越读越觉得是奇幻而且有趣,无论是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是现实也是非现实的生活。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结局,惊讶溢于言表,感动隐藏在心底,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
  •       我一直对这本书的标题有些不解。固然里面描述的是世界尽头这个小镇与现实世界——所谓的冷酷仙境——之中发生的故事。然而究竟为何现实世界会被称为冷酷仙境呢?想了几天,大概可以这么解释吧:现实世界十分冷酷,然而其中有着我们的心的存在,因此反而是仙境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本书叙述的方法和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采用的一样,同样是双线叙述,犹如复调音乐一般,双线分别进行,互相映衬,同时有着自己的灵魂。用视觉上的比喻来说,就是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方面是计算士在现实世界(或冷酷仙境)中被老人作为实验对象,陷入了各方争夺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我”在世界尽头中的逃离计划。一个现实,一个隐喻。以现实为隐喻的基础,而又用隐喻的世界来扩充现实的内涵。这种写法的确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那种,用了类似的写法的王小波的《万寿寺》和同样也是村上春树写的《海边的卡夫卡》都是我十分喜欢的。如果有人知道有其他类似这种写法的书,请告诉我。
      
      在冷酷仙境中的计算士,孑然一人,工作只是为了领取足够的退休金最后过上练大提琴学希腊语的休闲生活;在世界尽头中的“我”则是图书馆的读梦人,职责是将图书馆中的古梦读出来。总觉得这稍微有点讽刺的意味:我向往的休闲生活明明最后到来了,却不是以自己希望的方式。虽然在意识上已经接近于长生不死,但没有心的存在的休闲生活绝不是“我”想要的。在最后的关头才发现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的“我”,也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然而村上的主体依然如同以往一样孤独封闭迷茫。大概正是这一点吸引了不少人。在冷酷世界中的“我”可以与图书馆女孩交往,却无法勃起;世界尽头中的“我”可以交欢却发现图书馆女孩并没有心。我想,大概正是因为在世界尽头发现图书馆女孩没有心,所以才会在冷酷仙境中无法勃起。“读取你的心”这一情节的设置,大概就是为了那些一直在寻求着相互理解却没法达到目的的孤独的人们吧。最后当他发现了这所有的情况都是自己造成的时候,他将自己放逐进了森林,遥望着图书馆女孩。即使已经读取了她的心,却已经太迟了,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放逐。
      
      那么什么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呢?也许和老人所发现的他的特质有关。一直将自己的心封闭着,以这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作为计算士这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天赋,但是作为正常人,也许这就太令人难过了。连“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图书馆女孩的丈夫被人用铁棒敲死经历,似乎更适合“我”这个一直自己的莫名其妙的人。这样说来,整本小说也不妨是看作一本逐渐重新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心的过程。而最后的《少年丹尼》,大概也可以看做是某种回归,或和解吧。
      
      虽然最后“我”被困在了世界尽头的森林里面(从此两个“我”又合一了),但是依然不乏希望:老人的胖孙女将我冰冻起来,终有一天我会重新苏醒。而在森林里的“我”,在理解了她的心以后,相信总有一天能再找到她吧。
  •     看徐老板在读我就读了,世界尽头会是什么样子?
  •     千本电子书共享交流群26407929
  •     感情有很多侧面都不明确。对自己的怜悯,对他人的愠怒;对他人的怜悯,对自己的愠怒。凡此种种,都是疲劳。
  •     如果世界没有藏身之处,那就躲回自我的意识中。
  •     刚开始以为是科幻,中间以为是哲学,最后才发现这是玄学。村上的小说主人公越到后面越发的相似了,创作力枯竭?这样很没意思很无聊的。
  •     我步入中年以后才开始看村上春树似乎有点。。。大概又要跟中年危机扯上关系。。。不过这本真是不错呢。虽然我最喜欢的一小部分是引用自《卡拉马佐夫兄弟》——从总体上,为不幸的人生祝福。
  •       我是谁?我又在哪里?看了几本村上春树的书,里边都在呼喊着这样的问题,这么经典的哲学问题,注定就没有答案,但是依然会有很多人去问,会去思考,但是问的多了,思考的多了,也还是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麻木了,然后就放弃了,继续过着混沌的生活,似乎在等待着某一天突然出现什么东西点亮自己的生活,从此过上不一样的人生,但是现实却是一天又一天一如既往的生活,平淡似水,绵绵不断。
      这本书像科幻,又像是现实,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这些类似的事情,我们谁也不会发现,谁也不会知道。就像是平静的水面上忽然扔进一块石头,溅起千层浪,然后就陷入了不平凡的经历当中,似乎很多人都在意淫类似的场景,但是真正发生的时候,却又害怕,莫名的想要逃离。
      空虚、寂寞、一个人、找不到目标、和陌生女孩发生肉体关系、和认识的女孩发生精神上的故事,另外再加上一点点荒诞和思考就成为村上春树标志,确实这些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感情、关于性。
      自己创造的理想世界未必是真正好的一个世界,没有压迫、平等、互助、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利益,只有每天日常的让自己觉得不是负担的工作来做,没有为什么,也什么都不用思考,只要这么去做就好,但是活在这么一个世界当中又有什么意思呢,也许就像最后那个意识中的自我放弃回到现实的世界当中,而让影子回到回到现实,可能正是向往理想却又无法放弃现实的矛盾心理在作祟,给自己保留一个能够回到外面世界的可能性,但是又选择留在自己创造的那个理想的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样的,把世界理想化的同时也放弃了真正的世界,像盲人摸象一般,能够感受到的只有自己所接触到的这一块,可这对于每个人来讲确实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就像书中的世界尽头一般,是由一个巨大的墙阻隔着与外面的联系,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在这个围墙之内,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期待,但是保留在理想世界中生存,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吧。
  •       我前几天看完,还现在还不知道写些什么感想好!!!
      暂时先空着!!!!!!!!!!!!!!!!!!!!!!!!!!!!!!!!!!!!!!!!!!!!!!!!!!!!!!!!!!!!!!!!!!!!!!!!!!!!!!!!!!!!!!!!!!!!!!!!!!!!!!!!!!!!!!!!!!!!!!!!!!!!!!!!!!!!!!!!!!!!!!!!!!!!!!!!!!!!!!!!!!!!!!!!!!!!!!!!!!!!!!!!!!!!!!!!!!!!!!!!!!!!!!!!!!!!!!!!!!!!!!!!!!!!!!!!!!!!!!!!!!!!!!!!!!!!!!!!!!!!!!!!!!!!!!!!!!!!!!!!!!!!!!!!!!!!!!!!!!!!!!!!!!!!!!!!!!!!!!!!!!!!!!!!!
  •     村上4颗星,关于独角的故事。
  •     我,甘愿留在世界尽头,日复一日
  •     希望生活在冷酷仙境中的我们最终都能够去往理想中的世界尽头。
  •     没想到意境这么深
  •     哈哈哈,当初一段时间班里掀起村上春树热潮,读的比较多的还是他的长篇小说。好看
  •       完全是在画图等图的间隙读完的 村上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内在的震撼而外在的平静 人如何面对自己 如何与孤独相处 恐怕是村上一直探讨的主题 全书犹如忧郁的蓝调音乐 但是就在影子进入冷酷仙境的那一刻 你能感受到的是生命摇滚的激扬 自由,就像鸟一样
  •       一口气写了两千多字 因为文笔不好又不会总结 所以大概很多废话
      只是真的想到了些要说的话 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想来想去决定就叫这个名字。
      不知道是不是脑海里A线路,也就是变化着的意识,的变化,读《世界•仙境》这本书感觉跟读村上春树其他任何一本书的感觉都不一样。上一次有这种感觉 其实是在第一次读他的书,《挪威的森林》,时。这样说有点怪,但实际上是后来察觉到那本书和其他任何一本散发出的感觉都不一样,而且,大概——用渡边的话 来说——因为我同情自己,所以我深深地不喜欢那本书。
      而这本书则是完全不同的“不一样”的感觉。自以为,我作为一个主观体,出于我的经验,我的——“既定的意识”——,对村上春树的作品的理解是达到了 一个小小顶峰了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完村上的一本书后,没有迷茫着陷入沉思,再在其后的生活里一点点犹如解读古文字那样解开他的语言,而是瞬间被卷入思绪的 漩涡的。
      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下一句话该说些什么。读完到现在半个小时过去了,思维的摩擦产生的燥热正在慢慢冷却,而漩涡依旧在。我的脑子像是被蚂蝗和夜鬼占领的黑暗,被搅开了花。
      耳机里跟风地响着Bob Dylan,我重新开始思考关于“我”的一切,作为计算士也好,读梦人也罢。
      冷酷仙境里,“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接受者。三十五岁前,对人生没有任何看法,不屑于上升,不屑于竞争,甚至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被人利用被人控制。唯一的想法就是做计算士攒够钱,然后悠闲地活着,学一门外语,最好是希腊语。可是35岁那一年人生被翻天覆地地改变了。然而他仍然接受着——被“组织”告知不要去思考意识这玩意就听话地停留在“决定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这样的表层上;被符号士用小刀在肚皮上划出了深6cm的伤口也认为这是没办法的事;即使最后被告知即将进入自己“意识核”所创造的世界而将不再对眼前的现实拥有感知和意识,也除了发怒“为什么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后,原谅做实验的“博士”,接受这样的事情。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当他在废弃的码头上晒太阳听Bob Dylan时,才感知到内心的起伏,才意识到“即使只紧紧依着剩余的7%也想好好认识这个世界” ,“第一次意识到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
      而在世界尽头,与自己影子分开的“我”又不是个纯粹的接受者:若是全盘接受,必将无视影子对其“画出镇子全景”的请求,也不会在冬天的第一天闯入“危险”的森林、观察“无人靠近”的围墙,更不会如此渴望一件乐器和为已经抛弃影子的女孩找回这镇子上人人都不该有的“心”。在那样的镇子里,“我”享受这样的平静,享受大家的不争不抢不上进,享受这自己的影子认为“不自然”的“完全性”和“统一性”。最后放影子逃离这世界,自己却甘愿被放逐入森林也不愿意再离开。
      两个交叉的故事连在一起成一条时间线,也是每个在这冷酷世界里追求“诗意地栖息”的地地道道的人的经历线:最初,带着影子却不大关注心的“我”默默生活在“冷酷仙境”里,不被人注意,不被人爱,唯一的目标就是攒够钱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由于博士无意的诱导,带着影子,完全失去对现实,即“冷酷仙境”,的感知,进入“世界尽头”的小镇(便是他纯粹的心);在纯粹的心里,影子与“我”被割裂开,影子一心想逃出这“过于完美”而不自然的小镇,“我”明知在这地方很快就会失去心,变得像镇子上的人一样没有感情,却又被这里的平静,和图书馆里那个女孩所吸引,也慢慢接受这个地方,知道发现这地方其实由自己的心建成;最后“影子”坚持要逃离这个地方,“我”只好与他分别,此后影子在冷酷仙境里以“我”的身份继续活下去,而“我”坚持守在自己的心之城里,这样才能不背叛自身,也不会被自己的心灵放逐。
      我一直在想,这个结局真的是最正确的结局。虽然与和自己最忠诚的了解者,影子,分开并不完满。如果“我”真的决定离开,那么不会真的失去心么?世界尽头即是他的心啊。离开即是抛弃。而如果“我”不再帮助影子,没能让影子回去,那存在于“我”心里的“我”的心,则会永远的迷失——影子一旦死去,镇子里的人就不再有心。影子的离开也许是一种不完整,但是影子其实并不是自身的一部分,而是外界给人创造出的投射。影子在纯粹的心里,就像阑尾一样是退化而无用的器官,当然会死去;而影子在现实里确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子的死去意味着这个人再也无法回到现实。影子属于冷酷仙境。如果再往后想象,作为「冷酷仙境」的下一节,大概会是“博士”找到了可以复活“我”的方法,由孙女给“我”解冻,然后影子回来,经营“我”的身体,经历(重)生老病死;而「世界尽头」这边,则是“我”通过思维瞬间的永恒性永远生活在世界尽头,帮女孩找回了心,和她生活在一起,直到影子和身体在冷酷仙境一起死去时被放逐至森林也好,无论如何都守护着自身。
      前几天读这本书读到一半时,正是我心情最为焦躁的时期。一半是因为进入十二月,康奈尔通知的日期临近,不免有些熊熊烈火在燃烧;另一半则是因为创造不出东西而陷入冰冷的绝望中,如此冰火交融,都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于是我开始向往、开始需求世界尽头那样的生活。而看到结局时,才发现当时对世界尽头的理解只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当然我也很想,很想能只留影子在这世界。
      可我毕竟不是那样脑子可以分层的计算士,我的脑子是被心和影子同时占据的混沌,我身边也没有那样什么都懂的、在黑暗中独自做研究的博士。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有机会,我的心——是世界尽头也好,是别的什么地方,诸如地球图书馆、有求必应屋之类的地方也罢,也绝对会留住我。
      总之,这本书描写的主人公,是村上春树作品中最让我向往的一位。没有什么能比可以马虎应付现实,又能保护自己的本心,更让我羡慕的事情了。
      当然,这本书也带来了我对黑暗的进一步恐惧。“夜鬼”、蚂蝗、下水道,城市和现实的黑暗面,乱成一团。虽然时间是凌晨2时7分,我也还舒适地敲着字,但也时不时会张望一下,生怕有黑夜中游荡着的夜鬼抓了我去。说到这里——这本书对黑暗的描写都很合我意。“我”自然也不喜欢那样的黑暗——“我想,要是有真正的光就好了。哪怕再微弱也好。只要有真正的光,爬这等石壁根本不在话下,也可确认水到了什么地方。总之可以免受不知脚腕何时被抓这场噩梦 的可怕折磨。我对黑暗这东西算是深恶痛绝。追得我透不过气的并非水,而是横亘在水面与我脚腕之间的黑暗。是黑暗把凉沁沁不知底细的恐怖灌入我的体内”。只要有光就好了!
      刚才写到一大半的时候手抖关掉了网页,所有酣畅淋漓的表达也好,如洪水般涌来的心情也好,叙述第二遍,虽说还是畅快,但内心总有些不认可的地方。这也正是因为我的意识永远在变化吧。然而“意识核”又不会变,我心里的那座城镇一定还默默地守在那里没有变化。河依旧是河,雪依旧是雪,鸟依旧可以飞过高高的围墙,依旧有水潭等着不安分的影子来逃离。
      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只是能记起的东西一股脑的写出来。想想自己还是写不出文书就有些黯然了。这些心情没有办法写在文书里——因为它们是来自世界尽头的问候。那么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美美地睡一觉,明早起床,我的影子会帮我处理那些冷酷现实中的琐事的吧。
      
      (同时发表在我的lofter轻博客里:
      http://blossomingharu.lofter.com)
  •     因为怀孕和生娃,也因为这本书真的很难读进去,前后竟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我想,如果不是本书如此有名,我是不会耐心的读完的~
  •        本来是看《<读书>十年》看的倦了,准备换一个风格,看一些细腻的让人觉得舒服轻松的书,于是就想起了村上春树,翻到了这本存放许久的《村上春树作品集》。
       本来以为是一如既往的爱情小说,想要那种淡淡的舒服的惬意的但却又夹杂着悲伤的赶脚,但是没想到这回是一篇科幻色彩的小说。
       就像村上自己说的,不免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最终男主角选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是,最简单的结局往往就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结局。有多少人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逃离出来呢。就是这个结局,才是村上风,才不使这篇小说纯粹的变成一篇科幻小说。
       当然,村上春树的文字,一如既往的细腻舒畅,总让你感觉其实平常的生活也是这样美。
  •     没办法啊,不文艺点就跟不上你们的时代了!
  •       看完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不是太喜欢。对他在细节上的事无巨细精细描摹非常不解。因为那甚至算不上精细描摹,而只能称作为“陈列”。我不知道这些细节上的描写对于情绪的渲染主旨的明晰上有何帮助。作为一个读者,我为什么要去关心主角视线中所有物件和它们乱七八糟的品牌?不是说不能去描摹,而是这些细节应该对故事的发展有所推动,或者通过这些细节,将读者困入一种情绪陷阱中。但是,除了最后几个篇章的细节有所寓意外,其他的似乎都出现的莫名其妙。即使是作为一名“计算士”的职业习惯,也并不需要在所有的篇章里都凸显这种特质。这本是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处理掉的缺陷。
      
      而且,行文中所透露出自恋气息太过浓重。胖女郎,世界尽头中的图书馆女孩,冷酷现实中的图书馆女孩——除了胖女郎因为情节需要表现出“干练”、“直爽”的个体特质之外,你几乎无法分辨这三位女孩在个性上有何不同,通篇只是一个“我”在忧郁着。你也几乎无法看到“我”与这几位女孩之间在情感上的互动,所有的故事似乎都是“我”自己头脑中所臆测出的,当“我”需要的时候,她们就会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做该做的事。那么,留在世界尽头,抑或返回冷酷现实,两者都很难在读者心中激起本应激起的共鸣。至少对于我来说,二者都无太大吸引之处。需要在平静的湖面下,有暗流涌动,你会感受到情感上一种强大无匹的牵引力,让你做出心中的抉择,一往无前的,义无反顾着。
      
      总体来说,构思很赞。割去影子,消解心的存在,在自己意识所构建出的世界尽头中渡过一个没有痛苦亦没有强烈的快乐的无尽人生,还是保留心的存在,返回冷酷现实中,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的痛苦煎熬,也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的清凉喜乐?总之,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从中引申出很多很多。但是作为一篇小说,只能说故事一般,细节无味,我没有被其中某个点所击中,也就无法从那个点上去做个人的引申。就如一部电影,用了一个非常赞的创意构建了故事的内核,但是因为剧本或者导演的缘故,故事本身却毫无吸引力。你看完之后,意兴阑珊,又不甘心,于是再去翻看别人的影评,等看完之后,觉得似乎又明白了很多言外之意。
      
      可是,那仍然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啊。
      
      ————————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最后几个个篇章的类散文段落还是非常赞的,摘抄如下:
      
      “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更年轻些的时候,我也曾试图将这种悲哀诉诸语言。然而无论怎样搜刮词句,都无法传达给别人,甚至无法传达给自己本身,于是只好放弃这样的努力。这么着,我封闭了自己的语言,封闭了自己的心。深重的悲哀甚至不可能采用眼泪这一形式来表现。
      
      关怀和心不是一回事。关怀属于独立的功能,说得再准确点,属于表层功能。那仅仅是习惯,与心不同,心则是更深更强的东西,且更加矛盾。 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
      
      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终极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散文集。可惜的是。
  •       先不说其他,光是欣赏书中文字的魅力都是一种享受。村上的文笔在书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描写那叫一个生动,从未见过如此有想象力,沁人心脾的描写,想必这样的功底也是建立在长久以来对生活的微妙细心的体验上的吧。
      
      林少华说村上在这本长篇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其实我觉得书中表达的“体制”不一定就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书中所说的体制(组织,工厂,限制人的高墙)不应该具有哪种社会属性,它代表着一切势力和力量强大到个体难以抵挡的组织,无论是寡头,极权,多党,还是利益团体,都可以成为矛头的指向。
      
      冷酷仙境里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充满现实的残酷,各种利益关系相互制衡;世界尽头则是相当的超现实主义,那里的人没有“心”,没有感情,但是又各自相安无事的生活的很好,人们被高墙局限,这个世界看似完美,“幸福”,但又疑点重重。
      
      与村上其他长篇一样,书中充满着隐喻,任何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比如个体对体制抗争,外部与自我的影响关系,面对现实的勇敢和爱人之心......这些都建立在村上深厚的写作功底,大量广泛的阅读体验,生动形象的想象力。
      
      当然对于这个中文版而言,也许还有林少华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些没得选择的读者而言,在未读过原版的前提下还是不提也罢。
  •     希望自己都能在世界尽头和残酷仙境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独属于我的生活方式 不需要多轰烈 也不至于太过寡淡
  •       评论书籍简介。
      
      “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现状逃避无门的真实心态。”
      
      
      看到这个评价真特么SB,什么就资本主义,什么就逃避无门。什么东西都扯到政治上,孤独的灵魂在任何年代任何政体都存在,如果可以,我宁愿生存在这种“围墙”之内,没有“心”,虽不快乐,但是更纯粹吧。就作为纯粹的能量体存在,难道不好么?
  •     三星半,还行吧,但村上实在太话唠了
  •     祝你幸福。'影子说,'我喜欢你来着,即使除去是你影子这点。' '谢谢。'我说。 在水潭完全吞没影子之后,我仍然久久地凝视水面。水面未留一丝涟漪。水蓝得犹如独角兽的眼睛,且寂无声息。失去影子,使我觉得自己恍惚置身于世界的边缘。我再也无处可去,亦无处可归。此处是世界尽头,而世界尽头不通往任何地方。世界在这里终止,悄然止住脚步。 我转身离开水潭,冒雪向西山冈行进。西山冈的另一边应有镇子,有河流,有她和手风琴在图书馆等我归去。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惟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村上想象力一直很丰富,虽不知影子象征什么,亦不想特意探寻,末尾写到与影子分别, 相互道别,愿彼此幸福,影子离开后,自己亦是置身于世界边缘,写
  •     即使人们无法相互到达,也应拼尽全力走向彼此。
  •     同意“仅此而已”^ ^
  •     西山岗的另一边应该有镇子,有河流,有她和手风琴在图书馆等我归去。我喜欢作者对于女性的描写,关于爱恋、语言、孤独。但这篇小说作者的重点是想表达他不愿屈服于安逸生活与享受生活每一分钟的缘故,加上科幻不对我的胃口。但不可否认,村上春树的文字还是一样精炼。
  •     眼淚無法表達的悲哀
  •       做为一个阅读量匮乏到一整年也啃不下十本书的伪文青,我想说起初我完全是冲着书名而来的。但凡名字超过了8个字的作品,不管以什么形式呈现,好像对我都有一种微妙的吸引力,比如说《我们仍所未知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以及KTV里所有超过8个字的歌曲名......
      
      然后发现此书它不偏不倚恰好是许多小清新们的装逼利器----村上大叔的作品。对于这位大师,我实在是只可远观无法亵玩了很久,因为前前后后也算读了其三部作品(自以为在我以2打头的阅读量下算是很棒的百分比了好么)。之前的两部 《挪威》和《国境以南》都神奇地在脑子里打了声闷响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到现在看到书名却连主人公叫什么都想不起来,有点类似当初看完电影《饭祷爱》之流的感觉......(就这种文化底蕴居然还敢来写书评→ _→)
      
      但是!有的时候阳春白雪放脚底下踩踩也能对得上下里巴人,烂泥巴丢火里烧烧偶尔也能糊得上墙,此书还真是对上了我这种粗人的胃口,以至于刚买一周的手机被偷了之后一瞬间里,脑袋闪过的第二个念头居然是----“没办法在地铁上用手机看冷酷仙境了怎么办好可惜满世界都是恶意小偷你欺人太甚了”的忧伤(第一个念头当然是“草泥马又把手机弄丢了你这个大蠢逼”T……T)
      
      言归正经,此书最令我欲罢不能的地方自然是曲径通幽到最后才抖出包袱的平行写法,看似毫不相关的情节到最后殊途同归汇合一处,在弄清真相之前真是吊足了胃口。当时头脑中联想到的是那个叫什么来着的南斯拉夫女艺术家与情人分别从长城的两端出发,最后从中间相遇汇合擦身然后分手的故事,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微妙地给了我相似的震撼。
      还有一处令我相当想往的自然是:即使胖,也要胖的像粉色女郎那样让人舒坦~
      
      至于更深层次的上升到隐喻甚至哲学意义上的解读,还是留给各路大神来做好了。因为在中途的阅读中由于智商的原因出现了杯具的理解断层......断层是从博士的“抖包袱”开始的,作为一个逻辑不好且接连丢了两部手机的蠢逼,看不懂作者从角色的嘴里所做的设定,接着就不甚明白主人公是经过怎样的心里挣扎突然在最后一刻背弃了影子而选择留在意识中的世界尽头的?以及尽头中图书馆的女孩与现实图书馆中的女孩是否关联?是同一人抑或?女孩的母亲又是?作者最后留在意识之中的结局在我看来岂非一种遁世唯心逃避现实的倾向?但说到底,除去这些充斥脑海的问号,它仍不失为好书一本,我心中的。
      
      剩下的就是这个大叔呢喃似的叨逼叨,它们都是非常有趣的----叨逼叨。由于之前急于探求剧情原委,无关紧要的细节很多都被我无耻地一眼带过了,读的时候还纠结着为什么大师要唠叨这么些无关紧要的玩意儿,随处穿插着我这种文盲没听过的歌没看过的电影。想来大师即便是叨逼叨,那也是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深意的高端叨。
      
      不过其中的描写比喻的确是绝妙独特,即使以后不指望氤氲旖旎赛过郭四娘,至少也是黑人不用脏毒舌不留痕这条不归路上一段不错的修行。
  •     老学长不错啊,挺文艺嘛~
  •       一边是计算士、符号士、组织和夜鬼们的厮杀,另一边是所有人所有事情按照既定轨迹慢慢生活,生和死的等量。
      一边是有血有肉有心有感情,一边没有影子没有爱情没有心。
      村上君要说的,也许是,世界尽头的时候,世间纷扰也许就都与你无关了。而你远没有自己所想的让人在乎。
      也许,去到一个自身世界也未尝不可,虽然会失去影子和心,失去爱人的能力。
      他最后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他会跟着影子离开,离开这个超现实的世界。但最后他留下了。因为陪他的姑娘,因为古梦,或许是因为这里是他自身。
      奇怪的设定,既然是自我意识的世界,他却并不是这里的王。他一样要受到约束和限制,一样要遵守这里的一切定律。
      书中的人物都没有名字。代号,足矣。
      假设我们被告知人生还剩下24小时,你会做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会做一些至今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来填补最后的虚空。他却想要去理一次发,喝啤酒,和图书馆的姑娘再一次的约会。
      也许并没有冷酷仙境,在世界尽头的时候,也许最平淡反而是真。反而是最让人怀念的。
      就算与你隔绝,不得再见,我也要在同一个世界守着你的心。
  •     刚开始读竟有盗墓笔记的感觉,在被窝里看着下水道的行径犯怵,却爱不释手。全篇充满象征和比喻,奇特又巧妙,后来放下书籍时脑子里竟也天马行空,我才发现爱死了这带点科幻的小说。夜鬼,独角兽,意识核。我们都是读着古梦活着的读梦人,在冷酷仙境循着文明的规矩行事。
  •        喜欢村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那漫无边际的想象力。
       除了体现在内容上,还有那些传奇般的比喻句。说传奇,是因为实在想不出更贴切的词语,用来描述这些奇奇怪怪却又恰到好处的形容。
       之前也算读了他很多书,因为对作者的喜爱,爱屋及乌,也便随手记下了提及的音乐、书目和电影,然后一首首、一本本又一部部的找来听看。倒也未曾想着要把这些句子,一一标记。
       反正暑假闲来,翻书之余,不妨做个摘抄,也好日后玩赏。
      
       其余书目,往后时日,慢慢补上好了。
      
      
      P1.其次是清洁,清洁的如同一口新出厂的棺木。
      
      P3.我打口哨吹了吹《少年丹尼》,出来的声音像一只患肺炎的狗的喘息。
      
      P7.身体胖墩墩的全是肉,仿佛夜里落了一层无声的厚雪。
      
      P34.北广场的空气滞重得出奇,仿佛镇上所有的沉默从四方汇聚于此。
      
      P66.我分外钟爱这一片刻,如同钟爱美丽的黄昏时分的清新空气。
      
      P71.不过她胖得极富魅力。把耳朵贴在她胯骨上,竟觉得像在天晴气清的午后睡在春日原野一般。
      
      P100.此外,独角兽的另一弱点,就是一受伤就是致命的。总之,就跟不带备用轮胎而横穿撒哈拉沙漠一个样。
      
      P168.或许由于静卧不动,肚皮的刀伤多少不那么痛了,犹如远方击鼓般的迟钝而隐约的痛感虽不时从伤口驰往侧腹,而一旦过去,往下便太平无事,足可使人忘却伤口。
      
      P183.“最后一切都变得稀里糊涂,和转动各色圆球是同一回事:转速越快,越是辨不出彼此,终归一片混沌。”
      
      P189.一个断片同另一断片之间不存在任何共通之处,恰如快速转动收音机的调频钮,从一个台调往另一个台。
      
      P192.胖女人配粉红色衣服,往往如硕大的草莓糕给人以臃肿暧昧之感,而她却相得益彰。
      
      P196.伤口每隔一定时间就闷痛一阵子,如有一辆满载干草的货车缓缓碾过自己的肚皮。
      
      P212.“总戴那么大的耳环,不觉得重?”我从后面开口问道。
      “在于习惯。”她回答,“和阳物一样,你觉得阳物重过?”
      
      P238.我就这样一年老似一年,像贴在海底岩石的海参一样孤单单地一年年衰老下去。
      
      P244.“所谓心便是这样的东西,绝对不会一视同仁,就像河流,流势会随着地形的不同而不同。”
      
      P260.脚下黑暗中响声骤起,仿佛有人将一枚巨大的烤牛肉狠狠摔在平壁上,声音扁乎而似带潮气,井且蕴含着不由分说的强烈意志。随后便是一瞬间的沉默,如同正欲下落的鼓棰突然止住而有意留下的一拍间歇。
      
      P265.我双手抓住岩角,仰望她随着胡乱摇晃的电筒光束往上爬去,那光景恰似酩酊大醉的灵魂踉踉跄跄地返回天空。
      
      P334.所有种类的记忆都奇异地变得扁平扁平的,犹如被超级压力机压成一张铁板的汽车。
      
      P358.胳膊大腿脖颈腰部都膨胀得赏心悦目,如鲸鱼一般珠滑玉润。
      
      P377.如此思来想去,终于得出结论:恐怕还是假定自己将在24小时多一点之后死去较为合乎逻辑。而若以为迁往不死之国,事情难免像《唐璜遗训》那样虎头蛇尾。
      
      P401.在这一事件上,我的主体性从一开始便没被人放在眼里,就像孤零零一个人加入海驴水球队。
      
      P432.星期一早上的公园犹如飞机全部起飞后的航空母舰甲板一般空旷而静谧。
  •     读过的,都忘了,就记得气质
  •     长白山路上看的,没看完,对村上的想象力跪了
  •     村上春树看不进去的一本,sad
  •     语言美丽故事散漫,没看介绍差一点就扔在一边了。。。坚持看了几天,每一次的故事不连贯的跳跃都让我在阅读上有一种逻辑上的挫败感,不喜,弃
  •     村上最有逼格的小说标题。梦里的独角兽
  •       动手写这篇书评之前,我对着电脑屏幕思考了很久,这也许是我写得最艰难的一篇书评了,因为无从下手。这本小说说它是科幻小说吧,却又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说它是现实小说吧,却在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里很难找到现实中对应的场景,村上硬生生地造出两个世界来。有书评说冷酷仙境就是日本的东京,但是我认为那至少是几十年以后的东京,无声平稳的电梯,消音技术的发展都将成为可能。
       在这本书中,村上的描写功力尽显。要让读者接受一个完全来自于作者想象的世界并非易事,村上的描写让我觉得世界尽头真的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而且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跟着在脑中画出世界尽头的地图,有了地图,更能作证那是个真实存在的地方。
       世界尽头是色彩丰富的世界,有白雪皑皑,有金黄独角兽,有绿树青山,还有黑暗图书馆中温暖的灯光,而冷酷仙境只有一种冷冰冰的色调。即使冷酷仙境是真实的有生命延续的世界,但是还是抵不住世界尽头的向往,即使那里没有心没有感情,这样便少了冲突和纠纷,人在那里将得到一份别样的宁静。在世界尽头永生也并非一件绝望的事情。
       说实话,只看了一遍这本书的我想写书评却只写出了这么简简单单的几行字,这本书是值得再次阅读的书,也许再读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村上的长篇小说,第一本是《挪威的森林》。对比这两部小说,更偏爱这第二本。一年之前读的《挪威》,里面的故事情节能让我一下子记住而且又深刻的并不多,但从这部却可窥见村上想像力之丰富,文笔更是上了一层。就像书中“世界尽头”其中一章说的那样,“只是知道音符,拉不出完整的曲子,那只是音的简单堆砌”(原句记不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村上不只懂美妙的音符,还用这音符谱出了一首完整、动听、感人的曲子。这大概就是村上的厉害之处。
      
       世界尽头是心,冷酷仙境是身。“世界尽头”这一世界本就由“我”创造的,可最后,“我”却舍弃了影子,没有了心,留在了“世界尽头”里被高墙围裹的小镇内。既然世界尽头是心,可“我”最终没有了影子即没有了心,那这世界尽头又将以何作为媒介存在?难道“我”创造了世界尽头的前提不是得有心么?然而,末尾没有心的“我”又怎能保证世界尽头的存在呢?除非是“我”的心本身就是这个镇子,就是这世界尽头,而这心不仅仅是属于“我”,而是与镇子共享的世界。
      
       冷酷仙境里,“我”讨厌这个现实的世界,想早早挣够退休养老的钱,好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读读书,听听喜爱的音乐,于此舒服地度过下半生。然而,当知道“我”将于二十多小时之后就会沉睡,进入安逸、舒适,没有死亡的世界尽头时,“我”却留恋起这冷酷仙境来。
      
       怎么说,这部作品处处都充满了矛盾,以至只读一遍始终不解其中真意啊!以引作为记号,待读第二遍时期待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读是读完了,确实有点难懂。相对于村上的小说,还是更喜欢他的散文和自传累描写。读完村上的这一本小说,先休息休息吧。
  •     同感。 不同的时光,我借着村上的笔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不断的寻找共鸣,仅此而已。
  •     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 这种叙事风格很特别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最后却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
  •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这尼玛比1q84看的还蛋疼
  •     村上春树的巅峰之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