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

出版社:季水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03出版)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00475996
作者:季水河
页数:30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经典著作译注期(1949-1979)1949年至1979年,中国历史发展波澜起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艰难曲折。今天,站在新世纪的桥头去回顾,从1949年至1979年这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实质上是翻译介绍、评论注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30年。30年中,经验与教训并存,成功与失败相伴。然而,对于今天而言,无论是经验和成功,还是教训与失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都会给我们以某种启示。  第一节 继往开来:50年代至60年代的马列原著译注与研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既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社会的来临。从此,中国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思想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地位,在经济上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运动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文化上开始了全面的变革活动并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这一新形势的激励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在迅速地变化着、发展着。

前言

季水河教授的新著《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即将出版,嘱我为之写一个序言。说实话,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接受这个任务的,因为写当代史离得太近,对于许多问题的把握难以确切,何况还有一些敏感问题。我本人手边也有类似的任务,完成起来觉得难度真的很大。但水河教授的这本书却完成得很好。这本书作为国家社科项目被评为优秀,得到评委们的充分肯定。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水河教授在项目进行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而且,这几年不少学者的学术兴趣都转到文化研究等方面,对于文艺学本体进行研究的学者倒反而较前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本书的出版更加显现其可贵。而且,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明年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包括文艺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界出版和发表一批回顾50年来,特别是30年来所取得成就的书籍和文章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想水河教授的这本书对于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给我国包括文艺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成绩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成果。对于本书的重大意义我想应该是不需要更多说明的,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上还存在某些不同的声音,因此我想再多说几句也许还有其必要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社会与历史的职责。但我想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不可代替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革命的武器,而且更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的体系,是指导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南。

后记

本书是我2000年获准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50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的最终成果。获得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近几年的立项数与申报数相比,立项率不到10%。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决心把这个项目做好。2001年春节期间,我和夫人杨力女士到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北京图书馆招待所住了一个月左右。一个月时间里,除正月初一、初二外几乎天天都在图书馆度过,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00年的《全国报刊目录索引》仔细地查阅了一遍(当时只有20世纪90年代的论文目录可通过网络查阅),最后复印了两箱有关资料。《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50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在我自己看来,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和富于挑战性的题目。首先,它姓“史”,是对新中国5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历史的研究,写史,必须掌握大量第一手历史资料;其次,它姓“论”,是对新中国50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历史的反思,必须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筛选与审视,批判与考辨,提升与转化,使之具有理论形态;再次,它姓“未”,是对未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展望,预测、展望又必须是历史与现实基础上的合理延伸,而非毫无根据的妄测。我自己在做这个项目时,确立了一个基点:在历史、现实、未来的交汇点上展开。这样,就有了本著的三篇:历史论、范畴论、走向论。同时,在具体论述中也时时提醒自己,思考历史要具有现代意识,评论现实要具有历史眼光,预测未来要具有前瞻思维。至于是否实现了这个目标,达到了这个要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也许部分地实现了,部分地达到了;或许根本没有实现,没有达到。留待读者去评说吧。

内容概要

季水河,男,生于1954年4月,四川省邻水县人,中共党员。现任湘潭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出版((美学理论纲要》、《新闻美学》、《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阅读与阐释》等个人学术著作9部,主编、合著((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文学原理》等著作、教材20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等全国数十家刊物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共有著述200多万字。其成果被其他学者引用、列入参考文献和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400多次(篇、段),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首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等荣誉称号或奖励。先后担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特邀评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马列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书籍目录

序绪论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反思第一节 历史的选择:中国现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接受一 三途并行向一途独进二 三足鼎立到一家称雄三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中的失误第二节 当代的发展:新中国55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现状一 经典著作译注期二 理论体系探讨期三 当代形态建构期第三节 价值的追寻: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意义与问题一 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与研究的意义二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上篇 历史论第一章 经典著作译注期(1949—1979)第一节 继往开来:50年代至60年代的马列原著译注与研究一 翻译评注:理论武器的储备二 学习研究:思想转变的历程第二节 离经叛道:“文化大革命”十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之异化一 从批判武器到斗争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二 从对比方法到突出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对比方法与“三突出”、“三陪衬”创作原则三 从无产者到高大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对象论与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第三节 基本估价: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存一 积极作用: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及与转型二 消极影响: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排他性和研究的保守性第二章 理论体系探讨期(1980一1988)第一节 横向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构成一 断简残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二 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节 纵向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一 通史体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逻辑延伸二 专题结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重点展示三 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史论确证第三节 当下之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研究的意义与提问一 检讨审视:不可低估的意义二 体系再思:意犹未尽的话题第三章 当代形态建构期(1989_2003)第一节 宏观视野:构筑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一 以“生产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二 以“入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三 以“掌握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第二节 聚焦难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一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和当代际遇二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环节三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历史转变与当代趋向第三节 发展完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时代课题一 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问题二 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难题中篇 范畴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研究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学思想研究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艺术生产论研究下篇 走向论第七章 走向多元对话思维第八章 走向多重资源整合第九章 走向多种方法综合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全书从绪论、历史论、范畴论与走向论等多个侧面,在逻辑与历史的结合、历时与共时统一的维度上总结回顾50年来的我国文艺学发展历史。作者站在历史、现实、未来的交汇点上,思考历史具有现代意识,评论现实具有历史眼光,预测未来具有前瞻思维。该著被同行专家评价为新世纪文学理论本体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作者简介

《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分为三编:《上编 历史论》,全面分析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经典著作译注期”、“理论体系探讨期”、“当代形态建构期”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代表性成果;《中编 范畴论》,着力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人学思想”、“艺术生产论”等核心范畴的形成发展、研究历史、当代影响;《下编 走向论》,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走向多重资源整合”、“走向多种方法综合”的三个主要走向。作者站在历史、现实、未来的交汇点上,思考历史具有现代意识,评论现实具有历史眼光,预测未来具有前瞻思维。该著被同行专家评价为新世纪文学理论本体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图书封面


 回顾与前瞻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