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上册)》书评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12-01
ISBN:SH10067-261
作者:(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页数:636页

副标题: 文艺性调查初探

本书创作於1962年至1973年间,於1973年在西方出版。在苏联公开出版本书的1989年之前,本书一直作为地下出版物在苏联流传。而古拉格作为一种过时的经济模式在1950年已经彻底解散了。我想问一句,豆瓣的诸位文青读书的时候一个都没有注意到这本书的副标题代表什么意思吗?

用尽了情节和主题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痛苦魅惑?这其实是个问题。因为痛苦既不是一种良性的情感,被吸引也不是一种良性的倾向。但是你究竟不能阻止一些人这样做。他们只可惜自己过着过于平淡的生活,内心深处对创伤和烈焰的渴望却时时抓挠着波澜不惊的表面。他们不由自主地把个人的失意包裹上苦涩的糖衣,在默默舔舐中沉溺于被侵蚀的美好,不管是否是虚幻的;他们四处探究深刻的亘古的议题,在无解的困扰中穷途末路,内心深处却暗暗惊喜于矛盾的壮丽。可是,你能指责他们为赋新词强说愁么?这不是他们的错。没有人应该为别人的经典受到谴责。而别人,已用尽了情节和主题。他们用尽了东欧大地的广袤,用尽了西伯利亚的严寒;他们用尽了帝国的骄傲,用尽了君主的尊荣。他们用尽了贵族徽章上繁复的花纹,那古老的城堡中精美的装饰,华美的衣衫,明晃晃的宴会烛火,胡桃木家具反光的釉色,陈年的芳香。用尽了世家培养出的骑士和诗人气质,和这些气质喷薄出的激昂诗句和恢弘交响乐。他们的笔触和琴弦划过的每一寸空气都可以因为热烈而熊熊燃烧。这是俄罗斯历史不绝的长河,是绚烂群星深沉的夜幕。可惜啊,都被他们用尽了。他们还用尽了独裁者的暴虐,用尽了刽子手的冷酷;用尽了勤劳者的朴实,用尽了投机者的钻营;用尽了高贵者的高贵,用尽了卑鄙者的卑鄙。从一九一八俄国内战到一九五六苏共二十大,甚至于更长的时域,古拉格群岛作为秘密逮捕、虚假审判、劳改营和流放制度的形态存在。索尔仁尼琴对它的描写已经用尽了我对苦难的所有观察和想象。而这些苦难淬炼出的结果又用尽了我对高尚的所有理解和悲悯。恐惧,无辜,伤痛,疲惫,饥馑,奴役,反抗,残忍,背叛,希望,死亡,团结,毁灭。所有的,所有的情节和主题!作者说过,高尚的心灵不需要改造,苦难的锤炼只会让清者熠熠闪光,浊者迅速堕落。我并不是悲剧的鼓吹者,但是出于人力不可控的因素发生过的苦难因此留下了多么宝贵的财富。历史既已发生,那么,“任何一种残酷的行为都不会白白过去而不给我们留下后果。” 不再重演就变成了深刻的职责。闪烁于过去的痛苦因此在平凡的生活之上长久散发着魔力。===========================有一种说法叫“想了解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可是贝利亚为什么在领导大清洗十五年之后迅速大赦政治犯,停止反犹运动?可是赫鲁晓夫为什么在拼命鼓吹斯大林路线近二十年之后立即轰轰烈烈去斯大林化?为什么一方面放宽文艺一方面收紧经济?看他们做的看不懂啊,谁来告诉我这怎么一回事啊?

我如何才能拥有这部书啊??

我想收藏这部书,但是现在买不到啊,咋办呢?有gg jj推荐的话给我留言,我的手机:13301882062

古拉格

“至于我描写得不够成功之处,有些地方可能重复或显得松散或不当”确实,在这本书里没有完全出现我所期望的文字,虽然很多事实,但有一些事实被用来证明同一个论题,而且里面很多发牢骚的话语让读者莫名其妙,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让人以为颠倒是非的地方,作者所倡导的文明,却未能在书里表现文明,作者希望走向一个理想的境界,自己却在一片混乱之中,纯粹的批评性文字,而没有可靠有力的证据,如果说那些事实就是证据的话,这不是一贯性的,只能用来列举,而非证明所以,在这篇巨著里---它显然是巨著,140万的文字---我承认我没有完全认真仔细的阅读下去,而是中间用速读的方法大略浏览,但至少这篇巨著里面反映了当时的写作状态仍然处在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角落,作者不能够用系统的论证来推翻一个制度的基石,更不能瓦解它,因为这些观点和论据是片面的,这多少减轻了它的说服力。很遗憾,而且更加遗憾的是,全篇并没有传承它在开篇时候那种写作状态的一贯性,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很过瘾”但越到后面就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很多地方甚至是有枯燥的单纯罗列,单纯情绪上的发牢骚,这让文章走向了它期望的反面。---April 05

万川归无

《古拉格群岛》与《窃听风暴》是最近看的两部作品。可以说震惊,也可以说预料之中的事情。历史的亲历者,分别是作者与主演,所以演绎得丝丝入扣,让人不寒而栗。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名号一出,甚至无须酷刑,便把人的意志压弯折断粉碎。《古》不是小说,也说不上传记。它是只是一种记录,零星的,无从考证的,却又让人不得不信的记录。从这些记录中,弥漫尸腐,透出哀号。52种令人发指的酷刑,几千万人的荒唐冤狱,异议分子——神职人员——知识分子——富农——少数民族——党政军领导。 《THE LIVES OF OTHERS》的故事发生在地狱崩塌的最后几年。黎明前的黑暗,格外浓。德意志人那种特有的严谨,被充分地引入歧途。对于任何人的窃听,可以达到几十年只字不留的程度。不同于《古》的直白,在近乎诙谐的情节后面,恐怖匍匐期间。睡梦中的喃喃,几乎确凿无疑的可以成为枪毙的原由。记得德国一位著名歌手曾称自己在冷战结束后设立的管理所中查阅到自己从15岁之后所说过的每一句话。不禁后怕啊,当初如果有任何一句哪怕戏言,自己将永远的蒸发,不留任何痕迹。文艺作品带来的唏嘘,转瞬之间也就忘在脑后了吧。毕竟自己的生活距离那些太远。每天朝久晚五,领导同事父母家人男女朋友,事情那么多,AB团——延安整风——三反五反——反右——文革——1990的前一年,哪个年代的事啦?是不是真有还另说,谁有空管它呀。再说了,谁真见过身边有人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可不是嘛,所以何必在意那些主义什么的,经济开放,自由竞争,自己能管自己的事情,那不就结了吗?所以,《古》甚至已不能成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窃》除了人文关怀这一层偶被精英们提级,也不曾有更多。为什么呢?40年,20年,可能真长到离开人的记忆的程度,那3年呢,1年呢?1年不是很长吧?有谁还记得广州汕尾的农民?有谁还记得北京四环旁的东庄?不强求什么,真的。看看东欧就知道,某种程度上讲,异议分子们所争取的,就是更多人没有信仰的权利。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已然达到目的。毕竟谁也不想成为希腊城邦里那种公民。可是,这一切真实吗?就在昨天,睡梦正酣,一阵猛烈地拍门声,是来查户口的。这房子从已故的外婆起我家已经领取产权证后合法居住了14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与上海市市民的历史,外公有55年零2个月14天,母亲有54年零2个月14天,我有22年零2个月14天;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条款在3年之前经全国人大批准通过;物权法在今年全国两会已经正式通过。那么,是谁,给了这些人,在只有夜枭才出没的时间闯入公民合法居住的场所,进行只适用于正式批准逮捕人员的盘问?宪法吗?法律吗?党吗?国家吗?谁能出来说句话吗?没有,永远也不会有。唯一能做的,只有乖乖掏出证件。这一夜,突然感觉不寒而栗。我们并没有离开古拉格群岛,我们的生活也仍然可以是某些人眼中“别人的生活”。只是,獠牙被收藏得更加隐蔽。而在过往的历史中支撑着善良人们等到曙光降临的那两样东西——信念与良知,我们还保存着多少呢?激进风潮的摇篮——大学中,那几个城管完全是多余,这里再不会诞生民主女神,有的只是GRE、斗地主和online。新东方那句口号,在这种时候,竟然开始给我力量: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未来终将辉煌……


 古拉格群岛(上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