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出版社:董黎 科学出版社 (2010-07出版)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030280619
作者:董黎
页数:184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核心是宗法等级观念。政教分离,王权凌驾于宗教之上,这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的宫殿建筑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之大成,历代的封建君主无不倾天下之财以示皇威所在。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尚无自己的宫室,刘邦很想大兴土木,又担心重赋激起民变而重蹈秦朝的覆辙,汉丞相萧何很能揣摸刘邦的心理,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一句话便使刘邦坦然自释了,可见帝王修建雄伟壮丽的宫殿是符合当时道德伦理规范的事情。帝王的德高望重,需要有与之地位相称的建筑来展现出来,使万民仰之,百官畏之。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对厅堂的结构和大小,梁栋斗拱的多少,色彩装饰的种类,甚至大门和门环,都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规定,稍有僭越便会带来杀身灭族之祸。因此,中国的古典建筑文化表现了将建筑的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道德价值的特点。缺乏了建筑文化意识观念,当然会缺乏建筑创作激情,因此,中国的古典建筑在形态和技术及材料方面的探索几近停滞,再加之中国的自然资源日渐匮乏,已不足以支撑木结构建筑的长期存在,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衰退是在所难免的。更何况,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更迭频繁,每一次改朝换代无不伴随着战火浩劫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一旦登上龙廷又容不得前朝宫室侧立,往往付之一炬,焚毁殆尽。多少璀璨壮丽的都城,多少金碧辉煌的宫殿。

前言

教会大学一般指十九世纪末以来,由英美基督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设立的十七所高等教育机构,分布在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华中等五个区域,其中基督教新教创办的大学14所,天主教创办的大学3所。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颁布诏令,废止科举考试,建立仿照西方公学制度的教育体系,这一举措使西方教会的在华教育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在华的许多西方教会机构都将所属学院或书院扩展成了教会大学或新组建了教会大学。这些教会大学成立之时,大都购地迁址进行了校园整体规划,并兴建了大批新校舍。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除少数租界之外,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算得上中国最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之一,也给教会大学提供了创造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历史契机。因政治局势的缘故,教会大学的建设过程时疾时缓,一直持续到1949年,建筑实践活动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校的情况相差很大,有的学校规模宏大,有的学校则艰难维持,但多数教会大学最终都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的教会大学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高等学府。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教会大学的另一个贡献还在于校园规划和建筑形态方面,至今已成为继承者引以为豪的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大学所开创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式样,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试图将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中国近代新式学堂是始于教会学校的,因此,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不仅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起始点,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转折点之一,教会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形态构成,理所当然地属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失衡的中西建筑文化交汇
一、仆役的劳作——难以弥补的文化观念偏差
二、吸收与同化——汉唐以降的理想模式
三、夕阳的余晖——明末清初的有限交流
四、幻影之破灭——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悲喜剧
五、教会大学建筑——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的起点
第二章 教会大学建筑的文化背景
一、传教士——西学东渐的先行者
二、文化的偏见——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古典建筑
三、契机之缘起——从“布道者”到“教育家”的角色变换
四、教会大学建筑——中西建筑文化交汇的历史产物
第三章 相对温和的碰撞
——金陵大学典型案例考察
一、华东地区近代教会学校的社会背景与发展概况
二、面对历史沉淀的最初选择
三、创办、经过与早期规划
四、金陵大学建筑形态之评析
第四章 顽强西进的回报
——华西协合大学典型案例考察
一、西南地区近代教会学校的社会背景与发展概况
二、建筑新式样的确定
三、早期规划方案的演变
四、华西协合大学建筑形态之评析
第五章 目标迥异的和谐
——岭南大学典型案例考察
一、岭南地区近代教会学校的社会背景与发展概况
二、未曾奢望的礼遇
三、岭南大学校园规划的演变过程
四、岭南大学的校园建筑艺术
第六章 在“中国化”中走向“宫殿化”
一、初创期的探索
二、新形势下的对策
三、“宫殿化”倾向的代表人物墨菲和格里森
四、“宫殿化”的定型作品——金陵女子大学
五、“宫殿化”的艺术典范——燕京大学
第七章 教会大学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
一、形态构成的符号特征
二、区域分布与场所文化特征
三、校园规划的文化概念冲突
四、形态对比与文化隐喻
结语
致谢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内容简介: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也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近代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变迁,系统研究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形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对大量实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考证之后,运用建筑语言学、建筑形态学及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追溯了教会大学所开创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中的异质关联和文脉关系,进而论证了中西合璧建筑式样建筑在历史时空交汇中的文化价值及离异与回归规律。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是国内目前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建筑史、建筑史学史、建筑文化学、城市建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亦可为近代史学和教育史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史料帮助和研究思路,还可供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建筑学专业师生及广大的近代史学爱好者阅读。

图书封面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走进教会大学《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从书名就能看出书很专业,是从一篇博士论文扩展而成的,书只有180页,却定价50元,印刷质量不是很好,而且没什么折扣,学术书就是只有,一般在网站上也只打八折,看看后面的印量才3000册,学术作品的生存空间就是这样尴尬吧。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教会大学的建筑,也简单的介绍了教会大学的发展史。中国的教会大学一直被忽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自从去过苏州大学,就是原来的东吴大学以后,对教会大学有了直观的印象,那古老的欧式建筑,绿茵茵的草坪,好像来到了英国的剑桥。后来才知道中国一共有十七所教会大学,而当时的国立大学只有北大、北洋大学、中央大学三所,可以说当年的高等教育教会大学的总体规模超过了国立大学。看到这也许就会明白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民国为什么能够在诸多学术领域中,大师辈出,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大师其实是按照西方的模式从教会大学中培养出来的,然后又到西方去深造,也就是说是地地道道地通过西方大学高等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解放后大学院系调整,变成了学院,而且失去了和国外高等教育的交流,想要培养大师,那就只能是痴人说梦了。要是说建筑,那就更没法比了,国立大学都设在城内繁华地段,这是中国的书院传统,比较方便,而且不太重视校舍的建设,没有规划,从北大的红楼和附近京师大学堂旧址就能看出来,各种风格都有,非常凌乱。而西方大学的传统是建在城外,独立出来自成体系,面积广阔,规划严谨,这样才能够营造出一种安静的学习氛围。所以这些教会大学都在城外的郊区购买地产,教会大学的资金都来自募捐,所以并不宽裕,只买得起城外的土地。但是城外的土地便宜,教会大学的面积都很大,而且留有充分的扩展空间,在这个空间内统一规划,兴建校园,建筑多数都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留下了一处处美丽的校园。这些大学虽然都不复存在,但是她们的优美的校舍几乎都保留了下来,相反那几所国立大学的校舍多数都不存在了。当年在中国的西方建筑有三大部分,一是租借地的殖民建筑,现在拆毁了不少,其中优秀的建筑也保留下来很多,第二部分就是教堂,当年的教堂遍布中国,比教会大学的建筑可多多了,但是保留下来的却很少,第三部分是教会大学,多数都保存了下来,却往往不为人知。建国后这些教会大学全都消失了,不过它们的校址多数都被保留下来,比如我们现在把清华和北大当做了景点去参考,其实北大用的就是原来教会燕京大学的校址,而清华虽然不是教会大学,但是却是用美国退还的庚款建成,所以和教会大学性质雷同。北京辅仁大学变成了北师大,苏州东吴大学变成了苏州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变成了中山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合并到南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变成了南京师范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沪江大学校址变成了上海理工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变成了山东大学,湖南湘雅划归中南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变成了四川大学的校址,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变成福州大学,武汉华中大学变成了华中师范大学,天津津沽大学是现在河北大学的前身,杭州之江大学校址变成了浙江大学,唯一没查到的就是震旦大学。其实北京的协和医学院是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建成的,和清华一样虽然不是教会大学,但是也受美国高等教育影响很大。
  •     我觉得,这书不是用书中的几个著名校园来佐证什么强烈的观点,而是通过对几个著名校园的分析,得出各自的和共有的特点,回溯了背景,总结这些教会大学校园的价值。所以主体是这几个案例:金陵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所以在达不到具有强烈主题和观点建筑史论述的深度,也达不到通史论述广度前提下,哈~换句话说,有些冠名堂皇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完全可以改为“金陵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校园规划及主要建筑分析”。可能我毒舌,但可史料难以获得是个重要原因。全书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当然我以前也没思考过,要不早就乐过了——教会大学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传教,但是好像这个目的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反而极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的世俗化。传播近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教本身就矛盾重重,更何况我朝刁民无论贵贱都世俗的一塌糊涂。近代教会大学这样大规模的兴建和中西建筑样式的混合探索算是“大屋顶”问题的起源了,不过这种起源寻其迹却来自西方建筑师为了缓和中西文化的冲突(教案,义和团运动)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算是对之后本土建筑师的“大屋顶”莫大的讽刺了。虽然西方建筑师在实践多次后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有些进步,比如在大部分校园建筑上不再使用活泼轻快的偏民居建筑体系的式样,而采用宫殿这种严肃的和大学气韵接近的式样,但是式样终究是式样,中国近代建筑如果全是这些式样,未免也太可悲了。
  •       以为书会很厚,一直很期待它的到来。不过拿到时候后,很有点失落,竟然很薄,不过开本不小,心想难道就这么一点内容好写吗?不过看到后记中作者言说这是其受教于院士门下时博士论文的出版,才恍然。  恕我眼界鄙陋,此书可谓是国内第一本相关方面的著作,也算探索发微之作,私以为很有一些参考价值,其中还收集金一些教会大学的建筑图纸。可能限于历史材料,作者纵然有其专业的特长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没办法满足读者对这些建筑更一步更详细细节的了解,不可谓遗憾。不过对于只是想了解曾经教会大学荣光的读者,此书提供了一个窗口。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擦……才开头……
  •     写得早,出得晚。
  •     论述脱不开支共史观,马列话语框架内打组合拳,稍遗憾。资料详实是很可读
  •     行文较为流畅,从说人话的角度来看倒是很好地完成了学术表达的任务。然而,本书细节上的硬伤实在太多,若不是看在作者完成博论时间较早,需要考虑当年资料匮乏的问题,我恐怕连三星都不会给。读者在引用本书观点时要非常小心,仔细参考其他资料甄别史实,否则会以讹传讹犯下大错的。
  •     真是挺有趣,对20年代教会学校引领的“传统复兴”建筑风格分析很透,几个典型案例也介绍清楚了。强调建筑与社会背景的联系。
  •     这个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案例比较翔实,论述稍欠火候。
  •     从历史方面对岭南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的建筑形制与风格进行了论述与总结。在历史建筑方面的信息量稍显欠缺,宏观倒是把握到位,很有指导意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