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头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9507047
作者:唐诺
页数:708页

内容概要

唐诺
本名谢材俊,一九五八年生,台湾宜兰人,台大历史系毕业。
不是专业球评,早期却以NBA篮球文章广为人知。
不是专业推理小说评论者,著有“唐诺风”的推理小说导读。
不是专业文字学者,著有《文字的故事》一书,同年囊括台湾三大好书奖。
唯一“专业”的头衔是作家兼资深读者,著有《世间的名字》《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文字的故事》《唐诺推理小说导读选》等。

书籍目录

说明
一 温泉乡的尸体露辛娜
二 回布拉格开同学会的伊莱娜
三 特洛伊十年后的海伦
四 画百美图的侠客金蒲孤
五 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
六 摆摊的写字先生卧云居士
七 不那么担忧电视的钱永祥
八 每天都在查禁书的唐诺
九 回忆四十年前柏林童年的本雅明
十 负责发明新病的小说家丰玮
十一 念自己小说给祖母听的林俊颖
十二 那位从纽约找上门来的NBA迷
十三 放弃绘画改用素描和文字的达•芬奇
十四 叛国的六十二岁间谍卡瑟尔
十五 忘了预言金融大风暴的克鲁格曼
十六 在湖水上唱歌跳舞的卡钦那
十七 随西伯利亚寒流入境的蓝仙子

作者简介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唐诺


 尽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说明尽头,这次这个书名倒是我自己取的,没有麻烦任何人,惟实际的内容绝没有此一书名显示的这么“巨大”,当然更不会像看起来这么悲伤这么抒情。不是所谓的全书主题,这只是这两年半书写时间里自始至终徘徊脑中不去的有用概念,我以为是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不管当下想的写的是什么,如同一种根本的意识,一种时时处处的自我提醒,因此,我特别记下它来。写上一本《世间的名字》当时,我一直想着的是“极限”,太阳会烧完自己,小说会哪天写完它的全部,各种自然的以及人的事物各自能做的和做不到的边界究竟何在,包括其空间的(何处)和时间的(何时)边界,凡此种种——但《世间的名字》末尾,我开始自省到自己的不自量力部分,事物极限的思索,其实应该由更专业的人来想来说才是,其中的潜力潜质、其中隐藏的诸多犹有可能,最终只有在日复一日专注如只此一途的实践中才(被迫)有所发现,或者说有所发明。我自己称此为希望,一处一处具体的、确确实实的希望。另一面,极限的思索可能也是个太“奢侈”的思索,其实我们通常等不到它到来,也就无须忧虑它。也因此,这样的思索结果远比想象的要干净透明,不仅不可惧不威吓,甚至还太过美好;相对于我们现实人生,你不是感觉被无情截断,而是居然还延长延伸出去,不是少掉了,而是多出来——很快的,我们便会发现,这样的思索只一两个大步就越过了眼前的实然世界,进入到本来有可能发生但实际上尚未发生、不会发生的这“一截”多出来的世界之中。更多时候,再触到我们的并不是它的终归有限,而是它果然“美好得不像是真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听到“你属于我所热爱的那个世界”这句话当场热泪盈眶,我相信,那一刻因此被叫唤出来、让人以为置身其中的,就是这一截多出来的世界。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惟极限不会到来,事物总是在用尽自身可能之前、之很前就提前抵达尽头,这是因为现实世界同时会有很多事发生,先一步打断它中止它替换它并遗忘它。比方,民主政治本来还可以再好一些再睿智一些就像小密尔讲的那样,但实际上有另外更大的力量拉扯下它限制住它;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至今仍未用尽自身全部可能,但昆德拉指出来它实际上走向另一种发展(成为一种令人变笨的东西),以至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的这一道历史已提前殒没了,凡此。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书写工作,我仍很偶尔会想起年轻,还“无法进入到这个世界”(昆德拉语)的时日,当时,现在想来不知从何而生的空气中仿佛有个神奇的允诺,好像这是个接近无所不能、或至少足够自由轻灵到可以一再穿透各种界线、时间界线、空间界线乃至于人生死界线的太好东西,也许曾经、或本来可以这样没错。多年之后,我渐渐相信并且认定,在原来这也不能那也不能的实然世界之中,书写仍有这样一件事可以做而且得做,接近一种责任,那就是——此时此地,书写者至少得奋力地说出人的当下处境、他自身的处境。世纪交迭,万事发生,惟这一刻我们站在哪里,记得什么,看着什么,知道些什么,意识着什么,犹期盼什么。仔细看,这其实是书写时间长河中一代一代的连续工作,所以说像是个不懈的责任。这本书,我麻烦了我的好友诗人初安民为我写序,从《文字的故事》以来这已十年以上时间,除了朱天文朱天心,他是始终在场、冷眼看着而且一直以各种必要方式协助我的人,没有他我大概还是会写,只是很难想象会是个什么光景,我于是用这样让他麻烦、让他困扰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激,并纪念这一段逝去时光。但悲伤的是,十月里安民的母亲以八十五之龄溘然长逝,这当然比这篇序文重大,所以安民的序也只能留到我的下一本书。初安民把他几十年的生命时间多用在文学编辑工作上,我们都一起来到这个年岁了,时间所剩不多,未尽之志一堆,我仍然希望他回来认真地书写,像个诗人、像他本来应该的那样子写。
  •     ************************温柔乡的尸体露辛娜************************纳博科夫博尔赫斯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家)<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无人生还>本特利 <特伦特最后一案>安贝托·艾柯福楼拜 <布瓦尔和佩居榭>卡尔维诺昆德拉 <告别圆舞曲>乔伊斯自愿离开爱尔兰祖国时曾立下如此誓言:以我拥有的三件武器:沉默平静,离乡背井和严谨细致去创作一部经世著作卡夫卡 <变形记>加西亚·马尔克斯格雷厄姆·格林 <问题的核心>|<恋情的终结>乔伊斯 <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都柏林人>D.H.劳伦斯斯蒂芬·金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夏先生的故事>但丁 <神曲>真正的不平等来自我们自己 P25真正的不平等来自我们自己,诸如我们对美的看法,对于善的看法,对于公平正义的看法,以及更多难以抑制的渴望和某些依依难舍的情感。我们于是会严重偏爱其中某些可能,期待这几种胜出成真,也因此会厌恶另外一些可能性,不仅因为它们残酷丑恶,更因为它们排挤,覆盖,取消了我们的殷殷希望。************************回布拉格开同学会的伊莱娜************************昆德拉 <无知>荷马 <伊利亚特>|<奥德赛>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圣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乔治·艾略特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D.H.劳伦斯P42 “那最早时候,青青校树 戚戚庭草 欣沾化于 如膏笔砚 相亲晨昏 欢笑奈何 离别今朝,于是,同学会遂更像判决了,是多年后我们宛如考同一张试卷的答案终于揭晓,对错成败,大家彼此打量探寻你考几分我考几分,是不至于枪毙,但好像真有老师在场给分数。”P49 “会消失的不是生存层面的东西,而是生存层面往上去的东西。时间变短,另一个说法是终点变得比较近,问题不在于你活多久,而是你还剩多久(如博尔赫斯讲的,时间究竟从过去注入现在,还是逆向由未来迎面流向我们),前者自然顺流,后者我们仿佛感觉到它的冲击力量,这是另一种迫切的年龄计算,常发生在过了生命折返中点的老人,但也是有时想做的人计算时间的方式。因此,就像八十几岁当时,合理认为自己命在旦夕的老列维-斯特劳斯,我们会把做不完的事意已一一删除,把这些装不下的东西从生命清理出去,时间反倒空出来了,退休也似的悠闲下来了;我们也不会再轻易开启一次宏大企图和规格的冒险(尤其是心智层面的思索探勘,因为这远比现实之事不确定且耗时),而代之以某种现实的,世故的明智,倾向于接受当下世界的即成样态,或者说息事宁人地愿意接受世界肯给我们看见的模样。”P52 “把这个点延展成线打开成面的人”“用鲁迅著名的那几句话说,世上本来并没有路的,是人而且许多人持续的,反复地走,这样才有了路;这也意味着,只有单独一个人走过的路不成其为路,它马上回被荆棘蔓草重新占领,跟从未发生过一样。聆听者的追随身份,给了最原初说话者希望,希望兑换成当下就需要的英勇,帮他证实“他存活之后的世界”时间是存在的,成立的,源源不断的”“依昆德拉,完整的尤利西斯迷航故事,不收存在他故乡伊塔卡,而是收存在异国的费埃克斯,因为只有费埃克斯人请求他“说给我们听吧”--伊塔卡人或许仍拥有所有权或品牌,但费埃克斯人拥有内容,内容才有意思不是吗?”博尔赫斯 <天数> 1918年P53 “别把《白鲸》《基督山伯爵》云云这些曾经如阳光空气水的东西当理所当然,至于纳博科夫,霍桑,司汤达那就更不必了”“博尔赫斯说他只能写些文人诗(转述性的再创造),而我能做的只是原原本本地转述,这一直是我的工作,而且随着年岁逐渐固化为某种生命任务”“真正的典雅同时也是尊严,最不能做的就是自伤自怜……其中的那点哀伤成分,我以为并非对着眼前这个不知好歹的世界而发,她是面向着那些随时间消失而一一消失的好东西,她看过的,身在其中过的,试着收藏保护过的。”************************特洛伊十年后的海伦************************P56 “你永远无法拥有所有人的位置和视角及其生命经历,这是基本限制。但作为一个老读者你其实心知肚明,事情不只这样,这也许需要一点运气,如灵光一闪,但有意义视角地获取来自持续的阅读和持续的思索关怀,是人一生的成果,因此它总是来得太晚。如奥拉夫·斯塔普雷特说的:“当我一脚踏在思想成熟的门槛上时,我发现我另一只脚已踩进坟墓了。”你或许已经来不及再转述给别人听,或者说听得懂的人可能又都太老了。”P57 “我们不知不觉会跟随着书写者,跟随着讲故事人亦步亦趋地走,有点像被斑衣吹笛人笛声催眠的幼童,整个世界凝缩成一条单线路径,不记得其他,就算路旁坐着这么个美丽的海伦也一样。 所以说书至少一定得重读,同一条路走两次三次四处,你就有多余的心思才有机会注意到别的。”P63 “一般而言,不必到她(海伦)这么美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该有某种人人为我的特权,理直气壮得令人难受,我自己这般年纪的人,环顾四周,知道肯这样放过自己的人其实不多,相信我,此事并不容易。”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P64 “因为这一句话,整本书的模样或说线条全变了,如同整个世界被谁静静地转动了一下,说不清楚哪些东西显露出来了,生活中偶然会发生类似的事,某个特别时辰某条不常绕过的路径,你看着自己的家会如同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有点像阿甘说的“雨停了,像是谁把水龙头给关了”P67 “老师没能活过72足岁,我不确定自己是否也能活到那个年岁(希望不会),真超过那个年纪,届时就只能全靠自己的想象和猜测了,届时就孤单了”P68 “这种针尖一样的一句话的,如一声咒语打开一个新世界的魔法”米兰昆德拉 <相遇>拉伯雷 <巨人传>P72 “好像被自己阅读极限之墙撞了一下的某种轻微疼痛感”P73 “昆德拉不是把现代小说仅仅看成一种文体,一门手艺,一个行当乃至于某种平行于其他的认识世界方式,他(冒犯世界第,不惧挨骂地,赌自己迷信地)以为小说超越这一切,小说孤独地,只剩它一个地仍在叩门并试图回答的是所谓“存在”的人总体问题,而这甚至是它唯一的任务,它存活的唯一理由。如卡尔维诺也说的,如今所有的学科都只给自己局部的,可置身事外的有限目标,只剩小说(或最多扩大到文学)的任务是“无限”;而在如今这样一个加速时间的历史时刻,就连我们的亲身经验都只能是片段的,不见头不见尾,惟有小说还可望能“复原”世界的连续完整模样。我们必须寻求并保有一道进入整体世界,认识整体世界的路径,否则意义将不免持续剥落流失,意义只有在整体的掌握中才有机会发展。”************************画百美图的侠客金蒲孤************************P82 迢迢来时之路P85 这其实跟我当时以及日后一生读其他书没太两样,就直接读了,不等待,没什么准备好这回事,书读不懂是常态,只要你不是只看这一遍就行了。一生只读一次的书对我个人而言,意思比较接近是淘汰。“公共价值消散理论”:使用者不是拥有者,东西就容易损毁破坏,这跟我们举目可见的公共设施一样。其实当时的社会尺度和书写的基本典雅要求,一般而言这两页只是点到为止很快由各自想象接手,少这两页,只是更想象而已。勒卡雷 -- 间谍小说 布洛克 -- 侦探小说P87 百美青冢图并不是一个作品,而是作品的否定,一如死亡是生命的否定。人们一个个,一次次以有涯逐无涯P90 望风追逐,求请于铁石,用礼于野人P91 有时,我们得努力压下诸如此类的无理冲动,想开口请求他就简单画颗苹果给我们看看多像《功夫》里斧头帮请火云邪神出山后让他露一手的尴尬P92 丰饶只能发生于时间之中,没有时间,寸草不生P96 我们大概是处在于一个由好坏鉴赏全面转向真伪鉴定的时代了,这里,真正沉重的,令人不安的是“全面”这两个字。P106 人可不可以有一种“使用全部人生”的生命方式?一种不画青冢图,不为自己人生一场做成结论画好句点的生命方式?不怕作品才写一半不到,不担心自己某事没想完忽然死去,一种把事情做到最后一科没所谓“余生”的人生?--我从不敢轻估死亡,正因为如此我才以为更难的是你究竟有没有这样可一路做到底的事。这样的事必须是真的,饱满丰硕到几乎没所谓完成,而且最低是欢愉的,否则不足以让你驱赶掉耳边唠叨不停而且愈来愈吵的死亡干扰声音,让你明明在下坡路段,身体也佝偻时还抬得起头,紧盯住某一颗明亮的星,这就不仅仅是意愿了,还要求能力,也许,借用晚年的海明威所说的,还需要一点好运气。************************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P109 埋骨何必乡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P110 最适合一开就铺天盖地不知如何是好那种和死去的长辈说话的确远比活着的长辈容易,容易无保留地开口,而且保证不听到你不想再听的各式昏聩失智回答,死亡自动把人升级,亡者仿佛得到了某种贯穿时间,看得见完整事实(尤其是未来),知道结果的智慧,也许还有某种可能作用于生者,解除我们当下困境的灵力云云P119 波德莱尔把这话说得很可怕:“要是生活可以壮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要是我们依然年轻的眼睛可以浏览这些走廊,仔细视察这种旅馆的大厅和房间--这些都是未来的悲剧和等着我们的惩罚将发生的场所,我们和我们的朋友们,我们大家,就会害怕得颤抖着后退!…正如我们中某些人已经了解的那样,既然知道了生命是什么,那么,谁能直面他出生的时刻(假设他事先得到了通知)而不颤栗呢?”P120 结局意味着什么?结局只能容许“一个”,它是排他的,所有可以如繁花盛开的可能性它只留下一种,这是人想象的大灭绝;而一种不装填内容,直接出现的结局,更回头把生命的展开收束为单行道,一个纯粹耗时疲惫但全无意义,不真的有事发生的过场,以至于最合理的方式是尽量缩短它甚至跳过它。博尔赫斯讲过,我们有两种看时间大河的方式,一种是时间从过去,不知不觉穿行过此刻的我们,向未来流去;另一种比较刺激,它迎面而来,从未来,你眼睁睁看着它越过我们,消失于过去。我们也讲过,人的年纪同理有两种丈量方式,一种从出生开始算,里程数一样累积你和起点的距离;另一种则从死亡处算回来,估计你离终点还有多长--前者也许比较精确,但后者比较具体,比较有事可想。我们对世界的苍老感受,使用的是第二种算法。P123 诗的怨,诗的嗟叹,如果以画面来呈现,通常是一个太大的世界和一个太小且孤独个人的难以平衡关系,以兴奋始,以哀伤止歇P127 杜甫长时间的贫穷,妻儿丢远方托给别人或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杜甫因此也是整个唐诗中妻儿最具存在感的书写着,他的乱世描述因此有焦点又真正担心安危的人,绝不浪漫),但老实说这泰半是杜甫自己的行为使然,就跟陀思妥耶夫斯基得为他自己乱七八糟的人生负绝大部分责任一样。他们其实都碰到过真正欣赏他们且无怨支持他们的人,也都有过绝非一般人可有的机会,但他们都是顽固褊狭又高傲无匹的人,非常不好相处侍候,永远觉得自己很衰,永远觉得世界对不起他们,即使命运向他们展露笑颜,他们仍会否定这不够甜美,不相衬于他们的价值所应得,最终还会亲手毁掉它。P129 见面是相隔足够时间的欢聚,而且欢聚的时间又不长到用完积存的好意,不长到足以回归家常生活人和世界处于这样移动的,悬而未决的关系,其中包含着这样一种心绪,那就是“真正的时候还没到”,人还在等,不会再这里讲终极性的断言,不会在此阶段用出生命最后那一分力量来,还不必跟世界摊牌--卡尔维诺有一个稍微严厉的说法称之为“暴烈的观光主义”,这原是他用来描述海明威那种快速略过,一地写过一地的小说;卡尔维诺也同时指出来海明威真正的书写奥秘便是保持“轻描淡写”,这两者其实是同一回事。唐人的诗,基本上多是即兴应景之作,书写者病不那么主动选题目,而且深刻的程度一般不会超过所谓的当下感触深入到人的真皮组织底下,也通常得在眼前的景物改换,感触浪潮般退去之前快快写完,这样子写的诗,真正使用的是人本身的才情和当下的机智,大家对着同一座山,同一条河,同一个欢宴夜晚,同一番世事如此的感慨书写,诗的根本声音是共同的,用博尔赫斯的话来说,这声音是时代的,不是个人的。也因此,大致上除了杜甫经常显得勉强,显得左支右绌,随处有那种不顾一切硬碾过去的败笔之外,唐诗其实看不出什么真正的失败之作,如果我们说哪首诗并没写好,呈现的通常并不是刺眼的,力有未逮的劣作,而只是平庸,在于这样的诗大可不必写下来留存下来,它跟我们喝酒聊天所讲的诸多话语一样,说过就好了。P135 历史已经走到某一个必须摊牌的时刻了,写诗的人原来想望的,一生为它做准备的那个世界远去了,诗不再是芝麻开门的咒语,而是愈来愈像某种“多余的才华”,璀璨夺目依然可打动某些人心但无用,可能还不好管理(李白杜甫皆然),能提供的职位不是仲父,而是某个鸟笼,让你呆里面只负责唱美丽的歌;但可以替代的另一个世界还没来,或者说之前一直没认真想过,还不知道怎么创造它来,让它可以和我们失去的那个世界相抗衡,让它真实可居,更重要的是让它有意义。所以诗要顺利往前行,探向这个还没真正出现的世界成为唯一的可能之路,人得重新整个想过,包括他站立的位置,他和世界的关系,他对自己生命的期待和想象,他想成为的人以及他可以过的生活等等,其间有着一系列的取舍,就像我们今天都已知道的,诗的路,文学书写的路不通往万国荣华之地,选择这门行当这个身份,你顶好先把那一堆亮晶晶的东西从生命里删除,奇怪的是,这种事看得最清楚,最不心存幻想的通常还不是书写者自己,而是他的父母。P136 米兰昆德拉:文学史上有很长的时间里,艺术并不寻求创新,只是重复旧的东西,将传统加以强化,以确保群体生活的稳定性。P142 相比李白,苏轼要聪明很多P145 人的尊严其实是人对自己的要求,毫无尊严地示弱另一面往往是没什么事做不出来的残酷和自私,更多时候出现的并不是老庄想望的通达睿智哲人,而是惟权势力量是从的单纯坏蛋,这我们在自己人生中都看过,打交道过好些人不是吗?P148 奇迹维持的时间不会太久,凡是起飞的,有朝一日总要着陆
  •     厚厚大部头,收到货,翻阅了几十页,本来一片散文就够长的了,结果每篇,甚至每段信息量和知识量超大,读书少了,读起来困难,尤其是文学知识信息量大。当然作品牵涉作者擅长的NBA、推理小说领域,甚至还有经济学领域的克鲁格曼,读起来比较吃力,只怪作者太牛,不是你我能懂。但应该是资深文艺青年的最爱。书纸张好,导致结果就是拿着读特别累,必须放在书桌读,要是轻薄纸张就好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读完,时间久了,想不起什么原因了
  •     读书读出了碎片感
  •     一流的文学评论与社会思考,从昆德拉,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文学大家的作品片段为起点,看似跑题的博议其实有内在的逻辑。要说缺点,可能太过啰嗦,当然很好读,可以当做文学阅读的书单。推荐!
  •     只是名字让我感到舒服和惬意 至于内容 阅历尚浅
  •     唐叔叔文字隽永精深,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很多东西 还需努力重读
  •      读唐诺的散文,我总禁不住地想起蒙田。
  •     节制的织网人
  •     王维和古龙最有趣
  •     女神的老公写起书评还真是天马行空。
  •     六百来页的书,从期中前就开始看,陆陆续续拖了两三个月,本来两周前就看完的,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考完试从图书馆重新借回,做了些整理,有摘录,还有文中引用提及的书籍名目。其实没有太多想说的,这本书与我而言是意外之喜,所言所讲读来甚得心意,逻辑思辨又远在意料之外,作者像是搭了座桥梁,一端是那些深刻的,不宜懂的文字,一端是愈加浮躁,眼神涣散的读者。虽说有转述的意味,但字里行间又信马由缰,自成一派。虽在说文解字,但亦可籍此探索自身处境。一如文题《尽头》:极限的思索让我们像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     面对这样的书,需要再次援引本雅明那个「写一本完全由引文构成的著作」的梦想,虽然反复被征引的言词无非出自那几个人,但每一处都被放在了妥帖的位置。是他自身理解和思考的脉络,让这些我耳熟能详的段落重新发挥力量。头两章几乎被其引文的力量压倒,谈论形式上的可能,文学和人生的偶然性,文学和时间和记忆,作为否定的现代,种种都精彩万分。尔后才慢慢恢复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虔敬者的知觉,加入了这场对话中,在讨论马尔克斯那冰山浮出水面的十分之一中的上校之死时想起了富恩斯特那一整本克罗斯之死,在援引三岛和太宰时总是想到对“老“这件事更执拗的大江,进而看到了和他阅读谱系上的差异,但我一直将昆德拉、博尔赫斯归于另一种类型的Roman à thèse,见到他这样的倾心不免怀疑起自己。虽然在我看来过于昆德拉,但依然好看无匹。
  •     像慈禧的裹脚布一样又长又臭,不知所云
  •     几个月断断续续读完 / 对极限的思索让我们回到此时此地的种种处境 / “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历史是从堂吉诃德走入或说直接跳入哈姆雷特,过度的神圣、过多的意义瓦解成一片虚无虚空,只剩下百无聊赖。” / 一提再提的昆德拉 博尔赫斯 卡尔维诺 马尔克斯 本雅明
  •     翻來覆去.....
  •     2015-26 最棒的
  •     前年花了四个月才读完的,今年的愿望是抽空再读一遍
  •     啃不动
  •     唐诺真的了不得,每篇散文及其用心,有人觉得是在掉书袋,其实是一个学人对文学真正的看法,我特别同意他对卡尔维诺的看法,不敢恭维的是对昆德拉捧得太高。
  •     居然读完了。今后应该不会看唐诺了。很厚的书很长的句子很多的文字很纵情地乱开脑洞,但看过后留在脑子里的只有一点点,比例严重不对称。
  •     很长,长到从一页随便翻到其它一页也觉得顺顺当当。
  •     翻一翻,有点感触,很好看。
  •     羡慕这样的私人写作状态
  •     02 思考如书名,很深入,文学色彩浓一些,夹杂一些专业性书互补来看或会更好一点。文字不够简洁(不是坏事,如此往往才能叙述的更加详尽,包含更多的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时时走神(个人原因多一点)。
  •     需要细嚼慢咽的书,作为一个想写本带提纲的正经小说的业余人士来说,阅读唐诺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启发,特别是关于“重读”这条建议。我想,倘若实在没那个天赋,憋不出小说,也要努力做一个高水准的读者。
  •     读在《文字的故事》前,却一直没有写些什么。拿到书时,我是有点害怕的,毕竟厚厚的一本,就连拿在手上都觉得太重的那种。幸而开头几篇都挺有趣,最喜欢的三篇是《金蒲孤》《王维》和《卧云居士》,简直一口气看完。后面的一些关于写作的散文,读不下去也只能放弃了。每每读唐诺的散文,都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实在太少;以至于有时候他的一些话语和思想,虽有深意,但自己不能体会却也只能放弃。还有就是自己读散文,阅读的过程中觉得愉悦,但时间久了就忘了到底是写了些什么,唉。所以这个附注注定也只能是胡说一通了。
  •     值得花费很大精力去细细品读的好书
  •     牛人。
  •     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啃完了,前六篇真是惊艳,好喜欢思考终极问题的唐诺。但后面的想表达的东西与之前几篇重复太多,作者也像个没头苍蝇似的乱转,什么都讲不清,尽头也达不到。
  •     读了小半,感觉写的中规中矩但又繁杂,没有灵气不够出彩。
  •     在哪停下,哪里就是尽头
  •     读过一两篇。。
  •     一本罗嗦的读后感 但是也有趣 能在一堆不着边际的段落中随时找到很妙的一句 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书放下
  •     推荐《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这篇,里面有太丰富的意味!!
  •     职业读者唐诺看厌了,拖拉机般东西逢源的长句,貌似要穷尽对书写宇宙的追问,把真爱的作者艾特了一遍又一遍,总没个头。
  •     你问我读唐诺是什么感觉?我给你打个比方。你五分钟0/3,队友喷你,你把队友屏蔽,仅一方天地发育。打着打着,居然赢了。
  •     2015.11.20
  •     开启了我大学时代至今的读书生涯
  •     2/20 - 3/11
  •     好心而郑重的书写,丰富得令我觉得自己没什么资格去评价它。
  •     没有读完,少打一颗星作为保留。
  •     读完满满一大本蜿蜒曲折向前延展的长句之后,反而只剩下最粗砺最直白的形容:好看。当然在一个个逗号句号之间,是凝缩的时间不断上冲下突,以至越往后,读者和作者都有了种力竭的疲态。
  •     从寒假断续读到现在,跟随作者天南海北地开脑洞跑火车~因为阅读时间零碎,不少地方需要返回去重读,到后来不免有疲惫感,也对书中一些观点持保留意见,然而收获仍不少,无论是对唐诺眼中经典的重拾还是对文字本身的思索~有些很喜欢的细节,读起来令人动容~
  •     啊~~终于,特么的,读完,了。
  •     买不到的难过
  •     让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世事。但是有很多问题都只是点到即止,完全没有好好的解释,让人费解。在很多地方又显得有点啰嗦,例如不断重复博尔赫斯和昆德拉。看到最后仿佛看了一个正处于“老年危机”的书写者在不断说服自己的样子。
  •     唐诺的《尽头》无疑是我最喜欢获益也最大的一本文艺著作,像一个老师,更像一个朋友,娓娓道来,喜不自胜
  •     文字很有咀嚼感,细细回味之后会发现,他说的其实你应该经历过。
  •     唐诺虽然吐槽自己因为没有想像力不适合写小说,但他脑洞还是挺开阔的。写小说这件事,一是看命,一是拿命。
  •     有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     好啰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