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11341389
作者:赵志明
页数:285页

内容概要

赵志明,男,70后小说家,江苏溧阳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图书编辑、影视策划。现在是坏蛋独立出版发起人,小饭局局主。

书籍目录

I am Z / 001
钓 鱼/ 017
疯女的故事/ 035
歌 声/ 041
我是怎么来的/ 051
一家人的晚上/ 065
我的叔叔林海/ 085
关于一场大雨的记忆/ 095
我们都是长痔疮的人/ 115
村庄落了一场大雪/ 149
还钱的故事/ 185
另一种声音/ 229
世上的光/ 245
打赌5 块钱/ 273

作者简介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是一部用下里巴人的语言写作的乡村家族史。作者在文中对人、对事、对家庭进行了分解和拼装,用不乏戏谑、冷静、想象力的鲜活语言,再现了一个逝去的世界。在魔幻、梦境、呓语、恐怖的表面下,尽显一种对生命的难以释怀的真诚体验。书中收录了《还钱的故事》《I am Z》等人气高分作品,其中《还钱的故事》在豆瓣阅读虚构类排行榜长期雄踞第一位。
我大约记得这本书的其中一篇我以前曾经看过,可能是《钓鱼》,发在《延河》上。这次一下集中了这么多让我看,拖拉看了好几回,看样子作者的勤奋程度是很值得肯定的,这一点和我一样。看内容,几乎都是叙述,语感显得西欧的影子比较浓烈,读起来有些陌生,但它是文学表达的一个境界。当然这个境界的抵达也是和技巧分不开的,作者的小说技巧高超,张力好像缓慢的钢丝,能走好这根钢丝,他后面还能写好。
——贾平凹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有一阵我住在北京小平(赵志明)那里。小平比较脏乱差的房间里有一瓶蜂蜜。每天晚上、又好像是早上,小平会拿着调羹去蜂蜜瓶里舀上一勺,放进嘴里。他在那里吃蜂蜜。我看到过多次这样的情景,不知道为什么,它们让我觉得小平是个好人,我相信这样的人写的东西。在小平的小说里,我看到感情,小平的那种感情。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准确、典型、感情,感情是最重要的,感情既准确又典型,可遇不可求。小平总是有感情。因为他生而为人,他就是有感情。他总是能写进去,他推己及人,写出了他自己。我非常记得《还钱》的结尾,“因为我们是穷人,习惯被人怜悯,却不知道怎样去怜悯别人。”如果没有这一句,这个小说还有什么意思呢,前面最舒服,我也觉得它不过就是那样。但小平一定会写出这一句,写到这里,这一句就一定被接着写出来。有多接着,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那是小平的方式。这一句不是维纳斯的断臂,因为它突出,它必须被舍弃。罗丹是对的。小平也是对的。我把这一句现在摘出来是不对的。我只是想说,它是必须的,它在这个小说的整体之中,它的到来让这个小说结晶为一种整体。在我们写作时,我们就是走到了一条路上,走在我们写的那个小说的路上,一个又一个,我们这样走下去。走在我们生活的路上,也走在我们写作的路上。我们投入其中,但是无论是在那条路上、最后它们大概就成了一回事,我们感情用事,又会是什么下场?我不知道。我要想想。读小平的小说,使我有一种温暖,我想到我认识的小平,如见其人。现在是冬天,正是读小平的好季节。祝小平多写,一直写,慢写,快写,吃着蜂蜜写,抽着烟写,冬天写,春天也写,写到写不动,写到一生生生不息就这样写过去了,吧。也祝自己。2013年12月24
  •        不得不说这本书有一个很不适宜的名字,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我以为会看到一部豆瓣体小说集,所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打开了本书,最开始的两篇文章也确实印证了我的想法,但看到后面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这本书和豆瓣上那些无病呻吟以词句取巧的小清新文章完全不同。它写的是乡土,是生活在土地上,与土地融为一体的那群人的生存状态,虽说是小说,从中却能看到很多现实的影子。那样沉重的乡村图景,让整本书有一种厚重感。   乡土在我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春节时高岗上的北风,是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是檐下的燕语和树上的蝉鸣,是夏日的夜晚抬头就能看到的星河,是站在树杈上看梨花雪一样的飘落水中,是和小伙伴们拿着棍棒自娱自乐的游戏,是从灶间掏出来的黑乎乎的烤红薯,是奶奶做的美味面食,是只能收一个台的黑白电视,是不知道哪年哪月的故事会和总也看不完的聊斋志异……是一切美好而不可复制的回忆。   这是少不更事时的乡土记忆。待到再大一些,我才渐渐看到乡土中国的另外一面——不是物质的贫瘠,而是精神上的残忍——   所谓农村就是一个没有秘密没有隐私的地方,一个家庭的任何事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谈资甚至笑料;这也是一个没有和解和原谅的地方,经常会听到谁家和谁家是世仇,当初是因何事而结仇也许两家人自己都已经记不得了,可是那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见面就红脸的习惯却能一直保持下去;这还是一个歧视和偏见横行的地方,风水、面相、生辰,任何一个由不得自己确定的因素都有可能为自己招来非议;这还是一个看着热闹实则内里却透着冷意的地方,生老病死都讲求个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可是恰恰是在这样的时候,人性的阴暗面会得到最全的展示……   作者敢写农村,就一定不会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只要有乡村的生活经历,就不会没有前面提到的浪漫回忆,很多人更愿意写乡村的美,写它的淳朴和善意,这样的文章我看过不少,有很多都能引起我很大的共鸣,比如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可是赵志明不一样,他单单把乡村的残忍和封闭落后挑出来写,而且是拿着具有放大功能的哈哈镜,用一种魔幻的传奇的笔调在写。   他的文字,往往能读到浑身发冷,那样的农村既熟悉又陌生,那些人物的思维方式虽拐弯抹角却是真的似曾相识。   就拿其中一篇《我的叔叔林海》来说,林海从血缘上来讲是“我”的叔叔,但是从小就被过继到了别人家并因此心有微芥,和“我”家也很少走动。但是“我”们家每次聚会的时候还是会说起他(就像我前面写到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的谈资,我有理由相信,这种饭桌上的谈论不是因为“我”家还把林海当成亲戚,而只是因为他是个谈资)。到了迁祖坟的时候,林海没有来。这里有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迁祖坟是大事情。当时,伯父家的哥哥还有我们三兄弟都到场了,独缺了林海叔叔一家。大堂哥说,本来这样隆重的事情也不应该他来主持,意思是说,要是林海叔叔来就好了,毕竟他是现存的老桩桩头,老弟兄也就只剩他一个了。林海叔叔为什么没有来呢?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通知他,而为什么没有通知他呢?是因为怕通知了林海叔叔不来……”这样千回百转的心思却绕进了一个怪圈,看的人都觉得累,可是局中人却觉得理所当然。这并不是作者的杜撰,我在现实中也听过类似的故事,这样的纠结和矛盾在残存的传统宗法和自私的现代人并存的中国农村一点也不少见。   而将农村人这种别扭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描写到极致的是《还钱的故事》,这是全书中唯一一个没有死亡的故事,可是却有一股浓浓的黑色幽默味道,看着比死亡更冷。   在《还钱的故事》里,“我”家是负债方,伯母家是债权方。伯母借给了“我”家2000元钱,这两千元对伯母一家不算什么,可对“我”家来说却是个怎么也还不上的大数目。本来欠着也就欠着了,可是搬到城里的伯父工作受阻,提前内退,家中又急需用钱,这2000块钱就突然变得重要起来了。于是一场关于要债和还钱的闹剧就这么上演了。在这场闹剧里,每个人都像是《致命ID》里的Malcolm Rivers一样,有许多张不同的面孔。比如伯母可以一边在家热情的招待我,另一边让一个陌生人去威胁母亲还钱;比如母亲在菜场认识的“好姐妹”主动借钱给我家,却是因为她的老公好赌贪玩,她不愿意钱被老公败去;再比如“我”的父母在整场剧中看似处于弱势地位,是老实被欺负的乡下人,可是末尾处当伯父病危的时候,却连去看一眼的情义都没有,在伯父的儿子结婚时,又埋怨对方没有邀请自己……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一环扣一环,将人的自私鄙陋和残忍展现地淋漓尽致。而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广袤的乡间土地上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这14个故事看下来,就像在看一部黑色乡村史,那些暗处的渣滓,皮下的脓疮都被作者挖了出来,摊了开来,这还不够,他还要把放大镜举在你眼前,让你把每一个细处都看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   如果你嫌恶心一瞟而过不愿多看那就是你的损失了,因为如果你观察得足够仔细,也是能看到那些久积的尘埃像云朵一样变幻出奇异的形象的。就像黑童话比单纯的童话更能反映人性一样,赵志明这样的黑色乡村史比无数人被记忆PS过的乡村回忆更能映照出乡村的原型。
  •     疑惑 相信 祈祷 仰望 敬畏——题记严格意义上说,接下来我要敲的文字,组合起来不应该被称为书评,它更像是对这本书整个阅读过程的记叙。另外,它不像一篇书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会用第二人称来记述,谨以此来向一位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想到的天才致敬。而赵志明的《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同样是一部天才之作。所不同的,他使用我们熟悉的语言,讲述我们屡屡被忽略的好故事。===============================================你不晓得自己为何会把这样一本书带回家——它的名字很怪,“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是讲精神病院的励志故事吗?它的装帧更怪,上面画了一个好像不太愿意见人的孩子,在用手拼命的阻挡着什么——可能真的是一个关于精神病的故事吧。作者的名字是赵志明——很遗憾你知道自己很少会读没有听说过的人写的东西。你是个利己主义者,像你这样的人,最痛恨的就是浪费时间了。一旦读到一本用来骗稿费的书,简直得不偿失。可你还是把它卖了下来。或许是因为“怪异”打动了你,让你有了要读它的冲动;或者是因为,你需要买完它找回的零钱来换挤公交的资格;亦或许是你受够了书店导购的眼神——她的潜台词似乎是,这种人来书店看,然后再去网上搜打折书,只想着占便宜!你买下了它,在公交上居然有座,你窃喜着翻开它。一开始是两篇推荐文,两个不认识的人对作者一顿吹捧。你想,这两个人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书托吧,如果这个姓赵的写的真想他们这么好,怎么还没拿诺奖当大师,然后在北京三环里买房子呢?你摇摇头继续看下去。这是个短篇集,第一篇小说《I am Z》,你大概听说过巴尔扎克为自己小说的人物取名叫Z,只为了表达他是极度被压抑的命运。但在这里的Z却并没有压抑,因为Z代表佐罗,代表征服和张扬。他原本是个孤儿,和一个老瞎子像两只蚂蚱一样被拴在一起,可是忽然有一天,他挣脱了,逃离了,并让所到之处都留下了Z的标记,像佐罗一样,直到他死,留给了人们困惑。读完这个故事,你忽然有种很奇妙的感觉,因为它不同于你所熟悉的那些故事,那些故事里要有好人要有坏人,要有一个要么圆满要么悲惨的结局,可是在刚刚的故事里,你什么都没找到,就像是你经常做的那个梦,因为是梦,所以开始高潮和结局都不甚明晰,并且经常会被突如其来的嘈杂打断。然而就是这样的故事,让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或许,梦才是离现实最近的东西吧。接下来的故事,你一口气读下来,这些故事看上去毫无关联,可却在冥冥中似乎有些牵扯。它们都发生在乡村里,那是一个让正坐在闷罐子似的公交车里穿行在都市中的你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那里有山清水秀,可我们渴望的,是故事最初的模样,是心灵原本的真实。我不知道你要在闷罐子里呆多久,会不会久到可以把这本书看完。这其实是一本很容易读的书,但读到后来,你会越发珍惜这些故事,这些梦境和呓语,这些不需要偶然和外力就可以得到的跳跃着的光怪陆离的思绪。现在,你回到了家里,可脑子里塞的还是关于这本书的事情。你匆忙地吃饭、洗漱、爬上床,按亮床头灯打算继续把这本书读完。或者,你迫不及待,想要把这本书和那个你以为懂你的最亲爱的人分享,告诉她你发现了怎样的好故事。她接过书,翻了翻,然后把它丢到了一边。“亲爱的,我们跳舞吧”。柳德米拉对你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或平实或奇崛,而不矫情,不媚俗,难得。
  •     书里是漫天雨雪,弥漫着鱼腥味,太多有趣的意象让人会心。赵志明不在乎把最下里巴人的东西都写进小说,这些都是寻常的人间烟火,就像他的小说形式,从来没有首行缩进两个字的随意格式。大部分都是他十年前的作品,还带着试探的痕迹,很多没有写透的细节,但是仍然有趣。
  •     赵志明的语言可能没被污染过,他的汉语就像我们消失在记忆里的方言,你妈,你爸,你奶奶,你们村全部的声音。(他参加过语文考试吗?作文怎么写?
  •     难看吐了。接受不能。拿着农村说事,却又不能连接土地,没有一个体面人,尽是卑微、肮脏、狡诈,即使是好意也带着看热闹的目的,所以有故意的嫌疑。
  •     师兄的书,一些段落很美。
  •     赵志明老师是农村文学的代表。这句话没有任何贬低他的意思,中国不缺小镇文学,但奇缺农村文学,纯正的农村文学。
  •     乡村魔幻现实主义
  •     把穷苦人特有的悲哀写出来,“怎么就没了。”好几个故事看了之后都意犹未尽。
  •     难得读到这么优秀的中国小说。每篇都有独到之处,令人惊喜。赵是不是当今最优秀的小说家,暂不好定论。但四十岁以下者无出其右。唯有一点遗憾的是,所涉题材狭窄,多局限于农村。建国之后,中国还没有像样的市民小说。希望作者能创造更多惊喜。
  •     断断续续看完……中国的乡村,魔魂和现实之间,想起自己回老家农村的一些情景
  •     乡土气息浓厚又兼具中国特色魔幻现实主义,真实,冷冽,粗俗,入骨。
  •     曹寇到底是怎样的勇气,把赵志明吹成最好的中文小说家(没有限定语,比如“当代”、“青年”、“之一”)。是出于交情(南京写作圈),还是读的小说太少(不至于啊),还是彼此膨胀?这本小说集是有好,比如 I AM Z.。
  •     很喜欢《钓鱼》中写到的:水面有时候会不平静,极小的破水声传来,就像一个含在嘴里的梦,一不小心被吐了出来,于是从很深的水底浮上来,在水面破裂开来。鱼儿也许也在晚上做爱,偶尔泄露一点声音。
  •     我大约记得这本书的其中一篇我以前曾经看过,可能是《钓鱼》,发在《延河》上。这次一下集中了这么多让我看,拖拉看了好几回,看样子作者的勤奋程度是很值得肯定的,这一点和我一样。看内容,几乎都是叙述,语感显得西欧的影子比较浓烈,读起来有些陌生,但它是文学表达的一个境界。当然这个境界的抵达也是和技巧分不开的,作者的小说技巧高超,张力好像缓慢的钢丝,能走好这根钢丝,他后面还能写好。 ——贾平凹
  •     阅,用时4小时
  •     “疯女走啊走啊,月亮照啊照啊,大路长啊长啊,疯女哭啊哭啊。疯女不想回去,她也不想到哪里去,她觉得她好想水,清清的水,软软的水,好想在水里嬉玩,在水里睡觉。她想到水里去,再不穿那脏兮兮的衣服。” “很多村庄都堕落了,很多村庄都热衷于散播谣言,拨弄是非,很多村庄都是在看热闹,很多村庄都是人少鬼多。”
  •     感觉很好。
  •     意外的好看
  •     诡谲的乡村往事。
  •     很喜欢他不经意的文笔,清逸的乡土
  •     亚马逊拼单买的书。想象力丰富,一口气读完,有些文字写的真是为之动容,白无常带着儿子去看父亲的死那段,写的非常好。消失是存在最好的提醒,提供最残酷的怀念方式。
  •     故事写的挺有寓意,但我没看懂,或许是因为自己来自农村,里面的故事多少我还是有点熟悉,于是对我而言也就没什么冲击力,因为习惯,我也就看不出作者更深的意思。
  •     “须臾告诉他,他虽然是Z,但他是Z并不重要。他对万物说“I am Z”是可笑的。虽然万物并不觉得他可笑。但正因为万物不觉得他可笑才尤其显得可笑。因为万物没有对他说,我是白云,我是苍狗,我是白驹,我是沧海。” 题材很对我的胃口,中国乡村版魔幻现实,语言上简练克制。
  •     赵志明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家。想嫁的那种喜欢。
  •     最喜欢《钓鱼》,有诡异的狐臭味。
  •     喜欢这种格调,乡村的原始和故事的不完整
  •     短篇,乡村,语言简练传神。
  •     很特别的读书体验。
  •     看过之后只是感觉好轻松终于看完了
  •     很奇怪的 当作者有意触及城市理念的时候 总显得匠气十足 但是回归乡土之后又明显带有城市的疏离之感 这是很特别的 而且作者是对溺死有何种情结
  •     虽然是苏北一带8,9十年代的农村,但是我读起来还是很有亲切感,赵志明写的农村太生动太现实了,语言不搞花哨,但是简单直白,准确到位,非常恰当。读这些小说也算是一种怀旧吧,现在乡村和乡村农业已然消失殆尽,只能在小说中回味了。
  •     最喜欢一家人的故事,虽然网上评论很多是还钱的故事,可能是那一段对死亡的描述,让自己感触颇深吧
  •     真的,一点不比余华这种级别的差。
  •     有些章节看不懂,有点魔幻现实主义。
  •     最好的是《还钱的故事》和《我们都是长痔疮的人》。其实没多好,尤其是看过序言吹得这么屌后。
  •     没怎么看懂
  •     好看!
  •     离之甚远的贫穷和愚昧,反映的却是萦绕日常的人性。贫富,贵贱,男女,甚至生死的界限在赵志明笔下的乡村里都不再明显,通篇只有四个字“苦中作乐”。
  •     有趣 读了这本我才体会到每本书都深深地蕴含了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
  •     刚读的时候觉得,觉得写的故事没有病,但是写的语气很像有病。读到后面就觉得很顺了,不过还是有几篇没有读懂作者的意图
  •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看到开篇各种好评,一探究竟的心理更加强烈。然而读完还是有些失望的,可能是没有那样的背景,我并不能对那些故事加以深入理解或感同身受,所以很多故事并没有觉得很好看,而且自身并不是很喜欢阅读短篇,所以整体感觉一般。
  •     看完前两篇想骂作者,他侮辱了我的智商。但是想到书的名字是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一股淡淡的忧伤迎面而来,前两篇里面满满的隐喻也就清晰了,一切事情迎刃而解,甚至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不是“精神病”的不要读,我们的世界你们能懂?
  •     魔幻现实主义么,我所不了解的乡村生活。。
  •     第一次看玄幻
  •     I am Z 还钱的故事 写的也太好了 可是人物稿还是写不出来 不如做篇论文吧
  •     小说的风格跟书名一样荒腔走板,明明语言无比的平实,故事也都真实地仿佛儿时都发生过一样,但就是让人觉得怎么这么魔幻,怎么这么荒诞,让人一口气闷在心口咽不下又吐不出。作者还是挺牛逼的。
  •     至少已经摆脱了很多平庸的写作者。
  •     有意思,继续读。
  •     反常组果然都特会写短小说
  •     另一种生活。死亡的意象闪烁在乡土的生息之上,带来一种无解但是可感的沉重,人际间的丑恶被一种更大的无奈笼罩,在看似冷漠的旁观与机械的反刍中,夹杂着幽魂般影影绰绰的怜悯与温情。故事和情景是东方的,但写法上汲取了西方文学的养分,作者的语感相当出色,文字在轻与重、土与洋、引人入胜与戛然而止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但奇怪的是,作为叙述主体的“自我意识”时断时续,与故事中的角色也是若即若离,使得整体的文本呈现出不稳定的游移感。在I am Z、歌声、关于一场大雨的记忆等篇章,魔幻的部分似乎是毫无根基地插入进来,显得生硬而轻飘,相对来说,一家人的晚上、村庄落了一场大雪、还钱的故事这种落脚在具体人事上的构造,因其细节的自然和情感的纯粹而显得更具魅力。PS私以为笔力还是君达乐的慢先生更为强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