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书评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31675625
作者:吕福生
页数:254页

家庭教育之阅读的魔力

家庭教育之阅读的魔力在家庭教育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孩子的阅读。这项内容是如此之重要,以致于我们不得不专门辟出一章,来讨论这个问题。孩子的阅读,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孩子能否养成阅读的习惯,与家庭对待孩子阅读的态度相关性更大。因此,我们将这一问题放在家庭教育的框架中来讨论。一,阅读能带来什么在对待孩子的阅读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限制甚至反对的态度。持限制态度的家长往往并不禁止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但前提是学校的功课必须要完成,甚至必须要优秀,才允许孩子读课外书。在这样的家长心里,让孩子进行阅读,是对孩子的一种恩赐和奖励。持反对态度的家长,理由就是,学校里的功课还没有学好,整天读那些闲书,有什么用?在这样的家长心里,不让孩子阅读,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其共同点是,认为阅读对孩子来说,仅仅是孩子自己的一种兴趣。就像孩子愿意玩耍一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没有什么作用。殊不知,不论是孩子的玩耍,还是孩子的阅读,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阅读,其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是其它任何活动或习惯都无法比拟的。阅读开启孩子的智慧家长限制或反对孩子阅读,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功课没有帮助,甚至认为是因为阅读影响了孩子的功课。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孩子取得优异的学校成绩的重要原因、重要手段。而且,越到高年级段,优秀的学校成绩的取得,越依赖于孩子是否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先来看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成绩的高低就取决于读写能力的强弱。读,就要认字;写,就要能把字连成句,把句变成章。孩子之所以读写成问题,原因就在于,枯燥单调、支离破碎的课堂语文教学,让孩子失去了认字写字的兴趣。字与词离开句子,句子离开文章,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孩子来讲,一个个孤立的字与词,没有任何意义就意味着没有任何趣味。孩子从天性上就会拒绝这样的学习。那是什么支撑着孩子进行这样的学习,并且总会有少部分孩子学得很好呢?是由于名列前茅而得到的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羡慕。这是支撑孩子克服单调枯燥、支离破碎而努力学习下去的最重要的动力。但也因为如此,能够学得好的,总是很少的那几朵红花,其他孩子就都变成了绿叶。现在的学校教育无法改变,那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孩子语文成绩一般的状况也无法改变。但阅读却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因为阅读的兴趣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都享受到,不存在只有名列前茅才会愿意阅读的情况。只要能够进行大量阅读,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攻克认字难关。支撑他阅读的,不是因为名列前茅而获得的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羡慕,这种待遇无法人人获得。支撑他阅读的,是故事情节,是想知道结果的兴趣。这是所有孩子都具有的天性。有了大量的阅读,会使孩子认字的数量远远超出教科书的标准!而写呢?是大量阅读之后的自然结果。就如古语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文好,虽然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但在本质上,是因为读得多、读得好。如果没有大量阅读做基础,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再进行技巧训练,也是写不好作文的。阅读可以攻克读与写,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通过阅读,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都学好语文。但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众多的家庭不重视孩子的阅读。因而,能够进行大量阅读的孩子,一定是语文科目的佼佼者。到了初高中阶段,语文不再仅仅是读和写,还有大量的文章分析,还有古文、古诗词。不仅要写故事性质的记叙文,还要写说明文、议论文。但也正因为此,在初高中阶段要想取得语文好成绩,就更加依赖于大量的、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要读故事、读散文、读小说,还要读报纸,读论文,读理论性书籍。没有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就不会有高年级段出类拔萃的语文成绩。语文如此,英语也是同样的道理。英语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大量的阅读,充其量只能应付目前的考试,却无法将英语变成一门可以交流的工具。而如果能够进行大量的阅读,再学会英语的发音规律,不仅能够把英语真正变成学生掌握的工具,也一定会使孩子的学校英语成绩一马当先,无人能比。那么,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乃至历史、地理、政治这些科目的学习,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呢?对于这些科目的学习,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同样起着关键性的、基础性的作用。一是,这些科目同时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二是,每一科目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这些科目相互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能够找到这些联系、建立起这些联系的孩子才可能把这些科目学好。这就要求孩子必须要有能够驾驭复杂事物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内涵很丰富,这里主要一是要求孩子必须具有统筹能力。要安排得当,不能顾此失彼;二是必须具有分析能力。要能够抽茧剥丝,能够总结归纳。这种驾驭复杂事物的思维能力,不仅是面对复杂的学习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更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以前的孩子,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中,和其他家庭的孩子交往也非常密切。而且往往从小就要和大人一起面对家庭的生计问题。因此,他们驾驭复杂事物的思维能力往往从实际生活中得以锻炼出来。而现在的孩子,这种思维能力则要更多地通过阅读来形成。为什么阅读能够使孩子形成驾驭复杂事物的思维能力呢?我们以阅读长篇小说为例进行分析。读小说,往往是家长最反对的事情。觉得即使进行课外阅读,也要读和所学科目相关的书才好。认为读小说最没用,最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却完全相反。我们知道,长篇小说,往往都有宏大的故事结构,都有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人物关系,都有多头的故事发展线索。孩子在读小说时,为了能够读下去,就一定要在有意或无意中搞清楚这些结构、人物关系和发展线索。每进行一次这样的阅读,都是在做一次智力体操,思维体操。长期大量的阅读,就相当于长期进行这种复杂的思维训练。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不但会运用到多科目的复杂学习中,同时还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课本,由于篇幅和时间所限,是无法实现这样的思维训练的。读书少的人,思维往往是直线式的、简单化的。面对复杂的事物,容易认死理儿,钻牛角尖儿,不知道多角度辩证思维,缺少宏观把控和宏观认知的能力。还容易意气用事,冲动行事。通过阅读,不仅锻炼了孩子驾驭复杂事物的思维能力,而且同时提供了进行任何单科学习的知识背景。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把各科目之间连接起来,互相支撑、互相借力。使得孩子每一科的学习都可以从其它科目的学习中借力。只是根据科目特点不同借力多少而已。比如,文史哲相互借力,比如,数理化相互借力。甚至,文史哲与数理化相互借力。数学也能借上语文的力?能。在大量阅读的背景下,宏观思维同样对学生整体把握数学框架有帮助。仅仅靠借力并不能把某一科学好,但能够借力学习的学生比每一科都使蛮力学习的学生成绩要好则顺理成章。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现实中的学生,就会发现,有很多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非常刻苦。但在小学阶段成绩很好,在初中阶段就不再非常突出,到了高中阶段就成绩平平。原因就在于,这些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缺少大量的课外阅读。而反观有些孩子,小学阶段成绩平平(往往数学拉分),初中阶段有所提升,高中阶段突飞猛进。这些孩子,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小就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尖子生,不论文理,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有大量阅读的孩子。这种状况意味着,随着学习活动越来越复杂,阅读与成绩的关系越来越正相关。原因就在于,大量的阅读锻炼了孩子的复杂思维能力,而复杂的学习离开了这种复杂思维的能力就将无法有效进行。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个领域的专业学习就像一株幼苗。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就像在大脑的田地里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和灿烂的阳光。任何幼苗栽种在这样的环境里,都会茁壮生长。没有这样的环境,再好的幼苗也长不成参天大树。能够保证学习成绩,这只是阅读在开启孩子智慧方面所起的初级作用。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将开启人的高级智慧,使学生最终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真正的高层次人才。在《教育是干什么的》一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对于中国的教育现状来说,在绝大多数学校中,受教育的含义,被简单地变成了“学知识”。而学知识,又主要是让学生大量记忆碎片化的“知识”。这些知识缺少相互的联系、相互的支撑、相互的印证,就好像砖瓦石块堆了一地,可就是建不起房子来。因而,我们的学生,考试时可以得高分,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成为那种开创时代、引领未来的人。要想建起房子来,就必须有大量的、开放的文史哲教育与熏陶,使人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这个体系构建完成之后,他记忆学习的所有知识都不再是碎片化的,都将被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他所有的观点都将不再是矛盾的,而将会成为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逻辑体系。这时,只有到这时,一个受教育的人,一个学知识的人,才相当于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操作系统,具有了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了有创造力的人。而不只是记忆知识的书呆子。文史哲素养乃至宗教的熏陶,这是运用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些工具,知识就是死的、零散的、杂乱无章的一堆废物。文史哲素养乃至宗教的熏陶从哪里来?课本是无法提供的,只能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想让孩子成绩好,想让孩子智力好,想让孩子智慧好,那就让孩子阅读吧!阅读丰富孩子的心灵这里所说的心灵,是指人的情感。丰富的心灵,既是指拥有丰富的情感,也是指对这些丰富情感的较强、较深的感受能力。一个人的情感有高低之分。低级情感是一己的喜怒哀乐、恩怨悲欢,是基于人的本能而产生的各种情感。比如,基于血缘亲缘以及生命本能所产生的爱情、亲情、家庭的天伦之乐的情感,受到别人伤害时所产生的愤怒情感,受到别人赞赏时产生的愉悦情感等。高级情感则是超越一己爱恨情仇的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慈悲。这种高级情感,是广义上的人类的审美能力。其最高境界,与道德的最高境界息息相通。一个不读书或很少读书的人,也会有细腻的情感,也会对各种情感有敏锐的感受能力。比如,一个读书很少的恋爱中的女孩子,也会有细腻的情感体验,但一个读过大量书籍的女孩子,还会在爱情中体验到生命深处的悸动;一个从不读书的杀人犯,也会在临刑前百感交集,但一个读过大量书籍的殉道者,临刑前不但会百感交集,还会大义凛然。一个读书甚少的人,心中的情感再细腻,往往也只是一己的爱恨情仇,而始终无法具有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慈悲。这样的情感,虽细腻但不丰富,虽丰富但不厚重。所以,真正丰富的心灵,不仅指心灵的宽度,更指心灵的高度或深度。为什么不读书就很难有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能力?为什么不读书就很难有超越一己爱恨情仇的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慈悲?这是因为,一个人生命有限,如果只靠自己亲身体会,穷其一生,其经历也很有限。既不足以遍尝人间百味,也无法将亲身体验逐一内化升华。人的大爱与大慈悲的宗教情感,不是某个人突然顿悟所得,而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传承的结果。不论是普度众生的佛教,还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基督教,都不是在人类早期就诞生的,都是人类精神特别是人本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诞生的。在没有文字和书籍之前,传承与发展靠口传心授,因而只能少数人有此幸运。有文字和书籍之后,前人之精神可以广泛流传。后人身居一室,通过阅读,其精神可以纵观千古,横览八荒,通过阅读可以知晓人类精神业已达到的顶峰。这就大大缩短了个人精神发展所需的时间。去野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融为一体,是丰富孩子心灵的重要手段。但只有加上读书,才会将对自然的丰富情感进一步升华转移到对生命的慈悲怜悯之中。作为人类个体,为什么要让自己有这么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审美能力?从修养的方面说,可以让生命更加厚重,从世俗的方面说,可以帮助世人建功立业。我们再来看看苹果公司和它的苹果手机。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在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iphone狂潮,市值已达虽不能绝后但至少是空前的六千多亿美元。但iphone手机能够风靡全球的秘密在哪里?仅仅是先进科技吗?那三星与之相比也毫不逊色。苹果高出三星的地方在于,苹果把科技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把先进的技术与充满艺术审美的外观以及页面设计甚至触碰感觉实现了完美结合!乔布斯如果没有超强的审美能力、丰富心灵,又怎能诞生这样的苹果手机?!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选择标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功能,更追求产品的美学享受,更追求使用时的心里感觉。手机如此,住房、汽车、服装莫不如此。甚至牙膏、餐饮等等也莫不如此。舞蹈、绘画、声乐、摄影等就更需要有丰富的心灵。一个没有丰富心灵、不懂审美的人,在这些世俗的领域很难作出突出的成绩。如果再进一步,一个人的内心情感不能超越一己的爱恨情仇,不具有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慈悲,那就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圣人、伟人。阅读与不阅读,对孩子的心灵来说,阅读的一边就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不阅读的一边就是荒凉戈壁,空旷寂寥。阅读升华孩子的灵魂这里的灵魂,是指做人的准则,是一个人的道德,是一个人深植于内心的最基本的价值观。这些东西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也离不开阅读的熏陶。在婴幼儿阶段,孩子还不认识文字,但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2~4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4~6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民间故事。孩子的品德形成,往往就从对一个一个故事的理解中开始了。在大量的故事中,孩子们通过大人的理性引导,逐渐认识到了美与丑、真与假、对与错、善与恶。这种听,实际上是孩子在还不识字的情况下的另一种形式的阅读。他们识字之后,听别人讲故事变成了自己读故事,这些故事中的美丑真假善恶继续对孩子的道德进行启蒙。大人正确的言传身教与孩子的自我教育(阅读)相结合,会让孩子逐渐具备两个最基本的道德——正直与善良。正直与善良,或者说正义与仁慈,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这种基本道德的形成,只通过言传身教和自身体验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会对其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没有持续的大量阅读,孩子的道德发展也就基本会到此为止,无法从这两个基本道德进一步发展出自由、平等、尊重生命(不仅是人的生命)等道德,无法实现道德的进一步升华、丰富和深化。比如,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自然无法发生阅读行为),可能非常正直和善良,但却可能同时是专制政权下的顺民。在他的头脑中,就不会产生“自由”、“平等”的概念。还有可能在某种名义下对别人的生命造成不应该的严重伤害。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文革”中就层出不穷。采用强制甚至暴力手段干涉子女婚姻也是缺乏“自由”的道德观的表现。自由、平等、尊重生命等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念,在十七、十八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中确立起来并逐步被世界所接受。一个缺少阅读的人,很难会对这些观念深入理解并深刻认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孟德斯鸠、伏尔泰,不知道卢梭、狄德罗的人会有现代的自由、平等观念;我们也很难相信,一个连《论法的精神》、《哲学通信》、《社会契约论》都没有听说过的人不会把“自由”理解成随心所欲。要想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现代人,就必须进行阅读。只有阅读,才会拥有现代的道德或价值观念。即使我们从功利的角度来分析,也会发现具备现代道德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比如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就是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因为唯有内心自由,才能不受传统观念和观点的束缚;唯有众生平等,才会敢于挑战权威。而唯有打破常规、突破权威,才可能推动历史、影响时代,才可能扭转乾坤、开创未来。我们在之前的讨论中谈到,家庭教育的八个原则,就是构成家庭教育这只木桶的八块木板。那“桶底儿”是什么?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开启孩子的智慧,是要丰富孩子的心灵,是要升华孩子的灵魂,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全的人。别着急、别包办、别强制、要赏识、要平等、要无痕、去野外、交朋友,这些原则的运用,都必须把基点建立在孩子的智慧开启、心灵丰富、灵魂升华上,并因此让受教育者拥有实现自身幸福的能力。没有了这个“桶底儿”,这八个原则的运用就失去了出发点和目的地。比如要赏识,如果赏识孩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不是赏识孩子的正直与善良,赏识就会结出邪恶之花。比如要无痕,如果父母的示范都是投机取巧,都是心胸狭隘,孩子也将在不知不觉中掉入深渊。这就是木桶只有木板而没有桶底的后果。如何才能构筑起由通达的智慧、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铸就的坚实桶底?无论如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改变人的气质最是墨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肉体生长,只需要五谷杂粮与鸡鱼肉蛋即可实现。但这只是动物的生长。如果人的生长只是这样简单,那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除了肉体,还有精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肉体的不同,而在于精神的有无。只有人的肉体与精神同步生长,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健全的人,才会使一个人不只是有动物的本性,还会展现人性的光辉。精神越健全,这种光辉就愈发动人心魄。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精神的光辉,就是一个人的气质。读万卷书可以使人有这种动人心魄的气质。读万卷书再加上行万里路(丰富的阅历)更可以使人有这种动人心魄的气质。但如果只是行万里路(丰富的阅历),却缺少思考,缺少读书,则很难有这样的气质。就像一句笑话说的,那只是个邮差。还有一些人,读书很少,阅历甚丰,也同样能够有这种动人心魄的气质。就像《亮剑》中李云龙那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众人。这是因为,他们进行了另一种阅读——阅读别人,阅读经历。但即使是李云龙这样的人,也只有在经过军事院校的正规训练(读书)之后,才能将血与火的经历提炼成理性与激情完美结合的“亮剑精神”。我们看到社会上的很多女孩子,魔鬼身材,天使面容,花枝招展,香气扑鼻,但就是觉得俗气;我们也看到很多中年女子甚至老年女人,娥眉淡扫,素面朝天,但就是觉得清丽庄重、婉约内含。这就是气质。不排除有个别人天生就有动人心魄的气质,那是上天的眷顾。但更多的人天生没有这种气质,那就要靠后天的修炼。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修炼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去除内心的浮躁,读书充实空空的大脑,读书润泽干涸的心灵,读书升华高贵的灵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全部得以改变和改善。善良宽容,正直勇敢;不骄不躁,温润如玉;抬手风雷,落笔华章……这就是气质,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而成。阅读,提升智慧、丰富心灵、升华灵魂、改变气质;换句话说,阅读改变命运。阅读,从现在开始!二,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历史上很多名人都酷爱读书,自幼年就开始与书籍为伴。早期阅读对人的成长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方法,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读书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幼儿在读书时会调动大脑的各部分机能思考书中故事的含义,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在自己不能理解书中内容的时候,会向父母寻找答案;在读书时还会将书中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举一反三,活用知识。其次,书籍不仅能为孩子带来丰富的知识,更能陶冶性情,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儿童读物都是经过若干代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作品,韵律优美,语言精炼,适合幼儿认知和诵读特点。阅读使得幼儿得到了知识和审美的双重教育,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读书可以提高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儿童文学作品中所用的语言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孩子在阅读中逐步了解并学习使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表达技巧。有很多家长认为3-6岁的孩子太小,不可能学会阅读。实际上3-6岁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只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顺应孩子的兴趣,孩子就能在短时间内认识足够的字,学会阅读。研究显示,只要掌握了1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幼儿就能独立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了。阅读不只是增长知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生活充满色彩,让孩子学会享受思考的乐趣。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形成早期阅读的习惯,让孩子的思想和身体在家长的呵护下一起快速成长。两个重要的观念1、阅读不以识字为目的,却可以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识字。爸妈在为儿童逐字朗读的时候,一边用手指的动作引导儿童注意每一个字的字形。同时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这样,儿童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负载着一个精确的发音。在以后的阅读活动中,同样的一个字,儿童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次遇见。这样一方面会让他有一定的亲切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加深和丰富儿童对该字的理解。2、重要的不是在阅读中学习,而是学会阅读。有些家长认为早期阅读的最大好处是让孩子开阔视野,学习知识。其实不然,早期阅读之所以被称为“早期阅读”。除了它发生的时间早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和普通阅读的目的不同。早期阅读是让孩子学会阅读,而不是在阅读中学习。所谓“学会阅读”,就是指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掌握阅读的技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强调阅读不以识字为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等等,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把阅读活动和一切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让孩子喜欢阅读。早期阅读的具体方法阅读重在享受过程的快乐,和孩子一起阅读不只是一种读书形式,更多时候,它是一种观念,父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才能留心、用心,把阅读带进日常生活中。朗读法成人用自然的气息,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正确而流畅的语音,把图书中的文字一字一句的念给儿童听的方法。这是一种旨在使儿童通过语言接受图书信息的、具有传递关系的指导方法。朗读图书是最简单、最方便的一种指导方法,而且通过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图书朗读对儿童早期的阅读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成人要选择适合于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兴趣特点和需要的图书,在朗读之前,要先对图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故事发展情节、角色人物的特点、语言风格有所理解,从而有助于朗读时更好地运用声音、语气、语速去表达作品。让儿童坐在自己的身边,书的高度与儿童视线平行,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在朗读前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封面图画预测故事情节,然后向儿童提出验证各自预测的要求,使儿童带着问题聆听故事,吸收新的信息,思考新的问题,建构图式。讲故事法成人以口语的形式,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把图书里的故事内容讲给儿童听。美国有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听成人讲故事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讲故事是用一种交谈或对话的方式进行的活动,这对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讲故事法与朗读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要用口头语言来讲故事,还需要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去演绎故事的内容。成人在讲故事时应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说话的声调、音量和速度,用脸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来表达角色和故事情节的变化。在讲故事的同时,可以引导儿童一边听故事,一边看图书插图及文字,可以促进儿童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讨论法讨论是成人与儿童一起围绕所阅读的图书,提出一定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图书的方法。可以是一边朗读或讲故事,一边与儿童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阅读前或阅读后的讨论,具有一种儿童与成人共同获取图书信息、共同建构意义的关系。在讨论中,成人的提问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提问的类型而言,有以下几种:引导儿童观察和描述的提问,引发儿童回忆和比较的提问,启发儿童联想和想象的提问,引发儿童因果推测的提问,引发儿童假设、质疑的提问。当然,成人也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提问,通过双向互动的探讨问题的方式,儿童对图书作进一步的分析,将接收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由表及里地分析和综合,扩展了自己的猜测或修正自己的预测,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故事表演法儿童阅读故事图书后,在成人的引导下,以玩偶或自己扮演角色的形式,把图书故事内容、情节表演出来的一种方法。这是在图书阅读后较长一段时间里进行的延伸学习的方法,对儿童的言语、思维、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故事表演的过程中,要鼓励儿童模仿故事里的各种动物的动作、叫声,模仿各种人物的活动姿态、行为与动作。帮助儿童学习故事里角色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对话语言。另外,要启发儿童把日常生活中自己观察到的、看到的人们说话的表情、语气、音调等运用到故事的角色语言中,发挥他们的表演潜力。通过故事表演,儿童对图画书里的角色,故事情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逐步加深了对图书内容的理解;通过故事表演,儿童学习角色的对话和故事里的语言,促进了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增强了阅读的兴趣和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分享阅读法分享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引导着儿童一起阅读图画、理解故事,并逐步从图画阅读过渡到对文本的学习和进一步的拓展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的伍新春副教授认为分享阅读对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激发幼儿的阅读动机有着独特的作用。首先阅读故事的主题和内容要丰富有趣,尤其是故事的情节发展要符合幼儿想象和思维的特点。这样的故事对初学阅读的幼儿来说,就容易激发他们阅读的动机和愿望。其次阅读故事的语言要优美自然,词汇丰富,这样的故事不仅能够使幼儿在“听故事”时觉得生动有趣,而且可以容易让幼儿由“听故事”过渡到自己“讲故事”,从中体验到成就和胜任感,并由此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和愿望。同时分享阅读还可以促进师生和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儿童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到来自于成人的关爱和快乐。让孩子爱上阅读8招在早期阅读中,家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0-3岁婴儿阶段,大多数婴儿的阅读活动在家庭中进行。而在3-6岁幼儿阶段,虽然公共教育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幼儿园开展了大量的早期阅读活动,但是阅读技能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的支持。心理学家西格曼博士提出:睡前10分钟的亲子共读除可帮助入睡外,对孩子的免疫系统、倾听的技巧及想象力的发展都有益。在美国的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家庭的早期阅读中,有八种阅读方法可供选择。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分别是朗读,提问式阅读,接龙式阅读,角色扮演式的阅读,复述式阅读,续编式阅读,改编式阅读,自由阅读。   然而,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两种适龄的阅读方法,同时结合孩子喜欢的,或高一级的阅读方法,进行反复阅读,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第一招:朗读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朗读是语言习得最好的方式。当大人读书给孩子大声朗读的时候,会把文字以及文字的发音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并形成一种听得懂的词,像蓄水一般储存在记忆里。所传输的字多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蓄水池”就会开始溢出“水”来,也就是将听得懂的词转换成可以说出来、写出来及阅读中的词。朗读不仅帮助孩子学习词汇、语法和句子的节奏,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成人的关注和爱,这种安全感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帮助。以培养出天才女孩而知名的斯特娜夫人,在女儿刚满月时就给她朗读文学作品,她认为孩子的感觉器官需要接收种种刺激,特别需要言语的刺激,同时她也认为,这语言应该是语音纯正,语句完整、规范、漂亮的,而语句完整、规范,这正是书面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说,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跟孩子“说话”,而是要给孩子读书,让她接收优美语言的刺激。对低龄的宝宝来说,朗读的时间通常在10-15分钟之间,开始时,你给宝宝读什么不重要,无论是小说还是报纸都可以。重要的是朗读的声音和语调。等宝宝3个月大的时候,朗读故事书就成了最佳的选择。故事书通常有明快的节奏,简单的语法,很容易朗诵得声情并茂。并且,投入的感情也很多,声调的变化较大,这些都会受到受宝宝的欢迎。第二招:提问式阅读提问式阅读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但1-2岁的孩子,根据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尝试性地采用。   与孩子拥坐在一起,给孩子讲述图画书,或边讲边提问、解释疑难。提问式阅读能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有序翻阅等基本阅读技能,促进亲子间的情感交融。幼儿在看图书时,常常发生的问题是把一张张图画割裂开来,缺乏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家长“提问”则可以在深刻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抓住故事情节线索,对孩子进行引导。第三招:接龙式阅读接龙式阅读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但2-3岁的孩子,可以根据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尝试性地采用接龙式阅读。接龙式阅读需要家长和孩子在熟悉故事内容,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家长说上一句,让孩子接下一句。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接龙式阅读的故事最好是节奏感强,且伴有情节和语言的重复。接龙式阅读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有利于孩子将故事中的语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第四招:角色扮演式阅读角色扮演式阅读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但1岁半-2岁的孩子,可以根据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发展,尝试性地采用角色扮演式阅读。家长和孩子在阅读了一个图文并茂的故事后,在熟悉和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扮演故事中的某一角色。家长在表演时,语速要慢,表情要丰富,便于孩子受到故事的气氛感染而进入状态。家长和孩子还可以交换角色多次扮演。角色扮演式阅读可以大大增强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动作的表达能力,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第五招:复述式阅读复述式阅读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但是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较好的2-3岁孩子也可以尝试性的采用这种方法。3-4岁的孩子很喜欢边看边讲,将自己看到或是听到的故事内容告诉他人,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满足孩子的讲故事的欲望,让孩子将故事复述出来。复述故事有利于丰富幼儿的书面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和表现力。第六招:续编式阅读续编式阅读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但随着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3-4岁的孩子也可以尝试采用这个阅读方法。   在阅读原有故事的基础上,鼓励孩子续编故事的中间、结尾等。续编故事有利于拓宽孩子的思路,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将积累的好词好句进行迁移运用。第七招:改编式阅读改编式阅读适合5-6岁左右的孩子。但随着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4-5岁的孩子也可以尝试性的采用。在阅读中,鼓励孩子积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对故事中原有的情节进行改编。父母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创造欲望,不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如遇上孩子改编不合情理时,可耐心地对其讲清道理。改编故事有利于拓宽孩子思路,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第八招:自由阅读自由阅读适合5-6岁左右的孩子。但随着孩子识字能力和阅读自主性的发展,4-5岁的孩子也可以尝试性的采用。由孩子自由地翻阅讲述,或听录音翻阅。自由阅读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自律能力及独立阅读能力,自由阅读有利于反馈幼儿在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补救前期失误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没有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关注孩子的阅读。等到孩子上了小学,甚至上了初中、高中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孩子却已经不喜欢阅读了。怎么办?从人的一生发展来说,什么时候开始阅读都不晚。“苏老洵,二十七,始发奋,读诗书”,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三国时吴国都督吕蒙三十岁发奋读书,终于文武兼备,成一代名将。近现代社会,读书大器晚成者也大有人在。但如果从孩子的学业发展角度来说,阅读当然是越早开始越好,越早养成习惯越好。有的孩子到了高中阶段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有些太晚了。补救,也要及早开始。如何补救?第一,父母做示范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父母首先成为爱阅读的人。如果父母在每天闲暇之时,不是守在电视机前、麻将桌旁,而是泡上一杯茶,拿起一本书,静静地阅读,天长日久,孩子耳濡目染,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孩子越小,受到的这种影响就越大。 但做到这一点,对很多父母来说太难了!父母们说,自己从小就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现在读书,哪能读得下去啊!是啊,现在的父母,可以为孩子花去所有的金钱,可以为孩子牺牲事业前途,但却很少有家长能够为了孩子而改变自己的习惯,为了孩子而充实提高自己。为此,我们建议家长读小说。即使以前没有读过多少小说,但小说总是会让人比较容易读下去。当然,要读经典小说、严肃文学,而不要读那些粗制滥造的小说。经典小说更有可读性。对于孩子来讲,父母读的是小说还是理论著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阅读这种状态。这种状态会促使他有一天也拿起书。家长不读粗制滥造的小说,是为了防止孩子拿起书的那一天,拿起的就是那本烂小说。那就可能有害无益了。 在给孩子做示范时,如果能够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并和他一起讨论这本书,就会事半功倍。第二,要给孩子买足够数量的书多大的孩子读什么书,网上有很多推荐,基本上还是比较有价值的,可供家长参考。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家长首先要给孩子买上足够数量的书,摆在他的房间或他能够随手拿到的地方。多少数量才算是足够呢?至少要百本以上,并且要不断更新。很多家长问,这么多书,孩子根本看不完,又不愿意看,不是浪费吗?要知道,这是补救措施,就要这样做。因为我们不知道哪本书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不知道哪本书会开启孩子的阅读之旅。我们给他固定提供的几本书不一定是他喜欢的,还有可能因为我们强制他读这几本书而使他对阅读更加厌恶。怎么办?就要给他提供足够数量的书籍,让他自己选择。这有些像吃自助餐。自助餐厅里上百种食物,我们不一定每种食物都喜欢,但这上百种食物中,总会有我们喜欢吃的。就这几种食物,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甚至爱上了这家餐厅。但如果自助餐厅里只提供有限的几种食物,估计很快就门可罗雀了。 要相信,阅读也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因为孩子会从阅读里发现一个新世界,这会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只是因为家长一直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条件,让这种天性隐藏了。甚至因为家长的错误做法(比如强制阅读)让这种天性逆反了。现在,就是要用这些书籍,来唤起孩子阅读的天性。注意,买回来书,放到孩子的房间里,跟孩子说,愿意读的时候就读,喜欢哪本就读哪本,就可以了。不要多说,更不要因此再教育孩子一番要读书的道理。如果这样做,这些书在孩子眼里就多半成为负担了。第三,引诱孩子读书孩子不喜欢读书,喜欢看电视。那好,用电视引诱他读书。电视里播《还珠格格》,女儿喜欢看,那就把琼瑶的书都买来,放在家里。孩子总是希望提前知道后面的结果,那就让孩子到书中去找;电视里放《笑傲江湖》,儿子喜欢看,那就把金庸全集买来,让孩子想急切知道结果的时候有书去翻。孩子的阅读兴趣,往往都是从一本书,甚至一个章节、一个情节开始的。也有可能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这样的电视剧——孩子既喜欢看,又有配套的书。那就从给孩子买的书入手来引诱孩子读书。比如,孩子在小学二三年级,非常容易喜欢讲述同龄孩子校园故事的小说,但因为孩子之前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书虽然买来了,孩子并没有读。家长可以先看一段,选择非常有意思的一段,在不经意间讲出来。比如,吃饭的时候,聊到学校的淘气包,妈妈可以装作很有兴致又很自然地说:“哎呀,今天我在你房间里看了一本书,叫《淘气包马小跳》,这个马小跳,可真是太有意思了……”然后讲一件马小跳既淘气又有趣的事儿。最后可以加上一句评价:“我觉得马小跳这样的孩子,淘气得可爱。”就到此为止。千万不要再加上一句“要不你也看看这本书?”。要相信,只要孩子对马小跳这个人产生了好奇心,他自己就会找《淘气包马小跳》来看。如果孩子没有对马小跳产生好奇心,家长的建议性语言就很容易让孩子警觉——父母这是变相让我读书。那读书就成了负担。这种引诱孩子读书的做法,在孩子4岁到6岁的自主阅读阶段也可以使用。此时的孩子特别愿意听故事,也愿意让父母给他读故事。如果早期阅读的第二阶段做得成功,4到6岁的孩子就会认识很多字,应该可以逐步自主阅读了。但此时的孩子,有时不愿意自己读,还是习惯父母读给自己听。家长就可以在读到紧要处时,推说有急事要做,鼓励孩子自己读下去。不要指望着一次引诱就能成功,也不要指望着一次引诱成功就能使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种引诱要进行多次,直到孩子爱上读书。三,厘清阅读的疑惑和误区关于孩子的阅读,有一些疑惑和误区。这些疑惑和误区往往就是扼杀孩子阅读兴趣的杀手。孩子只愿意读小说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倒是愿意读书,可他整天读的都是小说,别的科普书籍、历史著作、名人传记、作文选编都不愿意读。这能行吗?当然行。孩子的阅读,几乎都是从故事,从小说开始的,故事与小说的趣味性,是引起他们阅读欲望的直接原因。没有这种趣味性,就不会开启孩子的阅读之旅。更何况,阅读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就是孩子在做智力体操,思维体操。最重要的是,阅读小说,开始了他们的阅读之旅,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不要过多干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所学科目的增多,这种阅读会自然地扩展到历史、传记、科学甚至哲学领域,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从大量阅读到大量而广泛的阅读的升级。但凡事都要避免极端。如果孩子读小说读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甚至耽误了睡觉,影响了上课,家长则要及时介入。要注意的是,这种介入绝不能简单粗暴,强制把孩子的小说收走。而是要和孩子进行平等认真的谈话。先对孩子的大量阅读给予积极肯定,然后再谈现在的阅读状态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并征求孩子的意见,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达成一致。要相信,只要我们尊重孩子,平等真诚地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达成一致。比如,双方一致同意,不写完作业不读,上课时间不读。能够达成这两点就可以了。不要提出“考试要达到多少分才能继续读小说”这类的要求。如果因此而中断了孩子的阅读,最终也不会有好成绩。而只要持续大量阅读又不走入极端,孩子的成绩最终一定会脱颖而出。不要要求他们读作文选之类的书。一支生花妙笔,不是模仿出来的,甚至不是写出来的,是读出来的。但可以给孩子买一两本这类的书。如果孩子为了考试需要,借鉴一下,是完全可以的。但应该是孩子的自发行为。孩子迷上金庸和琼瑶还有的家长说,我女儿迷上琼瑶了,我儿子迷上金庸了,整天捧着他们的书。这样,我女儿还不得早恋啊,我儿子还不得整天打打杀杀啊!这可怎么是好?这没什么不好。琼瑶的书,虽然讲的都是爱情故事,但都是纯美的爱情,感情真挚而热烈。同时,她的作品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精神,描写中国的人生、人情、传统伦理道德,又将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艺术美感融会贯通,和谐统一。每部作品都构思巧妙,文笔淡雅。女孩子读琼瑶,恰恰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纯粹的爱情观,抵御现在被物质绑架的爱情。又可以受到文字之美的熏陶。琼瑶作品中的男女之情,往往都是魂牵梦绕,如梦似幻,会不会影响孩子在现实中的恋爱呢?也不必过分担心。只要这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孤立封闭的性格和状态,她自然会把书中的情境与现实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平衡。金庸的书,虽然讲的都是虚构的武侠故事,但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适合孩子阅读的好作品。第一,金庸作品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如水银泻地,读起来清澈明快、酣畅淋漓。像琼瑶的文字一样,让读者受到文字之美的熏陶;第二,金庸的作品中,诗词、天文、地理、历史、政治、人文的东西比比皆是。读金庸的小说,能让读者受到百科全书式的滋养;第三,金庸作品中那些曲折离奇的情节,匪夷所思的场景,出神入化的武功,实在是培养孩子想象力、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不可多得的素材;第四,金庸作品中那些感天动地的爱情,总是让人心驰神往;第五,金庸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的人性,杀人狂魔也会柔情万种,名门正派也可能阴险狡诈,阴险狡诈也可能情非所愿。对复杂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才会让孩子更加正确地认识人性;第六,金庸的作品中,大侠们九死一生、舍生取义、义薄云天,为践一诺而千里独行,甚至牺牲生命……这些,都会对阅读者的道德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第七,金庸的作品中时时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勃发,自由精神的张扬。为了心中的道义和爱情可以蔑视一切陈规陋俗,敢于践踏一切虚伪偏见。既天马行空又恪守底线。这种自由奔放的人性和力量恰恰是中国孩子乃至全体国人所缺少的。当然,金庸作品的特点和内涵远不止这些。但仅此就足以值得人们去阅读了。至于有家长担心孩子读多了武侠,会不会总想着离家出走,拜师学艺?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在阅读时,孩子很可能产生这样的冲动,但最终都能够抑制并恢复正常。我们赞成孩子读琼瑶和金庸,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只读琼瑶和金庸就可以。在孩子的阅读上有两个原则,一是数量要大,二是题材要广泛。只读金庸和琼瑶显然不行。但金庸和琼瑶的作品确实是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是孩子们非常容易感兴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最容易开启孩子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之旅。只要孩子愿意读,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样的作品。男孩儿可以读琼瑶,女孩儿也可以读金庸。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也不喜欢读金庸和琼瑶,他只喜欢读郭敬明的《幻城》、《小时代》那些书。客观地讲,这些所谓现代派的时尚少年作家的书普遍价值不高,甚至还有很多东西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但如果孩子现在就愿意读这些书,那就让他读好了。最重要的,是要让他开始阅读。家长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迅速补充大量其它书籍,让他在读完郭敬明之后,能够顺势开始读金庸,读琼瑶,读刘震云,读周国平,读鲁迅,读凡尔纳,读莫泊桑,读大仲马……用大量优秀的阅读,去冲淡之中的一些不良阅读。一滴墨汁,滴到一碗水里,整碗水都是黑的,但如果滴到一条河里,就什么影响也没有了。对于刚开始只愿意读金庸或琼瑶的孩子,家长也要及时给孩子补充大量其它书籍。孩子只读不背有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在读书之后,能够把里面的精彩篇章背诵下来。但要求几次之后,孩子不但没背,连阅读也没有以往感兴趣了。这就是不当做法对孩子阅读兴趣的伤害。首先要明确一点,阅读就是阅读,这是一种可以完全独立存在的行为,不是必须与背诵相连,也不是必须与写读后感相连,甚至都不是必须边读边划(重点句子)。背诵、写读后感、边读边划,都应该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做法,都应该是顺其自然的行为。孩子做了,当然更好,孩子不做,切不可强制。一切强制做法都会毁了孩子的阅读。家长的正确做法是引导。比如,自己读过的书上都有眉批,重点内容都有划线,然后在恰当的时候拿着自己的书和孩子探讨其中某方面的内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眉批和划线,可以就此提出让孩子也进行眉批划线的建议。最好讨论的是和孩子读的一样的书,这样效果会更好。为什么孩子的阅读不需要背诵?一是此时孩子阅读的大部分是故事和小说,背诵几乎没有意义。有些作品的某个段落特别精彩,孩子会反复阅读。如果能够背下来,那是反复阅读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背诵的结果。二是孩子的阅读不需要记住。孩子阅读的价值在于阅读本身,而不是阅读之后记住了多少东西。阅读本身的价值在哪里?在于两点。第一点,每次阅读都相当于孩子做了一次智力体操、思维体操。锻炼孩子头脑的,是读书的过程,而不是书籍的内容。就像我们锻炼身体,能够强健身体的,是锻炼的过程,而不是锻炼时的招式。当然在锻炼的过程中需要有招式,有动作,但锻炼完之后,忘记了那些招式和动作,却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已经强健的身体。这次是跑800米,下次是打篮球,再下次是游泳,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的是强身健体,为什么非要记住哪次是游泳哪次是跑步哪次是打球呢?第二点,虽然孩子读过之后没有记住细节,甚至没有记住大概。但是,读过的所有东西都会在大脑里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有的留在浅层,可能会被读者时时想起,也可能留在大脑深层,读者很久很久都意识不到。但是没关系。所有的阅读都会在大脑留下印记。这些印记,就在大脑里变成了一根一根神秘的线索。这些线索越积越多,就会在大脑里织成一张看不见的、似隐若现的天罗地网。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通过某件事情、某个东西、某个人、某本书,就会把某一条或某几条沉睡的线索激活,从而再进一步激活更多的线索。这就会对未来问题的解决提供强大的助力。一个不阅读或者少阅读的人,脑子中就没有这些线索。因而,所有遇到的新东西,对他而言真的就是全新的东西,没有以往埋下的“伏兵”帮助他认识,帮助他解决。这样的孩子,工作之后的再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明显欠缺。每一次阅读都不会白读。既然不需要记住,也就不需要每本书都细读,也不需要每句话、每个字都读完再读下句话、下个字。孩子觉得好,感兴趣,愿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那就这样读好了;孩子只想知道个大概,或者想快速地知道结果,因而一目十行地读、甚至跳跃式地读,那也随他好了。只要他在读就好。这本书快速读完了,就读下一本嘛!因为我们知道,阅读的价值在于阅读的过程本身,而不是记住了多少内容。要知道,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跳读之后还能连接的阅读,都是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呢。不需要记住,是以海量阅读做基础的。这就像海水冲垮堤坝。单看每一次冲刷,甚至都不会在堤坝上留下一点点印记。但就是这一次又一次长年累月的冲刷,终究会让堤坝轰然倒塌。阻碍孩子成长的各种堤坝,在海量阅读的冲刷下,也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阅读者会突然在某一天,感觉到在某个方面如醍醐灌顶,飞流直下。从此豁然开朗,云淡风轻。多大量才算海量呢?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一定要给个数字,我们就勉强给一个。小学阶段不少于500万字,初中阶段不少于1500万字,高中阶段不少于1000万字(主要考虑现在高中的升学压力)。不要被这么庞大的数字吓到。这些字数,包括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字数,也包括跳读跳过的字数。虽然每次阅读都不会白读,但如果没有海量阅读,就无法收获阅读的天量价值。但有些阅读是需要记住的,那就是成年之后的理论阅读。成年后的理论阅读与孩子的课外阅读是不一样的。因为理论书籍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既然是工具,要想熟练使用,就必须记住使用方法,还得知晓其中原理。因此,就要反复读,甚至做笔记、写感想。特别是经典理论就更需如此。孩子阅读的书籍中也有诸多经典,但是否需要反复读,由孩子自己决定。从对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的观察来看,对于他们喜欢的书籍,孩子会反复阅读。而且,凡是他们愿意反复阅读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公认的经典。这就是孩子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在孩子的阅读中,有一种东西是需要背诵的。严格来讲,凡是需要背诵的东西,都不属于阅读的范畴。它们就属于背诵的范畴。什么东西需要背诵呢?就是古诗词和古文。之所以诗歌和古文需要背诵,是因为古诗词是非常凝练的语言,差一个字,意境就可能完全不同。这就不能大概记住,必须背诵。而古文也是非常凝练的语言,而且古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句法结构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背诵,就无法准确运用。头脑中如果有几百首古诗词、几十篇古文能够脱口而出,不仅说话和写文章能够增色不少,而且会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文字之美,文化之魅。小品文与大部头著作现在成人阅读的一个特点就是碎片化。一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是指阅读往往利用的是等车、等餐、排队、甚至上厕所的零碎时间,而不是抽出一定时间专门阅读;二是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是指每次阅读的内容主要是报纸杂志、微博微信,或者是小品文之类比较短小的文章。这种阅读也可以称为“浅阅读”。只要读就好。碎片化阅读也比不读好。而且,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小品文、报纸、杂志、微博、微信,也不失为一个有效利用时间的好做法。问题是,不能只读小品文和报刊杂志、微博微信,必须要进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就是用大块的时间,读长篇文章或大部头著作。“浅阅读”时代需要“深呼吸”!这是因为,阅读的价值存在于阅读时的思考之中。只有在大块的时间下,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同时,只有长篇文章和大部头著作,才能促使读者进行深入复杂的思考。而碎片化的阅读,往往是获取资讯。严格来讲,这种获取资讯的阅读,不属于真正的阅读范围。即使小品文阅读,也无法与大部头著作的阅读相比。阅读是精神大餐。如果把阅读比作吃饭,那么,小品文就是桌上的压桌小碟,长篇文章和大部头著作才是桌上的主菜。压桌小碟也美味,但光吃小碟就白瞎了这桌饕餮盛宴,也获取不到主菜才能提供的丰富营养,也品尝不到主菜挑战味蕾的美妙感觉。小品文是阅读盛宴中的配菜,没有它盛宴就不完整,但只有它就绝不会成为盛宴。长篇文章和大部头著作是阅读盛宴中的主菜,主菜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拿出来也都可以当做压桌小碟。如果没有大量的长篇文章阅读和大部头著作阅读,就会丢掉阅读的大部分价值。看漫画算不算阅读那要看是什么时候看漫画。如果是在幼儿阶段和小学低年级段,看漫画当然算阅读,而且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这时的孩子,只有图文并茂,才会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但如果孩子已经进入小学三四年级,只看漫画就不能算作阅读了。漫画可以看一生,但是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漫画在整个阅读量中所占的比例要逐步减少,最终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如果到了已经需要大量阅读文字的时候,还只是看漫画,那实际上就是在看电视了。只是图片不动而已。没有大量文字阅读的配合,漫画就越来越看不出味道。看漫画算不算阅读,还要看孩子看的是什么漫画。看传统风格的漫画才属于阅读,看日本风格的漫画则不属于阅读。传统风格的漫画,用笔简洁、画面简单,文字不多但却内涵丰富。这样的漫画会使观者产生诸多的遐想和思考,因而是阅读。而日本风格的漫画,画面凌乱,线条复杂,小小的文字隐藏在画面之中。这种漫画容易使人焦躁,更难引发思考和想象,因而不是阅读。如何选书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书籍已经是汗牛充栋,不计其数。特别是现在科技发展,资讯发达,各种书籍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如何选书就成了一道难题。给孩子选书的捷径是,看各种权威机构推荐的针对孩子阅读的书单。多找几个,进行综合比较,形成给自己孩子买书的依据。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被所谓的流行书、畅销书诱惑。现在很多的流行书、畅销书,往往都是出于商业利益炒作出来的,并没有经过时间和读者的淘洗,很可能价值不大。而已经被公认的经典就比比皆是,选择经典当是明智之举。现在各种书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远不是书少时开卷有益的时代。即使成人读书,选书也要慎重。低劣的书籍可能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不说,更会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但似乎没有人向成年人推荐书单。而且,成年人的阅读中,还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当代书籍。怎么选?可以先用排除法,就是排除垃圾书。哪些书是垃圾书呢?绝大部分的流行书、畅销书均属此类;几乎所有的成功书、励志书均属此类;几乎所有的“编著”书、“秘诀”书均属此类。那又如何甄别流行书、畅销书中的真正好书呢?一是看各种严肃的书评,从中判断哪些书值得读;二是通过有一定鉴赏力的朋友推荐;三是从网上选取准备阅读的书籍片段,亲自看一段再作判断。结束语读书是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读书改变自身,读书改变人生。书籍做成台阶,让人登上云霄——向后能看清历史,向前能看见未来,向下能看透现在,向内能看穿自己。阅读,塑造另一个自己。


 教子有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