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02258105
作者:弗洛伊德
页数:17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通常,精神病学(Psychiatric)研究选取一些意志薄弱者作为研究对象,一旦这种研究选择了一位伟人的话,外行人就会认为没理由那样做。“使辉煌黯然失色,将崇高拖入泥潭”,这根本不是研究目的。伟人的完美与一般人的缺陷存在一条鸿沟,这条鸿沟使两者区分开来,填平它,并不会使人感到满意。然而,研究必须发现那些可以被识、被理解的杰出人物的每一件有价值的事,而且必须相信,无论这些杰出人物多么伟大,都同样受正常的及病理的活动规律的控制、影响。  就连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同时代的人都将他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当时,他就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就跟我们今天的感觉一样。他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天才,“我们只能推测其轮廓——却永远也不能界定其范围”。绘画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今,他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与艺术家结合的伟大所在。虽然他的许多杰出的绘画作品都留传了下来,但是,他的科学发现—直没能发表和应用。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的天性从未完全给他的艺术创作以自由,科学研究还经常反客为主,最终抑制了他的艺术创作。依照瓦萨利(Vasari)的说法,达‘芬奇在临终时曾经自责,因为他自己在艺术创作中失职,触怒了上帝和人类。虽然瓦萨利的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言,没有多少内在的可能性,甚至在达·芬奇这位神秘大师生前就已开始编撰,但作为当时人们相信的证据,它仍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

前言

弗洛伊德在本书中说:为了把大自然描摹得更准确,也为了以同样的道路指点他人,他悉心研究光线、颜色、阴影、透视等的特性和规律。无疑,从这时起他已在高估这类知识对于艺术家的价值。而后,随着绘画的需要,他进而探索动植物和人体比例等绘画题材。同样,由于这样的心理过程,像寻求表现外部特征的技法那样,他从人体的外形而至人体的内部结构和生命功能,探寻表现内部结构和生命功能的技法。最终,无法抵挡的研究本能席卷了他,引导他走向和艺术无关的事物。结果,他发现了力学的一般法则,参透了阿尔诺山谷中岩石分层和化石作用的历史,并以大写字母写下他的警句:“太阳不动。”就这样,他把自己的研究扩展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中每一个单独学科的发现者,或至少是个预言家和先驱者。然而,他的求知欲始终围着外部世界转,从未探及人类的精神生活,像是为某种东西所阻隔。这段叙述,客观而平淡。但是,如果仔细观察,那不知疲倦的探索,由本专业的需要而触及其他领域,且成为所涉及领域的发现者和先驱者,这一点,不正是弗洛伊德的写照?达·芬奇受到阻隔的正是弗洛伊德深入的领域。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今捷克)弗莱堡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的家庭经济拮据,但父母尽力抚养他们。从幼年起,父母就着重培养他的智力。他17岁就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为人所知,因为他至少两次销毁他的个人记录,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弗洛伊德几乎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因下颚癌而安乐死去。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是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喜剧演员、政治家、作家克莱门特·弗洛伊德的祖父,同时也是旅行家埃玛·弗洛伊德和时装设计师贝拉·弗洛伊德以及传媒巨头马修·弗洛伊德的曾祖父。作为“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大名世人皆知。他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神经病的困扰中,重新发现了人类心灵的隐秘。他用独创的方法治愈了自己,也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他历经诽谤、战争、迫害与癌症,在人类文化的领地上留下了拓荒者的足迹。弗洛伊德在开设私人诊所的实践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分析体系,他公开指出:“性”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主宰地位。他因此而备受诽谤与指责——维也纳医学会断绝与他的关系;教会视他为异端分子;反犹主义者污蔑其理论为犹太人的学说;出版界称其为肮脏的巫师,指责他的著作是在教唆婴儿私恋双亲;上流社会的淑女们一听见他的名字就脸红。整个世界都把他看成疯子!写作本书的时候,弗洛伊德也为世人唾骂。要知道,《蒙娜丽莎》在世人心中是如此的圣洁与无瑕,弗洛伊德的分析无疑是对圣人与伟人的一种亵渎。从写作此书到写作《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一直被世人骂为“魔鬼”。正如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人类之中的任何一人,与无数的实验——这些实验是自然的'原因'使之凭借经验的方法进行的——之一相符”。其实,弗洛伊德的论证也只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听与不听,悉随尊便。有趣的是,半个世纪之后,许多新的艺术流派都攀附于弗洛伊德的学说。他分析达·芬奇及其作品的方法,尽管仍颇受争议,却已成为艺术评论中常见的手法。其实,弗洛伊德分析达·芬奇,并不说明他要贬低达·芬奇。对于这位伟大的人物,弗洛伊德也像对待自己和任何人一样,将其人与其作品分开。作品尽管伟大,但创作作品的人和常人无异,有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的一生也和常人一样,被这种需要和愿望的早年遭遇所决定。不过,话说回来,弗洛伊德也是常人,他的客观研究无不从主观经验出发,带上了他个人的想象和感情。1910年写作此书时,弗洛伊德身边聚集了无数仰慕他的年轻学者,这是不是跟达·芬奇的童年际遇一致呢?张恒2009年10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是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天才达·芬奇的精神解剖之作。对于达·芬奇这位伟大的人物,弗洛伊德将其人与其作品分开。作品尽管伟大,但创作作品的人和常人无异,有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的一生也和常人一样,被这种需要和愿望的早年遭遇所决定。

内容概要

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性冲动”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伊底帕斯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厄勒克特拉情结。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

政治学家保尔·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神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度的一位”。

书籍目录

译者序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附录

编辑推荐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是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天才达·芬奇的精神解剖之作。对于达·芬奇这位伟大的人物,弗洛伊德将其人与其作品分开。作品尽管伟大,但创作作品的人和常人无异,有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的一生也和常人一样,被这种需要和愿望的早年遭遇所决定。

作者简介

《达·芬达的童年回忆》内容简介:弗洛伊德一直对达·芬奇很感兴趣,1898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也许,最著名的‘左撇子’就是达·芬奇了,没人知道他有过什么风流韵事。”
弗洛伊德手拿精神分析的手术刀,对达·芬奇的艺术进行了精确剖析。达·芬奇只是梦见了一只秃鹫,就被弗洛伊德下了他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和母亲乱伦的结论。

图书封面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书太棒了!第四章的分析非常精彩。而读到书的结尾,荡气回肠。我能感觉到Fr.那股充沛的能量,推动他的精神所达到高大和宏伟。我曾看到有些人猥琐的嘲笑他,那是因为他们远远没有到达Fr.的高度,而且永远也达不到。这根本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
  •     注:本文最初是为《心理学》(第13版,R. Atkinson, R.C. Atkinson, E.E. Smith, D.J. Bem, & S. Nolen-Hoeksema.著,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000.)一书中Hilgard的导言部分所写。本文在已出版内容基础之上有所修改。       20世纪是美国世纪,同时也是西格蒙 弗洛伊德的世纪。随着《梦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心理分析入门》(the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等等著作的问世,弗洛伊德改变了我们人类对其自身的看法。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指出我们人类由低等动物而来,弗洛伊德则声称我们的言行并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而是由我们意识控制范围之外的非理性力量决定。要了解和控制这些非理性力量,只有通过一个他称之为心理分析的治疗性过程才能办到。    弗洛伊德改变了我们用以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词语。在打开本教材之前,估计你已经听说过诸如本我、超我、阴茎嫉妒(penis envy,阳具钦羡,阳具崇拜)、生殖器符号(phallic symbols)、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阉割性焦虑,阉割恐惧)以及俄狄浦斯情结。在大众眼里,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是同义词。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是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诸如解构之类的后现代手段。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化的影响超过了爱因斯坦、华生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理论者,分子生物学的鼻祖)、希特勒、列宁、罗斯福、肯尼迪、毕加索、艾略特、斯特拉温斯基(好像是个著名音乐家)、甲壳虫(披头士)、鲍勃•迪伦(歌星,摇滚乐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活跃于1960年代)。与这些人相比,他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    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性是其文化影响力的前提。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看,纯粹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已经破产(Crews, 1998; Macmillan, 1996)。心理分析理论的任何论断都找不到实验证据的支持,比如心理发育从口唇期开始,途经肛门期、性器期然后是生殖期的论断,比如男孩倾慕母亲憎惧父亲的论断。没有实验证据表明心理分析比其他形式的治疗方法(比如系统脱敏法或者自信心训练法)更有效。没有实验证据显示心理分析所取得的疗效是弗洛伊德理论所提出的那些机制(比如移情和宣泄)造成的。    当然,弗洛伊德所处年代比较特殊。或许有人就会据此为弗洛伊德辩护说:尽管他的理论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对于上个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来说是正确的(valid)。但是最近的历史分析表明:他对案例的解释,被他的潜意识冲突理论以及幼儿期性欲理论系统地歪曲了,而且,他歪曲了(misinterpreted and misrepresented)他手头的科学证据。Freud’s theories were not just a product of his time:他的理论在产生之时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别人。    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家Drew Westen(1988)为弗洛伊德辩护说: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过气了,但是很多如今被科学家广泛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中仍然采纳了他的观点和概念,比如: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存在、冲突以及行为中的矛盾心理(ambivalence in behavior)的重要性、人格的童年根源、作为社会行为中介的心理表征、心理发育的阶段。但是,这些观点中的一些是否存在目前仍在争议中。比如,没有证据表明童年经历会对人格造成任何持久的影响(译者按,这句话是不是说:童年阴影根本子虚乌有?)。更重要的是,Westen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理论是否正确(译者按,这种事在关天司空见惯)。说潜意识对行为有影响是一码事;说我们每时每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被压抑着的性欲以及攻击欲所驱使,说儿子对妈妈/女儿对爸爸怀有色欲,说男孩对他们的老爸怀有敌意(老爸是情敌),这完全是另一码事。后面这一码子事是弗洛伊德所相信的,也是他大错特错的地方。例如,自动提取以及内隐记忆实验所揭示的潜意识心理和心理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心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Kihlstrom, 1999)。    Westen还争辩道:打弗洛伊德活动的那些年头儿开始,心理分析理论早就与时俱进了,因此,把心理分析和弗洛伊德所持的压抑的婴儿期性欲和攻击欲等等观点死死绑在一起,(然后用砖头一块儿拍倒。本括号里内容为译者所加),这是不公平的(译者按,这又是关天里天天都在发生的活动)。但是,again,在这里Westen同志犯了和上文所述同样的错误: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理论是否正确。而且,这些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是否比他们的前辈—弗洛伊德理论—更正确(valid),现在仍然是问号。比如,埃瑞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发育阶段理论是否比弗洛伊德的心理发育阶段论更正确(valid),现在根本不清楚。    尽管弗洛伊德对20世纪的文化影响巨大,但从科学角度来看,他的理论已然破产。Westen同志所写的争辩涉及话题很广泛,但是它们或者是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已经出现,或者是独立于弗洛伊德的影响、近来才出现。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弗洛伊德顶多对于心理学家中的那些历史fans们还有些意义。弗洛伊德,最好是作为一个作家来研究,心理学家们就不要再浪费宝贵时间了。没他,心理学照样转。
  •     一个人长期的性压抑,将导致两种状况,一种是变态;另外一种,则像达芬奇一般,把自己的欲望升华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幼年缺少父爱,而对母亲的情感压抑,很大一部分转化成其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的动力,只有极少的部分转化为性欲,因此,他是个 无性人 ,对性冷淡。在其早期绘画作品当中,可以看到这一倾向,其笔下的圣安娜和蒙娜丽莎,都是具有母性微笑的“两性人”,单看脸庞,分不清其性别,但其“达芬奇式”微笑,则带有神秘迷人的母性特征,这还包括在其绘制的 施洗者约翰 和 酒神巴克斯 上,两个有明显男性身体的男子,却拥有似男似女的脸庞与神秘的微笑。这些,都与达芬奇幼年时期的性幻想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另外,还有一点,艺术家是在把自己的幻想,冲动,用各种形式(绘画,雕塑等)转化为言语。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艺术家本身的压抑,性压抑,社会压抑,情感压抑。。这些,都促使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只有体验过压抑的人,才能把这些东西转化成其他形式,呈现出来。(恩,很郁闷之前的那篇日志没法发表,出于某些 敏感词汇。)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1)翻译真烂,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2)没有经过严谨精细的实验论证,精神分析得到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 3)封面推荐语“达芬奇与母亲乱伦”,全书中弗洛伊德并没有给出这个推断,明显出版商在博眼球。
  •     打满分的人不觉得里面有些东西很扯吗!在一点野史和旁人的回忆下就能判断他不但恋母还跟妈咪上过床甚至含过男人丁日,我是不知道现代人怎么看这些说辞,但是我觉得当时历史上有一大帮人狂骂佛洛依德肯定不是仅仅站在是达芬奇脑残粉的角度上
  •     书内有配图,但是纸质较差。在这本书中主要体现了弗洛伊德关于恋母情结、性压抑、“性倒错”运用于达芬奇身上的解释。分析在现代看来是片面而且错漏百出的,其中夹杂了很多个人感情比如弗洛伊德的大男子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和偏执的对童年性研究的判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首次将一个伟大人物同他的伟大成就区分来看的突破。
  •     弗洛伊德的作品,也许因为年代,也许因为内容,颇为生涩难读。里面的推论很是劲爆。
  •     有点扯…不过看完弗洛伊德的整个分析感觉又说的过去。秃鹫这种鸟类风马牛不相及的也能成为婴儿期的达芬奇的性启蒙。幼年达芬奇对母亲的强烈情感让他对女性的身体而产生排斥。。强烈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能把多余感情投入到别的女人身上。。否则自己就“不忠”。从而把更多的创作热情放在男性身体的结构与研究~历史几乎没有对达芬奇的性事有什么记载。他是否真是同性恋还是个谜…不过这种强烈的性压抑转化成的造诣在他的艺术创作以及科学研究上却是无人能及的。
  •     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童年的重视程度太高,导致我现在极其恐惧培养下一代……
  •     一个疯子分析一个天才,达芬奇兴趣的转移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当然也附带了解了不少恋母及同性恋知识,弗洛伊德的性解释某种程度上我依旧难以接受。此译本翻得颇为不错,文笔流畅,我虽未看过原文,但至少极为符合中国人的阅读思维。
  •     第28-29页、第31页,列奥纳多的《最后的晚餐》这幅图被出版社弄反了(变成了镜像),犹大都跑到耶稣的左边去了。。。(真巧,今天是列奥纳多的祭日。)
  •     2010-08-12
  •     就是译得不太好
  •     这是我第一次读弗洛伊德 打算把他作为精神分析的入门读物 感觉没有评的这么差 说实话 该书的背面那段话的确太不严谨 太低俗 可能影响了豆友的认识也未可知
  •     达芬奇是gay 实在是太令人激动的一件事
  •     这书没让我对弗洛伊德更感兴趣,反倒让我对达芬奇感兴趣了。
  •     超出一般的理解,新奇而深刻,不厚而有趣。这本书里有我感兴趣的弗洛伊德、达芬奇beautiful mind,精神分析和美术。
  •     弗洛伊德为什么有用
  •     挺好读,会有不认可的地方,仍旧肯定其吸引力。
  •     觉得有些片面
  •     这本读来并没有太大感觉,还想尝试弗洛伊德的其他书籍~
  •     这个是比较容易懂的,但是对于他对同性恋的看法不是很认同。
  •     “达芬奇给我们留下了精神分析学也无法解释的两个特征:他那十分特殊的压抑本能的倾向,以及他升华原始本能的卓越能力。”
  •     写的有点拗口生涩了点
  •     am i going to be the next leonardo da vinci? cos i've had so much in common with him!
  •     心疼达芬奇……死了四百年被弗洛伊德捞出来玩,还给玩坏了233333
  •     算研究的初次涉及 只是为什么什么都和性有关
  •     其实书真的是不错,但是翻译实在是太烂了,我怀疑译者本身有读懂这本书么.
  •     !!!
  •     心理本能如果要转化为各种活动方式,同体力的转化一样,没有损失必定是达不到的。直到充分了解知识之后才会热爱它,其结果往往是知识代替了爱。一个在知识海洋里畅游无阻的人,总是让人无法准确地说他在爱还是在恨,他总是超然于爱和恨。本能能够自由地运转来为智力兴趣服务。在其好奇心于幼年时被激活来为性兴趣服务之后,他便成功地将大部分的性欲升华为对研究的强烈渴望。
  •     读不大懂才给三分
  •     达芬奇画作的神秘感
  •     达芬奇将性冲动化作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动力,此非凡人;弗洛伊德能通过绘画作品以及人物传记中的零星线索穿起来并且以正常人想不到的逻辑加以分析,亦非凡人。
  •     16.05.24
  •     胡乱翻完,印象不深。
  •     艺术家的成功不一定是必然,但达芬奇的一生到底是抗争的一生啊。
  •     其实很多时候觉得老弗在鬼扯。仔细想想。也有道理。
  •     精神分析太诗意了,求科学别玷污她。
  •     意淫加上学究气可就不是件好玩儿的事了,尤其是弗洛伊德大人还弄错了关键字
  •     唔
  •     是不是伪科学 又或者自然科学才是科学
  •     比另一个版本好读。
  •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就是用来形容弗洛伊德的吧
  •     时时刻刻都表现出了他认为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与恋父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从达芬奇说的关于儿时秃鹫的梦就推测联想到他的典型理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被他推测得具有了逻辑联系。很喜欢他说的关于童年的回忆是经过扭曲加工过的回忆的说法
  •     虽是小书,对了解弗洛伊德的艺术精神分析却是必读书。因此很高兴该书有了中译本,但可惜该书中未找到所据的原本。从封面看,大概是据英文本而来。
  •     大师的经典之作,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使用的方法,结论我认为不是很可靠
  •     对达芬奇开始大感兴趣~~
  •     达芬奇和母亲的关系!
  •     作为一个从没正经崇拜过某个人,自小立志要成为“通才”的孩子来说,说起偶像大概只有达芬奇了。异常脑能的激发需要契机,且看老弗如何解析。弗洛伊德解析任何东西,大概都要谈到性。阿德勒对此就颇有微词。初读首先是想努力尝试理解,目前大部分理解还是很牵强的。按照他的套路解释,达芬奇一生旺盛不熄的研究欲和创造力,是一场冗长繁复的前戏,目的是让自己永不觉察,使性冲动永远不会到来,以避免对母亲的不忠。潜意识的抑制把能量引向了别处,从而产生了旺盛的创造力?性在这里,太牵强了。一开始就是1+1=2那么简单,可能是那么回事也不一定,说起本能,无非就那么几个,性是否那么重要?是否适用于全体男性和女性?老弗是个男人,这是他的局限性。
  •     分析不成逻辑
  •     这个版本翻译的明显好多了。。。弗洛伊德+达芬奇=?
  •     因为巨星喜欢这篇,就翻了下。
  •     在图书馆看了一会儿就看完了 太快了都没咋消化 弗洛伊德真能分析 他觉得达芬奇因为五岁后母爱的缺失导致之后的性压抑和自恋 连喜欢同性都是因为对方是想象中自己 梦见同鸟一样飞翔是潜意识里对性的渴求 另一方面 这些压抑和对母亲的依恋也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绘画上的重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