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3276642X
作者:(法) 米兰·昆德拉
页数:425页

书籍目录

第一部/诗人诞生
第二部/克萨维尔
第三部/诗人自渎
第四部/诗人在奔跑
第五部/诗人嫉妒了
第六部/四十来岁的男人
第七部/诗人死去
撒旦的视角
弗朗索瓦·里卡尔

作者简介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


 生活在别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昆德拉的作品,和读古龙的一样,读着是有快感。不是说剧情有多么惊心动魄,书中有那么多的动人心魄的侠胆柔情,而是有些话,即便是只言片语,也有种机智,幽默藏在里面!拾到之后,语言的维度,世界的维度仿佛跟第一次见到海的时候一样,豁然开朗开阔起来!通过语言,文字,还有想象,很多无关的东西都幻化成有共同特征的一个个城镇,路上的风尘扬起,河流潺潺,涟漪荡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环扣着一环,像密封的书信,藏着摇橹人的秘语,飘向远方,远方的人!诗歌是诗人的寄托,诗人的镜子。镜子里的诗人,是升华后的诗人。诗歌是诗人的热爱。记得别人的说说有这么一句话"热爱,是自我的认识和救赎",不知是否援引,但是放在说明诗人和诗歌的关系身上,同时,用来说明自己在热爱其他物事这件事来看,特别恰当,虽然残酷了一点。不过,诗人在诗歌这件事,把热爱做到了极致,因此,在意象上,对自己残忍,发光发热,燃烧自己,要么是向下,下坠,毁灭自己。极尽疯狂。从古至今,有那么多的人,因此而伟大。想象中的真实,和能量,穿过无形的历史隧道,创造了镜中的诗人,镜外的诗人也获得了莫名的兴奋!生活在别处,生活在想象的真实中。当然,诗歌也需要别人的称颂。事实上,换句话说,诗歌中蕴藏的不凡,需要被赏识。所以,“诗人”也需要其他“诗人”的镜子,通过别人,来完成自己的自我审查,还有自己的审查机制,镜面的凹凸修正。生活在别处,生活在镜子包围的世界。走在繁华的大街,无数个镜子折射镜像,有的焕眼,有的暗淡,什么是真实的,真实本身又是什么?在生活在别处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人物隐形关系以及那种微妙关系如何在空间上的进行分配和角逐的描绘。特别地有影像感。
  •     也许是文化和翻译的原因,读起来总是感觉若有若无的感伤。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拥有的东西,到了最后,我们可能已经是成人了,有的东西,我们还是不能看出其转瞬即逝的本质。 我们在控制在追逐。 片段跳跃,梦境浮现到现实。 克罗维尔。 对真实生活的融入不够深入,既不超脱其外,又斤斤计较的。 这是一个有很多的敏感思想被虚假和逢迎包围的孤独的普通人的绝望之旅。我不得不思考,虚假的文青吗?我们有很多的东西,并不能在继续深刻的想到了。可是我不服的。诗歌在这里被批评,因为虚无和没有作用,因为不能被普通人接受的假意虚情,因为我们的生活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九八四包围,可是你们无能为力的被洗脑,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做。还在做些无能为力的生活。如果有代入感,我思考我的代入感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梦中,有一个世界,我知道我是做梦,那是彩色的世界,但是只有眼睛所视的方向是彩色,背后是虚无和朦胧。我知道我经历了另一个世界的我的生活。我仅仅知道这些,我忘记了我的梦的故事。可是我知道我在。我不喜欢写诗。可是哪个人没有对自己说过一些鼓励的话安慰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和梦想呢。我可能很久,很多次的,被自己的话安慰和蒙蔽欺骗。跳跃的画面短场景的合集多镜头的拼接
  •     诗人,我是指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雅罗米尔,虽然我不想称呼他为诗人,但是我想这个称呼的时候会让他感受到光荣,他会因此而开心。于我,我希望他开心。诗人很聪明,很讨人喜欢。诗人从小就会作诗,会作画,聪明伶俐,是母亲的挚爱。诗人爱幻想,爱做梦,有着理想中的生活。诗人从小就跟比他小一岁的孩子们一起上学,诗人得到了无数的称赞,被画家肯定,得到了画家的指导。长大后,诗人也收获了爱情,而母亲也一直爱他如初。诗人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察言观色,他知道该怎样去让身边人的喜欢他,怎样得到身边的人的肯定,乐不思彼。诗人所作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一旦失败了,诗人就会惶恐。是的,诗人永远活在别人的眼里,别人的世界里。诗人,突然很可怜。诗人的父亲不希望他降临这个世界,诗人的母亲出轨,甚至画家的对他的赞美与指点都是为了他的母亲,这束缚着他一辈子的母亲。这所有的一切,都经由母爱,一直影响着诗人的性格和命运。诗人害怕别人说他不够成熟,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由。甚至在等待的时候,诗人都不敢看表,害怕这个过于说明问题的手势会告诉街上的所有人,他是个绝望等待的情人。这样看来,并不是别人会说他不成熟,而是诗人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诗人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成熟,即使他一直在追逐,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成熟。这些,或许都源于诗人的母亲给了他最沉重的爱。这母爱,让诗人没有自由,呼吸无力。诗人从来不曾肯定过自己。诗人的爱,也是悲伤的。诗人对爱情满怀期待,诗人对爱情坚定不移,诗人渴望得到心中的爱情。诗人觉得一次伟大的爱抵得上成千上万次短暂的爱。只是我觉得诗人爱着大学生,她是他眼前这片荒漠中的唯一生灵。可是诗人因为内心的束缚而失去了这爱情。因为就连男女之爱,诗人都希望按照既定的程序,诗人要关灯,要穿袜子,一旦程序不能继续,诗人就失去了爱的能力。至此,诗人再也无法拥有理想中的爱情了。又或者,诗人理想中的爱情,存在么。在爱情上没有阴谋可言,只要相爱,什么都可以交给对方,精神和灵魂。诗人是被束缚的。他的思想,他的灵魂,甚至他的身体,他毫无自由。诗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在别人眼里他们应该这样做,特别是为了这个原本应该这样却未能这样的世界,为了上帝的创造。我宁愿诗人是克萨维尔,而雅罗米尔只是诗人在梦中的名字。诗人死了。诗人幻想过无数的死亡。终于,他死在了他的理想中,死在了他的诗里——如果要死,就让我和你一起死吧,我的爱人,那只能是在火焰中,让我们变成光和热——死在了他的束缚里。他终于,感受到了些许的幸福。生命是短暂的,机会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而很多人一旦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一些人离开的时候,直到很久我才发现,如此后知后觉。一些人离开的时候,我给他一个拥抱,努力说着再见。一些人离开的时候,我会看着他转身,背影失在视野里。一些人离开的时候,我会在原地站着,很久很久。我喜欢送人离开,在离开的站台上,在一个人回去的路上,我讨厌这种孤独,却又时常与之为伍。所以,我不喜欢被人送别。我知道,送人离开之后的那种落寞,与孤独。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是的,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每一次再见,都有可能是再也不见。多么希望,每一次从我口中说出的再见,一定是要再相见。生活在别处。我不懂法语,但是我觉得这句话用法语说出来一定很美:La vie est ailleurs。诗人一定想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活出他自己。生活在别处,我脑海中也有一个平行世界中的自己。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把别处的生活带回这个世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雅罗米尔。一千种心境下也会有一千个雅罗米尔。这些,只是我此刻心境下的雅罗米尔。)以上。Alex读《生活在别处》有感2015年6月于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老米是个老滑头,把精神肉体的分化写进了骨头缝里。喜欢
  •     只道米兰经典伟大,愿能更懂一些。热恋中的诗人那般痴醉,可人也总有厌倦异心的时候,遇到更美的更好的,就会对身边的陪伴百般不顺眼,大抵都是如此,人性不专令人心寒。最后居然忍心卑鄙的背叛女友,最初的爱惜不舍真是虚伪。两个梦境的穿插真心不明觉厉,故事情节的最后,四十多岁的男人这一角色设计似乎洞悉着全局。经过诗人的故事,反映了人生的许多方面,也有许多的触动。
  •     1️⃣3️⃣2017
  •     最会抒情的人,是最懦弱、无能的人——用诗歌革命的诗人,活在幻想的轰烈的克萨维尔世界里的诗人,用伟大爱情掩盖懦弱的诗人,妈宝诗人。
  •     恐怖分子
  •     莫名其妙借的,莫名其妙看完了,又是看的关于分析的小说
  •     你想要什么 你应该得到什么 你配得到什么 文青的媚俗在雅罗米尔的死亡中永世不得翻身
  •     没看懂
  •     所有赞美都送给昆德拉
  •     昆德拉简直是撒旦的化身。
  •     最近要读昆德拉的另一本 想起这本曾经最爱的书 当时读起来 为有这样的书感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跟着这样表达喜爱了 但是 爱您
  •     最喜欢克萨维尔那一部荒诞嵌套的梦境 生活不在憧憬中 而在连续不断的猝不及防
  •     灵魂写手 当故事成为幻影,城市成为纸月亮照耀下的背景,人物穿着演出服走来走去,然后庄周梦蝶,不知身在何处,只是浑身上下真实疼痛的荒唐和虚无。 希望,生活在别处吧
  •     这本书读得很焦躁,文章的留白是对人性的拷问,也可能是时间巧合,它一次次激起最原始的欲望。画家最终画了很棒的油画,而诗人只写出了一些表面光鲜亮丽的垃圾,像这个人一样。自私,狭隘,懦弱,胆小,最引以为傲的才华也不过是一个笑话,这真的是一个被“摧毁的世界”。 总算从这个世界里走出来了。
  •     我们在寻找崇高,却显得那么可笑
  •     我不喜欢雅罗米尔,因为他的性格里有太多理想化的,罗曼蒂克式的因素。因为世界上有太多人爱他,所以他始终没有从年幼柔软的茧里走出来。因此他这一生就像一只小兔子在四处窜逃和挣扎,革命软弱无力,想挣脱妈妈也显得力量不足。纯真和情怀,最终害死了他,死在水里,恐惧里。 米兰昆德拉果然奇才。
  •     我曾拒绝喜欢昆德拉。我不会推荐别人看这本书。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惜我没有完全看懂。但是部分懂了,且感触深刻。
  •     2016,苏醒
  •     克萨维尔多么浪漫。“我不能带你走”。很难不带入自己的政治立场。
  •     每一本都很喜欢
  •     “他写掺进了人造童年的情诗,写假想中的死亡,写假想中的衰老。”
  •     雅罗米尔的一生从开头就赤裸裸的描述,中间片段的掺杂把思绪拉的的很远很远。生活的一切的尽是谎言。在杀戮伟大梦想的时候总是会流很多血。细腻尖锐的灵魂写手,抒情讽刺地淋漓尽致。
  •     说到底,人不过是自己的「形象」; 他在不朽中这样说过 。而毛姆在剧院风情里是这么写的,「有时见你独自走进一间空屋,我会忍不住想推开门,却又害怕推开后空无一物」。如果独处即是不存在,人怎么会停止媚俗。
  •     对米兰昆德拉粉转更粉之作,昆德拉写的是诗人的一生,但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一生,生活在别处,真正的生活永远在别处,但首先请好好活着……
  •     那些可恶的嘴脸,大多都长在自己身上。
  •     Thoughts Provoking. 此书带来了真是挺有趣的阅读体验。
  •     我很直白的说 我更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人生是你看不清的盘山公路。
  •     图书馆借阅,昆德拉的文字好赞啊,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就容易理解了,对社会【】主义的反思与讽刺
  •     他是雅罗米尔 & 克萨维尔,还是兰波?雪莱?莱蒙托夫?一首关于自我的讽刺诗. 昆德拉像在布雷,地面上没有一点废墟,没有爆炸,内里却被掏空了,装模作样的放在那里. 弗朗索瓦·里卡尔称之“撒旦的视角”.带有后现代的滑稽模仿性质.
  •     生活在别处,很远又很近。
  •     风未动,旗未动,是人心在动。我们看书是为了看清自己,我看到了迷茫与绝望,你呢?
  •     其实这本书不是很好懂 我也不是太明白 其中还渗透了政治背景 但是对于雅罗米尔 也确实可以引用书最后的一篇“撒旦的视角”所提及的帅克的话“只要我们还活着 我们就是在自我欺骗” 雅罗米尔的人物刻画 是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他对于自身充满的高谈阔论 高尚的言语道德 也其实是另一种隐藏真实的谎言
  •     诗人的一生
  •     life is elsewhere
  •     《生活在别处》的背景是1948年的捷克首都布拉格,此时的捷克正处于斯大林政权的铁幕之下,极权政治之下,捷克人民的言论受到了过度的管制,人们生活在合法暗杀的恐惧之中。主人公亚罗米尔就是以一个诗人的角色被带入这个时代的,他一出生就被生母赋予了诗人的使命,这也使得亚罗米尔拥有多愁善感、敏感脆弱的诗人特性。在当时的一个限制个人自由生长的时代之下,显得格外的突出,富有作为一个小说主人公所具备的独特性和脸谱化的色彩。
  •     要去先了解历史,再去读文学。
  •     中心思想是啥我不太懂…
  •     雅罗米尔让人喜欢不起来,母亲的设定简直溺爱过分,中间穿插的克萨维尔最初的梦境倒是有趣得多,感觉写的并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生活无意义。
  •     看得又讽刺,又寂寞~~啊啊啊~~迷迷蒙蒙的爱恋总是后知后觉。
  •     真正的生活在别处,而我生活在真实不在的地方。
  •     只记得一些了。直线最短,风景也最少。
  •     真实的生活在别处~sometimes one side to another side just takes one step~
  •     “你很美。”“但是我必须背叛你。”
  •     初读的轻蔑的微笑,慢慢化为对自身的同情与怀疑
  •     会让我回忆起很多自己在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事。在某些片段中通过完全的夸张让人反感,愤怒以及悲伤。那种无力挽回的感觉,生活中常常有。不过我不认为真的会有另一种生活在别处等着我,小说可以跳脱瞭望台来讲述其他的故事,而我们的人生,不可能随随便便换了场景,所以有生活在别处的想法,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实践地改,不要成为雅罗米尔那样的想太多而不做的人。
  •     老师推荐的,饶了我吧,我体会不到
  •     这本书后劲儿太大了
  •     又一本读晚了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