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全集(全十六卷)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5
ISBN:9787023081933
作者:汪曾祺
页数:48860页

书籍目录

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94周年,我社于2014年4月正式推出《汪曾祺全集》,将先生文学、书画、对联、戏剧等作品全编15册,布面精装,封面字体烫金,并特制毛边本50套,将于2014年3月中旬开展预购。

作者简介

此次全集的出版以汪先生的手稿作为第一位组稿来源,为呈现出一部更加全面、翔实的《汪曾祺全集》做 了充足准备。
全集还增添了汪先生的书画、对联、戏剧等多项内容。
随着一部全面、翔实又精美的《汪曾祺全集》和广大读者见面,是对已仙逝十余年的汪先生的最好纪念之一。
新版《汪曾祺全集》除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书信卷外,还包括谈艺卷(收录汪曾祺对于诗歌、京戏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书画卷等,在以往的汪曾祺文集中尚未收录,是新版《汪曾祺全集》中的一大亮点。


 汪曾祺全集(全十六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小弟不才,读汪有年,在这个事儿上偶有所得,写出来,请高明指点。汪曾祺的文章,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自有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只要你对他的风格熟悉,在一堆文章里,很容易就能看出哪篇是汪的。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少有的文体家,少有的创出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所谓文学风格,就是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相结合所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我以前一直以为,“风格”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想学习模仿汪曾祺的风格并没有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只有通过反复读他的作品,来感受,来深入,来浸染,最终化到自己笔下。后来悟到,“风格”虽虚,但其实有其构成的要件——就像一个人的气质,最终是由这个人的长相、衣着、谈吐、修养、行事作风,构成并呈现出来的。想要学习模仿汪曾祺的风格,也有几个很具体的着手处。一、首先就是语言。汪曾祺是现代汉语的大师,他本人对语言的重视在当代作家中无出其右。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哈佛耶鲁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他说过:“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风格同样也很虚,但也可以落到实处上。比如句式的选择——长句还是短句?整句还是散句?比如词语的选用——多用外来词还是尽量选用本土习用的词?雅驯的词还是通俗的词?动词?形容词?哪个用得多?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等。从语言的外在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几个特点:第一,多用短句——“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少用长句,但并不排斥长句——“语言耍来耍去的奥妙,还不是长句子跟短句子怎么搭配?有人说我的小说都是用的短句子,其实我有时也用长句子。就看这个长句子和短句子怎么安排。”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有参差变化之美,语言的节奏韵律变化也就由此而来。第二,多用散句,少用整句,偶尔会用对仗。汪曾祺一旦用对仗,那对句就给人极深的印象。比如“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汪曾祺对个对句很得意。再比如:“一庭春雨,满架秋风。”语言简淡,韵味却悠长。第三,少用形容词——这倒不稀奇,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告诉你形容词是大敌。少用成语,尤其不要用成语来写景。汪曾祺在一文中讲到他和他老师沈从文聊天,谈到一个青年作家,沈老说,他写景喜欢用成语,这怎么行?——有人以为在行文中堆叠成语可显出自己高明,这是外行之见。用成语写景写人,终究是隔了一层,“不够贴”。第四,在汪曾祺极个别文章中,甚至出现过词语的单列,这是有些诗化的语言。汪曾祺还喜欢用叠词——“陈相公脑袋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唇厚厚的,说话生气粗粗的。(《异秉》)”也常用拟声词——“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了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这些词的使用都可以让行文口语化,通俗化,也很有表现力。第五,汪曾祺的语言总体上比较质朴平淡,但有时也会峭拔陡峻,亮人眼目,比如《胡同文化》的结尾:“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最后这一组四字句,如奇峰突起,有文言的内在韵律,给全篇大白话的语言增加了别一种感觉——就像在清炒大白菜里撒了几粒虾米——更有味儿了。汪曾祺一般尽量少用洋化的词,他擅长将俚言俗语和现代白话文,文言与口语,浑然天成地揉合地一起,形成一种又俗又雅,真正“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以上只是撮其大要,汪曾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跟他自幼以来的古典文学修养——特别是文人笔记如《容斋随笔》《梦溪笔谈》上下的功夫,以及建国后他在《说说唱唱》编民间歌谣的工作经历,在反右期间深入民间学老百姓的语言,和他对北京话的借鉴吸收都有关系。有意学习汪曾祺语言者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二、叙述模式和情节结构简单说六个字,“随便,顺其自然。”王安忆说过,“汪曾祺的小说写得很天真,很古老很愚钝地讲一个闲来无事的故事,从头说起地,‘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地开了头。”——确实如此,汪曾祺在叙述模式上几乎从来不玩什么花样,除了早期的几篇作品用了些意识流手法之外,他很少用倒叙,插叙,也绝少用闪回,蒙太奇,拼贴等现代派手法,很少打乱叙述的时间线——他总是从头讲起,娓娓道来。比如“西南联大有个文嫂”(《鸡毛》);比如“北门有一条承志河”(《故里杂记》);比如“全县第一个大画家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鉴赏家》),然后他会顺着开头徐徐往下说,从不虚晃一枪,弄的扑朔迷离。这些都是典型的线性叙述讲故事的方式。线性叙述可以说是最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的叙述方式。线性叙述不在叙述时序上设置任何障碍,这样的叙述当然是最容易进入的。如果说叙述是一棵树,汪曾祺总是习惯从树根讲起,慢慢讲上来,讲到主干,再往上讲。讲着讲着,主干上会分出些小的枝杈,长出些旁枝。汪曾祺在叙述时绝对不会为了主干限制这些枝杈的发展——有时他的小说甚至没有真正的主干——他总是饱含深情地凝视他们,抚摸他们。汪曾祺的小说在结构方最特出的例子有:《大淖记事》,前面一大半都是讲大淖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后来主角才出场,基本上看起来一半是散文,一半是小说。再比如《异秉》,就是一个散点透视的保全堂风俗画。再比如《八千岁》《岁寒三友》,很像一个册页,都三个主要人物接连出场,最后收拢。还有《侯银匠》,谁是主角,是主要的情结线索?是侯银匠,还是侯菊?都是。花开两朵,两枝都要表表。周作人在《莫须有先生传》的序文中曾这样形容他爱徒废名的文体:“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了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汉港弯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再往前走去。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 其实这也很像汪曾祺小说的结构,汪曾祺也说过他曾经很喜欢废名的小说,并且受过他影响。汪和废名相同的另一点是,他们的小说的内部结构并不是以情节来组织的——或者说情节性(矛盾冲突性,戏剧性)都并不强。与其说他们写的是故事,不如说写的是意境——他们的小说其实是诗。比方《受戒》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人说是小和尚恋爱——嗐!有讲恋情的萌发、成长,中间的纠缠,最后的结果吗?——完全没有,完全不符合一般爱情故事的情节结构。再比如《异秉》讲了什么故事?王二的发家史?也不是!——《异秉》讲的是俗世众生相,情节更淡到几乎没有。小说其实大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戏剧性故事性的小说,一种是散文化诗化的小说——汪曾祺走到自然是后一条路。这两种类型并没有高下之分,都能写出杰作。汪曾祺的选择跟他的文学追求有关,他希望能打通散文和小说的界限;也跟他的才具有关,他曾坦言:“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所以,要想写出像汪曾祺这样的小说,你一定要走第二条路。三、观察表现生活的角度和立场汪曾祺对他笔下人、事都是平视的,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视角。他并不有一般作家的居高临下,也不会刻意仰视拔高笔下的人物。他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汪曾祺还说过,他是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就是他观察表现生活的立场角度。他是人道主义的,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绝大部分是抱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同时他是抒情的——他笔下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最现实的生活——这里面可能有美化,有作者本人美好心灵的投射。所以汪曾祺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的作品所包涵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我自己觉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比如《受戒》、《大淖记事》;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谑,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在有些作品里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较复杂。但是总起来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总体来讲,汪曾祺对生活是抱着一份温爱的——并不是热爱——“热”字太过份了。但对一些丑恶的人和事,他也不是没有激愤和批判——比如《黄油烙饼》《天鹅之死》——但他褪尽了火气和躁气,把隐痛藏得很深……最后我要说,本文标题党了——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跟他自身的脾气秉性,天赋才华,成长环境,人生遭遇,时代环境,文学追求密不可分,更不可重现。我们只能学汪曾祺,但最终还是很难学到他的真味……
  •     汪曾祺的全集在他身故后,由北师大出版社出过一次,此后好像就没有再版过。现如今市面上能买到的都是各种选本,选来选去都是那些文章,不过因为喜欢汪曾祺的文字,我每次在书店看到自己没有的选本,还是会掏钱买一本回来。现在已经颇有一些人开始研究汪曾祺,关于汪本人关于他的小说的文章也多了起来,其中颇多的评,我在这里就不掠美引用了,写写自己在看他文字时注意到的几点。首先就是关于汪曾祺的名士气。汪曾祺是富家少爷出身,大学又是上的名校,读书期间经由不少名师点拨,自己的老师还是沈从文,他自己也很有才华,有点名士气也在情理之中。这种名士气也带到了文章里,他笔下的人物,奇人和畸人颇多,我想吧,这倒不会是有意求奇以此来吸引眼球,而是希望写一些有性格有棱角的人。除此之外,他的文章里还有比较好玩的一点,就是有不少软广告,比如有一篇云南游记,前面还是记述在云南游历时的所见所感,后半段干脆就直接写褚时健的卷烟厂出的烟卷如何如何好,套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画风突变”,而且这类文章还不止一篇。受了人家招待,写篇文章说点好话,古往今来都很常见。只不过他的文章里做起软广告来特别直接痛快,不矫情不造作,有种拿了钱肯定办事的爽利劲,让人读来不禁莞尔。这个痛快劲,让我想起了他写栀子花的那么一段话——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不过他在生命最后几年里的文章,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重复太多。不仅是题材的重复,很多时候是直接把以前文章里大段大段的话拿来放在另一篇文章里用,用自己的旧作自然不算文抄公,但偷懒是肯定的。我想这一来是因为他当时年事已高精力难免不济;再者他当时名气已经不小,社会活动多了,每天迎来送往在所难免,少有时间潜心写字;约稿的也多,为偿文债,自然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能偷个懒也就偷个懒了。还有就是汪曾祺对自己的老师沈从文,总是不吝惜溢美之词的。沈从文器重这个学生,汪曾祺敬爱这位老师,夸一夸自己的老师也属正常,同时为亲者为尊者讳在他的笔下也很明显,写到沈从文是这样,写到其他人也是如此,试举一例。和汪曾祺私交甚好的京剧名家裘盛戎生前鸦片烟瘾很大,裘盛戎五十几岁就病故,和抽鸦片有很大关系,这在当时也是公开的秘密。而汪曾祺对此一直是不提的。总觉得汪把自己老师夸得太过了一些,你要问我说怎么个夸得太过了呢?我老是感觉沈从文的文字没那么好。可不管是文学史教材还是评论文章,都把一大堆桂冠给了这位湘西老人。我也只好说,那就是沈的文字不太对我胃口吧。其实最让我感兴趣的,倒是汪曾祺与江青的往事。关于这段往事,史料不多,汪曾祺写到这一段的时候,笔下的文字也有点含糊。他在文革前没受太大冲击,文革期间因为笔杆子硬,被江青看中调去写《沙家浜》,也算是被保护了起来。他最难熬的日子反而是文革刚结束的头几年,毕竟能得到当时第一夫人的垂青(现在也有人戏称江为江麻麻了),汪是说了很多表忠心肯卖命的话。这让他在那几年尤其的不好过。对此评判优劣对错很难,我只能说不管是违心的还是主动的,普通人在时代大潮里想要保持人格独立,想要独善其身,真的太不容易。在此不妨举个类似的例子,知名红学家周汝昌曾得到一代奸雄康生的赏识,所以周在文革里受罪很少,其著作还能以高规格正常出版。我在天津上学期间,有几位老师年轻时和周有些来往,说康生葬礼上,周汝昌因为觉得痛失伯乐,嚎啕不止,连磕了十几个响头,也正因这事,周在文革后受了多年排挤。此事是真是假已难验证了,周汝昌已经离世,把这件事说给我听的几位老师也不在了。既然当不得信史,就当个故事听吧。
  •     第一次知道汪曾祺,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第一篇读的是《侯银匠》,而后是《黄油烙饼》。他的文章别具一格。很多作者写文章都有“好为人师”的倾向,文章的结尾总少不了几句“人生哲理”,汪曾祺的文章却从没有,这让我记住了他。汪曾祺曾在西南联大读书,师从沈从文先生,他的创作也深受沈从文先生的影响,记得有一次他把写好的小说给沈先生看,那篇小说有很多对话,他精心雕琢,写得很美,沈先生看后只说,“你这不是对话,而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这话他记忆甚深,他明白了“修辞立其诚”的道理。他写他身边的生活,他并不试图从这些身边的事中总结出什么,他只用笔描绘出他所见的生活。汪曾祺主要写短篇小说,最长的不超过一万七千字。有人对他说,你的某某文章只要稍微抻一下,就能写成长篇了。他说,为什么要写成长篇。他写短篇,不是刻意为之,只是恰到好处,就像苹果就是苹果,把它“抻”成香蕉就不成样了。他的短篇写得很有好,如《异秉》、《受戒》、《大淖记事》、《珠子灯》、《昙花、鹤和鬼火》等等。我只说其中一篇名为《星期天》的。汪曾祺在上海的一所中学教过书,这篇写的是他的同事。他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这些同事的生活,只是描绘,并未作出任何评价,有几位读着还挺有意思的。在故事的后半段,引出了两个人,一个叫王静仪,一个叫赫连都。王静仪是那所中学的校长赵宗浚所看中的人。那个校长只是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好,也没什么不好,四十多岁的年纪,想找个老婆。他看中了王静仪,找过谈过几次。他表示愿意帮助她的妹妹读书;还表示他已经是这样的岁数了,不可能再有那种火辣辣的感情,但是他懂得怎样体贴照顾别人。王静仪客客气气地表示对赵先生的为人很钦佩,对他的好意表示感谢,没再说什么。赵宗浚为了王静仪,在某个星期天举办了一场舞会,当然是为了王静仪,还邀请了赫连都。赫连都是个电影演员,却没演过什么片子。他长得高大、挺拔,很有男子气。虽然住在一间暗无天日的房子里,睡在一张破旧还发了霉的小铁床上,出门里却总是西装笔挺,容光焕发。他一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他到一个白俄家里去学发声,到另一个白俄家里去学舞蹈,到健身房练拳击,到马场去学骑马,到剧专去旁听表演课,到处找电影看,除了美国片、英国片、苏联片,还到小电影院去看德国片,研究却尔斯劳顿和里昂·巴里摩尔...他被请来当舞蹈老师。那场舞会上,他跳了很多舞,王静仪跳了两首后就一直在边上坐着。舞会快要结束时,王静仪找到赫连都,要和他跳。当飘逸的探戈舞在舞会上跳起时,其他人都停下来了,只痴痴看着。当旋律结束时,越宗浚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无望的。他第一次苦涩地感觉到:什么是庸俗。他本来可是另外一种人,过另一种生活,但是太晚了。他为自己的圆圆的下巴和柔软的、稍嫌肥厚的嘴唇感到羞耻。他觉得异常的疲乏。舞会结束了。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但是似乎也够了。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     价格不菲啊
  •     随便翻开这册书的任何一页,读上了,就停不下来
  •     好嘛 期末作业我就读个前两卷吧
  •     终于看完了。
  •     诗画散文
  •     曾经在一辅导班对一群中学生讲过汪曾祺的文章,之后他们中成绩好的学生作文都开始模仿汪曾祺的写法,听说得分的不低。
  •     我从没想过会如此接近一个文人的生活,我陪你吃陪你逛陪你写字陪你看书。我期待有一天,我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写的这么朴实,这么简单,清清淡淡,就像那个老僧问只想复仇的剑客,你是否为自己而感动。有一天,我想回答自己,是的,我也为我自己的生活感动。
  •     便宜点吧!500以下必买
  •     能让我愿意读全集的中国当代作家只有汪曾祺一个,天真纯粹,恬淡有趣,只是他写了很多关于他恩师沈从文的短文,可惜我多喜欢汪曾祺就有多讨厌沈从文
  •     五年级开始喜欢的作者 值得一看
  •     这套书应该再出版啊…十几年前买的它 现在都发霉了…急需一套线装精装版…
  •     只有电子版,等有钱了一定要搞一套纸质版。
  •     里下河民俗的书写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