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泰自选集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11319975
作者:王学泰
页数:340页

章节摘录

  鼎的文化演进  鼎,如果探究其原始意义不过就是个有着三足支架的饭锅,它是炊器,可以用来煮饭做菜,小的鼎也可以作食器使用,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就这个“饭锅”在我们民族的文化生活史和社会生活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往往与“强大”“厚重”“重要”等概念联系起来,作为具有放大效应的形容词使用。例如强劲有力称之为“鼎力”,昌盛繁荣称之为“鼎盛”,国家大业称之为“鼎业”,豪门贵族称之为“鼎族”,赞美别人声名远播用“鼎鼎大名”,赞誉总掌国政为“调和鼎鼐”……总之与“鼎”相联系的词汇多是正面的,这不仅表现出饮食、吃饭在我们民族意识认同中的重要,也反映了鼎在中国文化史发展中地位是不断提升的。  1. 考古发掘中的原始鼎  原始鼎也就是作为炊器或食器的鼎。自从数十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发明和制造炊器就提上了日程。大约鼎是华夏先民最早发明的一批炊器之一。最初的鼎是陶土制造的,我们称之为陶鼎。陶鼎是三脚支架与陶罐、陶釜的结合。上面的容器用以放食物和水,在三脚支架之间用薪火加热。陶鼎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这在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史上屡有发现。距今8000年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8000年前安徽黄鳝嘴遗址6000多年前的长江下游的崧泽遗址等地都发现了陶鼎。虽然这些陶鼎都很粗糙、原始,但表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北起黄河两岸,南至长江流域,鼎是人们常用的炊器。大约在5000年前,也就是文献记载的夏王朝期间,鼎的使用已很普遍,而且出现了青铜鼎。被假定为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有三角足罐形鼎、乳状足罐形鼎出土,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  一些夏文化遗址中还有四足方鼎出现。  夏代也是开始使用青铜的时代,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出现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中就有鼎。它多出自夏文化晚期的遗址中,而且往往与爵、斝、觚、角、盉等一并随葬,考古家认为此时的青铜鼎是起着标明死者身份、等级的作用,已经接近后世所称的礼器。可见早在4000多年前,鼎就开始了从炊器到礼器的转化。  商代被后世称为“青铜时代”,商代的贵族大量使用青铜器具。青铜鼎在出土的铜器中占很大比例。鼎此时既作随葬礼器用,也作现实生活炊器或食器使用。宋镇豪著《夏商社会生活史》中谈到殷墟出土陶鼎和铜鼎时说,有的鼎底部有烟炱痕,这是做炊器用的;有的没有,这是做食器用的。许多鼎中还残留有食物、调料,使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其主人据鼎而食的情景。可见鼎在那时是兼具多种功能的。  2. 传说中的“鼎”  上面说的是真实存在的鼎,它们久藏于地下,考古家让它们重见天日。考古存在之外,还有一个传说系统中的鼎,它有着更为久远的影响。  (1)黄帝铸鼎  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轩辕黄帝也是许多事关人类文明的器物发明者,如文字、养蚕制衣、指南车都产生在轩辕时代。据说黄帝还铸造过一尊鼎,《史记·封禅书》中借公孙卿的口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这位文明的开创者在他升仙之前,开采首山(今山西永济南)之铜,铸造了第一尊铜鼎,作为留给仍在世间老百姓的遗物。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后人黄帝也是鼎的创始者。鼎可以说是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分界点,有了它人们才能彻底告别茹毛饮血,走向文明时代。说通俗点,中华始祖留给后人的是一口饭锅,让他的百姓过文明人的生活。对于黄帝铸鼎的传说,信奉黄老之术者有不同的解读,他们把这尊鼎视为炼丹之鼎,是长生久视的象征。尽管理解不同,但都是与生命密切相关,都是有益于人类延长寿命的。  (2)大禹铸九鼎  在国人看来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权力问题,也就是说由谁掌握饭锅主导权。这就有了大禹铸九鼎的传说。大禹是带领人们治水的英雄,也是一统中国的建立者,因此铸造一统中国象征的九鼎的任务便落在他的头上。这个传说的最早记载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带兵讨伐“陆浑之戎”,经过洛阳,在周天子城边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向王孙满发问:陈列在朝廷上的九鼎的轻重大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国势正旺,这一问,是咄咄逼人的。因为周朝日益衰落,周天子风光不再,已经从掌控天下的共主,  变成为一个“小国之君”了。不过王孙满不卑不亢回答他说,虽然,九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但谁能掌握国家大权是“在德不在鼎”的: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告诉楚庄王:第一,大禹铸九鼎不是因为他势强力大,而是因为品质高尚,得到天下的拥护,人们从九州远方自动贡献“金”(青铜)给他,并把当地所产的奇异物品画成图画,让他了解(《尚书·禹贡》中把大禹的统治地域划分为九州,并写明当地山川风貌和特产)。  第二,大禹铸九鼎不是为了炫耀国势,更非张扬自己的“天下归心”的威望,而是因为他领导了治水工程、“艰难险阻,备尝之矣”,知道山川林薮中种种危害,为了让天下人对这些危害有所了解,他把山妖水怪、魑魅魍魉的形象都铸在鼎上,广布天下(当时没有纸,鼎上的记载被认为是可传之千万世的),让游猎渔樵的人们有所知晓,避免受害。  第三,因为鼎传播的是要全天下都要了解的知识(当时人的心目中九州就是整个世界了),因此它自然要被天下共主掌握,从此它也成为掌握天下权力的象征。大禹建立了夏朝,九鼎就传给他的子孙。当夏德衰,最后夏王桀成为万民所指的独夫民贼,夏朝亡了,九鼎传至商朝,商亡又传于周。第四,九鼎是“德”的象征,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君主品质高尚,鼎自然“重”,反之则轻。王孙满这段话反映了当时开明的统治者对鼎存在价值的认识。其实王孙满的内心已经感觉到周王室东迁后周德正在日益衰落。因此他说,周成王“定鼎”时占卜,言周朝可传三十代,七百年(儒家没有万世一系的观念,“传之千万世”秦始皇思想,是曲学阿世的法家观念),现在还没有到。其背后的台词是:周现在也只是挨日子罢了。  然而,九鼎毕竟是执掌国家大权的象征。权力膨胀的大臣、羽翼丰满的地方势力、窥伺中原的边裔强藩有时都不免要问一问“九鼎”的重量和形制,这是挑战中央权力的一种暗示。然而“天命无常,唯德是辅”的儒家观念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主流意识,因此,“九鼎”就不是赤裸裸的权力,更非蔑视一切弱小的暴力。九鼎所承载不仅有“治统”,还有“道统”,它的流转就带有道统传承的色彩。鼎不能以暴力赢得,只能以修德争取。即使据有了九鼎,如果德衰,也会弃之而去。据传这组九鼎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前327)沉于泗水深渊,就是周朝将亡的预  兆。并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为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水经注·泗水》)。秦始皇自以为德迈三皇五帝,可是冥冥之中的造物不承认他,九鼎沉沦不出,即使派数千壮士下水系取,也是一场空。  ……

内容概要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现名“清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工作,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著作包括《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游民》《华夏饮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态》《<水浒>与江湖》《中国人的幽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等,而且还有多种学术随笔集出版,其中包括《燕谈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重读江湖》《发现另一个中国》《平人闲话》《王学泰读史》《采菊东篱下》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002
关于国学的随想 006
《论语》在文化史中地位的演变 011
当今的“读经热”与《论语》 075
第二辑 六经之外有文化
漫谈幽默 082
笑话五题 099
鼎的文化演进 121
缠足、跷与性别歧视 134
模糊千年的一条民事法 145
说文人士大夫的消闲文化 158
中国饮食里的文化精神 185
第三辑 文化传统中的另类——游侠、游民与江湖
话说游侠 206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再说游侠 219
江湖侠骨已无多——社会转型期间的游侠 231
从流氓谈到游民和游民意识 243
《三国演义》与游民 251
话说江湖 263
江湖人的梦 303
关公崇拜的形成 325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凝结着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主要体现在注重和谐、兼收并蓄、经世致用三个方面,在历经五千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沉淀和传承后,绽放着绚烂的色彩。鼎的变迁及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缠足的来龙去脉,古人的幽默细胞,何谓游侠,为什么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走进《王学泰自选集·文化经纬》,可令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

《王学泰自选集:文化经纬》内容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外,还有与游侠、游民和江湖相关的另类文化,突显了传统文化在广度上的丰富多彩。王学泰在书中对国学,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辨析,正统文化以外的国粹,以及游侠等另类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解读,对于普及国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大环境下,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亦具有现实意义。

图书封面


 王学泰自选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这是一个在旧诗词、旧小说熏染下成长起来的人物......他追慕的人格是:看破红尘、遗世独立、清高飘逸、不骛名利、放荡不羁、冷嘲热讽的亡臣居士。他向往的生活是:一屋线装书、一壶清茶......他最终决定去追求丰富的学识。这样,他就有了傲世人不学无术的资本,生活就有了内容和乐趣。任何新事物的缺点、失败他都欣喜,他都用来证明自己是时代目光犀利的受难者。“p.0032,“至于我,快奔七十了,......钱多钱少都一样,屋大屋小都一样,连看男看女都一样了。”p.0093,“李先生感慨说,‘我入党时,介绍人问我,你爸爸要是反革命,你敢不敢一枪崩了他?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也不敢想这个问题。’难道非要把革命与不革命搞得如此对立?这绝不是正常人的反应。”王学泰反问道。一个月后,李慎之在电话里说,他认真地看了书稿,希望我能救朱元璋的问题深入地谈一谈,他有兴趣给这本书做个序。《发现另一个中国》,李慎之所写的这篇长序中,字里行间折射出他对于“游民文化”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游民阶级在我国社会力量强大,它们有时与过剩的知识阶级中的一部分结合,对抗贵族阶级。他(杜亚泉)认为秦始皇以后,二十余朝之革命,大都由此发生。可是革命一旦成功,它们自己就贵族花了,于是再建贵族化政治,而社会组织毫无变更。他说这不是政治革命,也不是社会革命,只能说是‘帝王革命’“。p.011,论述地很精彩,很切合prc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4,我就想,实际上,儒家思想不仅是被西方文化思想摧毁了,它首先是被游民文化瓦解了。p.044,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如果诚实一点思考,儒家文化或许不是中国广大底层不识字百姓的统治文化。5,游民一无所有......游民的反社会性格首先瞄准的就是财富,因为他们要解决生存问题。p.0516,如果社保、医保都能建立起来的话,每个人在任何地方生活都是有根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获得了安全感,就不会有游民心态。p.0947,游民文化揭示了中国历史的治与乱,他就像解锁中国社会的巨大密码。p.1038,我们老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实质上也就二百年文化,因为经过二百年之后,基本上都重来一遍。这种不定期的战乱,定期的淘汰人口,这种淘汰,往往是淘汰精英。为什么是淘汰精英?因为越是战乱,越依赖简单的生活能力,简单的生活能力越强(如四肢发达,又有糊口的技艺),越能生存下来。那个特别善于思考的人,他就可能不适应战乱。而且每一次战乱,都是底层的流民、游民被动员起来,参与屠戮。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悲剧。”p.117,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9,我想黎鸣讲的四大绝望更多是从精神层面的。专制社会本来就是没有前途的社会。中国社会在过去一直没有逃出战乱、治乱的循环。但是,在我看来,一切”乱“其实都是始于”治“,或者说是”治中之乱”为“未来之乱”埋下了伏笔。p.168.10,江湖通常有三种含义。...大自然中的江湖...文人士大夫的江湖....游民的江湖。这种江湖充满了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喝你死我活的斗争。所谓“常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讲的就是《水浒传》里的江湖。若说庙堂,中国两千年历史中,基本上是50年一小换,200年一大换。改朝换代垂直流动最大的就是皇族与游民。前者生命不保,后者有可能做了皇帝,或功臣显贵。朱元璋等就是一例。高高在上的帝王与沉沦底层的游民,表面上看相隔云泥,是尖锐对立德,但实际上是两者在心态、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往往是相通的,而士大夫属于夹心层,会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夹击。p.172,明清相权被阉皇权加强之后中国人的这种流民思维本性更显露无疑,结合当代中国政治的分析也更会发人深省,根本上说中国人思想体系中没有一个超越的概念去承载现实中的种种思虑所以才那么混乱吧。11,“亚皇权制度形态”的文化效应“......会大大深化我们对于”传统“的认识。我门的”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经学、理学设计了那么多美好精深的东西,以至于全世界别处的人们都要到我们这里来学习,可是我门自己怎么倒成了这样?很多人说,这是因为近代以后我门抛弃了自己的传统,一味崇尚西方的结果。其实真正的原因未必如此,因为我门自己的“传统”中造就孕育了对正面价值的强大消解力量,比如汉代人说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遵循立法的人要饿肚子,而胆大妄为的人翻到到处风光......p.227,在这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更要文化内部去自己解决,或许别的文化也有这种思想上的负面性消解文化传统呢,他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呢?12,“道统”不仅被“治统”随意修改和压制,以便皇权的极端和任意的伸张,“道统”还被流行于下层社会的游民文化所瓦解[做豆瓣笔记的我想到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话,思维方式不变世界观不变,思想的冲击就不会停止历史就不会停止]。儒家的传统是弥漫在文人士大夫所著述,它的影响有多大?清代钱大日斤说“六经、三史之文,世人不能尽好,间有读者,仅以供场屋(食字旁和一个豆)(食字旁和一个丁)之用,求通其大义者罕矣”(《与友人书》)。文人士大夫如此,对于下层社会的影响可以想见。对于广大民众影响最的无非是自宋代以来流行的大量的通俗小说和由此改变的戏曲.....p.231,现在责怪中国学术腐败责怪大学教授屈服行政权力说现在知识分子缺乏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气节或许都带过分了,因为可能事实上中国知识分子就没有那种以公民意识作为支撑的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个别人不能代表整个文化氛围这是一定的。不说现在(但是读者猜也可以猜到情况本质上没有多大变化之是表象更复杂了),真实的讲,可能中国社会思想就是全方位被书中所说的“流民文化”所占据的,从政治到经济到教育到看似高大上的影视明星都有这种流民气息。这就好像说中国的母亲小时候让孩子穿开裆裤不带尿布一样,文化这个东西就好像事实一样让我们存活着。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思想的转型,如果是全方位塌陷/被流民文化攻占的话,怎么让一些现代工业社会的运行文化在中国发展生存,会是很有趣的学术主题和很艰难的社会实践过程。挺严肃的这个看似抽象的事。13,梁启超....指出正是我们自古以来“国民权利”的缺失,才导致了国家和文化信念的崩溃,他的结论很紧要:能够安然忍受专制官府无穷苛索的国民,必然也能够人手外国侵略者割去我们国家一省土地的耻辱.....而后来胡适强调,一个自由的国家不是一群奴隶所能建造起来的,也就是这个意思。p.233,作为唯心主义者,我不太愿意那么强调政治斗争,简而言之,对国民权利和国家观念的忽视是问题原因不假,更深层看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中国人同情心的缺失对彼此情感的漠视。这是个心理学问题,背后也有其中的哲学和逻辑学原因。而那些问题的答案在控制着这个民族(汉族)的走向。14,“学士第”、“大学士牌坊”、“丞相坟”之类彰显文化身份的长久标志,这里面包含的意义当然远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命运的改变,更主要的是通过成千上万这种跃上“龙门”的人物,将统一整治的文化形态和理念、规则、社会价值向心力等等输送到这个社会制度的基础层面中,这种不舍昼夜的“输送工程”对于皇权国家制度运行的意义显而易见。p.241,高考。15,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任鸿隽在“党化教育”盛行之际[豆瓣笔者注,国民党推行的党化教育]曾发表《党化教育是可能的吗》一文,指出这不仅大悖于“以人为本位”的现代教育原则,而且是复辟了中世纪制度......p.256,赞国民党能允许这样的批评,不说cpp的教育政策,更深层次看文化原因而不是肤浅和情绪化的政治,除了这种变态的党化教育那时的国民党还能有什么办法在短时期内凝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巩固自己的政权呢,鉴于那时中国人教育程度不高游民思想preveil。一切都情有可原可是又显得那么悲哀。16,《聂绀弩旧体诗全编》p.294————————————————————————————————————————————1,古代文人世界的话语体系很丰富,和现代中国法学需要的词汇几乎都不搭边,两种词汇/话语体系内涵中承载的情感力量和人格特质也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对比的一种文明的冲撞进化与融合吧。如果说把一样说成本土化的过程说成法律文化同化的必然结果,很难讲透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在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学习体系视角下透露出的幼稚和一种可怜。总之,就像这段文字,作为法学生,我尽量用平实的词汇与话语去叙述承载我所感受和知道的,然而读者你看到了,这种平实也并不一定很简单然人一眼就看懂。2,图书管的闭馆音乐响起了,好像没有太多时间写自己的感受了。这本书很早就看完了,没写笔记,因为觉得这些结论都是那么自然在我的逻辑体系里,好像事实就是这样的,好像孔子就是那么浪(乱跑),好像韦小宝就是那么让人羡慕,好像毛泽东从湖南小县城跑到北京天安门也是那么自然,然,最终我还是写完了这个笔记。更多不是为了记录,而是分享,更是自己笔记体系的重建。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3,这本书有些啰嗦,作为不同的科普读物,还是很critical的,所以我还算力荐它吧。王学泰教授的求学经历很坎坷,这一点也为他的学问增加了不少可读性吧。中国的学术圈那么复杂,找到几个著作读的下去的教授其实也是很难的,希望大家能一同珍惜。晚安。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很不错,是正品。值得细细品读。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后,受益匪浅。
  •     书还不错,字小点,要是精装就好啦。
  •     王学泰先生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梳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看后发人深思。
  •     理解江湖,理解中国
  •     这本书和其他书籍一起买的时候缺货,单独买却有货。
  •     好文字
  •     展现华夏文明,浓缩历代学说扛鼎之作
  •     有篇讲《论语》的,很不错
  •     华夏文明,浓缩传统文化精华。
  •     隐秘的江湖社会,另一种视角看古代中国。
  •     读过他的《官人官事》,内容丰富,很喜欢。这本和那本风格类似,很好看,绝对值得拥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