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之巅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08644662
作者:涂子沛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涂子沛,江西吉安人,现居美国硅谷。2012年其著作《大数据》在中国社会开大数据之先河,引发了大数据战略、数据治国和开放数据的讨论,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盛赞其“为华文世界开创了一个重要话题”。本书为作者第二本著作,全书对大数据追根溯源,提出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中国要在大数据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胜出,必须把大数据从科技符号提升成为文化符号,在全社会倡导数据文化。
作者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和信息科学硕士学位。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进入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化园地/许倬云 //XV
推荐序二 一部精彩纷呈的时代杰作/郭为 //XIX
推荐序三 大数据可以创造未来/王巍 //XXIII
第一部分 小数据之历史
第一章 初数时代:奠基共和
克服民主的劣势:用数据分权 //004
制度创新:变对抗为合作的魔法棒 //010
两党之争:无法精确分割的权力 //013
亚拉巴马悖论:没有完美的方案 //021
有数初成:共和政治反哺数据文化 //027
中国往事: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035
第二章 内战时代:终结奴隶制的灯塔
人口普查:南方最大的敌人 //040
用数据辩论:南北战争的序幕 //046
用数据远征:向大海进军 //053
政治计算:解放黑奴的真正原因 //069
兵家和数据:中国历史上的吉光片羽 //074
第三章 爆发:镀金时代的三重崛起
用数据预测:转变思维方式 //083
总统之死:专业化的悲情序曲 //089
世纪巅峰:大数据驱动的创新 //102
和政治分家:劳工统计的异军突起 //110
姑娘、棉花和数据:究竟谁在推动历史 //116
尘封的瑰宝:中国的数据可视化先驱 //122
第四章 量化:进步时代的数据大潮
用数据决策:水利工程中的数据竞争 //138
冲击量化的极限:给生命定价 //146
“平托”风波:福特公司的道德危机 //151
用数据来审判:理性的必然选择 //159
代理人需要监督: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未来 //163
思考中国话题:民族复兴能否量化? //172
第五章 抽样时代:统计革命的福祉
从选票到电影票:和《乱世佳人》共舞 //178
用数据跨界:质量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188
旋转质量的飞轮:日本崛起 //193
世纪之问:日本行,为什么我们不行? //203
第二部分 大数据的崛起
第六章 开放时代:内开放的历程
内开放1.0:数据承载知情权 //217
内开放2.0:用数据制衡 //219
悲剧现场的第一个问题:普查局的数据之痛 //224
LEHD项目:开放数据的使用权 //229
内开放3.0:用数据推动创新 //244
2012年:来自中国的组织创新 //250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通往计算型的智能社会
世上本没有数:正解大数据 //255
改变世界的三股力量:大数据的成因 //259
有数据,还要有计算:计算型社会的兴起 //270
普适计算:即将到来的超级数据爆炸 //278
数据和计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CPU //280
数据之巅:通向智能型社会的挑战 //288
第八章 智慧城市:正在拍打世界的浪潮
西方和东方:聪明和智慧 //303
目标锁定“城市平台”:神州数码对话录 //309
众包、众智和众创:让大众解决大众的问题 //315
云、隐私和未来:中国和美国的不同挑战 //325
结语 把握后发优势:把科技符号变成文化符号 //335
后记 蝴蝶振翅 //341

作者简介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大数据正在撬动中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数据之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第二季第18期《罗辑思维》节目播出了,讲的是涂子沛老师的新书《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像罗胖一样,我花了两天的时间一口气、不间断地读完了这本书,最深的感觉就是两个字“震撼”!第一个感受:辩论是个技术活。辩论不是吵架。吵架,吵的是情,不是理。吵架的过程本身就是它的目的,是为了宣泄情感,不是为了争论出个结果来。因此,有人说小两口吵架,记住“女朋友永远是对的”这句话是不会吃亏的。辩论则不一样。《数据之巅》这本书中,原汁原味地介绍了美国历史上的很多精彩辩论。从选议员,到打仗,再到修水利,甚至是打官司,几方力量基于数据反复博弈,过程之惊心动魄,简直令人拍案叫绝!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辩论如果要达成结果,就一定不能鸡同鸭讲,不能你指责我这个、我抨击你那个;双方一定要在同一个层面、同一个问题上对话,这样才能形成交锋,才能一比高下。我在准备文案的过程中,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人之所以没有辩论的传统,诸多原因之中有一条,就是中国方言太多,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讲的,你不明白,辩不起来,辩论也未能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先不说这个说法对不对,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数据是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是辩论的武器,是对话的基础。基于数据的对话,是理性的、能得出结论的,也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数据能推动共识,也会激发关于量化标准和方法更加激烈的辩论。但是不管这个辩论再怎么激烈,它都是在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同一个问题,这说明双方是有共识基础的,并且这个基础将随着讨论的深入不断增加。最怕的是什么呢?是基于道德的对话。《魏忠贤:道德下的蛋》这期节目,讲的就是用道德是非作为判断标准,会出大问题。因为道德,是用我的这套标准来绑架你,虽然是在论是非,最后却没有了是非。再拿吵架做例子。比如,老王对你说:“你讲的不对。”对不对,你还能解释。但如果老王上来就作道德判断,说:“你是个坏人!”你在他心里是不是个坏人,无论怎么说,都说不清楚了。“共识”是当今中国最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讲利益多元化也好,讲要找“最大公约数”也好,都是一个意思,要在国家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上,尽可能消除分歧、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学会怎么辩论,怎么运用数据来辩论,应当是我们作为大国公民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第二个感受: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这是涂子沛先生写在《数据之巅》扉页上的一段话,后面一句是:“数据文化的匮乏,是中国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这种文化,中华文明的面貌将焕然一新。”这句话是非常发人深思的。为什么说数据就是尊重事实?因为数据就是证据,基于数据的辩论就是拿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的证据,基于核算的成本收益法就是拿出“为什么这样决策”的证据。有时候,你看到数据扭曲了,比如美国宪法规定,黑人按3/5个白人来纳税、选议员,之所以这个数这样荒唐,是因为这个社会扭曲了,数据只是社会客观现实的忠实反映而已。为什么要强调精确?因为中国人太缺乏这个观念了。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给中国人画了一个像,凡事只讲“好像”、“大概”、“也许”,做事不守时,思想不缜密,态度总是马马虎虎。当然,经历过现代化的洗礼,中国人身上的这些毛病好了一些,但也还是存在的。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中国的会议有多少能按通知时间准时开始?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所管辖的人、财、物的数量,自己是否说得清楚?谁都说不清楚,就说明是有问题的。最后,为什么要尊重逻辑呢?逻辑其实就是一种思考能力,一种能够代替道德、明辨是非的能力。讲逻辑,就是讲道理。而在所有的逻辑表述形式中,数据是最清晰、最简单、最直接的,因此,数据文化必然也是一种尊重逻辑的文化。第三个感想:数据能够建立反馈回路,不断推动产品、制度、社会的进步。威廉·罗森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创意》一书里讲到,利用蒸汽动力需要诸多方面的革新,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测量蒸汽机能量输出的新手段以及一种能够测量细微长度、被称之为“大法官”的测微计。这些测量工具可以让发明者知道他们的增量设计变更是否能够带来性能的改进──比如更高的功率和更低的耗煤量──这都是制造更先进的蒸汽机所需要的。按罗森的话来说,如果没有精密测量结果的反馈,发明“注定是寥寥无几、飘忽不定的”。有了它,发明变得“司空见惯”了。这个例子是我在比尔·盖茨2013年度公开信《挥舞量化的魔棒》中看到的。盖茨有段名言:”任何事情:如果你不能量化它,你就不能真正理解它;如果你不能真正理解它,你就不能真正的控制它;如果你不能真正控制它,你就不能真正的改变它。“这段话讲的就是数据是一种进步的力量。在《数据之巅》这本书中,基于数据的进步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令人惊骇的一个例子,是人口普查数据怎样成为国家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基础,围绕人口普查的争论越来越多,普查工作量越来越庞大,后来又催生了打孔机的诞生,产生了IBM等一批公司,最后引领美国步入了信息社会。此外,国会议席分配方案一轮又一轮的改进,水利工程收益计算方法一次又一次的进步,都是数据推动的。我曾提议《罗辑思维》这期节目的标题可以叫“数据进化论”,提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是罗老师也说,这个说法是“非常精准”的。
  •     畅享大数据时代的智慧生活——涂子沛《数据之巅》读后彭忠富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对过去经验的记录和整理,而数据,正是这种记录的载体。因此数据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知识的来源。如果说传统的数据是人类部分知识的来源,那随着人类记录范围的不断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将逐渐成为人类全部知识的来源。数据,自古就有,人口普查、农业统计、军事战争……数据虽小,却有助于治国安邦。美国开国不过200多年,但数据在其国家生活中的历史,却几乎和其建国史相生相伴,准确地说是和其宪法的制定同步。美国的建国者把人口普查写进了宪法。他们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在人口之间平均分配,这个平均,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口普查的数据,最后成了美国国家权力、资金、资源最根本、最公平的分配标准和依据。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美国之所以繁荣鼎盛,数据文化根基牢不可破大概是主因之一。在知名信息管理专家,专栏作家涂子沛的新著《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中,作者以数据文化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美国近两百年来繁荣昌盛的历史,给中国指明了深化改革的途径,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本书中,从小数据的历史到大数据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大数据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数据文化、智慧文化的全景图。全书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描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量化时代、抽样时代、开放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阅读此书,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知识与激情相互交织,思想与观念相互碰撞,未来与前景必定豁然开朗。人类已经跃进到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是新知识的来源,还是记录历史最重要、最可靠、最好的方式。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其大容量,更在于其大价值。价值在于使用,通过特定的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从而揭示数据当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作者建议,各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在公共领域推行数据治国的理念。政府用好数据,开放数据,可以服务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创新。政府要认识到,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决策最重要的依据是系统的数据,而不是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政府应加大数据治国的舆论宣传,将数据的知识纳入公务员的常规培训体系,力争在全社会形成“用数据会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特点。“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与体系,使数据文化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融入中国人的意识与血液。大数据中蕴含着大能量,大能量带来大发展,大数据正在撬动中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让我们一起努力,畅享大数据时代的智慧生活吧!
  •     在“罗辑思维”的视频里,听到推荐,稍微犹豫了一下,便决定买来看。稍微犹豫是因为,曾经匆忙地读过涂子沛先生的前一本《大数据》。个人感觉新观点并不多,内容偏重记叙大数据在美国的运用。但作者很好地选取了事件,加上一些点睛的评论,让我对美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但也是冲着这一点,我决定买来看的。罗胖子说,这本书说的哪是历史,是一种思维方式。我部分认可。首先,这本身就是一本按美国的历史来叙述的书。作者把美国的历史划分为7个时代,分别描述各个时代数据的源起、存在与作用。其次,美国人对待数据的态度也是一步步发展出来的,这里跳脱不了历史在这其中的作用。放在别的国度,很难会有这样的结果。最后,这也是作者的硬伤。全书记叙为主,对大数据的未来,或是未来大数据会有怎样的进化并没有更创新,更大胆,更有建设化的设想。书中最后对“智能化城市”设想也止步在现有的设想与规划里。读此书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与国内惯常教育给我们的思维很大不同的思维与方式。例如,书中记叙富兰克林在美国立宪会议最后一天的讲话。“对这部宪法中的一些条款,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我不能肯定我会永远不赞同,因为许多我过去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后来都发现是错误的。” “每一个来开会的人,固然带来了他的智慧,但同时也带来了他的偏见、错误、地方利益和个人私利。因此,无论召开多少次会议,也未必能制定出一部更好的宪法。”这与我们惯常的“意见统一”的提法完全不同,真正诠释了“求同存异”。让我深为感动。再例如,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蒙大拿州的席位诉讼:在对绝对公平进行了足够的善意尝试之后,如果仍确定不了哪种方法最好,而且出现了无法避免的缺陷,我们最后必须尊重国会的决定。这也是我们今天能学习到理性与人性的结合。这本书,内容不算少,但涂先生的笔风还是处处充满幽默,读起来很是轻松,就好像他本人坐你面前,和你侃侃而谈。我基本上是读起来就不想放下。例如描述描述美国人分配众议院席位的故事,着实让我笑出声来。很是欢乐。本书最震动我的部分,不是日本人请戴明博士去帮他们改造日本的企业,也不是对韩国人认真学习的描述,而是美国人在发现自己被日本人超越了以后,他们的所做所为,以及,戴明博士的为人为学的风范。美国人的确自信、自大,但也爱承认错误。当发现自己真得落后了,真得没把日本人重视的理论与方法当宝后,人家还是认真的重新请出戴明,从头学起,迎头赶上。没有废话,没抱怨,重来就是了。而戴明博士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居然能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跨界到管理范畴,这不可谓学术与教育的幸事。而他甘于在美国管理学术界默默无闻,但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但日本人找他出山时,他又能为知音倾囊相授;回来美国,没人理解也没人理睬,依然如故;直至被美国人重新认识,老先生80多岁依然四处教学,并没有因为当年的冷落而心有芥蒂。如此风范,当是吾国人学习的典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当青春的迷茫始终困扰着你时 当工作的激情被所谓的忙碌冲淡时 当你自认为的前进其实是在原地踏步时 我们邀你一起在大数据的魅力中,找到指引自 己向前行进的“灯塔” http://www.edu360.cn/
  •     数字来拆解人生和世界,想起NBA奇怪老板莫雷,数据来买球员
  •     数据思维启蒙。
  •     对于领会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极好的帮助,借助美国建国发展和进步的历程,说明数据文化对振兴中华的积极作用和巨大价值。作品本身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辅以大量有趣的故事,很值得一读。推荐。
  •     笔记一些点
  •     一本数据处理方向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历史书,也是一本眺望远方指引未来的方向书。没有生涩的技术词汇,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     其实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都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大数据的分析! 如今我们是更加自觉自动的有意识在进行数据收集,数据计算/分析。大数据分析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显微镜,去还原和检验真相! 如何让机器自己去发现大数据中的异常样本,自己去分析异常样本,找到异常的原因,这其实还有很多路要走,不仅仅是政策和管理,也还有很多技术关要突破!
  •     更像是从美国人文,历史以及政治的角度,再以时间作为叙述的轴线来讲述大数据的前世今生,对我这个大数据从业者来说还是很有收获。
  •     2017-01-24开始阅读,计划2017-02-01全书读完,13个左右番茄钟。2017-02-02读完。
  •      断断续续看了一年了,作者知识面很广。里面还有一些对历史问题的解剖,世界各国问题的分析,当代问题的思考,各种可视化方法,纵横交错,深入浅出,给4星
  •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数据的价值
  •     数据量化 数据分析 相应的法制配套
  •     一部数据的历史 而历史就是镜子 前半部分更有价值 后面的东西都是炒冷饭
  •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最终产生了大数据的应用。
  •     对大数据的来源和发展的概述,适合知识普及来看还不错。
  •     应该说结合美国的历史讲了大数据的方方面面,可惜后面还是流于世俗的眼光了。
  •     用历史观来看待数据,用数据了解政治史,挺有意思
  •     2017,19不要把它当作一本实用性的书它就是一本好书,虽然后边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我深表呵呵,但整体还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而且对大数据的演进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     确实不错,历史讲的很清楚。但未来的应用,似乎比较简短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容易读懂,了解大数据的作用变革
  •     前半部分条理清晰,令人深省。后小半部分个人感觉信息量不大。
  •     毫无疑问,数据是现代和未来社会的基石。这本书看上去像是上一本书换着方式又写了一遍,当然因为上一本书是一本不错的书,所以这本书也是一本不错的书。
  •     1、帮你理清数据发展的历史 2、虽然我们开始运用数据晚了西方100年 但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后发优势 3、尊重数据 否则数据是好数据 有时候用的人不太正经 4、大数据 大技术变为大智能 可能会大失业 5、没有“黑暗神书”的机器没发代替人类发明创造
  •     做個蘇聯的就有趣了。
  •     清晰的脉络,如数家珍的案例,文字背后的责任感与大局观,推荐入门
  •     对大数据的发展衍生历史的梳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日本汽车的崛起。智慧城市部分也与近来热门的话题相关,合适的背景科普书。
  •     读完好想马上告诉媳妇你看我平时让你定量定量不要感性是有科学道理的吧,但是可能这样容易招打。数据的获取、处理问题解决之后,就要应对怎么克制对数据的贪婪和依赖问题了。
  •     其实主要是关于美国的大数据历史,更加适合作为历史类读物。
  •     以数据为轴线铺开了美国发展的历史细节,接地气的同时却又令人拍案叫绝。
  •     作者希望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要提高全社会和民族的竞争力,必须树立一种客观、精确、理性和逻辑的数据文化,改变国人靠经验和直觉的决策模式。希望政府、公民在智能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变革下,抓住历史机遇,重塑数据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内容不一定有多大价值,但是值得反思和行动。
  •     从数据到量化,从小数据到大数据,从聪明城市到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我们经历了2000年?200年?还是更少?作者在介绍完美帝数据管理文化由来的同时,不忘记梳理我们国家的数据文化,难得难得
  •     领导让看的书。大部分内容都是跟数据有关的国内外例子
  •     清晰解释了大数据,希望国内也能重视起来
  •     有人被书名骗了,想从书里找出与大数据相关的干货。可惜这里只有历史,以及历史背后的演变规律。真心觉得书名可以改改,毕竟这么一本“畅销”式书名的书放在书架上,很可能就错过了。感谢曹老师荐书,并且将书带到班上传阅。
  •     最近做项目每天都在跟政府要基础数据,但合格的数据是少之又少,实际上他们也需要这些,只是缺少一个多部门统筹的平台
  •     它可以说是一场头脑风暴,更可以说提供给思维的另一种方法论
  •     把美国数据史讲了一遍 实在精彩
  •     1逻辑脉络:以时间为主线,展现数据在不同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亮点:从军事、政治到商业决策,用较多生动的案例讲述了数据的收集、分析及应用。了解数据思维之外,增长了见识。 3看法:以此书初窥大数据,略知其起源、演变及进化。智能社会源于数据,又高于数据。我们脚下的土地,可能融合着人口、基建、经济指标等海量数据;我们可能再也无法战胜深蓝和AlphaGo……大数据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诚如作者所言,改变不一定代表进步,但进步一定需要改变
  •     大数据时代更多写的是方法论,数据之颠以数据文化和科技在美国的发展中的角色为主线,横向比较之下,中国从古到今还是缺少崇尚理性与数据的文化,根上的差异还是文化与制度。
  •     作者用心在思考
  •     简单,大量案例,有工作借鉴价值
  •     讲的是数据,反而美国的制度和民主的历史给我留下来更深刻的印象。
  •     看得晚了一点,大部分内容已被《智能时代》包含。细节过多,总结偏少。了解了参众两院、戴明的故事。
  •     历史故事很有趣,从人口普查到总统选举,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讲述了数据科学/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从中看到了市场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     这本,力荐了。延续了涂老师一贯的风格,案例满满。
  •      这本书从数据的观点重新解读了美国的历史进程,读来颇有新意。 子沛先生数百页的篇幅,向我们娓娓道来数据这个“工具”是如何帮助一个新兴国家在短短200年从建国立宪到领潮科技。 最后他还提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国民素质和文化的竞争。区别于美国“日光之下,并无鲜事”的数据公开策略,目前中国还是半遮半掩的态度。自然无法做到“数据承载知情权->用数据制衡->用数据推动创新”。所以我们一直在追赶,追赶的在别人已经踩好了路上。但是观念上的差异很难让我们有所突破,这正是子沛先生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担忧,并大声疾呼数据文化的落地。 200年前,基于人口普查分权的众议院制奠定了美国人的数据观念,我们,还缺少契机。
  •     美国的强大不是没有道理的。用数据说话这种思维百年前就开始培养了,大概是体制不同的原因吧,我们几十年前才起步,还是有差距的啊。
  •     从数据的角度讲述美国历史,用美国历史衬托数据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     长见识了,对大数据时代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