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6-1
ISBN:9787806608340
作者:丘吉尔
页数:3930页

奇怪战争

丘吉尔作为一名专业作家、政治家、演说家,其煽情、叙事能力都是不容质疑的。开篇即清晰阐明了纳粹祸根之起源:西方国家无休止勒索战争赔款,在德国人心中播下了深深的怨恨,正当人们彷徨无助之际,希特勒不失时机地跳出来,用其疯狂的煽动迷惑了所有人。在这个问题上,现代国家也充分吸取了教训,对于一个战败国,不敢过多索取压榨,更多地是创造双赢的机会。老毛子也许也是因为这点,无条件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款。但我个人看来,对“无条件”是应持保留态度的。二次大战的另一根源,也许还在于西方国家与共产主义苏联之间的莫名仇恨,这种仇恨导致了“奇怪战争”的发生,英法两大强国,竟对德国席卷欧洲的攻势袖手旁观,很大程度上是幻想纳粹会进攻苏联,又或是担心与纳粹对抗会被苏联渔翁得利。而苏联没有考虑到与强敌为邻的危险,竟敢协同纳粹吞并波兰。目前的世界,至今遗留着各种二战留下的深刻烙印。如现在的西方国家处处主动出兵打压小国,动辄对理念不同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都是在防患于未然,不让纳粹之患再次重演。核武器的威慑力,也限制了超级大国之间的火拼,转而成为无休止的谈判、冷战。

长长的大部头

这么一本大部头,读完不容易,前前后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主要是三上的时间--飞机上,床上,厕上;作者很真诚的承认他极度讨厌共产主义,不过为了击败纳粹,“需要与魔鬼同行,在下桥之前”;中间所涉及的历史,之前都基本了解,只是这样一位亲历者徐徐道来,仍然有它迷人之处;战争双方都有着极度的勇气和意志,即使作为对手,作者对于战场的那一方也充满了尊敬之情;中国在战后成为四大国之一,原因是很明显的,中国在远东战场的地位类似于苏联在欧洲战场(这么类比是合理的),尽管美国和英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战场是击败日本的主要力量,但是日本陆军的主力是被中国战场拖住的,所以罗斯福才会竭尽全力的支援中国;而且中国独力抵抗了日本很长时间,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作者当然也竭力为自己的所有的战略和决定辩护,不过这所有的一切,在现在看来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二战到后面已经完全是资源的较量,同盟国与轴心国的资源对比差距明显,战争胜负完全没有悬念;二战后欧洲地盘的分割和无数民族的命运,只是三大国首脑讨论的结果,但今天来看,一切人为的制造,终究会被推翻而回归到本源;用武力和强权压抑的需求是不会长久的。

丘吉尔与他的英国时代

如果不用Kindle,我读不完《二战回忆录》这本书,甚至拿不起这本书。因为用的Kindle,读到大概10%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是一本有3000页(纸质书)的巨著!然后我读完了,用每天坐车和睡觉前的时间,心里就跟连着看完《指环王》全集一样激动和兴奋,自以为“战争史迷”的心理暗示多少起了些推动作用,换成同样厚度的小说,我肯定放弃了。过程倒是似村上描述的长跑状态,轻松-气喘-再而缺氧-意识模糊-缓过来-神清气爽地冲刺。 虽然欧美有点名声的人都会写书,但能读到这么多的文件(电报、信件、演讲等)还是很难得。原文件相比“一面之词”更适合当评价的依据,从而让“历史地去对待历史”成为可能。比如进入柏林的问题,丘吉尔一再强调美国人错失了良机,可是只要看当时德军、盟军以及苏联在欧洲的实力对比,就知道英美对柏林是有心无力的,而且罗斯福很早就透露过美国不想冒巨大人员牺牲的危险去解放柏林,即使丘吉尔说得好像是美国人拱手让出柏林给俄国人似的,读者自当会做出理智的判断。又如丘吉尔把西方苏联描绘成魔鬼,把二战的责任也,可是却忽视了自己在前面记录过的,苏联人很早就试图与英法外交部接触以共商防御德国之问题,是张伯伦的不信任促成了“苏德合作”,明白人很难责难苏联导致了二战发生。如果再对十月革命后的苏波战争有点了解,就知道苏联对东波兰的占领,不是简简单单的抢占地盘那么简单。例子还有很多,尽管作者持有偏见——毕竟丘是政治家不是史官,但他至少把绝大部分的原始材料呈现给读者去看(其中也英国政府出卖小国利益跟苏联交易的过程),把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立于历史潮头的“巨头”们做到这步也就够了。若总是遮遮掩掩反而派生出无谓猜测甚至许多恶意的描黑,尤其在许多的猜测多年后被证实后,人们只好偏向相信那些不美好的猜测了。战争跟经济政治是离不开的,若不是30年代初经济大崩溃、二战的仇恨、欧洲赤化的恐慌种种洪流碰到一起,再加上一个阿道夫•希特勒,这场战争未必会打起来。但最终这一切还是发生了,重新洗牌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从政治的角度,二战记录的正是一个英国的时代的落下的过程,这一切在战争后期表现得尤其明显。尽管丘吉尔竭力维持英国在主导世界大事的可能性,比如干涉希腊内战和波兰领土问题,不过最后苏联不松口,美国人无心插手,英国人也无可奈何。自尊的英国人挡不住历史的洪流,战争结束了,帝国加速地瓦解,一方面是美国反殖民地政策,另一方面帝国也没有实力继续保持殖民地的运营,于是印度、马来西亚纷纷独立,英国军队从苏伊士以东全部撤出,甚至非洲都开始闹独立了。若是一名美国人来写这部书,则完全是焕然的面貌,事实上他们有这么一本书叫《光荣与梦想》。美国人在美西战争后几乎主宰了拉丁美洲,可是在诺曼底和太平洋战争以后,他们发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于是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人拍拍丘吉尔的肩膀,扬手让他退下,是该我接棒的时候了,顺带的,他们也替下了英国人跟共产主义做掰手腕的游戏,冷战开始。最后聊聊丘吉尔吧。虽然他天生有反苏反共、忽视中国的心理,还有言必称“大英帝国好”的自恋倾向,但这无碍于他成为近现代史最伟大的英国人,他表现出来的那种一贯的坚定和力量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有趣的是,在德国投降2个月后的英国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斯大林调侃他:你打赢了战争,人民却把你抛弃了。丘回他:我打仗的目的,就是要捍卫人民罢免我的权利。后来美国记者说英国人忘本,他引用了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我想英国人只是觉得,海军部长该消停了,我们也好过我们的日子。这与其说是丘吉尔的伟大(他又不是自己辞职的),还不如说是英国制度、英国人民的伟大。

大英帝国最后的捍卫者

日不落帝国最后的捍卫者,他让英国成为战后三巨头之一,又是一个无耻的商人.....................................................................................................................................................................................................................................................................................................

必然的战争

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一个英国人的视角下的二战始末,大量的材料虽然读起来艰难,却再现了当日的场景和形势,英国人的求全,法国人的踌躇,德国的志在必得,美国人的隔岸观火,苏联人的顺手牵羊,都表现得相当的到位。也是这一切让这场所谓“不必要的战争”必然的出现了,回忆录也必然带有主观意味的,历史终究是历史。

在当当买的,书籍质量非常差

纸张质量太差太差,不知道当当卖的是不是盗版书。如果不是盗版书,那就强烈谴责鼠目寸光的南方出版社。心里感觉非常不痛快。好好的一本世界名著被糟蹋掉了。aasa纸张质量太差太差,不知道当当卖的是不是盗版书。如果不是盗版书,那就强烈谴责鼠目寸光的南方出版社。心里感觉非常不痛快。好好的一本世界名著被糟蹋掉了。aasa纸张质量太差太差,不知道当当卖的是不是盗版书。如果不是盗版书,那就强烈谴责鼠目寸光的南方出版社。心里感觉非常不痛快。好好的一本世界名著被糟蹋掉了。aasa

只有读过书才知道自己无知

只有读过书,才知道张伯伦除了慕尼黑丢人之外,委实是个意志坚定的领袖只有读过书,才知道二战开始时候,丘吉尔又做回海军大臣只有读过书,才知道不列颠空战后期,英国全国民众深深为伦敦的勇气所折服,很多外地人专门赶到伦敦住一两夜,只为与伦敦共患难,亲身体验一下现场气氛。政府因为市政管理上的困难,不得不劝阻了民众的这一行为

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

丘吉尔是政治家不是史官,政治家是一种有且必须有明显政治立场偏向的职业。比如反共反苏、忽视东方战场作用。二战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一个英国的时代落下了,一个美国的年代即将来临。丘吉尔算是日不落帝国最后一名首相了,在他以后帝国加剧了瓦解的速度,一方面是美国反殖民政策印度,另一面是帝国已经没有过去的实力来保持殖民地的运营,于是印度、马来西亚大势已去,苏伊士以东英国军队撤出,甚至非洲都开始闹独立了。话说回来,丘吉尔还是竭力维持英国在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可能性,比如干涉希腊内战,还有波兰问题,但最后发现在波兰问题上只要苏联不松口,英国人甚至美国人都无可奈何,因为不再可能打一场世界大战了。美国人今日的全球政策是有英国人的影子的,美国人在美西战争后几乎主宰了拉丁美洲,可是在诺曼底和太平洋战争以后,他们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人拍拍丘吉尔的肩膀,扬手让他退下,是该我接棒的时候了,顺带的,他们也替下了英国人跟共产主义做掰手腕的游戏,冷战开始。

版本mark

The Second World War (1948-1963, six volumes)First edition (hardcover) in six volumes1. The Gathering Storm (1948)2. Their Finest Hour (1949)3. The Grand Alliance (1950)4. The Hinge of Fate (1950)5. Closing the Ring (1951)6. Triumph and Tragedy (1953)Full paperback edition in twelve volumes1. The Gathering Storm2. The Twilight War3. The Fall of France4. The Commonwealth Alone5. Germany Drives East6. War Comes to America7. The Onslaught of Japan8. Victory in Africa9. The Invasion of Italy10. Assault from the Air11. The Tide of Victory12. Triumph and TragedyCondensed edition in four volumes1. Milestones to Disaster2. Alone3. The Grand Alliance4. Triumph and Tragedy

读大部头的艰难与烦恼

读了几个月与二战历史相关的书,这是今年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阅读,至此,关于二战的历史可以基本全景式把握了——关于这场战争的点线面,以及这场战争带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对今日世界的影响。最艰难的阅读,是丘吉尔的六大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南方出版社的2005年7月的这个版本有2900多页;787×1092的16开本,六大卷摞在那里,光是视觉上就给人带来压抑感。我把它放在二战史阅读的最后,它仿佛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读完了它,之前读过的那些也就不算什么了。因为这部二战回忆录,1953年丘吉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众所周知,在选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时候,瑞典文学院有时会作出令人吃惊的决定;丘吉尔的获奖大约应该算一次。那一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者有25个人,其中包括英国人福斯特、美国人海明威、冰岛人拉克斯内斯和西班牙人希梅内斯(其中后面三位分别获得了1954、1955、1956的诺贝尔文学奖,而福斯特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小觑的作家);在这样一份名单中脱颖而出,不能不说瑞典文学院的决定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而瑞典文学院院士齐凡尔茨在颁奖致辞中的这句话其实很说明问题——“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这句近乎谄媚的话,实际上说明了丘吉尔及其这部回忆录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考虑到当时二战结束未久,人们对那场浩劫记忆犹新,对领导同盟国打赢这场战争的主要领袖的敬仰与感激,这话说得就不算太过分,而且丘吉尔以及他的这部回忆录获奖也就顺理成章。诚然,这部全景式的回忆录对二战的叙述达到了几乎空前绝后的详尽,历史价值很高;但是,对于任何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阅读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是一次艰难的旅程。据称,这部回忆录“其构思之严密、文笔之优美、语言之精彩,不输文坛巨匠”(南方出版社《出版者的话》),老实说,我相信这一点,因为丘吉尔独特的地位和视角及其文笔和口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在南方出版社这个中文版本的阅读过程中,我却并没有感觉到这一点;相反,这个中文版本给我的阅读带来了烦恼,一言以蔽之,翻译得不好。诚然,任何翻译都是原文的叛徒,但这叛徒也有做得好与不好之分。老一辈的翻译家,大都学贯中西,对汉语和所翻译的语种都有很深的造诣,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翻译,几乎可以看作是一次二度创作,读来很顺,让人不觉得“隔”;例如傅雷的巴尔扎克,例如汝龙的契诃夫和托尔斯泰。几十年的翻译作品读下来,翻译的好坏,一读之下还是可以分辨的,这如同下馆子吃饭,菜一入口,便可分辨厨子的好歹。外语的表达方式、文体、句式、典故等等,与汉语差别很大,如何“信达雅”其实是件很难的事。作为读者,当然要求“信达雅”三者兼备,但目前看来,很多新一代翻译家们的外文熟稔程度似乎远高于汉语,而且在母语的修养上实有欠缺。因此,“信达雅”三者兼备乃可遇不可求之事,但起码也该做到“信达”,直直的硬译让人读起来实在难受,恨不得舍了方便的母语译本直接找原文来读。例如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当年读到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的版本,译者李时译得“信达雅”兼备,让人不忍释卷,一读再读恨不得全书背下来;后来再出的几个本子,就怎么也比不上这个版本,这里面除了第一印象的问题,翻译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现在的翻译,除了硬译的毛病和汉语的功底不佳之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的常识匮乏和知识积累不足。例如丘吉尔的这本回忆录里,赫赫威名的二战名将巴顿将军在不同章节的不同译者笔下居然有了“佩顿”和“巴顿”两种不同的译法,这就让人有点儿丈二,不知道校译和通稿的人们怎么就放了过去。再举一个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例子,他有一本回忆录《一生的故事》,这部书中译本也是六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的版本,翻译得错讹百出,感觉译者对俄苏文化的基本常识都不懂,硬译瞎译处极多,幸亏有以前读过的一些俄苏的东西垫底,否则,就让它弄晕了;我只读了不到一半,那书就已经红笔淋漓地惨不忍睹,怎么也硬不了头皮再读下去。或许是由于职业习惯,我读书的时候喜欢一枝红笔在手,得意处圈圈点点,旁批眉批;错讹之处也总是随手勾出。一本书的好赖,看旁批眉批的多少;同样,一本书的质量如何,就看那些编辑符号的多少。丘吉尔的这部回忆录,除了上述翻译的问题之外,校对质量亦不高,有机会的话,看一眼我手里的这套俯拾皆是的编辑符号便知。同样的校对质量,也出现在解放军出版社的那套“二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中,那一套更是惨不忍睹,让人疑为盗版。纵然有这些烦恼,但是这部大部头终于还是艰难地啃下来了。那个深夜,读罢掩卷,不由得让人长叹——如果哪个强人能够重译一遍,该有多好!据说漓江出版社1991年曾经出过一版,书名译作《不需要的战争》,但那本书据说是个选译本,只有383页。放下丘吉尔这部近3000页的大部头,捧起今年计划的另一部大部头——1800多页的基辛格回忆录《白宫岁月》,本来以为这将是另一次艰难和烦恼的体验,但是,未料,这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的《白宫岁月》翻译得是这样的好,读之如三伏天喝冰水,痛快得不得了。那2900多页给我带来的烦恼,顿时一扫而空。写得好,还要译得好,果如此,大部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是一本历史巨作!

温斯顿丘吉尔这本旷世之作为后世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画面,之于其他的二战书籍,它几乎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毕竟是作为三巨头之一的作者亲自撰写。古往今来作为一国领袖写史在我所知范围内没有(各种选集不在此列)。作者展现了很多珍贵的文件、数据,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即时对交战各方的军力国力有比较直观的概念。对了解不列颠的政治文化尤其有帮助。但作者毕竟是非中立人士,很多地方还是有失客观,但相比天朝之“胜利者历史”无疑是更加尊重了历史本身之面貌。当然,在很多地方也让读者颇有疑惑,从书中看来双方的军力对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似有夸大敌方借以颂扬己方之嫌。我从各方所获悉的资料来看,似乎盟国开战初期时就并未在硬件方面输给纳粹德国,但读此书感觉却大相径庭。另外关于英国内政篇幅比重过大,战役部分反而比较单薄,军事爱好者大抵是不会喜欢。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南方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阉割版,删除了很多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我们都知道丘吉尔是一个彻底的反独裁反共产主义的人士。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不朽的巨作,诺贝尔奖以能够颁发给丘吉尔为荣。感谢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伟人。

英国人的二战

  花了两周,终于读完了这部冗长的著作。感觉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引人入胜。可能是作者文笔的关系,当然更可能是二战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有太多的书籍阅读过了。比如《第三帝国的兴亡》《戴高乐回忆录》等。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东西是陌生的,比如战前的欧洲关系以及俄国和巴尔干战场的情况,也就更加有趣些。  但也正因为看过太多的二战书籍,这部书倒有值得一看的史料价值。因为其一这是英国人的回忆,我们更多的接触的是美苏德的角度出发。确实二战的主角是这三国,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英国是最早的参加国之一,而且与德国战斗到最后,其中从法国投降到进攻苏联为止,是惟一与德国交战的国度。这就是此书的另一看点,丘吉尔是惟一一个指挥战争并写下回忆录的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没写,戴高乐在战场开始相当时间内只是一个中层领导。只有丘吉尔从战前直到德国投降都参与并领导。所以许多东西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书中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忽略的,比如“静坐战争”是我们误会了的,因为英国人和平状态到全面武装起来打赢“不列颠战役”,确实需要相当的时间,所以无力向德国发起进攻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事例也包括第二战场的开辟、进攻意大利及巴尔干地区等等。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丘吉尔是大公无私的,在正确的道理下往往隐着私心,特别是对政治家而言。所以其他人对丘吉尔的指责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斯大林与罗斯福也是政治家,都明白真正的国家利益是什么,这也是读此书要注意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