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47508553
作者:郭立暄
页数:1092页

内容概要

郭立暄,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历史文献中心整理研究部主任。上海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专业研究方向为版本目录学。曾出版《中国古籍稿抄校本图录》、《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等专书。

书籍目录

目  録
凡例
導論
通論 編
第一章 原刻與翻刻(上)
第一節 相關術語之界定
第二節 原、翻刻本之差異
第三節 翻刻本之優劣
第二章 原刻與翻刻(中)
第一節 翻刻本用流行字體
第二節 翻刻本用摹仿字體
第三節 翻刻本字自成一體
第三章 原刻與翻刻(下)
第一節 翻刻本之鑒別
第二節 翻刻本之辨僞
第三節 翻刻本與收藏
附録:明代翻版與收藏著録
第四章 初印與後印(上)
第一節 相關術語之界定
第二節 初、後印本之差異
第三節 初、後印本之得失
第五章 初印與後印(中)
第一節 修版之鑒別
第二節 補版、遞修之鑒別
第三節 印本之區分與排次
第六章 初印與後印(下)
第一節 初印後印與稿本
第二節 初印後印與抄本
第三節 初印後印與校本
第七章 刻印之結合研究
第一節 原刻與翻刻之關係類型
第二節 重刻與印本差異
第三節 他書與印本差異
第八章 刻印研究與古籍整理方法之改進
第一節 操作規範之建立
第二節 源流優劣之考查
第三節 版本體系之劃分
第九章 刻印研究與古籍整理當避免之弊病
第一節 底本印次選擇不佳
第二節 所用版本陳述不實
第三節 關鍵性異文呈現不明
結語
實 例 編
目録
第一章 宋刻本
第二章 蒙元刻本
第三章 明刻本
第四章 清刻本
引用版本目録
參考文獻
志謝
後記
圖 版 編
通論
實例

作者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探讨中国古籍原刻翻刻和初印后印问题的专著。分“通论”、“实例”二编,辅以“图版编”,以术语厘定、版本比对、文字校勘、图文互证等一系列可以验证的方式,系统地考察了原、翻刻本及初、后印本的差异,总结其鉴别要领,并评估其文献价值之优劣。在中国古籍版本学领域,首次以比较科学的方式、切实的例证,在综合刻、印、修三者的基础上,复原了一个比以往单凭经验拟构的线性版刻演进模式更为复杂多层的立体架构。


 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博士论文在道客巴巴上看过,去年在复旦听讲座时听说快出版了,很期待。刚出版便买来了,每晚睡前读半章,半个月把通论又读了一遍。实例编则工作中用过多次,差不多也都细细抠过的。呼,看来好像也不是像每天晚上后悔的那样一整天尽玩儿了。。安慰安慰自己。。从书整体来说,郭先生的的版本学现在在国内算是高水平了。比整天就知道在博客上吹牛逼以大师自居的沈某人高出了很多,尤其实例编,大部分很细,极有价值。宋元本不肖说,明清本的功夫也很足,比如《神奇秘谱》,自己原本以为对这本谱很熟悉了,可读了之后依然有很大收获,《两汉金石记》,杨成凯、韦力等先生多次说原刻初印本没见过找不到,郭先生揭示了两本初印。当然,实例编的正经价值根本不是这么点儿,这两个只是随便一说。。通论编。。似乎没有实例编过瘾。。学问当说分两途,,像是开沟和打井,有些学科,比如传统的语言学、历史学等,有些问题可以挖的很深,读陈寅恪、丁声树、余嘉锡、张政烺、朱德熙等人文章,有时候会很过瘾,这个过瘾的感觉,我认为来自于问题辨析的深度,逻辑的严密,视角的惊艳乃至理论的精彩等等,这些挖得深的,就像是在打井。而另一种开沟的学问,就像郭先生这本书一样,通论编对版本学上的问题,其实就是总结了些东西,对懂版本的人来说指导意义不大,只是通篇都在提倡一种研究风气,而书中屡次说的“”刻与印“结合研究法,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方法。数百年前已经有人在注意印本,只要脑子清楚的学者,注意印本这是学术的内在要求,有条件当然会注意,就像最近讨论的清史研究用不用满文,这太可笑了,学术研究难道不是应该一切史料都在问题的支配下吗?竟然有什么满汉史料主次之别,这一听就知道是外行人的叨叨,或者嚷嚷这些的人根本不懂考证。说回来,此书的出版,对古籍整理深入到印本其实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客观条件实在太差,前几天去一个大学的古籍部查书,天哪,像是我欠了人家几万块钱一样。。读者都是孙子。。能自由查阅的也只是少数几家而已。。。。如果把通论里举的例子去掉,作者想说的内容用3千字足够说的清清楚楚。因为在版本学上,这个题目没有多少厚度,以一个优秀学者的实力写了一个硕士论文的题目,当然,结果会超乎想象,但先天的限制很明显。。。作者卖的力气很多实际上属于校勘了,当然,两个本来就分不开,这也是对的。真正常见书光版本就有几十种的那种书,印本异文的辗转相因的复杂情况,也远远不是通论里能讲清楚,,讲出规律的,,,其实好多问题深入下去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时候规律几乎没有一毛钱的作用。。。通论的不过瘾当然不能算在郭先生头上,版本学的学科特点应该算一大半。但是版本上也是有些题目可以挖的,比如艾俊川的论铜板什么的,算是版本学上少有的打井工作。错字也有一些,文化不是文华,那里哪里错了好几个,再有就是通论里的好多例子引用版本不出注,实际上应该注出每一部书的藏地与书号,这重要性显而易见,,,,不然撒了谎都不知道,当然,郭先生这么踏实,估计不会。。
  •     分三册,第一册论述,图版两册第一册分通论、实例图版两册分别为通论部分、实例部分实例部分述一本完毕,再叙后印、翻刻情况,有校勘则附表如下图
  •     以印本鑒定爲中心的狹義的中國古籍版本學,成立的時間大概不會晚於十六世紀末葉的明代後期。自那以後的大約四百年間,作爲一種特殊的學問,其發展大致經歷了由點的探究,到線的梳理,再到面的展開,這樣一個漸次深入的過程。具體而言,點的探究重在對具體古籍的具體版本的比對考證,這一工作先後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清代嘉慶時期,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國時期,臻於高峰,其代表分别是黄丕烈對所藏以宋本爲中心的諸多古籍所撰題記,和傅增湘、張元濟等人對四部書籍所作的更爲廣泛的考訂。以此爲基礎,對於中國古籍版刻發展歷程作概括性的線性梳理的嘗試,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中國大陸得以實施,其典範性的成果,即趙萬里等編刊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作《中國版刻圖録》;而這一線性梳理的的世界性回響,可由日本著名書志學家長澤規矩也稍後發表的博士論文《和漢書の印刷とその歴史》的相應部分見到。這之後的三十多年間,中國的海峽兩岸均有學者致力於將相關研究拓展至面的層次,在描述古籍版本時兼顧時代與地域兩個坐標,李清志的《古書版本鑑定研究》和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學》堪稱其中的翹楚,而顧廷龍、冀淑英等主持編纂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因爲以著録經過鑒定的大陸所有公藏善本古籍爲目標,並注意到著録要素的相對完整性,客觀上成爲二十世紀末葉中國古籍版本學超越線的狹窄、呈現面的廣闊的總結性成果。  自《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刊竣迄今,又過去了將近二十年。伴隨着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推進與展開,中國古籍版本學現在又處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關頭,一個有條件將時地兼顧的“面的展開”,進一步提升爲既展示書物本體的時地差異,又呈現印本製作過程中刻、印、修三者不同的技術特徵及其後果,這樣一種“立體形態的復原”的難得時機。而中西書局刊行的這部《中國古籍原刻翻刻與初印後印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本書作者郭立暄君供職於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二〇〇三年考取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生,在職攻讀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學位。兩年半後,因爲學業優異,又被免試録取爲同專業博士研究生,提前攻讀博士學位。在修讀了諸門課程和完成論文後,二〇〇八年底經嚴格的答辯獲得博士學位。郭君在復旦就讀前後五年半時間,本人忝爲其碩士和博士導師,而本書的前身,就是郭君的同名博士論文。  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本書,與郭君當年提交的博士論文相比,無論在外觀還是文字內容都有很大的不同,用版本學術語來說,它們是同一種書的兩個文本差異十分明顯的不同版本。其中上編的通論,由原來相對單薄的兩章,延展爲內容豐富細緻的九章,其中有關刻印結合研究的三章還完全是新寫的;下編的實例,則不僅數量上由八十種增至一百零八種,而且這一百零八種還有將近一半是新增换寫的。兩本對讀,很可以看出郭君在接受了比較嚴格的學院式學術訓練,再回到圖書館工作崗位後,對古籍版本學所作的嚴肅認真的思考。其結果是現在付梓的本書,不僅較當年的博士論文述論更全面,而且整體上更扎實,並具有顯著應用性和針對性,後者從書中引證的海量且大多數直接來自作者目驗的同一種書的原刻翻刻和初印後印本,可以獲得極爲深刻的印象。  “書有一印本,即有一種不同處,至今益信。”這是距今三百多年前,黄丕烈爲所收明刻本《齊乘》題跋時所發的一句感慨(《蕘圃藏書題識》卷三)。就某一古籍的諸種版本而言,理解這句話並不難,但若論從中國古籍刊刻的整體歷史上去讀懂這句話,從清代到現代,學界所走的路程可謂足够漫長。依托於這樣的歷史語境,郭君的這部《中國古籍原刻翻刻與初印後印研究》經修訂重撰而面世,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具體說來,我想它至少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從研究內容上說,本書是古籍版本學領域內,圍繞着中國刻本的原刻本、翻刻本和初印本、後印本等諸多不同的實物與文本表象,第一次系統、全面地加以揭示和解釋的重要成果。對於今後文史學界正確認識中國古籍在版本方面超乎想象的複雜性,意識到不僅書名相同者可能版本相異,就是同一刻本也時常會因刷印的先後而出現不同的文本,本書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切實功效。而本書基於諸多實例總結出的鑒别中國古籍原刻翻刻本和初印後印本的基本方法,也是迄今爲止相關歸納表述中最爲周密完備並具有明顯的操作性的。清道光十九年(1839)祁寯藻刻本《說文解字繫傳》初印乙本(2-101-1)(右图)有祁寯藻序五葉,用古體字,序後有“金陵劉漢洲鑴”一行;初印丁本(2-101-2)(左图)祁寯藻序已改用通行字體刻,序後“金陵劉漢洲鑴”一行,“鑴”字作“鐫”。(節選自本書)  其二,從研究方法上看,本書對於中國古籍刻本類型所作的探究,是一種基於考古學中的類型學理念而展開的探底式梳理方法,由於現存中國古籍具有如任何歷史文物一樣的不可再生性,這一富於層次感的探底式梳理方法,爲未來中國古籍版本全貌的準確呈現,打下了較以往同類研究更爲扎實可靠的基礎,由此也爲古籍整理在方法上的進一步科學化,開闢了新的重要途徑。  一部能在學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作,一定是既具有總結的意味,同時又具有顯著的開放性的。從學術發展的眼光看,無論是本書的內容還是方法,均提示後來者在古籍領域內尚有甚多的後續工作可以展開。比如在實用性的古籍整理方面,本書首次系統地展示了初印後印與校勘的深切關聯。以此在客觀上提示學界,比“通校”那樣的表面扎實其實漫無準的的校勘方法更爲有效的,應當是首先細緻觀察古籍印面,找出是否存在明顯的版片剜改抽换等實物證據,而後再進行方向明確的文本校勘。至於將本書對中國古籍原刻翻刻和初印後印的研究,拓展爲包括朝鮮本、越南本、琉球本和日本本等在內的東亞漢籍的原刻翻刻和初印後印系統的完整梳理,則需有不同國籍且更年輕、抱持更大的雄心的學者參與其中,方能成事。  最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書之所以能以目前的面貌和水準面世,郭立暄君個人的勤奮努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所周知,古籍版本學的特點,决定了除非個人親眼逐一目驗,且在實物比對的基礎上細心校勘文本,難以獲知對於書的真確認知——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郭君進入復旦就讀之前和畢業之後的工作,得到了他所在的上海圖書館館方的大力支持;著名的古籍版本學家陳先行先生,作爲館中學術前輩,對郭君版本學水準的提高和眼界的擴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古籍版本學從“線的梳理”進步到“面的展開”,得益於上海圖書館老館長顧廷龍先生等的倡導和身體力行,則三十年後郭立暄君以上圖爲依托,致力於中國古籍刻本立體形態的復原,無疑是一種具有學術史意義的延續。作爲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的一名普通教師,能有幸見證歷史並參與其間,爲中國一流圖書館培養高水準專業人員略盡綿薄之力,自是深感欣慰。二〇一五年八月十八日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入手開刷
  •     精装彩印三大册
  •     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全铜版印刷,两大本图版。羡慕作者可以接触那么多版本,有机会去求个签名
  •     信息量好大
  •     花了近一个月仔细读过,受益匪浅。但是研究这类问题光有理论基本没用,在具体实践中如果没有原刻、翻刻本或者初印、后印本进行对比,还是很难鉴别的。
  •     很喜欢的书,郭老师写的很雅致,内容给4星,1星是给的出版社。价格太太不亲民。p过的图片不能完全反映出古籍的原貌。那请问研究原刻,翻刻与初印有何意义?
  •     写的很一般。。。不知道为什么对陶子麟意见那么大
  •     二十年来最棒的版本学入门必读书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