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作者简介

《随笔》的创刊号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杂志。记者找到的第一期《随笔》创刊号,出版于1979年6月,按照当时正常的出版日期来推算,正式编辑应该在4月,而且,当时《随笔》用的是书号,而不是现在通行的刊号。此外,在《随笔》的创刊号上,也没有杂志第几期的标志。
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说,1979年实在是个值得一提再提的年份。这一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完,全国上下一片沸腾,解放思想的口号深入人心,于是,一大批文化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其中,当时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下就推出了13种刊物,包括至今仍在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随笔》。
处于初创时期的《随笔》,一切都在摸索之中,然而,以文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定下来的。在当时,“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还没有完全消除,许多文章的言论也保留有相当“文革”时期的痕迹,而文史知识类的文章,在无意中开了一扇让人们思考的窗口,不仅传播了知识,而且以其轻松、随和的文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笔》经过不断的探索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许多在《随笔》上发表的作品都表达出了对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反映。对“文革”、反右、胡风案件等事件,通过当事者的回顾,形成了以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为主的一个园地,并逐渐形成了刊物的自我品格。包括巴金、聂绀弩、杨绛、季羡林等人,都曾经在《随笔》上发表文章,他们的名字与文章,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知道并喜欢上了《随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遇罗克的《出身论》第一次正式全文发表,就是在1983年的《随笔》上,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在1980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划破黑夜的陨星》,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遇罗克,而当时的《随笔》冒着一定的风险,将这篇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出身论》正式发表,人们才真正认识到这位年轻的烈士、思想解放战士遇罗克的形象。
这一时期,也是《随笔》逐渐走向全国的阶段。
进入到90年代,《随笔》在全国知识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口碑。1993年,《随笔》对办刊宗旨作了一些调整,提出要把《随笔》办成“广义性大散文”的口号,逐渐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刊物上的地位。而国内媒体对《随笔》也保持了相当的关注,中新社在1993年7月的报道中说:“冰心和夏衍都把《随笔》看作他们最喜爱的刊物之一,认为《随笔》‘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办刊方针很严肃’”。而《人民日报》与《中华读书报》也在同年的报道中说:“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人凭借读书人的性情和良知,撑起了一隅传统知识分子的空间。”也就在此时,中国知识界有了“北有《读书》,南有《随笔》”的说法。


 随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记得,南有《随笔》,北有《读书》,都很有名,家乡的小城是买不到的,只有通过邮局邮寄,都很有品位,特别浮躁的今天,静下心来,品茶细读,会有一番难以割舍的境界,是茶香,是书香,慢慢品位吧!
  •     很难在报亭看见卖《随笔》,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这个杂志。非常的朴素,内容深刻且不做作。我觉得现在被媒体炒得很火的杂志比如读书、书城、天涯……在《随笔》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浮躁。看《随笔》觉得我们这个媒体环境还有一份这样的杂志的存在,实在是感到惊讶与激动。她和《炎黄春秋》的存在,给知识分子挽留了点些许颜面。
  •      1、《随笔》杂志是广州花城出版社开办,以文史、思想随笔为主的老牌人文杂志,素有“南有随笔,北有读书"的美誉。创刊20余年来拥有一大批当今文坛及思想界的重量级作者,如王元化、王蒙、贾平凹、刘军宁、鄢烈山、邵燕祥等,拥有高文化层次的稳固读者群,深受思想文化界的好评。        2、《随笔》为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        3、稿件要求:就历史或当下的人文事件生发议论,如人物回忆,事件评析、访谈等均可,不要过于学术化,轻松易读,挖掘细腻到位,能予人以启迪。篇幅约在5000字以下,重在质量而不拘泥于篇幅,稍长亦可。具体风格请参照往期内容,但也不限与此。            来稿请寄:广东省广州市环市东路水荫路11号〈随笔〉杂志社     邮编:510075    E-mail:suibi2005@163.com 电子稿件请在邮件标题上写明姓名和文章名,以方便查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