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医家之路

出版社:张荣大,朱震 青岛出版社 (2012-12出版)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43690240
作者:张荣大,朱震
页数:348页

章节摘录

第四章背负国恨家仇重建医院    朱慎斋和张静轩带着儿子朱震,坐着铁路货车从益都回到了青岛。他们就要见到久别的太平医院了,还是他们走时的那个样子吗?说不定院子里长满了草,窗户上落下了厚厚的土,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打扫一遍,回家睡个实落觉,一切都从头开始。    当一家三口回到家,又一个打击,简直是五雷轰顶!    他们打拼六七年的全部心血——好端端的一座太平医院,被日本侵略军当成了为战马治病的兽医站,已是面目全非了。    日本侵略军丧心病狂地发动侵华战争,一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铁蹄践踏了“东方明珠”青岛,实行了灭绝人性的法西斯统治,这是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的一段国恨;无恶不作的日本兵连百姓的财产也不放过,彻底毁坏了关乎民生的太平医院,所有的医疗设备都荡然无存,打碎了朱慎斋和张静轩一手建立起的“伊甸园”,这是他们家永远忘不了的一段家仇。这国恨家仇,刻骨铭心!    当一家人回到医院的大门前,万万没有料到会如此满目凄惨,往日人来人往的景象早已不见,秀丽的院落变成了废墟。进院子要经过一个大门洞,院子的两扇大门很气派,现在却不知去向,门框子的木料都被拆除了,墙壁露出了砖块。那面已被损坏的“太平医院”的牌子,还孤零零地挂在皮面脱落的临街墙上,似乎在向路人诉说这里曾经发生的浩劫与悲剧。    原来1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整齐清洁,非常幽静,四处种了各色各样的花,院内还修了一个水池子,金鱼在水草中游来游去,很是惬意。可是现在,这种美景再也看不到了,扑面而来的是刺鼻的马粪臭味,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满院子堆积着马粪,无从下脚,院子东头已经干了的马粪堆积如小山,蚊蝇乱飞,……    P25

前言

我认识朱震教授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那时在北京协和医院图书馆经常看到一个年轻人埋头看书,后来得知他是师从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马万森教授的研究生,马万森教授原来也在协和医院工作,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因此,我就对朱震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他求知若渴,勤奋好学,这是成才成功的基础。    以后在一些全国性的会议上,我们就经常见面了,他办事认真,受到好评,又上进心强,所以结识了许多的专家教授,这对他以后学术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朱震是一个有创新精神又务实肯干的人,他在创建青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医院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立志建一座高质量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为山东省人民服务,医院聘请全国名医坐诊,这是医疗事业改革的一条新路,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的首肯,也赢得了许多专家的支持。    我欣然接受朱震邀请我担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医院名誉院长的盛睛,并在医院开业的庆典上,和陈灏珠教授一起为董承琅教授塑像揭幕。以后我还多次来到医院坐诊、查病房,虽然工作很忙碌,但心里很高兴,这段日子感到很难忘。    这几年,我们年龄都大了,见面的机会少了,但彼此还互相关心挂念着。    近来朱震教授与作家合写了《三代医家之路》的著作,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热心支持,他又完成了一件利国利家的好事,可喜可贺。    从本书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朱震教授毕生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为广大患者诊治疾病,发扬了崇高的医德精神,利国利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朱震教授倾毕生精力进行有关心源性猝死抢救的研究。他创制的多功能心脏猝死抢救仪,曾获得国际尤里卡金奖。尤为可贵的是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被称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之父”的Mirowski教授十分赞赏朱震教授的研究,曾两次邀请朱震教授赴美参加他的研究。在第一代ICD产品.问世后,朱震教授即向Mirowski及厂家提出将起搏装置整合到ICD中的建议。果然,它的下一代产品即兼有除颤和起搏的功能,成为现代ICD的原型。现在ICD在国际上大为推广应用,成为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的工具,举凡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的病人,均应积极考虑安装ICD以预防猝死。在国内也逐渐推广ICD的应用。在此研究中,朱震教授是有功之臣。在此,我谨向朱震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2年7月    (方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朱震教授毕生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为广大患者诊治疾病,发扬了崇高的医德精神,利国利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方圻    《三代医家之路》确实是一部近百年艰辛传承医学、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创业史,更是一部近百年坚守高尚医德、追求精湛医术的奋斗史。它代表了中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一生的奋斗、追求,以及始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也是我国现代医学成长、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王德炳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朱震教授用一生去追寻自己心中一种崇高的情怀,从少年到白发,从求学到行医,一步一步地创造,一点一滴地积累。无论何时不改变初衷、不改变信念,方才成就了几十年医学生涯的辉煌。    ——陈红    纵览这一部横跨新旧社会、浸染时代风云的家族史,中国现代医学,乃至社会发展的历程清晰可见,其间一脉相承的,是朱家几代人共同坚守的大医精诚的精神信念。    ——姜振家

后记

人生并非如梦,往事并非如烟。    当《三代医家之路》即将付梓时,我为我们一家三代虽艰辛却充实的人生,以及值得回忆的许许多多有甜有苦的往事而欣慰,这就是我们这个三代医家一笔宝贵的精神家产。    2001年底,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时年72岁,也算超期服役了。    当从忙忙碌碌中清闲下来,我并没有感到失落而无所适从,倒是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家庭的事。几十年来,我对T作与事业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但对父母、老伴和儿女照顾少了,有欠账。于是,我就动了出一部三代医家的书的念头,以弥补这个不足。    我们家九十多年的三代从医之路,为百年中国西医学的发展尽了微薄之力。    我的父亲朱慎斋和母亲张静轩是朱氏第一代医家,一个内科医生,一个妇产科医生,他们应该属于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西医医生。他们携手走过五十多年历程,在贫穷落后、兵荒马乱的旧中国,学业有成和事业有成是极为艰难的人生两件大事,父母亲敢于挑战命运,凭借艰难奋斗,既学业有成也事业有成,白手起家创办起青岛最大的私人医院——太平医院,为劳苦大众看病治病,广受欢迎。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青岛后,太平医院被日军当作兽医站,遭到毁灭性破坏。经过二次重建医院,尤其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医院有了长足发展,父母亲又毅然将医院无偿捐献给国家,彰显了他们爱党、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    我们朱氏第二代医家,就是我和老伴于枫,我们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具有高等学历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我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后攻读副博士研究生考入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工作,多年后随北京医疗队到甘肃基层医院工作,数年后调到青岛医学院,曾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青岛医学院副院长,还创建青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医院并担当首任院长。我被聘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老伴于枫毕业于南京大学,分配到北京医学院丁作,在著名的马文昭教授领导的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工作多年。我们夫唱妇随六十年,成为我们朱氏三代医家的承上启下者。    朱氏第三代医家,是我父母亲的孙女、孙子,我和于枫的女儿朱珊和儿子朱黎。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后考人青岛医学院,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弄潮儿,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医学事业,并已崭露头角。朱珊1987年赴美国求学,取得博士学位,经过一二十年打拼,现在美国硅谷的kaiser医院从医,成为高层次的内科大夫,医院还专门给她配备了秘书,还有专门的护士为她做事。她的丈夫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州硅谷医院的神经内科高级医师,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在美国从医要求高、难度大的环境中,夫妻二人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儿子朱黎从青岛医学院毕业后,从事一段放射科和超声波工作后,现已改行做医疗器械业务,经营一个医疗器械公司,做得红红火火。    我最早和老伴于枫谈起出书的事,她的意见是:“你愿意,我支持,只要你高兴就好。”我对她表白:“你是我事业上的助手,生活上的帮手,我永远地感谢你。”    我和老伴与著名诗人、作家贺敬之、柯岩夫妇有二十多年的交情,当我把要出一部三代医家书的事告诉他们时,他们非常赞成,并鼓励早写比晚写好,尤其柯岩格外支持,曾多次询问书稿写作情况,并表示等书稿出来后,她有精力的话可以帮助修改润色。但是,柯岩因病于2011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这成了我终生的一件憾事。    我曾向一些领导谈过出书的事,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山东省政协原主席、省人大原主任韩喜凯,山东省人大原副主任苗枫林,山东省原副省长王裕晏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他们也都表示赞成和支持,鼓励我努力完成这件大事。    青岛医学院是我读大学本科的母校,她培养教育我成为一名医师和教师。我离开母校23年后又返回亲爱的母校,并承担了一些T作,为母校尽了一止匕微薄之力。多年来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特别是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姜振家,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青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新生,热心地鼓励和支持我,这也是我回到母校后心情最愉快的日子。    我攻读副博士研究生的母校是北京医学院,后改称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把我引向了一条医学大道。我的导师马万森教授,培养我从副博士研究生到从事心血管病研究与医疗事业,让我终身难忘。原院长杜如昱、现党委书记陈红教授和胡大一教授、郭继鸿教授,都热心支持我所做的一些事情。同时也感谢国家卫生部张宗久司长的大力支持。    出一部医学世家的书并非易事,我的记忆力虽强,表达鞥里也比较好,但是要动笔写作困难就大了。    几年前,我找到老朋友张荣大商量,他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第七届、第八届特约研究员,新华社青岛支社原社长,是新华社一名实力派记者,著作颇丰,曾出版过专著《两地集》《在新闻背后》,以及《我与新闻三十年》(九卷本、200余万字的丛书),与人合作出版过《祖国的聚宝盆柴达木》《自然王国探奇》《五四运动与青岛》等著作。他曾与人合作采访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病专家陈可冀教授,撰写了《清官医案探珍记》长篇文章,连载于1988年5月20日至6月2日上海《新民晚报》的《十日谈》专栏,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    我最初就有想请张荣大代劳写书的想法,但怕他忙不过来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他可能了解我的心思,也不好大包大揽,除了支持我出书外,并且给我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他说,在未找到帮您写书的作家之前,不妨先找个录音机,对着录音机谈经历,按时间顺序一件事一件事地从头到尾讲明白,要说故事,就当成有人在采访您,畅所欲言,积累素材,这要比别人从头一点一滴地采访要省劲得多、顺利得多。我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滔滔不绝地与录音机对话,一说就刹不住了,有时深更半夜想起什么来,就爬起来录制,终于录下了三四十万字的材料。    当然录音材料重复的内容比较多,要整理出来是很费劲的事。青岛滨海学院的韩方希院长热心地大力支持,请图书馆馆长楚老师组织十多名学生把几十万字的录音材料全部整理成文字。后来我老家青州市委宣传部的董广风部长委托高丽丽同志,来到我家,做了几天的采访,又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将资料重新整理了一遍,在此致以深切的感谢。    此书找谁来帮助写作呢?我又想起了先前为我出谋划策的张荣大,我认为他是最好的人选。当我正式提出要他帮我写书圆梦时,他虽然感到难度比较大。当时他又在编撰自己的《海洋之恋》,但还是接下了这份重托。从2011年6月到2012年9月,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投入写书,先后来我家采访20多次,从早晨9点半来,中午吃个家常便饭,中午也不休息,一直采访到下午五六点钟,他问得很详细,记得很仔细。他有时还通过电话采访,这也有几十次。就是春节期间,他也在忙碌着,这使我很感动。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山东分社原副社长杨凤山,过去曾写过我的新闻报道,这次他又承担了《三代医家之路》一书的特约编辑工作,非常感谢。    两年前,在从北京到青岛的火车上,我结识了一个年轻人,他叫易振华,是青岛天海一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当时他只有35岁,我已是80岁的老人。    我们一家5口人分在两个包厢,另外一位旅客就是易振华。他主动把自己的下铺让给我们,他去了上铺休息,我为之感动。    我们在火车上聊得很投机,知道他在青岛和蓬莱有实业,而且还在青岛李沧区办了老年公寓,对发展老年人养老事业很执著。    以后我们经常联络,特别是去年他在即墨市审批了88亩地,要建500张床位的老年医疗中心和1200张床位的老年公寓,我给他出了很多点子和建议,并带他到北京见了一些专家,给他办好这些事出谋策划。贺敬之部长很赞赏这位年轻人,夸他办了利国利民的事。    当易振华得知我梦寐以求的《三代医家之路》一书已经写作完成即将出版,他鼎力支持,为卅版此书作了贡献,我表示感谢。他说,这是我们的缘分。    在《三代医家之路》即将出版之际,我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的领导和朋友们深表敬意和感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一代医家喜结“斋轩”良缘第二章 白手起家创建太平医院第三章 日军攻青岛·民众大逃难第四章 背负国恨家仇重建医院第五章 医院捐献国家无怨无悔第六章 初出茅庐甘当深山矿医第七章 评先进当劳模光荣入党第八章 金榜题名副博士研究生第九章 师从马万森终生受大益第十章 众恩师言传身教育高徒第十一章 接二连三抢占医术高地第十二章 他为末代皇帝溥仪治病第十三章 二代医家郎才女貌佳配第十四章 周总理接见夸“铁壶大夫”第十五章 神秘的病人·特殊的出诊第十六章 深受童第周教授的关爱第十七章 首制人体医用教学模型第十八章 大办千人心电图学习班第十九章 母亲弥留之际,儿在哪里?第二十章 研究室到研究所的跳跃第二十一章 心通膏药未果终生遗憾第二十二章 李先念为朱震颁发奖状第二十三章 摘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第二十四章 可敬的美国伯乐柔斯诺第二十五章 走进美国医学主流阶层第二十六章 ICD之父携手中国知己第二十七章 感慨两次访美合作交流第二十八章 解决看病难·基建四部曲第二十九章 恩师吴阶平亲临开幕式第三十章 医学家文学家心心相印第三十一章 第三代医家开创新天地第三十二章 三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第三十三章 好梦要续四代从医之路后记附录  《三代医家之路》进入创作高峰  我为三代医家圆梦

编辑推荐

《三代医家之路》由新华社高级记者张荣大执笔,与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朱震合著,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朱震教授上下三代医家从医的不凡历程,是一部近百年艰辛传承医学、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创业史,

作者简介

《三代医家之路》全书30万字,由新华社高级记者张荣大执笔,与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朱震合著,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朱震教授上下三代医家从医的不凡历程,是一部近百年艰辛传承医学、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创业史。  
《三代医家之路》是一部近百年坚守高尚医德、追求精湛医术的奋斗史,也是中国百年西医学发展的缩影。


 三代医家之路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