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之善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108043153
作者:汪晖
页数:21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他的第二次再出发的秘密,就埋藏在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个文本之中。这是一篇与《破恶声论》截然不同的文章,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叙事风格。《破恶声论》是一篇论文,有很鲜明的观点,我刚才说它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自我颠覆性的文本,而《呐喊•自序》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也用了序文的形式。与《破恶声论》相比,这个文本看似平易了许多:前者以古文形式展开,我们需要从一系列深奥的观念或语词人手,逐层解开文章的论点及其复杂内涵;而后者以白话形式追忆往昔,交代他孕育和写作《呐喊》、《彷徨》、《野草》并参与《新青年》的文化运动的动力和契机。构成这个追忆的是一系列的故事,一些独特的语词是镶嵌于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的感受之中的。在1907年到l908年期间,鲁迅写作的一系列文本,比如《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秘密隐藏在“心声”、“内曜”、“人各有己”、“朕归于我”、“英雄”、“个人”等等一系列观念和语词之中,发自于内的自觉和精神性就是通过这些观念而成为作者论述的出发点。这些语词建立了一个自我,即便这个自我是建立在无之上,它也构成了批评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的绝对前提。除了上面提及的“兽性爱国”的民族主义之外,作者对民主、自由、平等等等观念也给予尖锐的批判。当然,作者批评这些观念,揭示其内外表里之间的矛盾,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否定。例如,他批评民主,并不等同于支持专制;他揭露平等,但不等同于赞成等级制。恰恰相反,通过这个否定,他自己变成一个反民主的民主主义者,反平等的平等主义者。这样一来,他所谓民主和平等便隐含了与欧洲资产阶级的民主和平等不同的内容。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介入启蒙思潮的内在动力和契机。 在1907—1908年间,他比较多地受到西方的浪漫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文本糅合了经过章太炎阐发的国粹思想与尼采主义。1918年,他发表《狂人日记》,从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中的《呐喊》、《彷徨》时期。也就是在从辛亥革命前夕至参与《新青年》的文化运动这段时间里,鲁迅的写作似乎暂停了,用他的话说,是以沉默或蛰伏的方式沉入“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他的早期论文有非常强的自我批判、对时代思潮的抵抗,但这种自我否定实际上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

内容概要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现代中国文学等。主要著作有《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2011)、《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2010),《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2008)、《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死火重温》(2000)、《汪晖自选集》(1997)、《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反抗绝望——鲁迅及其〈呐喊〉〈彷徨〉研究》(1990)等。他的若干著作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其中包括英文著作The Politics of Imagining Asia(2011)、德文著作Die Gleichheit neu denken(2011)、意大利文著作Impero o stato—nazione?La modernitci intellettuale in Cina(2009)、西班牙文著作El Nuevo Orden de China.Sociedad,politica y economia en transicion(2008)、日文著作《世界史の中の中国——文革•琉球•チベット》(2011),以及多部韩文著作等。

书籍目录

讲稿
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
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鲁迅文学的诞生
读《呐喊·自序》
文本
破恶声论
呐喊·自序
建议阅读书目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识讲稿•声之善恶:鲁迅讲稿》作者汪晖的读解深入而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作者简介

本讲稿系根据作者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汪晖对鲁迅两个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和再阐释:《破恶声论》呈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现代性经典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思考与回答;《呐喊自序》则蕴含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秘密,揭示了他文学写作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汪晖的读解深入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声之善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汪晖的见识还是很好的,但自称唐弢的学生,就不能学点好点的文字么!这还是讲课稿呢!
  •     《破恶声论》讲得不错。
  •     依旧在建立政治性的鲁迅。文学,不应以能作为一种政治话语资源而自立。
  •     一口气读完。
  •     出乎意料的好,比起当年的《反抗绝望》,汪大师对《阿Q正传》、《破恶声论》和《呐喊自序》的解读精彩多了,《反抗》中鲁迅和欧洲思想之间是两撅的,而此书对文本的解读,虽然有汪大师自己一贯的发挥,但还环绕得比较紧,是一家言。
  •     在读对呐喊的解读,虽有不谨严处,有以己度人处,但毕竟是大气象。破恶声论的不少地方,暴露出汪小学基础也不过如此。但总的来说,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汪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鲁迅,提出了鲁迅及他自己对启蒙和革命的看法。深刻反思了当下浅薄的启蒙观念。认为鲁迅对于现代性的甚深刻反思,对于当下有重要意义。
  •     只是一个直觉吧:鲁迅与毛泽东也许真是一体两面。他们二人之间可以有着根本而最深刻的互相理解。也正是如此,他们二人才能共同缔造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与文学与人心。
  •     钱理群先生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学的猫头鹰,一个谬种,一个异端,一种不和谐之声。早年具有极强“自我颠覆倾向”的文本《破恶声论》,表明了他寻求主体性建设、对于启蒙持保留性赞同的复杂态度(这也许让人想起了晚年提倡自我照看伦理的福柯);到了十年沉默之后沉甸甸的《呐喊自序》,主体性希望的破碎,梦的主动展开,绵延与断裂之中不断地“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或许这时候他对于现代性有了更进一步的洞察,这种将“反抗绝望”进行到底的立场标志着他的种种背谬。这个绍兴青年看到了传统秩序的衰朽,也见证了中国迈入现代世界时的痛苦嬗变,但也同样昭示着一种全新可能性的开启——最终,“异己的传统”不正是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了么?唯一遗憾的是,这种力量终究是直指人性的而不是政治的,不过从这土壤里会长出什么呢?
  •     讲《呐喊·自序》的竟然比讲《破恶声论》的难。“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     内曜,人界荒凉。时代哪来好坏?
  •     本书是“经典通识讲座”系列之一,是该系列的第八本。内容是著名学者汪晖讲解鲁迅的两篇早期文章《破恶声论》和《呐喊·自序》,进而说明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及其转变。本书较之该系列的前几种内容更为丰满,讲稿的分量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四。后面附的鲁迅文章,以前我们也不多见。本书小32开精装,印制相当精美。到底是大学者,在书的开篇就语出惊人,如说“经典是讲出来的,没有持续的解读就没有经典”,想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不会令你失望的。
  •     此中有真意
  •     義解的部分不如伊藤,造疏的部分就當通識課混過算了。只問一句:魯迅與德里達何干?仙台與巴黎何干?
  •     即便某些问题回心概念并未提供回答,但我以为回心所意味着的“新的主体性”和汪晖所谓并非“对连续性的执著”的“忠诚”实际上并不扞格。更准确地说,前者未必比后者更“窄”(当然,竹内用词上的“抽象“是一个问题)。但解得还是精彩的。顺便发现我已经把《近代的超克》忘光了……重读。
  •     反民族主义、世界主义:都灭人之自我。章太炎:宗教-道德、国粹-种姓。国粹从日本来。鲁“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寂漠:缺 心声、内曜。心声不单指个人,也国家。 不但反皇权, 也反 “众制” 即民主。无内曜心声就无信。章、鲁对独特性关注以平等为前提, 但反对现代平等主义抹平差异。 取消语言差异性, 就取消语言主体性, 从而取消交流前提即主体。理性制度知识与早期宗教间发生学关系, 且相互渗透。批老子不撄人心。正信。神思。科学以信仰为根据。宗教极端主义与世俗化共生。中国志士:兽性爱国者+崇强国、侮胜民|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活了。尼采论忘却。回心。从希望到反抗绝望。三十岁。反抗绝望的文学:非盲从而是行动
  •     他的研究里和竹内对话的部分极为有趣,得到启示和问题于竹内,而以更绵密的方式行走于文本之间,勾连的更广,也更去政治和环境关注于更为个体的精神的鲁迅,重复与不耐的时候别有洞天。就文本说文本,从对象那里夺来一个词去赋予它内涵重新回归到对象之中,纵使意见有异,还是太厉害。
  •     细读功夫了得
  •     汪晖研究鲁迅这么多年,多少还是有些见地的
  •     解《破恶声论》的部分对读了乐黛云
  •     带你体会文本细读的魅力。
  •     当时读哭了,现在不敢再找来读了
  •     汪晖还是研究鲁迅最靠谱,虽然不时挟带私货,但对两文的解读相当精彩
  •     可能「文学纯洁性」从来都是伪命题,文学从来都是为了革命。
  •     呐喊自序的遗忘和重构
  •     讲《呐喊》的写得更好。对反思、自我否定、希望、绝望与实践的关系说得很好,但我并不觉得《破恶声论》可以很好地体现这种关系,从鲁迅后来的思想看,要他本人做到“不悔少作”恐怕也很困难,没有把《破恶声论》一并收入《坟》不就是明证吗?而且过度强调对“信仰”或“正信”的坚持及其一致性似乎也有凌空蹈虚的嫌疑。并且,“反现代的现代性”这种说法看似包容而深刻,实际上却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危险,它回避了一种明确的判断而变得骑墙。
  •     经典阅读的第一个要求是,slow down。而不是快餐式阅读。当今教育的最大敌人就是弥漫整个社会以致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并无实用性的古典语言让学生慢下来,静下来,从而成为能自由思考的自由人。。
  •     结尾有些有争议。
  •     两篇文章,连起了鲁迅文学思想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汪晖的这个解读存在个别疏谬之处,但瑕不掩瑜,仍属鲁学必读之书。
  •     尽力了。。。
  •     所谓反抗绝望,是对绝望的否定,但这否定并不直接表述为希望,而是在困顿的处境中保存希望。172 父亲的病成为一个起源性的所在,它奠定了一切梦的根底。
  •     4.5/5,其实对《破恶声论》的绎读要更严谨一些,过度发挥的地方不多,阐释也大多围绕文本,提出的问题也都给了解答。到《呐喊·自序》那篇就好像完全破了框,渐渐增多的私货,肆无忌惮的征引,有时确实感觉其思维有跑偏之嫌,但还得承认解得十分精彩,抓住了鲁迅的精神内核,主动与被动、遗忘与梦、希望与绝望,头一次如此深的体会到自己喜欢鲁迅的地方被人表述的这么清楚,一瞬间有成为汪晖脑残粉的冲动(笑)
  •     在情绪紊乱的春末夏初读这本书像是遭遇什么启示,鲁迅的两篇文本在提醒:这个寂寞的世界上,要找正信,寻回自己,人人做诚意的自我,世界才能变成欢喜的居所。并且,寂寞并非坏事,而恰是自我生长的暗夜。汪老师对鲁迅的研究,真是到了一定境界,通过剖析鲁迅之为新文学最特异风景背后的立意和旨归,重建了一个完整而非矛盾体,或者说以其矛盾而一致的鲁迅,一个始终对能够帮助我们重审旧有的特定世界之怪异荒谬、并以其充满的未知不确定的有待展开和实现的丰富可能性的“异地”处境永远保持开放姿态的反抗绝望者。对多少让我想起山田敬三的“无意识的存在主义”,总之,一个忠诚的永久战斗者。不过书的第二部分讲的多少有点“文学”,有些地方不太好懂,前半部分似乎又缺乏一个最后的总结,没有最后给《破恶声论》做一个评述。
  •     竹内好针对机会主义式“转向”而提出的“回心”被汪晖进一步修正为“忠诚”,与“反抗绝望”的进路一致,另外由此出发,与胜利哲学的联系也很有说服力。
  •     “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
  •     梦/遗忘/寂寞/绝望,主动与被动,重提其“反抗绝望”说。乍一看像是老调重弹,却又觉得有很多新意。
  •     反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者与反世界主义的世界主义者
  •     鲁迅的文学并非希望文学而是反抗绝望文学,这种将寂寞情绪限于主观的情绪是为了将希望留在客观,弥赛亚会从此侧身而入,鲁迅可谓是不抱希望,也不绝望。
  •     “声”的发现 (古文形式的鲁迅,简直重新发现
  •     汪晖作品正式的只读过这个。很受启发。
  •     也是两篇讲稿,读了第二篇,对鲁迅写作动机讲的很清楚,进一步有助于理解鲁迅的文本和思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
  •     略读.
  •     《破恶声论》本身就是鲁迅以艰涩、深奥的古文(不是文言文)写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古文基础根本就读不懂,然而,这篇文章又是鲁迅早期很重要的一篇文章,汪晖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很深入,对理解鲁迅个人的思想很有启发。对《呐喊·自序》的解读主要以鲁迅为何走上文学道路这个问题展开的。
  •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还是汪晖解得好。只是最后将“反抗绝望的文学”与“胜利的哲学”比附在一起,有些别扭。
  •     破恶声论的部分较好,讲呐喊自序引征的内容也显得视野开阔,但是就像文本细读始终与过度诠释的风险相伴而行,竹内好绕在了转向与回心的概念里,汪晖对这忠诚与决意的钟情也导向一封闭式的阅读。作者和读者都努力证明这样读是对的,但论述的过程和理据并不是那么明晰。
  •     通过对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的分析,汪晖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鲁迅,对于启蒙和革命的看法。深刻反思了当下浅薄的启蒙观念。认为鲁迅对于现代性的甚深刻反思,对于当下有重要意义。
  •     意思还是很不错的,基本把握了青年鲁迅的思想内核。但是汪晖小学功底比我还差,纯属瞎扯。“籀读”,他居然以为前一个字是“籀文”的意思,小心鲁迅晚上找你算账啊。。。
  •     第一篇比第二篇好,第二篇亮点在于最后谈“胜利的哲学”“乐观的文学”
  •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却苦于不能全忘却。“ 【深夜想到了过去的一些感情的事情= =
  •     汪晖解读鲁迅的时候还是蛮好的,尤其《破恶声论》部分。因为是讲稿,行文也明晰。应该把《坟》里的几篇文言论文再翻出来看看。
  •     某脑残粉说不给五星分手
  •     150912-13。150927,重读。十月初,又重读。汪晖这本书,态度很好,观点也很有启发,写得也不错。一个主要问题,是过于注重互文,而忽略了语境。有些东西,不用互文,也可以看出来。另一些东西,汪晖因过于重视互文,反而说错了——至少个人不同意。
  •     晖哥的笔调还是不错的,有些联想比较扯(比如讲狗那个,汗)讲《呐喊 序言》的一篇更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