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哲学研究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300169224
作者:洪汉鼎
页数:633页

内容概要

洪汉鼎,1938年11月19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湖南长沙,1951至1956年在江苏无锡市辅仁中学读书。195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习于贺麟教授、洪谦教授和冯友兰教授,研习西方哲学,1961年毕业。1963年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任贺麟教授助手。1983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资金,赴德国进修两年,由于对中德哲学交流作出贡献,1984年10月受德国总统卡斯顿斯的接见。1985年返国后,任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6年任研究员(教授)。1991年荣获德国杜塞尔多夫哲学名誉博士,之后多次赴德国、香港等地讲学。1992年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代表作《斯宾诺莎哲学研究》(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并在德国讲学一一学期。回国后,先后任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客座教授,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并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译著《真理与方法》两卷本(1993—1995年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自2001年起,一直在台湾几所大学任教。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学会和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以及国际斯宾诺莎学会(荷兰、德国)理事。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斯宾诺莎的时代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和联省政治
经济繁荣、科学和艺术的黄金时代
教派林立和宗教纷争
第二章 斯宾诺莎的生平
“希伯来之光”(1632—1645)
新世界漫游(1645—1654)
被犹太教放逐(1654—1656)
精神与世俗的冲突(1656—1660)
莱茵斯堡时期(1660—1663)
伏尔堡时期(1663—1670)
海牙时期(1670—1677)
第三章 斯宾诺莎著作考释
《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知性改进论》
《笛卡尔哲学原理附形而上学思想》
《神学政治论》
《伦理学》
《希伯来简明语法》
《政治论》
《论虹的代数测算》和《机遇的计算》
《书信集》
第四章 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最后之统一
神或自然,万物的卓越因到万物的内在因
神或实体,“实体或属性”到“神或实体”
神或自然或实体,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三位一体观
第五章 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几何学方法
存在、认识、自由,斯宾诺莎哲学三大系统的统一
“在自身内”和“在他物内”的对立统一,斯宾诺莎
哲学体系的内部逻辑结构剖析
斯宾诺莎的几何学方法
第二编 自然系统
第一章 神
神的定义
神存在的证明
神的三重内涵
第二章 实体和样态
在自身内和在他物内
实体和样态的一体两面关系
有世界论还是无世界论?论黑格尔对斯宾诺莎实体
概念的错误解释
实体概念在西方哲学思辨中的意义
第三章 实体和属性
属性和实体的区分
有关属性的几种解释
“由知性看来”的真正涵义
第四章 思想和广延
思想和广延作为自然解释原则
思想和广延的同一两面关系
谢林和黑格尔的错误解释
同一两面论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章 无限样态和有限样态
无限样态作为神与个别事物之间的中介
直接的无限样态和间接的无限样态
广延属性的无限样态系统和思想属性的无限样态系统
有限样态系统
第六章 逻辑性的自然架构和绝对必然的因果系统
逻辑性的自然架构与自然的现象描述
双重的同一两面论
绝对必然的因果系统
第三编 认识系统
第一章 观念和对象
“观念”一词的两种涵义
神内的观念和人的心灵内的观念
观念和对象的两种区别关系
观念和对象的同一
第二章 心灵和身体
心灵是人的身体的复合观念或观念系统
身体是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
人的心灵与人的身体的统一
斯宾诺莎的身心同一两面论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理智和想象
观念和知觉形象
观念的主动性及其重要特征
理智和想象
理智和想象作为两种认识方式的差别
第四章 真理和错误
关于斯宾诺莎真理论的两种对立的解释
“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释义
观念的对象和观念所表象的事物
真理是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
正确观念和虚构观念、错误观念、可疑观念
斯宾诺莎真理论的意义
第五章 想象、理性和直观知识
第一种知识:意见或想象
第二种知识:理性
第三种知识:直观知识
哲学理性思维和科学知性思维
第六章 语言和真理
语言是想象的产物
语言真的不能表达真思想吗?
语言必须从想象中解放出来
第四编 伦理系统
第一章 自由和必然
内在的必然和外在的必然
人的自由的基础:努力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章 情感和认识
笛卡尔和霍布斯关于情感的理论
情感的起源和基础
情感的定义、性质和种类
情感与想象认识
情感的奴役及对其的理智克制
自由人的伦理学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
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发展
自然权利、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第四章 宗教与道德
斯宾诺莎是位宗教家吗?
宗教与迷信
人性生活的三个阶段:感性生活、理性生活、神性生活
附录一 斯宾诺莎在欧洲哲学史上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斯宾诺莎研究
附录二 斯宾诺莎的“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考释
附录三 斯宾诺莎生平和著作年表
参考书目
新版附录一 洪汉鼎先生学经履历与学术成就述略
新版附录二 洪汉鼎先生著作目录
新版后记

作者简介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斯宾诺莎哲学研究》是作者洪汉鼎研究斯宾诺莎哲学三十余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斯宾诺莎哲学研究》共分四编。第一编“绪论”详尽介绍了斯宾诺莎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科技条件和思想渊源,全面考证了斯宾诺莎所有著作的写作年代和主要内容,论述了斯宾诺莎哲学体系及其方法的形成,澄清了西方哲学史上某些哲学家对斯宾诺莎思想的误解、歪曲和夸大。第2编“自然系统”是对斯宾诺莎哲学体系及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详细论证了斯宾诺莎的神即自然、自然即实体的一元论本体论。第3编“认识系统”通过对斯宾诺莎认识论的阐述,指出它是自成系统的认识论唯理论,同时也指出其内在矛盾和混乱之处。第4编“伦理系统”把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归宿——伦理学作为讨论的主题,指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就是至善,爱神就是追求至善,提示了斯宾诺莎无神论的泛神论的真实面目,从而驳斥了把斯宾诺莎看做宗教家的错误观点。


 斯宾诺莎哲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哈哈,但是我找到了有趣的东西。比如,斯宾诺莎24岁的时候,犹太教集团视斯宾诺莎的言论为异端邪说,对他采取了大开除的处罚,处分的措辞如下:遵照天使和圣徒们的审判,并征得神圣上帝和本圣公会全体的同意,在这些神圣的摩西律法之前,并根据他所载的六百一十三条训诫,我们诅咒,孤立,憎恨和咒骂斯宾诺莎,按照约书亚诅咒耶利哥那样诅咒他,按照以利亚来诅咒他:白天他被诅咒,夜里他被诅咒:他出去的时候被诅咒,在他回来时被诅咒;当他睡下的时候被诅咒,在他起身时也被诅咒,主将永不饶苏他;主将对他表示愤怒和处罚,并使他领受摩西律法所载诅咒的所有灾祸;主要是在普天之下毁他的名;并且对他的堕落,主将照载入摩西律法中的苍天之下的所有诅咒把他逐出以色列的十二族;但是对于依恋与主的人,上帝与你同在!我们命令:任何人都不得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与他交往,不得对他表示任何好感,不得与他同住一屋,不得与他同在两米的距离之内,不得读他的著述和他书写的任何东西。书摘:1 每个年轻的犹太人都要学习一种手艺以为将来谋生的手段(斯宾诺莎就学了磨镜片)2 斯宾诺莎死后留下的财产很少,主要是160本书。3 越是把国家交给一个人,国家就越没有权利,它的臣民的状况就越可怜。4 歌德曾说:斯宾诺莎的书信是我们在正直和人道的世界里所能读到的一本最有趣的书。5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三种:第一种知识是一种不依理智的秩序而由直接的经验和间接传闻而得到的感性知识,他把这种知识称为”意见“或”想象“第二种知识是据事务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进行推理的科学知识,他把这种知识称为”理性“;第三种知识是直接从神的本质观念出发,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哲学知识,他把这种知识称为”直观知识”。斯宾诺莎认为第一种知识是片段的、混淆不清和不正确的知识,第二种知识和第三种知识才是真知识,但唯有第三种知识才是最完善的知识,可以产生“心灵的最高满足”6 内在的因素才是自由的因素,内在的因素越多,我们就越自由。凡是仅仅由身体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自由,相反,反一物体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他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或受制。7 心灵对神理智的爱,就是神借以爱它自身的爱,这并不是就神是无限而言,而是就神之体现于在永恒的形式下看来的人的心灵的本质之中而言,这就是说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乃是神借以爱它自身的无限的爱的一部分。8 斯宾诺莎:一般哲学家是从被创造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而我则是从神开始。9 构成人心的形式的观念不是简单的,而是多数观念组成的。10 心灵所知越少,而所感觉越多,则它虚构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心灵知道的越多,而其虚构的可能性也必定越小。11 我明白的说,只要人心常依自然共同秩序以观人事物,换言之,只要人心常常=为外界所决定或为偶然的机缘所决定以观认此物或彼物,而非为内在本质所决定以同时观人多数事物而察见其相同、相异和相反之处,则人心对于它自身、它的身体,以及外界物体都没有正确的人数,而仅有混淆的、片段的知识。12 即使我们可以认识事物,我们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13 斯宾诺莎相当熟练地掌握了希伯来文、拉丁文、荷兰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法文,他也曾经试图用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来说明他的思想,例如他使用过对话体、真传体、格言、历史的《圣经》的批判、书信等方式,并最后选取了几何学证明方式作为他代表作《伦理学》的最好表达方式。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知性改性论》等著作里相当明确地论述了他关于词语和语言的观点。14 语言对于表达或直接表达哲学真理,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即使语言表达了这些真理,那也是不正确的表达。15 主动的行为或者人为的力量或理性所决定的欲望永远是善的,其余的欲望则是可恶克善的。16 斯宾诺莎区分了两种人,即受情感或意见支配的人和受理性指导的人,“前者的行为,不是受他人的支配,而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且仅做他所认识到在他生活中最为重要之事,亦即仅追求它所最愿望的对象。斯宾诺莎把前一种人称为”奴隶“,后一种人称为”自由人“17 主动的情感只包括快乐和欲望,快乐指一种从心灵对自己活动力量的沉思的经验的愉快的感觉,而欲望则指一种借理性指导而自我保存的努力。18 情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19 斯宾诺莎:我把人在控制盒克制情感上的软弱无力称为奴役。20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产生或者消灭,都有其必然产生或消灭的原因,如果我们认识到它们之所以产生或消灭的必然原因,那么我们对他们所产生的各种被动情感也会减轻。21 奴隶就是是受情感或意见支配的人,他不求理解而行动,或者说他行动不知所以然;相反自由人则是为理性指导的人,他不为任何盲目的情感或意见所支配,他的行动基于充分的理解,或者说纯处于自身。前者的行为,无论他愿意与否,完全不知道他所做的是什么;而后者的行为,不是受他人支配,而是基与自己的意志,而且仅做他所认识到在他生活中最为重要之事,亦即仅追求他所愿望的对象。因此我们称前者为奴隶,后者为自由人。22一个其臣民由于恐惧而不敢造反的国家与其说是享有和平,不如说没有战争更为恰当一些,因为和平不只是没有战争,而且也是建立在精神力量之上的德行,一个国家如果其和平依赖于他的臣民胆小怕事,使他们如绵羊一样,除了奴性以外什么也不学,这与其称之为国家,不如称之为荒芜的沙漠更为恰当些。23 我所谈的,是自由的人民建立起来的国家,而不是由战争的权利驾到人民头上的暴政,自由的人民主要是被希望而不是被恐惧所指引,而被征服的人民却主要是有恐惧而不是由希望所引导,因为前者追求的是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后者仅仅企求避免死亡。24 人的天性往往使得民主政体转化为贵族政体,而贵族政体最后转化为君主政体。25 政治的目的不是把人从理性的动物变成傀儡或畜生,而是使人更加理智的生活,政治的真正目的只有自由。政府的最终目的不是是用恐怖来统治或约束,也不是强制使人服从,恰恰相反,而是使人避免恐惧,这样他的生活才有保障。换句话说,加强他生存与工作的天赋之权利而于他个人或别人无损。政治的目的是使人发展他的身心,没有拘束的运用他的理智,既不表示憎恨,愤怒,或欺骗,也不用嫉妒,不公正的眼加以监视,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26 一个人获得这种知识越多,便越能知道自己,且越能知道神,换言之,他将越益完善,越益幸福,因为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而是依某种必然性能知其自身,能知神,也能知物,他绝不会停止存在,而且永远享受真正灵魂的满足。27 他明确承认奇迹是以无知为根据,如果立足在奇迹之上,也就立足在万恶之源的无知之上,那么他们也就使他们的信仰变成迷信了。28 他曾说那些以无知为基础的宗教说教乃是”希望用某种本身跟晦涩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晦涩的东西。是一种“归无知法”。其结果非但对宗教德行无益。反而危害更大。29 心灵最高的闪是对神的认识,心灵最高的德性是认识神。这种神不是上帝,而是无限的大自然,所谓对神的理智的爱乃是一种由认识大自然而带来的幸福感。30 世俗的宗教不外送 对教士的尊崇。这种错误观念的传布使无用之徒醉心获得教职,这样,传播宗教的热诚遂衰败退化,一变而为卑鄙的贪婪的野心。每一教堂成了戏院,雄辩家而不是传道士在里面高声演说,其意不在教诲公众,而是力图招人崇拜敬服,使自己敌对者为公众所鄙弃,信仰已变成轻信和偏见的混合,是一些人吧人从有理性之物降为畜生的偏见,完全把判断真伪的能力闷死。事实上处心积虑养成这种偏见是为扑灭理智最后一个火花!31 哲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而宗教的信仰仅在于使服从,因此哲学和宗教信仰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他写道:”哲学的目的至在求真理,宗教的信仰我们已充分地证明,只在寻求顺从与虔敬。32 人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适用于人类社会状态,相反神律是内在的、非强制性的,运行于人类的宗教状态。33 哲学就是伦理学,而伦理学就是真正的宗教。厌恶斯宾诺莎的人:培尔、修馍、巴莱克受斯宾诺莎印象却不承认的人:莱布尼兹喜欢斯宾诺莎的人:雅思·贝尔斯、库诺费舍、费希特、黑格尔、赫尔德、诺瓦利斯、歌德、柯勒律治、雪莱、拜伦、马克思、恩格斯、尼采、弗洛伊德。尼采在读完库诺费舍写的《斯宾诺莎》一书后说:我完全惊呆了,完全着迷了,我竟有了这样一位先辈·······不仅他的那种独异的倾向是类似我的,即知识要成为最有力的情感,而且它的五个主要观点也是我承认的,以致这位最奇特和最孤独的思想家在下面这些观点上最接近于我“他否认意志自由、目的论、世界道德秩序、公共利益和罪恶。即使我们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时代、文化和科学背景造成的。总之,我的孤寂——正如高山顶上这孤寂使我呼吸困难和心跳加快——至少是两个人的。贺麟赞:先生之学,亦诗亦哲,先生之品,亦圣亦仙;世衰道微,我辈也晚,高山仰止,忽后瞻前。贺麟还以斯宾诺莎的身心同一两面论来解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知行合一乃知行同时发动之意。据届说,”知“是一世的活动,”行“是生理的活动,所谓”知行合一“就是两种活动同时产生或同时发动。在时间上,知行不能分先后,不能说知先行后,亦不能说知后行先。两者同时发,同时静止。不能说今日知,明日行。更不能说,此时只有意识活动,他时另有生理活动。用“同时发动”来解释“合一”,乃系采自斯宾诺莎。斯氏是主张身心合一的人。他便认为身体的动作与心的活动是同时发动的。他说:“身体之主动与被动的次序,与心之主动与被动是同时发动的。哎哟,爽哦,看完了,这本书啊,我是在回武汉的动车上看,在去上海的高铁上看,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在下班后回家的床上看,刚开始看,完全搞不懂他在说什么,你能体会当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读了十来页至五十页,你还不懂他表达的是啥意思,我的瞳孔忽大又忽小,渐渐进入了白日梦游的状态,但是呢,到后来慢慢能读懂一些,就像我进入了一个黑不隆冬的巨大的山洞,啥也看不见,路还很崎岖,但是渐渐的我看到前面有些蜡烛般的火光能照亮一些局部,然后我捡起蜡烛点了一个火把,开始能照亮十米五米之内的路·······作者勾起了我想看斯宾诺莎原著的好奇欲望注:洪先生说莱布尼兹心胸狭窄,罗素又很喜欢研究莱布尼斯,而罗素的很多观点我不太赞同。以后挤挤时间也看看莱布尼兹到底何如。先MARK一下。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很好,读完一本翻译的很烂的伦理学之后,直觉小斯说的很多都是非常符合自己的口味的,但是又是模糊的,这种模糊衍生出一种光环。读完这本书后很多东西都“清楚明晰”了,光环消释了,更多的思考是如何指导行动的层面……
  •     阅读《伦理学》时,会不断翻到“界说”“公理”部分,ok我认为没有人会蠢到专门研究斯宾诺莎,因为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重复,除非你把那27个界说、22个公则、259个命题都牢记于心,不然你迟早会乱了套。正如黑格尔所说“至于他的学说体系,那是很简单的,大体上是很容易掌握的。唯一的困难部分在于方法,在于他用来表达思想的那种错综复杂的方法,”因此洪老先生的书中大量冗杂,因此很难说是一本“足以与西方一流学者相抗衡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著作”,只能说它太过全面并清晰而分明的展示了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样态,不过本书对《神学政治论》论述极少,而主要是在《伦理学》体系之下的,因而全书主要分为自然系统、认识系统、伦理系统三部分。斯宾诺莎哲学的生命性在于其总是斩钉截铁地调和对立冲突,最终归于神这个唯一的实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