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俱成往事》书评

ISBN:9787509565200
作者:王鹤

那一些陈的年旧的事

《爱与痛俱成往事》是王鹤再次为女子执笔集结起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主角是那些已随过往时光一同远离我们的女子,这本书还原了她们的爱恨喜悲,这本书却又绝不仅局限在那些小儿女的情愁上。王鹤的笔写过往之人过往之事,令人读来有婉约清澈之感,喜悦之时未见忘形,悲苦之时亦不见愤懑。她有后来者洞晓历史的优势,却不对前人自大忘形的指手画脚;她有女性的敏感细腻,但不用个人的感情侵占读者的感官。这本书中那些曾经盛放的生命被无数后人研讨评断,至王鹤这里,她们终于不用附带各种标签和属性,得以用自己本来的形态和今人相见。蔡小容评王鹤是“这些寂寞困顿的女子愿意结交的女友和知音”,因为她所欣赏的并不会刻意吹捧,她不赞同的也决计不会妄自批判,这种发自内心的包容与尊重,让她的文字充满“节制、平衡、充满魅力。”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新潮女子”、“所谓伊人”、“再品文心”、“光影流转”、“书客墨趣”,分类并不绝对,但这种分类方式利于阅读,即使在同一大类之下的女子们也完全不同,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风采。给毛彦文的标题和本书标题相同——爱与痛俱成往事,在那个充满动荡与风情的年代,自幼便对表哥倾心的她遭遇了背叛的痛,放弃过充满疙瘩的痴情,后也寻到相濡以沫的爱。到了最后,到了普遍被认为该云淡风轻的暮年,她未能做到人们口中的豁达,她谈朱君毅、熊希龄,却从不屑谈吴宓。毛彦文是一个活的真实的女子,她忠实于自己,在多年爱慕遭遇背叛时孑然一身也从不曾颓废退却;她忠实于自己,青春不再之时也曾试图接受多年最求她的吴宓,又在发现这个男人对于爱情的“渣”之后果断放弃;她忠实于自己,熊希龄在不到三年的甜蜜短暂的婚姻后猝死,她在乱世中悲痛又坚韧。王鹤用短短的篇幅叙述了毛彦文不太顺遂的一生,爱和痛终是和那旧时代一样成为往事,消散成文字存于纸上。当所有的爱恨嗔痴变成二维化的样子存在,情绪就不再激烈,反而幻化成长情细水,留与后人说。张幼仪从来都是被作为徐志摩背后的影子提及的女人,在王鹤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张幼仪,诚然她是传统的、旧式的、不被新时代的青年们欣赏的。王鹤客观且条理清晰的分析张幼仪这种性格的由来,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封建婚姻捆绑中的张幼仪是一个灰色的、不合时宜的影子,在异国他乡怀孕被遗弃,寻常女子难以承受的难堪和无助,无疑是打磨张幼仪最好的砂纸,她的粗粝迟钝被磨去,内里的坚强和智慧如玉石的光华铺散开来,越成长越有内蕴。这样的女性,当然是新潮女子。塞金花的世故、精明和虚荣,陈芸的坎坷、无奈和庆幸,张爱玲的自卑、才华和坦然,勒妮的面具、睿智与感性,柏瑞尔的坚强、勇敢、一往直前……这些女性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真实的,有虚构的,有女人味十足的,也有勇猛奔放的,有的人和事我们耳熟能详,有的人我们从未曾听过。当然,也不只有女人,也写到了近年来被人们热捧的竹久梦二,也写到了抚慰人心的《深夜食堂》。《爱与痛俱成往事》更像是作者的随笔文集,用她一贯隽永恬淡的语调,平静下一切好或怀的情绪,如一位老友将一些旧事娓娓道来。文|团团花哚 2016.05.27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女子的柔情文人的心

——读《爱与痛俱成往事》有感前些日子,收到好友寄来的书——王鹤老师的散文集《爱与痛俱成往事》。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第二则散文,讲述了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女士的一生。张幼仪一直气馁自己没能像徐志摩迷恋的林徽因、陆小曼那样,念一流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了解自己,在丈夫眼里不过是“乡下土包子”的无趣形象。在漫长的时光里,她独自抚养徐志摩的儿子阿欢,精心栽培,她希望儿子能像他的父亲那般中西学兼备。后来,阿欢也确实做到了。在他二十一岁时,张幼仪问他想娶一位怎样的太太。就是这样交付半辈子心血的儿子,他的回答竟更为纯粹——漂亮姑娘。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想象到张幼仪黯然的神情,想象她所极力掩盖的真相,幽幽地化作了绝望,透着纸渗了上来。张幼仪终于从儿子身上透彻地明白:当初徐志摩想要的,既是有学养的女人,也是比她自己更女性化,更有魅力的女人。现实还真是苛刻。王鹤老师的文字素来冷静,不张不扬地刻画了书里的诸多女子,她们哀艳且美丽,在所生的时代里浮浮沉沉。酣畅的阅读,仿佛是漫步在大雨过后的花园里,迎来一场与她们的邂逅,流连于对方的一颦一笑里,不禁深深着迷。且毕恭毕敬地作揖,道一句:“小可有礼了。”兴许,我还有一些拘谨,会不会惹得她们莞尔一笑。到头来,世间却将她们划作了三六九等似的,一如《红楼梦》里的正册、副册、又副册,怕是张幼仪至死都不及另外两名女子的半分,试问徐志摩除了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付她的等待,何尝给予什么关怀?但相比于我的激动,那个温柔的女子又曾愤懑过什么。宝玉疑惑过,女孩儿未出嫁,都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怎么就成了没有光彩宝色的死珠子?再老了一些,又怎会成了鱼眼睛。想来想去,大抵是为了那些幽深的磨难罢。瞧她们,容易为情所困,却不得不百般刚强;容易为一花一草欢喜,又必须舍弃本性。纵使生来便是一件艺术品,却遭得命数的无情捶打,难免榨干成鱼珠子,更何况,那些文人的心太难取悦,耗尽自己,换来过什么真心。一声唏嘘,生而为人,各有局限,由此终究悟出,守住一份不卑不亢谈何容易。只为能够倾尽全部的柔情,换来爱与痛拧成的一股灯芯,在世间燃起最温柔的光芒。

说吧,记忆

曾一度迷恋过民国时期的各种人物,各种文学大家人物传记,以及他们的作品和家人,于是也看到了不少民国时期的女子,尤其是与文人墨客有关的女子的故事。当看到这本《爱与痛俱成往事》,我便知道又有可以去参考的资料了,毕竟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不免在描述的时候会带着个人色彩,而历史却不以个人喜好为观点。作者王鹤在本书中,不仅仅描写了民国女子,还有古代佳人,国内外的各种女子,尤其的是提高了对老年人的关注度,让读者看到了她们的人生起伏动荡和经历磨难之后的有着怎样的生活。该怎么去说书中的这些女子呢?比如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张幼仪;在风流才子徐志摩的一生中,张幼仪不过是个过客般的没留下他太多的时间和关注,而张幼仪却对徐志摩的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甚至于徐志摩死后对他的女人都施以援手。她自认为七出没有犯一条不会被休妻,却不想在新时代思想的徐志摩面前,被动的成为了改革离婚的第一人。再比如歌手、影视演员周旋。看她一生简介的时候,我特意调出了她的歌曲,一边听一边看。《夜上海》、《四季歌》、《何日君再来》,随着一阵浓浓的复古怀旧的调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华艳绮丽就出现了眼前。可是情感受挫,时代巨变,性格敏感、纤弱等诸多因素让这样的一代红颜过早凋谢。书中其他的女子多是如此,各有往事。而作者在本书中,目光多聚焦在历尽沧桑、饱经磨难的女性身上。她们有如烈火烹油的经历,有痛彻心扉的往事。她们不缺万众瞩目的背景,更有内心不为人知的伤痛。作者不偏不倚用最公允妥帖的态度和语句,去说着这些个在世间辗转、困顿的女子们,让人们看后不由得抱有理解和同情。人生不易,经历过痛楚虚脱,还有多少热度去抵御年老后的悲凉?文中还讲述了画家、艺术家以及其他有关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等,有写醉心于续写红楼的刘心武,冒险且专业的柏瑞尔,辉煌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等等众多国内外的人物。文中没有华丽的语句,也没有非常详尽写尽每个人的一生故事。作者不过这样将每个人物给读者娓娓道来,写出每个体贴到人心的难言之隐,其中各个滋味,让每个人去品尝。

我们的她们

看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身边,是否存在书里面的女性。可以赤脚站在大风大雨中,也可以一头钻进花园深处,好的坏的一并接受,既不被时间推着往前走,也不主动隐匿生活后面,用敞亮的心承接不可探的日子,并且接受常人无法拥有的痛楚和幸福。《爱与痛俱成往事》谈的是民国女性,尽管那个时代过去好久,但在作者王鹤理性且通透的语言下,这些事仿佛发生在昨日,不由得让阅读的人感觉到亲切。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女子都不该把目光只投注在自己和身边女性朋友身上,而应该乘着微微细风,用眼睛去感受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女性,只有这样,你才能学会如何不带偏执的去生活,你才会知道为什么不该随便评判他人。男人也是如此,任何人都该如此。《爱与痛俱成往事》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作者作为抒写者,却又像个局外人,没有温度,不带情感地进行描述,如同一根粗线串起几颗珍珠似的,平淡而真实。尤其是分析张幼仪这一部分——“当她怀孕了,他不假思索,让她立刻打胎;此后他不辞而别、杳无音讯,只是让朋友去知会她,她要离婚。”要知道,作者写的是张幼仪,理所应当地为她伸张抱怨,可是作者没有,她的有情有义都克制住了。作者知道,真正地爱一个人,是写完整她的事迹,而非评价她的是非。当然,作者也喜欢挖掘人物故事背后的缘由,看起来没那么简单的事,经她三言两语说出来的时候,却是那么贴切,充满人情味。张爱玲稿费高,但是胡兰成给过她一点钱,她去做一件衣服,心里也很高兴。因为世人都是丈夫给妻子的钱,她也要。整本书讲了很多女性,但是核心却是一致的,无论生活什么模样,把你打倒,还是把你拥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顺势而行,并且允许自己肆意去做。就这一层面,周采芹非常“完整”。作为亚裔演员,不到二十岁就当了母亲,再次结婚和离婚,1974年遭遇经济危机,吞服大量安眠药,获救后,得到一份接待员的工作......这些都是生活之外的“小事”,归属于生活中的大事却是她的演艺生涯持续很长。说实话,看完她的故事后,我才明白了“精气神”是她这个人,也是她的生活,与那些意外的”小事“没有任何关系。看完她们的故事后,我倒觉得自己没有资本去评判她们,你只能试着去理解和感受,往深走了是敬佩,往浅走了是评判。任何人都没这个资本,即使已经很了解她们了。我敢肯定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这样的女性,但她们一定是充满秘密的。

风花雪月,旁观何感?

爱情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调味剂。有人说,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那么,有了爱情,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就能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品尝酸甜苦辣咸五味呢?爱情带来甜蜜,但也会有痛楚。《当爱与痛俱成往事》集合了古今中外众多名人的爱情故事。有些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有的故事我们寡闻少见。不论是谁的故事,不论是什么样的故事,如今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再来听王鹤细说,又会是什么样的心境与想法?当爱与痛俱成往事,有追忆的情愫在里头。前些日子,反反复复地在微信上看一篇文章,不知是哪个人以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口吻写的一篇文章,讲述朱安从入嫁周家之日起写起,一直写到鲁迅病逝后朱安的处境与心情,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写法,文字不多,但是句句戳到人的心坎上。世上的有才男子何其多,世上多情的女子也何其多。于是,对照到这本书里讲述的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故事。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一点也不过。相较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和徐志摩喜欢的陆小曼,张幼仪几乎没有从徐志摩那里得到爱情,但她却无疑是位“贤妻良母”,林徽因很理性,她更爱自己,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与家庭;而陆小曼虽然也爱徐志摩,但是她奢侈无度,徐志摩为了满足她,而忙乱得焦头烂额。可是唯独那个最默默支持着徐志摩的张幼仪却被徐志摩无情地离婚了。徐志摩是富有才华的,但是在爱情中的忠诚度却是不够高的,也许他对林徽因的爱的指数够高,但是对张幼仪他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爱,之所以有情,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爱了并且为爱承担责任。无疑,徐志摩对张幼仪是薄情的,在她怀孕后,没有欢喜,反而让她去打胎,然而坚韧的张幼仪却独自承担了这份薄情的爱带给她的伤痛,毅然为徐志摩生下了孩子,这也足见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书里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与故事里的当事人,不由地感慨爱情的变幻莫测。作者王鹤的笔风清透,与我们常读的爱情故事的写法大有不同,文章以随笔、散文的风格来写著,读着又像小说,但分明又看到真实的历史考据。西施、周璇、赛金花、张爱玲……一个个女子的爱情故事从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仿佛又带领我们穿越到那些时代,去感受历史上这些人的真实状况。除了描写爱情故事,还记录了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创作故事。有些文章可以说是影评,其中有一篇写了我喜欢看的《深夜食堂》,作者所写正是我的体会,然而我表达不出来的,从她的文字里却读到了我想说的。这样的文字让我感觉亲切,感同身受,如同在和一位知音在聊天。文/ashley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评说爱恨情仇

古代的女人不会想到,如今的女人和男人一样接受各种高等教育,她们甚至因为就业的压力比很多男人多念几年的书,拿到更的学位,而这些女人中就有专门研究女性命运的一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不同时代的女性命运,甚至描写她们的爱恨情仇,继而关照现在状态下女性的命运。王鹤的《爱与痛俱成往事》就以自己的视角,在尊重掌握的历史与事实的前提下,给我们讲述那些在爱与痛中挣扎过的古代女子、民国女子、近现代女子。张幼仪、毛彦文、郑念、周璇、周采芹这几个新朝女子,作者放在第一部分,详实地讲述了他们在爱情婚姻中的千回百转,她们算是女子中的“才女“,或者自己学识渊博、或者精明能干具有商业头脑,或者是才貌双全,但在现实的爱情婚姻中没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但她们活出自己的精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让后来的人们评说甚至作为研究的对象。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女子地位低下,但也有不少女人写下了绚烂的一笔,比如西施、朝云、陈芸、赛金花等,作者也加以梳理并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还有那么一些人,她们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情感,作者通过自己接触她们的作品,研读作品,揣摩她们的人生和情感,这也是绝大多数读者品读作品的方式。很多作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融进作品,即便是虚构的小说作品,也通过人物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一代代女人裹挟在时代的变迁中,在大时代背景下,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中扮演这样那样的角色,但不论如何发展更迭,都会经历或这样或那样的情感生活,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也可能遭遇作者书中所描述的女子中的状况,但生活是前行的,爱与痛终有一天俱成往事,当我们回顾以前女子种种的时候,我们更要看到如今自己的状态,不断成长进步,追求自己所要追求的,放下应该放下的,做一个自己欣赏自己的女人。

对自己好点≠太没有良心

出乎该书封面给人们的印象,这本随笔集近五十篇文章里,却并无多少与民国相关的内容。全书五部分,仅有开篇的“新潮女子”以民国女性为主题(《张幼仪: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即收录在此)。紧接其后的是浅析几位历史上知名女性人物的“所谓伊人”。前者五篇,后者四篇,两者文风相同,雕章琢句,极尽工巧。然而用典太多,排比太多,形容词太多太滥,好似不如此便无以抒发感情似的,看多了便未免令人生腻。后面的“再品文心”“光影流转”两部分收录的则是作者读书观影有感而发的文论艺评,文风倒是没那么浮华靡丽,也算言之有物。至于末了的“书客墨趣”,干脆就是圈子里的人相互捧场之作,多少有些凑数之嫌。(妻子)结了婚还只是一个开始,若你不在乎最终一拍两散,大可以去凭天由命!在《张幼仪:最爱徐志摩的女人》一文中作者特别附上了这位久闻其名的女性小照,对比此前曾见过的林、陆两女的留影,真的只能说——男人果然都是看脸的呀〒▽〒说起来,书中提供的那张单人照,且不提不知是拍摄角度不对,还是生育后的缘故,才会显得张女士的体量过于富态。就像她自许的,眼睛是很大,炯炯有神,但脸庞上最引人瞩目的部分,一张大嘴,远非茱莉亚·罗伯茨慵懒性感的风貌。单看诗人前夫一贯的高品位审美,对女性外表也是更偏好那些古典韵味的精致宁静的美丽,也不是这型的啊。不知张女士有否读过《邹忌讽谏齐威王》?若是读过了,就会知道“自己也是被从小夸到大的”(张女士的自述),会有多少的水分了。被赞“眼睛大”“身材好”,显见在当时她的生活环境中,不大可能是亲耳听同龄男孩说的,长辈们觉得有福气(好生养)的“身材好”,和招男生喜欢的“身材好”,可不见得是一回事儿。至于说“眼睛大”,呵呵,倘若一个女孩长着一张漂亮面孔,你是会夸她“眼睛大,鼻子挺,嘴巴小”还是直接赞美她“真好看”Σ(  ̄д ̄;)这难道不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嘛。这里想给作者提一点建议,再以后有相貌平平的女子就直言其相貌平平好了,很不必虚伪的用“清秀”这个词来矫饰。形容眉清目朗说是“清秀”没错,形容面目浮肿直愣愣瞪着一双大眼的脸,怎么还好用“清秀”呢?毕竟,清秀这个词不是什么万灵药,长成啥样都可以用“清秀”一言以蔽之的。是以敬告诸位笔者,如果文字描写罔顾实际得随心所欲,还是不要往上放上真人图像为妙,免得看到后的读者觉得作者太不靠谱,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对其作品的观感。好吧,话扯回来。男人也许真的和女人的审美存在着某些差异。脸是一点,但还不算重点,他们打眼先看型、女人的形态,先形后脸,而不是像女人一般先看五官评价是否美女。然而,这绝非是说脸长得好不好看就不重要了。对视觉动物本质的人类而言,再怎么宣称更爱心灵美,依旧无法改变外在的肤浅美丽,要远比丰富内涵更能打动人心的现实。知识女性自是有其独特魅力的,但仅限于在同等条件下,倘若女性仅有知识的话,往往就什么用也没有了。就像《源氏物语》里有才而貌丑的末摘花,她的惨淡结局不正告诉所有女性同胞们,倘若女性生来容貌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有‘才’还不如有‘财’,或者更好就是能有个好爸爸才来得实惠!今昔宛然,知识是能够保障女性在没有男人可以依靠的情况下也能过得很好,却无法成为女性获得爱情的资本,更不可能仅凭着有知识就能弥平外貌上的差距。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一个男人或许会因为觉得某个女人没知识少见识而配不上自己,却绝不会因为某个女人有知识多见识而对其一见倾心么。许多时候,说什么没感情了,其实就是嫌弃对方、认为对方条件不够,但即便条件足够好,不喜欢还是喜欢不起来。男人往往将看不上的原因全盘归咎于女方的没知识少见识,其实这并不是全部,最起码不会是主因——真正的原因不过只是因为你不合他的口味——没错,从长相到性情都不是他所喜,他又凭什么要接受这样的你。哪怕你肯为了他发奋苦读,一口气考出三个博士生下来又有何用。我以为张女士的个人经历就很能令后来者引以为戒了。讲真,张女士做人实在太有口德了,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连对外抱怨都不抱怨一声。她不仅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儿子,不肯对其言及当初那位振振有词地称“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的徐先生的半字不是,更甚者也不许张家人说志摩一句坏话。不知是否正因为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徐积锴此后对徐先生的观感不恶。或许,这也成了作者眼中“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又一个有力佐证了。不管怎么说,多数男方婚内出轨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单亲妈妈都是没可能做到的,可叹就算换做了男女双方易地而处,又有几个男人是能够做到这点的。据我所知,最普遍的情况是动辄不如意了便要对孩子说,“你当初要是跟了那个混账,你以为他能像我对你这么好……”然而作为孩子只能被动听着的那方,一次两次无所谓,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会面对的喋喋不休,足以让人心生逆反。次多的就是冷处理,孩子问了就如实说,不问就当生命中从来没有过这个人了。真走出来的才会这样。最少见就是张女士这种在孩子面前对前夫的渣烂缄口不言,不说任何男方的不好的。很难理解她这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可能认为不管怎么说都是父母亲长辈之间的事情,没必要涉及到孩子,怕孩子受负面影响的顾忌,才不肯让孩子尽早明白真实情况?但这其实是最蠢的一种做法(*+﹏+*)讲真,既然迟早都要面对的冰冷现实,又何必构筑出短暂的虚假表象,反倒容易给有心人留下钻空子的机会。说不得自家的孩子被人糊弄着,还得以为是她这个当妈的不好,才让自己变成单亲的。(母亲)难道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反面该是可怜天下有如此父母的子女吗?“再品文心”中作者描写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与其子列夫·古米廖夫时,不知是否带入了某种个人情绪。要我说,这位女诗人的儿子还会怨她不过还是在把她当成亲人。毕竟谁都明白,一个陌路人不帮是本分,肯帮是情分,要是真的不觉得彼此间有任何关系,还哪里来得偌大的怨气呢。倒是他多年后所表现出的悔悟不知到底有几分真心了?别不过是难耐周遭人的不理解,干脆也表演一番追悔莫及,好让余人如愿以偿的封了口吧。有些自觉有理的反复劝告,焉知不是令人生厌的逆耳之言。忠不忠言的倒是未必,因为凡是会狠劝的,大抵都是些没有实际生活经验,却很能自以为是的家伙。最令人腻烦的就是这种毫无理由的惜弱心态,甚至弄到最后好像成了“弱即正义”似的╮( ̄▽ ̄”)╭呵呵了,因为现在弱了,所以以前的错就都可以被一笔勾销……反正人总得往前看么……反正受过欺负的也不是自己喽!没错,我是在对你好呢,教你如何做一个宽容大度有高尚趣味的人吔!你怎么敢不领情!要是你真敢、就等着被喷子骂成狗吧~相较之下,更令人无法忍的倒是作者轻描淡写的将女诗人对儿子从小到大的不负责任,简单地将其以“确实曾有某种程度的疏忽、失责”(P.183)一言带过的这种心态。多可怕!只是因为被人生下了,还没有直接丢弃掉,哪怕像弃犬一样的凑合养大,给几餐饭,没有冻饿而死,如此便是天大的恩情了。所以,哪怕以前做得再怎样不好,只要是后来过得不好了,足够惨,需要感情上的慰藉,需要金钱上的赡养,便可以肆意的开口。到时候自是有大把看不过眼的“正义人士”,跳出来捍卫伦理纲常,所谓“父母为子女纲”,可不就是如此么——这是个无论男女都同样有权利追求个人幸福的时代没错,然则这绝不代表为了追求个人幸福就可以罔顾一切的道德与法律因素。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凡是过去,皆为序曲。要怪别人对你刻薄,先看看你做得那些好事,哪点又值得人对你不刻薄了!年轻的时候,“一旦有钱,便对朋友慷慨大方,钱来随散,几乎没有积蓄”(P.176)的女诗人,怎地没见她对自己肚子里生出来的亲骨肉大方到哪里去了?结果后来轮到自己经济拮据的时候,也没见她那些狐朋狗友记她的好,不说接济一二,哪怕多少还点钱也好,但那都是没有的。晚景凄凉了倒想起了寻求天伦之乐,你年轻那会儿,在情人堆里打转儿的时候怎么没想起这茬(+﹏+)~可悲可叹的是,这样的“为人父母者”绝非少数,过得好的时候大手大脚花钱只顾着自己玩得嗨,从来没有余力在乎孩子的好歹;待得到老来万事皆休,这时候要啥没啥了,才算是想起来原来还有孩子可以作为感情寄托。不管怎么说,若是她的儿子有犯下任何不可原谅的错误的话,仅仅是因为他没能够及时逃出这个国家,反倒是留下来给了她尽情表演一位苦心造诣的母亲的机会。千万,千万,人宜戒之!(结语)这多荒唐,一男一女,一中一洋,两位可以写出锦绣文字的大诗人,无论是为人夫还是为人母,俱都是不合格到了极点。就算到了生命的最后亦有所懊悔。可惜这份懊悔,终究有几分是惊觉自己过去因自私所犯下的错,又或者是因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并未能够带来自己预期中的生活,却也是个未知数欸。错了就是错了。不是说这些做了错事的人,结局够凄凉就可以卖惨抵过的,否则一个简简单单的“后悔了”谁都会说,除了博得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热心人一声叹息以外,究竟还能有什么用?毕竟,人之所以为人,不正是因为与受本能驱使的动物不同,要依靠理性思考来分辨是非。倘若人人都只顾着自己的快活,不管他人的死活了,这世界还不得天下大乱么!


 爱与痛俱成往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