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301219850
作者:刘纪原 编
页数:44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钱学森的有关建议,并决定:由周恩来、聂荣臻、钱学森筹备组建航空工业委员会,统管我国航空与导弹工业的发展工作。4月13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以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为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和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为副主任,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安东为秘书长,钱学森等为委员的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 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总理出席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由聂荣臻代表航委提出的《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周恩来在会议上指出:导弹的研究方针是先突破一点,不能等待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研究和生产;要动员更多的人来帮助和支持导弹的研制工作,所需的技术专家和行政干部,同意从工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军队中抽调,军队要起模范作用。同时,责成航委负责组建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8月6日,国防部五局正式成立。局长由钟夫翔担任,钱学森任第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五局成立后,即开始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包括寻找院址。8月20日,中央军委批准将位于北京西郊(航天桥一带)的军委124疗养院、总参106疗养院和北京军区空军第466医院腾出,交给国防部五局和国防部五院用做临时办公用房。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成立大会在466医院食堂召开。聂荣臻元帅宣布:经中央军委批准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由钱学森担任院长。聂荣臻在讲话时指出:“我们不能排除在平等互利原则下的外援,我们不搞闭关锁国,但是我们的立足点必须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特别是搞国防尖端这门行业,如果把立足点放在外国援助上,必然造成研制系统的依附性,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对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将是潜在的巨大危险。”为此,他要求国防部五院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自己的建院方针。 1956年11月23日,聂荣臻元帅批准国防部五院下设10个研究室,即六室(导弹总设计室)、七室(空气动力研究室)、八室(结构强度研究室)、九室(发动机研究室)、十室(推进剂研究室)、十一室(控制系统研究室)。

前言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而提高理论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以往的哲学”。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批判精神、反思精神、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56年的辉煌历程,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处于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在这个时点,进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考,意义重大。我是1978年5月到七机部工作的,我对航天事业充满着感情。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每一次重大航天活动,都牵挂着我的心。现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势头很好,作为一名航天战线的老战士,希望大家总结经验,争取更大的成功。刘纪原同志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我国著名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后的刘纪原同志仍关心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要对我国航天事业成功发展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哲学,通常被认为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换言之,哲学是关于世界的观念和人的观念的统一,它是人对由人和世界的矛盾关系构成的现实世界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应有态度和思维方式,也是人在人和世界的矛盾关系中对人自身的生存条件、地位作用、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等问题的自我意识、自我领悟、自我把握。无论对人类社会还是人生而言,哲学都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问。因此,“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就曾经指出,“没学哲学,你可能干得不错。要是再学一点哲学,干得更好”。组织开展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研究,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航天发展过程中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案例、工作体会、工作方法、思想方法与哲学联系起来,把实证的经验和哲学的基本观点相联系,把哲学的理论融入丰富的实践活动之中,拓宽思路、明确方向,从而认识航天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正确看待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指导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为什么由一院来承担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研究这项工作?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一院的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建院之初,面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的薄弱、科学技术的落后、管理经验的缺乏,聂荣臻元帅为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和“集中力量,形成拳头,组织全国大协作”的工作方针。20世纪60年代,苏联中止援助,我国的导弹仿制处于艰难境地,创业者们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一口气,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和“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突破从仿制到独立设计关”的口号。航天事业的创业者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以极大的爱国热忱,顽强拼搏,艰苦奋斗,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在收获了丰富的科研生产成果的同时,也初步孕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航天精神。可以说,不论是组织体制、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发展战略方向,一院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今天这个时点上,总结提炼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是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一院的使命。方法论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能够统摄一切工作方法的总的规律。在某一个领域达到方法论境界的人,对该领域的一切工作、一切情况的把握,就如掌上观文。从这个意义来说,方法论的修养是一切能力活的“灵魂”。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而言,制约其工作上境界、上水平、从大势出发布局谋篇的“瓶颈”,大多不是工作经验,甚至也不是工作方法,而是方法论的修养。此书内容翔实,史料丰富,以实证案例和理性思考,揭示了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理论性、规律性和实用性。不论对于长期从事航天工作的同志,还是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都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不仅对航天领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对非航天领域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党的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在中国航天事业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系统总结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为的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名人推荐

航天工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支撑、融合集成的特征,体现出现代技术、现代科学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由航天工程带动的,从这个角度讲,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深刻阐述航天工程哲学的专著,对提高我国工程设计的创新理念、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殷瑞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航天事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范。在当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方式、经营管理体制、经济运行质量、创新队伍建设,创新文化营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方新(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从5000年到50年,从神话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创新求变之路!不断创新——这正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之道。——杨河(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哲学教授)中国航天事业为什么在短短50多年的时间内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功,其内在深层原因是什么?隐藏在背后的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看不见的手?本书以丰富的实证案例和深入的理性思考,生动揭示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之道,发人深省。——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图书馆馆长)

后记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是一篇“命题作文”。2012年春节前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李洪院长、梁小虹书记给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同志拜年,畅叙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辉煌成就时,刘总经理提出“要对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要根据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和趋势,探究中国航天事业成功发展的内在规律”。随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成立联合项目组,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专题研究蕴涵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哲学思想,探索启迪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规律,计划在2012年11月16日,中国航天发祥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55周年华诞之际,出版《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一书,为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贡献思想、贡献理论、贡献智慧。2012年4月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研讨会。来自航天领域的领导、专家、型号“两总”同来自国内哲学界的近30位知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探寻中国航天事业成功发展背后的规律,从哲学视角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和未来进行了透视与分析。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马兴瑞总经理委托,吴燕生副总经理到会祝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认为,中国航天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一不是遵循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的结果。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在哲学层面上总结经验、提炼思想,使中国航天事业更好地按照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李洪院长在研讨会上表示:“我国正处于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间点上研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意义重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研究员,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兼职教授何祚庥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表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其它行业借鉴和推广。为深入挖掘航天事业五十多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哲学内涵,项目研究团队以个别访谈、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先后访谈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郭宝柱、朱明让、刘登锐以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吕级三、郑全宝、刘继忠、范瑞祥、杨波、彭小波等多位长期奋战在航天一线的领导和专家,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此外,宁学林、王若坚、李尚仁、白美璋、庄廷元、贾长有、高启芳、薛成位、袁连启、李清河、王志澄、卜雨亭、潘昭汉、宓世湘、郭光、闫树贵、王鸿基(排名不分先后)等离退休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对访谈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翔实丰富的背景材料,并逐字逐句地认真审阅书稿,为该书的编著贡献了他们多年航天实践的智慧。尤其是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科研生产局局长、国防科工委系统一司司长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的郭宝柱同志,以其丰富的航天一线管理经验、项目管理和系统工程方面的深厚造诣,给予我们指导帮助。曾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质量局副局长兼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航天元器件可靠性首席专家朱明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质量专题材料和案例。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档案馆馆长刘登锐为本书提出了修改建议。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的潘昭汉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帮助我们逐一核对历史事件,逐张选配本书插图照片。具有多年型号质量管理经验的王金钟同志,也为我们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为本书增色不少。航天老领导刘纪原总经理对本书的方向进行了总体把舵与提供观点。李洪院长、梁小虹书记、罗晓阳副书记以及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李小兵、王晓美、宋友光、彭小波、岳增云、宓佳审阅了书稿,并在百忙之中逐页对初稿进行批阅、修改,将全书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有着丰富航天型号管理经验的郑全宝总指挥、范瑞祥总设计师也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全书由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周程教授主持完成编写。参加撰写的有:段伟文、程鹏、蔡永海、刘凯鹏、高广宇、周雁翎、钟灿涛、王骏、鲁锐、夏雪,还有宓佳、刘顺仁、代坤、饶成龙、徐坤耀、李天祥、高晓明、于霞等。书中的很多章节系多人合作完成。主要撰写者为:引言、第一章,周程;第二章第一节,刘凯鹏;第二章第二节,高光宇、刘凯鹏;第二章第三节,程鹏;第二章第四节,蔡永海、程鹏;第五节,蔡永海、刘凯鹏;第三章,程鹏;第四、第五章,段伟文。本书的统稿由段伟文、程鹏、饶成龙协助周程完成。在本书付梓之际,感谢航天老领导、老专家刘纪原、栾恩杰、王礼恒、张庆伟、王永志以及王道力、谢光选、梁小虹、黄春平、花禄森、戴育雷、李成智、苗东升等同志的航天著作,为本书做了坚实的铺垫。还要特别感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办公室贾云浩、张国平、吴璋、刘均华、王英来、杨楠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感谢思想政治工作部杨鑑和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本书进行多轮的装帧设计和宣传策划;感谢离退休工作部赵瑞、王平在长达九个月的工作中,帮助我们组织对老领导、老专家的访谈和史料核实工作;感谢研究发展中心杨卫东、张旭辉、申麟、雷建长、高祥武以及邵秋虎、曾凡文、张永、张鸣、李智、唐庆博、章乐平、尹世明、陈洪波、陈世立、梁君、马永青、屈强、王悦等相关处室的领导、员工,累计152人次帮助进行书稿校对工作;感谢十九所朴明涛、季静、袁进、刘兰以及档案馆、声像室的相关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大量首次面世的珍贵历史照片。尤其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在海量阅读航天发展史料的过程中,项目研究团队深为中国航天人谱写出的辉煌史篇所感动,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但要在短短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深刻揭示蕴藏在半个多世纪历史画卷中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难免力有未逮。书中疏漏及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斧正和谅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是一道尚未完全破解之题,更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我们的挖掘尝试仅仅囿于一隅,而且仅仅是开始,期待大家及后人不断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6周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迎来55周年华诞之时,谨以此书献给各位同仁,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愿中国航天事业再创新的辉煌!编者〖〗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内容概要

刘纪原,1933年生,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历任七机部12所所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11年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航天领域最高奖项冯•卡门奖。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 第一节在发愤图强中创业 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创建 二、苏联P—2导弹的仿制 三、东风二号导弹的独立研制 四、探空火箭的早期试制 第二节在十年浩劫中拼搏 一、“八年四弹”规划的执行 二、长征一号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三、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 四、风暴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 五、三线基地建设全面铺开 第三节在改革开放中壮大 一、洲际导弹和潜地导弹最后冲刺 二、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首次入轨 三、长征火箭首次发射外国卫星 四、长征二号E再度撞开世界大门 第四节在市场经济中跨越 一、“一箭三星”项目的推进 二、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实施 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 四、嫦娥月球探测器的发射 第五节中国航天半个世纪的辉煌 一、导弹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运载火箭技术跻身国际一流 三、应用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发展 四、载人航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五、产业辐射范围连年不断增大 第二章中国航天事业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与时俱进的体制变迁 一、航天事业的体制环境 二、高度权威的决策机构 三、从国家部委到大型国企 第二节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一、型号研制程序 二、总体部与“两条指挥线” 三、航天工程的指挥调度 四、有效的协作保障机制 第三节确保成功的质量体系 一、零缺陷的质量意识 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开创性的质量规章 四、元器件管理与工艺攻关 第四节业绩优先的选才方式 一、唯才是用的选拔机制 二、人尽其才的任用原則 三、“干中学、学中干”的培养模式 四、科研人员的考核激励 第五节众志成诚的文化氛围 一、以国为重的历史使命感 二、以企业为家的大院文化 三、以团队为先的合作意识 第三章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法宝 第一节系统工程与顶层设计 一、顶层设计,夯实基础 二、战略决策,明晰方向 三、协调配合,确保成功 第二节举国体制与果断抉择 一、全国协作,突破短板 二、抓住机遇,及时行动 第三节知识积累与自主创新 一、累积知识,推动创新 二、技术应用,可靠为先 第四节技术民主与质量第一 一、技术民主,群策群力 二、质量第一,精益求精 第五节人尽其才与能力传承 一、比学帮带,不断传承 二、新人辈出,永葆活力 第四章中国航天事业的思想精髓 第一节确保成功的信念和意识 一、“坚持到底,才能最后成功” 二、“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三、双想、双面放大镜与归零双五条 四、把成功作为信仰 第二节从系统工程观到系统思维 一、总体战与系统工程观 二、总体优化的思想 三、系统协调的理念 四、相关制约与状态控制 第三节面向实践的辩证智慧 一、引进与创新的关系 二、质量与进度的双螺旋 三、设计与工艺的协同并进 四、无处不在的辩证法 第四节航天研制活动的认识论 一、目标的确立与问题的设定 二、在探索中深化的认识闭环 三、科学分析与试验模拟的互补 四、突破约束的创造性与洞察力 第五节航天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系统集成与关键突破 二、预研积累与跨越拓新 三、四类创新与“三个转变” 四、突破重围的超越之路 第五章中国航天事业的精神动力 第一节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一、国家至上,矢志报国 二、自力更生,国之大器 第二节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一、自主创新,永攀高峰 二、追求卓越,永创一流 第三节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一、严慎细实,以质取信 二、科学规范,永保成功 第四节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 一、大力协同,集智攻关 二、携手合作,共创伟业 第五节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二、艰苦奋斗,顽强坚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编辑推荐:为什么中国航天能够从神一到神十?披露中国航天事业的绝密档案,记录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解读强国大器背后的神秘推手。一个伟大事业的成功哲学;一个伟大奇迹的深层揭秘;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一条鲜为人知的创新求变之路。从神话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中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成功?强国大器,内幕解读,高层访谈,档案解密。

作者简介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从总结过去50多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入手,从体制创新、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队伍建设、文化氛围五个方面探讨我国航天事业是如何取得巨大成功。在此基础上,又从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精神动力三个层面回答我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