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代文化史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806595855
作者:郑德坤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书摘    蜀国之名,始见于殷墟出土之卜辞。据董作宾之统计(见《殷代的羌与蜀》),号称十万片之甲骨中,记蜀事者凡十一条,均为武丁时文;其可属读者七条,内容均极重要,殷蜀两国之关系可考矣。按此七条所记者五事,蜀射一也,蜀御二也,至蜀三也,征蜀四也,孽蜀五也。    殷末蜀国地望虽不能详考,然以其邻国犬、雀、羌、缶、周之属考之,蜀之疆域约当今之陕南川北。盖蜀为当时西南大国,地与缶国羌方邻近,与殷常有交通。殷蜀和好,则殷室遣使使蜀,是谓至蜀;蜀国射手御人人事殷室,是谓蜀射蜀御。卜辞所记,殷用蜀射,一次征调多至三百人。蜀使至殷,备受欢迎,武丁且燕享之,是谓稾蜀。两国交兵,武丁收人征伐,是谓征蜀。据此片断材料,殷蜀两国关系之密切可想而知。    《尚书·牧誓》称武王伐纣,誓于牧野;西南君长从征者八:庸,蜀,羌,男,微,卢,彭,濮是也。《牧誓》一文虽非西周文字,论者疑为战国时人补作,然此八国之从周伐殷,历代学者尚无异词,而其地望概居周之西南,亦可断定。《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也。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陇有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仿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卢、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髣州、微、濮州、卢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也。    《牧誓》八国,见于L辞者有蜀、羌、微、濮四国,均与殷室有交通。陈梦家著《商代地理》(《禹贡》卷七,第六、七合期)以此四国为近邻,自武丁以降,与殷室或战或和。其邻又有缶国,居蜀近处;又有马方,则后世之白马氐、冉骁夷之属。微或者为彳,或即蜀之眉州,地有眉山。濮为南夷,亦在蜀地。凡此诸国或以羌蜀为最强,武王竟得力以灭商。    蜀与周室之关系,史不可详。四川广汉出土大宗玉器及其他器物,就石璧、石珠、琬圭、琰圭、琮、圈之形质言之,其为西周遗物,或可断定,是西蜀之接收周氏族文化可得证明。降及周末,蜀与中原交通日繁,而与秦之关系尤为密切。《史记》云:    秦厉共公二年(公元前474年),蜀人来赂。——《秦本纪》,《六国年表》    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城南郑。——《六国年表》    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南郑反。——同卜    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蜀取我南郑。——一同上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县),于是楚为扦关(今四川奉节具)  以距之。——楚世家》,《六国年表》    秦惠文王元年(公元前337年)蜀人来朝。——《秦本纪》,《六国年表》    据此可见战国之世,蜀尚强盛,北向可以抗秦,南下可以伐楚也。    《牧誓》八国,见于卜辞者有蜀、羌、微、濮四国,均与殷室有交通。陈梦家著《商代地理》(《禹贡》卷七,第六、七合期)以此四国为近邻,自武丁以降,与殷室或战或和。其邻又有缶国,居蜀近处;又有马方,则后世之白马氐、冉骁夷之属。微或者为彳,或即蜀之眉州,地有眉山。濮为南夷,亦在蜀地。凡此诸国或以羌蜀为最强,武王竟得力以灭商。    蜀与周室之关系,史不可详。四川广汉出土大宗玉器及其他器物,就石璧、石珠、琬圭、琰圭、琮、圈之形质言之,其为西周遗物,或可断定,是西蜀之接收周氏族文化可得证明。降及周末,蜀与中原交通日繁,而与秦之关系尤为密切。《史记》云:    秦厉共公二年(公元前474年),蜀人来赂。——《秦本纪》,《六国年表》    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城南郑。——《六国年表》    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南郑反。——同卜    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蜀取我南郑。——一同上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县),于是楚为扦关(今四川奉节具)  以距之。——  《楚世家》,《六国年表》    秦惠文王元年(公元前337年)蜀人来朝。——《秦本纪》,《六国年表》    据此可见战国之世,蜀尚强盛,北向可以抗秦,南下可以伐楚也。    当此之时,四川境内尚有巴国,号称强大。巴国之名,始《春秋》。《左传》称武王克商以后,巴为周南土之一(昭公九年),又言巴为姬姓(昭公十三年),与楚关系最深。盖巴处蜀东南,与楚为邻也。《左传》记巴楚交涉数条如下:    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鄹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蘧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鄹。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鄹,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麇人宵溃。——桓公九年(公元前753年)    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  而惊其师。  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87年)    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    巴人伐楚,围鄹——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      巴之立国始于何时,史籍弗详。武王伐纣,西南夷从征者八,巴不与焉。《华阳国志》于此事更有增益。《巴志》曰:    帝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   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濮前锋,陷阵锐气,喜舞,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常璩不但以从武王伐纣之蜀包括巴蜀,且以巴为姬姓证之。至其封地,常书曰:   其地东至鱼复,西至荧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   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东突硖下畜沮是也。又立市于龟亭北岸,今新市里是也。其郡东枳有明月硖,广德屿,故巴亦有“三峡”。巴楚数相打伐,故置扦关、阳关及沔关。    降及战国,巴楚关系稍加改善,或通婚姻。  《华阳国志》又云:    战国时(巴)尝与楚婚。及七国称王,  巴亦称王。周之季世,  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日:“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日:“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战国末年,楚国哀弱,秦与巴蜀为好,而巴蜀世有战争,卒致灭亡之祸。    四川广汉文化遗址位于县西北十八里之太平场。去场二里许,有小庙曰真武宫,位于土坡之上,土坡高出周围平原约四五十尺,即古代文化之遗址也。    1931年春,居民燕道诚因溪流淤塞,溉田不便,乃将溪水车干,施以淘浚,忽于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大小不一,垒置如笋,横卧泥中,疑其下藏有金银珠宝,乃待至深夜始率众匆匆前往掘取,除获完整石璧若干外,闻复拾得石圭、石璧、玉琮、玉圈、石珠各若干。然颇不重视,夸示乡邻,馈赠戚友,璧及玉圈数十遂分散无遗,圭琮、石珠等物亦大部散落损毁。    时英籍牧师董宜笃氏(A.H.Donnithorne)正在该县传道,闻知其事,乃告于驻军旅长陶宗伯氏,并函约成都华西大学教授戴谦和氏(D.S.Dye)同往调查。燕氏乃将所存玉器五件售与陶氏,复将最大之石璧一枚、琬圭一柄赠与华西大学博物馆,陶氏亦将所获全赠该馆,以便保存。同时董君亦购得玉琮一个,复亦赠送该馆。戴氏著《四川古代石器》(《SomeAncient Circles,SqualEs,Augles and curves in Earth and in stone inSzechwan》)刊《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第四期,备记其事,并对于诸器物之用途略加讨论。    1932年秋,成都金石名家龚熙台氏称由燕氏购得玉器四件,著《古玉考》一文,载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校刊《创刊号》(1935年出版)。1940年,龚氏已归道山,其戚某氏以重价售归华大博物馆。此外则燕氏本人尚保存有完整之琬圭、琰圭各一柄,玉琮一个,残圭半截及石璧数枚。石璧之较大者刻“燕师爷”三字,后亦赠与华大博物馆。    1932年,前华大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氏(Graham)以广汉遗物颇有考古价值,乃函询董君发现详情,复亲至其地考察,并商得县长罗雨苍氏及省政府教育厅之同意,从事科学化之发掘,旋因他事牵延未果。1934年春,罗县长以好古心切,用县政府名义邀请葛氏从速办理。由罗氏出面主办,而以发掘方法归由葛氏负责指导,以该馆馆员林名均氏襄助田野工作。时邻近匪风甚炽,工作十日即行结束。葛氏《初步报告》(《APreliminaryRepor+OftheHanchouExcavation》”刊《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第六卷(1933-1934)。林氏著《广汉古代遗物之发现及其发掘》,最近亦在《说文月刊》发表(第三卷,第七期),立说虽或有可商,然田野之记录及实物之整部并存华大博物馆,极为完备,可为吾人研究之对象。    葛、林工作地段位于燕氏宅旁之小溪底及溪北之田坝中。先则沿溪开一沟,长四十尺,广五尺,深七尺,名之曰第一坑。此坑表面为近代之黑土层,泥土甚薄,平均不及一尺,其次即瓦砾层,平均深度约三尺,其中所含陶片甚多,且有若干石器杂于其间,因其泥土多属红色,故葛氏疑其为古代陶窑遗址。再次则为未曾翻动之粘土层,土色黄褐,且无遗物发现。    葛、林二氏次则整理前玉器石璧出土之溪底,经淘掘之后,始悉其地“为一长方形坑,长约七尺,宽三尺,深三尺;已为新泥沙所淤塞,坑中旧藏古物,已全部为燕氏取去,葛、林仅得琰圭残块二片及破缺小石璧数件而已。此类石璧残块燕氏或弃掷于岸旁,葛、林均一一检拾登记,此外坑中泥土杂有绿色小玉块及绿松石珠颇多,亦细心淘获,所得约百枚。自燕氏淘溪之后,邻居在其旁拾得此类石珠者甚多,用线贯穿以为儿童玩具,然皆散失。葛、林以为圭璋璧琮之属多为古代殉葬器物,故疑其地为古代重要人物之坟墓,然又不敢自信,又疑其为古代祭祀山川之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整理后记《四川古代文化史》一书,是著名考古学家、原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德坤先生早年从事四川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巴蜀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在巴蜀文化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出版于1946年7月,至今未再版。为推动巴蜀文化研究的发展,我馆特地将郑德坤先生这部重要著作重新加以整理出版,收入《华西研究丛书》,以供学术界参考。现将本书的有关整理情况作如下说明:    原书为铅印繁体字,今改为铅印简体字横排版式。但有个别地方仍保持原貌,如一些古地名、古代民族称谓、文言用法等等。    凡原书中出现的异体字或别体字,今均改定为现行简体字。    原书因印刷错误明显脱、误之处,均根据上下文进行了增补、订正,凡原文中因排版印刷不清而无法加以识别者,则均用“口”号代替。    原书标点符号一般照旧,仅对个别地方作了调整。原书引用中外文献时采用书名下加“——”号的方式,今一并改定为加书名号“《》”。    原书除个别引文有误处参照有关古籍及文献进行了订正之外,其余均保持其原貌不作改动。    由于整理者学识有限,本书的整理过程中一定还存在一些不当之处,敬请识者批评指正。                                                             整理者  周蜀蓉                                                                   2003年7月

内容概要

郑德坤(1907~)福建厦门人。 青年时就读于燕京大学地质系, 后改读中文系。主要著作有《厦大校址考》、 《中国考古和艺术导论课程纲要》、《中国考古学大系》、 《中华民族文化史论》、《水经注引得》、《四川古代文化史》、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中国陶瓷论文集》等。

书籍目录

温故而知新(代序)
第一章史前文化
一、调查经过
二、遗址种类及分布
三、石器之分类
四、陶器之分类
五、石器之研究
六、四川史前文化在东亚史前文化上之地位
第二章巴蜀始末
一、神话传说
二、蜀
三、巴
四、蜀巴疆域
五、秦举巴蜀之年代
六、巴蜀与安南之关系
第三章大石文化遗迹
一、调查经过
二、墓石遗迹
三、独石遗迹
四、列石遗迹
五、四川大石文化之年代二
第四章广汉文化
一、调查经过
二、土坑遗物
三、文化层遗物
四、购买所得遗物
五、广汉文化时代之推测二
第五章秦代之开发
一、军事时期
二、政治建设时期
三、物质建设时期
四、秦代郡县
秦代四川郡县图
五、移民
第六章版岩葬文化
一、调查经过
二、墓制
三、陶器
四、铜器
五、其他遗物
...

编辑推荐

《四川古代文化史》分十二章、评述了四川地区的物质文化,如器具、遗址;精神文化,如宗教、神话、岩葬文化等。一九四九年云南大学出版的徐嘉瑞著《大理古代文化史》专谈了史前期、邃古期、南诏期、段氏期等时代的这一区域内的宗教、居住、葬法、服饰、语言、姓氏、习俗等文化形态。

作者简介

本书对四川的史前文化进行概述后,重点对秦汉时代四川的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墓葬文化入手,追寻各种文化遗迹。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情况。
  《四川古代文化史》一书,是著名考古学家、原华西大学博士馆馆长郑德坤先生早年从四川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巴蜀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在巴蜀文化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四川古代文化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很详细,其中的秦与两汉的地图不错,关注巴蜀文化的读者可以收藏的好书。图书馆借了2回了,还是买一本好些。
  •     研究四川文化史必备书籍之一
  •     书中对考古的研究,我不怎么感兴趣,但书中的历史考究令我收获不小,知识的,方法上的,都有。
  •     无需多言
  •     毕业论文。选读。偏重上古文明与考古遗迹,学术水平还是很不错的,“交通与实业”一章有用。
  •     补记 可以读
  •     郑先生早年的一部著作,依然有参考价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