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的星球》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沉寂的星球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44714730
作者:[英]C.S.刘易斯
页数:246页

伊露维塔的第二次尝试

即使不考虑两位作者的关系,这部《沉寂的星球》也可以算是《精灵宝钻》的姐妹篇。它实际上是这么开始的。伊露维塔让祂的子女们一起玩,米尔寇自视高人一等,把游戏搅得一团糟。其他孩子合伙赶走了米尔寇。稍后,伊露维塔想再给这最聪明的儿子一次机会,于是将宇宙重启。这一次,祂给子女们每人一个玩具,让他们各玩各的。米尔寇分到了图尔坎德拉。可惜的是,他过于激进的玩法又把玩具搞坏了。于是他忿忿离去,只把坏了的玩具扔在那里。以上这些事实,就靠坏玩具上的小虫,本书的主人公,慢慢揭晓了。正经说,我不是很喜欢宗教狂的小说。这种书往往设计感太强,还倾向于让设计凌驾于自由意志之上,弄得故事束手束脚,施展不开。如果设计真的那么牛掰,为什么神还要让人随心所欲地幻想他根本没有在火星上实践过的事物呢?同样笃信宗教,托尔金就好多了。虽然他也着迷于设计自己的世界,却毫不犹豫地让故事从自由意志对完美设计的破坏开始,并将这种冲突在所有故事中保持了下来。

20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文学巨擘 C.S.Lewis

C.S.刘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刘易斯1898年2月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书香世家, 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随后他被送往英格兰一所严格的寄宿学校。 他自幼便沉浸在父母的藏书堆中,喜读神话和传统,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喜交际。对他来说,书里的世界显得比户外的世界更有意义。他很自然地对形而上学和终极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到英格兰读书,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教师和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1917年刘易斯应征参加了一战,后负伤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1954至1963年任剑桥大学文学教授。 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刘易斯信奉基督教人道主义,主张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世俗的现代主义。他60岁遇到一生挚爱,却在两年后遭遇天人永隔之苦。       1944年2月到4月间,刘易斯每天上午在BBC电台发表“超越个人”的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解释基督教信仰。这些广播讲话在大西洋两岸广受欢迎,确立了他作为二十世纪基督教最重要阐释者与宣扬者的名声。 刘易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集、科幻小说、童话、文学批评,以及阐明基督教精义的作品,不下50多本。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缀。他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纪最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刘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浙成千上万的读者。

沉寂的星球,喧嚣的哑巴

这本书的英文原著是1938年发行的,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没有因为过时而滑稽就算不错了,基本上不可能有技术派喜爱的硬核在里面。 好在这本小说也不是以硬核来说事的,它描绘的异星奇景、执著的心灵剖析,都落在了我兴趣范围内,其中对异星居民生活态度的展示,甚至令我产生了相当的共鸣。 主角一行三人,在荒郊野外的民居院子里,没有一个像样的发射基地,没有地勤人员,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飞向火星的宇宙飞船就这么起飞,而且成功地在火星着陆了。之后的剧情近乎于这本书的某些宣传词——这本书是《阿凡达》的灵感来源,这个星球上生机勃勃、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椰林树影、水清沙幼。主角作为访客视角历览了异星的生态系统,并且在与土著的互动中学会了他们的部分语言,可以与当地生命进行沟通。这时主角惊诧地发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是非常悠闲,或者说是不思进取的。“你们怎么不拓荒啊?”“我们只有这么多人啊。”“为什么你们的人数不增加啊?”“因为我们繁殖的量小啊。”“你们怎么繁殖?”“通过交欢啊。”“交欢不爽吗?”“爽啊。”“那你们为什么不反复交欢呢?”“因为一次就够了啊。”“反复爽不好吗?”“就像刚吃完饭不需要再吃饭啊。”诸如此类的说法,总而言之,当地居民的欲望是很有限的,他们保持着一种恬淡的充实感。这种充实感导致了他们扩张或者上进的兴趣都不大。可这是为什么呢?小说一步步地暗示,在这个星球上、甚至全宇宙中,都存在着一个自然而然的阶级,而小说有一种明显的倾向,指向这种阶级是和谐的、好的。就像是阿凡达里面那个覆盖整个星球的意识网络。星球上这些土著平时并不会与他们的星球级意识发生太多关系,他们只是过自己的生活。星球级别的意识之间同样能够沟通,甚至有更高级的意识存在。一下子勾勒出了多么宏伟壮丽的宇宙金字塔图像,《事关良心》《思想者》《星丛》《最终幻想》电影版,其实有大量的科幻作品描述着这一情况。这个时候,话题就可以回到一个古老的科幻问题上来——费米悖论。外星人在哪里?在《沉寂的星球》中,每个星球上都住满了居民,他们之间都能够相互交流。为什么地球人没有与外星人交流?因为“沉寂的星球”就是地球,因为地球是哑巴,地球那个星球级的意识已经死了。我们的喧闹,我们的嘈杂,都是无声的,我们是喧嚣的哑巴。人类的贪欲、人类的好斗、人类无穷的自我复制主张,都是来自于上级的缺乏,人类缺少一个能够指引他们的东西。说到阶级,又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在异星上,阶级是被自然而然接受的东西,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样。而在人类社会,阶级却是一种被敌视的东西,人类提倡人人平等。然而,人所追求的平等,其实是特指地位上的:人极度反感地位上的不平等,略微反感思想上的不平等,却基本上不反感能力上的不平等。这个是我不擅长的话题,就此略过。再回到这个星球级的意识上来,有人也许会问,这是伪科学吧?我认为,没有错,这就是胡诌。但是这个胡诌里包含了一些现实的东西在里面。举个例子:网络。“啥电影?《社交网络》?讲的facebook?破网站我打都打不开啊。”另外有一天,我碰到了尼尔•盖曼,我问他:“我给你写了好多email,你怎么不回啊?”他回答:“因为我忙着刷twitter啊。”这也是一种广义的费米悖论吧。------------------------------顺便提一句,马爱农老师的翻译还是相当过硬的,读的时候不觉得,读后面两本的时候就开始怀念第一本的翻译了。

未堕落世界之窥见

被路易斯所描写的星球的景物深深迷住,想象得非常的细腻,形、色、味俱全。情节并不复杂,似乎就是辩论,描述。主人公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和我们一样的性情。里面的基督教思想十分浓厚,因路易斯的文笔极好,所以我非常喜欢,而且读书比较大块时间,很投入,被带入的很深。在《沉寂的星球》里,差不多是世界未堕落时候,多个群体生活的状态:每个群体是不足的,甚至看起来对方可能是可笑的,但是彼此接纳,没有生死、等级观念,对于更高的权利,完全的顺服带来的喜乐。他们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在躯体的快乐上甘心的节制。有power的被赋予权柄的统治者,并不因着别的星球人的恶行,就恐惧或者叫防患未然而作出超过自己权柄的事情,但也不是懦弱的纵容。。。这些只是未堕落的世界之窥见,可惜在人类中并未有此等实现的机会,只能借着想象的翅膀去看见一些片段。但是这些片段的美好,诉说着我们曾经失去的可能性,在那个没有罪的世界,群体社会生活可能的样子,动物、植物、人类、灵界彼此依存的和谐。另外:马爱农的翻译精彩绝伦

来自火星的乌有乡镜像

创造了大衣柜后奇幻动物世界——《纳尼亚王国》——的英国作家C.S.刘易斯,其想象力并不囿于地面,对于外太空的冒险之旅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或许,在刘易斯看来,不论是地面魔幻王国,还是星外的陌生世界,均可承载自己对现实的关注与哲学宗教的思辨。《沉寂的星球》即探知太阳系的火星,以离奇的故事折射出一个乌有乡的镜像,由幻而生却不荒诞,适足我们反顾失落的文明。《沉寂的星球》讲述了语言学家兰塞姆在假期旅行途中,被校友狄凡和科学家韦斯顿绑架,醒来,已在一艘飞在太空中的飞船里。原来韦斯顿、狄凡为了获取火星上的宝藏,要将兰塞姆献祭给火星上的生物。降落在火星后,兰塞姆挣脱逃离,经历了一连串的奇遇,其间,发现地球上发生的悲剧故事早已传遍火星乃至整个太空……如果说C.S.刘易斯之前的科幻小说大家,当数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凡尔纳的作品多预见性,指向人类科技的进步与理性的发展,格调明快且具乐观精神;威尔斯的作品同样多预言,如《星球大战》等,忧心科技的发展更利于杀人武器的磨砺,悲观态度昭然,若干年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实了威尔斯的担忧。刘易斯显然受前辈威尔斯的影响极深,其创作的科幻与奇幻文学作品均渗透着对所处身的这个世界的深切观照与思考。《沉寂的星球》非无为而发,刘易斯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构筑了一个外星球的乌有之乡,立足的却是脚下的这片土地。这个刘易斯构建的火星社会有三个族群:贺洛斯、索恩、皮特里奇,另有精神使者艾迪尔,奥亚撒为最高的精神领袖。这个世界没有战争,没有仇杀,没有勾心斗角,不同的族群各安其事,不损害他人,也善待自己。他们对外星球的来客充满友善之心,韦斯特和狄凡为了火星的宝藏绑架兰塞姆以作献祭,纯粹是依照自己的强盗逻辑想当然的笑话。刘易斯曾于1917年法国阿拉斯战场的战壕里苦苦挣扎、辗转求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普通一角。他身受弹伤,幸好被救了下来,对战争吞噬了整整一代人和整个欧洲文明烙印于心。《沉寂的星球》中,科学狂人韦斯特这个形象想必有着作者对战争挑起者的个人思考。韦斯特很有工具理性的精神,狂热而自负,对他国财富的掠夺与别族的侵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且振振有词是为了人类的未来,叫嚣“生命比任何道德体系都更伟大”,因此,剥夺异族、他国以至别的星球的土地和生命都理所应当,不必犹豫。这些话语让我们触目惊心,显然,不仅是暗讽一战的罪魁祸首们,《沉寂的星球》出版于二战的前夕,刘易斯指向德国纳粹制造的那个黑暗时代亦是昭然的。其实,揆诸任何时代的独裁者、野心家,莫不如是。在火星社会中,地球被称为“沉寂的星球”,因为在远古时代,地球亦有自己的精神领袖奥亚撒,不过其心性异变,使这个星球进入邪恶时代,从此与太空中的其他世界隔离开来。我想,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实韦斯特就是这样一片土壤的必然产物,沉寂的星球必有黑色的种子播种。刘易斯深受H.G.威尔斯的作品浸染,对人类前途的走向持悲观的态度,不过他并未悲观到底,兰塞姆教授的存在是抗争与解救的希望,勇于承担责任和坚持不懈地斗争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宗教的救赎。刘易斯对火星社会的塑造有着威廉•莫里斯《乌有乡消息》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哲学宗教思考,而他的牛津大学教授的学院派风格也对作品的形式构建有莫大影响。火星之“乌有乡”形象多以对话来表现,刘易斯借此侃侃而谈,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设想,很有大学讲堂的多重奏风格。于此中,刘易斯亦时时观照着己身所处的时代,以另一个星球的折射镜像,寄托自己的深远忧思。在幻想文学的创作上,刘易斯与好友、《魔戒》的作者约翰•托尔金,均有着异曲同工的思路,即其乌托邦世界由梦想的双翼编织而成,却绝非凌空蹈虚,为荒诞而荒诞,而是根植于饱受磨难与忧患的时代,作者通过幻想的架构表述自己的哲学与宗教思考,意图完成精神的救赎。从这个层面上看,之后的一些同类型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算得上是轻型写作了。


 沉寂的星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