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32769968
作者:[美] 理查德·桑内特
页数:372页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系杰出访问教授,因其在社会学、城市规划研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屡获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格尔达·亨克尔奖和特森诺奖等国际奖项。他的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公共人的衰落》(1976)、《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新资本主义的文化》(2006),以及三部小说。
译者简介
李继宏,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其学术论文见于《社会学研究》、《人文杂志》、《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另译有《小王子》、《与神对话》、《瓦尔登湖》、《追风筝的人》等各种体裁的图书三十余部,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加州大学尔湾校区(UC Irvine)英文系客座研究员。

书籍目录

致谢
序章 作为自身制造者的人类
第一部分 匠人
第一章 烦恼的匠人
第二章 作坊
第三章 机器
第四章 物质意识
第二部分 匠艺
第五章 手
第六章 形象的说明书
第七章 刺激性工具
第八章 阻力与模糊
第三部分 匠艺活动
第九章 质量至上的工作
第十章 能力
结语 哲学作坊

作者简介

《匠人》要探讨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内特却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
本书堪称作者的巅峰巨著,这位当代顶尖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书中探讨了过去和现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他质疑当今公认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历史在实践和理论、技艺和表达、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划下了一道错误的界线;现代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历史遗存的折磨。但从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匠艺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进而为我们如何利用技能来指导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方案。


 匠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当人们还在探讨和质疑我们这个时代文化之中缺乏“工匠精神”的时候,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则创作了一本《匠人》,以说明每个人都具备有匠人的精神和成为匠人的潜质。作为当代的社会学家、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为我们找寻出了“匠人”的特质与意义,他在书中例举了大量例子,追古溯今的探寻着“匠人”在人类文明之中的痕迹,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匠人”所带予人的启示,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桑内特这位思想家的知识面是何其的丰富,跨越了建筑学、装饰学、音乐、艺术、文学、历史;这本书结合“匠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作者丰富的知识,以揭开了人类内心深层最为纯粹的精神驱动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工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逐步加深,西方文明从神学文化过渡到物质文化。作坊式的技艺传承被机械工业所压缩,匠人手工制作出的差异与机械的一丝不苟成为了鲜明对比,物质文化下的匠人被推移至机械的对立面,机械被全面运用的弊端是人们技艺使用的缺失,其后果便使人越来越缺乏思考的能力。桑内特感慨的说:“无法将双手与大脑联系起来,无法承认和鼓励人们内心有从事匠艺活动的欲望,是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缺陷。”桑内特对匠艺根本的理解是:“匠艺活动其实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他通过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细致的观察发现了“匠艺活动”在人身上所起到的作用,从这个独特的视角桑内特告诉了我们,现代文明的机械化正在逐渐的降低人们身体对于技艺施展过程中带给人的启示――即所有精湛的技艺,这是以人体的基本功能为基础的。匠人在参与和施展匠艺活动过程中双手与大脑之间所产生的互动,身体的动作激起大脑的反应,保持这一状态便是匠人专注的意识形态的体现。用桑内特的话来理解――专注是匠人在匠艺活动下的状态。他从生理角度去解释匠人工作时是如何进入这种专注状态,而这样的专注状态保持了人内心那份简单欲望,它摆脱了人们对于目标的追求,而简单有效的思维环境更容易激起人们的灵感,在此基础上读者便不难理解作者对“匠人”的定义:匠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手工艺从事者,任何能长久专注于自身工作深入并精通的人,都能称其为匠人。专注是匠人的状态,那完美艺术品则是专注于匠艺活动的成果,但这一过程中人们要如何将自己脑中的设想变换成现实,则需要对作者定义的匠艺活动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桑内特认为有三种能力构成了匠艺活动的基础,分别是定位、质疑和贯通的能力。它们让事物变得具体,思考其性状,扩展其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三个基本条件就是认识与理解、思考其功用,付诸现实,这也就意味着匠人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人,更是一位懂得思考有思想的制造者。哲学家理查德•福利问桑内特:“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后者脱口而出“制造就是思考。”面对福利怀疑的态度,桑内特便用《匠人》以令其信服。在这本书序章之前,桑内特清楚的对这本书提供过帮助的人致谢,从简短的致谢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思想家的拳拳之心,在全书伊始便解释了是福利的对话促使了这本书的诞生,也让读者在开篇便明白了作者著书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核心。
  •     看理查德•桑内特的《匠人》,总让我想起小时候。每逢佛诞,母亲便张罗着手做几个面饼,倒半锅油,生大火,炸出来的面饼卖相各一黄滋滋的,各样口味都有。尽管母亲的手艺令人垂涎三尺,但作为小孩子的我,仍然羡慕邻居灶不生烟去小卖铺里买回来的蛋黄派。直到今日,我才初初体悟,面饼和蛋黄派之间,竟隔了一颗匠心。理查德•桑内特定义匠人是,一切拥有想要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的人。这里的匠人不依附于机器,也不依赖于别人,仅仅指自身。就像面饼和蛋黄派。蛋黄派个头均匀包装精美口味一致堪称完美,而母亲手作的面饼卖相各一滋味也各异,比商铺所贩实有许多的不完美。然而正是这不完美使其拥有独特性。在机器取代人力的时代,量化生产满足了我们对衣食住行无尽的需求,也让“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成为了可能,因为机器与人相比,误差几乎为零。而匠人凭的是拙心手作,生产速度难以匹敌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和机器的运作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匠艺越来越成为一座孤岛,后继无人,难以维系。有些变化曾悄悄地经过我的生活,但若不是《匠人》提醒,我几乎要遗忘。幼时每到夏天,总盼望着吃凉豆腐。从母亲那攥两块钱,赤着脚跑到豆腐作坊里,要两块刚磨的豆腐,那作坊里到处堆满了黄豆子,石磨被豆腐水染得雪白雪白的。作坊阿姨边寒暄手边却也不闲着,边磨着豆腐。冰凉的豆腐一上桌,母亲淋上点香油和酱油,夹一口到嘴里,甜香甜香的。屋外的蝉被热得一阵惨叫,但有那豆腐入口,竟不觉得暑热多难熬。而今,那作坊早没了踪影,偶有机会再吃家乡的豆腐,却总也找不出小时候的味了。母亲说,现在的人哪有闲心磨豆腐,都交给机器了。这是时代的悲哀抑或是驽钝的匠人该被淘汰,我不置可否。越是科技发达机器作业普遍的现在,衣食住行唾手可得,人们越是懒于追究所用之物是否倾注匠心。《匠人》唤起人们重新重视和物件以及造物之人的情感交流。所谓匠心,也是造物者之于物件所倾注的态度和心情。幸运的是,我发现人们虽然义无反顾地随时代洪流而进,也有人有意识地回过头寻找遗失的过去。一波又一波守艺人声名渐闻。有人识得年近半百的老木匠刨出的木花很美,雕花师傅不留神手绘的桌花开了个小岔很美,全靠榫卯不见钉子的八仙椅有难以磨去的木结也很美。对这些不完美的美投注的目光和欣赏的心情也许将成为匠人们毕生的慰藉。
  •     主要是简化的笔记,有一些论证案例和理论作为延伸阅读很有趣,此处略过,再电脑标点按键失灵,请忽略标点问题。 《匠人》-理查德 桑内特 Richard Sennett序言:Part 1汉娜.阿伦特 - 潘多拉的魔盒:-制造事物的人往往并不理解他们在做什么,害怕人类会被自身发明的器物反噬。 -原因1 人类某种近乎纯真的天性,总是受到新奇事物引诱,抑制不住兴奋之情和好奇之心,于是创造出一个站不住脚的观点,认为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是一种无关乎善恶的行为。2 奥本海默:“每当看到某种在技术上很诱人的东西,你就会迎头赶上,把它做出来,只有等到成功以后,你才能够去争辩这种东西可以干什么用,原子弹的情况也是如此。”3 恐慌本身会令人麻痹,产生副作用,即把技术当成仇敌而不仅是危险,而将潘多拉的环境之盒盖上。以阿伦特老师马丁.海德格尔晚年在不来梅的演讲佐证“将毒气室和死亡营的尸体制造和机械化农业生产相提并论,认为大屠杀在‘人类恶行史’上并无特殊之处”,晚年海德格尔认为居住的基本属性是节约和保护,反对现代机械世界的各种索求。4 自由主义传统观点- 如果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或者人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原先慎重颁布的规则也应该遭到怀疑,应该有临时的新规则出现 5 阿伦特的贡献: 政治过程如生育孩子的过程,先把孩子生下来,再将其抚养成人,最后放手让其离开。-阿伦特的分类错误A 劳动之兽- 人们像牲畜那样操劳,从事着重复乏味的苦役, 只完成任务不考虑其他,视工作本身为目的B 创造之人- 过着一种与大家紧密相连的生活,是物质劳动和实践的判断者,管理劳动之兽。原因: 贬低了正在工作的劳动者,劳动者是能够思考的人,思维和情感是包含在制造的过程内 。启发: 让公众在完成之后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于让人们去改变一些通常无法扭转的事实,解决问题只能是公众及早参与,必须对整个生产制造过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文化唯物主义者 - 想要弄清楚在哪里找到感官的愉悦以及这种愉悦是如何出现的,对物体本身好奇,想要了解这些物体如何衍生出宗教社会或者政治价值。(对付潘多拉魔盒的救赎人们能够通过他们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并且物质文化是很重要的Part 2三部著作梗概A 《匠人》- 匠艺活动以及把各种东西做好的技艺匠艺活动: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对象是熟练的手工劳动以及程序员医生艺术家等1 无法将双手与大脑联系起来,无法承认和鼓励人们内心有从事匠艺活动的欲望是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缺陷(故事线 - 手工作坊 - 中世纪金匠行会 -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等乐器制造师的工场 - 现代科学实验室)2 技能的发展-所有技能都是从身体的时间开始的,哪怕最抽象的也不例外-想象力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在工作时遇到的阻力和模糊未必都是坏事,每个匠人都必须从这些经验里学习新的知识3 匠人的动机和才华-动机比才华更重要,匠人追求质量的欲望可能会导致一种动机性的危险,过度想要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可能会伤到工作本身-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好奇心除了对任何计划提出怎么办之外也会追问为什么B 《士兵与牧师》-宗教和战争都通过仪式被组织起来,把仪式当做匠艺来研究,不讨论民族主义或者圣战之类的意识形态,而是那些训练人类身体如何去攻击或者祈祷的仪式,或者促使成群结队的人在战场上或者神圣空间协同行动的仪式。 -看清仪式背后的情况,探讨仪式的匠艺如何让信仰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理解宗教和侵略的致命联姻有没有可能通过更改他们各自的仪式而得到改变。C 《外来者》探讨地球本身面临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危机-可持续意味着更加融入自然的生活,和地球资源之间确立起一种均衡。-转变使用资源的方式,把自己想象成外来者,无法像在自己家乡意向发号施令,因为和那些有归属感,对周围环境感到舒适的人相比,陌生人会更加迫切的学习适应的艺术。---------------------------------------------------------------------------------------------------------------------------------Part One 匠艺活动Chapter 11 古希腊如和菲斯托斯,追求质量之上,驱使他们不断改善工作精益求精. 现代代表如Linux, 是个开放不断进化的系统,其非人格性使其专注于工作本身。2 命令失效的可能以及竞争产生的回报不成正比让工人失去责任心 3 社会分工使大脑和双手的分离,导致思维受损比如电脑设计弊病-模拟与现实脱节-不用手的设计妨碍设计师理解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CAD的准确性带来管得太细的问题4 正确和实用两种标准相冲突掌握技能指养成了一整套这种复杂的行为模式,技能达到较高水平时,隐性知识和自我意识之间会有持续的互动,隐性知识是主力军,显性意识则承担批评纠正的功能,只有达到较高水品,拥有各种隐形习惯和懂得各种理论的人才能够对匠艺的水平做出判断5 匠艺在当今的三大麻烦-体制不知道如何动员人们好好工作-现代技术不接受那种重复的具体的操作性的训练以致手脑分离,大脑受损-基于正确性和实践性的两种冲突的质量标准Chapter 21 中世纪作坊通过宗教和仪式将人们团结起来,更世俗的时代通过原创性。行会具有权威性,通过模仿,仪式与代亲制传授知识2 文艺复兴时期匠艺和艺术的区别-主体,个人在艺术领域发货主导作用,而集体规范匠艺-时间,艺术的改变很突然,匠艺则很缓慢-自主性,孤独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家自主性更低,比匠人更容易受到误解或者其他主观力量的影响而变得弱小3 斯特拉迪瓦里 - 无法传递且占据主导地位的隐性知识4 现代世界既不服从个人的权威性也不服从古老的更具宗教意味的权威性 Chapter 31 机器的出现,两种性质的工具,仿造人模仿和机器人放大,与机器合作而非斗争2 A 启蒙运动时期重又推崇把事情做好的精神,匠人的劳动重新占据重要位置B 隐性知识的传授问题 - 语言局限解决方案-用图像代替文字-亲身参与实践C 仿造人促进我们思考,承认自己的局限,机器人设定质量标准,成为刺激因素3 浪漫主义时代,罗斯金的匠人七个指导原则-牺牲,献身精神,为了被事情做好而做好-真理,拥抱困难阻力和为难之处才能找到真理-力量,力量应该受到制约,匠人应该按照标准做事而不是随心所欲-美丽,美丽更多来自细节和装饰而不是整体的设计-生命,生命意味着奋斗和能量,死亡意味着毫无生气的完美-记忆,要参考以前出现过的机器和作品-服从, 服从大师实践所指定的典范而不是他的某个作品Chapter 4物质意识 - 关注是什么使得一件物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改变的好奇1 变形 - 工作流程的变化2 留名 - 生产者在其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3 拟人 - 认为原材料附带某些人类的属性总结1 匠人范围 - 拥有吧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是匠人. 高科技行业进展反映了古代匠艺模式,在现实中想做优秀的匠人却会遭到社会机构的压制忽视或者误解2 工匠历史 - 中世界作坊里师傅和学徒地位不平等但关系密切,艺术和匠艺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分化,改变了这种社会关系,作坊发生变化,手艺变成师傅的独门绝活。作坊越来越独立也越依赖社会,传授技能和手艺更困难,而其社会空间碎化。18世纪试图修复这种关系,之后不具人性的机器的出现占据主导地位。Part Two 匠艺 Chapter 51 人性的手 - 促进大脑发展A 手的进化,结构发生变化,某些复杂的握法只有人类才能掌握B 松开的意义- 精神意义,暂时放开一个问题才能更好的认识,再予以解决- 神经心理,身体和认知的松开能力,使人们摆脱恐惧或者痴迷的基础- 道德意义,意味着将控制权,我们对某种事物的把握,拱手让给他人2 预判 - 身体依据事先获得的感官信息而做出的动作A 前瞻性,警惕主动冒险B 四要素 - 预期,联系,语言认知,高技能培养出的价值观3 把目标当做成就而非起点,在过程中做一些不愿看到的事情或者遭遇短暂的困境,实现提高技能目标的练习是 - 准备,犯错,修正。4 协调合作,强的力量受到限制,才能与弱的力量合作协调出结果5 最小力量 - 自我控制和轻松自如相辅相成,与弱者合作,留力以及攻击后的放松才是“软实力”6 A 专注 - 拥有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才能有感情或者精神上的投入B 投入的两种形式 - 决定 - 判断某件事是否值得做,或某个人是否值得交往- 义务 - 屈服于一种职责或者风俗,或别人的需求,遵守的标准不是自己决定,需要在反复中学会履行职责(节奏- 节拍和速度合二为一的练习)Chapter 6 1 教导的原则 - 要展示不要说,身体展示传达的信息比标签化的语言更多2 表达的无效指令的解决方案- 诉诸通感 - 把自己放在新手的位置去想象他们会遇到的困难- 场景叙事 - 用那里来说明怎么样的方法,把学习放在陌生场景- 寓教于喻 - 比喻增添符号性价值,鼓励学徒充分发挥想象力重新思考Chapter 7 1 A难用的三种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手术刀,颠覆对世界位置的认识和对人体的理解B 工具的缺陷和优点引起人的思考和改进,越出色的工具需要越精湛的手艺,也越难掌握C 最小力量原则的运用2 A制造和维修构成一个整体,拥有全面的知识,不仅掌握一种技术的各个要素,还明白这种技术的整体意义和性质B -静态维修 - 将某样东西拆开,看哪里出现问题修好重新组装成原来的样子- 动态维修 - 会改变物品原来的形状或者功能,可以跨领域出现C 再有局限,功能再不确定的工具,都能刺激我们的想象力和提高我们的能力,在变化中扮演积极的角色3 科学进步反思 - 潘多拉魔盒 - 与直觉跳跃的结合4 直觉跳跃四阶段(直觉渐进,顺序不固定,不遵循三段论)-重构,调动已有技能,主动求变-毗邻性,拉近不同领域激发想象-惊奇,新的可能性比想象的丰富多元-地心引力,接受技能客观环境的限制性Chapter 8 1 阻力A 遇到的,有东西阻碍B 人为的,自己制造的2 A 最小阻力原则 - 放松和最小力量的结合B 忍受挫折的三个技巧-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时间超过预期则调整自己的主动预期- 感同身受的去识别最容易入手的因素3 制造困难 - 超越简单的表象,制造具有“复杂性”的困难,探索“高超”的本质,从阻力中学习,顺应阻力4 模糊地带-过渡边缘地带,具有隐藏秩序,既是抵御性的又是渗透性的,既隔离又交流,精湛的模糊如上等美酒,通过制造边缘 - 模糊结果, 主动摸索规则和知识Part Three 匠艺活动Chapter 91 A 社交型专业技能,全面历史的对待别人,以导师的身份去实现自己的维修技能,信封透明的标准,不那么痴迷于为自己辩护-培养出来可以用于各个领域的分析能力-能够使用不完整的工具,懂得制造和维修-知识传播的局限 - 斯特拉迪瓦里综合症B 反社交专业技能,羞辱别人,让专家受到围攻或者被孤立- 喜欢突出知识和专业的不对等,引起别人的惭愧憎恨,让自己也受到攻击2 痴迷(完美主义)的两面性 A - 不受约束造成破坏B- 节制达到平衡对付痴迷的指导方针-明白草案的重要性,刚开始并不清楚你要做什么-重视偶然性和约束的价值-避免钻牛角尖,别试图完美,孤立的解决问题,更好的做法是允许自己打造的东西有一定的缺陷,而不是追求尽善尽美-避免那种沦落为自我炫耀的完美主义,这时候制造者不是展示他做的东西可以干什么而是炫耀自己能够干什么-知道何时应该停止,继续下去只能适得其反3 志业 -缓慢的学习和长久的习惯为基础的知识的渐进积累-某种越来越强的觉得事业是命中注定的信念Chapter 10 1 工作和游戏不对立,匠艺活动得益于游戏中学到的知识和遵循规则的自律,还有制定越来越复杂规则的能力2 匠艺活动的三种能力基础-定位,可能是感官刺激的结果,让事情变得具体-质疑,对定位点进行摸索的能力,既思考性状-贯通,有赖于直觉跳跃,将不同领域的相互联系起来,并能将某个领域的隐性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3 斯坦福-比奈范式(智能测验),仅仅是一种处理许多问题的肤浅能力,而不是深入理解单个问题的能力结语1 实用主义-经验和事实同等重要-摆脱“手段 - 目的”的对应关系-有机届和社会届存在一个连续体2 文化 - 我们的文明对物质文化的态度一开始就是矛盾的3 匠人边做边进行判断,后果很有可能在伦理上更让人满意,为自己工作骄傲的伦理之路个人读后感从欧文斯通两本Michaelangelo和Vincent van Gogh的传记过来,附带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大背景里的匠艺工人大师到涵盖绘画音乐建筑数学的某些著作的肤浅了解,在此找到了很多的共鸣,算是有了另一个层次的深入理解并且主观上热爱。影响比较大的几个点1 匠人本质 - 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命中注定的态度,解绑“手段 - 目的”的单线关系,动机比才华重要2 一直疑惑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和近期工业4.0发展出来的O2O理念,即从拥有能够分析各个领域的思维能力的通才到专业细分化的专才再到平台资源成本很低但是输出更加人性化的通才3 实用与正确性的冲突一直存在,合作比竞争更有意义,高超的技能本身具有两面性,需要不断思考且懂得约束节制4 匠艺的传递和形成过程,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和三种应对的方案 - 通感,场景叙事,比喻。 习得需要长时间专注耐心不间断的反复练习和思考,理解松开的意义和最小力量原则,跨领域直觉跳跃思考,通过制造模糊地带以掌握和制定更多的复杂性5 应对挫折和道德困境,承认局限和短暂困境,不过分痴迷至善至美,为自己工作骄傲也同时思考伦理后果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到后面挺审美疲劳的,有的部分有跳跃,逻辑上似乎不严谨。
  •     我觉得,这本书精彩的部分有两个:176页的“三种物质意识”,304页“社交型和非社交型专家”。着急的话看这两处就差不多了。
  •     相比于桑内特的其他作品
  •     出来五个月,加印了两次,虽然印数不多,但在学术书里面也算不错了。
  •     人总有种做好的欲望
  •     译者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典范。
  •     部分章节读了2遍
  •     读完才发现,只好无奈地将其归于职场书的范畴。对于匠人的把握和定位,东西方各有其说,这也是我不太同意本书的由来。
  •     作者写得很发散 信息量巨大 同时还含蓄的呼吁了一把人人生而平等
  •     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现代”转型的哲学问题。在形而上的思路下,物化的人与“人”之所以为“人”的探讨;亦是一种“艺术的工业品”和“工业的艺术品”之间的善与伪善的思辨。
  •     这是一本让我长了好多知识的跨学科的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有一点生物学。本书最大价值是让我认识到我现在就是一匠人,一个在职业上没有什么远大抱负和理想,只想认认真真把事做好的匠人。虽然我读起来津津有味,但有些内容也看的不太明白,对西方文化了解太少,估计对很多人来说此书可能比较枯燥。
  •     #2016036#
  •     不太好懂,感觉有些翻译的并不是很传神,有些地方的意思特别别扭。本书涉及范围较广,需要细读,不过并非我个人想了解的内容,买了约翰.罗斯金的建筑三部曲,希望能有所收获。
  •     有点无趣,道理很对
  •     太啰嗦,想放弃好几次了,最终坚持读下来。作者的思维跳跃很快,稍有不慎就容易跟不上,不过这确实是这本书的乐趣之一。从程序员到音乐家再到匠人,作者分析了匠人精神的存在,以及这种匠人精神的两面性——一方面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不计回报地投入付出;但另一方面这种专注却也会不计后果,甚至可能酿成祸患。
  •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好工作完半年。我在国企干了半年之后,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书中很多的观点,甚至事例都让我深有感触。我现在正在寻求着环境的改变,偶尔又翻起了这本书,觉得应该再读一遍了。
  •     非常有趣
  •     名言警句胜过了逻辑
  •     与桑内特另一本书《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互为表里,只不过本书并不致力于认为“匠人精神是好的”,而着眼于“如何避免匠人精神可能带来的危害”。但其实和他所批判的“新资本主义文化”一样,他也认可创新是社会存在的最重要使命,只不过“创造性应有更好的方式”。资本主义原本如此。
  •     很多时候,也许匠人的手艺越来越不能与这样快速迭代的世界相融合,这个世界需要的并不是一种追求把事情做的越来越好的工种,而是在不同肤浅的工作中快速切换的能力。手艺也许不再适应现状,而精神却需要继续发扬下去。至少,经过专注、细致、勤奋、耐力的训练之下完成的任务,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这种尊重就是对匠人精神的最好的回报和诠释了。 全书,截取了手工匠人从Linux程序员,音乐家、金匠、锁匠等各个时期的匠人工种,分析其在完成工作的外在与内在的呈现,让我体会到一种精神的存在,也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以往学习体验。值得再读。
  •     终于读完,修好自己的手艺,过好自己的日子。
  •     啰嗦,最多一半篇幅就能说清吧。。anyway正好遇到我准备好好做事的节骨眼上。把10万个小时花在什么事上好呢。。。
  •     美院研究生课程必读之一
  •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追求纯粹把事情做好,书中提到了一个现代人最为缺少专注精神。
  •     好书都具备一开始就能get到要点和问题的特征。
  •     匠藝的發展讓它本質上越來越政治。走走停停的回顧和反思可能是不夠的;具有前瞻性的展望和對於風險的極度嚴格地規避可能是沒有辦法的唯一出路。畢竟無論對工作本身的驕傲如何正當,當代的匠藝一旦失控的代價可能整個文明都難以承載。
  •     只有等到成功以后,你才能去争辩这种东西可以干什么用
  •     谈得很广,收获也大
  •     ★★★☆扯得多而精彩。
  •     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书。
  •     翻译有点拗口
  •     ‘为自己的工作骄傲!’ 粗略看了一遍,没有找到新的东西,因为自己的粗略吧。
  •     1741年就有了机器人代替纺织工人的事,还发明了会拉屎的机器鸭。当流水线作业把制作成本降低到极致时,每个人要具有怎样个性化的技艺才能不被淘汰?技艺是需要磨练和传承的,但凡是能传承的,或许都将被机器拷贝——在机器算法的强大处理器面前,我们学艺的效率真是望尘莫及。对于一件工艺品好坏的评判来源于几方面:一是对其能将手艺磨练至纯熟的赞叹;二是感叹其有能将自身的思想和感情具象化的能力。第一需要和同行对比,依葫芦画瓢终能略胜一筹,也是最有可能被机器取代的;第二则是最难的,代码可以量产同质的产品,但无法量化生活。
  •     引经据典,思路开阔
  •     随便读一读吧,没有那么高8.0的分。翻译有点遗憾
  •     看了以后感觉很有启发,不过觉得,值得再三研读
  •     "物我同化" 但全神贯注地做某样东西时,我们不再有意识,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感觉不到。我们变成了我们正在做的那样东西。
  •     很有趣,读起来很轻快。桑内特在我眼里就是很典型的美国学者,自带那种分析到每个细枝末节的习惯。看这种不是局限在单一领域里的经验研究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飙车,引擎声听得很爽,重要的是哪都能到
  •     实用主义的精耕细作
  •     看看
  •     奔着阿伦特的弟子名号去的
  •     毫无疑问,这本书是用来打今天国内建筑学术的脸的。
  •     读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全书都在说一句话 感觉翻译的并不是太好 如果以后有契机的话 还会看吧
  •     想要拆穿各种“匠心”“匠艺”的装逼设定吗?读《匠人》吧。
  •     很多启发,并深度热爱这种价值观。
  •     这本书实际上是桑内特对他的老师阿伦特的一个回应。阿伦特认为,制造东西时人的那种“动物之兽”的状态以工具理性为先导,以工作本身为目的,是应该批判的。但桑内特认为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即专注于实践的人未必怀着工具理性的动机。
  •     成为匠人,先唤匠心
  •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脑洞最大的书,很多地方回应了这段时间自己关心的问题。翻译跪,李继宏…… 对阿伦特“劳动之兽”的反驳; 匠艺,游戏,经验,实用主义的立场,自然与文化,民主……原谅我一时梳理不清楚。不过对阿伦特“平庸之恶”的质问,辩护很模糊。 行文非常调皮。花三节讨论做一只鸡的菜谱我也是醉了。多才多艺的桑内特啊,弹琴烹饪学物理懂建筑,会搬砖做码农。博学且脑洞大真是可怕。。
  •     值得一读的好书
  •     翻译不太给力的一本可以一看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