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遠征記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01
ISBN:9789570517033
作者:阿里安
页数:390页

内容概要

希臘哲學家阿里安(全名Flavius Arrianus 96-180),出生於俾斯尼亞的尼考米地亞,曾在羅馬部隊服役過。哈德良在位時,任卡帕多西亞的總督,哈德良去世後,阿里安退休以便專注於文學上的研究。阿里安的著作大都受到塞諾芬作品的影響,包括他的主要著作《亞歷山大遠征記》,以真實的方式來敘述亞歷山大行軍作戰的進程。另外,阿里安將他的老師艾皮克提塔斯,一位雅典斯多噶學派哲學家的教學記錄下來,編寫成書,即為《師門述聞》。此書在歐洲中世紀時,被普遍的使用為禁慾主義的基本指標。

作者简介

亞歷山大出生於西元前356年,並於西元前336年繼承馬其頓王位。他深具勇氣且足智多謀,在短短的13年內併吞了西方世界的大半領土,深入人跡未至的印度半島,更摧毀了當時最強盛的波斯帝國,也因此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本書主要記述亞歷山大行軍作戰的進程。作者對歷史採取分析的態度,避免記載亞歷山大的奇聞軼事及那些誇張不實、附會溢美之辭,而把重點放在表彰亞歷山大的勳業。作者通過事件來描述人物的性格,也借用歷史人物之口表達出對於一些事物的分析和概括,達到了寓論斷於敘事的效果,使這位長征兩萬哩、帝國版圖橫越歐亞非三洲的神話英雄的英勇事跡一一顯現出來。

曾經輝煌一時的希臘城邦文化於西元前四世紀時,開始逐漸衰退。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下,新興的馬其頓漸漸地取代了原先雅典與斯巴達城邦的優勢地位。西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展開東侵,出征被視為所有希臘人之「公敵」的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大地所至之處,可謂所向無敵。整個出征路線,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甚至直抵印度西北部。而於西元前三二三年時,亞歷山大大帝則死於回兵途中。叱吒風雲的亞歷山大帝國,則於其過世後迅速分裂為三大王國,並於其領地內維持了短暫的統治。然而這段以政治、軍事為目的的征戰,及其後來於希臘境外歐、亞、非三地的統治過程,卻也意外造成希臘文明的傳播擴散。所謂的「泛希臘化文明」也得已孕育誕生。

阿里安參考了托勒密與阿瑞斯托布拉斯兩人對於亞歷山大的回憶紀錄後,再撰寫此書。由於托勒密本身即為亞歷山大下的大將,並曾經隨其四處征戰。所以托勒密對於亞歷山大的紀錄,應該具備一定的可靠性。阿里安於敘述的過程中,顯然刻意地要求自己維持一種「客觀」的態度,盡量以一種中性的筆調紀錄亞歷山大大帝行軍征戰的過程。

對於其他亞歷山大的軼聞傳言,則盡量排除於作品之外。整本書詳細記載了亞歷山大的出征過程、路線,以及期間所發生各種大大小小的戰役。換言之,本書就如同軍隊內部每日所需填寫的「部隊工作日誌」般。從某個角度來看,這部史書似乎缺乏了那麼一點點的「趣味性」。但再另一方面,類似「工具書」的性格反而又讓本書成為專業史學家絕佳的參考資料。


 亞歷山大遠征記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亚历山大三部曲刚读了一本,是不是有趣倒也说不好,但是总觉得,嗯,想象过了头。。。
  •       我相信亚历山大是我们中许多人所崇拜的对象,因为他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在其父腓力二世因不明原因遇刺后即位,因为他从小就善斗勇猛,所以随即后的他就发动了东征,他灭掉了波斯帝国,成为一代帝王,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阿里安曾参加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自己亲眼目睹过,该书所选角度客观,虽然没有形象的语言表达,但其内容真实性强,可以作为重要资料研读。
  •     三部曲太讲究政治正确性了。。。
  •     原始资料大抵都如此。阿里安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具有某种科学主义精神,写文章不讲究文采而讲究精确,指望他像希罗多德那般信手拈来的讲故事是不可能了。
  •     plutarch<名人传>中的亚历山大传.这个里面有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63769/?i=0
  •     阿里安没有参与他的远征,他们相差300多年。。。
  •     目前能找到的最近原始的文本,虽然有点儿一家之言的意思,肯定也被托勒密加工过……
  •     看来屠戮老臣是古今中外的帝王们都爱做的事儿
    小亚可真不是这样的人,除非是别人谋反。
  •       阿里安写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有多无聊我就不说了,虽然据说他也有从军的经历,但是战争那段真的写的太机械化了,反倒是亚历山大大帝生活趣文写的更生动些,不过叙述的时候能不能换个口气什么,每次总是亚历山大突然有个很强的愿望...然后就是去烧香拜佛去了。
      
      关于阿里安的观点,从他文中语句判断,无疑他是非常崇拜亚历山大的,作者书中可以不厌其烦反复强调亚历山大大帝的美德。当然拍马屁是好好的,但拍过了就不好,比如他赞扬亚历山大大帝不贪图美色,对亚洲前第一漂亮现在第二漂亮的大流士的老婆以礼相待,可是,我们都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是个相公癖,这样一来对女人不敢兴趣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不是么,我可不相信阿里安不知道这点。
      
      关于书中的预言与占卜实在令人迷糊,阿里安一方面怀疑一些预言,一方面又大写特写,而就整个故事的进展,又似乎合乎逻辑,多次重点提出,让人反而觉得是因为书中作者难以自圆其说时而拿出预言来搪塞的借口。
      
      然后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死,又是写的含糊其辞。当然,书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要佩服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中小强般的生命力,即使最后和部下斗气,一个人跳进敌人城里想就这样结束自己生命,居然也没死成,只能说应了那句话,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但正是这种几乎是赌博式的战斗,最后也造成他和他的幕僚的决裂(参见每次战役中他的幕僚的阵亡人数),所以在书的尾声,个人认为,合乎逻辑的推理还是亚历山大大帝是给自己人谋杀的,(从印度他们逼宫亚历山大大帝就已显示他们有充分的动机)很明显结果是亚历山大大帝最后是和他的马其顿幕僚们分道扬镳了(这里个人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对于旧部的清洗太过心慈手软),另一方面他亲近波斯人,无疑是想组建听话的波斯人雇用军代替马其顿部队继续他的远征,但这样无疑威胁到马其顿幕僚们的势力的。所以谋害亚历山大大帝的计划就展开了(之前一次谋反失败可以归罪于参加的人数太少,这次我想大多数马其顿人是支持谋杀他们的君主的)
      
      如他们所愿,亚历山大大帝最后死了。到这里,我想说,亚历山大大帝是幸运的,因为一个帝王能带着所有荣耀,赞美,美德,没一丝污点死去是件极为荣耀,幸运的事。
      
      事后有很多事能证明这个观点,亚历山大帝国迅速风崩瓦解说明这个帝国本身就是有充满着矛盾和问题,他之所以能维持局面,完全仰赖于亚历山大的个人魅力。之后亚历山大大帝能否驾驭帝国也是值得怀疑的。至少就其个人能力而言(人事任免,执政能力)都远不如他的军事指挥能力那么令人信服(远征中反复出现叛乱)。所以亚历山大即使活下去了,带着他的雇佣军继续远征阿拉伯半岛,其余的欧罗巴地区,我认为也是非常有可能失败的,不光是因为帝国本身的诸多问题,他必须要面对更强悍的敌人(比如罗马人,凯尔特人),失败可以说是迟早的事。
      
      最后写些关于中国历史学家所热衷的YY,亚历山大大帝的部队如果没有逼宫,他还会继续向东,到达中国,然后征服全世界么?这种可能是很小的,首先亚历山大大帝就算胆子再大也不会去冒险翻越昆仑山脉,他的远征完全是沿海岸线而行,保证补给顺畅的前提下向东扩张。但是如果他沿着印度,穿越中南半岛最后到达中国,那他完全有能力战胜任何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依据主要还是因为装备上的差距,这方面完全可以参考下出土文物(都是无甲步兵,可能还不如波斯雇佣兵装备的好),还有同时期战国内战的伤亡于马其顿远征的伤亡的对比,懒得再一一例举了,反正也是YY,不当真。
      
  •     看来屠戮老臣是古今中外的帝王们都爱做的事儿
  •     阿里安没有参与远征,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
  •       其实很不喜欢用"XX必"读这类字眼,可是这回真的就没办法了.
      
      写亚历山大的创作时间距他的时代最近,收集的资料最为原始的历史书就那么几部.一部就是这本,另外两部是罗马历史学家Quintus Curtius Rufus的 <The History of Alexander >和plutarch<名人传>中的亚历山大传.不过很可惜,后面两部都没有中译本= =...不想抱着字典啃英译本又想看比较原始的资料,也就只有这么一个选择了.
      
      说是年代接近,这本书成书大概也要到亚历山大之后三四百年.不过里面收集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与亚历山大同时代的军官:埃及的托勒密法老(亚历山大大将之一,一说为他同父异母的私生哥哥)以及阿瑞斯托布斯之手.而这两者的资料又来自亲身经历,与当时留下的王家日记.(类似"起居注"之类的东西.)因此资料是比较丰富翔实的.
      
      整本书从亚历山大作出征亚洲的准备(平定希腊南部)开始,写到他死去.一路上很详细地记叙了东进的路线和路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整个书的立场整体来看比较偏亚历山大,不过叙事和评论都还比较客观,走得是"阳谋"一路.如果对阴谋论和八卦比较感兴趣,那就要辛苦一点,拿起字典啃Quintus和Plutarch的书了.
      
      
  •     有意思!楼主读的可真细致啊。
  •       帕曼纽,从腓力二世时代就为马其顿效力的老将军,位高权重,不过好笑的是在《亚历山大远征记》里他提出的每一项建议都被小亚否决了。
        
      建议一 小亚率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追击波斯大军,遭遇一条叫格拉尼卡斯的河流,波斯人正在河对岸。帕曼纽劝道:“这条河水深岸高,不容易渡,我们不妨先安营扎寨,明天再渡。以免波斯人趁机进攻,我们因准备不足而失利。”小亚道:“赫勒斯滂都闯过来了,这条小河沟算什么?在它面前犹豫,有损我和马其顿的威望。”结果,渡河大捷。(卷一.十三)
        
      建议二 古人很相信预兆,有一次,一只鹰落在亚历山大的船尾后边的海岸上。帕曼纽道:“这是好兆头,如果我们和波斯人海上较量,准能赢。海战胜利对远征军来说意义非凡;退一步说,即使输了,也没什么,因为我们的海上力量本来就弱。”小亚道:“不行,波斯海军由久经考验的塞浦路斯和腓尼基水手组成,跟他们打是鸡蛋碰石头,我不能拿马其顿军人的勇气和荣誉冒险。老鹰在我们这边,我们必能取胜,但它落在岸上,所以我们要在陆地上战胜波斯海军。”结果,陆战大捷。(卷一.十八)
        
      建议三 又有一次,小亚发高烧,病得要死了,随军医生束手无策。一个叫菲利普的阿卡那人自称会治病,为小亚配了一剂泻腹的猛药。这时,小亚收到帕曼纽的一封信,信上说:“小心菲利普!我听说他被大流士收买了,要害死你。”他看过后,把信念给菲利普听,菲利普说他不是奸细,心中无愧。小亚也不深究,一口把那剂难喝的药灌进肚子了。这一口向菲利普和他的朋友们显示,他是绝对信任身边人的。呵呵,小亚的勇气和头脑不是吹的,服药可能被毒死,不服可能病死,好歹都是死,也要选个有利的方式。(卷二.四)
        
      建议四 伊萨斯战役后,小亚俘虏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妈妈、太太和孩子,大流士派使者求和,提出用一万塔仑赎回亲人,并表示愿意割让大块土地,把女儿嫁给小亚,缔结盟约。那时,大流士拥兵百万,而小亚的兵力不足十万,帕曼纽道:“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接受条件。”小亚回答:“如果我是你,我会这么做;但我是亚历山大。”他的目标是整个波斯帝国的土地和子女玉帛。(卷二.二十五)
        
      建议五 高加米拉战役前夕,帕曼纽提议夜袭波斯大营,小亚道:“偷袭是不光彩的,我要的是正大光明的胜利。”小亚以四万步兵、七千骑兵对阵大流士的百万步兵、四万骑兵、二百辆车轮带刀的战车以及十五头来自印度的战象,大获全胜。(卷三.十)
        
      呵呵,谁说姜总是老得辣?阿里安让帕曼纽这员老将频频难堪,是为了衬托小亚无与伦比的判断力吧?
        
      帕曼纽种种建议不被采纳,已经够郁闷,可是更倒霉的事儿在后面。他的儿子菲罗塔斯被告谋反,审判定罪后被标枪扎死。一来帕曼纽是他儿子的老子,说他不知情,没有参与共谋,谁信?二来即使他没有罪,儿子死了,他还不生异心?三来他是掌重兵的老臣,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一旦叛变,如何收拾?所以,可怜的帕曼纽死定了。(卷三.二十六)
      
  •     只有不喜欢真正的历史的人才会希望历史写的像小说一样,文采这种东西对于历史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往往是最大的伤害与歪曲。另外这本书并非那么枯燥,再去看看其它同时期历史著作就会知道此书已经算是写得挺有意思的了。
  •     呵呵,楼主这评论写得甚为生动有趣呀!
  •       毋庸置疑亚历山大在历史中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君主,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该书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从即位成为马其顿王国的国王,到最后他病死于巴比伦这样一段历史,此时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对亚历山大的描述也是比较可观的,全面的!
  •     这还闷啊,我看到亚帝在巴比伦那段都快哭出来了
  •     谢谢^ ^
  •     确是 这些都是比较机械的记录 不过也正是机械的记录 却还是给人很多收获的 和那些打了太多赞美之词的记录相比 这些机械记录 更让人感到一段历史的艰辛
  •     那就换一本看看
    我最近在看这本,感觉写的还不错。
    帝国史译丛/亚历山大帝国
    作者:(澳)A.B.博斯沃思 著,王桂玲 译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7225027883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6-9-1
    字数:340000
    版次:1
    定价:32元 当当价:26.2元
    折扣:82折 钻石VIP价:24.89元
  •        古希腊阿里安所著,讲述的是亚历山大远征的一系列事件。从内容来看,阿里安着重叙述了亚历山大远征过程的行军路线,将帅调遣,战争过程等等,大力赞扬了亚历山大个人的光辉,从写作手法来看,阿里安以讲述故事的方法,读起来没有那么枯燥,不失为一本了解亚历山大远征的客观详细的好书。
  •     年仅32岁吧?。。。
  •       读《亚历山大》时候,书中很是讽刺挖苦了本书的作者。当时很是奇怪,读完《亚历山大远征记》以后我终于明白了。这本书实在太枯燥了,完全没有文采。希望这里没有译者的功劳。可想了解那段历史,不读《亚历山大远征记》是不行的。
      
      
  •     小亚真是有些搞笑啊,他的座右铭是“不走寻常路”。
  •       《亚历山大远征记》是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根据亚历山大部下托勒密•索特和阿瑞斯托布拉斯的作品完成的著作,全书共有八卷。前七卷主要记述了亚历山大远征东方的过程,并略有涉及各地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如卷三中的阿蒙神庙、卷四的高加索地区、卷五亚洲等地的山川河流、卷七中的两河流域等等;第八卷主要记述了印度的情形以及尼阿卡斯率领舰队沿印度和波斯海岸返航的过程。
      主要内容如下:
      卷一:本卷记述了亚历山大远征初期在希马斯山、坡利亚、底比斯、格拉尼卡斯河、米莱塔斯、哈利卡纳萨斯等地作战的经历。其中,阿里安插叙了自己的写作目的:记载亚历山大伟大的功绩,使之得到应有的名声。春天,亚历山大在希马斯山巧妙地战胜了色雷斯军队,之后又回兵追击,在达莱金纳斯河上打败特利巴利人。三天后,突袭伊斯特河对岸的革太族,迫使其逃亡,并和沿岸各自治部族结盟。亚历山大继续向被克雷塔斯占领的坡利亚进军,并驻扎在城外,利用阵型变换的气势震慑敌军,之后又突袭克雷塔斯和格劳西亚斯的军队得手。同时,底比斯城内有人谋反,亚历山大试图和解未果,最终武力占领底比斯,展开了一场大屠杀,震撼了全希腊。亚历山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卡斯河与波斯人作战,两军隔河对峙,亚历山大率先进攻,经过英勇的战斗,最终迫使波斯人溃逃。随后,又顺利夺下米莱塔斯,并围困波斯海军,成功地在陆地上击败波斯舰队。胜利后,亚历山大向卡瑞亚进军,在哈利卡纳萨斯进攻波斯军队。胜券在握之际,波斯将领欧戎托巴提斯和迈农决定焚毁城市逃亡。严冬,亚历山大平定了色雷斯骑兵司令亚历山大的谋反,又进攻食言的阿斯潘达斯,并以更加严苛的条件达成和解。之后,又和塞吉亚城修好,顺利攻下皮西地亚,从那里进入福瑞吉亚地区。
      卷二:本卷主要描述了亚历山大和大流士的战役以及围困提尔的战役,并提及了亚历山大远征的目的:为亚洲主权而战,是为了打败波斯报仇雪耻。亚历山大抵达高地亚,登上围城,解开高地亚斯战车车轭上的绳口,之后继续向伽拉提亚地区的安塞拉推进,先后接受帕夫拉高尼亚人归顺,哈利斯河两岸部分地区的归顺。他通过关口直下西里西亚,吓走塔萨斯城的阿萨米斯。当亚历山大得知大流士驻扎在索契时,果断进军,但被风暴困在米瑞安德拉斯附近,而大流士却离开了优势位置,到达亚历山大背后。亚历山说服军队前往作战,最终击溃波斯军队。大流士逃亡时,纠集军队企图在幼发拉底河对峙。大流士写信请求释放家人被拒绝。亚历山大向提尔进军,被拒绝入内。亚历山大决心修筑堤道通往提尔,修建擂石塔围困提尔。第三天后,亚历山大大获全胜进入提尔城。大流士请求修好被亚历山大拒绝,准备再战。亚历山大下定决心远征埃及,并攻占加沙以此作为要塞。
      卷三:本卷主要记述了亚历山大游历埃及、利比亚,之后追杀大流士,并向亚洲继续远征的历程。在波斯人任命的埃及督办马扎西斯迎接下,亚历山大顺利进入埃及,他坐船巡游埃及,返回后上岸规划设计了后来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又在这里接受了赫格罗卡斯的归顺,之后去利比亚拜访阿蒙。从春天开始,从孟菲斯向腓尼基前进,先后经过提尔、萨普萨卡斯、幼发拉底河。渡过底格里斯河,通过阿图瑞亚地区向前推进,发现得到大批援军的大流士。双方拂晓作战,大流士部队镇守一夜丧失斗志,彻底败北。之后亚历山大向苏萨进军,侵入攸可西亚地区,夺下关口,最终击败波斯,烧毁王宫,而大流士再次逃脱。亚历山大向米地亚追击大流士,得知他被劫持,决定全力追赶,终于在破晓时追上。大流士被巴赞斯和巴散提斯刺伤,不久伤重去世。之后,亚历山大开进赫卡尼亚,进攻马地亚人。亚历山大向扎德拉卡塔前进,之后向帕西亚进军,进入阿瑞亚境内,到达苏西亚。阿瑞亚督办萨提巴赞斯谋反,又因为亚历山大派兵镇压而逃跑。安排完后,亚历山大向扎兰伽亚地区挺进,处决当初合谋攻打他的巴散提斯。此时,帕曼纽之子菲罗塔斯因谋反被处决,帕曼纽也因此受到牵连。亚历山大继续向亚洲推进,并从波斯军队手上得到了柏萨斯。
      第四卷:亚历山大到达西徐亚,当地有人组织反叛,并躲到七个城市中。亚历山得知后派兵攻打,两天之内连破五城。然后,亚历山大就率部顺利拿下最大的城市西罗波利斯进军。之后亚历山大渡过河流进攻西徐亚人,然后就在获胜之际,亚历山大意外病倒,西徐亚人侥幸没有全军覆没。西徐亚国王派代表来见亚历山大,声明这件事不是国家行为。于此同时,一支马其顿驻军被斯皮塔米尼斯的军队全歼。亚历山大痛心之余,决定向这支部队全速进击。杀光原先逃入堡垒中的部族土著。亚历山大在扎瑞亚斯帕过冬,期间接待了许多人,并处决了柏萨斯。作者插叙了克雷塔斯的死和事后亚历山大的一些情形。克雷塔斯对亚历山大的野蛮作风和人们的奉承越来越不满,酒后狂言,直言不讳,激怒了亚历山大,结果被当场刺死。作者随之引用了故事、其他人的观点对亚历山大的历史地位进行评价,一方面肯定了亚历山大的功绩,另一方面也不赞同他傲慢自大的性格。见亚历山大回绝西徐亚人的好意,横扫索格地亚那地区。此时,斯皮塔米尼斯攻占巴克特利亚地区的一座堡垒,包围扎瑞亚斯帕城,但被克拉特拉斯击败,而后挑战科那斯失败,逃往沙漠。斯皮塔米尼斯最终被部下所杀,头颅被献给亚历山大。冬天一过,亚历山大就向索格地亚那山进军,他激励一些士兵爬上悬崖山顶,迫使藏在山中的部落兵官投降。之后,亚历山大又向帕瑞塔卡进军,又得到科瑞尼斯的臣服。亚历山大继续往前,进军巴克特利亚。春末,亚历山大率部向印度进军,取得一场场胜利。
      卷五:亚历山大在经过科芬河和印度河之间的地区时,放过了奈萨城。之后又渡过印度河,向希达斯皮斯河挺进,并巧妙地骗过了波拉斯顺利渡过希达斯皮斯河,并在战斗中重创波拉斯率领的印度军队。但是亚历山大欣赏他的伟大和英勇,便像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他。之后,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拉斯王国交界处的一个印度部族,并交给波拉斯管辖。亚历山大渡过阿塞尼斯河,追击另一个同名的波拉斯。后来又击败卡萨亚部族,亚历山大意识到大多数人都已经、无意前进,便决定班师回国。
      卷六:亚历山大决定沿希达斯皮斯河向大海航行。他带领着浩大的船队,沿河流而下。沿途又穿过干旱缺水的地区进攻马利亚人,在占领马利亚人避难的城市后,又追击马利亚人,几乎将他们赶尽杀绝。而在战斗中亚历山大也身负重伤,最后接受了马利亚人的投降。伤愈后,亚历山大带领部队沿希德拉欧提斯河上顺流而下,又进入阿塞西尼斯河,最终又进入印度河。亚历山大进攻拒不归顺的总督欧克西卡那斯,又讨伐反叛的穆西卡那斯。之后又进入印度河航行,得知帕塔拉地区大部分人已逃跑,就派部队追赶他们,要求他们回来定居。亚历山大还在印度河两岸进行建设。在等待合适风向时,亚历山大又率队在陆地上行军,进入欧瑞坦人境内,又通过伽德罗西亚地区,沿路找粮食、找淡水,为之后的航海做准备,一路艰难困苦最终到达伽德罗西亚首府。之后又沿着通向波斯境内的帕萨迦代城的道路前进,发现居鲁士墓穴被盗后又向之前烧毁的波斯王宫前进,还任命了新的波斯督办。
      卷七:亚历山大到达帕萨迦代和波斯波利斯后,试图沿底格里斯河河幼发拉底河航行到波斯海。他在苏萨撤换总督,举行集体婚礼,清理全军债务。之后亚历山大驶抵底格里斯河口,溯流而上。军中马其顿人对亚历山大长久以来推崇东方文化深感不满,亚历山大软硬皆施,重新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不久赫菲斯提昂去世,亚历山大给予厚葬后,又赶跑好战的科萨亚人。之后亚历山大又向巴比伦进军,进城后,接受了希腊各地代表团问候,开始修造战船。此时,亚历山大从巴比伦沿幼发拉底河下驶,打算到波拉科帕斯河去视察,沿途修建新城,巩固堤防。亚历山大平安回到巴比伦,但也遇到不少凶兆,开始发烧,期间不断举行祭祀,并指示军官们如何航行,最终去世,当时年仅32岁。阿里安高度评价了亚历山大的优秀品质,但也指出了他的缺陷,指出这些都不能掩盖亚历山大的伟大成就。
      卷八 印度:这一卷讲了一些亚历山大在印度的概况,主要内容是尼阿卡斯率领舰队沿印度和波斯海岸返航的情况。关于印度,阿里安主要介绍了印度的面积、包括恒河和印度河在内的印度河流、印度部族、印度的风土人情、社会等级、动物。介绍完印度的基本情况后,阿里安开始描述亚历山大的海军返航的情况。舰队在希达斯皮斯河起航,尼阿卡斯率领舰队从印度河口出发,通过大洋,经过海岛、食鱼者地区等地,历尽千辛万苦,成功地到达波斯湾,在哈莫即亚地区的阿那米斯河口停泊,通过陆路和亚历山大的大部队汇合。之后尼阿卡斯又继续率领舰队出发,最终达到苏萨地区和大部队会和。
      
  •       远征的亚历山大
      
      读完《亚历山大远征记》,合上书页,感慨良多。
      
      估计不少人熟悉亚历山大是因为他是了不起的帝王吧。他32岁英年早逝,在短短的一生中就征服了当时的希腊人所知的全部世界。而他并非一出生就开始远征的,他的征程仅持续了13年。此前,一直是希腊成天被波斯追着打,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都值得大书特书。而亚历山大,带着三四万人,30天补给,开始追打大流士,然后一直打到了印度边境。
      
      怪不得凯撒祭拜了亚历山大之后要大哭,说亚历山大在他这个年龄已经征服了世界。某英雄牛人A崇拜另一个牛人B,牛人B很多后来在历史上都消声匿迹了,大多数时候只是因为我们通过牛人A知道牛人了。比如大诗人李白和被他崇拜得不行的谢公。不过,亚历山大并没有被凯撒掩盖光辉,或者至少同样光辉夺目。
      
      这样的牛人,如果出生在中国,或者再晚近一些,书店的书架上帝王之权专栏一定会再多一些分析评论吧。虽然这简直是侮辱亚历山大,因为他并非仅靠权术而伟大,甚至权术都并非其中的主要因素。
      
      他被不少人听说的一个原因,是他在征途中建立了不少城市。就跟打《文明》似的,他跑到一个地方,发现哪个河口很适合建城市,以后会人口兴盛,就建个城市。跑到哪个地方,看当地生产力落后,缺少什么,就兴修水利。临死前还打算增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前的运河。他建的很多城市都叫做亚历山大,其中之一在埃及。就是后来被凯撒一把火把里面的大图书馆给烧了的亚里山卓。埃及艳后本来一直苦苦哀求凯撒帮她夺王位什么的,听说图书馆着了,跳起脚骂,"你们这群野蛮人。"可见这城市和图书馆有多么了不起。
      
      亚历山大时代的战争,跟我们想像的略有不同。我们一般会觉得侵略啊,民族啊,国家啊什么的。当时似乎也不怎么看重这些。他们的思路,跟咱们春秋战国差不多,大家没事就出"国"到别的国家去工作,没有任何道德上的负担。国家,是贵族和王的国家,不是我们的。所以,战争只是贵族和王间的利益争夺,我们只是跟着跑来跑去而已。亚历山大打大流士的理由就不怎么靠谱,一会说大流士杀了他爸 (史书载,亚历山大恨不得他爸赶快死,故事此处从略),一会说你虽然没侵略过我们,但是你们的祖先侵略过我们的祖先,而且我现在是希腊总统帅,受命打你--希腊人是被亚历山大打得拜他为统帅。
      
      亚历山大总是以少胜多,估计训练和技术都发达。打完以后,经常任命当地人作为总督,或者让部下当总督,不过鼓励按当地的习惯治理。那打不打还有什么区别呢?一般就是税收,原来给波斯的,现在给亚历山大。
      
      他的战争,大抵如此。
      
      他也挺奸诈,这在一个军事家简直是个必然的副产品性格。能打好仗,还内向自闭的,如某个片子里的孙膑,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战争是与敌人也与自己人闭集交流的行为,自闭是万万难成事的。就像唱得一嘴好歌的,也大抵可以断定不会太自闭,因为歌曲是取悦于人而不仅是自己的。IT男们也是一样,只是在外人面前可能沉默一些。
      
      亚历山大的奸诈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次,当然,也不排除我沉浸在咱们的文化之中,小人之心也说不定。有两次是当地人投降了,准备撤出要塞,亚历山大也同意了。到实施的时候,亚历山大突然觉得敌人是准备逃跑,分散回自己的部落,下令进攻或追击。然后敌人被砍杀不少。我老觉得这家伙是不守信义。另一次是亚历山大打完大流士,他的手下不少人突然开始背叛他。然后他一顿隶反,都kacha了。我就奇怪,这帮手下有毛病么,早先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不背后下刀,天下太平了突然脑生反骨。我恶意猜测,亚历山大在这几次事里都不是好东西。
      
      这家伙自己很能打,手下也都不是弱兵。亚历山大死了以后,几个手下就把天下分了。这帮人是经过史称继业者战争的大动干戈,互相一顿杀,然后才分了帝国的。这里包括后来持续到凯撒时代的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还有当时地位还不高的手下的手下塞琉古一世,他得到了两河流域和整个伊朗。说起来也是亚历山大比手下们牛太多,手下中竟无一人hold住整个场面的。所以在快死的时候,大家问,国家要留给谁。亚历山大说"留给最好的人",而没有指定个姓名。
      
      能打,政治手段也纯熟,这样的只能称为牛人而已,并不令人感慨。那么,亚历山大让我感慨的是什么呢?完全是因为战争以外的原因。
      
      亚历山大猜测印度河 (还是恒河?)与尼罗河是连通的,亚历山大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纠正了这个说法。这样的猜测可能令当今读者大呼弱智。不过,这也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不过如此。当时的技术条件怎么样呢?人们尚不知道波斯湾和红海都只是同一个大洋的一部分,海路相通。人们不知道从印度河口入海,向西一路经过的都是什么样的国度和风俗,物产如何,人们也不知道最终会绕进波斯湾,然后沿河而止,能够到达巴比伦。这些,人们都不知道。是亚历山大派人进行远航验证的。而且,亚历山大此行并非为了掠夺和征服,或者行军困难需要另避路线,只是探索。
      
      探索人类所未知的区域。
      
      那个时代,还没有人同时踏入过印度河和尼罗河,没有人看到印度人和非洲人一样黑,还没有人知道阿拉伯半岛的南面有地峡 (我怀疑阿里安或者我搞错了,那么长的路似乎不能称为地峡了)。亚历山大带着故乡带来的兵将 (书里称为"伙友")走遍了所有这些地方。
      
      当到达印度边界的时候,军士们再也不想前进一步。亚历山大说,"你们回去吧。告诉你们的亲人,你们的国王带着你们征服了……此处省略几百字……这些地方,最后,你们把国王一个人扔在蛮族当中,自己带着战利品回来了。"
      
      最终,他没能说服他的士兵,返程。而返程,他居然也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
      
      无尽的探索。这种品质在当今的成年人身上是稀缺品质。像顽童一样好奇,不休止的向上的决心,一往无前。
      
      我们呢?我们的书架上摆着帝王将相权术论,还有某某成功的秘诀,我们不再学习,也不再进步。学习?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我们关注的只是成功这一结果,中间的过程,才不屑一顾。所以,如果突然哪儿跳出个爹来,直接让我们满血加全啥色的装备,很多人都会乐醒过来吧。
      
      老师家长反对初中生早恋的时候,乐意说一句话,"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他们贯彻这一原则,在初高中告诉我们,拿破仑的爱好就是几何,还有欧洲的国王贵族们都喜欢钢琴,毛泽东同志每天洗冷水澡,诸如此类。后来呢?后来我想起个故事。
      
      某君的妈妈对他说,你怎么天天不学习呢。某君说,你不也天天打麻将么。他妈说:我是成年人啊。某君想:我也快30了呀。
      
      成年了,我们就可以把那些多么有用多么热爱的东西一扔,开始狂野了,每天就只剩下狂野。而亚历山大每天都在征服在探索,他的一生,都没来得及成年,一直是个在努力学习了解这个世界的小男孩。
      
      他享受他所从事的,他在每次战斗的时候都在最前线,在决定性的冲锋时总是与战士们同进退。他的前胸布满伤痕,这些伤痕来自所有种类的武器。他与伙们们一起兴建城市、分享战利品、彻夜狂饮。史书载,亚历山大本人并不是很喜欢饮酒,他只是喜欢友谊。
      
      他享受他所从事的,从事他所追求的。最后在胜利后返回巴比伦,痛饮之后死于不明原因的高烧不退,32岁。
      
      他说,他是神的后代。古来的帝王们都会这一手,所以阿里安说,这也没啥可以谴责的。阿里安之后的凯撒说自己是维纳斯的后代,远在东方的黄帝和刘邦也说过自己的妈怎么怎么的了,然后就有了他。这确实不稀奇。亚历山大说,自己的祖先是赫丘力士 (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绝对牛人,脚踝骨有毛病的阿喀琉斯的偶像),因此赫丘力士的祖先宙斯也就是亚历山大的祖先了。
      
      这也可以令人一笑。不过,我接下来拿起的一本书,翻译者屡次提到自己和夫人的出身如何高贵,我不知怎么就突然想起那个时代出身高贵的人的出身都是怎么回事,心里就不由得不舒服起来。
      
      有几个人知道亚历山大他爸是谁呢,还有,养育他的那个小小蛮国?据说,亚历山大一度不承认自己的父亲,他在征服了波斯后衣波斯服装,还引起了马其顿人的不满。
      
      令人怀念。永无止歇的向前,那个年轻的真正的人类。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       
      曾有人说,找寻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就像找寻历史上的耶稣。 那是因为关于亚历山大的史料和基督教四福音书一样:史实、想象与虚构并存其中。虽然当时有很多人喜欢记录他的言行,却没有任何人能完整地将他所说的内容保存下来;而且即使有,第一手文字材料也都几乎没有保存下来,而被引用、转述而保存下来的材料往往又互相矛盾;当时引用这些原始材料的作者,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笔下的亚历山大常常仅局限于某一特定方面,很难说客观公正。
      其中,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被认为是现存相关古代著作中最出色的。阿里安(约96-180年)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比提尼亚的尼科米底亚(Nicomedia),同时他是罗马与雅典的首席行政长官,还在小亚细亚担任很高的军事职务。他的著作比亚历山大晚近500年,但是一直是研究亚历山大最重要的材料。他笔下的亚历山大形象饱受后人诟病,有人认为他人为地拔高了亚历山大的形象,也有人认为他的描述还算客观公允……本文拟对《亚历山大远征记》一书中亚历山大的形象进行简单的梳理,并结合阿里安的史料来源、个人思想等对《亚历山大远征记》做简单的评价。
      
      一、亚历山大形象
      亚历山大形象在本书中,阿里安主要从能力和道德两方面塑造亚历山大的形象。阿里安对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没有什么质疑,纵观全书,他通过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段塑造亚历山大的高大形象。
      正面描写主要体现在阿里安对战役进程的集中描写上:
      战前,他常引用亚历山大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演讲词,展现亚历山大的领袖气质以及在军队中强大的号召力,或者先陈述帕曼纽等将领的作战思路,亚历山大往往都会提出不同意见,而最终的结果又证明了亚历山大决策的正确性,这样的对比展现他充分的自信和出类拔萃的军事谋略;
      战时,阿里安将宏大的战争场景和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亚历山大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同时又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这样的手法在带来强大的画面感和真实感的同时,使得宏观的战略布局和微观的个人行动都得以展现,凸显出亚历山大快速灵活的指挥才能以及自身的骁勇善战;
      战后,则简单描述胜利者亚历山大对善后工作的处理,及时行赏、安排有效治理等行为又为其正面形象添上一笔。尤其是卷二中他善待大流士逃跑留下的女眷,更是展现出他的绅士品质。
      战前、战时和战后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似乎成为了本书中一个固定的套路,书中格拉尼卡斯河战役(卷一)、伊萨斯战役(卷二)、高加美拉战役(卷三)、希达斯皮斯河战役(卷五)等战役都是很好的例证。通过一遍遍重复相似的战争进程,阿里安在书中成功地将亚历山大描述成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军事家、政治家。
      在另一方面,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由于资料有限,阿里安的记述仅仅局限于军事作战,他对涉及各地风土人情的内容并不多,而对作战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装备等状况的分析更少,对国内的情况也少有涉及。在这样一个在缺少足够背景的情况下,亚历山大在叙利亚、埃及、波斯、印度等地取得的一场场胜利显得十分单薄,他的军事才能体现似乎成为了胜利的唯一原因。这种忽视战争背景的写作手法,也从一个侧面提升了亚历山大形象。
      无疑,关于亚历山大能力的刻画构成了他形象的主体,也是阿里安书中最主要的内容。相对于能力而言,阿里安对亚历山大的思想道德描写则并没有那么正面积极。
      在谈及亚历山大远征目的时,阿里安引用了亚历山大给大流士的回信,“虽然我国从来都未曾侵略过你的祖先但你的祖先却侵略过马其顿和希腊其他地区。你还曾指使阴谋家刺杀我父亲。我已经正式被任命为全希腊总司令,并已率军进入亚洲,目的是攻打波斯,报仇雪耻。” 这里亚历山大将远征目的简单归结于复仇,并赋予了些许正义色彩,但却不能解释击败大流士后继续进攻印度等地的行为。而阿里安似乎也不是很认同这种借口。在第七卷开头,他就断言:“亚历山大雄心勃勃,决不会满足于已占有的一切。即便是在亚洲之外再加上欧洲,把不列颠诸岛也并入欧洲,他还是不会满足。他永远要把目光投向远方,寻找那些他还未见过的东西。他永远要胜过对手。实在没有对手时,他还要胜过他自己。” 在阿里安看来,亚历山大的远征其实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征服欲,满足对未知和胜利的渴望。而阿里安又借用印度智者、代欧吉尼斯、丹达米斯等人的故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异议以及对知足为乐的认可,他认为,“只是他的野心太大,使他不能自拔,以致到了可悲的地步。” 通过对远征目的的讨论,阿里安一方面表现了亚历山大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有表达了自己不甚认可的态度。
      在很多细节之处,阿里安对亚历山大的某些行为褒贬不一。阿里安赞扬他善待大流士被俘的亲属;不同意他对背叛大流士的柏萨斯采用过火的极刑;不赞成他不穿马其顿的传统服装而改穿米地亚服装等推崇东方文化的行为;认为他在处理克雷塔斯事件时“充当了怒、醉二恶的奴隶,也实在可悲” 。此外,阿里安还提及了亚历山大骄傲自大等道德缺陷。在道德层面,阿里安对亚历山大似乎更多的是不认可,但是根据其他的人的资料,有人认为,阿里安在写作时很有可能可以隐瞒或者削弱了亚历山大的某些缺点,比如在卡莱塔库斯看来,亚历山大就是一个酒鬼,而阿里安则为亚历山大酒后杀人找了克雷塔斯的过失、酒神发怒等借口。
      虽然阿里安笔下亚历山大尽管存在着种种缺点,但这无伤大雅,丝毫没有阿里安对他的歌颂和赞扬。在第七卷卷末,阿里安承认说:“不错,在我自己写的这部亚历山大的历史当中,对他的某些行为也曾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亚历山大仍然大胆赞美。我之所以对他的某些行为进行斥责,一方面是因为我要说真心话,一方面也是因为我这样做对全人类有益。” 从所占篇幅上也可以明显发现,阿里安对亚历山大的正面描写贯穿始终,对他的批评大多都只是边角料,局限在一些细节上。总体而言,亚历山大在阿里安书中的形象还是相对正面的,是一个有勇有谋,充满欲望同时又有着惊人能力的军事家、政治家。
      
      二、形象的背后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查士丁《亚历山大》等书中的亚历山大形象和阿里安笔下的形象都有所不同。普鲁塔克主要是从亚历山大传记中得出道德训诫,记录了一下相关的小故事,并强调他对蛮族的开化。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亚历山大略带瑕疵的正面形象与阿里安选取的史料以及他自身思想有着很大联系。
      众所周知,阿里安距亚历山大的时代已有近五百年,仅从时间上来讲,《亚历山大远征记》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明朝史书,当时不少第一手史料已经散佚,幸存下来的又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写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关于自己的史料来源,阿里安是这么说的:“托勒密(拉加斯)之子和阿瑞斯托布拉斯(阿瑞斯托布拉斯之子)都曾撰写过亚历山大(腓力之子)的历史。他们所叙述一致的事迹,我都作为相当准确的材料记载在我这本书里;不一致的地方,我就选用我认为比较接近事实、比较有记述价值的东西。” 因此在他看来,这两人的记述是可靠可信的,“因为阿瑞斯托布拉斯曾随国王亚历山大转战各地,托勒密则不但有同样经历,而且他本人也是国王,对他来说,撒谎比别人更不光彩。此外,他们二人撰写亚历山大历史的时候,既然他已经死了,就不再可能有什么力量强制他们说假话,而他们自己也不会因为说假话得到好处。” 但是结合两人在书中的材料以及他们的经历来看,所谓的第一手史料中就已经对亚历山大进行过正面修饰。
      托勒密的记录是阿里安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他是马其顿贵族拉加斯之子,他在亚历山大死后,建立了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在远征途中,他是亚历山大的近身侍卫,多次完成亚历山大赋予的重任,深得亚历山大的信任和器重。因此,托勒密有着极其便利的条件,可以从内部了解亚历山大以及这次远征,从阿里安的引用可以发现其对远征中围攻城市和敌我双方交战的准备情况都作了详细记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托勒密的记载是完全可信的。阿里安认为,托勒密作为国王撒谎并不光彩,而且他也不会从撒谎中获益。这种说法并不站得住脚,对于托勒密来说,适当抬高当时的成就对于自己的威望是有益无害的,况且作为国王,本身谎言被戳穿的可能也非常小。而且,在卷三中,托勒密提及有两条似乎会说话的蛇把亚历山大带到阿蒙神庙,如此神话色彩的叙述有很大可能是在说谎。由此推断,在叙述其他事件时,托勒密也很有可能散布了谣言,或者没有真实记录下当时的事情。
      相对而言,阿瑞斯托布拉斯的生平信息比较少,他也亲自参加了亚历山大的远征,但并没有参加战斗,有可能是一位军事工程师,他的资料在阿里安的书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阿瑞斯托布拉斯在84岁高龄才开始写作,被人称为“马屁精”。他坚称亚历山大用技巧小心翼翼地解开了高地亚斯之结,而不是恼羞成怒地用宝剑砸开;他极力渲染亚历山大在伊萨斯战役之后,如何善待大流士被俘的亲属;而对于很多马其顿将领被暗杀和处决,他都为亚历山大辩解:比如关于卡利西尼斯的死,他认为是在带去游街示众之后病死的,而不是被严刑拷打后绞死的;阿瑞斯托布拉斯还喜欢掩饰亚历山大的一些缺点,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他认为亚历山大并非经常喝酒,更不可能是一个酒鬼,他喝酒只是为了应酬;在亚历山大去世后,阿瑞斯托布拉斯更是对他充满了溢美之词。
      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虽是亚历山大远征的亲历者,但是他们的著作并不是当时的日记,而是在很久之后才出现,两人有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是相互矛盾的,如卡利西尼斯的死法、希达斯皮斯河战役、某个印度部族的名称等等。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很有可能都参考了卡利尼西斯根据远征期间的“起居注”完成的著作,并不完全依靠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作,这更给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打了折扣。
      除了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两人的著作外,阿里安还参考了当时的随驾日记,包括亚历山大的信件、命令、法令、军事行动计划、军事行动报告和日常琐事等等。第八卷还专门叙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记载了远征军沿着印度洋北岸由东向西返航的过程,这一卷中,阿里安主要参考了塞琉古王国驻印度大使米伽西尼斯,亚历山大的舰队司令尼阿卡斯,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馆长、地理学者埃拉托西尼斯等人写的著作。此外,阿里安还引用了不少不具名史家的说法和论断。但在第八卷中,阿里安引用的材料存在不少错误,例如,他引用米伽西尼斯的说法,认为当时整个印度地区都没有奴隶,还认为印度七种姓的说法,而这些说法都被证明是不符合实际的。
      虽然在史料的处理过程中,阿里安也会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做出自己的判断,但也不能保证记载的准确性;况且更多的时候,他常常直接承认难以判断,或者直言不想说得多么准确,把判断权留给读者,这是阿里安的高明之处。
      整体而言,阿里安自己认为他所选取的史料是真实可信的,在写作过程中也进行了取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史料都是偏向于亚历山大的。这也是书中亚历山大积极正面形象形成的客观原因。
      除此之外,阿里安在引用这些史料时,又往往带有自己明显的主观倾向。他在卷七中直呼,“谁说亚历山大坏,那就请他把亚历山大的坏事指出来,但不能只把哪些可以说得上几句坏话的事情端出来,而应当是把他的全部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和盘托出,再下针砭。” 在阿里安的眼中,亚历山大就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当时他的威名响遍世界,他说,“我确信无疑,在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种族、哪一个城市或哪一个人没有听到过亚历山大的名字。” 但是现在他的功绩却不为人知,“因为亚历山大在其他方面运气虽都不错,但在这方面确有很大缺陷。他的功绩一直也没有很像样的传诵四方。无人用散文记述,也无人用韵文歌颂,甚至像海柔、杰罗、西柔等人以及其他许多比亚历山大渺小得多的人物都有写合唱抒情诗歌颂,而亚历山大却没有。因此,亚历山大的功绩反而远远不如历代较渺小的事迹流传得广泛。” 可见,阿里安写作亚历山大的历史是为了表彰他的“勋业”,传播他的美名。阿里安如此的写作态度就决定亚历山大在他书中的英雄形象。
      阿里安还提出“应当是把他的全部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和盘托出,再下针砭” 。的确,他做到了,他没有揪住亚历山大思想道德上的问题不放,而是从远征入手,从总体上来评价亚历山大;但他又没有做到,他笔下的亚历山大孤立于历史潮流中,缺少完整的时代背景,很难对人物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刘家和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就详细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亚历山大远征的目的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解读,虽然其正确性有待讨论,但是无疑为我们认识亚历山大提供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三、小结
      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一书中为后人呈现了一个智勇双全、高大英勇、瑕不掩瑜的亚历山大形象。这一形象的构建,与阿里安所用史料的集体倾向性以及他自身对亚历山大的褒扬有着密切关系,而且阿里安没有将亚历山大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做出更深刻、更全面的分析。由此看来,书中的形象确实很有可能存在对亚历山大过度拔高的现象。不过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其他记述亚历山大的史书,阿里安已实属不易,这本《亚历山大远征记》还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而我们在认识亚历山大形象时,一方面应该将亚历山大置于当时时代背景之中,另一方面应该让他走下神坛,意识他他也是一个常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亚历山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英]E.伊利夫•罗布逊英译,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保罗•卡特利奇:《亚历山大大帝:寻找新的历史》,曾德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陈恒:《亚历山大史料的五种传统》,《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02期,第64-75页
      晏绍祥:《亚历山大形象的变迁》,《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45-48页
      
  •     那时候罗马人算不上强悍对手。
  •     史料就是最原始的文本,后来人固可写得津津有味,大抵也还是要依据这种枯燥的史料才能写。
  •     远征本身就是枯燥的~
  •     呵呵 一定要找来看看。
  •     继续走下去估计会出问题,亚历山大成名在于打倒临阵脱逃的大流士,顺理成章接收波斯领土,但是打阿富汗那一块就打了好几年,最后联姻解决,打印度也是利用当地贵族的倾轧,靠自己的力量就走得很艰难。
  •       亚历山大作为地跨欧亚非亚历山大帝国的缔造者,拥有巨大辉煌的成就。阿里安曾经参与过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亲眼目睹过征服者的远征,所以该书比较严谨客观,但仍有些许记流水账的感觉。亚历山大在其父腓力二世遇刺即位后,发动了东征,他以微弱兵力灭掉了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帝国,其后又东征,进攻印度半岛,但最后由于水土不服,被迫撤回巴比伦,不久后,逝世,年仅30岁。但亚历山大大帝对希腊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     另外阿里安这本书很难说是第一手资料,他离亚历山大大帝生活的年代毕竟也有段时间了。不是做研究的,读不读这本书其实对于了解这段历史影响真的不大,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必读的必要,个人推荐还是读历史小说比较有趣些,比如Mary Renault写的亚历山大三部曲。
  •     希腊人的文学写作风格就是这样,当时的文化就是人对神的崇拜。参见《奥德赛》和《伊利亚特》。
  •     帕曼纽还是有1次被采纳的,不过是所有人公投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