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的签名》书评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08650050
作者:[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
页数:446页

万物的签名

万物的签名微博账号:素人读书文:张三水《万物的签名》可能是我这几年来除却经典名著外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小说了。本来看了四百多页的篇幅预计是两个月内读完。可是一读就停不下来,大约两个星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内读完了本书。半夜读完这本书,睡不着觉。很多很多感动的地方让我不断思考上帝对每个人的签名。这本书在我看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阿尔玛在白亩庄园的日子,第二部分是阿尔玛坚持去希塔提找寻安布罗斯的真相,最后一部分是阿尔玛回到霍特斯植物园的科学研究及人物命运的终结。故事以一八零零年一月五日,阿尔玛惠特克的出生作为故事的开始,以她生命的消逝作为故事的结尾。阿尔玛出生在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她拥有一对强大聪慧的父母,可以从小就在白亩庄园这所豪华的植物宫殿里研究植物,同样幸运的是从小就可以与很多学术界的科学研究者共进晚餐讨论很多学术性的问题。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聪慧过人的她四岁起就会四种语言。家境殷实充满智慧的她,在遇到她的妹妹普鲁登丝之后开始注意到自己致命的缺点,“只有通过可怕的比较她才突然感知到这一点:普鲁登丝纤细柔弱,阿尔玛则是大块头。普鲁登丝的头发像是用金白色丝缎纺出来的,阿尔玛的头发则是铁锈的色泽与纹理——而且更糟的是朝四面八方生长,除了朝下。普鲁登丝的鼻子是小花,阿尔玛的鼻子则是一棵生长的番薯。如此这般,从头到尾:一个最凄惨的描述。”她与母亲领养的普鲁登丝的感情线索贯穿了整个故事,而普鲁登丝和阿尔玛从一开始的尴尬,不沟通,不喜欢彼此,直到芮塔的出现才得到了改善。芮塔虽然是世界上唯一能把普鲁登丝逗笑的人,可阿尔玛和普鲁登丝之间的情谊也只有芮塔在场时才能存在。在故事的前半部分,这一对姐妹,没有太多的情义可言。而霍克斯的出现,以及阿尔玛冒了风险告诉普鲁登丝她对霍克斯的爱慕,则改变了五个人一生的命运:阿尔玛孤独的一生,普鲁登丝和霍克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分别嫁娶不爱的人共度痛苦的一生,狄克逊娶了貌美如花却不爱自己的普鲁登丝,芮塔则嫁给不爱自己的霍克斯不久就精神失常,常年住在精神疗养院。这对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的一生来说,他们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称得上幸福二字。好在阿尔玛得知普鲁登丝的牺牲后把遗产的大部分给了普鲁登丝用于废奴事业,两个人才真正释怀,亦亲亦友。当比阿特丽克斯在临终的时候说:“永远别离开你的父亲。”她答应了她的母亲,并且真正的做到了。她在白亩庄园开始接管一切事务,尽管她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是研究苔藓,这个她从不厌倦如痴如醉的工作。直到她从霍克斯那里看到安布罗斯画的兰花时,她的命运开始了转折。她邀请有着非凡艺术才华的安布罗斯来到白亩庄园,两人彼此吸引,最后结为夫妻。婚后一个星期内,阿尔玛便发现安布罗斯渴望的是白色婚姻,随即失望透顶,虽然深爱着她的丈夫,也不得不把安布罗斯送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安布罗斯去世后的她收到了扬西带来的他唯一的遗物——他破旧不堪的旅行箱。在旅行箱中发现的安布罗斯画的裸体的男孩,怀疑丈夫是恋童癖的她在父亲去世后决心探寻事情的真相。正如她母亲比阿特丽克斯教导过她的话:“一切事物都必须追踪——即使是你无法理解的东西。”也正如他父亲去世前所讲:“你自己去弄个水落石出。”阿尔玛探求真相的性格也告诉自己,去塔希提去找寻事情的真相。而这成为了另一段故事的开始。对于已经52岁的阿尔玛来说,离开她生活了52年的白亩庄园,跨越太平洋,前往塔希提开始一段生活,不管是长途的海上航行,还是完全陌生的环境,以及年过半百的她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而她为了探寻真相。默默忍受着一切。白亩庄园虽然拥有各种奇花异草,终归只是一个小小的庄园。曾经,阿尔玛通过它了解世界,探寻植物的秘密,进行苔藓的研究。白亩庄园给了她很多,但是那是一个小世界,她所要了解的是另一个世界。一个真正与大自然接触的世界。在航海过程中,“她看见星星在平静水面上的长长倒影,像火炬般闪闪发亮。”“除了星星和海浪,没有任何东西。”她深爱着安布罗斯,才能够忍受岛上恶劣的环境。同样的,她也收获到了人生宝贵的财富——塔西提的美景:“他给阿尔玛看洋洋大观的海绵、海葵和珊瑚——清澈的热带浅水域中的吸收之美。他告诉她那些色彩缤纷的鱼叫什么名字,告诉她塔西提的故事。他一次都没有问过她的人生,这使她如释重负:她无需向他撒谎。”“她看见马泰瓦伊湾在安静和暖和的夜晚像镜子一样光滑。她头顶上的满天星斗在水中映出完美的倒影,仿佛此时有两个天堂: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般的沉默与纯净令人惊叹。”在岛上,韦尔斯牧师也是一个很好的伙伴,在他的身上,阿尔玛看到了另一种人生与坚持。虽然在自己常年的找寻以及希罗部队的帮助下,走遍整个岛也并没有找到画中的人。她不禁失望,怀疑。就在她要放弃离开的时候,明早的出现让她重新燃起找寻真相的希望。明早告诉他了一切,而他的丈夫安布罗斯并不是死于感染,而是悲伤过度,自杀而死。安布罗斯这一生对于灵魂的追求,没有人能够超越。他单纯的就像天使,却没能带给他人和自己好运。明早带着阿尔玛来到了安布罗斯发现的洞穴:“山洞里不仅为苔藓所覆盖,而且因苔藓而搏动。不仅翠绿,而且绿的发狂。明亮的翠绿色几乎在说话,仿佛穿过视觉的世界,想移居到听觉的世界。苔藓是一层厚密、活生生的毛皮,吧每一块岩石的表面变成神秘的睡兽。难以置信的是,山洞最深处的角落闪着最亮的光芒;阿尔玛惊叹的意识到,那儿完全缀满光藓宝石般的精密结构。”“妖精的黄金,龙洞的黄金——光藓是最珍稀的洞穴苔藓,这种假造的宝石,从地洞的永恒暮光内部像猫眼一样闪闪发光,这种不同凡响的闪亮植物,每天只需要最短暂的一丝亮光,就能焕发永恒的光彩,这种光彩夺目的魔法师,其光辉的表面骗得数世纪以来的旅人相信自己发现了隐藏的宝藏。然而对于阿尔玛来说,这正是宝藏,比真正的财富更为慑人,因为整个山洞都笼罩在神秘闪亮的翡翠光泽中,从前她只是在显微镜瞥视苔藓的时候看过缩影······而现在她就完全站在其中。”这座漂亮奇异的苔藓洞穴,更像是安布罗斯送给阿尔玛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安布罗斯一直觉得你会喜欢这里。”是的,阿尔玛为这景象感到满足,而安布罗斯对阿尔玛的了解及喜爱,恐怕是世界上最单纯的情爱。在山洞中,阿尔玛把对安布罗斯的爱和遗憾通过明早得到了终结。这是她这一生唯一一次的结合——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也是她这一生最纯粹的一次结合。在爱情上的她是痛苦失败的,但是她和安布罗斯的灵魂至少是有一点点共通的,或许他们深爱着彼此。在最后“哈鲁拉普”的游戏当中,阿尔玛在经历了百态人生后,又开始了一次新生。“她扯住她的朋友,仿佛要捏碎她的喉咙。”“她从海里大步走出来,好似诞生于大海。”而故事的最后一部分,阿尔玛选择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放弃了白亩庄园的一切,来到了霍特斯植物园,幸运的是,她在这里是快乐的,她的亲人承认她,爱戴她,她又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对阿尔玛而言是快乐的四年,为什么不?她有了一个家;她有了家人;她能和远在费城的普鲁登丝和汉娜克定期通信;她在霍特斯植物园拥有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故事的结尾处“我们总共有三个人,他这么说。”三个人好像是阿尔玛的一生——她的亲情——亨利,比阿特丽克斯;她的爱情——霍克斯,安布罗斯;她的友情——普鲁登丝(她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而不是血亲),芮塔;她的研究——达尔文,华莱士。四十多万字的故事就以阿尔玛在植物园中的最后画面定格静止。为什会觉得感动?书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虽然是一家人,可阿尔玛并没有变成像他父亲那样重视钱财;也没有像她母亲那样理性至上。她的父亲把所有财产都留给了她。她的父亲鼓励她去找寻真相。他父亲不让她离开自己不仅仅是需要她,更多的是对她的爱。“亨利,把火炬塞到她手中,把火托付给她,让她像一颗火热的彗星穿过草坪,穿过辽阔的世界。没有其他人有权将火炬托付给一个孩子。没有其他人能赋予阿尔玛取得一席之的权利。”他父亲虽然脾气暴躁,但对阿尔玛就像看待一颗珍珠。他告诉阿尔玛永远都要有一笔赎金,阿尔玛也并没有从他父亲身上找到任何东西。亨利的赎金是阿尔玛,而阿尔玛的赎金是她的知识。阿尔玛在得知普鲁登丝的牺牲后,以他父亲的名义重新分配了遗产,这是对他父亲的救赎。也是对普鲁登丝的感激和报答。阿尔玛按家庭来分的话应该属于公主的生活。可是她的生活完全跟公主没有缘。她没有放弃过对爱情,亲情的追求。即使在安布罗斯死后,依然追寻真相,后半生对普鲁登丝的废奴事业的支持,在霍特斯植物园和舅舅表亲的生活。都是她对于爱的追寻。在条件恶劣的塔西提岛上,她没有放弃对真相的探寻。她是勇敢坚强的。在苔藓的研究方面,从她幼小的时候到她年老,她一直在专注于一件事。她对科学的热爱及探索,不比任何一个科学家逊色。“她不觉得财产该属于她。她觉得对她个人相当重要的一份事是,从此以后,在世上闯出自己的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阿尔玛想要追求的是独立的生活,她看似孤寂,却在研究中度过了幸运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确实觉得我很幸运。我很幸运,是因为我能在研究世界当中度过一生。因此,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人生是个谜,是的,往往还是一种考验,可你若能在其中发现一些知识,你就应该坚持下去——因为知识是最珍贵的东西。”“我只求了解这个世界。现在我可以说,在我走到人生终点之际,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我来的时候多一些。同时,我的一点点知识,丰富了其他累积起来的历史知识——可以说,丰富了伟大的图书馆。这可不是简单的事。能说这种话的人,都过着幸运的生活。”

两分钟带你读完这本近500页的书

首先,这本书非常厚,而且是个长篇故事,意思就是,你不看完是不知道大结局的。其次,这是个纯文学作品,纯文学的意思就是,莫言路遥平凡的世界。所以它注定不能是郭敬明韩寒外加小川叔了。鉴于现在豆瓣上出书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没有耐心读长文,所以我决定做一件好事,概括一下本书的内容。我觉得所有的经典著作都可以用两三句话来概括,这本也并不例外。但为了突显我的概括并不草率,所以我在以下的概括里将融合了时下最流行的撒狗血接地气写法。【摩擦~~是魔鬼的步伐~~~】那么,现在开始。故事的前38P第一个章节讲述了女主父亲的发家史,一个偷东西的小伙子凭借的自己对植物的天赋,最后被贵族派遣到海上,并成为了一个植物学家,但因为回国后没有跪舔那位老贵族,从而两人决裂,他远走他乡成为了当地一代首富。背景介绍完毕。故事的正文开始了,简单的概括,这是一个高级女知识分子兼白富美苦逼悲惨的一生。女主做为白富美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但可惜的是她的长相并没有和“白富美”的开头和结尾字挂钩,好在女主强大的智商让她迅速崭露头角,并且成为人小鬼大,说话犀利的典范及楷模,而且也许是因为父亲遗传的关系女主对植物学情有独钟。可是,好景不长,女主的母亲收养了长相几乎和女主相反的父母双亡且出身不好的一位【美少女】为养女!(天啊!我知道你们已经开始期待这个故事的翻转了)但是,作者没有陷入这个老套的桥段,而是就是女主在各种妒忌,刻薄,嘲讽中,养女妹妹依旧美如白莲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地活着。(所以这就是经典作品和通俗作品的区别,通俗是你想看什么给你什么,经典是。。。。你想不想看都要看下去)女主对妹妹虽然刻薄,但是妹妹进步神速,当然女主天生智商超群,导致妹妹在类似植物学、算数,乃至理论学术上都无法超越女主,最后只能安静地做个美女子就好。然后,命运转折的16岁来临了!!!女主因为帮母亲做图书分类工作,意外发现了一本小黄书。好吧!是真的是一本小黄书,其中的描写看得女主面红耳赤,甚至还(以下省略若干字)然后命运的转折突显了。女主在晚宴上因为一直忘记不了书中面红耳赤的情节导致无法集中精神发言,而这时候一直沉静的妹妹突然发了大招,就将今晚的教授问的恼羞成怒,这导致众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妹妹有思想!!而且还很赞!!然后女主因为看了黄书情窦初开,对着妹妹说,我觉得我爱上了一位霍教授。至此,大家期待的姐妹撕逼的情形也没有出现。之后女主和女主的妹妹中间出现了一个看起来神经不太好的好朋友,她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脑洞大开无法愈合之势加入了面和心不合的姐妹阵营,然后命运的转折出现了,女主的妈妈死了。妈妈的死让女主二十岁就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紧接着丧期都没过,神经病朋友告诉女主我要结婚了,而且对象就是女主暗恋的霍教授!妈蛋!!这怎么可能?女主觉得都要崩溃了!瞬间小时代的姐妹撕逼大战就要开始了,但是女主忍住了,还送了狠狠的涌抱含祝福。就在女主伤心欲绝想去妹妹那求安慰的时候,妹妹则不冷不淡地说,老娘也要嫁人了,再见。自此女主悲惨的命运才算是拉开的序幕。女主以独立女性崛起之姿态迅速忘记了悲伤,抛弃了埋怨,在家里的植物园中找到了日后研究的对象——苔藓。女主成了苔藓研究女王。当然,作家没忘记提醒我们——duang~~~26年过去了。嫁人的妹妹因为加入了要解救黑奴的斗争由此与父亲决裂。神经病朋友和霍教授结婚后,就真的变成了神经病,并且不得不最后住进神经病院,但女主没有幸灾乐祸。然后,命运的转折再次出现了。女主的真命天子粗线了。还是霍教授介绍女主认识的,一位流浪在丛林近20年,帅到一塌糊涂,拥有魔鬼身材天使笑容,爱好画兰花,并且可以和女主聊到一起去,且不嫌弃女主无聊的天才画家就这样带着没穿滑板鞋魔鬼的步伐,粗线了。然后女主觉得内心再次被打开,两个人迅速闪婚了。一周后分居,理由是男主每次都是亲吻一下女主的手就碎觉了。女主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你为什么只和我碎觉?为什么只是碎觉~~人家还希望不仅仅只是碎觉啊~~~(各种打滚)最后女主和爹地商量让男主远走他乡吧!然后过了几年,男主挂了,女主接到信悲痛欲绝,但在男主的遗物里女主发现了很多男人的裸体画。女主不禁问自己,难道老公是个GAY?之后故事开始进入了大反转,女主从悲痛欲绝变成了咬牙切齿,然后女主的爸爸快要死了,临死前告诉女主,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老公是什么人?你爸爸也是经历过的呀~~你以为你爸爸当年在海上航行是如何活下来的?我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你懂的呦……你想要搞明白,就自己去外面寻找答案吧!在女主巨大的震惊还没有缓过来的时候,爸爸去世了。然后遗产全部留给了女主,没有给妹妹留。这个时候一直在打酱油的老保姆开口说话了!!(这翻转也太多了)老保姆告诉女主,你妹妹有多爱你!你不能狼心狗肺啊!你妹妹听说你喜欢霍教授,就拒绝了霍教授的求婚,她为了让霍教授死心,就嫁给了她不爱的人,而霍教授没娶到她,也非常郁闷,就娶了女主的神经病朋友。(女主已经哭晕在厕所,英语八级,荷兰语六级,雅思GRE外加MBA都轻松不费力读完是我的错么?怪我喽?!)然后女主三观都被颠覆,于是决定强迫律师修改遗嘱,将庄园留给妹妹,并且以这是父王的命令你爱信不信的口吻,将家族丢给妹妹,让她去办黑人学校,自己则踏上了漫漫寻求真相的道路……然后故事节奏开始变缓,女主五十一岁高龄出海,在海上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堪比少年派漂流,终于到达了男主被流放及去世的岛,然后她开始以寻找【我丈夫的男友】为目标在此生活,并且在即将绝望的时候遇到了本人。然后女主和丈夫的男友对质,并且逐渐知道了丈夫的死因是自杀,之后关于攻受的问题,女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和丈夫的男友……(以下省略很多字)完成心愿的女主决定回国,并继续苔藓事业,并从苔藓中得到了一个伟大的构想,但她却没把它发表出来,不久之后一个男人抢先发表了这个理论,他的书名字叫做《物种起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达尔文。女主看到达尔文抢先发表也并不嫉妒,然后深藏功与名走完了自己跌宕且波折的一生。完毕。有的时候经典是非常复杂的,融合了大时代的变迁和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更是将玛丽苏、白富美、好基友、以及植物学、外加达尔文、和女人要独立、18禁,爱怎么样都是对的,等各种大主题糅合在了一起。从而升华、蒸腾、最后闪耀成了一部经典杰作。概括这部剧已经耗费我太多脑细胞,我决定要去喝个酸奶恢复一下神智。对以上关键词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你从第一页开始阅读,你总会找到一种精神或者内容是你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嗯。么么哒~~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朝袁枚曾咏:“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这本书中,与达尔文同一时代的天生的分类学家阿尔玛在二十二岁找到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苔藓的世界。这个在十九世纪初及之前都鲜少有植物学家注意到的类群,带给彼时爱情失意的阿尔玛“一种突如其来的欢乐的期待”,尽管这片苔藓大陆仅如她披肩一半大小,可"这是醉人的王国,是从角鹰背上看到的亚马孙雨林……这儿是充沛丰厚的山谷,长满像美人鱼发辫的小小树木,以及微小缠绕的藤蔓。这儿是隐约可见的支流,贯穿雨林……"阿尔玛的世界和苔藓的世界从此重叠,她感觉到“一种美好的渺小感”,找到了一辈子的工作,不再郁郁寡人欢,不再寂寞,从此相伴近三十年……小说刚读完,有点意犹未尽,想再从头刷一遍。阿尔玛这一生,从世俗的眼里看到的是悲情,作为女人,她不完整,年轻时倾慕对象无意于她,人到中年遇到真爱却是短促痛苦的无性婚姻,侍奉老父终老已是自己年过半百,虽然是富可敌国的二代,要继承的所有遗产全部相赠于相处并不甚欢的家人收养的妹妹,之后远走塔希堤--一个不折不扣的蛮荒之地……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她,阿尔玛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科学家,她有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样惊人的发现与论断。她用苔藓来证明,“根据化石记录,苔藓似乎从生命起源之初即已挺过一切的地质时代……”她很肯定“地球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地方,竞争激烈而不断。成功度过生存考验的个体,往往是由于某种特性或变异,使之比其他个体更强壮、更聪明、更具创造力或更坚韧。……生存斗争也塑造了人类的生理和命运。”虽然她的竞争转变论是和达尔文物种起源论一样的的人类瑰宝,但因为她的完美主义和理性最终没有发表。这是一本小说,但更像一位女性科学家的史诗、传记,她用科学和理性的思维去直面人生、解决难题,令人心疼又激赏。所幸她最后寻根回到母亲家族之地荷 兰,有尊严并充实的老去。

一位女植物学家的波澜一生

意料之外的惊喜之作,棒极了。可惜的是缺乏植物的配图,没办法知道虚弱的兰花、妖精的黄金,究竟长着一张怎样勾人的面孔,而题目“万物的签名”也感觉未能正中靶心。这篇文章分了五个部分,一,父亲的白手起家;二,幼年时阿尔玛的家教及个性的塑造;三,母亲死后打理家族重担同时开启苔藓研究;四,父亲死后追求精神答案周游世界;五,回到家族植物园里担任苔藓馆馆长的辞世。关于个性。如简介所说,饱经风霜白手起家、从事植物探险而一跃成为费城首富的父亲亨利是阿尔玛眼里永远的太阳,出身于名门世家、是非分明的母亲比阿特丽克斯则是冷静完美的月亮,作客百亩庄园的学者商人们才华横溢、高谈雄辩犹如璀璨群星,他们共同造就了阿尔玛理性、坚毅、热诚、好胜又骄傲自负的个性。妹妹普鲁登斯和丈夫的情人明日勾起了阿尔玛的嫉妒与霸道,安布罗斯教会她感激与爱。关于爱与被爱。首先映入脑海是亨利对阿尔玛的包容与支持。无论是那一句“一个顶十个”还是那句“给她安排一个位置!”,又或者是“永远都要有一笔赎金”和“你自己去弄个水落石出”,皆在小梅的生命里产生了波澜壮阔的影响。当阿尔玛溺水于塔希提时,当年已九十的她把脸皮贴着阿姆斯特丹那棵外来的胡桃木上清楚地感受死亡时,她又何尝不像真正的亨利血脉一般固执地认为再等等,还想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阿尔玛陪伴至亲爱的父亲迎来死亡后,五十多岁的她才迈出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她希望像他父亲一样英勇无畏。比阿特丽克斯教育阿尔玛“没有人曾经死于学问过多”,也命令她“扼杀掉自己内心任何不愉快或不仁慈的情绪”,她厌恶虚荣,她保持体面,她说“时间将证明谁有尊严,谁没有”。她舍弃掉自己家族的名望,跟随声名狼藉的亨利远赴他乡,设计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植物园。她从不嫌弃亨利没有教养,将家族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收留仆人的女儿当作自己的女儿普鲁登丝,她亲自悉心教育女儿们一切知识,她是教一个坚强大爱的女人。幼年时的玩伴“提琴,勺子和叉子”因为笨拙的爱搞砸了她们自己的人生,一不小心葬送了五个人的幸福。最爱的安布罗斯极具悲剧色彩,他太过纯粹天真。他笃信上帝,只是单纯的想要得到理解,过上简单快乐的生活。非凡的才华吸引了“欲望”的阿尔玛,“征服者”明早,他们爱他,可他们的爱太过浓烈霸道,对太过瘦小敏感的安布罗斯来说是窒息的剧毒。我能想象安布罗斯一次又一次的燃起希望和破灭的绝望,能想象那一刀又一刀刺琢在额头与小手指的无尽悲凉。关于研究。对于苔藓时间和达尔文进化论纠缠交织的研究并不想多说。纵观阿尔玛的一生,精神上大体而言是孤独与沮丧的,而每每支撑她走过低谷的,让她亢奋激动的,是霍恩斯,安布罗斯,达尔文,华莱士。他们能从科学、植物学方面理解她,陪她探索知识世界,带给她激情,是她的战友。她说“我只求了解这个世界。现在我可以说,在我走到人生终点之际,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我来的时候多一些。同时,我的一点点知识,丰富了其他累积起来的历史知识——可以说,丰富了伟大的图书馆。这可不是简单的事。能说这种话的人,都过着幸运的生活。”试问世上几人,能做到如此幸福?

永无止境的生命探寻:读《万物的签名》

2015年的年末,用了一天时间,读完了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这本将近500页的《万物的签名》。我在积蓄着薄薄的积冰的街道上缓慢前行,脑海中不断构筑着小说里的场景、人物以及对话,看着雪后晴朗的天空泛着蓝白相间的淡淡光亮,而后,夕阳的余晖渐渐掌控了整个天幕,我忽然想起了书中描绘的那个“芳香之地”——塔希提岛。《万物的签名》是我近几年的读书历程中最让我感动、也最是最让我惊叹的一本书。目前,它在我并不厚实的读书名单上,我给予她“亚军”的位置,在我心中的“冠军”,是雨果的《悲惨世界》。这是一本光彩夺目的书。这样的盛赞并不过分。只要你能选择一个并不繁忙的午后,以一种虔静而安稳的心态打开它,你会发现,你是那么容易被它所吸引。作者吉尔伯特紧凑而细密的语言,扎实而具有分寸的结构,会引领每一个人进入这本书,探寻它的每一寸肌肤,深入它的表层肌理。简括说来,《万物的签名》是一位女植物学家的人生简史。女植物学家阿尔玛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研究植物学的家族,她的父亲亨利先生与她的母亲掌管着一个令人艳羡、称奇的植物学帝国——白亩庄园。小阿尔玛自幼聪慧好学,只是她长得并不美丽:又高又大,顶着一头像火焰般的头发,她的童年就在与藏书室的厮磨中安稳而心满意足的度过。直到有一天,一个美丽的不可方物的女孩,突然闯进了她的生命。这个女孩是白亩庄园的园丁的女儿。一天深夜,园丁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原因是妻子的放荡不羁使他再也忍无可忍),并随后自杀,留下了她的宝贝女儿——这个人间尤物。阿尔玛的父母看到这个小女孩可怜,于是将其收养,从那一刻起,这个美丽的女孩被唤作“普鲁登丝”,阿尔玛有了一个妹妹。妹妹普鲁登丝与姐姐阿尔玛是那么的不同,普鲁登丝像一只金丝雀,而阿尔玛则像个大番薯。姐姐的学识使她成为家里人的骄傲,而年幼的普鲁登丝也试图迎头赶上姐姐。普鲁登丝可鄙的身世,让她每每在众人面前都一贯保持沉默。事实上,如果她过多的发声,那么她则被会当作所有人的焦点,而她,并不喜欢这样被人过多的关注。日子一天天在静默中流淌。机缘巧合,姐妹俩又遇到了一个新朋友,勇闯白亩庄园的芮塔小姐,她像一只活泼的小鸟打破了沉闷的姐妹俩的生活,芮塔为他们三个的友谊写了一首歌词,亲切的称呼他们三个是“提琴、勺子和叉子”。芮塔很巧妙的充当了姐姐阿尔玛和妹妹普鲁登丝之间的粘合剂,只要有她在,姐妹俩就不再尴尬,他们三人在一起的时候,天是那么的明澈,风是那么的和暖。谁都以为日子会在悄无声息中缓缓前进。女孩们逐渐长大了,先是芮塔,芮塔告诉阿尔玛自己要结婚了,结婚对象竟然是阿尔玛爱着的、与她志同道合的年青的植物学家霍克斯,这对她无疑是晴天霹雳;随后是她的妹妹普鲁登丝,她准备下嫁给姐妹俩年幼时候的家庭教师——一位陈腐无趣的废奴主义者迪克逊。得知这两个消息后的阿尔玛,尽管内心波涛汹涌,但尽量保持镇定,她体面而妥帖的安排好芮塔和妹妹的婚礼,为她们献上最诚挚的祝福。然而,妹妹和好友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妹妹普鲁登丝在丈夫的影响下,厉行清俭节制的生活方式,常年粗茶淡饭,穿着简朴寒素,他们生养了6个孩子,但姐姐阿尔玛却发现妹妹过的并不快乐;她们昔日的好友,在遭受孩子的接连夭折之后,身心崩溃,被好友阿尔玛和丈夫霍克斯送进了精神病院。多年的独居生活,渐渐磨砺了阿尔玛的心性,不过她仍对“性”抱有强烈的幻想。直到,她遇到了比她小10岁的年青画家——安布罗斯。阿尔玛以为她找到了生命中的珍贵的“另一个自己”,却发现,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曾与她有过身体方面的接触。她的丈夫,具有纯而又纯的处子之身,笃信上帝,虔诚的希望与阿尔玛过一种“白色婚姻”(精神婚姻),阿尔玛感觉到了巨大的欺骗,于是,她在盛怒之下,将安布罗斯“发配”到遥远的塔希提岛,让他去那里掌管她家族的产业。又过了一些年,阿尔玛得知了安布罗斯在塔希提岛去世的消息,来人给阿尔玛带来了安布罗斯的遗物——一箱子画作,并命令阿尔玛烧掉这些东西。阿尔玛没有照做,她打开了箱子,发现里面除了植物画作以外,就是一个模样英俊的小伙子的裸体画像,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丈夫是一位恋童癖患者。与此同时,身心憔悴的阿尔玛找到自己的管家,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妇人,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这时,她才得知,当年她的妹妹普鲁登丝同她一样,爱着霍克斯,而为了成全姐姐和霍克斯,她心甘情愿的嫁给了她并不爱的迪克逊,霍克斯与普鲁登丝心心相印,但最终,霍克斯却娶了自己不爱的芮塔为妻......为了弄清画上的人物是谁,也为了打消自己心中对于安布罗斯的怀疑,阿尔玛立刻搭乘船只,驶往塔希提。历经重重困难,阿尔玛终于找到了她的丈夫的画作里的那个小伙子——一个被叫做“明早”的塔希提少年。“明早”将他与安布罗斯的交往和盘托出,令阿尔玛颇感意外的是,自己的丈夫并不是什么恋童癖患者,他苦苦追求的是一个“精神上的旅伴”,在这个世界上,安布罗斯是一个没有家的人,对阿尔玛来说,安布罗斯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他是一个天使般的人物(每个人都这么说)。与“明早”短暂的会面之后,一切秘密已经昭然若揭。她告别了塔希提岛上的传教士和“明早”,踏上了前往她的舅舅家的旅途(因为她的父亲临死前,将白亩庄园留给了她的妹妹普鲁登丝),她此时,已经无处可去。这位与科学事业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处女,终于抵达了自己的另一个家——位于荷兰的一个植物园的舅舅家。她将自己在海上航行期间写的论文交到舅舅手上,冷漠的舅舅对她的才华颇感惊异,迅速留下她,把她当成家里的一员。寒来暑往,又过了几年,舅舅去世了,阿尔玛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最新的有关“进化论”的论文,并因此结识了颇有研究成果的华莱士先生。二人在舅舅的家愉快的交谈,交换彼此的研究成果。小说的最后,阿尔玛扶着一棵树,颤巍巍的站立在黑漆漆的夜色中。原谅我花费如此多篇幅讲述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阿尔玛,这个终其一生都不曾有过爱情的老处女,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土壤间顽强生长的小生命——苔藓。她拥有过人的理性头脑,健硕发达的肩膀和一头活力十足的红发,她那有着34个房间的大庄园,可以保证她衣食无忧的父母,这些是她生命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源泉。她的苦恼,是十几年,甚至更多年与自己的妹妹寡淡而冷漠的关系,然而,她并不知道的是,她的妹妹用自己崇高的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默默的支持着姐姐,宁愿一生过着清淡的生活;她的愠怒,是她的丈夫安布罗斯,坚守着心中圣洁的愿望与神圣的使命,不愿与她有丝毫床笫之欢。这是她生命中难以抹灭的暗淡的一处角落,会让阿尔玛在后半生的自责中度过。这部小说,没有运用时髦的“意识流”“闪回”等诸多现代派的手法,它像一本展开的浩瀚的辞典,又像一本女性的私密日记,将一个女人被爱缠绕、纠葛的一生原原本本的展呈在我们面前。这是一本颇具野心的书籍,在这本书里,作者吉尔伯特用7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使得故事最终的呈现方式具有微观与宏观的融合,灵与肉的激烈搏斗,社会时代的变迁更迭以及主人公内心的强烈震颤。每一个笔下的人物,都有其必须存在的理由,吉尔伯特的功力,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好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那些配角充当了阿尔玛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事实上,阿尔玛的一生就好比一段链条,缺了哪一环节,都不能称其为完整。她的妹妹普鲁登丝,是她的另一面镜子;她的管家,是她的港湾;她的父亲,是她的国王;她的安布罗斯,是她心中的一座迷宫;阿尔玛最终选择了将自己完全交给安布罗斯的精神旅伴——塔希提的王子“明早”,是不是对于身在天堂的安布罗斯是一种安慰?抑或对她自己,是一种迟来的交代?一种生命的契约?吉尔伯特试图在书中为我们搭建一座充满魅惑和神奇的微观世界,同时,以一种全知的视角,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与个人内心的汹涌澎湃相结合。这是一个属于阿尔玛,这个声名卓著的女植物学家的自我世界。尽管她不曾享有人世间最平常的夫妻之爱,但她却在用整个生命与世界对话,探寻这个世界的内在构造,它的运行方式,它的每一寸肌肤和纹理。吉尔伯特借用阿尔玛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造化,我们了然于心。

自然、神秘与功利的纠葛

经典美剧《老友记》中菲比与罗斯对于物种起源的争论让人印象深刻。深信超自然力量的菲比最终使大学教授罗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我们从哪来?是什么力量使我们成为地球的主宰?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这一永恒问题的回答,被主流认为是科学的答案,但是争论从没有停歇。与达尔文同时代的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就是其中的怀疑者。而他本人,曾被看作是自然选择理论的共同发现者。华莱士始终对自然选择理论抱有怀疑态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一种高于自然的规律在起着作用。这种规律给我们带来了良知、道德和人性。华莱士对自然选择的独特态度,让他在后半生的研究中走上了神秘主义的道路。 或许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就是受到这两位巨人的影响,引发了对万物起源与生长的兴趣。这位写出“饭祷爱”的女作家,历时七年完成的《万物的签名》,在美国上市后再次引发购买狂潮,连希拉里、奥普拉也为它击节赞叹:“真正伟大的一本书!”“此生必读!”。《万物的签名》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美国,主人公是研究苔藓的女学者阿尔玛•惠特克。依凭家庭背景的缘故,阿尔玛从小就对植物兴趣浓郁,并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修养。而在母亲的教导下,阿尔玛又自幼拥有了理性的头脑,却不乏探险精神。借由对植物的研究和认识,尤其是对苔藓的深入观察,阿尔玛发现了自然界里弱肉强食的竞争机制。但她拥有奉献精神的妹妹普鲁登丝、性格纯真却又有点神秘主义的丈夫安布罗斯,却让她对这套机制又拿捏不定。作者以阿尔玛为中心,设计了多组三角关系,一组与妹妹普鲁登丝和好友芮塔;一组是与丈夫安布罗斯和赖阿特阿岛领袖帖伊耶欧•明早;还有一组是与华莱士和达尔文。这些人物或许正是自然主义、神秘主义和功利主义人群的代言。以阿尔玛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未知世界,相信通过科学,能够发现世界发展的规律。生活富足的她有机会成为大自然的研究者,对自然充满好奇和敬畏,也表现出身为人的各种欲望。 而以丈夫安布罗斯为代表的神秘主义者,冒险探索的经历让他相信自然之上还有更高的力量,让这个自然保持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能忘却肉身的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神秘主义者超越了肉欲的限制,焕发神性。功利主义者明早从小经历苦难,明白活下去需要生存技巧。他把弱肉强食当成社会秩序的真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究,终成为种族领袖。万物表面的生命光辉是自然的杰作,却也充满了奋斗的血泪。生活中始终波涛汹涌,即使最平淡的生活也难以让人心气平和地过好每一天。生活中处处藏着杀机,斗智斗勇无处不在,或许只是温水煮蛙、身在庐山,使人未能敏捷觉察,发觉全貌。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在社会秩序中演变为优胜劣汰。自然主义者更像一个旁观者,将千万年的时光压缩审视,而神秘主义则永远活在当下,每时每刻充满新鲜活力。功利主义者本性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畏惧,利求通过竞争手段打压对手,以此来获得安全感,进而繁衍生息。神秘主义者如宗教人士般追求超脱,与自然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截然不同,而后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会尊重,会退让,而后者的眼中只有目标,手段强硬。正如明早对阿尔玛说的那句,“你会让步。”万物从何而来,为何生生不息?自然、神秘与功利者都在自我的认识中窥见真相。无所谓谁比谁境界更高,有的只是有更多角度来认清自我的渺小与伟大。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以这样一个故事生动的故事承载了生命的多个维度,不得不令人叫绝。

致敬女性科学家的小说也

沸沸扬扬写了一大篇书评,却因为不熟悉新手机操作失误没了,唉,算了,不烧脑重新写了。简单说几句。对于前半部分通过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塑造出来的拥有最强大脑探究精神的女性科学家点赞,但是后面那个神叨叨丈夫延伸出来的生命本质,以及华莱士达尔文生命造化的科研探讨实在一般,不过也能理解。

《万物的签名》读书记

在开始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主角阿尔瓦会是一个活泼美丽的姑娘,以其独特的思维和一生的热情探索着万物,就像是芮塔所有的的热情和普鲁登丝所有的美貌的结合体,再加上阿尔瓦所有的四分之一的知识与智慧。然后一开始就是亨利那掠夺的姿态与人生,传奇的人生也应该有个这样传奇的爸爸,这也没脱离我刚开始的想法。然后亨利,在现在的我看来其实非常不错,有自己的追求,并努力付诸实施,不拘小节,却又有自己的脾气,总之非常合我的心意。可我也没多想,就继续看而已,因为到这里为止与我之前看的一些关于这个时代的书好似没什么不一样。然后,阿尔瓦不是一个活泼美丽的姑娘,但是她有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也有很大的智慧。我不知道这是天赐还是她父母给予的条件所带来的。就在这里,我非常庸俗地产生了仇富心理。其实也没什么庸不庸俗的,就是觉得她很幸运,而且这幸运将伴随她一辈子,当然也禁锢住了她半辈子。但是,对于刚开始的一个生命来说,好的条件的确是有很大帮助的,普鲁登丝就是一个例子。然后我想,这样的条件给了她一个丰富的、充满知识的头脑,那她的人生还有什么好记叙的。啊,还有爱情。在很多人眼里,爱情似乎很能反映人生。谈恋爱的、没谈过恋爱的、或者谈过几场恋爱的,喜欢过人的、没喜欢过人的、或者喜欢过很多人的。记得是有句话说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阿尔瓦的喜欢的第一个人,是一个腼腆而善良的工作伙伴。孤寂而生活在一个狭小人际圈里的阿尔瓦把欣赏当成是爱情的可能与希望,傻傻而天真地爱上了。但是这场单恋加暗恋结束在她最好的两个姐妹身上。一个因为她抛弃爱情,拒绝求婚,一个就懵懵懂懂地答应求婚,步入围城。在这件事上,我是很想说说普鲁登丝的。我不怀疑她的初衷与好意,只是当事情发展已经偏离了她的初衷与好意的时候,她却什么也没做。或许是那个时代的女性能思考能行动的事情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如果以后要做出什么牺牲之类的事情,一定要确保牺牲得值得,否则,就太憋屈了。比如如果有一天我脑残到要将与自己两情相悦的男人让给自己的姐妹,他就一定得跟我姐妹好,不然我就再…再勾引回来。在这件事上,我觉得最可怜的就是芮塔了。她还只是个孩子。然后是那个像天使一样的男人(原谅我不记得名字),总是随地就躺下(这一点我非常喜欢),画得一手好兰花,能够看到人心的善良,对谁都好。这个时候阿尔瓦四十多岁了。这场爱情真诚与情欲搅在一起,最终以悲剧收尾。看完以后,我就在想,像他这样的男人,干嘛要去爱呢,阿尔瓦也好,明天也好。总觉得在近处静静地守护会是最好的结局,毕竟是天使一般的人物。最后是我最喜欢的明天。阿尔瓦和他没有爱情,却因为对同一个人的感情而相遇在一起。我喜欢上明天是在他无奈而悲痛地说出那句因为我想得到,所以我得到了之类的话的时候。唉,我原本以为阿尔瓦最终会留在塔希尔(?),守护着那片明亮如翡翠的苔藓,或者周游世界采花拈草之类的,可能是我最近狗血剧看多了吧。她后来与达尔文和华莱士(?)的神交我倒不在意。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与你想法一致,却永不得见,甚至连知都不知道。生的人这么多,死的人也那么多,知己是难能相见的。能相见的是运气。(像我就想见我的男神周恩来,瞥一眼这个美男子,一生的运气都用掉也行。其实我不知道我们思想一不一样,我只是单纯喜欢,被历史书上一张照片和各种老师不断聒噪的外交事迹所吸引,哈哈。但是他在我心中已经是神一样的人物了,幻化成神一样的人物了!!严肃脸)最后最后,非常怨念的是,像塔希尔这么一个异域风情的梦想国度,居然没有早期人类学家的踪迹!!

生命的本质,我们看不穿

毕业论文写作期间买的书,断断续续一个多月才看完。看了一半都不知道为什么叫做万物的签名,第一部分明显就是庞大历史背景下的亨利的个人史,一个荒蛮、动荡时代的精明勇士。他自信,喜欢自己的女儿,因为他热爱一切他自己创造的东西。这样一个人的结果,是随着自己的年龄上升,精力下降,他建立的白亩庄园帝国也像一个老贵族一样,开始呈现衰败气息。我们的女主,一方面有着母亲的头脑,聪明严谨,同时也有这父亲粗狂的长相,这副长相随着她妹妹的出现而显得愈加笨拙。百亩庄园再大,她也仅仅是滨州的一个庄园,一直处于庄园中明珠位置的阿尔玛地位受到冲击,而妹妹的只是一个妓女的孩子,谨小慎微,善良,与生俱来能够同情弱者。这也注定了后面的伤害与救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注定不能有活力,阿尔玛长大,父亲年老,这个庄园也越来越陈旧,但是安布罗斯的出现,百亩庄园又出现了生机。到这里才看到万物的签名来源,每种植物都是上帝的印记,通过这些印记符号,可以接近上帝。其实,的确,最后阿尔玛也是通过苔藓看到了生命的历程,这些植物即便不是来自上帝,它们也来自时间,缓慢的苔藓时间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发展轨迹。而人却难以解释,不仅有竞争,更有一种利他性,难以解释。但是这个世界已经丰富了,已经很好了,如果有生之年,我能够了解了某一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库,能说这些话的人都是幸福的人。生命的本质我们看不穿,但是从某块印记中去准寻生命,就是幸福的人。其实上帝的签名何止在植物中,它也存在动物中,达尔文看到了一些,还存在声音中,颜色中,岩石中,只要用心去看,万物都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热烈地爱

关键词:热爱,寻找热爱,坚守热爱,以热爱遇见热爱,用热爱抵御漫长的悲痛,一生热爱。在读的时候,脑海里并没有随着作者叙述时间的变迁浮现出一个从小孩长大然后变老的女子形象,却始终仿佛是一个二十多乃至最多三十零一些的人。好像我跳出了“人类时间”,只因为那股子热爱、坚韧、欢脱、焦虑、不甘于寂静的模样盛满了年轻的血液。是什么孕育了这样美好的年轻,无关容颜的年轻?大概是热爱。又是什么创生了这样澎湃的热爱,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感谢在百亩庄园里,有内心强大眼界宽广的父母,在大庭院里敞开着大场面的辩论与交谈,充满最前沿信息的交织与思想的碰撞,守护住阿尔玛的童年,在雨里风里找寻最可爱的生命,不用恪守陈旧的束缚。感谢遇见的霍克斯先生、安布罗斯、明早,让阿尔玛体会到人类本真的爱与欲。感谢生命中的汉娜克、普鲁斯登、芮塔、韦尔斯牧师、迪斯舅舅、华莱士,那些美好的品质与惺惺相惜的热切一直蕴慰着阿尔玛。感谢苔藓,这个容易被忽视、功能强大、生命力旺盛、其貌不扬却又让人惊艳的植物,用“苔藓时间”告诉我们,阿尔玛不只是度过了短暂的人类时间。诸多幸运,足以抵御那些绵长的孤寂与悲伤,在生命的重叠往复中让我们看到了阿尔玛的厚重与承受,以及贯穿人类生命长度的热爱,再反过来化为绵重的力量,度过跋山涉水的奔波,度过几十年的孤寂,度过得不到与已失去的执念悲凉,化为抚摸着霍特斯植物园里费尽心力培养的苔藓的那一抹微笑,老去的容颜里仍然盛满年轻的血液。热爱自己热爱身边的人热爱这个世界,热爱到不愿意只是无足轻重地存在,而真切地与自己、爱人、世界对话,热爱到可以对抗腐蚀的乏味黑暗与手足无措,拥抱困难与希望,开出年轻的笑颜之花来,在人类时间之外,过一过“苔藓时间”。愿我们都足够热爱。

独处是人生永恒的解药

拿什么对抗漫长人生中的孤独感?伴侣,财富还是日复一日的劳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我而言,这本书不是个人传记,不是爱情小说,不是悬疑小说,不是任何一种虚构或纪实文学。我甚至没有去查证书中所写的人物,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对我而言,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热爱和尊严的故事,它在我耳边低语:寻找到你永恒的渴望……阿尔玛渴望什么?渴望在自己熟悉的白亩庄园中从事可以满足对植物探索与认识的苔藓研究;还是渴望在浩瀚书海中找到几个世纪以来认同自己所思所想的只言片语;抑或只是渴望寻找到能填满所有时间的日复一日精细工作所带来的自我认同与满足感?p177 —“你是否在工作中找到尊严?”“是的。尽管有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受苦难的穷人——我想都会很高兴永远不需要再工作。因此,我为什么费劲功夫研究一个这么少人关心的题目?如果我这么欣赏苔藓的结构,我为什么不就满足于欣赏苔藓,或甚至画苔藓?我为什么一定要找出苔藓的秘密,求它们解答生命本质的问题?我有幸出身于富有家庭,你也看到了,因此我一辈子根本不必工作。那我为什么不乐得游手好闲,让我的脑子像这些草一样随意蔓生?”“因为你对万物,以及万物的巧妙安排感到有兴趣。”我们渴望的是什么?父母、朋友、爱人,在你活到足够长的时间里,你会目睹他们的离去,而后剩下自己,与自己独处,与时间独处,与自己满脑子嗡嗡作响的各种疑问独处,然后去寻找解答。在回顾漫长一生之后,体会到自己何其幸运能置身于这广袤世界中,用自己的眼、双手、心灵去触摸去探求这个世界,疑问,渴望,追求都在自己的不断寻找中露出清晰的面容,倘若还能发现一些知识,何其幸运。P443 —“我确实觉得我很幸运。我很幸运,是因为我能在研究世界当中度过一生。因此,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人生是个谜,是的,往往还是一种考验,可你若能在其中发现一些知识,你就应该坚持下去——因为知识是最珍贵的东西。你瞧,我从不觉得有必要创造一个世界,来超越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在我眼中似乎一直够大、够美。我不晓得为什么在其他人眼中不够大、不够美——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设想出新奇的领域或渴望住在其他地方,超越这个范围……可这不关我事。我想,我们都是不同的人。我只求了解这个世界。现在我可以说,在我走到人生终点之际,我对这世界的了解,比我来的时候多一些。同时,我的一点点知识,丰富了其他累积起来的历史知识——可以说,丰富了伟大的图书馆。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先生。能说这种话的人,都过着幸运的生活。” 对这个世界而言,阿尔玛是幸运的,她用头脑与双手解开了推动生命发展的机制,找到了对抗孤独人生的解药——独处并了解。

教养是对本性的克制

看完《万物的签名》,感受颇深。整部小说互相矛盾对立的领域贯穿始终,比如科学与信仰,理性与感性,美与不美,尊严与感官,财富与贫穷,克制与偏激,生与死等等,精彩的“激辩”和观点融入主人公阿尔玛及其一生中出现的人物里。书写一个因为爱的指引度过一生、对这个已有世界穷其几世也了解不完的女科学家,整本书信息量太丰富。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有一身份是新闻记者,无怪如此杂烩的写法,小说也不是常规的小说感觉,没有很注重传统的小说要素。刚开始读像传记,慢慢的被独特的观点和思维吸引着开启新的情节,一环一环,很独特新鲜的阅读体验。拣印象较深的一个部分——阿尔玛小时候的教育。作为畅销书,很多人对这一部分津津乐道。阿尔玛的母亲比阿特丽克斯出身荷兰研究植物的世家,强悍有力的“教育理念”仿佛天生。在阿尔玛因为小动物的死去而悲伤时,她说,“停止哭泣,继续过活。你不能哀悼每一次死亡。”小阿尔玛有时夜里惊醒,她笃笃笃跑下层层地窖,去找管家汉娜克寻求安慰(汉娜克又是另一个强大的女人,在阿尔玛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扮演类似梦想导师的角色),这是因为,她的母亲坚定的执行“任何一个年纪已经不小、可以自己走路、说话和推理的孩子,都应该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安慰自己。”她的教育还有这样,“没有亲自教会孩子思考的父母是不可原谅的”、“没有听说哪个吃得饱身体好的女孩死于学问过多”、“尊严就是对感官的淡漠”、“羞涩是另一种虚荣”等等,挺有意思,有点鸡汤的话也是一碗独特强大的鸡汤,读完咋抹咋抹觉着这才是正常。作者最后在书的末尾借阿尔玛自嘲,她小时候受的教育古典刻板,其实,哪一种教养不是对本性的克制?阿尔玛最后成为一名理性、智慧,强大却内心温柔的女科学家。

别整理的太过火!美需要一点冷落,才能应运而生。

我不知道这个阿尔玛是否真的存在于达尔文和华莱士的同时代,并与他们一起三个人,书中不孤独的三个人,想到了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很佩服外国人的思维与大胆,也许我也该虚构个人物与大人物同时代竞技,但却如此真实。但其实阿尔玛那个疑惑即人类的利他主义与奉献主义与物种竞争相矛盾,该如何解释。我想不出更好的科学来理解人类,因为我深陷其中,如果我作为一只正在地板上爬的蟑螂,或许我研究下坐在沙发上这个巨人或说是巨大的物种他们为什么可以奉献。别说因为爱因为思维,太抽象甚至不存在,如果一定要我说,我觉得可以用奉献的同时是为了革除落后的部分,甚至是拉上别人一把,更具竞争力,在整个生物体系中,使人类。本书叫“万物的签名”最开始没什么想法看到这本书,但读到中间部分时大概解释了下什么叫做万物的签名,其实就是自然界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理由,甚至是自私的想,都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有他的方式去暗示我们该如何进行下一步,以他们的标志来提示我们这是他们的签名,为了服务我们而做的签名。本书以一种恢宏的北美场景为框架,讲述了惠特克这个家族的故事,我更喜欢前面老惠特克就是阿尔玛的父亲白手起家奋斗的故事,其中的勇敢与智慧总是令我折服,反倒对本书的主人公阿尔玛没什么深厚的感情,因为一我没有那种好问的性格,二没有热爱植物这种静态的东西,更别说是苔藓着这种有“苔藓时间”的存在,那是一种绝对会被我忽视和不屑的存在。但我不喜欢阿尔玛不代表我完全不赞同她,我觉得她很可怜,活在一个框框里,得不到欲望的释放,那是悲哀的。人生苦短,必须性感。抓紧时间,不懂的就过,懂的请深刻。

关于温柔的人与美好的世界

关于亨利:泥土中长出的火焰。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得到。关于比阿特丽克斯、汉娜克:她是母亲,她也是。她智慧、裁决,她智慧、爱、包容。荷兰语多美。关于普鲁登斯:一切年少猜忌,一切隐忍与付出,都有温柔的出发点和结局。关于安布罗斯、明日:他是天使,不属于人间。他是帝王,沐血而生。只有塔希提,才能葬下天使的骨,围城王的国。关于芮塔、霍克斯:让人心疼。关于阿尔玛:不是因为她得到过、失去过;不是因为她迷茫过、探寻着;不是因为她年少轻狂和奋不顾身;是因为她一直在研究,那么完美、坚韧。一棵糙皮山胡桃,当你抚摸它就能感到力量。关于场景:宴会彗星;哈鲁拉

万物的签名

这本书的前大半本,让我觉得有点拖沓,女主从小到大那么多事,那么多细节,为什么都要详细写呢?就像阿甘正传,如果阿甘生命里的那些故事,没有和美国历史结合起来,那这电影还有啥意思。直到看到下边这段,我才觉得女主理性无情的家庭背景,小时候和年轻时候在白亩庄园的所有经历,在植物学里的历练和对进化论的创想,所有纠缠不清的感情经历,都融合在了一起,像几条河奇迹般的交汇处,像让人惊讶地闭不上嘴的巧合,如果说每条小支线都有女主(或者作者)的情感的一部分的话,那在这里,这些情感都像将要被拧在一起的电线,从这里开始,女主剩下的生命,就开始理所当然地被前半本书里在各个地方积累下来的能量贯穿,持续发光,直到最后。「……她注意到的第三件事是,她的舅舅满脸泪水。他的衬衫领子湿透了,他的胡子似乎也湿透了。他的下巴颤抖着,他的眼睛红得惊人。看来他已经哭了好几个钟头。……老头儿咽了口唾沫,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又热又湿。有一会儿,他完全说不出话来。他紧紧抓住她的手指,不愿放开她。最后,他用另一只手,拿起她的论文。“喔,阿尔玛,”他说道,没有拭去眼泪,“上帝保佑你,孩子。你有你母亲的头脑。”」女主的母亲,大概是个科学理性的实用主义者,女主的舅舅在和她刚刚见面时,看起来似乎和她母亲一样,接受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让头脑被无用的情感占领,只在和那只与他亲近的小狗互动的时候才表现出了一点点性情。可是当他看了一晚上外甥女写出的论文之后,看到了外甥女和姐姐从外表上完全无法看出的相似,他想起了已经好多好多年没再见到的姐姐,想起了当年和姐姐一起离家的保姆,在他理性现实的头脑里,多年以来一点一点积累的情感和思念,同时涌上来,让他无法把下午来造访自己的外甥女的形象,和自己的姐姐,或者保姆,或者自己的童年,分离开。而她们两个人也真的相像!她有「母亲的头脑」,而且也并没有浪费它:她会几门外语,脑袋里自带植物分类学辞典,她用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耐心观察苔藓,她知道科学的价值,知道自己的研究的价值,她知道把时间用在真正能在人类历史上闪出光芒的的工作中。外甥女基于植物学和苔藓所得到的创想,他能看到它们的价值,他因自己的亲人的有价值的工作,有价值的生命而感动。这个从未见过面的外甥女,给他一下子就带来了纯度如此高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熟悉植物,他知道这枚科学的钻石是由多少原料,经过什么样的工序,耗费了多长时间,才终于成型的。他虽然不知道女主在塔希提岛上发生的事情,不知道她在感情上遇到过什么磨难,但他当然知道他眼前的论文,是她用尽生命中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才凝聚成的成果,而且,凝聚这个成果的头脑,和她母亲的一样,和他姐姐的一样。这些事,确实值得「哭了好几个钟头」,这篇论文,也值得女主用前半生来凝聚。

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

《万物的签名》的文字象是有着魔力一样,吸引我们随着万物的签名的成长一起体验她所经历的一切,以及那个大时代的伟大冒险,万物的签名的思想、感受、情欲与面对问题的探索,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细腻而动人,写下那个年代最感人的一页故事。

永无止境的生命探寻

永无止境的生命探寻:读《万物的签名》2015年的年末,用了一天时间,读完了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这本将近500页的《万物的签名》。我在积蓄着薄薄的积冰的街道上缓慢前行,脑海中不断构筑着小说里的场景、人物以及对话,看着雪后晴朗的天空泛着蓝白相间的淡淡光亮,而后,夕阳的余晖渐渐掌控了整个天幕,我忽然想起了书中描绘的那个“芳香之地”——塔希提岛。《万物的签名》是我近几年的读书历程中最让我感动、也最是最让我惊叹的一本书。目前,它在我并不厚实的读书名单上,我给予她“亚军”的位置,在我心中的“冠军”,是雨果的《悲惨世界》。这是一本光彩夺目的书。这样的盛赞并不过分。只要你能选择一个并不繁忙的午后,以一种虔静而安稳的心态打开它,你会发现,你是那么容易被它所吸引。作者吉尔伯特紧凑而细密的语言,扎实而具有分寸的结构,会引领每一个人进入这本书,探寻它的每一寸肌肤,深入它的表层肌理。简括说来,《万物的签名》是一位女植物学家的人生简史。女植物学家阿尔玛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研究植物学的家族,她的父亲亨利先生与她的母亲掌管着一个令人艳羡、称奇的植物学帝国——白亩庄园。小阿尔玛自幼聪慧好学,只是她长得并不美丽:又高又大,顶着一头像火焰般的头发,她的童年就在与藏书室的厮磨中安稳而心满意足的度过。直到有一天,一个美丽的不可方物的女孩,突然闯进了她的生命。这个女孩是白亩庄园的园丁的女儿。一天深夜,园丁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原因是妻子的放荡不羁使他再也忍无可忍),并随后自杀,留下了她的宝贝女儿——这个人间尤物。阿尔玛的父母看到这个小女孩可怜,于是将其收养,从那一刻起,这个美丽的女孩被唤作“普鲁登丝”,阿尔玛有了一个妹妹。妹妹普鲁登丝与姐姐阿尔玛是那么的不同,普鲁登丝像一只金丝雀,而阿尔玛则像个大番薯。姐姐的学识使她成为家里人的骄傲,而年幼的普鲁登丝也试图迎头赶上姐姐。普鲁登丝可鄙的身世,让她每每在众人面前都一贯保持沉默。事实上,如果她过多的发声,那么她则被会当作所有人的焦点,而她,并不喜欢这样被人过多的关注。日子一天天在静默中流淌。机缘巧合,姐妹俩又遇到了一个新朋友,勇闯白亩庄园的芮塔小姐,她像一只活泼的小鸟打破了沉闷的姐妹俩的生活,芮塔为他们三个的友谊写了一首歌词,亲切的称呼他们三个是“提琴、勺子和叉子”。芮塔很巧妙的充当了姐姐阿尔玛和妹妹普鲁登丝之间的粘合剂,只要有她在,姐妹俩就不再尴尬,他们三人在一起的时候,天是那么的明澈,风是那么的和暖。谁都以为日子会在悄无声息中缓缓前进。女孩们逐渐长大了,先是芮塔,芮塔告诉阿尔玛自己要结婚了,结婚对象竟然是阿尔玛爱着的、与她志同道合的年青的植物学家霍克斯,这对她无疑是晴天霹雳;随后是她的妹妹普鲁登丝,她准备下嫁给姐妹俩年幼时候的家庭教师——一位陈腐无趣的废奴主义者迪克逊。得知这两个消息后的阿尔玛,尽管内心波涛汹涌,但尽量保持镇定,她体面而妥帖的安排好芮塔和妹妹的婚礼,为她们献上最诚挚的祝福。然而,妹妹和好友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妹妹普鲁登丝在丈夫的影响下,厉行清俭节制的生活方式,常年粗茶淡饭,穿着简朴寒素,他们生养了6个孩子,但姐姐阿尔玛却发现妹妹过的并不快乐;她们昔日的好友,在遭受孩子的接连夭折之后,身心崩溃,被好友阿尔玛和丈夫霍克斯送进了精神病院。多年的独居生活,渐渐磨砺了阿尔玛的心性,不过她仍对“性”抱有强烈的幻想。直到,她遇到了比她小10岁的年青画家——安布罗斯。阿尔玛以为她找到了生命中的珍贵的“另一个自己”,却发现,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曾与她有过身体方面的接触。她的丈夫,具有纯而又纯的处子之身,笃信上帝,虔诚的希望与阿尔玛过一种“白色婚姻”(精神婚姻),阿尔玛感觉到了巨大的欺骗,于是,她在盛怒之下,将安布罗斯“发配”到遥远的塔希提岛,让他去那里掌管她家族的产业。又过了一些年,阿尔玛得知了安布罗斯在塔希提岛去世的消息,来人给阿尔玛带来了安布罗斯的遗物——一箱子画作,并命令阿尔玛烧掉这些东西。阿尔玛没有照做,她打开了箱子,发现里面除了植物画作以外,就是一个模样英俊的小伙子的裸体画像,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丈夫是一位恋童癖患者。与此同时,身心憔悴的阿尔玛找到自己的管家,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妇人,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这时,她才得知,当年她的妹妹普鲁登丝同她一样,爱着霍克斯,而为了成全姐姐和霍克斯,她心甘情愿的嫁给了她并不爱的迪克逊,霍克斯与普鲁登丝心心相印,但最终,霍克斯却娶了自己不爱的芮塔为妻......为了弄清画上的人物是谁,也为了打消自己心中对于安布罗斯的怀疑,阿尔玛立刻搭乘船只,驶往塔希提。历经重重困难,阿尔玛终于找到了她的丈夫的画作里的那个小伙子——一个被叫做“明早”的塔希提少年。“明早”将他与安布罗斯的交往和盘托出,令阿尔玛颇感意外的是,自己的丈夫并不是什么恋童癖患者,他苦苦追求的是一个“精神上的旅伴”,在这个世界上,安布罗斯是一个没有家的人,对阿尔玛来说,安布罗斯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他是一个天使般的人物(每个人都这么说)。与“明早”短暂的会面之后,一切秘密已经昭然若揭。她告别了塔希提岛上的传教士和“明早”,踏上了前往她的舅舅家的旅途(因为她的父亲临死前,将白亩庄园留给了她的妹妹普鲁登丝),她此时,已经无处可去。这位与科学事业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处女,终于抵达了自己的另一个家——位于荷兰的一个植物园的舅舅家。她将自己在海上航行期间写的论文交到舅舅手上,冷漠的舅舅对她的才华颇感惊异,迅速留下她,把她当成家里的一员。寒来暑往,又过了几年,舅舅去世了,阿尔玛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最新的有关“进化论”的论文,并因此结识了颇有研究成果的华莱士先生。二人在舅舅的家愉快的交谈,交换彼此的研究成果。小说的最后,阿尔玛扶着一棵树,颤巍巍的站立在黑漆漆的夜色中。原谅我花费如此多篇幅讲述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阿尔玛,这个终其一生都不曾有过爱情的老处女,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土壤间顽强生长的小生命——苔藓。她拥有过人的理性头脑,健硕发达的肩膀和一头活力十足的红发,她那有着34个房间的大庄园,可以保证她衣食无忧的父母,这些是她生命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源泉。她的苦恼,是十几年,甚至更多年与自己的妹妹寡淡而冷漠的关系,然而,她并不知道的是,她的妹妹用自己崇高的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默默的支持着姐姐,宁愿一生过着清淡的生活;她的愠怒,是她的丈夫安布罗斯,坚守着心中圣洁的愿望与神圣的使命,不愿与她有丝毫床笫之欢。这是她生命中难以抹灭的暗淡的一处角落,会让阿尔玛在后半生的自责中度过。这部小说,没有运用时髦的“意识流”“闪回”等诸多现代派的手法,它像一本展开的浩瀚的辞典,又像一本女性的私密日记,将一个女人被爱缠绕、纠葛的一生原原本本的展呈在我们面前。这是一本颇具野心的书籍,在这本书里,作者吉尔伯特用7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使得故事最终的呈现方式具有微观与宏观的融合,灵与肉的激烈搏斗,社会时代的变迁更迭以及主人公内心的强烈震颤。每一个笔下的人物,都有其必须存在的理由,吉尔伯特的功力,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好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那些配角充当了阿尔玛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事实上,阿尔玛的一生就好比一段链条,缺了哪一环节,都不能称其为完整。她的妹妹普鲁登丝,是她的另一面镜子;她的管家,是她的港湾;她的父亲,是她的国王;她的安布罗斯,是她心中的一座迷宫;阿尔玛最终选择了将自己完全交给安布罗斯的精神旅伴——塔希提的王子“明早”,是不是对于身在天堂的安布罗斯是一种安慰?抑或对她自己,是一种迟来的交代?一种生命的契约?吉尔伯特试图在书中为我们搭建一座充满魅惑和神奇的微观世界,同时,以一种全知的视角,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与个人内心的汹涌澎湃相结合。这是一个属于阿尔玛,这个声名卓著的女植物学家的自我世界。尽管她不曾享有人世间最平常的夫妻之爱,但她却在用整个生命与世界对话,探寻这个世界的内在构造,它的运行方式,它的每一寸肌肤和纹理。吉尔伯特借用阿尔玛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造化,我们了然于心。

上帝留给阿尔玛的签名

上帝在制造万物时会留下隐秘的信息,这些信息被称为上帝的签名。那么上帝留给阿尔玛的信息,是什么呢?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世界上,也会问自己你的使命是什么,有时候觉得那应该就是一种责任,但是责任又是阶段性而目标性的,却又与使命不同。看《万物的签名》时,其实是对阿尔玛心生羡慕的,她始终延走于她的使命,生命充满探索的乐趣,上帝留给她的信息被淋漓尽致的解读出来。专注的力量,是我一直欠缺的,能专注一件事并产生信仰,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整本书几乎是一气呵成,周身荡漾在大航海时代与森森微亮的苔藓中,对整本书的气息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感,成排的书籍,玻璃温室,植物标本,压抑的感情与平淡而专注的生活。展现出另一种富有与匮乏。读完后有一种想翻出自然百科全书再看一遍的冲动,书中每隔几页便得频频提笔,值得摘抄的段落很多,对宗教与植物学的大段描写非常绚丽,仿佛柔软羊皮卷上羽毛笔写下的古老文字,带着时间与灰尘的味道,太迷人。第一次读作者的书是因为看了电影《美食、爱情、信仰》,看完后立即买了原著来看,原著的中文译名是《一辈子做女孩》,也无不贴切,但是终有落差。整本书都让我在思考,我除了生存,到底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上帝给我留下了怎样的签名,又有什么使我专注如信仰。我想我会不断的尝试,直到找到。

这世界可不是天堂,而是苦难人间

作者 嘎眯不捣蛋“孩子,你要怎么处理自己的痛苦都行,”汉娜克温和地说,“痛苦属于你自己。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自己是怎么做的。我扯住它的小小毛发,丢到地上,用靴跟踹一踹。我建议你也这么做。”出身寒微的亨利人穷志远,从伦敦出发,绕过大半个地球,他敢拼敢搏,凭借异域植物、投机和冒险胆识,打造睥睨不可一世的商业王国。他唯一的婚生子女阿尔玛于1800年出生,活像是女版亨利,她天资过人,小小年纪辩才无碍,足以让一流的专家学者张口结舌。亨利对于阿尔玛的影响深远,母亲比阿特丽克斯更是教导有功:“不亲自教孩子思考的父母,是不可原谅的。”小阿尔玛从不觉得肖似爸爸有什么不好,直到十岁那年,家里多了绝丽出尘不似人间凡品的妹妹,她才明白有些人无论站在哪里,当下立成风景,反观自己的沉鱼落雁之道,大概是让鱼雁同情不忍卒睹。针对才貌的较量比评既无谓又残酷,而这样无聊的攀比,即使旁人噤声,当事者亦无法稍息。他们四口之家在餐宴上有多么机智闪耀,在餐桌下的情感就有多么地弱智灰朴,噢不,这家人不需要动摇心智的脆弱感性。回想十九世纪之初,小阿尔玛半夜作噩梦醒来的时候,不找爸爸,不找妈妈,只找管家汉娜克,十九世纪过半,阿尔玛进入知天命之年,她依然寻求汉娜克的慰藉,老汉娜克却巴不得一脚踹醒蒙昧的阿尔玛?自伍尔夫提出“自己的房间”迄今,许多女性仍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思索空间。衔着金汤匙出生于1800年的阿尔玛,拥有令人艳羡的两个房间,一个房间管头脑,另个房间补身体;头脑空间宜思考研究,身体空间供情欲纾解。唯有两个房间并存,才有完整的阿尔玛。人们看得到她在植物学领域的卓越成果,看不出这个不美、高壮、缺乏女性特质的身体内的困兽,她的欲求与渴望,迟迟找不到出口。生于费城,长于费城的阿尔玛,曾经在她父亲富可骄人的领土上,骑着小马四处探索,窥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之微巧与壮美,然而,她的智识学术成果,抵销不了大龄剩女的哀愁,情感和婚姻的推迟与挫败,拖累她擅长思考观察的大脑,苔藓奥秘的吸引力耗弱,阿尔玛无力正视痛苦与空乏,除了在索爱的漫长过程中煎熬自伤,年华渐老的阿尔玛如何爬出绝望谷底重生?“你觉得你是唯一受苦的人吗?读读你的圣经吧,孩子;这世界可不是天堂,而是苦难人间。你以为上帝为你破例?”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人们又提倡终身学习,然而,礼乐射御书数拼才艺仅是武功招式,要是忘记演练内功心法就弱掉了。那些七少年、八少年已停止自我成长的人,差不多是行尸走肉无误。每个人需索的成长不同,许是从痛苦中浴火重生,抑或永无止息的激荡与沉淀,身高可以萎缩,人们终将耄老,更年期提早报到无妨,脑内革命、自省与升华,切莫停止运作。这本不单单书写阿尔玛一生的《万物的签名》,我较喜欢原书名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恍若万事万物皆有独特的印记刻痕,又似寰宇万千各自有其专属的位置,一切有脉络可寻,只要我们懈而不舍,终有格物致知、极物穷理,臻至练达且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握拳)好吧,我承认自己想太多,然而,阿尔玛从未停止思考,关于爱与生与死的课题,有些领悟,迟些总比没有好。还记得《美食,祈祷和爱》吗?原著和电影同样畅销,曾刺激不少女性朋友计划来趟自省之旅,时光荏苒,许多人光说不练的“一个人的旅行”持续难产,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却早已完成另一趟阿尔玛之旅。这一回,作者以七年时间写作,引领读者加入跨世纪的出走与蜕变,信笔拈来,超越时空地理的穷尽,呈现人情风物的千奇万状,格局深广与字数之多自不在话下。她更素手一挥,探究植物的纤巧细致,直指人心隐晦不宣的幽微转折,管你几岁,就是要让人重新审视并扪心自问,你,对,就是你!(指) 确定自己真的“转大人”了吗?没办法在一秒钟之内坚定答 yes 的人也无所谓,天才阿尔玛都有窘迫难堪的许多年,何况凡夫俗女如我等幼稚鬼,幸好阿尔玛的老爸亨利有交代:“这世界上任何王八蛋告诉你的事,一件都不要相信。你自己去弄个水落石出。”无需再多说,大伙儿自行去弄清楚想明白吧~

为之陶醉的一本书

我喜欢《万物的签名》带给人那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就这么平顺单纯地一页页翻动着为爱而冒险探索的感动。全书最具力量的是它的文字。整个故事主轴除了环绕着爱之外,也环绕着万物的签名对植物研究的热情。读到最后一页,都会记得:无论谁读它,都会为此陶醉。

[转载] Eat, Pray, Love, Get Rich, Write a Novel No One Expects

2013年,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出版时,企鹅旗下Viking出版社的编辑给这本书设置的关键词是:女植物学家、画家、启蒙时代、工业革命。作家Steve Almond为某报对作者Elizabeth Gilbert进行了长篇访问,提起她著名的前作、“小鸡文学”作家的帽子、电影上映后的写作经历,以及新小说的创作过程。自传性质的Eat, Pray, Love给吉尔伯特带来了全世界的声誉,但她更希望被当作严肃作家来对待。于是,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成为她交上的答卷。文章随即发表在该报的People栏目,标题为Eat, Pray, Love, Get Rich, Write a Novel No One Expects。两个月后,其中文网将它呈现给中文读者,标题减为《美食、祈祷、恋爱与金钱》。此时,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已被列入该报2013年100本值得关注的图书之一。原文略长,本准备删减段落录于此处,发现原文网址已失效。以下为原文全文中译: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的老师,桑迪·卡朋特(Sandie Carpenter)女士布置了一项筹款作业。学生们要出去卖“桥头堡”,一种在新英格兰地区很流行的三明治,赚到的钱用于班上组织的出游活动。任务是必须参与的,小吉尔伯特当然不能例外。但是,上门推销一种不能放到第二天的食物,不管是谁都会觉得是个难度不小的任务,哪怕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九岁孩子。于是,她的母亲卡罗尔(Carole)想出了一个训练方法。她让小吉尔伯特走出去,关上大门。然后吉尔伯特敲门,介绍自己,解释自己在卖什么和这样做的目的。“‘我们家’下周要去度假,”卡罗尔会说,“如果我们两星期后再要三明治可以吗?”而小吉尔伯特对大多数这一类回答的反应是:“我不知道!”然后放声大哭。“加油,”她妈妈说,“再试一次。你会成功的,孩子。”然后再次关上了门。根据吉尔伯特的回忆,她们这样反复练习了大约一整个下午。15年之后,吉尔伯特乘着电梯,来到《Spin》杂志社,希望得到一份工作。她与这本杂志唯一的交集是在一个聚会上见过他们的出版人,小鲍勃·古桥内(Bob Guccione Jr.)。她从来没有任何新闻工作的经验,只有纽约大学的国际关系学位,和及其容易被吓坏的神经。电梯的门打开,吉尔伯特做了个深呼吸。“拜托,”她对自己说,“你是卡罗尔·吉尔伯特的女儿,去吧!”前台接待员,客气一点地说,并没有被她的诉求打动。一个心烦意乱的秘书出来打发她,然后是一个私人秘书,而吉尔伯特礼貌地拒绝离开。最后古桥内终于同意见她,但是完全想不起来他们曾见过面。这样吧,他说,我的助理要出差3天,你可以做他的工作。在这场角力的尾声,古桥内拿出皮夹,付给吉尔伯特300美金,并祝她好运。几个月后,吉尔伯特在《Esquire》杂志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副标题是:“一个美国作家的处女作”。她把文章寄给古桥内,附了一张纸条:“我告诉过你我是个作家!”古桥内当即给她打了电话并向她约稿。这堂课告诉我们的是,生活就是像是推销三明治,你所要做的就是敲门,在你的诉求没有实现之前,绝不离开。下个月,维京出版社(Viking)将出版吉尔伯特的第六本书,小说《万物的签名》(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暂译)。这是她13年来第一本虚构类作品,而且与她过去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书中的女主角阿尔玛·惠特克(Alma Whittaker)聪明、骄傲不安,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植物探险家的女儿。书中散文诗式的语言有着19世纪叙事诗般的华贵冷艳,而它所关注的主题:科学和信仰的碰撞,女性成就自我的奋斗,医药产业崛起背后的晦暗,皆充满了现代精神。让44岁的吉尔伯特与其他小说家不同的是,人们认识她当然是因为《美食、祈祷和恋爱》(Eat, Pray, Love)一书,这是一本极具异域风情,讲述了作者怎样从沮丧压抑到澄澈豁达的灵修之旅的作品。2006年这本回忆录小说大卖,之后被改编成了一部由茱莉亚·罗伯茨(Julia Roberts)主演的电影。吉尔伯特无形中成为了万千女性粉丝心中的精神导师,却多多少少削弱了她在文学成就上的声誉。尽管她在写作生涯的第一个十年里出版过三本受到评论界肯定的作品,批评家们仍然将吉尔伯特定义成了一个热衷于自我救赎的言情作家。“还有更糟的,‘小鸡文学’——如果你真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把我定位的,”吉尔伯特说。“曾经步履蹒跚地获得的那么一点点儿的尊重,都被我彻底抹去了。”这几年她最关心的,是如何挽回自己作为作家的尊严。她总是收到堆成山的信,来自一颗颗痛苦的心,一度曾试着亲自回复每一封,同时又不断地与自己那渴望分享的欲望搏斗。“我需要知道‘她是否能走出心灵危机,是否能重新开始做任何事情?’还是我会变成另一个哈珀·李(Harper Lee)?或者像J·D·塞林格(J. D. Salinger)那样度过我的下半辈子?”她开始为一本关于亚马逊的小说做资料收集,然而当她的爱人乔瑟·努恩斯(Jose Nunes),那位性感的巴西珠宝商,《美食、祈祷、恋爱》中菲利普(Felipe)的原型,被限令出境后,她放弃了。能让努恩斯留在美国的唯一方式是吉尔伯特嫁给他,出于第一次婚姻失败的阴影,这是一个令她困扰的打算。为了理清自己对于婚姻生活的复杂感觉,吉尔伯特开始写作此类题材。原来作为一个非畅销作家的时候,她很少能在敲击键盘时保持自我意识。后来作为一个文化偶像,出版另一本回忆录作品的压力触动了她最原始的恐惧:她会让人们失望吗?《承诺》(Committed)成了她最吃力的作品。2010年这本小说出版时,她感受到的是更多的焦虑而不是欣慰。“我把它像一颗手榴弹一样地扔了出去。我只想说‘好吧,无论你们想对上一本书说什么,无论这些年你们积累了多少厌恶,让我们一次给个痛快然后翻篇儿吧!’那本小说完成了这个任务。”吉尔伯特承受了名利带来的洗礼,在个人生活中找回了安定平稳,这一切给她带来最大的回报是,她在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中不再顾虑得失。她不再准备把机会浪费在“关于一个年轻女子惶恐与清愁的遮遮掩掩的自传体小说”上。现在,吉尔伯特回到了她小说创作的根本,并写出了一个非常热闹的故事,风格颇让人想起150年前的大众娱乐读物。而她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种复古的讲故事的愉悦卖给当下那些渴望自我揭露的读者。成千上万的人都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问题是,他们会爱上她的想象力吗?那些一路跟随吉尔伯特转变的人认为,她在写作上不走寻常路的倾向由来已久,从入行起她就更像男性作家。受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的启发,吉尔伯特相信,作家不是在学术讨论中,而是通过探索世界来创作的。大学毕业后她就在国内各处旅行,体验各种职业,从拖车厨师到酒吧招待,然后,像海明威一样,进入了新闻界。很显然她已经掌握了写作者的诀窍。老编辑们在谈起她20年前写过的文章时仍然心怀敬畏。她曾为《Spin》关于三峡工程的报道到过中国采访,而她的报道读起来仿佛是女版亨特·S ·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著名的《滚石》杂志记者——译注)的作品:伤感、戏谑而超现实。没多久,吉尔伯特加入了《GQ》杂志,成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员工之一,这倒是非常适合她。连她都没有想过,突然之间,她就站在亚特·库珀(Art Cooper),《GQ》那富有男子气概的著名编辑面前,在他享用例行的下午5点伏特加时,去和他讨论选题。在此期间她采写了大量作品,大部分是关于叛乱和政治人物的专题特写,累积了对男性特质持续深入的调查。其中最极致的经历是易装为男人生活了整整一周。这些早年的投入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了她的创作。在她1997年的《朝圣者》(Pilgrims)作品系列中的女性,大多数都涉及男性领域;罗斯·托马斯(Ruth Thomas),她第一本小说《尾桨手》(Stern Men)的女主角,就千方百计地要突破由男人统治的海上捕虾船。在《最后一个美国人》(The Last American Man)中,吉尔伯特记录了尤斯特斯·康维(Eustace Conway),一个自发的自然主义者坎坷的一生,放弃了城郊富人区的浮华生活而选择去荒野中度过余生。这本书天才地结合了人物传记与文化分析,并成为2002年国家图书奖的的大奖入围之一。吉尔伯特认为,那是她在商业上取得的一次突破。虽然在她的职业生涯里一直以男性为思考对象,吉尔伯特的罗曼史从来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火花四射。她非常渴望肉体的激情,但是,用她自己的话说,“对于后果的感知相对滞后”。在她结束第一次婚姻后,又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感情,造成了一段长时间无法摆脱的抑郁。新闻采访和小说创作让吉尔伯特有机会做一个隐形的观察者。一天,她呈交给维京出版社编辑保罗·斯洛瓦克(Paul Slovak)一份写作计划,用后者的话来说,是“我们在出版界以来看到的最不可思议的策划”,关于她经历个人危机,卖掉一切财产环游世界的精华故事。吉尔伯特将这次写作定义为一次寻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精神世界之平衡的修行。或许用一次“出柜”来描述《美食、祈祷和恋爱》更为准确。在为男人写关于男人的作品十年之后,吉尔伯特将她的视角向内,转向了她作为一个女性所感受的痛与欲求。这本回忆录被奥普拉(Oprah Winfrey)这样的女性主义者所认可,一部分原因是它是一个愿景。她带领着读者一起漫步于意大利面、祷告声和令人神魂颠倒的性爱中,而不是沉溺于描写那些让她最后决心离开丈夫的心理治疗所历经的挣扎。同时,这本作品还说出了女性潜意识中的欲望与焦虑,在感到被婚姻和母亲身份所束缚,寻求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另一条道路的渴望。而《承诺》这本书,对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之影响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中最令人动容的章节详细地描述了吉尔伯特本人家庭中的女性为家庭做出的牺牲,比如她的母亲为了支持丈夫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卡罗尔·吉尔伯特如此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女儿独立。吉尔伯特非常骄傲地称自己为女性主义者。“我很遗憾这个词成为了某种让人们在说出它之前会畏缩的东西。我不仅仅是女性主义者,我还是女性主义的受益者。我赢得了她们努力希望获得的结果。”谈到为了《万物的签名》所付出的努力,吉尔伯特花了三年半的时间来做资料搜集。她走遍世界各地,向十多位专家学者求助,同时让情节在自己的想像中信马由缰。最后,她产生了向那些伴随自己成长的文学大师们致敬的想法。“我想和那些我最爱的作家们一起游戏——狄更斯(Dikens)、勃朗特姐妹(Brontës)、艾略特(Eliot)、詹姆斯(James)……”吉尔伯特说,“我多么希望在他们的世界里跳跃,将挑战设得如此之高真是有趣到死。”这次她的主人公是阿尔玛·惠特克,一个男性主宰的科学世界里的闯入者,在母亲的激励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取得成功的女人。一个,可以说,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极为相像的女人。阿尔玛将自己置于一个充满冒险和挑战的世界里,同时她的内心也经历着重重矛盾:家庭的责任、肉体冲动、婚姻创伤。还与吉尔伯特相像的是,她之所以成长为一个执着而相信命运的女人,与她那不走寻常路的抚养方式息息相关。1973年,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和卡罗尔·吉尔伯特(Carole Gilbert)搬到了位于康涅狄克州繁华的利奇菲尔德镇外一座大约占地三公顷的旧农舍。他们的梦想是开一家专门种植圣诞树的林场,未来能支付两个女儿的大学学费。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自找麻烦的计划。约翰的全职工作是罗尼尤伊尔轮胎公司的化学工程师。卡罗尔则在一所筹建中的计划生育诊所(Planned Parenthood clinic)帮忙,那是一家很前卫的机构,目的是维护女性生育的权利。伊丽莎白当时四岁。乡村生活的清苦和节奏却很适合约翰和卡罗尔,他们都是在农场长大的。虽然他们的家就在一条干道边,距离当地的乡村俱乐部只有一英里,这家人却很快地开始自己种菜、养鸡和蜜蜂,还用雨桶洗头发。朋友们都喜欢到吉尔伯特一家留宿。女孩子们养着自己亲手帮忙接生的小羊羔,还有一整个房间的戏服。卡罗尔是那种会组织户外寻宝游戏和烘烤世界上最好吃的松饼的母亲。约翰则是个谐星,会把胸罩穿在工作服外然后出现在早餐桌上。虽然他们都很爱玩儿,吉尔伯特一家并不是嬉皮士。他们是拥有超前意识的先行者,拥护加尔文主义倡导的道德观但不至于狂热。“我的父母是我认识的唯一会自己做羊奶乳酪并且投了里根两次票的人,”吉尔伯特说,“他们俩是绝无仅有的绝配。”像大部分过得比自己的祖辈优裕的人一样,吉尔伯特描述起自己童年的清苦生活时非常有画面感。关于如何在一个没有电视和暖气的家里生活,仅靠着一个烧木柴的炉子,最大程度也只能给两间房取暖……这样的故事,她可以说个不停。但是,她也不否认童年经历给她的文学创作带来的种种优势。“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1万小时理论(即每个人只要练习一项技能达到1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译注),八岁时就已发生在我身上。我们每天都在编故事和讲故事。”吉尔伯特姐妹俩经常读书,这是一项不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休闲活动,此外就是争着使用父亲从办公室带回家的一台打字机。她们会装订自己的书,并且画上作者肖像,甚至加上简介。“就差没引用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美国著名剧作家、评论家——译注)的书评了。”对吉尔伯特来说,写作不仅仅是一枚奖章,还是一块盾牌。在这个家庭的生态圈中,她常常感到无助和过度敏感。在家里母亲会跟着她后面,敦促她练钢琴和完成家务。她常常哭,但适应了这种模式。“我是这个家里的小不点儿,但我从来没被当成过小不点儿,所以我可以耍所有的艺术家脾气,同时去验证所有我学到的教训。我从小就被教育如何去工作。而且我认为那就是一切。光有创意和想像力是绝对不够的。”吉尔伯特现在住在新泽西的法国镇,过去曾是磨坊城。一条碎石子路的尽头,是她居住的淡黄色的维多利亚式房子,里面摆满了她旅行时从世界各地搜集的工艺品。五年前她和努恩斯搬进来的时候,这所房子被一大片平整的草坪包围着,某一任屋主为了修建环形车道而砍掉了屋子前方的一棵参天橡树。几乎从搬进去的那一刻起,吉尔伯特就开始全身心地沉浸在新家的绿化上了。现在这所房子的一侧盛开着一层层的紫雏菊、向日葵、连翘和虎纹百合,在花丛中的是巨大的石雕佛像。环形车道已经变成了一大片绿地,黄色的小野花点缀其间。吉尔伯特坐在游廊里,膝上卧着“拉链”——这是一只姜黄色的虎斑猫,她坦言自己对花园的热情来得毫无防备,这是血液里带来的,“我的祖先里有一长串儿擅长农活的女人。”作为一个作家,吉尔伯特的信条是,寻找下一个灵感需要地毯式的搜索。你永远在寻找线索,一开始她认为会写一本关于园艺的书而不是小说,接着发现其实植物繁多的种类更能激起自己的兴趣。在研究植物的时候,她发现了另一个让她沉迷的线索:一本1784年版的库克船长(Captain Cook)的《环球航行》(Voyages Round the World),在自己的家族里已经被收藏了好几代。她和姐姐凯瑟琳在童年时将这本书奉若圣经。事实上,吉尔伯特4岁时就把自己的名字涂在了这本书上,毁坏了这本书对于收藏家们的意义。不管怎么说,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个破坏性的举动是否颇有远见。结果是一样的。她妈妈递给她这本书,而吉尔伯特感到手中传来一阵电流。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吉尔伯特倾力写作。她的意识不断地盘旋在约瑟夫·班克斯(Sir Joseph Banks)爵士,那个陪伴库克船长的植物学家身上。于是她意识到,自己和班克斯有着共同的追求:探索植物王国。而在19世纪,植物学恰恰是为数不多的对女性持开放态度的科学领域,至少对那些较为富有、没有孩子并且与一位著名科学家有血缘关系的女性是这样。正是在这些素材上,阿尔玛·惠特克的形象浮出了水面。吉尔伯特面对的下一个问题是,她写的是一个发生在过去的故事。她很担心自己会再次落入书写自我意识的现代句式里。“断不了的蜡烛泪,”她这么形容。她读了三遍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狼厅》(Wolf Hall),一本640页的关于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的小说,然后有了方案。曼特尔写了一本关于16世纪的当代小说,而吉尔伯特不需要假装自己是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9世纪著名英国小说家——译注),她可以用她自己的方式去写关于19世纪的故事。这个念头让她释然,举个例子,她津津有味地描绘了阿尔玛的性生活。在书里她虚构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情色文学的热辣章节,而阿尔玛便是对自己身体的一流的探索者。为了抓住她创作的角色的腔调,吉尔伯特在一年里几乎没有阅读任何1890年之后的文字。她的阅读集中在私人信件上,尤其是那些在压力下匆匆写就的。“这样你才能看到文字背后的那个人,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担心看信的人会怎么想自己。基本上就像是E-mail。”最后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阿尔玛·维塔可该研究什么呢?苔藓很快成为一个备选。吉尔伯特在自己的关于苔藓的书上读到了一段将某些特定种类与达尔文的雀类相比较的段落。这成为了阿尔玛对于一个未知的微观世界的执着将带来的一个巨大的科学发现。“我几乎是在嚎叫,”吉尔伯特边回忆边从椅子里站了起来,“我叫着,啊啊啊啊啊!就是它!就是它!最后一个线索!”或许这解释了当我们一起来到著名苔藓学家戴夫·班纳(Dave Benner)的家时,吉尔伯特为什么显得那样兴奋。作为前装饰类园艺学教授,班纳是世界上呼吁用苔藓替代普通草坪的头号倡导者。而他就住在离吉尔伯特家15英里的同一条路上。吉尔伯特把这称为命中注定。“我可以做个真正的科学怪咖,亲。”她边说边跳下她的本田SUV。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她一直跟在班纳后面。他们一起观察了地表上的每一种植物:从海绵状的多色苔藓到教会妇女风格的薰衣草圃,从流苏状的羊齿草到有毒的侏儒芹,后者的顶部冠状的部分被持续修剪成修士的发型的样子。吉尔伯特时不时冒出一句:“那么高的木槿?要不要这样啊,戴夫!”班纳非常急切地想炫耀一棵叫裸菀属、长得象常春藤的灌木,那是他的一位故友从日本的某个海岛上偷偷带到美国来的——裹在他的内衣里。“我可能是美国唯一一个有这个种类的人,多不可思议啊!想想看!”他们渐渐结束了这次参观,吉尔伯特准备离去。“你建造了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啊!”她对那个苔藓佬说。此时已经临近傍晚,她依依不舍。“这真是降临在我身上最棒的事情。”她说道,“难道你不喜欢生活里来一点儿癖好吗?”回到法国镇时,吉尔伯特饿坏了。来到她最喜欢的当地食肆,这是一间生意很好的叫“爱之炉”(Lovin’ Oven)的“从农田到餐桌”概念餐厅。她叫了一客培根佐鳄梨片的前菜,然后是又一道培根,三块鱼肉墨西哥玉米卷,两片巧克力海盐焦糖塔和一块菜单上没有的士力架。为了她自己好,吉尔伯特分享了她的焦糖塔。在真正坐下来用餐之前,她又被好几拨朋友耽搁了。有当地的催眠师,请她给自己推荐几本书;也有在路边绘印度墨刺青的女人。这就是法国镇最引人瞩目又健谈的居民每次出现必定引起的骚动。大多数出了名的艺术家都会想尽办法去躲清静,而吉尔伯特却更愿意让自己的家乡成为一个能体现自己成名价值的社区。比如她说服了“爱之炉”的老板把餐厅从附近的镇子上搬到了这间她买下并改造的旧电子工厂里。旁边就是她朋友开的画廊和普拉提教室。这座建筑的大部分都被“两颗扣子”(Two Buttons)——一间努恩斯经营的大型市集所占据了,到处摆放着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手工绘制的秘籍。这个空间是公共的,价格也很市集。不旅行的时候,吉尔伯特喜欢和老朋友们呆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被她忽悠到法国镇上来。她今天的午餐饭友包括比尔·米勒(Bill Miller)——她在“丑狼俱乐部”(Coyote Ugly)工作时认识的摄影师;那是她在多年前写过的在曼哈顿东区的一间酒吧。后来那篇文章还成为了一部同名喜剧电影的灵感。米勒是少数曾见过吉尔伯特在酒吧打烊做卫生时,爬到吧台上用扫把打翻那些赖着不走的老主顾们的酒。另一个是好友瑞娜·伊利亚斯(Rayya Elias)。多年前,吉尔伯特出现在她的公寓里求她给自己剪头发。“她的头发乱糟糟。”伊利亚斯说,“就像亚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美国歌手——译注)那种发型。”“是像修建过的灌木丛,”吉尔伯特纠正她。伊利亚斯目睹了吉尔伯特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来她去伦敦扮演了吉尔伯特的仙女教母兼造型师,当时的吉尔伯特因数月的旅行而筋疲力尽。她们一起参加了《美食、祈祷和恋爱》电影的伦敦首映式,还和茱莉亚·罗伯茨一起出去泡吧(吉尔伯特说“我们真太傻了,她那么美,我们俩在她身边简直是自讨没趣”)。几年前,伊利亚斯自己也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离婚,吉尔伯特邀请她到自己刚在法国镇买下的房子里小住。唯一要收的租金是她一直撺掇伊利亚斯写了多年的回忆录手稿,其实只写了9个月。4月,《哈雷机车》(Harley Loco)——伊利亚斯关于庞克摇滚迷的文字出版,她的房东为她写了序言。“我在房价暴跌的时候刚好挣了钱,所以那完全行得通。”吉尔伯特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房子。”她有一半在开玩笑。好几位艺术家朋友们都从她的慷慨中受益。她很灵活地运作这个投资潜力股形式的赞助,当然其中也经历了不少尝试和失误。早年她曾陷入意图拯救某人或强行推动某人走她认为他们应该走的路的错误里。“我很后悔,曾经非常不理智地把自己和金钱强行塞入别人的生活中。”午餐后,我们简短参观了吉尔伯特丈夫的办公室。或许因为他是她两部回忆录中的主要角色,努恩斯,一位61岁的优雅男士,过去一直尽量躲避来自媒体的关注。但他非常热情地谈起妻子的新作品,这次他的角色多多少少是她的缪斯。“我婚姻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下班回家,喝杯红酒,然后听她念每一天写下的文字。”“我给他读了书里的每一个字,”吉尔伯特说,“我想那就是一切能进行得如此迅速的原因。我必须持续地写,因为乔瑟夫总在等着下一章。感觉上就像是在写连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准备工作,她在四个月内一气呵成了这本小说,那些散文诗式的文字反映了她丰富的累积。“我边听边对自己说,‘她到底是从哪儿发现这些的?’”努恩斯摇着头注视着他的妻子。“亲爱的,你到底是怎么想到的?”当天下午余下的时间里,吉尔伯特和伊利亚斯一起跑去德拉威尔河划船,她们乘着一只橡皮艇顺流而下。她说起那些在大学里以及毕业后让她心碎的男人,还有那些大学毕业后的,还有她那些吝啬鬼祖先们,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横渡德拉威尔河时就是向他们买的船。可惜的是,那家专门在河上卖热狗的维纳船(Weiner Boat)没出现。然而当我们在下游靠岸时,吉尔伯特惊讶地看到维纳船就停泊在那儿。她从围栏间伸出手去,抓起对讲机没来由地大声喊道:“我们的船是空的!”魅力总会有些烦人的,正如索尔·贝娄(Saul Bellow)所言。然而吉尔伯特的吸引力是天生的,她的朋友保罗·荷尔登格拉伯(Paul Holdengräber)这么说:“来自于根深蒂固的、对于快乐的道德式崇拜。”对于有的人所迷信的痛苦与疯狂才能提升创意的观念,吉尔伯特完全不能忍受。她毫不留恋那些促使她写出回忆录的跌宕,反而更愿意相信新的作品证明了她在平衡的生活状态下可以最好地创作。作家有责任在敲击键盘时面对自己最黑暗的一面。但作家也同样有责任,吉尔伯特认为,不去浪漫化自己的个人情绪或以此影响他人。她每日最重要的灵修就是建立同情心。这个词被刺在她的左前臂上,已经有些模糊,像是写在羊皮纸上的痕迹。这种态度,或许可以被归为新世纪的Y世代精神,这也是吉尔伯特会招来一些嘲弄的一个因素,尤其对于一众“严肃”作家和批评家,他们认为《美食、祈祷和恋爱》的成功是因为它的浅显,作者本身也是。吉尔伯特则将追求文学界的地位视为一种自恋的陷阱。“对这样的作家来说最大的事无非是:‘他们会怎么说?他们会怎么想我?我会被邀请去俱乐部吗?我会获得荣誉吗?我会得奖吗?’我才不在乎谁会看上我,我更在乎的是我要看上谁。”与朋友在一起时,她会拿自己在读书会后被疯狂书迷跟踪吓得要死这样的事情来开玩笑。但即使在她最走红的那段日子里,只要“里斯本”那一类的情色表演来到法国镇,吉尔伯特仍然表现得毫无戒备。“他们对我说觉得很了解我,哈哈哈,而我会说那不是你的错儿,是我的。我写了整整两本回忆录来告诉你我所有的事啊。”事实上,唯一一次看到吉尔伯特失态,是在讨论她的粉丝的时候。她及其反感对所谓精英读者群的设定。“这是最糟糕的一种傲慢。我们难道不是希望人们来读书吗?难道当有人选择了我们的书来阅读,无论她来自什么样的背景,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她的文学造诣如何,对我们不都是一种荣誉吗?”她说起在图尔沙(俄克拉荷马州——译注)的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遇到的一位女士,“她大约65岁左右,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有着忧伤的眼睛的老乡村歌手”,她告诉吉尔伯特,《美食、祈祷和恋爱》是她一生中读的第一本书,而且她明白了为什么人们都在读它。“如果那不是我应该需要的那些读者,哦耶稣基督,我希望再给我成千上万个她。”现在开始有人告诉她,《万物的签名》将吸引“不同层面的读者”,这种称赞仍然让她感到刺耳:“你很幸运能超越自己的局限,现在你找到了更高端的读者,意思是男性读者。我只想说:‘去你(消音)的!你才不知道那些读我的书的女人是谁,在她们和你之间,我绝对选择她们!”这就是为什么你将不会在未来声势浩大的新书宣传中看到她煽情的原因。“我想自己把书带到人们面前,问他们是否愿意读。而且我觉得必须私下问他们。我肯定会把这些三明治卖出去的,等着吧!”最终,一旦她完成了她敲门的任务,吉尔伯特将回到她创作生活的零点,那个她称之为“空中图书馆”的阁楼。那是一个宽敞的、天花板低矮的阁楼间,装满了书籍、旧物和神秘的零碎。角落里有张供人打盹儿的床。一件来自日本苦行僧的和服。还有那本古老的库克船长的航行日志,用皮革紧紧包裹,宣告了它尊贵的地位。一张15英尺长的处理过的合欢木作为她的书桌。如果十岁的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会为自己设计一间书房,它看起来一定就是这个样子,嵌入式书架的底部一定还会伸出植物的触须蔓延到整个墙面,然后像葡萄藤一样缠绕在柱子上。另一个角落堆放着装满了成千上万张索引卡的箱子,那些都是在她做研究时留下的,每一张都精细地做了注解和分类。上面标记着她积累的各种素材笔记:书里的主题、角色、场景和结构。这是她从契思科先生(Mr. Kisco)——九年级时的西方文明史老师那里学会的这个方法。不出所料,吉尔伯特最喜欢那些神秘物件。“这就是一个自然主义传记作家的职业病,”她说,“无论谁来,我都要说,‘让我给你展示一下我的神秘收藏!’”她伸手探进一个抽屉,移动一只嵌在它底边上的金属青蛙,第二个抽屉弹了出来,里面是一本袖珍密码书,那是她和一个朋友之间互通密信时使用的,当时他们只有七岁。她在利奇菲尔德的朋友们都知道,吉尔伯特不仅是个狂热的历史迷,也是个档案迷。她仍然保存着念书时候写的论文,至少是那些得了A的部分;高中时代天马行空的情色剧本,来自她那群自诩为艺术家并自称为“口活儿帮”的损友们。她还留着那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拒绝她的信(莫非她想把那个剧本寄给他们?)。就在书桌后面的架子上,一尊被苔藓覆盖的阿尔玛·惠特克的半身雕像——来自她的一位艺术家朋友——边上,塞着最早启发她创作《万物的签名》的第一个线索,一本名为《植物学》的手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35年前写的。又是那位四年级的老师——卡朋特女士,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会带一株不同的盆栽到班上来。小吉尔伯特记录下了每一株的样子、学名、种植方法、国内分布情况——完全是阿尔玛幼年时学会做的分类学目录的雏形。然而,在“空中图书馆”里还有一件东西,在笔者看来却是更富有意义的一个线索。那是吉尔伯特在写小册子之后那年创作的一出戏,曾在全校公演。谈起自己的首次文学成就,往事历历在目。这出戏叫《蒙娜的证据》(Mona’s Proof),是部非常个人的励志作品,讲了一个年轻女孩拥有不可思议的时间旅行的能力,而她的父母并不相信她。她把烦恼倾注在整部戏唯一的一首主题歌里:《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在意》(Nobody Believes Me, Nobody Cares)。即使不是心理分析师也能看出这不是巧合。吉尔伯特自己也曾提到,在她的成长中常常感到自己在家中被忽视和低估。她有个强势的姐姐和一对总是在要求她做各种她并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情的父母。由于严重地缺乏安全感,她幻想出的女主角往往像自己一样努力地想要得到认同。这出戏是大团圆结局,女主角带着一份17世纪的报纸回到了家。而《万物的签名》就像是一部等待了多年的续集,是一个作家为到达写作的彼岸必须完成的一份考卷。“我回到过去,带回了证据,”吉尔伯特说,看着这本世上唯一的一本《蒙娜的证据》,难得地掩饰不住自己的骄傲。她露出了微笑,“伙计,我赢了!”本文作者Steve Almond是小说集《上帝保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的作者,经常为本杂志撰稿。编辑:Adam Sternbergh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9月22日。翻译:王晓元,资深时尚媒体从业者

如此一生

在书店的展示架上一眼看到《万物的签名》,小32开本,,简装,略厚但不重,色彩鲜艳构图对称的封面上画的是植物图案,翻开内页还有植物图谱,开篇提到邱园,主角是植物学家,各方面来讲都是我喜欢的书。一瞬间很有买下的冲动,想想家里满当当的书架忍住了——还是kindle吧。本书作者是写《饭祷爱》那位,小说我没看过,改变的电影倒是看了,权当风光片看的,没留下什么印象。这样也好,反正我看上它也不是因为作者的名气什么的。本书被定位为女性小说(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老实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女性小说,是写女性的,还是写给女性看的。如果是前者,也没听说《乱世佳人》是女性小说啊;如果是后者,就颇有点自贬身价的味道,不应该是一本严肃小说对自己的定位。书中写了主角阿尔玛的一生,准确的说,是前半生和后半生,独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青年时代。书到一半,阿尔玛22岁,母丧妹嫁,刚刚撑起一个家庭,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方向。我还想看她波澜壮阔的故事呢,翻一页下半本书开始,她就48了,读到此处,忍不住心里骂了一句:我艹!作者让阿尔玛青春的26年没有任何故事发生,这个设定比小龙女在绝情谷底呆16年还要狠上百倍。阿尔玛不能青春永驻,也没有一个过儿在等她,虽然她也遭遇了她的爱情,但终归是一个悲剧。塔希提一段是书中最无味的一段,也许作者是想在这段生活中超脱阿尔玛的灵魂,但我觉得阿尔玛的灵魂一早就已经超脱了。不好意思的说,我要到了书的后半段,才意识到塔希提就是大溪地在我们大陆的译名。再以后是阿尔玛的老年生活及伟大成就。我到最后达尔文出场才发现作者设定的阿尔玛的伟大之处,但作为一个受过正常教育的读者,我老早就意识到阿尔玛研究最终方向的是物竞天择(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多么普通的理论啊),因而一点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至此全书完,一个家财万贯又聪明绝顶的女性求而不得的苦难一生。看得我蛮憋屈的,本书的人物我大都不喜欢,似乎每个人都有高贵的品德,尤其是那美貌隐忍伟大的妹妹普鲁登丝,简直让我厌恶。仔细说起来还是有一个喜欢的,就是亨利,要是以他为主角写一本书,我肯定会喜欢,要不安布罗斯也行。

植物伴随的一生

伊莉莎白·吉尔伯特被全世界所知是因为作品《美食、恋爱与祈祷》,改编后的电影由茱莉亚·罗伯茨主演。《万物的签名》是伊丽莎白的第一部虚构类作品。写的是大航海时代的一个女植物学家阿尔玛。她先从阿尔玛的父亲亨利写起,把他放置在历史人物旁边,与之产生交集。比如英国赫赫有名的植物园邱园,比如历史中重要的植物猎人班克斯爵士,比如发明了在航海过程中发明了预防坏血病的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比如阿姆斯特丹霍特斯植物园,除了与历史人物的相遇以外,还有很多的植物。金鸡纳树金鸡纳树改变了亨利一生的命运。他奉班克斯爵士之命去寻找金鸡纳树,成为了一个金鸡纳树的专家,回来之后却被弃用,他转而与荷兰人合作,在爪哇种植,最终靠着它积累了财富。金鸡纳树在历史中非常有名。在大航海时代谁取得了关键性的药物谁才是赢家。金鸡纳树原长于南美,后来被西班牙人发现有治疗疟疾的药用价值,随之发现它有滚滚红利,经过几个国家的角逐之后,价值越来越高。1820年,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出“奎宁”和“金鸡宁”,逐渐进化为抗疟疾的现代药物。香草安布罗斯独自在墨西哥丛林中生长了很多年。回到美国后,他已然已经是一名兰花版画专家。亨利给安布罗斯出的第一道题是他的,塔希提香草种植园的问题。从墨西哥引种在塔希提岛的香草活了却不结豆荚。安布罗斯经过思考给出的解释是在南美洲香草主要靠小蜂鸟授精,而塔希提没有小蜂鸟。不过可以人工完成,小巧、拿小棍子的男孩即可完成此项工作。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香草味,一般不是真正的香草,因为香草是世界上价格仅次于番红花的香料。面包树阿尔玛度过远洋到塔希提去寻找死去的丈夫安布罗斯的痕迹。首先相遇的也是那里的植物。面包树的果实可以使用,风味类似面包,是许多热带地区的主食,波利尼西亚人在定居一个新岛时都带着芋头、椰子树和面包果。面包树和塔希提人的信仰紧紧相连,认为一切植物包括面包树,都是诸神的安排。诸神把面包树创造得像人体的模样,当做给人类的线索。面包树果实淀粉含量高,烹煮后味道与面包和马铃薯相似。美国山胡桃霍特斯植物园中有一颗胡桃树。结尾是阿尔玛倚靠在这棵树上。她心想,它与她一样,离开家乡很远,在异域定居下来。在对历史的描述中,人物与历史的融合并不是十分充分,反倒像是镶嵌,反而是小说中的历史背景描写的十分精彩,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塔希提岛,邱园等,让人似乎回到了那个年代。作为女植物学家一生的研究对象——苔藓,还没有写,因为还没有了解它。

留下了印迹的,是幸运的

本着“经典图书都来不及阅读,又怎能轻易浪费时间在新出版的质量未知的书本上”的原则,能读到这本书也是偶然,偶然带来的幸运。阅读本书的大半部分时间中,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阿尔玛,是她的天性选择了植物,还是植物是她唯一仅有的选择。家庭的教育让我可怜阿尔玛,尤其是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当她遇到快乐自由的芮塔的时候,她内心呼之欲出的某种东西被从小教育成要坚忍的性格硬生生的压了回去。不自信的阿尔玛在她人生的前50年是盲目的,除了植物,她看不到任何东西,她不知道妹妹的牺牲,看不到父亲的爱,看不到霍布斯的感受,看不到“她唯一的太阳”安布罗斯的内心。直到在汉娜克那儿得知部分真相后,她才开始懂得,于是阿尔玛离开,寻找,理解,领悟......在生命的最后,她坦然地对华莱士说她是幸运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我最开始考虑的问题是多么的肤浅,多么不值一提。是的,人类的生命相对于自然来说是何其的短暂,活在“人类时间”中的人们,能在“苔藓时间”或“地质时间”中留下印迹,是幸运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阿尔玛的幸运,让我想起 俄狄浦斯,纪德的《俄狄浦斯王》文末也是如此写道:我建造了这座城,我珍视它超过珍爱我的妻子和儿子。在我之后,我的思想会永生永世住在这里。临终这么孤寂我也心甘情愿。我尝到了大地的恩泽,想想将来的人类也很欣慰:在我之后,人类多亏了我,将承认自己更幸福,更善良,也更自由。我所做的事业,是为了未来人类的幸福。我不枉此生。 另外和阿尔玛有一点不同的华莱士也是个独特的存在,他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是他说“宇宙中有个至高无上的智慧,希望与我们交流,这个至高无上的智慧渴望被人看到,它朝我们呼喊。它把我们拉近神秘,授予我们这种聪明绝顶的脑袋,好让我们试着伸手触摸它。它要我们去找他。”这些让我想到纪德的《梵蒂冈地窖》,天知道我这时候有多惊喜。我不知道作者是否阅读了纪德,不知道纪德在作者心里有多少分量,但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与别的作家产生共鸣的时候,那份愉悦我表达不出来,唯有静静得这份心情慢慢减弱。

他们缘何相爱。

在前半部分漫长的家族历史中,我幻想这些铺垫仅是为了带出女主发扬光大父亲辉煌事业而已,一度以为这本书将落入俗套,你们懂得,一个女人,如何在事业和爱情中平衡,而霍克斯也貌似这个情节中最合适的男主角。但自从瑞塔和普鲁特斯宣布婚事之后,情节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两桩莫名的婚姻似乎在击中艾尔玛的同时,也让我倍感迷茫。随后,艾尔玛沉迷苔藓研究的漫长岁月居然在作者笔下似乎并不值得珍惜与怀念,一晃,我们的女主已经48岁了!!这与大多创作聚焦年轻的黄金岁月的习惯太有不同,我简直难以想象厚厚的剩下半本书计划说点什么。然后就在这时,奇幻的情节不疾不徐的铺展开来,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便明白,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佳品。按捺心情,读到了安布鲁斯和艾尔玛的相识,我曾以为他们是最班配的一对,就好像艾尔玛那样认为的一样。在闭锁的白亩庄园,艾尔玛曾像苔藓一样默默度过了寂寞的青春,也许她正是在等待这样一个对世界充满真诚与好奇的男人。我也一度不明白,为何艾尔玛要急火攻心的把安布鲁斯流放到塔希提孤岛上去,仅仅是因为拒绝身体的接触,也没有必要如此鲁莽损害期盼一生的感情吧?我不止一次回读安布鲁斯对待艾尔玛的言行,“另一个我,一个更好的我”“我的灵魂伴侣”,我可以感受得到他是真正的爱她。安布鲁斯软弱而无争,艾尔玛果断而固执,我只是仍不明白,既然曾有过深厚的情谊,又缘何如此决绝?他们又缘何相爱?艾尔玛的自卑、谨慎、敏感也许是作者给我的答案,毕竟她在人际关系领域自小就缺失良多,仔细想想,她是多么孤独一人走到中年!这本小说的精妙之处便是处处留有发自深处的疑问,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俗套事件来推动情节,因此它的微妙与隐喻却让人吊足胃口。而艾尔玛孤身前往塔希提那一章节简直太过精彩!我不禁重新数次读了这一章节。从毅然放弃家产历经生死克服所有病痛,只为了追随安布鲁斯的脚步,去自己搞个明白!到底爱上了怎样一个人,他人生的最后又是如何?艾尔玛的逐步顿悟,不仅回答了这些疑问,更解释了自己一生的疑问。爱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存在于爱之中的缺陷与遗憾?与明早的神性一般的交流,使她得到这一切答案。塔希提的一切都太美而虚幻了,仿佛是人性从懵懂到启蒙的乌托邦。在那里,她思考生命、宗教、情爱与自然,学会了放下,学会了人活着的意义。带着这样的一股冲动写了这样的书评,与作者比起来,我的口吻是多么急躁不安…最近感觉自己读了太多的书,心思太重,以至于比同龄人时常多了几层苍老的感受,与其如此,是不是还不如无知无畏,更容易快活?但我想,这也就是人类与植物的区别吧。LISTEN! THINK! 此刻,想起了安布鲁斯在艾尔玛耳边的呢喃。

做有尊严的苔藓

一口气读完400多万字的厚厚一本,眼痛,心乱。书是几个月前买的,一直未翻一页,我是在等,等一个寒冬时节围炉夜坐,不要打扰地沉浸其中,任自己思绪由作者带着越过千山万水,经人世沧桑。《万物的签名》是一部上乘之作.简言之讲200年前一个富可敌国的学霸女继承人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植物学家的人生史诗.书中描写的每个角色基本都可以发展为当下喜闻乐见的狗血言情剧,家族争产剧,姐妹撕逼剧,甚至男男剧.......但,什么都没有,竟神奇地都没有.一个智慧尊贵的女主,穷其一生追求爱与真理,爱而都不得.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大多都用来面对最卑微的一种植物----苔藓。男主第一次见女主问:苔藓有什么地方让你欣赏?“它们的尊严,沉默和智慧.谦逊........那些大朵艳丽的花有时看起来像傻傻的白痴,张大着嘴摆来摆去,显得那么不知所措.”我喜欢作者对植物大篇幅的描述,期间烘托出对自然深深的敬畏.上帝在世界上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颗果实和每一棵树的设计当中,都隐藏着改善人类的线索.前段写女主父亲冒险发家史.亨利精明而准确地与各国包括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创下了惊人财富进而缔造了自己的商业王国与植物王国.想想美洲黄金时代的中国正发生什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一个腐烂了的王朝陷入最后的挣扎.后半段大量描写了塔希提,那个毛姆《月亮与六便士》里令高更魂归于此的小岛.按时间先后,本书女主先于高更到岛上,只是男主人公在岛上画裸男,高更在画裸女.一虚一实,辉映成趣.书里我比较关注的是两姐妹的这条线.十岁的女主家里突然领养了一个与她同龄的养女.美得无以复加的养女就是派来反衬女主的不美吗?除了冷漠地各自长大,我担心的一切都没发生.平淡克制得犹如没有戏剧冲突.小说从女主20出头母亲过世继承万贯家业,妹妹嫁作他人妇.毫无预兆地时间一下就垮过了28年.姐姐变成老处女除了照顾父亲外主要就是观察苔藓.妹妹因为无私无畏地支持废除奴隶制,变得一贫如洗.这哪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亮闪闪的豪门千金样?这仅仅只是一个抑郁老处女,一个清贫苦行僧.情节的反转,来自于女主获悉妹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希望能成全姐姐.结果男生心灰随意娶了她两的闺蜜,妹妹意冷随意嫁了老师.五个人全都苦逼.有人疯了,有人死了,有人孤独终老......隔了近半世纪,51岁的两姐妹第一次相拥而泣.女主把所有的财产转给了贫困交加的妹妹,并指定把自家宏伟的庄园改为黑人学校.自己从此浪迹天涯!女主说:我拥有的,远超过我的需求.好金光闪闪的人品,好牛逼哄哄的人生.虽然二人性格悬殊,都明明可以非常显赫地过一生,却都有异常朴素的心境,真的尤为可贵可敬.后面的什么神秘主义,灵异事件,利他主义,自我牺牲,进化论.......看得几分恍惚.当最后82岁的女主说:在我走到人生终点之际,我对这世界的了解,比我来的时候多一些.我也说:看完这本书,对这世界的理解,比我看之前多一些.

万物的签名

各位豆瓣的书友好!助家生活App2.0即将上线,你可以用它来找保洁阿姨,找家装工人。目前我们正在做APP上线活动,从即刻起,关注“助家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回复“豆瓣读书”,即可送69元话费!!赶快拿起你的手机,轻松得话费。


 万物的签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