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33942116
作者:[阿尔巴尼亚] 伊斯梅尔·卡达莱
页数:180页

内容概要

伊斯梅尔•卡达莱(1936— )
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1936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吉诺卡斯特,1954年以诗集《青春的热忱》初登文坛,随后转向小说创作,其作品迄今已在四十多个国家出版。代表作有《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幻宫殿》《金字塔》等,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评论家称赞他的作品“其诗意的散文和叙事的灵巧,堪称炉火纯青”。曾荣获多个知名国际文学奖项,包括2005年布克国际文学奖、2009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以及201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等。

书籍目录

译序
起源。一个古老想法的艰难重提
工程的开端。跟任何其他建筑的准备都不可同日而语
阴谋
日常纪事。右翼,西侧脊顶
金字塔直升上天
王室烟尘
建造的编年史
顶端附近
普遍怀疑之冬
建造完工。金字塔呼唤它的木乃伊
忧伤
强暴
反金字塔
衰老。假象
骷髅堆
尾声。玻璃

作者简介

金字塔,被臣民视为无可争议的永恒的权力象征,而对于君王来说,却意味着自己的死亡。于是,一场关于是否建造金字塔的大争论开始了……


 金字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小说的艺术》中,米兰·昆德拉曾经谈到散文家与小说家的区别:散文的背后有一个作者,而小说的背后是小说家。也就是说,从散文中发出的是作家本人的声音,而小说则是借由叙述者的声音展开。这一观点虽然浅显明晰,但由米兰·昆德拉自己讲出却暗含反讽意义。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我们除了听到那位叙述者的声音之外,往往还能听见作为小说家的米兰·昆德拉自己的声音;那是一位活生生的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的声音,卷进了虚构的文本声部中。一位小说家的声音到底应不应该介入小说的文本之中?在我看来,视情况而定。拿上个世纪的“存在主义”文学来说吧,萨特所提出的“介入文学”理念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况且他的文学所探讨的多是抽象的“大叙事”,故而不可拿来相提并论。但对于像昆德拉这样的小说家,时不时地从小说中跳出来向读者发表几段论述,却有致命的危险。问题倒不再于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阅读快感的丧失,而是文本之于读者开发的可能性被削减了。作为与小说文本直接接触的读者,倘使常有一种被隐身于文本背后的小说家牵引的感觉,是非常难受的。至少于我而言,不太能接受。我们丝毫都不惧怕小说家将小说当做展开论述的舞台,却抗拒直接向我们抛掷来的观点。我们期待一种对话关系,而不是灌输。从此角度看,卡达莱的《金字塔》不失为一个反面的例子。在《金字塔》中,重写了古埃及法老胡夫修建金字塔的经过,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具体的修筑过程当然是虚构。这种历史小说的写法不在于还原历史发展原貌,而在于借古讽今。通过对古埃及在修筑金字塔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社会特征,来意指人类社会中产生过的一种社会制度:专制制度。众所周知,卡达莱当年所身处的阿尔巴尼亚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位曾经被最高领导人钦赞的诗人兼小说家,在1990年政局动荡之时,移居巴黎,并开始用法语写作,《金字塔》是他流亡巴黎后的第一本小说。卡达莱之前在阿尔巴尼亚期间发表的作品,多是以阿尔巴尼亚历史故事与传说为源本,其后期流亡法国发表的作品相较而言具有更强的战斗特点。这一点从《金字塔》这本小说便可见出,古埃及社会所直指的无疑就是当年的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直白的“借古讽今”导致了小说文本成为小说家个人的传声筒。米兰·昆德拉的人生际遇与卡达莱相似,曾经都在社会主义社会呆过,后来均流亡巴黎,开始用法语写作。因而,在这两位小说家的创作中暴露出的一个明显相似之处就是个人的声音在小说文本中介入过多。昆德拉口口声声说小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小说重要的是展开讨论,而不是发表观点。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艰难的看完,整体完整,有趣,无功无过。但觉得卡达莱另外两部作品应该会更好一些。
  •     集体幻象和金字塔载体很有意思
  •     这是一部不比诺奖逊色的作品哟
  •     几次拿起几次跑神,知道是寓言,可就是难以入眼,翻译问题还是文笔问题,反正卡达莱两本书都阅读失败,放弃,以后有机会再重读吧,标记一下。
  •     #書友集记录# @書友集 借古讽今之作。富有异国情调的小说,作者本人生活在阿尔巴尼亚,小说背景却设定为古埃及,跨越了时空。然而,借金字塔这一意象,作者讽刺(描绘)的却是社会主义国家由盛转衰的过程,许多描写都能看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投影。
  •     k神一直推荐的书 个人观感很一般 有些刻意和生硬
  •     晦涩。161126。
  •     指涉与荒诞
  •     令人想起戈尔丁的《教堂尖塔》和萨拉马戈的《修道院纪事》,不过无论笔法还是深度,都不如后二者,隐喻指涉也太过明显,感觉完全是为“批判一番”而作。
  •     对极权制度的精彩研究——权力运作的模式,人与权力共舞的探戈,无论建造或拆毁,金字塔始终阴魂不散,也许只有时光才能将其从地球表面彻底抹除,而那一滴血迹,永远无法清洗干净;却非小说佳作——卡达莱寓言的意图太过直白。“假如你不把它们割下来,这些舌头最终会把你推翻,你,还有你的制度”。翻译不好,酌减一星。
  •     想像一下如果我是译者,大概会被我翻译成屎……不要挑战自己不喜欢的题材,哪怕只是故事背景。一边读,一边感觉自己在艰难地跋涉。
  •     飞机上读完的,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大量诗性的语言,也可能是译文本身艰涩,下飞机的时候头晕眼花。
  •     读到中间偏后时感觉来了
  •     很喜欢这样的历史猜想,没有大起大落,娓娓道来,有点《看不见的城市》的味道,这个国家的人们在建造中被塑造,赋予新的意思。法老对于死亡,即害怕又被吸引。金字塔除了象征不死,其实也道出了对于死亡的恐惧。
  •     通过虚构金字塔的修筑过程,注目于古埃及的社会情状,以此重构与揭露二十世纪极权政体的运作模式,实在没有太多意义。况,一向反对的就是小说家的声音(不是叙述者)介入介入太多,一个案例:昆德拉。(余老师的翻译也不堪卒读)
  •     “它(金字塔)同时也是人群神志的模糊,精神的紧缩,意志的软化,能量的消耗,概念的单调。” “它们从敬仰逐步走向了无动于衷,然后又从无动于衷走向仇恨,走向毁灭的意愿,为的是又重新回到无动于衷,这之后,再回到崇敬,以此类推,永不确定。” 卡达莱这回一杆子支到古埃及去了,“金字塔”如同那些个“就一定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理想,裹挟、吞噬了所有人,掀起狂热,制造恐慌,拼命折腾,使得整个国家社会都囚禁在它的阴影中,成为它的一部分,专制统治便得以坚不可摧。这是我看过的最阴森最压抑的一部对于专制集权的讽喻故事
  •     政治寓言和科幻小说都很难写,多数作者只是硬给抽象概念安上个人名,而没有赋予人形。伊斯梅尔·卡达莱做得也不够出色,好在他提供了足够多路人弥补苍白,透过翻译文字还可看到原文的语言密度。最后把帖木儿的金字塔与胡夫的对比,已经不是小说
  •     好玩。但是这周太累了所以什么都没读进去QAQ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