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553473855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1 生活于你的意义
2 生命中的三大问题
3 真正的生命意义
4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5 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
6 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灵和身体
1 心灵和身体的联系与冲突
2 情感影响发展
3 身型、性格与心智
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
1 自卑情结
2 追求优越感
3 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第四章 童年记忆
1 理解记忆
2 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
3 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
第五章 梦
1 关于梦
2 弗洛伊德学派与梦
3 个体心理学派与梦
4 梦的构成
5 典型的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1 母亲的影响
2 父亲的角色和责任
3 为人父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1 教育的变革
2 教师的角色
3 学校里的合作与竞争
4 天赋与习得
5 区分孩子的个性
第八章 青春期
1 青春期心理及生理特征
2 青春期的挣扎
3 青春期的性意识萌芽
4 正视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1 犯罪心理
2 罪犯的类型
3 合作的重要性
4 如何矫治犯罪行为
第十章 职业问题
1 平衡生活的三条纽带
2 职业的早期训练
3 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
4 对待职业的态度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
1 宗教信仰
2 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
3 利己主义
4 过失犯罪
5 社交兴趣与社会平等
第十二章 爱与婚姻
1 爱、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2 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3 不适合结婚的人
4 婚姻观与人生观

作者简介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自卑与超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曾经有段时间,心理状态很不好,总是感觉心理病殃殃的,莫名的悲伤苦恼,怨天尤人,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日子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着,有一天,看到了这样几句话“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别跟自己过不去,别怪世界太糟糕,在不安的生活中,坚守并坚持,才会拥有最美好的人生”,这不正好是对眼下的我所说的吗?带着一份希冀,我打开了这本个体心理学读物《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与代表,他对人的心理研究是以个体为始,关注个体本身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历程。我们绝大部分人可能对别人了如指掌,对自己的认知却如同陌生人一般,正如俗语中常说“你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一般”,可能有所不当,但确实反映出我们对别人的了解会甚于自己。在书中,作者坦言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无一例外,不管你身份如何,能力强弱,自卑感都是存在的。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地去超越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收获更多的幸福。作者以自身为例,告诉我们自卑感的正确打开方式,以自卑感刺激上进心,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每个人都会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我们并不是生来注定碌碌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应有的价值,正如埋在沙里的金子一般,上面的沙土就是我们的自卑感,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上面的浮沙不断垫到自己的脚下,让它们成为我们的垫脚石,破茧成蝶,实现我们应有的价值。此外,阿德勒还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这一点我也是比较赞同的,一个人价值的大小,需要通过别人来反馈,自己是无法准确估量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这一目的实现就要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可能不如小说那般引人入胜,但多读勤思,对我们自身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没有谁是生来平庸,只有不知道前行方向的人,才会碌碌无为。
  •     本书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创见。这本书从全方面讲述了自卑与超越的道理,很具有说服性,十分适合青少年阅读,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是一本积极向上的好书。
  •     自卑与超越,心理学经典之作, 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这个版本翻译的不错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整本书并不如书名那样专注于自卑和超越,关于自卑,仅有一个章节的阐述。全书更像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的通俗版教科书。因此不是读一遍就能都理解的。
  •     解决了我的部分问题,对自己也有了一些认识。但观点过于零碎,不成体系。
  •     自卑=对"合作"的误解。着重讲了合作的重要性。感觉只是隔靴搔痒,看完仍不知要怎么做。案例也不完整,只是简单讲一下。显得道理很多。 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说法我十分赞同~ 总之,父母,学校,环境,个人,都很重要。去看育儿书吧,成年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5岁前埋下的隐患
  •     克服自卑,鼓励合作。
  •     大半本讲的都是儿童心理,适合家长阅读
  •     可能是我还没有完全读懂,所以还没有完全的理解。不过这本书看完以后,起码我的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学史考的还不错。
  •     20161204 厦门
  •     觉得这本书被过低评价了,前半部分写的还是非常好的。但全书观点过于鲜明,缺乏合理论证,还是有些深入不足之感。
  •     翻译成了盗名,巨著变成了鸡汤,天啊
  •     读过以后让我面对生活态度更积极,确实值得读一读
  •     在心里分析,儿童教育上感觉有一定的道理
  •     看完以后再没有想不开的想法了。
  •     前后历时10天读完,吉林出版社的版本感觉很多翻译的不是很好,存在丢字落字的现象。回到书的内容本身,阿德勒可能由于个人原因过于重视童年的存在,认为个体对童年经历的不同认知导致了成年后的个性变化,比如小时候很穷,部分人认为是丢人的事情导致自卑,部分人认为是可以激励自己的经历以后不能这么受穷了。而类似的经历可能由于两类人的不同认知导致不同的发展路径,而儿童的认知方式是如何来的呢?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也就是说,父母的遗传主要来自认知的培养和方法论的树立。
  •     适合新婚夫妇、爱无能、被爱重伤的人看
  •     儿童心理
  •     一本很经典的书籍。透彻的解释了我们一些所遇到的、不能理解、理所当然但本质上是不对的问题。也有一些观点已经不能符合当前这个时代…
  •     应该是三姑六婆里最会列标题和划分一二三的人了,观点很迂腐
  •     虽然整本书看下来,有点心灵鸡汤式的说教,但是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自卑和超越这个大部分人所共有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一套看似可行,有一定道理的解决方法——关注他人、关注合作、以适当的方式自我超越。本书有着与弗洛伊德神秘、玄妙不同的朴实和简单。也许个体心理就是这样。。。关于个体心理有一个印象,本书似乎认为:人的心理、经历和现在的状态决定了对于个体记忆(重要性、是否首次经历等)的取舍,所以个体记忆才能反过来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真正声音。这一点确实比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和孩童俄狄浦斯情节等更能够说服我。。。
  •     这本书这么有名但远远没有想象中好…首先就不太认同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合作”,作者过于在书中渗透自己的这种主观看法,又没有具有说服力的推理过程,显得很偏颇。以及看完也没觉得对“自卑”的问题有什么帮助orz
  •     这个版本的错别字简直太多了 不知道校对是干什么吃的 书中的观点放在现在简直无法苟同 婚姻必须传宗接代?必须结婚?重要的是对待环境的看法而不是环境怎样? 不过仍有一些可取之处
  •     觉得心理学其实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流派众多,观点各异。选择你认同的去学习和了解。感觉本书而言是“家长式”风格,强调爱和合作,但是对于个性和独立的内容却显得保守。 另外感觉想要操作性强的内容,还是要去读行为学的书籍,心理学解决的是观点和想法。象与骑象人的关系吧。
  •     有一些细节翻译得不顺,有少量错别字,内容还是可以的,部分观点有些偏见吧。
  •     看到一半的时候发觉与预想的差别。什么都套用合作,内容讲得粗浅,前后不断重复。三星差不多。
  •     看的电子书,用零碎时间看的,所以连续性上差点。
  •     曾在最痛苦的时候读过,学着分析了自己的心理历程,但重要的是要怎么样去改变自己,值得重读
  •     30%拔草。。。不伦不类,说教语气,不尊重人,鸡汤。
  •     看完觉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心理问题
  •     我们人生的终极意义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创造链接,让资源流动起来,让人发挥创造力,为世界所用。
  •     为什么包装的这么像一本心灵鸡汤 确实比较鸡汤,还有很多主观偏见 核心观点还是有可取之处
  •     槽点太多
  •     0.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自己对过去的发生的事情的看法。1.合作是social support 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当你深入其中让合作性变得更好的时候,会带来价值感(优越感)2. 人都在追求优越感,罪犯亦然,只是生活模式让他们的生活目标与生活方式出现偏差 3. 逃避生活与转移焦虑有多种方式,比如以前是a方式现在是b方式,要认识到其实本质没有变—依然在逃避焦虑。正确并有效的方法是面对与解决。4. 阿德勒是一位有处女情结并打算指挥情侣分手的精神分析师 5. 本书有轻微成功学的人生导向,心理学的知识较浅显,有些从案例作出的推理并不能很好使我信服,这与作者所处年代有关。
  •     个体心理学,本书传达了与人交往中平等合作的思想,在职业、交际、两性之中,有为他人着想的心,才有和谐的关系。
  •     学术与理论方面似乎没有严密的论证和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心灵鸡汤式的散乱的篇章。“自卑与超越”亦无深层挖掘,也许是因为之前对此书期望过高。
  •     全书以“合作”贯穿始终,对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婚姻都有启示意义。站在个人角度,我需要改进的正是抛弃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投入工作的“合作”中,家庭的“合作”中,人际关系的“合作”中。
  •     太多想当然的推理了 因为所以连接的太过彻底就需要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明 感觉更像是一般人如何给他们搞不清的“堕落的”“失败的”人和现象做出解释 并给出“治疗”“拯救”的办法 本书的唯一好处是向人解释如果你有部分“与众不同” 会被常人如何理解
  •     开篇提出人的社会性,人生意义在于奉献和合作。后续章节不够深入,未读完。
  •     怎么回事
  •     奉献 合作 爱…
  •     前半部分还行,后半部分感觉就是在谈如何教育孩子,或许对于年轻父母这本书更加合适吧
  •     书里讲的确实有道理,但是有些值得怀疑,也许这只是作者一个人的价值观,人那么复杂,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超越自己的能力。
  •     读完这本书有几个月时间了,感觉整本书写了人的一生,有很多是可以学习的地方,看了广大网友的评论,我感觉我们读书都是抱着求知的欲望,读的过程中就取其精华就可以了,没必要读完还讽刺边。
  •     重读五年前读过的书,不是为学术,却多了几多辛酸
  •     虽不能完全认同,但给了我很多启示。
  •     前面写的还不错,后边就没有深度了,基本上看看标题和每段开头,基本上就知道大概了。在作者的年代,是无法超越其本身历史年代的框架的,有些东西到现在也不实用。其中心思想是合作,但是作者的合作太泛泛,没有让人深刻的东西。
  •     亚马逊“社会学”关键词下搜到的书【1】随手翻完了,感觉没有啥新鲜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强调的早期记忆,说是能一定程度反映人的心智模式和生活态度。因为人嘛,就是经历-经验-带着经验去经历这个循环过程,如果没有好好审视自己,很可能一辈子都在重复幼时形成的行为模式呢,那确实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了。俺也捋了四条能想起来的最早记忆,觉得这些情境确实反映了俺人生的基本恐惧和生活态度(消极)。俺现在饭爱豆,难说不是对俺看待人与事物总是先看到消极一面这种态度的修正与补偿。真心希望该治疗赶紧进入第二疗程,让我多多发现身边男孩纸的优点和可爱,否则俺真的注孤生了(literally)T T
  •     浅显易懂,但学术性不高,适合家长看
  •     作者阐述的观点较为简单,启迪不大。但案例分析的挺实在,有价值。
  •     部分观点认同。作者认同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是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
  •     经典
  •     前后历时10天读完,吉林出版社的版本感觉很多翻译的不是很好,存在丢字落字的现象。回到书的内容本身,阿德勒可能由于个人原因过于重视童年的存在,认为个体对童年经历的不同认知导致了成年后的个性变化,比如小时候很穷,部分人认为是丢人的事情导致自卑,部分人认为是可以激励自己的经历以后不能这么受穷了。而类似的经历可能由于两类人的不同认知导致不同的发展路径,而儿童的认知方式是如何来的呢?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也就是说,父母的遗传主要来自认知的培养和方法论的树立。 跨越春节,在国外读完之后,对本身重要的4-5岁童年时期经历了什么完全没有办法描述,因为我是独自在幼儿园长大的,每一个月回一次家,或许这能解释为何对家庭淡漠,对婚姻蔑视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