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3-1
ISBN:9787561713785
作者:周作人
页数:97页

书籍目录

目录
小引
第一讲 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范围――研究的对象――
研究文学的预备知识――文学的起源――文学的用处。
第二讲 中国文学的变迁
两种潮流的起伏――历代文学的变迁――明末的新
文学运动――公安派及其文学主张――竟陵派之继起
――公安竟陵两派的结合。
第三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上)――八股文
清代文学总览―― 八股文的来源―― 八股文的作法
及各种限制―― 试帖诗和诗钟――八股文所激起的反动
第四讲 清代文学的反动(下)――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的统系――桐城派的思想和桐城义法――
城派的演变――桐城派和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死去的
公安派精神的苏醒―― 桐城派所激起的反动。
第五讲 文学革命运动
清末政治的变动所给予文学的影响――梁任公和文
学改革的关系――白话作品的出现――新青年杂志的刊
行和文学革命问题的提出――旧势力的恐怖和挣扎――
文学革命运动和明末新文学运动根本精神之所以相同――
用白话的理由。
附录一:论八股文
附录二:沈启无选辑近代散文钞目录
附录三: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附录六: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编后记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本不足白页的小册子却勾勒出一个文学史的流变图,话语平易,仿佛和你谈心,没有一点强迫和高高在上感,却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知识和思维。看周作人所写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再看如今的一些拼凑的文学史,或者故意用生涩隐晦字眼所写的专业著作,不能不思考何谓真正的大师。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真nb!钱锺书抬杠抬得也很精彩!
  •     有的话百年后读来真是唏嘘/白话文的合法性说的也不是很能服人呢……
  •       写白话文不容易
      ——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为了接近文学,借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这本小册子。
      文章很浅显,不像正儿八经的论文,但是,我猜测,这本小册子应该是中国所有大学中文系的必读之书。作者考证了明末以来的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的一些文学主张,研究了八股文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新文学其实是内应和外援的结果。
      作者一些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文学用处在于泄愤,主要是消极的作用。按照现在的心理学说法,能够让人发牢骚,泄愤的事情其实也是积极的作用。
      比较当时的作家,作者虽然比较推崇徐志摩为代表的性灵作家,但是更欣赏俞平伯等人的言之有物,读了之后还能品味的文章。周作人自己也是走这一条路子。白话文要写得言之有物其实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这要求写作的人自己脑子有内容,而且自己还比较感兴趣,非写出来不可。即使写个我这样的读后感。
      对此,作者也感叹写古文相对写白话文容易。因为古文有一整套模式,多背几篇可以模仿,一不小心还可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
      在学校,我有意无意地对学生提起怎么应付高考作文,都是希望学生能够读一些赋体文章。如果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太难了,那起码可以读庾信的早年文章,对于学生写作的遣词造句有很大好处。而且学生一天到晚都是呆在学校里读书做题目,生活极端枯燥,知识面极其狭窄,写起白话文实在无话可说,如果在文字方面不注意,那简直是白开水,面目可憎,最终会被高考所淘汰。因此,如果学生能写一些半文不白的片段至少能够掩饰作文内容之空洞,知识面之不足。少年做文章本来就是强作愁的。遗憾的是我不是教语文的,没有权威性。就像我极力反对学生学英语背单词一样也没人听,学生对我学赋应付高考作文的说法嗤之以鼻了,没有人会去做。但是我还是坚信这是应付浙江省的文艺高考作文题目的最好的方法。
      回到主题,作者在第一讲提到的通俗文学其实对社会影响最大,这一点是真理。看看现在电视剧老翻拍金庸小说,说明当前通俗文学太不发达了。我也明白了自己对文学为什么那么排斥,其实排斥的是那些矫揉造作,言之无物,自以为是的纯文学,而不是优秀的通俗文学。
      
      
      
  •     周先生最主要的观点便是新文学运动与明末公安派的新文学运动在这张和趋向上是不谋而合的。新文学运动主张“诗言志”。“明末的文学是现在文学运动的来源,清朝的文学是这次文学的原因。“(pp.30)
  •     小书真的写得非常好
  •     分中国文学为"言志"&"载道"两派,得"公安竟陵两派与新文学根本方向相同"的结论.有趣的是,附录里的一篇文章清楚的指出了周这种泛泛之论的不严谨之处,由此观之,仅为一家之言矣.虽然还是挺有趣新颖的
  •     诗言志/文以载道的文学史运动模型流布可真广。
  •       第一讲 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文学是什么
      各种学问皆不相同,但大抵上分为具体与抽象。化学生物学有绝对的是非(在一段时间内而言),便是具体的学问;哲学宗教便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派别甚多,无法统一。这就是抽象的学问。文学的定义难以下达,甚至人言殊异,其由在此。
      周作人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到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我对文学的理解是“个人藉以理解这个世界万物,感知自己,凝视内心,并且表现以上意见的一种抽象的学问。它的最好形式是思想与感情达到完美的契合,使读者理解其中的意思,并于自己的人生有所启迪或者得到美的赏鉴,藉此使生活更加圆满而已。”
      第二节 文学的范围
      文学的范畴极广,我们日常所注意的只是极狭义的文学方面,所谓纯文学矣。文学与政治经济历史都是累积地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应该广阔地研究文学,如果我们希望得到一个与真相大抵相差毋远的答案的话。
      周作人将文学分为原始文学,通俗文学,以及纯文学。
      “原始文学是指由民间自己创作出来,供他们自己歌咏欣赏的一部分而言,如山歌民谣之类全是。”山歌民谣由于:一,口头流传,几乎没有诉诸笔墨,文字记录;二,年代久远;三,后世文人记载中有意无意的删改,造成了今天多已不传,流传下来的少有的一部分也难见原貌的结局。宋朝的郭茂倩首先开始了钩沉辑佚的工作,成《乐府诗集》一百卷,收录汉、魏到唐、五代间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到唐末的歌谣五千余首。但我们倘细读之,还是不难发现其中有些文人气。一分文人气便少一分原始生活中的朴质味道。其中兼录的歌谣也许可以算作原始的文学,而大多数乐府歌辞则应属通俗文学,虽然在当时而言“通俗”二字是要很打个折扣的,并且通俗的程度也是随时间而发展愈深的。且还是回到原始文学的题目下。宋郭茂倩以后,明代的冯惟讷编《古诗纪》,继续广加搜罗。但了清朝,这件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一些文人又作了补充、辨伪;筛选的好事,所成影响较大者有沈德潜的《古诗源》,杜文澜《古谣谚》等。山歌民谣是原始文学的代表,它的本真面目应该是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与自由灵活。手法的过度运用是才子文人涉入的证明,亦是反证其非原始歌谣的据凭。依我看,我们对于原始文学的态度总有点暧昧似的,似乎非要改动一番洗去原有的粗糙才心甘。这种文人的心理,颇与现代人在画册上看到自己的远祖拖着尾巴走路而诡异地害羞一样。诚实地承认才是整理文学史的第一前提,然而诚实却无疑是我们当下生活中最为缺乏的一件事了。我从上面所举的几部书中抄录一些自己认为的山歌民谣:
      
      一,《候人歌》
      候人兮猗。
      摘自学林出版社《吕氏春秋校释》卷六
      
      二,《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上宝盖下六)。
      摘自中华书局《古诗源》卷一
      
      我认为原始的歌谣有两大基本特点,一,简短,甚至只数字一句便了;二,没有修饰的迹象,没有工匠的手笔;因而不避俗字。不求华美,只在真挚与质朴的纯粹一点上。因此我看《越人歌》(《四部丛刊》本《说苑》卷一一)中屈辞的味道颇浓,就有些怀疑那记录者的下笔了。原本是一位越地姑娘表达对鄂君子的爱慕心情,何以如此典雅呢?
      
      周作人在《江阴船歌》序中说:“民歌(Volkslied . Folksong)的界说,按英国Frank Kidson 说,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英国民歌论》第一章)。……“民间”这意义,本是指多数不文的民众;民歌中的情绪与事实,也便是这民众所感的情绪与所知的事实,无非经少数人拈出,大家鉴定颁行罢了。所以民歌的特质,并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与思想,只要能真实表现民间的心情,便是纯粹的民歌。民歌在一方面原是民族的文学的初基,倘使技巧与思想上有精彩的所在,原是极好的事;但若生成是拙笨的措词,粗俗的意思,也就无可奈何。”这很可表示他于民歌的基本态度,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笔带过了,我这里抄了一些知堂在别的文章中的话,算作补白。
      
      接下来说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是比较原始文学进步一点的。它是受了纯文学的影响,由低级的文人写出来,里面羼杂了很多官僚和士大夫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进去的,《三国演义》,《水浒》,《七侠五义》,以及大鼓书曲本之类都是。”
      通俗文学的影响很大,因为社会的群体乃是多数的民众而非研究学问的学者或关注社会的公知,抑或用力创作的作家。这些都是小众,而是大众。以中国而言,现代以前是农民,以后则加之工人。总之是与统治阶级或智识阶级无缘的。当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而进入封建社会后,这种社会结构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促使一种充塞升官发财思想的小说出现,因为这充塞的正是社会中流行的。通俗文学与社会思潮二者的相互影响,是研究中国文学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三,研究的对象
      研究文学有两条路可走,一科学的态度,二艺术的态度。
      以科学研究文学,或是如夏目漱石在《文学论》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文学结构的排列以使人获得最大的感动;或是运用治历史的态度去系统地研究文学的演变和各个世代作家的作品。
      以艺术研究文学,或是创作或是赏鉴。创作需要天才,而天才又是学不来的。并且,以一职为生的作家学者在我看总是缺乏灵气的。原因显而易见,依赖学问吃饭则将失去研究学问的自由,创作亦如是。
  •     五四新文学的源流,概括成“言志”和“载道”,固然是粗疏了,但这书的好处,却可以让人看见周作人先生的思想脉络,这么看来,这书倒也不失为一本好玩的讲义。
  •     其实读得是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的版本
  •     信手拈来,自成一说。
  •     呐,怎么说呢,我要是早点读这书吧,我就不在现在这个专业了╮(╯▽╰)╭不过早读也不一定读得进。
  •     文学的发展自有其自身规律,且往往与历史相关,追本溯源也是极其有趣味的研究,往往会有意外的巧合。有关文学性质的描述读来还是很有共鸣,文学的两分法也十分独到和新颖,虽难逃片面武断之嫌,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新角度看文学史的发展。有关八股文的论述很有意思
  •     据说周作人讲课磕磕绊绊,口才极差,不看稿子不可能讲得出来,不知道为什么邓恭三还要再按课堂笔记重新整理一份讲稿。但我是觉得这样有趣的内容被扭扭捏捏地“朗诵”出来,不要太可爱。
  •     挺不错的梳理,周作人讲话很有趣。
  •     书评中有一篇,把周作人的意思总结得很好。星期四跟导师说最近在读周作人,导师说周是一个great stylist,喜欢周远超过他哥鲁迅,周有很多有趣的想法,这些也是我最近的感受。
  •     此为知堂先生的演讲稿辑录,自然不比大先生《小说史略》之苦心孤诣。将文学史视为载道和言志的两种功用博弈的过程,不啻为一种新的思路。先生强调之中心或许在于,文学革命源流已久,绝非一蹴而就。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的剧变在中国式语境下恐难呈现,遑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君不见明代小说,活泼泼已有白话雏形。呃,或许宋元话本已是先声。
  •       提起五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革命。而在那个时候,新文学也横空出世。从小学时代起,我受过的教育告诉我一个比较伟大的事实:新文学是对旧文学的一次革命。而历史教科书上也在极力的廓清新旧文学的关系。如果不是周作人的这本小书,我也不会想到新文学跟旧文学的有何“瓜葛”的。根据周作人的看法,文学发展是一条河流,在明末之时,文学就已经有“白话”的冲动了——顺便说一句,中国很早就有白话文学,比如《三国》《西游》.,那些都是白话文,但是士大夫阶层不承认那是文学,但是金圣叹是个例外——公安派的袁宏道就提出独抒性灵的主张,根据周作人的意见,这跟后来胡适提出的文学改革刍议没有什么不同,而胡的主张也没有超越袁。我读明末之后的小品文,确实有一种白话文清新易懂的感觉。周作人的意见是,白话文学的出现时水到渠成的。
      此书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说论述八股文。
      
      关于这本书,它给我的教育就是纠正了新文学历史观。在历史教科书给人的错觉就是,五四是中国文化分水岭-——当然,这是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教科书的历史观(革命史观)人为的切断五四跟历史的联系。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在我看来,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这种史观的教育之下,可能会培养出许多无知的口号爱国者。说远了,这是书之外的感悟...
  •     【考研读物】胡适白话文学史之补遗。
  •     简单浏览过
  •     很奇怪,理论素养这么浅陋的一个人,居然还被不少人捧为思想大师?
  •     平易质朴,娓娓而谈,毫不晦滞,亦无牵强。
  •     周作人语言浅白逻辑梳理清晰,例子很是生动有趣
  •     把新文学起点推至明末,但那个时代的人对八股文是太熟门熟路的了。
  •     可与钱锺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对照阅读。
  •     额,没啥感觉,有一点很有趣。“大抵在无话可讲而又非讲不可时,古文是最有用的”。好。。。= =。。说影响中国社会力量最大的,是道教和通俗文学,宗教老师估计会点赞。=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变化,简言之如阴阳消息,言志和载道的不断消息变化,但文中的载道,怎么看都像是里面说的“遵命文学”。“诗言志”,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言志与载道本来是不分的,周二爷想来也知道,但为了这个模式,有了文学无目的的预设,似乎也就不管了?最后谈到西学的浸入,原来的框框已经装不下新的事物,似乎更有意蕴。这一巨变,显然突破了周二爷“言志与载道“的曲折进路,而成一新的格局。
  •     讲稿的语言果然流畅好多。附录有钱锺书的书评。
  •     交叉波动而不是进化的文学史。里面还有很多笑话~
  •     看了上海书店影印人文书店1932年版。因作业想写朱自清诗言志辨拿来对读,可能是本身就带了成见,感觉用公安派和桐城派分别代表言志派和载道派的做法有取巧之嫌,对概念本身的界定也不太清楚。倒是第二讲里中国文学在言志和载道两种潮流中相互转变的观点和郭绍虞所说复古和革新的文学观念异曲同工
  •     鸡汤盛行莫不也是一种“载道”?
  •     鞭辟入里,醍醐灌顶
  •     于新文学中看出公安竟陵之争。
  •     读胡适的时候一并读过,当时还读了骆老师那篇评述胡适周作人文学史主张的论文,写得非常清楚,要找来复习一下。还有啊,后面那个“中书君”,就是钱锺书吧,文风和立场太明显了。
  •     我看的是原版影印。。。
  •     周作人的了不起處在於,作為一名新文學運動的幹將,在眾皆呐喊誓與古典文學撇清關係的嘈雜中,看到了傳承的脈動與力量。人總易在這聲音中失去自己,是以雖有偏執處,仍然難得。他論述問題時的樸實無華,毫無驕矜之氣,我很是喜歡。尤其關於八股的論述,有趣得緊。
  •     聊可一观,全书妙处,却止在附录中所收一书评,作者系23岁的钱锺书。
  •     周君出口便是一段雅谈。
  •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轻松愉快的小册子
  •     周作人伟大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     “殆欲成己之论,遂不恤改窜前人。”倒好像政经史哲这类载道之言都是瘟疫,沾上了便是个死,文学家最好个个躲进绣房里学周先生作文抄公似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